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247517.6

文献号 : CN10406308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宽礼萨文志郭正夏

申请人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揭露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第二基板具有对应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第一侧边突出于第二侧边。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基板,第二基板位于触控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触控基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基板的面积。与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相较,本发明为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并使用了较小尺寸的触控面板,因此,可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应所述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突出于所述第二侧边;以及一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触控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触控基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积,所述触控基板具有一第三侧边,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应所述第三侧边的一侧边,所述第三侧边往外突出于所述第二基板对应所述第三侧边的所述侧边;以及一缓冲元件,所述缓冲元件位于所述触控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且邻近所述触控基板的所述第三侧边;

其中,所述缓冲元件具有一长轴方向,所述缓冲元件沿所述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一长度,所述第一基板沿所述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二长度,所述触控基板沿所述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三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电路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触控基板,并与所述触控基板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连接板于垂直所述第一基板的投影面,与所述第一基板至少部分重叠。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连接板于垂直所述第二基板的投影面,与所述第二基板至少部分重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更具有一光学膜,所述光学膜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触控基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触控基板的一侧;

一胶框,与所述背光模块相邻设置,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胶框;及一背板,所述胶框及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背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框与所述背板的设置方式包含卡合或胶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触控基板的一侧;

一粘着件,所述触控基板及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粘着件彼此连接;及一背板,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背板。

9.如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遮光元件,由所述背板延伸至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

10.如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前框件,设置于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并具有一遮蔽部位于所述触控基板之上,所述遮蔽部具有一表面,所述表面的一延伸面与所述触控基板的上表面具有一角度,所述角度介于5度至30度之间。

1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应所述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突出于所述第二侧边;

一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触控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触控基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积;

一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触控基板的一侧;

一胶框,与所述背光模块相邻设置,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胶框;

一背板,所述胶框及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背板;以及一遮光元件,由所述背板延伸至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

12.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基板具有对应所述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突出于所述第二侧边;

一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触控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所述触控基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积;

一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触控基板的一侧;

一粘着件,所述触控基板及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粘着件彼此连接;

一背板,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背板;以及

一遮光元件,由所述背板延伸至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

说明书 :

