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差调节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再生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80053747.2

文献号 : CN10402493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水田智之

申请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摘要 :

使辐辏点距离线性地变化。距离确定部(62)使辐辏点距离与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成正比地增减。目标辐辏点距离R1在每对向上键(24a)进行1次按下操作时增大1m,在每对向下键(24b)进行1次按下操作时减少1m。通过平移量设定部(63)而变换为与目标辐辏点距离R1相对应的平移量ΔP,并将该平移量ΔP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图像平移部(56)通过使裁剪范围从基准位置移动至以平移量ΔP平移后的位置上,并以裁剪范围对左右的各视点原图像进行裁剪,从而生成视差调节后的视点图像。

权利要求 :

1.一种视差调节装置,其中,具有:

第1操作部,其输出与操作量相对应的第1操作信号;

距离确定部,其确定目标辐辏点距离,该目标辐辏点距离是将直至没有产生视差的辐辏点为止的距离设为辐辏点距离,基于所述第1操作信号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中增加/减少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的距离而得到的距离;

平移量设定部,其根据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到目标辐辏点距离为止的距离变更,以使平移量非线性地增加/减少的方式对平移量进行设定,该平移量是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每个单位操作量对应的各视点图像在视差的方向上的平移的量;以及图像平移部,其通过以所述平移量使所述各视点图像平移,从而使视差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差调节装置,其中,具有:变化量显示部,其对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进行显示,该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单位操作量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视差调节装置,其中,具有:第2操作部,其输出与操作量相对应的第2操作信号;以及平移量增减部,其基于所述第2操作信号使所述平移量与第2操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

4.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差调节装置;以及

摄像部,其对第1视点图像和第2视点图像进行摄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具有:变焦透镜,其设置在所述摄像部上;

焦距取得部,其用于取得所述变焦透镜的焦距;

平移量增减部,其基于所述第1操作信号使所述平移量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以及输入控制部,其在由所述焦距取得部取得的焦距小于或等于规定焦距时,将所述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所述距离确定部,在焦距比规定焦距长时,将所述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所述平移量增减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具有:被摄体距离取得部,其用于取得被摄体距离;

平移量增减部,其基于所述第1操作信号使所述平移量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以及输入控制部,其在由所述被摄体距离取得部取得的被摄体距离小于或等于规定被摄体距离时,将所述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所述距离确定部,在被摄体距离比规定被摄体距离长时,将所述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所述平移量增减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具有:平移量增减部,其基于所述第1操作信号使所述平移量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以及输入控制部,其在所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时刻的辐辏点距离小于或等于规定辐辏点距离时,将所述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所述距离确定部,在所述第1操作部的操作时刻的辐辏点距离比规定距离长时,将所述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所述平移量增减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具有:第2操作部,其输出与操作量相对应的第2操作信号;以及平移量增减部,其基于所述第2操作信号使所述平移量与所述第2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具有:变化量显示部,其对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进行显示,该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单位操作量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平移部,通过在由所述摄像部摄像得到的各视点原图像内,使裁剪范围与所述平移量相对应地在所述视差的方向上平移并进行裁剪,从而生成视差被调节后的各视点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使用通过所述图像平移部而对视差进行调节后的各视点图像,对实时取景图像进行3D显示。

12.一种图像再生装置,其中,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差调节装置;以及

显示部,其对通过所述图像平移部而对视差进行调节后的各视点图像进行3D显示。

13.一种视差调节方法,其中,具有:

距离确定步骤,在该步骤中,确定目标辐辏点距离,该目标辐辏点距离是将直至没有视差产生的辐辏点为止的距离设为辐辏点距离,基于第1操作信号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中增加/减少与从第1信号部输出的操作量对应的与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的距离而得到的距离;

平移量设定步骤,在该步骤中,根据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到目标辐辏点距离为止的距离变更,以使平移量非线性地增加/减少的方式对平移量进行设定,该平移量是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每个单位操作量对应的各视点图像的在视差的方向上平移的量;以及图像平移步骤,在该步骤中,通过以所述平移量使各视点图像平移而使视差变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差调节装置,其中,所述距离确定部的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单位操作量相对应的距离的变化量,在使距离增加的情况下和在使距离减少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说明书 :

