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臂承载装置、吊臂承载系统和起重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185929.6

文献号 : CN1039643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蒋浩中王启涛刘学俭颜红亮

申请人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吊臂承载装置,其中,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支撑液压缸和与该支撑液压缸液压连接的蓄能器,其中,所述蓄能器用于在所述吊臂压缩所述支撑液压缸时蓄能。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吊臂承载系统和起重机。该吊臂承载装置能够缓解吊臂产生的刚性冲击。

权利要求 :

1.一种吊臂承载系统,该吊臂承载系统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吊臂转动的变幅液压缸和吊臂承载装置,所述吊臂承载装置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支撑液压缸和与该支撑液压缸液压连接的蓄能器,其中,所述蓄能器用于在所述吊臂压缩所述支撑液压缸时蓄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液压缸与所述变幅液压缸液压连接成使得在所述吊臂压缩所述支撑液压缸时,所述支撑液压缸输出的液压油能够驱动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或者缸体用于接触并支撑所述吊臂,所述蓄能器连接至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液压缸和所述变幅液压缸分别为一个,且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液压连接至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连接至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有杆腔通过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连接至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有杆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分别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所述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该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分为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活塞杆位于第一有杆腔中,所述第二活塞杆位于第二有杆腔中,所述变幅液压缸连接至所述第一有杆腔,所述支撑液压缸连接至所述第二有杆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液压缸包括第一支撑液压缸(5)和第二支撑液压缸(6),以分别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关于所述吊臂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两个侧下部,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有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有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的变幅转动通过两个所述变幅液压缸驱动,所述两个变幅液压缸包括第一变幅液压缸(7)和第二变幅液压缸(8),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且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有杆腔和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有杆腔分别连接至油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通过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连接至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无杆腔,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通过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连接至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无杆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分别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所述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该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分为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活塞杆位于第一有杆腔中,所述第二活塞杆位于第二有杆腔中,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的所述第一有杆腔,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的所述第一有杆腔,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的所述第二有杆腔,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的所述第二有杆腔。

10.一种起重机,包括吊臂和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所述支撑液压缸、蓄能器和变幅液压缸分别连接至所述基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为车载式起重机。

说明书 :