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使得各种资讯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超轻薄笔电、及卫星导航等。除了一般以键盘或鼠标输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触控式技术来操控资讯设备是一种相当直觉且受欢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触控显示装置具有人性化及直觉化的输入操作接口,使得任何年龄层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选取或操控资讯设备。
[0003] 一般而言,触控显示装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于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内设置一感测电极层,以成为一内嵌式触控(in cell touch)显示装置,另一种是在显示面板之上另设置一包含有感测电极层的触控面板,以成为一外嵌式触控(on cell touch)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并可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成本。
[0005] 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第二基板具有对应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第一侧边突出于第二侧边。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基板,第二基板位于触控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触控基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基板的面积。
[0006]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基板具有一第三侧边,第二基板具有对应第三侧边的一侧边。
[0007]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侧边往外突出于第二基板对应第三侧边的侧边。
[0008]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括一缓冲元件,缓冲元件位于触控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且邻近触控基板的第三侧边。
[0009] 在一实施例中,缓冲元件具有一长轴方向,缓冲元件沿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一长度,第一基板沿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二长度,触控基板沿长轴方向具有一第三长度,第一长度小于等于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大于等于第三长度。
[0010]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括一电路连接板,其设置于触控基板,并与触控基板电性连接。
[0011]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连接板于垂直第一基板的投影面,与第一基板至少部分重叠。
[0012]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连接板于垂直第二基板的投影面,与第二基板至少部分重叠。
[0013]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更具有一光学膜,光学膜设置于第二基板与触控基板之间。
[0014]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括一背光模块、一胶框及一背板。背光模块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触控基板的一侧。胶框与背光模块相邻设置,显示面板设置于胶框。胶框及背光模块设置于背板。
[0015] 在一实施例中,胶框与背板的设置方式包含卡合或胶合。
[0016]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括一背光模块、一粘着件及一背板。背光模块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触控基板的一侧。触控基板及显示面板通过粘着件彼此连接。背光模块设置于背板。
[0017]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括一遮光元件,其由背板延伸至触控基板的边缘。
[0018] 在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更包括一前框件,其设置于触控基板的边缘,并具有一遮蔽部位于触控基板之上,遮蔽部具有一表面,表面的一延伸面与触控基板的上表面具有一角度,角度介于5度至30度之间。
[0019] 承上所述,于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第二基板具有对应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第一侧边突出于第二侧边。另外,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基板,第二基板位于触控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触控基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基板的面积。藉此,与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相较,本发明为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并使用了较小尺寸的触控面板,因此,可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20]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1]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22] 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不同实施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23] 图3A、图3B及图3C分别为本发明的触控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位置的不同态样示意图。
[0024] 图4A为本发明的触控面板的驱动电路与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整合的示意图。
[0025] 图4B至图4D分别为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的走线的不同态样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7] 图6为本发明的触控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位置的另一示意图。
[0028] 图7A至图7K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0029]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0030] 图9A至图9D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0031] 附图标号说明:
[0032] 1、1a、1b、2a~2k、3、4a~4d: 触控显示装置
[0033] 11: 显示面板
[0034] 111: 第一基板
[0035] 112: 第二基板
[0036] 113、114: 光学膜
[0037] 115: 驱动电路板
[0038] 116: 电路膜
[0039] 12: 触控面板
[0040] 121、321: 触控基板
[0041] 122、T1、T2: 表面
[0042] 13: 电路连接板
[0043] 21: 背光模块
[0044] 211: 反射板
[0045] 212: 导光板
[0046] 213、214、215、F: 光学膜片
[0047] 22: 胶框
[0048] 221、231: 承载面
[0049] 222: 卡勾
[0050] 23、23b: 背板
[0051] 232: 卡合部
[0052] 24、24a、24b: 粘着件
[0053] 25: 遮光元件
[0054] 26: 胶带
[0055] 27、27a: 缓冲垫
[0056] 28、28b: 外观件
[0057] 281: 顶面
[0058] 33: 前框件
[0059] 331: 遮蔽部
[0060] A、B: 突出长度
[0061] BE: 缓冲元件
[0062] C: 距离
[0063] C1: 连接件
[0064] C2: 导线
[0065] D: 高度差
[0066] L: 延伸面
[0067] L1: 第一长度
[0068] L2: 第二长度
[0069] L3: 第三长度
[0070] S1: 第一侧边
[0071] S2: 第二侧边
