换热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111190.4

文献号 : CN10391301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梁欣高强吴静

申请人 :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间隔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通过将单个平板换热器折弯形成或由两个彼此独立的平板换热器构成;和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且与距所述第一换热器相比更接近所述第二换热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体倒V形换热装置,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了导风部件,导风部件可以改善了风量的分布,使风量的分布与制冷剂换热参数的变化匹配,提高了换热能力。

权利要求 :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间隔开,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成预定夹角θ,其中θ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通过将单个平板换热器折弯形成或由两个彼此独立的平板换热器构成,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以及与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的平面限定出的空间称为换热装置的内腔;和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且设在所述换热装置的内腔内,所述导风部件与距所述第一换热器相比更接近所述第二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位于邻近所述制冷剂出口的预定区域内,在水平面内,所述导风部件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投影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为平板、波纹状板或弧形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所述导风部件的长度为L2,所述导风部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

0

0°<γ≤90°-(θ/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导风部件的上端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2,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1,其中:

0.2≤(H1+H2)/H<1;

0≤L1/L<0.5;

0°≤β≤90°-θ/2。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为V形板,所述V形板包括第一板肢和第二板肢,所述第一板肢的下端和第二板肢的下端彼此相连,所述第二板肢比所述第一板肢更靠近所述第二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肢与所述第二板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一板肢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第二板肢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板肢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2,所述第一和第二板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板肢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1,其中:

0.2≤[H1+H2]/H<1;

0

0°<α+β≤135°且β<9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板肢沿竖直方向延伸或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平齐。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肢为弧形板,所述第二板肢为平板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板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板肢的方向凸出;或所述第一板肢和所述第二板肢均为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或所述第一换热器凸出的弧形板;或所述第二板肢为弧形板,所述第一板肢由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构成,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凸出方向相反。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肢为弧形板,所述第二板肢为平板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板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板肢的方向凸出;或所述第一板肢和所述第二板肢均为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或所述第一换热器凸出的弧形板;或所述第二板肢为弧形板,所述第一板肢由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构成,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凸出方向相反。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肢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板,所述第一板肢包括第一平板段和第二平板段,所述第二平板段与所述第二板肢相连,所述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肢弯折,所述第一平板段与所述第二平板段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90°≤δ<180°。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肢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板,所述第一板肢包括第一平板段和第二平板段,所述第二平板段与所述第二板肢相连,所述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肢弯折,所述第一平板段与所述第二平板段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90°≤δ<180°。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肢和所述第二板肢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平板段和第二平板段,所述第一板肢的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肢弯折,所述第二板肢的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一板肢弯折,所述第二板肢的第二平板段沿竖直方向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肢和所述第二板肢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平板段和第二平板段,所述第一板肢的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肢弯折,所述第二板肢的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一板肢弯折,所述第二板肢的第二平板段沿竖直方向延伸。

19.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间隔开,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成预定夹角θ,其中θ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出口;和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二换热器上邻近所述制冷剂出口的预定区域内的风量小于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其它区域的风量和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一换热器上的风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分为第一上部换热段和第一下部换热段,所述第二换热器分为第二上部换热段和第二下部换热段,其中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一下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1、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一上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2、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二上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3均大于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二下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4。

说明书 :