视差调节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再生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立体图像的摄像以及再生中使用的视差调节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再生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一种用于立体图像生成的数字照相机(以下称为3D照相机)。该3D照相机具有左右一对的摄像部,通过上述摄像部,从左右不同的各视点同时对被摄体进行摄像,获得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由该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构成视差图像。在3D照相机上设有LCD,该LCD用于对再生或者摄像得到的视差图像进行显示,并在摄像时显示实时取景画面。对于在LCD上显示的视差图像,其左视点图像由观察者的左眼观察,而右视点图像由右眼观察。由此能够立体观看视差图像。
[0003] 在对视差图像进行立体观看的情况下,所注视的被摄体的视差越小越容易观察。因此,作为调节视差的方法,已知如下方法:使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倾斜度变化,使辐辏角增减;以及通过对视点图像进行平移而使辐辏角增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使视点图像平移的方法中,包括使拍摄元件平行移动和使裁剪范围平行移动的方法,其中,该裁剪范围是从摄像图像中裁剪出来而被用作视点图像的图像。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51625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551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摄像时使视点图像平移的情况下的平移量的最小单位,是图像传感器的受光面上的像素(受光元件)间距。但是,即便使视点图像的平移量每次1个像素地增减,直至视差变为“0”的辐辏点为止的距离(以下称为辐辏点距离)的变化也不是恒定的。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与该1个像素的平移量的变化相对应,辐辏点距离越大该变化量越大,辐辏点距离越小该变化量越小。因此,在一边从LCD等上对视差图像进行立体观看,一边使视点图像的平移量例如以像素为单位增减的情况下,即使在远距离侧操作量相同,也存在所观察的视差图像的立体感急剧变化的情况。这样,由于在近距离侧和远距离侧操作量相差很大,因此存在观察者会对与操作对应的显示变化感到不适或者难以进行操作的问题。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差调节装置及方法、摄像装置、再生显示装置,其能够对在视差调节时视差图像的立体感急剧变化的情况进行抑制,消除与操作对应的显示变化的不适感。
[0008]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视差调节装置具有第1操作部、距离确定部、平移量设定部、以及图像平移部。第1操作部输出与其操作量相对应的第1操作信号。距离确定部确定目标辐辏点距离,该目标辐辏点距离是将直至没有产生视差的辐辏点为止的距离设为辐辏点距离,基于所述第1操作信号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中增加/减少与第1操作信号成正比的距离而得到的距离。平移量设定部根据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到目标辐辏点距离为止的距离变更,以使平移量非线性地增加/减少的方式对平移量进行设定,该平移量是与所述第1操作部的每个单位操作量对应的各视点图像的在视差的方向上的平移的量。图像平移部通过以平移量设定部所设定的平移量,使各视点图像平移而使视差变化。
[0009] 优选具有变化量显示部,该变化量显示部对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进行显示,该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与第1操作部的单位操作量相对应。另外,优选基于距离确定部的距离的变化量在使距离增加的情况下和在使距离减少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0010] 优选具有第2操作部和平移量增减部。第2操作部输出与其操作量相对应的第2操作信号。平移量增减部基于第2操作信号使平移量与第2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
[0011]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上述的视差调节装置和摄像部,该摄像部对第1视点图像以及第2视点图像进行摄像。
[0012] 优选摄像装置具有变焦透镜、焦距取得部、平移量增减部、以及输入控制部。变焦透镜设置在摄像部上,用于对第1视点图像以及第2视点图像进行摄像。焦距取得部用于取得变焦透镜的焦距。平移量增减部基于第1操作信号使平移量与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输入控制部,其在由焦距取得部取得的焦距小于或等于规定焦距时,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距离确定部,在焦距比规定焦距长时,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平移量增减部。
[0013] 优选摄像装置具有被摄体距离取得部、平移量增减部、以及输入控制部。被摄体距离取得部用于取得被摄体距离。平移量增减部基于第1操作信号使平移量与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输入控制部,其在由被摄体距离取得部取得的被摄体距离小于或等于规定被摄体距离时,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距离确定部,在被摄体距离比规定被摄体距离长时,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平移量增减部。
[0014] 优选摄像装置具有平移量增减部以及输入控制部。平移量增减部基于第1操作信号使平移量与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输入控制部在第1操作部的操作时刻的辐辏点距离小于或等于规定距离时,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距离确定部,在第1操作部的操作时刻的辐辏点距离比规定距离长时,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平移量增减部。
[0015] 优选具有第2操作部和平移量增减部。第2操作部输出与操作量相对应的第2操作信号。平移量增减部基于第2操作信号使平移量与第2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
[0016] 优选具有变化量显示部,其对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进行显示,该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与第1操作部的单位操作量相对应。
