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及内窥镜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80060683.9

文献号 : CN10398730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小向牧人

申请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大径化且发光强度高的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及具有该内窥镜用照明单元的内窥镜。照明单元由保护罩(11)、套筒、荧光体(13)、插芯(15)、光纤(16)构成。在插芯(15)的前端形成荧光体保持部(22),在荧光体保持部(22)的内周面形成金属反射膜(14)。从光纤(16)的前端向荧光体(13)照射蓝色激光,使蓝色激光和荧光体激发光混合而得到模拟白色光。在荧光体(13)构成为大致圆柱体状、荧光体(13)的射出直径为D1、保护罩(11)的厚度为t1、所述保护罩的有效直径为D2时,0.7mm≤D1≤0.9mm,0.4mm≤t1≤0.59mm,1.3mm≤D2≤1.5mm。能够在不使射出光效率降低的情况下规定用于使照明单元紧凑地构成的保护罩(11)的厚度t1及荧光体(13)的射出直径D1。

权利要求 :

1.一种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部,其特征在于,具有:光纤,其将来自光源的激光引导到前端部并射出;

荧光体,其由从所述光纤射出的激光激发而发出荧光;

插芯,其在一端具有保持所述荧光体的荧光体保持部,且在另一端具有与所述荧光体保持部连通且供所述光纤穿过的插通孔;

套筒,其构成为筒状,且在所述筒内保持所述插芯;

保护罩,其以覆盖由所述套筒内的所述插芯保持的所述荧光体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套筒的一端,且使来自所述荧光体的光透过;

第一密封部,其将所述保护罩和所述套筒密封;

第二密封部,其将所述套筒和所述插芯的另一端侧密封,在所述荧光体构成为大致圆柱体状、所述荧光体的射出直径为D1、所述保护罩的厚度为t1、所述保护罩的有效直径为D2时,0.7mm≤D1≤0.9mm,且0.4mm≤t1≤0.59mm,且

1.3mm≤D2≤1.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其中,在所述射出直径D1的范围内的发光量为B1且所述有效直径D2的范围内的发光量为B2时,通过B2/B1×100%而算出的射出光效率的百分率为9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其中,所述插芯在所述荧光体保持部的内周面具有光反射膜,所述荧光体保持部具有对所述荧光体的外周面的所述另一端侧进行保持的保持孔、与该保持孔的内壁面连结且相对于所述荧光体的外周面的所述一端侧而逐渐扩开的扩开反射膜,所述荧光体的射出直径D1为所述扩开反射膜的最大开口直径。

4.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照明单元。

5.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用照明单元。

说明书 :