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换热装置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在空调中。传统的换热装置通常为平板状。但是在某些应用场合,需要将换热装置折弯以便将换热装置分成彼此成预定角度的第一换热器
部分和第二换热器部分(通常称为A形换热器,第一换热器部分和第二换热部分之间的空间
通常称为换热装置的腔体)。使用中,换热装置放置在箱体内,风从换热装置的下面向上流
动,通过第一和第二换热器时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为了提高换热性能,通常在
A形换热器的腔体中设置导风部件,但是,传统的导风部件对于换热性能的提高仍然存在改
进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基于本申请的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作出的:对于折弯式换热装置,风速(或风量)在换热装置表面的分布对换热装置的换热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传统上,
通过使风速(风量)在换热装置上分布均匀来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为此在换热装置的
腔体内设置导风部件。但是,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现,制冷剂在换热装
置的不同区域的换热系数不同,从而在不同区域的换热能力不同,例如,制冷剂从换热装置
的制冷剂入口流向制冷剂出口,温度会逐渐变化,从而导致换热装置的不同区域的换热系
数不同。对于换热能力强的区域,需要更多的风量(即,更高的风速),从而提高整个换热装
置的换热能力。因而,传统的导风封装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0004]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改善了风量在换热装置上分布,提高了换热能力。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
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间隔开,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成预定夹角θ,其
中θ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
设有制冷剂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通过将单个平板换热器折弯形成或由两个
彼此独立的平板换热器构成;和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
换热器之间且与距所述第一换热器相比更接近所述第二换热器。
[000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体倒V形换热装置,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了导风部件,且导风部件相比第一换热器更加邻近第二换热器,这样导风部件可以改善风
量(风速)的分布,使风量的分布与制冷剂换热参数的变化匹配,提高了换热能力。
[000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部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
[000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部件位于邻近所述制冷剂出口的预定区域内,在水平面内,所述导风部件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投影内。
[0009]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部件为平板、波纹状板或弧形板。
[001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所述导风
部件的长度为L2,所述导风部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0<γ≤90°-(θ/2)。
[001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部件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导风部件的上端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2,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与所
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
热器的下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导风部件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1,其中:0.2≤
(H1+H2)/H<1;0≤L1/L<0.5;0°≤β≤90°-θ/2。
[0012]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部件为V形板,所述V形板包括第一板肢和第二板肢,所述第一板肢的下端和第二板肢的下端彼此相连,所述第二板肢比所述第一板肢
更靠近所述第二换热器。
[0013]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板肢与所述第二板肢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第一板肢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第二板肢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板肢的下端之间在竖
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2,所述第一和第二板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
向上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
和第二板肢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1,其中:0.2≤[H1+H2]/H<1;00°<α+β≤135°且β<90°。
[001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板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板肢沿竖直方向延伸或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平齐。
[0016]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板肢为弧形板,所述第二板肢为平板且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板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板肢的方向凸出;
或所述第一板肢和所述第二板肢均为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或所述第一换热器凸出的弧形
板;或所述第二板肢为弧形板,所述第一板肢由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构成,所述第一弧
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凸出方向相反。