[0017] 优选图像平移部,通过在由摄像部摄像得到的各视点原图像内,使裁剪范围与平移量相对应地在视差的方向上平移并进行裁剪,从而生成视差被调节后的各视点图像。
[0018] 优选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使用通过图像平移部而对视差进行调节后的各视点图像,对实时取景图像进行3D显示。
[0019] 本发明的图像再生装置具有上述的视差调节装置以及显示部,该显示部对通过图像平移部而对视差进行调节后的各视点图像进行3D显示。
[0020] 本发明的视差调节方法具有距离确定步骤、平移量设定步骤、以及图像平移步骤。在距离确定步骤中,确定目标辐辏点距离,该目标辐辏点距离是将直至没有产生视差的辐辏点为止的距离设为辐辏点距离,基于第1操作信号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中增加/减少与从第1操作部输出的操作量对应的与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的距离而得到的距离。在平移量设定步骤中,根据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到目标辐辏点距离为止的距离变更,以使平移量非线性地增加/减少的方式对平移量进行设定,该平移量是与第1操作部的每个单位操作量对应的各视点图像的在视差的方向上平移的量。在图像平移步骤中,通过以平移量使各视点图像平移而使视差变化。
[0021] 发明的效果
[0022]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辐辏点距离以与第1操作部的操作量成正比地增减,因此不存在视差调节时视差图像的立体感急剧变化的情况。由此,由于在近距离侧的视差调节的操作量并不是非常大,而在远距离侧与操作量对应的辐辏点距离的变化也不大,因此,能够避免产生与操作相对应的显示变化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内置有本发明的视差调节装置的3D照相机的正面斜视图。
[0024] 图2是3D照相机的背面斜视图。
[0025] 图3是表示3D照相机的结构的框图。
[0026] 图4是表示CPU的功能的框图。
[0027] 图5是示意地表示辐辏点距离与平移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0028] 图6是表示视差调节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0029] 图7是表示附加有以像素为单位使平移量增减的功能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CPU的功能的框图。
[0030]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视差调节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0031] 图9是表示对应于焦距而对平移量的增减方式进行切换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CPU的功能的框图。
[0032]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对视差调节操作的输入目标进行切换的步骤的流程图。
[0033] 图11是表示对应于被摄体距离而对视差调节操作的输入目标进行切换的步骤的流程图。
[0034] 图12是表示对应于辐辏点距离而对平移量的增减方式进行切换的例子中的CPU的功能的框图。
[0035] 图13是表示对应于辐辏点距离而对视差调节操作的输入目标进行切换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第1实施方式]
[0037] 在图1、图2中,3D数码照相机(以下称为3D照相机)10,在照相机主体11的前表面具有左摄像系统12的摄像透镜12a、右摄像系统13的摄像透镜13a。通过该左摄像系统12进行摄像而得到左视点图像,通过右摄像系统13进行摄像而得到右视点图像。由上述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构成视差图像。
[0038] 各摄像透镜12a、13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另外,摄像透镜12a、13a均为变焦透镜,能够使焦距在长焦端和广角端之间变化。
[0039] 在照相机主体11的上表面配置有快门按钮15、电源开关16以及模式盘17。另外,在照相机主体11的侧表面设置有卡槽(图示省略),在卡槽中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存储卡18。
[0040] 通过模式盘17的操作,从而能够切换为对视差图像进行摄像的摄像模式和对摄像得到的视差图像进行再生显示的再生模式。通过在摄像模式下进行将快门按钮15按下的操作,从而使各摄像系统12、13动作,进行视差图像的摄像。摄像得到的视差图像被记录在存储卡18中。
[0041] 在照相机主体11的背面设置有显示器19。如图3所示,该显示器19具有LCD19a以及柱面19b。LCD19a将多个左视点图像的线状图像和多个右视点图像的线状图像交替排列而进行显示。柱面19b通过使左视点图像的线状图像进入观察者的左眼,使右视点图像的线状图像进入观察者的右眼,从而使观察者能够观察到具有立体感的图像。
[0042] 此外,3D显示还能够采用下述方式等:视差栅栏方式,其是穿过在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视差栅栏之间分别形成的狭缝,使观察者的左眼对左视点图像的线状图像进行观察,使观察者的右眼对右视点图像的线状图像进行观察;以及针对每个视点图像,使偏转方向不同的方式。
[0043] 另外,在摄像模式下,显示器19作为电子取景器发挥功能,对实时取景图像进行显示。该实时取景图像是将摄像中的视差图像连续显示的图像。对于该实时取景图像,也进行3D显示。据此,摄像者能够将被摄体像观察为具有立体感的图像。另外,在再生时,基于记录于存储卡18中的图像数据,在显示器19上以3D显示再生视差图像。
[0044] 另外,在进行3D显示时,在显示器19上显示引导显示20a、20b。引导显示20a示出当前设定的直至不产生视差的辐辏点为止的距离(以下称为辐辏点距离)R,引导显示20b示出后述的与视差调节时的单位操作量对应的、辐辏点距离的单位变化量Δ。在本例中,显示辐辏点距离R为8m,单位变化量Δ为1m。
[0045] 操作部21由上述的快门按钮15、电源开关16以及模式盘17、以及在照相机主体11的背面设置的变焦按钮22、菜单按钮23、各按键24a~24d、25构成。
[0046] 变焦按钮22用于进行变焦,通过对该变焦按钮22进行操作,从而使摄像透镜12a、13a的焦距与操作相对应地增减。在进行变焦时,控制使得摄像透镜12a、13a彼此成为相同的焦距。
[0047] 在将用于进行3D照相机10的动作设定等的设定画面显示在显示器19上时,对菜单按钮23进行操作。能够通过对各按键24a~24d进行操作,而对在设定画面内显示的项目进行选择,或使设定值增减。在对设定画面中的设定内容进行确定等时,对执行键25进行操作。
[0048] 另外,在摄像模式下,向上键24a、向下键24b成为用于对视差图像的视差进行调节的操作部。视差调节是将辐辏点距离设为参数,控制使得辐辏点距离以与向上键24a或向下键24b的操作量成正比的变化量进行变化。即,将以与向上键24a或向下键24b的操作量成正比的方式使当前时刻的辐辏点距离R增加/减少后的距离,设为新的辐辏点距离R。据此,使在显示器19上显示的视差图像的立体感对应于操作量而线性变化,避免给观察者造成不适感。