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0002] 在以用于进行生物体内部的观察或治疗等的医疗用内窥镜为首的内窥镜装置中,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设有照明窗和观察窗,从照明窗射出照明光并通过观察窗来取得观察图像。来自例如氙气灯等光源装置的光由光纤束等导光构件引导而向照明窗射出。近些年,逐渐利用如下的内窥镜装置,其取代利用这样的光源装置的照明光,而使用激光光源来使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前端的荧光体激发发光,从而生成照明光(例如,专利文献1、2)。
[0003] 在先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0937号公报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724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 然而,内窥镜装置由于更高精细的摄影图像的取得、高帧率下的摄影的要求强烈,因而期望高强度的照明光。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示,在荧光体的周围设置由银或铝等的金属膜构成的高反射率的反射膜,从而将激发发光的光作为照明光来有效地利用。另外,为了减轻患者等的负担,希望内窥镜插入部尽量由细径构成。但是,当要得到高强度的照明光时,存在照明单元的外径变大,从而内窥镜插入部相应地大径化这样的问题。
[0009]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内窥镜插入部的大径化且同时能够得到高强度的照射光的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及内窥镜。
[0010] 解决方案
[0011] 本发明是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的照明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光纤,其将来自光源的激光引导到前端部并射出;荧光体,其由从光纤射出的激光激发而发出荧光;插芯,其在一端具有保持荧光体的荧光体保持部,且在另一端具有与荧光体保持部连通且供光纤穿过的插通孔;套筒,其构成为筒状,在筒内保持插芯;保护罩,其以覆盖由套筒内的插芯保持的荧光体的方式安装于套筒的一端,且使来自荧光体的光透过;第一密封部,其将保护罩和套筒密封;第二密封部,其将套筒和插芯的另一端侧密封,其中,在荧光体构成为大致圆柱体状、该荧光体的射出直径为D1、保护罩的有效直径为D2、该保护罩的厚度为t1时,0.7mm≤D1≤0.9mm,且0.4mm≤t1≤0.59mm,且1.3mm≤D2≤1.5mm。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射出直径D1的范围内的发光量为B1且有效直径D2的范围内的发光量为B2时,通过(B2/B1)×100而算出的射出光效率的百分率为90%以上。另外,本发明的内窥镜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单元。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根据本发明,在荧光体构成为大致圆柱体状、该荧光体的射出直径为D1、保护罩的有效直径为D2、该保护罩的厚度为t1时,将射出直径D1设为0.7mm≤D1≤0.9mm的范围内,将保护罩的厚度t1设为0.4mm≤t1≤0.59mm的范围内,将保护罩的有效直径D2设为1.3mm≤D2≤1.5mm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在不使发光量降低的情况下规定保护罩的厚度,能够提供一种紧凑且保护强度优异的照明单元。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照明单元的剖视图。
[0015] 图2是照明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16] 图3是表示保护罩、荧光体、金属反射膜、插芯的形状及尺寸的剖视图。
[0017] 图4是表示荧光体的配光分布的坐标图。
[0018] 图5是表示荧光体的配光分布测定用的传感器配置例的说明图。
[0019] 图6是表示具有保护罩的荧光体的配光分布测定用的传感器配置例的说明图。
[0020] 图7是将保护罩的有效直径D2设为1.3mm且使荧光体的射出直径D1呈S1、S2、S3这三阶段变化来表示保护罩的厚度t1与射出光效率的关系的坐标图。
[0021] 图8是将保护罩的厚度t1设为0.59mm且使荧光体的射出直径D1呈S4、S5、S6这三阶段变化来表示保护罩的有效直径D2与射出光效率的关系的坐标图。
[0022] 图9是表示改变荧光体及金属反射膜的形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3] 图10是表示同样改变荧光体及金属反射膜的形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4]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子内窥镜系统的整体外观的立体图。