[001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板肢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板,所述第一板肢包括第一平板段和第二平板段,所述第二平板段与所述第二板肢相连,所述第一平板段
朝向所述第二板肢弯折,所述第一平板段与所述第二平板段之间的夹角为δ,其中90°≤δ<
180°。
[001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板肢和所述第二板肢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平板段和第二平板段,所述第一板肢的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二板肢弯折,所述第二板肢
的第一平板段朝向所述第一板肢弯折,所述第二板肢的第二平板段沿竖直方向延伸。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与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间隔开,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成预定夹角θ,其中θ大于0度
且小于180度,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设有制冷剂
出口;和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导风部
件导引到所述第二换热器上邻近所述制冷剂出口的预定区域内的风量小于所述导风部件
导引到所述第二换热器上其它区域的风量和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一换热器上的风
量。
[002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体倒V形换热装置,导风部件可以将更多的风导向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较强的区域,改善了风量(风速)的分布,提高了换热能力。
[002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分为第一上部换热段和第一下部换热段,所述第二换热器分为第二上部换热段和第二下部换热段,其中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
述第一下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1、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一上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2、所
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二上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3均大于所述导风部件导引到所述第二
下部换热段上的风量F4。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3]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4]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5]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流经风速与传统两种换热装置流经风速的曲线对比图。
[0026]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和风场风压与传统两种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和风场风压的柱状对比图。
[0027]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8]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9]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0]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1]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2]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3]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4]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5]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6]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7]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可选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38] 附图标记:换热装置1、第一换热器100、制冷剂进口110、第一上换热段Ⅱ、第一下换热段Ⅰ、第二换热器200、制冷剂出口210、第二上换热段Ⅲ、第二下换热段Ⅳ、导风部件
300、第一板肢310、第一弧形段311、第二弧形段312、第一平板段313、第二平板段314、第二
板肢32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0] 风速(风量)在换热装置表面的分布均匀性对换热装置的换热性能有着显著影响。传统上,对于大体倒V形的换热装置,并在换热装置的内部设置导风部件,使得风速在换热
装置上均匀分布。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由于制冷剂在换热器的不同区域的换热系数
不同,导致换热器不同区域内的制冷剂的换热能力不同。因此,风量在换热装置上均匀分
布,会造成换热能力强的区域没有足够的风量匹配,而换热能力弱的区域风量却过多,影响
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基于上述发现,申请人提出一种换热装置,该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提
高。
[0041] 下面参考图1-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
[0042] 如图1-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包括第一换热器100、第二换热器200和导风部件300。
[0043] 第一换热器100的上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上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在纵向X上间隔开,第一换热器100与第二换热器200形成预定夹角θ,其
中0<θ<180°,从而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构成大体倒V形的换热装置1。
[0044] 第一换热器100的内表面(图1中第一换热器100的右侧表面)与第二换热器200的内表面(图1中第二换热器200的左侧表面)彼此相对。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
口110,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出口210。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以及与