[0049] 在本例中,由于通过向上键24a或向下键24b的按下操作而进行辐辏点距离的增减,因此,能够将按下次数、按下时间设为操作量,但为了使说明简单,对于对应于按下次数而使辐辏点距离增减的情况进行说明。
[0050] 向上键24a的按下操作是使辐辏点距离增大的增大操作,通过向上键24a的1次按下操作,而使辐辏点距离增加规定的单位变化量Δ。另一侧的向下键24b的按下操作是使辐辏点距离减小的减小操作,通过向下键24b的1次按下操作,而使辐辏点距离减小规定的单位变化量Δ。在本例中,将单位变化量Δ设为1m,辐辏点距离每次增大或减小1m。
[0051] 此外,作为用于使辐辏点距离增减的操作部,并不限定于向上键24a或向下键24b这种进行按下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进行滑动式旋钮的滑动操作、或通过转盘旋转而进行辐辏点距离的增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旋钮的滑动量、转盘的旋转量设为操作量。并且,也可以将用于使辐辏点距离增减的按键、旋钮等显示在触摸屏式的显示器上,并通过对该显示器的触摸操作而使辐辏点距离增减。
[0052] 另外,在本例中,将与1次按下操作对应的辐辏点距离的单位变化量Δ设为1m,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任意设定。另外,例如也可以从设定画面上,对与1次按下操作相对应的辐辏点距离的单位变化量Δ任意地进行设定。进而,能够在使辐辏点距离增加的情况下以及减少的情况下,将各自的单位变化量Δ设为不同的值。
[0053] 在图3中,操作部21将与按钮或开关这些操作部件的操作相对应的操作信号发送至CPU30。CPU30基于来自操作部21的各种操作信号对各部分进行控制。在CPU30上连接有ROM30a、RAM30b。在ROM30a中写入用于执行摄像步骤的程序、及用于对视差进行调节的程序等,CPU30按照上述程序对各部分进行控制。RAM30b作为对执行各种步骤时需要的数据暂时进行存储的工作存储器使用。
[0054] 在本例中,由左摄像系统12和右摄像系统13构成摄像部。左摄像系统12由摄像透镜12a、透镜驱动部33、透镜传感器部34、图像传感器35、定时发生器36、AFE(模拟前端)37等构成。
[0055] 透镜驱动部33使用于构成摄像透镜12a的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据此,进行摄像透镜12a的变焦、对焦。透镜传感器部34分别对变焦透镜的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的透镜位置进行检测,基于变焦透镜位置取得摄像透镜12a的焦距,并基于聚焦透镜位置取得被摄体距离。所取得的焦距、被摄体距离被发送至CPU30,用于进行各种控制。
[0056] 在摄像透镜12a的背后配置有对左视点图像进行摄像的图像传感器35,透过摄像透镜12a的被摄体光,入射至图像传感器35的受光面35a。在受光面35a上按照公知的方式将多个像素35b以矩阵状排列(参照图5),对图像的各部分进行光电变换。图像传感器35由来自定时发生器36的各种驱动信号驱动,将通过摄像透镜12a而在受光面35a上成像的被摄体像变换为电气模拟信号,作为左视点图像输出。左视点图像被从图像传感器35发送至AFE37。
[0057] AFE37由CDS(相关双采样)电路、AGC(自动增益调整放大器)电路、A/D变换器构成。CDS电路进行相关双采样,从来自图像传感器35的模拟信号中去除噪声。AGC电路以与通过CPU30而设定的摄像感光度相对应的增益,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A/D变换器将来自AGC电路的模拟信号的左视点图像变换为数字而输出。
[0058] 右摄像系统13的结构与左摄像系统12相同,由与左摄像透镜12a相同的变焦式摄像透镜13a、透镜驱动部43、透镜传感器部44、具有受光面45a及像素45b的图像传感器45、定时发生器46、AFE47等构成,并将数字变换后的右视点图像输出。
[0059] 来自左右摄像系统12、13的左视点图像、右视点图像,分别被发送至图像输入控制器51。图像输入控制器51对各视点图像向总线52的输入进行控制。在总线52上连接有CPU30、图像输入控制器51、图像处理电路53、AF检测电路54、AE/AWB检测电路55、图像平移部56、3D图像生成电路57、LCD驱动器58、压缩/展开处理电路59、介质控制器60。上述各部分经由总线52而由CPU30控制,并且能够在彼此之间进行数据授受。
[0060] 图像处理电路53针对来自图像输入控制器51的各个图像实施灰度变换、白平衡校正、γ校正、YC变换等各种图像处理。AF检测电路54对AF评价值进行计算,该AF评价值是针对来自图像输入控制器51的各视点图像中的一方例如左视点图像的每1帧,对高频成分进行累计而得到的值。CPU30基于来自AF检测电路54的AF评价值,对透镜驱动部33进行控制,进行摄像透镜12a的对焦,以使得AF评价值为最大、即焦点与被摄体吻合。在进行该对焦时,CPU30参照来自透镜传感器部34、44的各聚焦透镜位置,对透镜驱动部43进行控制,进行摄像透镜13a的对焦,以使得摄像透镜13a在与摄像透镜12a相同的被摄体距离处对焦。
[0061] AE/AWB检测电路55基于例如左视点图像,进行被摄体亮度的检测和用于白平衡校正的WB评价值的计算。CPU30基于来自AE/AWB检测电路55的被摄体亮度信息,对定时发生器36、46、AFE37、47进行控制,进行各摄像系统12、13的曝光控制、例如图像传感器的电子快门速度(电荷积蓄时间)、AGC电路增益的增减。另外,CPU30基于来自AE/AWB检测电路55的WB评价值,对图像处理电路53进行控制,以使得被摄体像的白平衡适当。
[0062] 图像平移部56,被输入由图像处理电路53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通过在各视点图像上使裁剪范围在左右方向上平移而使视差变化。由此,各视点图像是以与实际使用的尺寸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较大的尺寸摄像得到的。据此,生成在左右方向上平移而对视差进行调节的各视点图像。裁剪范围的平移量是通过CPU30设定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过图像平移部56而裁剪得到的图像称为视点图像、视差图像,将进行裁剪之前的图像称为视点原图像、视差原图像。
[0063] 3D图像生成电路57针对调节视差后的左、右视点图像进行3D显示加工处理。在本例中,与柱面方式的3D显示相对应,按照下述方式进行3D显示加工处理,即,将各视点图像分别分割为线状(条状)而形成线状图像,将左右的线状图像交替配置,将左视点图像以及右视点图像的各1个线状图像显示在1个柱面19b下方的LCD19a上。
[0064] 实施了3D显示加工处理后的视差图像被发送至LCD驱动器58。LCD驱动器58对显示器19进行驱动,使该显示器19对实施了3D显示加工处理后的视差图像进行显示。由此,进行视差图像的3D显示。在摄像模式下,对连续摄像的实时取景图像(动画)实施3D显示加工处理。
[0065] 压缩/展开处理电路59对通过快门按钮15的操作而摄像得到的静止画面的视差图像进行压缩处理。压缩处理后的视差图像通过介质控制器60而被记录在存储卡18中。在上述记录中,在视差图像中附加下述信息,即,在进行再生时的视差调节时,为了使再生用的辐辏点距离与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量成正比增减而所需的信息,例如,记录在例如图像文件的标签中。作为所记录的信息,例如包括摄像时的辐辏点距离、摄像透镜的焦距、摄像透镜12a和12b之间的距离(基线长度)、像素35b和45b的间距等。