[0025] 图12是表示电子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部的剖视图。
[0026] 图13是电子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的主视图。
[0027] 图14是表示电子内窥镜系统的电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照明单元10从前端依次具有保护罩11、套筒12、荧光体13、金属反射膜14、插芯15、光纤16。在保护罩11与套筒12的上端(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一密封部17,在套筒12的下端(另一端)与插芯15之间形成有第二密封部18。通过上述的密封部17、18,使荧光体13及金属反射膜14成为密封在套筒12内的状态。
[0029] 如图2所示,套筒12构成为具有内周面12a的筒状,在一端形成有保护罩11的安装用的罩接受部21。套筒12由不锈钢、镍、铜、铜-钨合金、铜-钼系复合材料、磷青铜等硬质材料或者碳等构成。罩接受部21通过将套筒12的内周面12a呈台阶状地切口而形成,由台阶部面21a和内周面21b构成。保护罩11例如使用蓝宝石玻璃或石英玻璃而构成为圆板状。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保护罩11的表背面设有用于使例如445nm左右的光透过的涂层。涂层的膜厚例如为λ/4(λ=460nm),折射率例如为1.46。
[0030] 如图1所示,在罩接受部21中收纳了保护罩11的状态下,成为保护罩11的一部分从罩接受部21突出的状态。在该突出的部分的保护罩11的外周面11a与套筒12的前端面12b之间盛放密封剂来构成第一密封部17。作为密封剂,优选使用没有硅氧烷挥发的例如环氧系粘接剂等。
[0031] 插芯15与套筒12的内周面12a嵌合而配置在套筒12内。如图2所示,在插芯15的前端形成有荧光体保持部22。荧光体保持部22由收纳荧光体13的孔构成,具有底面
22a、内周面22b及扩开内周面22c。
[0032] 在荧光体保持部22的底面22a及内周面22b、22c形成有金属反射膜14。金属反射膜14通过镀敷、蒸镀、溅射等形成,使用银或铝。从反射率高的方面出发,尤其优选使用银。在使用银的情况下,可以在银的表面形成有机系硫化防止层,或在银中添加铋来提高反射性、耐腐蚀性。另外,只要能够确保充分的厚度,则也可以取代金属反射膜14而使用氧化铝反射膜。由于这样在荧光体保持部22的各面22a、22b、22c上形成金属反射膜14,因此能够通过金属反射膜14使来自荧光体13的发出光反复反射而以高的光利用效率向保护罩11侧射出。需要说明的是,与底面22a、内周而22b、扩开内周面22c对应而在上述各面22a~22c的反射膜上标注符号14a、14b、14c。
[0033] 荧光体13形成为在前端部具有圆锥面13a的大致圆柱状。荧光体13包括:构成吸收蓝色激光的一部分而激发发光成绿色~黄色的多种荧光体(例如YAG系荧光体或BAM(BaMgAl10O17)等荧光体)的荧光物质;成为填充剂的固定·固化用树脂。由此,以蓝色激光为激发光的绿色~黄色的激发光和未被荧光体13吸收而透过的蓝色激光混合,从而成为白色(模拟白色)的照明光。这样,若将半导体发光元件作为激发光源使用,则能够以高的发光效率得到高强度的白色光,能够容易调整白色光的强度,而且能够将白色光的颜色温度、色度的变化抑制得较小。
[0034] 在插芯15中沿着插芯15的中心线而形成有供光纤16穿过的插通孔23。该插通孔23向荧光体保持部22的底面22a开口。光纤16的前端以从该开口露出的方式穿过。光纤16的另一端如后面说明那样与光源装置52(参照图14)连接,将来自光源装置52的激光朝向荧光体保持部22内的荧光体13照射。插芯15也使用与套筒12相同的金属或树脂等。通过将套筒12及插芯15由上述金属那样的高导热率材料形成,由此能够使在荧光体13附近产生的热量尽早地扩散,能够防止局部的加热。
[0035] 如图1所示,在套筒12内放入了插芯15的状态下,向套筒12的下端部的内周面12a内填充密封剂来构成第二密封部18。第二密封部18将套筒12与插芯15及光纤16之间的间隙填充,来将插芯15密封在套筒12内。由此,使由插芯15保持的荧光体13、金属反射膜14与外部隔断。
[0036] 在套筒12的后端覆盖有保护管25。该保护管25对内置的光纤16进行保护。光纤16具有单模或多模的光纤主体16a和成为外皮的保护层16b。
[0037] 接着,参照图3~图8,基于保护罩11与荧光体13的关系,来对提高射出光效率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8] 图3表示在套筒12(参照图1)内放入了插芯15的状态下的保护罩11与荧光体13的位置关系。图4表示相对于发光面的直径(射出直径D1)为0.8mm的荧光体13,离开了100mm的位置处的配光分布,表示在图5所示那样的状态下测定的结果。在荧光体13的周围具有金属反射膜14的情况下,荧光体13的射出直径D1称为金属反射膜14的最大直径。
