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161946.6

文献号 : CN10392054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月明岑利峰刘俊亚刘志宏

申请人 : 杭州雪中炭恒温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恒温装置的风道结构,公开了一种风道装置,用于恒温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位于所述风道板底部的进风口以及气流控制装置。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减少由于风道内气流不均匀导致的恒温效果不佳的问题,此外,气流控制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容易,更适合于对现有的恒温装置风道的改装,改装成本低,效果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 :

1.一种风道装置,用于恒温恒湿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100)、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200)、位于所述风道板(100)底部的进风口(300)以及气流控制装置(400);

所述风道板(10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出风孔(101);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位于所述风道装置内侧且紧贴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靠近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始端(401),远离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末端(402),所述始端(401)位于进风口(300)上方,所述末端(402)沿着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朝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靠近始端(401)部分对所述进风口(300)形成部分地遮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始端(401)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300)进入所述风道装置的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一个侧边朝向远离所述风道板(100)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由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延伸至相对于所述风道板(100)的所述风道装置的另一侧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包括至少一个的通风孔(403),所述通风孔(403)为设置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上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403)位于靠近始端(401)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402)至少延伸至在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一出风孔(1011)的上方,所述第一出风孔(1011)为最远离所述进风口(300)的出风孔(10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靠近末端(402)部分对所述出风孔(101)形成部分地遮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末端(402)部分位于流经所述出风孔(101)的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位于距离第二出风孔(1012)的下方,所述第二出风孔(1012)与所述出风孔(101)相邻。

说明书 :