[0066] 另外,压缩/展开处理电路59在图像再生时,对记录于存储卡18中的视差图像进行展开处理。展开后的视差图像经由3D图像生成电路57而被发送至LCD驱动器58,由此在显示器19进行3D显示。介质控制器60进行针对存储卡18的图像记录以及读取等。
[0067] 在图4中,CPU30作为距离确定部62、平移量设定部63发挥功能。距离确定部62被输入与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量相对应的第1操作信号,对目标辐辏点距离(应设定的辐辏点距离)R1进行确定,该目标辐辏点距离R1是对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增加/减少与第1操作信号成正比的距离而得到的。在本例中,距离确定部62将当前设定的辐辏点距离R设为初始值,每对向上键24a进行1次按下操作,使目标辐辏点距离R1增加1m(=单位变化量Δ),每对向下键24b进行1次按下操作,使目标辐辏点距离R1减少1m。
[0068] 平移量设定部63将与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到在距离确定部62中求出的目标辐辏点距离R1为止的变化量(增减距离)ΔR相对应的、裁剪范围应平移的平移量,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在本例中,作为与变化量(增减距离)ΔR相对应的平移量,将裁剪范围的从特定的基准位置开始的平移量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具体而言,将与在3D照相机10中预先设定的基准辐辏点距离R0相对应的裁剪范围的平移位置设为基准位置(平移量ΔP=0),求出与目标辐辏点距离R1相对应的平移量ΔP作为从该基准位置的平移量,并将其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图像平移部56使裁剪范围从基准位置以平移量ΔP进行平移,并从各视点原图像中进行各视点图像的裁剪。
[0069] 如图5示意所示,摄像透镜12a、13a在基准辐辏点距离R0的位置处,按照光轴PLa、PLb彼此以角度2θ0相交叉的方式倾斜。图像传感器35配置为使摄像透镜12a的光轴PLa穿过其受光面35a的中心位置,且受光面35a与所对应的光轴PLa正交的姿态。图像传感器45相对于摄像透镜13a的光轴PLb也进行同样的配置。
[0070] 对于图像平移部56,作为平移量ΔP的初始值赋予“0”,在平移量ΔP为“0”时,裁剪范围G成为基准位置。在裁剪范围G为基准位置时,其中心与受光面35a、45a的中心位置,即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的中心位置吻合。在该状态下,包含有图像传感器35的摄像系统12的光学系统整体的光轴与摄像透镜12a的光轴PLa一致,另外,包含有图像传感器45的摄像系统13的光学系统整体的光轴与摄像透镜13a的光轴PLb一致,光轴PLa、PLb的相交叉位置与辐辏点(辐辏位置)一致。因此,该状态下的辐辏点距离成为基准辐辏点距离R0。另外,该状态下的辐辏角为角度2θ0。
[0071] 如果使平移量ΔP通过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增减,使裁剪范围G从基准位置平移,则左摄像系统12的光学系统整体的光轴和右摄像系统13的光学系统整体的光轴的倾斜度增减,辐辏点距离变化,其结果,视差被调节。
[0072] 将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以变化量(增减距离)ΔR进行增减后的目标辐辏点距离R1(=R+ΔR),设为从基准辐辏点距离R0以变化量ΔR0进行增减后的距离,为了使辐辏点距离成为目标辐辏点距离R1(=R0+ΔR0)而应将裁剪范围G从基准位置平移的平移量ΔS(长度),能够通过下式(1)进行计算。式(1)中的“r”是将摄像透镜12a、13a的主点间距离设为“2r”时的长度,“L”是摄像透镜12a、13a的焦距。此外,目标辐辏点距离R1中的辐辏角如果使用式中的θ1表示,则为角度2θ1。另外,由于摄像透镜12a、13a的焦距L为几十mm左右,因此作为基线长度近似地使用主点间距离。
[0073] ΔS=L/tan(θ0-θ1)...(1)
[0074] 其中,θ0=tan-1(r/R0)
[0075] θ1=tan-1(r/(R0+ΔR0))
[0076] 上述式(1)中的基准辐辏点距离R0和作为长度r的基础的主点间距离2r,能够分别根据设定值等事先获知。另外,焦距L能够从透镜传感器部34、44取得。因此,能够求出用于达到目标辐辏点距离R1的平移量ΔS,所述目标辐辏点距离R1是从基准辐辏点距离R0增加变化量ΔR0而得到的距离。
[0077] 图像平移部56中的平移量ΔP的最小单位是各视点原图像的像素间距。在此,在将二维布置的像素35b、45b的水平方向的间距(像素间距)设为p时,与平移量ΔS相对应的平移量ΔP(像素数)通过下述式(2)求出。此外,由于平移量ΔP必须为整数值,因此,将其小数点后的尾数舍去或进位,但优选以使辐辏点距离的误差变小的方式进行尾数处理。另外,例如在进行了像素数变换的情况下,将视点原图像的像素间距变换为受光面35a、45a上的长度后的像素间距设为值p使用。
[0078] ΔP=ΔS/p....(2)
[0079] 此外,关于上述ΔR0的符号,在目标辐辏点距离R1比基准辐辏点距离R0大的情况下为正,在目标辐辏点距离R1比基准辐辏点距离R0小的情况下为负。另外,在ΔS、ΔP的符号为正的情况下,使左右的裁剪范围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平移,另外,在符号为负的情况下,使左右的裁剪范围G朝向背离的方向平移。
[0080]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与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向目标辐辏点距离R1的变化量ΔR相对应的平移量,求出从与基准辐辏点距离R0相对应的裁剪范围的基准位置开始的平移量ΔP,并将该平移量ΔP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但也可以求出应从当前的裁剪范围G的平移位置开始平移的平移量,并将其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其中,当前的裁剪范围G的平移位置是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对应而设定的。在该情况下,图像平移部56使裁剪范围G从当前的位置以所设定的平移量进行平移。另外,在该情况下,作为应平移的平移量,例如,也可以求出使用式(1)而获得的、与当前设定的辐辏点距离R相对应的平移量ΔP和与目标辐辏点距离R1相对应的平移量ΔP之间的差值。可以预先对与前一次计算出的目标辐辏点距离R1相对应的平移量ΔP进行存储,将其作为与当前设定的辐辏点距离R对应的平移量ΔP使用。
[0081] 上述摄像透镜12a、13a、图像传感器35、45的配置是一个例子,可以采用多种配置。例如,也可以配置使光轴PLa、PLb彼此平行的摄像透镜12a、13a,并将受光面35a、45a配置为分别与光轴PLa、PLb垂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按照使光轴PLa、PLb穿过对应受光面35a、45a的中心的外侧的方式进行配置,形成辐辏角。
[0082] 下面,参照图6针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对视差图像进行摄像的情况下,将电源接通之后,对模式盘17进行操作,将3D照相机10设定为摄像模式。如果设定为摄像模式,则在各部分进行了初始设定之后,各摄像系统12、13开始进行实时取景图像的摄像。