[0039] 如图5及图6所示,使用具有传感器框架27的照度测定装置28来对作为测定对象光源的保护罩11或荧光体13测定荧光体配光分布。传感器框架27通过在以测定对象光源为中心点C1的圆的圆周上,以距离L1成为100mm的方式将受光器26沿圆周方向以例如5°间隔配置而构成。来自传感器框架27的各受光器26的信号由照度测定装置28转换为照度,并作为图4所示那样的荧光体配光分布而显示在其显示器上。图4所示的荧光体配光分布是在横轴上标绘配光角度(°)且在纵轴上标绘照度而得到的配光分布。需要说明的是,照度使用将配光角度0°下的照度作为最大照度“1”而以此为基准求出的照度。
[0040] 使用传感器框架27及照度测定装置28,分别测定图3的发光面M1处的照度(由荧光体13产生的照度)B1和图3的发光面M2处的照度(透过保护罩11时的照度)B2,并求出B2/B1来作为射出光效率。在保护罩11的厚度t1为0.4~0.59mm之间的各厚度下求出该射出光效率(B2/B1)。
[0041] 图7是将保护罩11的有效直径D2设为1.3mm且使荧光体13的射出直径D1呈0.9mm、0.8mm、0.7mm这三阶段变化来求出射出光效率(B2/B1)与保护罩11的厚度t1的关系的坐标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保护罩11为圆形的情况下,有效直径D2是指从其直径除去倒角部后的圆的直径。S1表示射出直径D1为0.9mm时的特性曲线,S2表示射出直径D1为
0.8mm时的特性曲线,S3表示射出直径D1为0.7mm时的特性曲线。根据上述的特性曲线S1~S3也可知,当荧光体13的射出直径D1变小时,射出光效率B2/B1相应提高。另外,可知当保护罩11的厚度t1增加时,射出光效率B2/B1相应降低。并且,还可知即便使保护罩11的厚度t1变薄,在该厚度t1为0.4mm以上且0.55mm以下时,射出光效率也几乎不发生变化。综合以上可知,当保护罩11的厚度t1为0.4mm以上且0.59mm以下的范围时,在射出直径为0.7mm以上且0.9m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维持0.90以上的高的射出光效率。因此,通过将保护罩11的厚度t1设为0.4mm以上且0.59mm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射出光效率的降低。
[0042] 接着,求出相对于荧光体13的射出直径D1而发光效率变得良好的保护罩11的有效直径D2的范围。图8是表示将保护罩11的厚度t1设为0.59mm且使射出直径D1呈0.9mm、0.8mm、0.7mm这三阶段变化来求出射出光效率(B2/B1)与保护罩11的有效直径D2的关系的坐标图。S4表示射出直径D1为0.9mm时的特性曲线,S5表示射出直径D1为0.8mm时的特性曲线,S6表示射出直径D1为0.7mm时的特性曲线。根据上述的特性曲线S4~S6也可知,当保护罩有效直径D2变小时,射出光效率B2/B1相应降低。另外,可知当保护罩有效直径D2接近1.5mm时,射出光效率几乎不发生变化。并且,还可知在射出直径D1为0.9mm的情况下,当保护罩有效直径D2小于1.3mm时,射出光效率降低至0.9附近。
[0043] 综合以上可知,当保护罩11的厚度t1为0.59mm以下时,在保护罩有效直径D2为1.3mm≤D2≤1.5mm的范围内,无论怎样的厚度t1都能够得到作为百分率的90%以上的射出光效率。另外,当保护罩11的厚度t1增加时,根据图7可知射出光效率降低,因此当厚度t1超过0.59mm时,根据图7的关系可知,在荧光体的射出直径D1为0.9mm的情况下,射出光效率降低至0.9附近,因而不优选。而且,在保护罩11的厚度t1小于0.59mm的情况下,是保护罩11变薄的方向,因此射出光效率趋向提高的方向,因而即使在厚度t1为0.59mm以上的范围内求出上述保护罩有效直径D2的范围,也没有什么问题。
[0044] 上述测定所使用的保护罩11中,折射率:nd=1.883(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ne=1.88813(相对于e线的折射率),分散:vd=40.8(相对于d线的分散),ve=40.6(相对于e线的分散),通过改变射出直径D1和罩11的厚度t1来进行实测,能够得到上述测定数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使用图5及图6所示那样的利用测定设备得到的实测数据,而使用通过模拟求出的数据。这种情况下,作为模拟应用程序,使用Synopsys公司制的LightTools(注册商标),例如作为模拟上的光源定义,可以使用例如cos1.37乘方散射面,使测定数据再现来进行模拟计算。保护罩11为了提高射出光效率而施加涂层,膜厚例如为λ/4(λ=460nm),折射率例如为1.46。
[0045] 从射出光效率的提高的观点出发,保护罩11的有效直径D2不应该将1.5mm限定为上限,但是使保护罩11的有效直径D2为超过1.5mm的值时会使照明单元10大径化,与此相伴,内窥镜插入部也大径化,因此不优选。另外,当小于1.3mm时,根据图8也可知,尤其在射出直径D1为0.9mm的情况下,射出光效率成为0.9以下,或者与荧光体13的有效直径D2的小径化相伴而发光量也降低,因而不优选。