吊臂承载装置、吊臂承载系统和起重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吊臂承载装置、吊臂承载系统和起重机。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起重机作为一种多动作的起重机械,正朝向智能化、大型化发展。我国的起重机行业在经过对国外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之后,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0003] 其中,吊臂是起重机的重要构件之一。通过吊臂能够将货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改变吊臂倾角可达到变幅的目的,从而增大作业范围。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车载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该车载式起重机包括吊臂1、车体2,吊臂1通过变幅油缸3的伸缩运动而实现转动,且该吊臂1通过刚性吊臂支座4支撑,因此,该吊臂1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对车辆产生刚性冲击、造成整车结构件损坏、同时影响驾驶舒适性。
[0004] 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吊臂承载装置,以克服或缓解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吊臂承载装置,该吊臂承载装置能够缓解吊臂产生的刚性冲击。
[000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吊臂承载系统,该吊臂承载系统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吊臂承载装置且能够对吊臂提供持续、可均匀变化的支持力。
[0007]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吊臂承载装置。
[0008]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吊臂承载系统。
[0009]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吊臂承载装置,其中,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支撑液压缸和与该支撑液压缸液压连接的蓄能器,其中,所述蓄能器用于在所述吊臂压缩所述支撑液压缸时蓄能。
[0010] 优选地,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或者缸体用于接触并支撑所述吊臂,所述蓄能器连接至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
[0011]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吊臂承载系统,其中,该吊臂承载系统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吊臂转动的变幅液压缸和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吊臂承载装置,所述支撑液压缸与所述变幅液压缸液压连接成使得在所述吊臂压缩所述支撑液压缸时,所述支撑液压缸输出的液压油能够驱动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
[0012] 优选地,所述支撑液压缸和所述变幅液压缸分别为一个,且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液压连接至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
[0013] 优选地,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一液压增压装置连接至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所述支撑液压缸的有杆腔通过第二液压增压装置连接至所述变幅液压缸的有杆腔。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分别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所述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该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分为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活塞杆位于第一有杆腔中,所述第二活塞杆位于第二有杆腔中,所述变幅液压缸连接至所述第一有杆腔,所述支撑液压缸连接至所述第二有杆腔。
[0015] 优选地,所述支撑液压缸包括第一支撑液压缸和第二支撑液压缸,以分别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关于所述吊臂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两个侧下部,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
[0016] 优选地,所述吊臂的变幅转动通过两个所述变幅液压缸驱动,所述两个变幅液压缸包括第一变幅液压缸和第二变幅液压缸,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且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的有杆腔和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的有杆腔分别连接至油箱。
[0017]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一液压增压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通过第二液压增压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
[0018]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分别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所述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该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分为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活塞杆位于第一有杆腔中,所述第二活塞杆位于第二有杆腔中,所述第一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的所述第一有杆腔,所述第二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液压增压装置的所述第一有杆腔,所述第一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的所述第二有杆腔,所述第二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至所述第二液压增压装置的所述第二有杆腔。
[0019]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吊臂和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基体,其中,所述起重机包括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吊臂承载装置,所述支撑液压缸和蓄能器连接于所述基体。
[0020]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吊臂和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基体,其中,所述起重机包括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吊臂承载系统,所述支撑液压缸、蓄能器和变幅液压缸分别连接至所述基体。
[0021] 优选地,所述起重机为车载式起重机。
[002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该吊臂承载装置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吊臂的支撑液压缸和与该支撑液压缸液压连接的蓄能器,所以在吊臂压缩所述支撑液压缸时能够通过蓄能器的蓄能作用实现对吊臂的柔性支撑,即该吊臂承载装置能够缓解吊臂产生的刚性冲击。
[0023]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4]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5]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车载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吊臂承载系统的示意简图。
[0027]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吊臂承载系统的示意简图。
[0028] 附图标记说明
[0029] 1吊臂 2车体
[0030] 3变幅油缸 4刚性吊臂支座
[0031] 5第一支撑液压缸 6第二支撑液压缸
[0032] 7第一变幅液压缸 8第二变幅液压缸
[0033] 9第一液压增压装置 10第二液压增压装置
[0034] 11第一蓄能器 12第二蓄能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0036]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吊臂承载装置,其中,该吊臂承载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吊臂的支撑液压缸和与该支撑液压缸液压连接的蓄能器,其中,蓄能器用于在吊臂压缩支撑液压缸时蓄能,即能够将吊臂的动能转化为蓄能器的压缩能。
[0037] 如上所述,该吊臂承载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吊臂的支撑液压缸和与该支撑液压缸液压连接的蓄能器,所以在吊臂压缩支撑液压缸时能够通过蓄能器的蓄能作用实现对吊臂的柔性支撑,即该吊臂承载装置能够缓解吊臂产生的刚性冲击。
[0038] 具体地,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或者缸体可以用于接触并支撑吊臂(显然,用支撑液压缸的缸体接触并支撑吊臂也是可以的),蓄能器连接至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从而使得吊臂压缩支撑液压缸时由于活塞杆的缩回而使无杆腔体积减小,从而对蓄能器蓄能,以缓解吊臂产生的刚性冲击。
[0039] 参见图2和图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吊臂承载系统,其中,该吊臂承载系统包括用于驱动吊臂转动的变幅液压缸和根据上述吊臂承载装置,支撑液压缸与变幅液压缸液压连接成使得在吊臂压缩支撑液压缸时,支撑液压缸输出的液压油能够驱动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例如,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可以与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如此一来,一旦吊臂压缩支撑液压缸时,不仅能够通过蓄能器的蓄能作用使支撑液压缸对吊臂提供更大的支撑力以阻止吊臂的进一步压缩,还能够通过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而阻止吊臂的进一步压缩;从另一个角度看,吊臂的压缩将导致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缩回,因此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中的液压油将驱动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这样也提高了支撑液压缸对吊臂的支撑力以阻止吊臂的进一步压缩。综上可知,该吊臂承载系统能够对吊臂实现动态地、持续地、可均匀变化的支持力,能够最大程度地缓解吊臂对该吊臂承载系统产生的冲击。