风道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恒温恒湿装置的风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风道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恒温装置,包括干燥恒温培养箱,人工气候调节装置等装置,是一种用于实验室的,可以对温度、湿度或者光照进行精确地控制的装置。通常而言,对于恒温恒湿的精确控制而言,仅仅对空气的流动以及加热量或者空气湿度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对于精度要求特别高的一些恒温恒湿装置而言,尚需要调整风道结构,以便于进一步优化恒温恒湿效果。
[0003] 现有技术中,对于风道的优化通常采用的是提高进风量,并且增加多个扰流板以便于提高空气对流。但上述结构往往会提高空气流动的阻力,需要安装功率更大的风机,而大功率风机的抽吸效果则会影响局部的温度分布,会较大地降低恒温恒湿效果。
[0004] 由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具有更好地气流均一效果的风道结构。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安装有扰流板的风道无法很好地实现恒温恒湿的精确控制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风道装置,通过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适当的导引,令气流可以在风道内均匀分布,提高恒温恒湿的效果。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0007] 风道装置,用于恒温恒湿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位于所述风道板底部的进风口以及气流控制装置;
[0008] 所述风道板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出风孔;
[0009]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位于所述风道装置内侧且紧贴所述风道板的内侧表面,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的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为始端,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端为末端,所述始端位于进风口上方,所述末端沿着所述风道板的内侧表面朝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
[0010]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靠近始端部分对所述进风口形成部分地遮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始端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道装置的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
[0011]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的一个侧边朝向远离所述风道板的方向延伸。
[0012]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由所述风道板的内侧表面延伸至相对于所述风道板的所述风道装置的另一侧的侧壁。
[0013]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板的内侧表面。
[0014]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为设置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上的通孔。
[0015]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孔位于靠近始端的位置。
[0016]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末端至少延伸至在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一出风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出风孔为最远离所述进风口的出风孔。
[0017]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靠近末端部分对所述出风孔形成部分地遮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末端部分位于流经所述出风孔的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
[0018] 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气流控制装置位于距离第二出风孔的下方,所述第二出风孔为所述出风孔的相邻的出风孔。
[0019]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显著技术效果:
[0020] 通过对进入风道的气流进行引导分流达到由风道底部一侧进入风道的气流在风道内均匀分布的效果,该装置结构简单,均匀效果好,可以很好地支持恒温恒湿装置内部对于温度或者湿度的精确控制。可以较好地提高恒温恒湿的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01℃的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风道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风道装置由另一个角度进行观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为气流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5] 实施例1
[0026] 风道装置,用于恒温恒湿装置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使用的恒温装置通常为恒温干燥培养箱,亦可以为其他需要具有恒温、恒湿功能的培养箱或者试验箱,例如气候改变装置等,如图1-3所示,风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的作为所述风道装置的侧壁的风道板(100)、位于所述风道装置顶部的出风口(200)、位于所述风道板(100)底部的进风口(300)以及气流控制装置(400);风道装置()的顶部呈开放结构形成所述出风口(200)。进风口(300)通常位于风道板(100)底部的一侧,在进风口(300)的外侧连接有一个风机,由于风机通常采用离心式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位于风机一侧,进风口(300)位于整个风道装置的一侧,导致离进风口(300)较近的出风孔(101)附近的空气压力较大,此处流出的空气较多,远离进风口(300)的出风孔(101)附近的空气压力较小,流出的空气较少,由于气流的不均匀发生于风道内部,无法经由调整风机转速或者加热装置的发热量进行改善。气流控制装置(400)的作用是将由进风口(300)进入风道的气流均匀地分为3股,3股气流分别通过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始端的位置、末端的位置以及通孔的位置确定,起到令风道内各处风压大致均一的效果,提高了循环效率。通常而言,恒温干燥培养箱内的风道均设置于箱体一侧,因此只有风道一侧的侧壁能够安装风道板(100),但是作为一种可选地结构,对于那些具有较大的容积的箱体而言,可以安装多个风道板(100),或者将多个侧壁板替换为风道板(100)。
[0027] 所述风道板(10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的出风孔(101);通常而言,风道板(100)上设置有约3列至5列甚至更多列的出风孔(101),每列出风孔(101)的排列方向均沿着垂直方向延伸。
[0028]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位于所述风道装置内侧且紧贴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可以采用螺栓进行连接,为了能够对气流控制装置(400)的位置进行灵活地调整,可以在气流控制装置(400)上设置磁性装置,通过磁力实现定位,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靠近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始端(401),远离所述进风口(300)的一端为末端(402),所述始端(401)位于进风口(300)上方,所述末端(402)沿着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朝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延伸,从而起到引导气流的目的。所述的朝向一倾斜于水平面的方向是指该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夹角,可选地,该夹角的范围在5°-30°之间较佳,即可以起到空气的引导作用,有可以减少所述末端402的高度位置,有利于降低第一出风孔1011的位置。
[0029]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靠近始端(401)部分对所述进风口(300)形成部分地遮挡,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始端(401)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300)进入所述风道装置的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作为优选,始端(401)位于进风口(300)的水平方向的中部,经由进风口(300)进入风道的气流被封为2股,一部分越过气流控制装置(400)继续上升,一部分沿着气流控制装置(400)朝向末端(402)流动。
[0030]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一个侧边朝向远离所述风道板(100)的方向延伸,防止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宽度不足,气流可以越过气流控制装置(400),导致沿着气流控制装置(400)朝向末端(402)流动的气流的量减少。
[0031] 进一步地,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由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延伸至相对于所述风道板(100)的所述风道装置的另一侧的侧壁,特别是,当风道的内部容积较大时,有必要增加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宽度,以便于保持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导向作用。
[0032]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风道板(100)的内侧表面,气流控制装置(400)的朝下的表面可以更好地对气流起到导引作用,防止气流过分聚集,增加对流,防止局部过热现象的出现。
[0033]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包括至少一个的通风孔(403),所述通风孔(403)为设置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上的通孔(),优选地,可以设置地多排通风孔(403),每排通风孔(403)的排列方向均沿着气流控制装置(400)的长度方向延伸。沿着气流控制装置(400)上升的气流在流进通风孔(403)时又被分割为2股,一部分继续沿着气流控制装置(400)前进,直至到达末端(402)形成第三股气流。另一部分则穿过通风孔(403)进而沿着垂直方向上升。此外,前述的越过气流控制装置(400)继续上升的气流在越过气流控制装置(400)后受到扩散作用的影响,一部分继续上升形成第一股气流,另一部分则沿着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上表面上升,该股气流与穿过通风孔(403)的气流汇合形成第二股气流。
[0034] 所述通风孔(403)位于靠近始端(401)的位置,通风孔的数量与风道板(100)上出风口的数量以及设置密度有关,作为一种可选地方案,当所述风道板(100)上设置有5列出风孔(101),则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上至少应当设置2排通风孔(403),每排通风孔(403)包括至少3个的通孔。此外,通孔的大小应当是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宽度的一半,即将通孔()的直径乘以通风孔(403)的排数应当接近于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宽度。
[0035] 所述末端(402)至少延伸至在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一出风孔(1011)的上方,所述第一出风孔(1011)为最远离所述进风口(300)的出风孔(101),此时,第一出风孔(1011)附近的风压较大,经由第一出风孔(1011)涌出风道的气流较大,由于第一出风孔(1011)的位置偏下,因此涌出风道的气流尚可以继续上升起到加热作用,而未进入第一出风孔(1011)的气流则继续上升。
[0036] 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靠近末端(402)部分对所述出风孔(101)形成部分地遮挡,即所述末端(402)更为靠近第一出风孔(1011)的靠近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的一端,所述遮挡是指所述靠近末端(402)部分位于流经所述出风孔(101)的气流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对气流前进的阻碍。
[0037] 可选地,所述气流控制装置(400)位于距离第二出风孔(1012)的下方,所述第二出风孔(1012)为所述出风孔(101)的相邻的出风孔(101),换而言之,气流控制装置(400)越过位于最远端的第一出风孔(1011)与第二出风孔(1012)之间的空隙,防止气流控制装置(400)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影响出风孔(101)的均匀出风。
[0038] 实施例2
[0039] 恒温恒湿箱,如图1、2所示,安装有上述实施例1所述的风道装置,其中,风道装置位于恒温恒湿箱的侧壁,所述恒温恒湿箱的底部安装有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与风道装置的进风口300相连通。风道装置的风道板100的外侧表面朝向恒温恒湿箱的门。通过风机进入进风口300的气流分别由出风孔101或者出风口200重新进入恒温恒湿箱的内腔。
[0040]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