[0046]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在金属反射膜14上设置朝向外侧逐渐扩开的扩开反射膜14c,由此通过由该扩开反射膜14c产生的反射光的增加而能够使照明光量增加,因而优选。需要说明的是,荧光体13也可以对应于扩开反射膜14c,使与该扩开反射膜14c面对的荧光体13的外周面部分形成为切割成圆锥状的圆锥面13a,通过这样的结构,有时也能够增加可作为照明光源利用的发光面积,使整体的照明光量增加。扩开反射膜14c的相对于保持孔内周面14b的扩开角度θ1优选为15°以上且60°以下,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来白荧光体13的圆锥面13a或外周面的发出光也作为照明光而有效地利用,使效率提高。
[004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于扩开反射膜14c而使荧光体1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圆锥面13a,但也可以代替于此而如图9所示那样,使荧光体30为圆柱体状。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在插芯33上形成扩开反射膜14c,而仅将荧光体保持部31的底面31a及外周面31b作为金属反射膜32。另外,相对于图1所示那样的荧光体保持部22及金属反射膜14,可以使用图9所示那样的圆柱体状的荧光体30。而且,如图10所示,相对于图9所示的具有荧光体保持部31的插芯33,也可以使用图1所示那样的在前端具有圆锥面13a的荧光体
13。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同一构件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0048] 如图1及图9所示,第一密封部17由盛放在保护罩11的外周面的11a的一部分和套筒12的前端面12b的一部分上的密封剂构成,但也可以取代于此而如图9所示那样,在套筒12的前端面设置由台阶部面35a和内周面35b构成的密封剂接受台阶部35,且在该密封剂接受台阶部35中盛放密封剂来构成第一密封部36。这种情况下,保护罩11的前端角部不会向外部突出而由套筒37的前端部保护。
[004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第二密封部18,将套筒12与插芯15之间以及插芯15与光纤16之间一并密封,但也可以取代该第二密封部18,而将密封剂分别单独地密封插芯15与光纤16之间以及插芯15的外周面与套筒12的内周面之间,由此来构成第二密封部18。
[0050] 如图11~图14所示,本发明的照明单元10内置于电子内窥镜50的插入部前端部56a而使用。电子内窥镜50与处理器装置51及光源装置52连接,从而通过上述的电子内窥镜50、处理器装置51、光源装置52来构成电子内窥镜系统53。电子内窥镜50具有向患者的体腔内插入的挠性的插入部56、与插入部56的基端部分连接的操作部57、与处理器装置51及光源装置52连接的连接器58、将操作部57与连接器58之间连结的通用软线59。
[0051] 插入部56从前端依次具有前端部56a、弯曲部56b及挠性管部56c。在前端部56a内内置有摄像单元、本发明的照明单元10。弯曲部56b构成为通过金属线操作而弯曲自如。挠性管部56c具有挠性,将弯曲部56b和操作部57连结。
[0052] 在操作部57设有用于使弯曲部56b向上下左右弯曲的弯角钮61或用于从前端部56a喷出空气、水的送气/送水按钮62这样的操作构件。另外,在操作部57设有用于将电手术刀等处置用具插入到钳子通道(未图示)的钳子口63。
[0053] 处理器装置51与光源装置52电连接,对电子内窥镜系统52的动作进行统括控制。处理器装置51经由通用软线59或在插入部56内穿过的传送线缆向电子内窥镜50供电,来驱动摄像单元64。另外,处理器装置51经由传送线缆取得从摄像单元64输出的摄像信号,并实施各种图像处理而生成图像数据。由处理器装置51生成的图像数据作为观察图像而被显示在监视器65上。
[0054] 如图12所示,前端部56a具备前端硬性部66、在该前端硬性部24的前端侧装配的前端保护帽67。前端硬性部66例如为不锈钢制,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该前端硬性部66的各贯通孔中安装有2个照明单元10、摄像单元64、钳子通道、送气/送水通道(未图示)等各种部件。前端硬性部66的后端与构成弯曲部56b的前端的弯曲部分68连结。并且,在前端硬性部66的外周覆盖有外皮管69。
[0055] 前端保护帽67由橡胶或树脂制的弹性体构成,在与由前端硬性部66保持的各种部件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如图13所示,前端保护帽67使观察窗70、2个(一对)照明单元10、钳子出口71、送气/送水喷嘴72等露出。一对照明单元10隔着观察窗70而配置在对称的位置。
[0056] 如图14所示,电子内窥镜50在前端部56a设有摄像单元64、2个照明单元10,在操作部57设有AFE(模拟信号处理电路)73及摄像控制部74。