通过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的平面限定出的空间可以称为换热装置的内
腔。
[0045] 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可以通过将单个平板换热器折弯形成,也可以由两个彼此独立的平板换热器连接而成。
[0046] 当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平板换热器时,第一换热器100的上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上端相连,这里相连应作广义理解,即只要第一换热器100和
第二换热器200的上端邻近并彼此连通且形成大体倒V形换热装置。例如,第一换热器100的
上端可以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上端直接相连或通过连接件相连,再如,第一换热器100的上
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上端可以共用一个集流管。
[0047] 导风部件300位于第一换热器10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且与距第一换热器100相比更接近第二换热器200。换言之,导风部件300可以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00的内表面和第二
换热器200的内表面之间(即设在换热装置1的内腔中),导风部件300相对与第一换热器100
的内表面更加邻近第二换热器200的内表面。为了更好地理解,例如,将换热装置1开口向下
地设置,在水平面中,导风部件300的投影与第二换热器200的投影重叠的区域,大于导风部
件300的投影与第一换热器100的投影重叠的区域。
[0048] 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导风部件300,可以调节风量在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上的分布,到达换热装置的换热系数大的区域的风量和风速大,到达换热装置的换热系
数小的区域的风量和风速小,从而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效率。换言之,使风
量与制冷剂的换热能力相匹配,使更多地风较快地通过换热能力强的区域,更少的风较慢
地通过换热能力弱的区域,从而可以大幅提高换热装置1的换热能力。
[0049] 图4示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的风速变化与通过两种传统换热装置的风速变化的曲线对比图,其中两种传统换热装置,一种为未设置导风部件的换热装
置,另一个种为导风部件对称设置的换热装置。从图4中可以看出,未设置导风部件的换热
装置,换热装置中部(倒V形换热装置的内腔的顶部)风速最大。对称设置导风部件的换热装
置,换热装置的两端处风速较小,中部风速均匀且较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导
风部件300偏离中心位置靠近第二换热器200设置,沿从制冷剂入口到制冷剂出口的方向
上,换热装置的上游区域(靠近制冷剂进口110的区域)风速均匀且较大,下游区域(靠近制
冷剂出口210的区域)的风速较小,由此风速可以与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的各个
区域的换热能力匹配,提高了换热装置1的整体换热能力。
[0050]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与两种传统换热装置的换热能力与风场风压的柱状对比图。其中两种传统换热装置,一种为未设置导风部件的换热装置,另一个
种为导风部件对称设置的换热装置。从图5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偏离
中心位置靠近第二换热器200设置导风部件300,可使换热装置的主要换热区域充分进行热
交换,较大地提高了换热装置1的换热能力Q。同时,在换热装置的偏离中心的位置放置导风
部件300,对气流产生的扰动作用要小于传统换热装置的导风部件对气流的扰动,因此产生
的风场压降ΔP较小。
[0051] 可以理解地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可以由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构成大体倒V形形状,还可以由多个平板换热器或一个平板换热器多次折弯而构成包
括倒V形形状的其他形状。例如,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可以由3个平板换热器相连
或一个平板换热器两次折弯以构成大体N形,再例如,换热装置1可以由4个平板换热器相连
或一个平板换热器三次折弯以构成大体M或W形。
[005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和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平齐。例如,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可以相对于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之间的
角平分面对称。
[005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件300可以设置在邻近制冷剂出口210的预定区域内。例如,在水平面内,导风部件300的投影可以完全位于第二换热器200的投影内。也就
是说,以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之间的夹角θ的角平分线为分界线,导风部件300
可以设在该角平分线邻近第二换热器200的一侧。这样可以利用导风部件300阻挡制冷剂出
口210处的风量,使风量更多地吹送至其它区域。
[0054]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
[0055] 在下面的实施例的描述中,为了便于描述,第一换热器100分为两段,其中邻近制冷剂进口110的为第一下换热段Ⅰ,另外一段为第一上换热段Ⅱ。同样地,第二换热器200分
为两段,其中邻近制冷剂出口210的为第二下换热段Ⅳ,而另外一段为第二上换热段Ⅲ。
[0056]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此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包括第一换热器100、第二换热器200和导风部件300,导风部件300为平板,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第一换热器100和
第二换热器200由一个平板换热器折弯而成,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110,第
二换热器2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出口210。
[0057] 如图1所示,导风部件30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导风部件300的上端与导风部件300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2,导风部件300的下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下
端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和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之间的连线与
导风部件300的下端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1,其中,0.2≤(H1+H2)/H<1,0≤L1/L<0.5,0°