[0083] 在左摄像系统12中,穿过摄像透镜12a而开始图像传感器35的左视点原图像的摄像。来自左摄像系统12的左视点原图像经由AFE37而进行数字变换,然后经由图像输入控制器51、总线52被分别发送至图像处理电路53、AF检测电路54以及AE/AWB检测电路55。同样地,开始右摄像系统13的摄像,穿过摄像透镜13a而由图像传感器45进行对右视点原图像(实时取景画面)的摄像。来自该右摄像系统13的右视点原图像经由AFE47、图像输入控制器51、总线52而被发送至图像处理电路53。
[0084] 根据左视点原图像而获得的AF评价值被从AF检测电路54发送至CPU30。在该CPU30的控制下,基于AF评价值对透镜驱动部33进行驱动,进行摄像透镜12a的对焦,以使焦点与摄像中的被摄体吻合。另外,对右摄像系统13的透镜驱动部43进行驱动,进行摄像透镜13a的对焦,以使其与上述摄像透镜12a的对焦同步。据此,各摄像系统12、13在相同的距离处合焦。由于该对焦随时进行,因此如果被摄体距离变化,则追随该变化而进行合焦。
[0085] 另外,在AE/AWB检测电路55中,基于左视点原图像而进行被摄体亮度的检测以及WB评价值的计算。并且,基于该被摄体亮度而进行各摄像系统12、13的曝光控制。另外,将WB评价值设定在图像处理电路53中,以用于白平衡校正,并且,基于该WB评价值进行白平衡校正。上述被摄体亮度、WB评价值也与AF评价值同样地进行控制,即,如果被摄体亮度、光源等发生变化,则计算追随该变化的被摄体亮度、WB评价值,从而使摄像中的被摄体适当曝光,并成为适当的白平衡。
[0086] 对于来自各摄像系统12、13的各视点原图像,分别在图像处理电路53中实施各种图像处理,而后被发送至图像平移部56。在图像平移部56中,由于平移量ΔP被初始设定为“0”,因此,裁剪范围成为基准位置。因而,以使裁剪范围的中心位置与左视点原图像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状态裁剪出左视点图像。同样地,以使裁剪范围的中心位置与右视点图像的中心位置一致的状态裁剪出右视点图像。然后,将裁剪出的各视点图像发送至3D图像生成电路57。
[0087] 在3D图像生成电路57中,如果输入了由按照上述方式生成的左右的各视点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则将各视点图像分别分割为线状,然后将左右的线状图像按照柱面透镜的间距交替地配置。在按照上述方式对视差图像实施了3D显示加工处理以后,经由LCD驱动器58而将处理所得的图像发送至显示器19。
[0088] 在各摄像系统12、13中,以规定的周期进行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的摄像,在每一次通过图像平移部56而生成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时,基于各视点图像而生成实施了3D显示加工处理后的视差图像。将这些视差图像连续发送至LCD驱动器58,并且在显示器19上进行显示。由此,观察者能够利用显示器19观察具有立体感的实时取景图像。另外,引导显示20a、20b重叠显示在显示器19上的实时取景图像中。根据这些引导显示20a、20b,观察者能够获知当前设定的辐辏点距离R、和进行1次操作而变化的辐辏点距离的单位变化量Δ。
[0089] 如上所述,在初始设定的状态下,由于变化量ΔR0为“0”、且辐辏点距离R变为基准辐辏点距离R0,因此,存在于该基准辐辏点距离R0上的被摄体的图像处于无视差的状态。因此,作为进深感,会观察到基准辐辏点距离R0上的被摄体好像位于显示器19上,与该基准辐辏点距离R0相比位于近距离上的被摄体好像位于显示器19的前侧,而与该基准辐辏点距离R0相比位于远距离上的被摄体好像位于显示器19的里侧。
[0090] 在对显示器19进行观察而立体感不良时,例如,在观察到主要被摄体好像位于显示器19的前侧或者显示器19的里侧时,对向上键24a或向下键24b进行操作,调节视差。
[0091] 例如,如果对向上键24a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与1次该操作(增大操作)相当的第1操作信号被输入至距离确定部62,通过距离确定部62而使变化量ΔR0增加单位变化量Δ(=1m)。由此,求出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在该情况下为基准辐辏点距离R0)增加了1m距离后的目标辐辏点距离R1。该目标辐辏点距离R1(=R0+ΔR0)通过平移量设定部63而被变换为平移量ΔP。此时,通过式(1)、(2)计算出平移量ΔP。
[0092] 然后,如果将计算出的平移量ΔP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则使针对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的裁剪范围从基准位置以平移量ΔP平移,从该裁剪范围中裁剪出左视点图像、右视点图像并输出。此时,针对左视点原图像的裁剪范围朝向右方平移,针对右视点原图像的裁剪范围朝向左方平移。
[0093] 以按照上述方式重新设定的裁剪范围裁剪出的左视点图像、右视点图像,通过3D图像生成电路57而被加工为3D显示用,然后被发送至LCD驱动器58。由此,在显示器19上以被摄体像无视差的状态显示立体图像,其中,该被摄体像为比基准辐辏点距离R0远1m的距离处,即目标辐辏点距离R1处的像。另外,对引导显示20a进行更新。并且,观察到比基准辐辏点距离R0远1m的距离处的被摄体好像位于显示器19上,而与该被摄体相比位于近距离处的被摄体好像位于显示器19的前侧,与该被摄体相比位于远距离处的被摄体好像位于显示器19的里侧。
[0094] 如果再次对向上键24a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ΔR0再增加1m,同样地,将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增加1m后的目标辐辏点距离R1变换为平移量ΔP。然后,使针对左视点图像、右视点图像的裁剪范围从基准裁剪范围以平移量ΔP进行平移,与第一次将向上键24a按下时相比,针对左视点图像的裁剪范围成为进一步朝向右方平移的状态,而针对右视点图像的裁剪范围成为进一步朝向左侧平移的状态。由此,在显示器19上,每对向上键24a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立体图像的进深感以无视差的被摄体的位置远离1m的方式变化。
[0095] 另一方面,如果对向下键24b进行按下操作,则该操作(减少操作)作为第1操作信号被输入至距离确定部62。由此,每进行1次按下操作,变化量ΔR0减少1m,目标辐辏点距离R1从当前的辐辏点距离R减少1m,将该目标辐辏点距离R1变换为平移量ΔP,并将其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然后,对于左视点图像,使裁剪范围朝向左方平移,对于右视点图像,使裁剪范围朝向右方平移。其结果,在显示器19上,每对向下键24b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立体图像的进深感以无视差的被摄体的位置靠近1m的方式变化。
[0096] 这样,每对向上键24a或向下键24b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无视差的被摄体的位置即辐辏点距离变化1m,辐辏点距离与操作量成正比地增减,因此,不会对与操作相对应的进深感变化造成不适感。
[0097] 按照上述方式对向上键24a、向下键24b进行操作而调节视差,并在决定构图之后按下快门按钮15,进行立体静止画面的摄像。如果按下快门按钮15,则在基于AF评价值和AE评价值等进行了对焦、曝光调节后,通过各图像传感器35、45对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进行摄像。从图像传感器35、45输出的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分别经由AFE37、47、图像输入控制器51、图像处理电路53而被发送至图像平移部56。