[0057] 摄影单元64具有:配置在观察窗70的内部且由透镜组及棱镜构成的摄像光学系统76;通过摄像光学系统76将体腔内的像成像在摄像面上的CCD77。CCD77对成像在摄像面上的被检体内的像进行光电转换而蓄积信号电荷,并将蓄积的信号电荷作为摄像信号输出。输出的摄像信号被送往AFE73。AFE73由相关双采样(CDS)电路、自动增益调节(AGC)电路、A/D转换器等(均省略图示)构成。CDS对CCD77输出的摄像信号实施相关双采样处理,来除去因驱动CCD77而产生的噪声。AGC将通过CDS除去噪声后的摄像信号放大。
[0058] 在电子内窥镜50和处理器装置51连接时,摄像控制部74被连接与处理器装置51内的控制器85,在由控制器85下达指示时,对CCD77输送驱动信号。CCD77基于来自摄像控制部74的驱动信号,以规定的帧率将摄像信号向AFE73输出。
[0059] 照明单元10的光纤16对从光源装置52供给的蓝色激光进行引导,使其向设置在出射端侧的荧光体13射出。荧光体13将从光纤16射出的蓝色激光的一部分吸收而激发发光成绿色~黄色。因此,在照明单元10中,一边扩散一边透过的蓝色的光与从荧光体13激发发光的绿色~黄色的荧光混合而形成白色(模拟白色)的照明光。照明光的照射范围与由电子内窥镜50摄影的摄影范围相同或比其大,且照明光向观察图像的整面大致均匀地照射。
[0060] 处理器装置51具备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SP)81、数字图像处理电路(DIP)82、显示控制电路83、VRAM84、控制器85、操作部86等。
[0061] 控制器85对处理器装置51整体的动作进行统括控制。DSP81对从电子内窥镜50的AFE73输出的摄像信号实施颜色分离、颜色插补、增益修正、白平衡调整、γ修正等各种信号处理,来生成图像数据。由DSP81生成的图像数据向DIP82的作业存储器输入。另外,DSP81生成例如将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亮度平均而得到的平均亮度值等照明光量的自动控制(ALC控制)所需要的ALC控制用数据,并向控制器85输入。
[0062] DIP82对于由DSP81生成的图像数据实施电子变倍、颜色增强处理、边缘增强处理等各种图像处理。由DIP82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作为观察图像而暂时存储于VRAM84中,之后向显示控制电路83输入。显示控制电路83从VRAM84选择而取得观察图像,并将其显示在监视器65上。
[0063] 操作部86包括设置在处理器装置51的框体上的操作面板、鼠标或键盘等周知的输入设备。控制器85根据来自操作部86、电子内窥镜50的操作部57的操作信号,使电子内窥镜系统53的各部分动作。
[0064] 光源装置52具备作为激光光源的激光二极管(LD)91和光源控制部92。LD91是发出中心波长为445nm的蓝色激光的光源,经由未图示的聚光透镜等向光纤93导光。光纤93经由分支耦合器94而与两个光纤95a、95b连接。光纤95a、95b经由连接器58而与电子内窥镜50的光纤16连接。因此,来自LD91的蓝色激光向构成照明单元10的荧光体13入射。并且,通过蓝色激光入射而荧光体13激发发光的绿色~黄色的荧光与蓝色激光混合,成为白色的照明光向观察部位照射。
[0065] 光源控制部92根据从处理器装置51的控制器85输入的调节信号、同步信号来调节LD91的点亮/熄灭的时机。并且,光源控制部92与控制器85通信,来调节LD91的发光量,由此来调节向观察部位照射的照明光的光量。光源控制部92对照明光量的控制是根据拍摄到的观察图像的明亮度等而自动调节照明光量的ALC(Auto Light Control)控制,该控制基于由DSP81生成的ALC控制用数据来进行。
[0066] 如以上所示,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照明单元10,能够利用高强度的照明光对观察部位进行照明,从而相应地能够通过摄像单元来实现高精细的摄影图像的取得、高帧率下的摄影。
[006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对使用摄像元件拍摄观察部位的状态而得到的图像进行观察的电子内窥镜,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采用光学的像导进行观察的内窥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具备两个照明光学系单元的内窥镜,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还能够适用于具备一个照明光学系单元的内窥镜或具备三个以上的照明光学系单元的内窥镜。
[0068] 符号说明:
[0069] 10 照明单元
[0070] 11 保护罩
[0071] 12 套筒
[0072] 13 荧光体
[0073] 14 金属反射膜
[0074] 15 插芯
[0075] 16 光纤
[0076] 17 第一卡止部
[0077] 18 第二卡止部
[0078] 21 罩接受部
[0079] 22 荧光体保持部
[0080] 50 电子内窥镜
[0081] 51 处理器装置
[0082] 52 光源装置
[0083] 53 电子内窥镜系统
[0084] 56 插入部
[0085] 56a 前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