≤β≤90°-θ/2。
[0058] 如图7所示,可选地,导风部件300为波纹状板,即导风部件300的横截面由多段弧构成。导风部件300倾斜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之间且更加邻近第二换热
器200,即导风部件300的下端相对导风部件300的上端更加邻近第二换热器200。导风部件
300采用波纹状板,可以多次引导气流吹向第一换热器100。
[0059] 如图8所示,在一个可选示例中,导风部件300为弧形板,且倾斜地邻近第二换热器200设置,导风部件300的中部可以朝向第一换热器100凸出。再此实施例中,弧形导风部件
300的迎风面积小,由此可以减小产生的风场压降。
[0060]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中,导风部件300可以为倾斜设置的平板,且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相连。具体地,导风部件300的下端可以连接在形成制冷剂出口
210的集流管上。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
为L,导风部件300的长度为L2,导风部件30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的夹角为γ,其中,0L≤1/3,0°<γ≤90°-(θ/2)。
[0061] 在本示例中,由于导风部件300在制冷剂出口210处与第二换热器200相连,可以减小产生的风场压降。此外,在第二下换热段Ⅳ区域的翅片通常较密集,在该区域内的翅片上
形成的冷凝水较多,导风部件300设置在该区域可以阻挡冷凝水滴落到风管中。
[0062]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风部件300也可以为V形板,如图2和图9-图16所示,平板换热器折弯构成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
20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110,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
设有制冷剂出口210,导风部件300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之间并邻近第二
换热器200。
[0063] 导风部件300包括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第一板肢310的下端和第二板肢320的下端彼此相连,即V形板的开口朝上,第二板肢320比第一板肢310更靠近第二换热器
200。由此,风量会由V形板的底部分成两股气流,分别沿V形板的两侧向上流动。
[0064] 第一板肢310与第二板肢320之间的夹角为α,第一板肢310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第二板肢320的上端与第二板肢320的下端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2,第一板肢
310和第二板肢320的下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L1,第一换
热器100的下端和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之间的连线与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的下端
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H1。其中,0.2≤[H1+H2]/H<1,090°。
[0065] 如图2所示,导风部件300可以由一个平板折弯而成,也可以由两个单独平板下端连接而成,即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均为平板,第二板肢320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板
肢31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具体地,第一板肢310可以从第二板肢320的下端向上且向第一
换热器100延伸。如图2所示,从导风部件300左侧经过的风会吹向第一下换热段Ⅰ和第一上
换热段Ⅱ,而从导风部件300右侧经过的风会吹向第二上换热段Ⅲ。
[0066]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导风部件300由一个平板折弯而成,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均为平板且均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例如,以图9中的左右方向为
准,第二板肢320的下端相比第二板肢320的上端向右倾斜,第一板肢310从第二板肢320的
下端向左且向上延伸。这样风量在导风部件300的引导下,会更加集中地吹向第一下换热段
Ⅰ、第一上换热段Ⅱ和第二上换热段Ⅲ三个区域,利于提高换热装置1的换热能力。
[006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也可以采用弧形板。例如,如图10所示,第一板肢310为弧形板,第二板肢320为平板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板肢310
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朝向第二板肢320的方向凸出。导风部件300将风量导向第一下换热
段Ⅰ、第一上换热段Ⅱ和第二上换热段Ⅲ的同时,在这三个区域中风量会更加集中在换热能
力最强的第一下换热段Ⅰ。
[0068] 当然,第一板肢310也可以朝向第一换热器100的方向凸出,如图11所示,导风部件300一方面可以将风导向第一下换热段Ⅰ、第一上换热段Ⅱ和第二上换热段Ⅲ,另一方面第
一板肢310的弧形结构与气流的流线接近,因此产生的风场压降更小。
[0069] 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也可以均采用弧形板,如图12所示,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均朝向第二换热器200的方向凸出,第一板肢310可以引导气流吹向第一下换热
段Ⅰ,而第二板肢320的结构与气流的流线接近,可使风场产生较小的风场压降。
[0070] 如图13所示,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也可以均朝向第一换热器100的方向凸出,第二板肢320可以将气流导向第二上换热段Ⅲ,而第一板肢310可以将气流导向第一下
换热段Ⅰ和第一上换热段Ⅱ,且产生的风场压降较小。
[0071] 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中的一个可以采用弧形板且另一个可以采用由多段弧构成的弧形板。例如,如图14所示,第二板肢320可以为弧形板,而第一板肢310可以由第
一弧形段311和第二弧形段312构成,第一弧形段311和第二弧形段312的凸出方向相反。具
体地,第二板肢320的中部朝向第二换热器200凸出,第二弧形段312的下端与第二板肢320
的下端相连,且第二弧形段312朝向第二板肢320凸出,第一弧形段311的下端与第二弧形段
312的上端相连且曲线过渡,第二弧形段312朝向第一换热器100凸出。
[0072]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换热装置1包括第一换热器100、第二换热器200和导风部件300,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由平板换热器折弯以
构成开口朝下的倒V形形状,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口110,第二换热器200的