[0098] 然后,在图像平移部56中,针对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基于在按下快门按钮15d时所设定的裁剪范围进行裁剪,生成由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构成的视差图像。该视差图像在压缩/展开处理电路59中进行数据压缩后,被发送至介质控制器60。在介质控制器60中,对于压缩后的视差图像,将进行视差调节时所需的上述的信息附加在视差图像中,然后将其记录在存储卡18中。
[0099] 如果设定为再生模式,则从存储卡18中读取视差图像。该视差图像在压缩/展开处理电路59中进行展开处理之后,经由3D图像生成电路57被发送至LCD驱动器58。由此,将视差图像3D显示在显示器19上。另外,读取与视差图像一起被记录的摄像时的辐辏点距离、摄像透镜的焦距、基线长度、及像素间距,并发送至CPU30。
[0100] 在再生显示的情况下,通过在显示器19上使各视点图像在左右方向上错开,从而对所观察的视差图像的视差进行调节。在该情况下,将展开后的视差图像输入至图像平移部56,与实时取景图像的情况同样地,从所输入的视差图像(各视点图像)中裁剪新的视点图像,并且,通过对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而使该裁剪范围平移。
[0101] 在该再生时,距离确定部62将对再生中的视差图像进行摄像时的辐辏点距离设为初始值,在对向上键24a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与该操作相对应地使目标辐辏点距离每次增加1m,在对向下键24b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与该操作相对应地使目标辐辏点距离每次减少1m。然后,使用式(1)、(2)计算平移量ΔP,并将该平移量ΔP设定在图像平移部56中。在使用该式(1)时,将对视差图像进行摄像时的辐辏点距离设为基准辐辏点距离R0,将与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相对应的距离增减距离代入ΔR0而进行计算。此外,对于摄像透镜的焦距、基线长、像素间距,使用从存储卡18中读取的值。
[0102] 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响应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而使裁剪范围平移,从而即使在再生时,也能够使辐辏点距离与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量成正比地、以每次增减1m的方式变化,从而能够调节视差。
[0103] 此外,在再生显示中,也可以取代使裁剪范围平移而使整个视点图像在左右方向上平移,对视差进行调节。另外,也可以取代将以裁剪范围裁剪出的左视点图像、右视点图像记录在存储卡18中,而将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记录在存储卡18中。并且,在再生时,也可以在从存储卡18读取的左视点原图像、右视点原图像中,以裁剪范围裁剪出用于进行显示的左视点图像和右视点图像,通过该裁剪范围的平移而对视差进行调节。
[0104] [第2实施方式]
[0105] 图7、图8中示出的第2实施方式构成为,除了使辐辏点距离相对于操作量成正比地变化之外,能够以像素为单位使各视点图像的平移量增减。此外,除了以下所说明的内容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对于相同结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0106] 如图7所示,CPU30作为距离确定部62、平移量设定部63、平移量增减部65而发挥功能。另外,向上键24a、向下键24b为第1操作部,向左键24c、向右键24d为第2操作部。对于向左键24c、向右键24d,例如,向左键24c的按下操作是使平移量增大的增大操作,向右键24d的按下操是使平移量减小的减小操作,并将与其操作量相对应的第2操作信号输入至平移量增减部65。
[0107] 平移量增减部65使平移量ΔP与第2操作信号成正比地以像素为单位变化。即,平移量增减部65构成为,向左键24c每被按下1次,该平移量增减部65使平移量增大1个像素,向右键24d每被按下1次,该平移量增减部65使平移量减少1个像素。此外,使裁剪范围平移了1个像素时的辐辏点距离的变化并不是恒定的,变化时的辐辏点距离越小,则平移引起的辐辏点距离的变化越小。
[0108] 另外,平移量增减部65通过向左键24c、向右键24d的按下操作,而对平移量的增减量(像素数)α进行计数。距离确定部62在对向上键24a或向下键24b进行了按下操作的情况下,通过使辐辏点距离增大或减少与增减量α相对应的距离,从而求出与由于向左键24c、向右键24d的操作而增减后的平移量ΔP相对应的当前辐辏点距离R,并计算以该当前辐辏点距离R为基准进行增减后的目标辐辏点距离R1。在平移量增减部65的增减量α被输入至距离确定部62后,由于该平移量增减部65被重置,因此,该平移量增减部65对重置之后的通过向上键24a、向下键24b而增减的增减量α进行计数。
[0109] 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平移量ΔP按照每对向上键24a、向下键24b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使辐辏点距离增加或减少1m的方式变化。并且,通过从以该平移量ΔP进行平移后的裁剪范围中裁剪出各视点图像,从而对视差进行调节。
[0110] 在对向左键24c、向右键24d进行了按下操作的情况下,例如如果对向左键24c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以平移量ΔP进行平移后的裁剪范围再平移1个像素。由于在这样对向左键24c进行了按下操作的情况下使平移量增大,因此,裁剪区域朝向使辐辏点距离增大的方向平移,即,针对左视点原图像的裁剪范围朝向右方平移1个像素,针对右视点原图像的裁剪范围朝向左方平移1个像素。
[0111] 另一方面,如果对向右键24d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以平移量ΔP进行平移的裁剪范围同样是平移1个像素,但在该情况下,由于使平移量减少,因此,裁剪范围朝向使辐辏点距离减少的方向平移,即,针对左视点原图像的裁剪范围朝向左方平移1个像素,针对右视点原图像的裁剪范围朝向右方平移1个像素。
[0112] 在对向左键24c、向右键24d进行操作之后对向上键24a或者向下键24b进行按下操作的情况下,距离确定部62从平移量增减部65取得增减量α。然后,距离确定部62使用以增减量α使所保持的平移量ΔP增减后的当前平移量ΔP,对当前时刻的辐辏点距离R进行计算。然后,将该计算出的辐辏点距离R设为初始值,每对向上键24a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使目标辐辏点距离R1增大1m,每对向下键24b进行1次按下操作,则使目标辐辏点距离R1减少1m。
[0113] 根据本例,例如在主要被摄体处于近距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向上键24a或者向下键24b的操作而使辐辏点距离接近到达主要被摄体的附近,然后,通过对向左键24c或向右键24d的操作而进行微调节,以使得辐辏点距离与直至主要被摄体为止的距离吻合。另外,反之在主要被摄体处于远距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对向左键24c或者向右键24d的操作而使辐辏点距离接近到达主要被摄体的附近,然后,通过对向上键24a或者向下键24b的操作而进行微调节,以使得辐辏点距离与直至主要被摄体为止的距离吻合。
