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及隧道窑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238480.5

文献号 : CN10399465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文智李秀婉林华彬

申请人 : 福建冠福实业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陶瓷窑炉的节能减排改进技术,具体的涉及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及隧道窑。该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包括引风机构、多条余热回收管和导热片,余热回收管一端与引风机构连接、另一端伸入炉膛内并沿炉膛内壁均匀布置,该余热回收管上开有多个进气孔,所述导热片垂直布置、固定于余热回收管上,所述引风机构与余热回收管连通,并将进入余热回收管内的热气收集回用。该隧道窑还包括余热回用装置。上述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及隧道窑,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制造成本低,将炉膛中的热气直接引导入余热收集管中并将收集的热气直接回用,减少了热交换、导热性能好、热量流失少,减少了窑炉的能源消耗。

权利要求 :

1.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该隧道窑冷却段内形成有炉膛,其特征于:所述余热回用装置包括引风机构、多条余热回收管和导热片,所述余热回收管一端与引风机构连接、另一端伸入炉膛内并沿炉膛内壁均匀布置,该余热回收管上开有多个进气孔,所述导热片垂直布置、固定于余热回收管上,所述引风机构与余热回收管连通,并将进入余热回收管内的热气收集回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炉膛外的余热收集管,所述余热回收管一端伸入炉膛内、另一端与余热收集管连通,所述引风机构与余热收集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收集管外壁上设有保温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管伸入炉膛内的一端垂直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与炉膛内壁间形成20-30°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条余热回收管上设有两片平行布置的导热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开设于两片导热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进气孔等距离布置。

9.一种隧道窑,包括窑炉主体和窑顶,窑炉主体和窑顶相组合形成炉膛,炉膛依次分为预热段、高温段、急冷段、冷却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该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的引风机构将收集的热气通入预热段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隧道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内设有供窑车通过的限位通道,余热回收管伸入炉膛内的一端固定于该限位通道上。

说明书 :

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及隧道窑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陶瓷窑炉的节能减排改进技术,具体的涉及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及隧道窑。

背景技术

[0002] 在陶瓷生产中大量使用隧道窑进行烧制,现有的隧道窑窑炉主体一般包括有预热段、高温段、急冷段、冷却段,窑炉冷却段常出现炸裂现象,而且冷却段的热气没有回收利用,造成浪费。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公布号为CN103759543A公开了用于隧道窑冷却区的预热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窑体、余热抽出管和预热总管道,窑体具有耐火砖内墙体和耐火砖外墙体,并且耐火砖内墙体和耐火砖外墙体之间设置有余热利用腔,所述的耐火砖内墙体上开有多个蜂窝式散热孔,并且蜂窝式散热孔与余热利用腔相连通,所述的余热抽出管的进口端与余热利用腔相连通,出口段与余热总管道连通。
[0004] 上述用于隧道窑冷却区的预热利用结构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在使用时余热必须通过耐火砖墙体上的蜂窝式散热孔才能进入余热利用腔,再通过余热抽出管将余热抽出才能进行回用,其余热的流动性差、中间环节多、容易形成热交换并导致回收效率低,另外在耐火砖墙体上开设蜂窝式散热孔的工艺复杂、增加设备制造成本、维护费用高。

发明内容

[0005]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回收效率高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及隧道窑。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其特征于:包括引风机构、多条余热回收管和导热片,所述余热回收管一端与引风机构连接、另一端伸入炉膛内并沿炉膛内壁均匀布置,该余热回收管上开有多个进气孔,所述导热片垂直布置、固定于余热回收管上,所述引风机构与余热回收管连通,并将进入余热回收管内的热气收集回用。
[0007] 进一步的,余热回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炉膛外的余热收集管,所述余热回收管一端伸入炉膛内、另一端与余热收集管连通,所述引风机构与余热收集管连通。
[0008] 进一步的,余热收集管外壁上设有保温层。
[0009] 进一步的,余热回收管伸入炉膛内的一端垂直布置。
[0010] 进一步的,导热片与炉膛内壁间形成20-30°的夹角。
[0011] 进一步的,每条余热回收管上设有两片平行布置的导热片。
[0012] 进一步的,进气孔开设于两片导热片之间。
[0013] 进一步的,多个进气孔等距离布置。
[0014] 一种隧道窑,包括窑炉主体和窑顶,窑炉主体和窑顶相组合形成炉膛,炉膛依次分为预热段、高温段、急冷段、冷却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的余热回用装置,该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的引风机构将收集的热气通入预热段中。
[0015] 优化的,炉膛内设有供窑车通过的限位通道,余热回收管伸入炉膛内的一端固定于该限位通道上。
[0016]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及隧道窑,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制造成本低,余热回用装置使用时,导热片和余热回收管设于炉膛中,将炉膛中的热气直接引导入余热收集管中并将收集的热气直接回用,减少了热交换、导热性能好、热量流失少,减少了窑炉的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0018]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隧道窑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隧道窑的结构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3] 参照图1至图5所示,隧道窑冷却段余热回用装置,包括引风机构1、余热收集管2、多条余热回收管3和导热片4;
[0024] 引风机构1与余热收集管2连通,用于将余热收集管2内的热气收集回用;
[0025] 余热收集管2设置于窑炉外,且在余热收集管2外壁上设围有一圈石棉毯保温层21;
[0026] 余热回收管3为金属管,其一端与余热收集管2连通、另一端伸入炉膛内,且伸入炉膛内的一端垂布置,多条余热回收管3沿炉膛内壁均匀布置,余热回收管3上开等距离的开设有进气孔31;
[0027] 导热片4为金属材料制成,该导热片4垂直连接于余热回收管3上,每条余热回收管3上设有两片平行布置的导热片4,导热片4与炉膛内壁间形成20-30°的夹角,余热回收管3的进气孔31开设于两片导热片4之间。
[0028] 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一种隧道窑100,包括窑炉主体110、窑顶120、炉膛130和限位通道140,窑炉主体110和窑顶120相组合形成炉膛130,炉膛130依次分为预热段131、高温段132、急冷段133、冷却段134,限位通道140设于炉膛130内壁上并沿着炉膛130长度方向延伸;余热回用装置设置于该窑炉主体100的冷却段134上,该余热回用装置的余热回收管3伸入炉膛130内并固定于限位通道140上。
[0029] 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上述隧道窑100的工作流程如下:
[0030] 隧道窑使用时,窑车从炉膛130内通过,并依次经过预热段131、高温段132、急冷段133和冷却段134后将陶瓷坯体烧制成型,窑车经过冷却段134时,炉膛130内的热气经导热片4的引导由进气孔31进入余热回收管3中,多根余热回收管3中的热气汇入余热收集管2中,引风机构1将余热收集管2收集的热气通入预热段131中,对预热段的陶瓷坯体进行预热。
[0031] 余热回用装置使用时,导热片4和余热回收管3设于炉膛130中,将炉膛130中的热气直接引导入余热收集管2中,减少了热交换、导热性能好、热量流失少,减少了窑炉的能源消耗。
[0032]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若干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