下端设有制冷剂出口210,导风部件300设在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之间且更加邻
近第二换热器200,导风部件300由下端相连的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组成。
[0073] 如图15所示,第二板肢320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板,第一板肢310包括第一平板段313和第二平板段314,第二平板段314的下端与第二板肢320的下端相连,第一平板段313
的下端与第二平板段314的上端相连且朝向第二板肢320弯折,第一平板段313与第二平板
段314之间的夹角为δ,90°≤δ<180°。
[0074] 可选地,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也可以均为折弯的平板。例如,如图16所示,第一板肢310和第二板肢32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平板段313和第二平板段314,第二板肢
320的第一平板段313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板肢320的第一平板段313从第二板肢320的第
二平板段314向上且朝向第一板肢310弯折,第一板肢310的第二平板段314从第二板肢320
的第二平板段314向上且朝向第一换热器100延伸,第一板肢310的第一平板段313从第一板
肢310的第二平板段314向上且朝向第二板肢320折弯。换言之,第一板肢310的第一平板段
313和第二板肢320的第一平板段313相对折弯。
[0075] 下面参考图1-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
[0076] 如图1-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包括第一换热器100、第二换热器200和导风部件300。
[0077] 第一换热器100的上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上端相连,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与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在纵向X上间隔开,第一换热器100与第二换热器200形成预定夹角θ,其
中0<θ<180°,从而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构成大体倒V形的换热装置1。
[0078] 第一换热器100的内表面(图1中第一换热器100的右侧表面)与第二换热器200的内表面(图1中第二换热器200的左侧表面)彼此相对。第一换热器1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进
口110,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设有制冷剂出口210。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以及与
通过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的下端的平面限定出的空间可以称为换热装置的内
腔。
[0079] 导风部件300位于第一换热器100与第二换热器200之间,导风部件300导引到第二换热器200上邻近制冷剂出口210的预定区域内的风量小于导风部件300导引到第二换热器
200上其它区域的风量和导风部件300导引到第一换热器100上的风量。换言之,导风部件
300可以通过导引风的流向以改善风量在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各个区域上的分
布。具体地,风经过导风部件300导引后,第二换热器200上邻近制冷剂出口210的预定区域
内的风量小于第二换热器200上其它区域的风量,且第二换热器200上邻近制冷剂出口210
的预定区域内的风量小于第一换热器100上的风量。
[0080] 由于制冷剂从制冷剂进口110经过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流向制冷剂出口210,温度会逐渐变化,从而位于制冷剂出口210处的制冷剂的换热能力相对较弱。通过设
置导风部件300,利用导风部件300改善风量在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上的分布,
使第二换热器200上制冷剂出口210处的风量小于第二换热器200上其它区域的风量和第一
换热器100上的风量,由此可以使风量与制冷剂的换热能力相匹配,提高了换热装置1的换
热能力。
[0081]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风部件300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的平板,且导风部件300相对于第一换热器100更加靠近第二换热器200。
[0082] 导风部件300导引到第一下换热段Ⅰ上的风量F1、导风部件300导引到第一上换热段Ⅱ上的风量F2、导风部件300导引到第二上换热段Ⅲ上的风量F3均大于导风部件300导引
到第二下换热段Ⅳ上的风量F4,即第一下换热段Ⅰ处的风量F1、第一上换热段Ⅱ处的风量
F2、第二上换热段Ⅲ处的风量F3均大于第二下换热段Ⅳ处的风量F4。由于制冷剂在第一下
换热段Ⅰ的换热能力、制冷剂在第一上换热段Ⅱ的换热能力、制冷剂在第二上换热段Ⅲ的换
热能力均大于制冷剂在第二下换热段Ⅳ的换热能力,这样可以将风量尽量导向第一下换热
段Ⅰ、第一上换热段Ⅱ和第二上换热段Ⅲ三个换热能力较强的区域,有利于提高换热装置1
的换热能力。
[008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倒V形换热装置内部偏离中心位置且靠近制冷剂出口210区域放置导风部件300,引导吹向倒V形换热装置的气流,使第一下换热段Ⅰ、第一上换热段
Ⅱ和第二上换热段Ⅲ获得较大风速。
[0084]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体倒V形换热装置1,在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之间设置了偏离中心位置(例如偏离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之间的角平分面)设置
的导风部件300,导风部件300可以将风导向第一换热器100和第二换热器200上换热能力较
强的区域,改善了风量的分布,使风量的分布与制冷剂换热参数的变化匹配,提高了换热能
力。
[008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86]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87]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
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88]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
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
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89]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
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
合和组合。
[0090]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
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