[0114] [第3实施方式]
[0115] 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应于摄像透镜的焦距,而将操作部的操作切换为使辐辏点距离成正比地变化的操作、以及使平移量以像素为单位进行变化的操作。此外,除了以下说明之外,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对相同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116] 如图9所示,CPU30作为距离确定部62、平移量设定部63、平移量增减部65、输入控制部66而发挥功能。作为第1操作部,使用向上键24a和向下键24b,该第1操作部被距离确定部62和平移量增减部65共用。从作为焦距取得部的透镜传感器部34,将摄像透镜12a的焦距输入至输入控制部66。此外,也可以输入来自透镜传感器部44的摄像透镜13a的焦距。
[0117] 如图10所示,上述输入控制部66,在摄像透镜12a的焦距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焦距Th1的情况下,将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按下操作的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距离确定部62。另一方面,在焦距比规定焦距Th1长的情况下,将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按下操作的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平移量增减部65。
[0118] 根据本例,在假定摄像透镜12a、13a处于短焦点侧且主要被摄体处于近距离的情况下,通过与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量相对应地使辐辏点距离成正比地增减,从而调节视差。另外,在假定摄像透镜12a、13a处于长焦点侧且主要被摄体处于远距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操作而使裁剪范围的平移量以辐辏点距离较大地变化的像素单位增减,调节视差。
[0119] 此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取代焦距而对应于被摄体距离,对来自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第1操作信号的输入目标进行切换。在该情况下,在被摄体距离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规定被摄体距离Th2的情况下,将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距离确定部62,在被摄体距离比规定被摄体距离Th2长的情况下,将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平移量增减部65。此外,被摄体距离例如根据由透镜传感器部34或者44检测的聚焦透镜位置而求出。
[0120] 并且,如图12、图13所示,也可以从例如距离确定部62取得在对向上键24a和向下键24b进行操作的时刻所设定的辐辏点距离R,并根据在操作时刻所设定的辐辏点距离R,对来自向上键24a、向下键24b的第1操作信号的输入目标进行切换。在该情况下,在当前辐辏点距离R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规定辐辏点距离Th3的情况下,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距离确定部62,在当前辐辏点距离R比规定辐辏点距离Th3长的情况下,将第1操作信号输入至平移量增减部65。
[012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视点图像(视点原图像)的一部分进行裁剪,使裁剪出的裁剪范围在左右方向上平移,从而进行视点图像的平移,但作为对视点图像进行平移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摄像得到的各视点图像整体地在左右方向上平移。另外,也可以使左右各图像传感器与其自身的受光面平行地在左右方向上平移。此外,也可以使视点图像的显示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平移。
[0122] 另外,通过对视点图像进行平移而对视差进行调节,但也可以使由摄像透镜和图像传感器构成的摄像光学系统整体旋转,或者通过使基线长度增减而对视差进行调节。
[0123]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设置自动调节部,该自动调节部根据被摄体距离或被摄体的配置等对辐辏点距离进行自动调节,在该自动调节部对辐辏点距离进行自动调节之后,按照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方式进行视差调节。与每1次操作对应的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能够任意地设定,也能够对应于辐辏点距离等使其变化量变化。也能够不使平移量以1个像素为单位进行增减,或者使辐辏角以1度为单位进行变化,而是使辐辏点距离越大,辐辏点距离的变化量越大或者反而越小。
[0124] 另外,以使用具有左摄像系统和右摄像系统的摄像部而对左右各视点图像进行摄像的摄像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摄像部只要是对视点图像进行摄像的装置即可,可以是任意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使左右一对的摄像透镜的像并列成像在图像传感器的受光面上。另外,也可以通过下述图像传感器对多个视点图像进行摄像,该图像传感器构成为,使用对从左侧入射的光进行受光的第1型相位差像素、和对从右侧入射的光进行受光的第2型相位差像素,并将它们交替配置。
[0125] 在上述说明中,作为图像再生装置,对于使用3D照相机对视差图像进行再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浏览器(viewer)等独立具有再生功能的图像再生装置。
[0126] 在使用图像再生装置对视差图像进行再生的情况下,在使该再生中的视差图像的视差自动变化时,也可以以与时间经过成正比的变化量使辐辏点距离变化。例如,在动画的再生中,在对场景进行切换时,针对切换后的每1帧,依次使辐辏点距离每次以恒定距离增加或减少,以变为适当的辐辏点距离。由此,在场景切换时不会发生急剧的辐辏点距离的变化,另外,以无不适感的立体感的变化,调节为适当的视差。
[0127] 标号的说明
[0128] 103D 照相机
[0129] 12、13 摄像系统
[0130] 12a、13a 摄像透镜
[0131] 35、45 图像传感器
[0132] 24a~24d 键
[0133] 19 显示器
[0134] 56 图像平移部
[0135] 62 距离确定部
[0136] 63 平移量设定部
[0137] 65 平移量增减部
[0138] 66 输入控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