[0040] 参见图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支撑液压缸和变幅液压缸可以分别为一个,且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可以分别液压连接至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与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连接的优点已在上文中详述,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支撑液压缸的有杆腔与变幅液压缸的有杆腔连接,所以当吊臂压缩支撑液压缸时,支撑液压缸的有杆腔中产生的负压将使得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且同样地,由于吊臂压缩支撑液压缸时,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缩回,因此变幅液压缸的有杆腔中产生的负压将使得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这样也使得该吊臂承载系统能够对吊臂实现动态地、持续地、可均匀变化的支持力。
[0041] 此外,为了在吊臂的动态支撑过程中,调节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和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之间的关系,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可以通过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连接至变幅液压缸的无杆腔,支撑液压缸的有杆腔可以通过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连接至变幅液压缸的有杆腔。这里可以理解的是,使用增压装置只是调节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和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也就是说,不使用增压器也是可以的,只要能够达到吊臂承载系统对吊臂实现动态地、持续地、可均匀变化的支持力的目的即可。
[0042] 具体地,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可以分别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该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分为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杆的直径大于第二活塞杆的直径,且第一活塞杆位于第一有杆腔中,第二活塞杆位于第二有杆腔中,变幅液压缸连接至第一有杆腔,支撑液压缸连接至第二有杆腔。由于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的第一有杆腔的进油量能够小于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的第二有杆腔的出油量,因此当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缩回的距离为A且使得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的距离为B时,A小于B,另一方面,使得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的第一有杆腔的进油量能够小于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的第二有杆腔的出油量,因此当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的距离为C且使得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缩回的距离为D时,C小于D,从而满足了实际应用中的需求(通常需要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比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得更长),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需要改变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和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之间的关系时,第一活塞杆的直径和第二活塞杆的直径的关系也可以适应性地改变,且甚至取消第二活塞杆(即,使用普通的单出杆液压缸作为液压增压装置)也是可以的。此外,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并不局限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形式,还可以是双腔双活塞式液压缸等,甚至还可以是其他各种非液压缸类型的增压装置或元件,这些增压装置或元件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只要能够实现调节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和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之间的关系的目的即可。
[0043] 参见图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支撑液压缸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液压缸5和第二支撑液压缸6,以分别用于支撑吊臂的关于吊臂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两个侧下部,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有杆腔连接至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有杆腔连接至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其中,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和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分别与第一蓄能器11和第二蓄能器12连接。这种将两个支撑液压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互联的方式,使得能够通过液压油的流通平衡第一支撑液压缸5和第二支撑液压缸6对吊臂的两个侧下部的支撑力。
[0044] 此外,吊臂的变幅转动可以通过两个变幅液压缸驱动,两个变幅液压缸包括第一变幅液压缸7和第二变幅液压缸8,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无杆腔连接至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无杆腔连接至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且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有杆腔和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有杆腔分别连接至油箱。这里,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可以通过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连接至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无杆腔,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可以通过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连接至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无杆腔。与上一种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是,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可以分别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杆被该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活塞分为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第一活塞杆的直径大于第二活塞杆的直径,且第一活塞杆位于第一有杆腔中,第二活塞杆位于第二有杆腔中,第一变幅液压缸7的无杆腔连接至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的第一有杆腔,第二变幅液压缸8的无杆腔连接至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的第一有杆腔,第一支撑液压缸5的无杆腔连接至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的第二有杆腔,第二支撑液压缸6的无杆腔连接至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的第二有杆腔。这样设置的目的和好处与上一种实施方式相似,故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两种实施方式。此外,第一液压增压装置9和第二液压增压装置10并不局限为单活塞式双出杆液压缸的形式,还可以是双腔双活塞式液压缸等,甚至还可以是其他各种非液压缸类型的增压装置或元件,这些增压装置或元件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只要能够实现调节支撑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和变幅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缩量之间的关系的目的即可。
[0045]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例如车载式起重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该起重机包括吊臂和用于支撑吊臂的基体,其中,该起重机包括上述吊臂承载装置,支撑液压缸和蓄能器连接于基体。这样的设置,不仅缓解了吊臂对起重机产生的刚性冲击而造成的起重机结构件损坏等现象,而且还提高了驾驶员的舒适性。
[0046]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包括吊臂和用于支撑吊臂的基体,其特征在于,起重机包括上述吊臂承载系统,支撑液压缸、蓄能器和变幅液压缸分别连接至基体。该起重机的种类不受特别的限制,在该起重机为车载式起重机的情况下,该吊臂承载系统对吊臂提供的持续、可均匀变化的支持力能够使得该车载式起重机在行驶时,其吊臂载荷被实时分配到各个车轴上。此外,基于以上各种优势,本发明提供的吊臂承载系统尤其适用于超大吨位的起重机。
[0047]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8]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49]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