[0072] S3: 第三侧边
[0073] S4: 第四侧边
[0074] V: 可视区
[0075] X: 长轴方向
[0076] θ: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另外,本发明所有实施态样的图示只是示意,不代表真实尺寸与比例。此外,以下内容所提到的尺寸或面积代表由触控面板之上往触控显示装置俯视时所得到的面积。
[0078] 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1的示意图。
[0079] 触控显示装置1包括一显示面板11以及一触控面板12。
[0080] 显示面板11具有一第一基板111、一第二基板112及一光学膜,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相对设置。其中,显示面板11可为一液晶显示面板(LCD)或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以一液晶显示面板为例。其中,显示面板11的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及触控面板12的材质可包含玻璃,且玻璃的材质可为相同或不相同。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为例。
[008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1为一薄膜晶体管基板,而第二基板112为一彩色滤光基板为例,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彩色滤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阵层(black matrix)及滤光层也可分别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111成为一BOA(BM on array)基板,或成为一COA(color filter on array)基板。于此,均不加以限制。此外,显示面板11更可具有一液晶层(图未显示),液晶层夹置于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
[0082] 触控面板12具有一触控基板121,第二基板112位于触控基板121与第一基板111之间。于此,触控面板12的触控基板121并不包含控制触控面板12的控制IC。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1以具有二光学膜113、114为例。光学膜113为一下偏光板,而光学膜114为一上偏光板。其中,光学膜为113(下偏光板)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远离第二基板112的一侧,光学膜114(上偏光板)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与触控面板12之间。于此,光学膜113位于第一基板111的下侧表面,而光学膜114位于第二基板112的上侧表面。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若显示面板11为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时,则光学膜的数量为一,并例如但不限于为1/4λ的圆偏振片、偏光板或抗反射膜,或其组合,且位于第二基板112与触控面板12之间。
[0083] 其中,光学膜113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而光学膜114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光学膜113的面积可等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而光学膜114的面积也可等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
[0084] 触控面板12(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相对而设,并可以胶合或其它连接机构方式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之上。其中,触控基板121可与光学膜114连接,并例如通过一粘着件(图未绘示)以直接连结(direct bonding)的方式将触控面板12与显示面板11结合。当然,触控基板121与光学膜114也可没有接触,而是例如以口型连结(air bonding)的方式将触控面板12与显示面板11结合。以口型连结(即air bonding)而言,可于第二基板112的上表面的四个侧边设置一圈粘着件或只在部分侧边设置粘着件,也可以点胶方式设置粘着件,以将触控基板121粘合于显示面板11上。另外,本实施例的光学膜114的尺寸小于第二基板112的尺寸,并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与触控基板121之间而受到粘着件的包围,使得光学膜114与触控基板121之间形成一空隙。此外,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本实施例以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为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且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
[0085] 另外,第一基板111具有一第一侧边S1,第二基板112具有对应第一侧边S1的一第二侧边S2,第一基板111的第一侧边S1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侧边S2。此外,本发明并不特别界定第一基板111的其它侧边与第二基板112的对应侧边的相对关系,第一基板111的其它侧边可突出、或内缩、或对齐第二基板112的对应侧边。
[0086] 第一基板111的第一侧边S1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侧边S2,且其突出长度A可介于0mm至10mm之间。另外,第一基板111的第一侧边S1突出于光学膜114的对应侧边,且其突出长度B的最大值为10mm。此外,触控基板121与光学膜114之间的距离C可介于0~0.3mm。由于触控基板121与光学膜114之间的间隙(距离C)极小,故可让触控基板121在触压过程中的变形量较现行技术来得小,且显示面板11也某种程度可承载触控基板121,使得触控面板
12可不需再做进一步的强化处理。另外,也因电路连接板13与显示面板11的光学膜114于垂直第二基板112的投影面上不重叠,但与第一基板111部分重叠,故可有效缩小触控基板121与电路连接板13接合区域的尺寸,进而有效缩小触控面板12的整体尺寸。
[0087] 另外,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不同实施态样的触控显示装置1a、1b的示意图。
[0088] 如图2A所示,与触控显示装置1主要的不同在于,触控显示装置1a更包括一电路连接板13,电路连接板13设置于触控基板121,并与触控基板121连结(bonding)而电性连接。于此,电路连接板13与触控基板121的下表面连结而电性连接,且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电路连接板13与第一基板111至少部分重叠。换言之,于触控面板12的上方俯视时,电路连接板1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基板111之上。其中,电路连接板13与驱动触控面板12的驱动电路电性连接,以通过电路连接板13控制触控面板12的作动。于此,电路连接板13例如但不限于为软式印刷电路(Flexible Print Circuit,FPC)板或软硬结合板。
[0089] 另外,于垂直第二基板112的投影面上,电路连接板13与第二基板112至少部分重叠。换言之,本实施例于垂直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12的投影面上,电路连接板13与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均具有部分重叠。此外,本实施例的电路连接板13与光学膜114完全不重叠。因此,可让触控基板12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的间隙较小。
[0090] 如图2B所示,触控显示装置1b与触控显示装置1a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电路连接板13只与第一基板111具有部分重叠,但与第二基板112不具有任何重叠。
[0091] 请分别参照图3A、图3B及图3C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的触控基板121、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相对位置的不同态样示意图。
[0092] 如图3A所示,触控基板121设置于显示面板(包含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之上,并突出于显示面板设置。于此,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其中,触控基板121与第一基板111的四个侧边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都没有重叠。另外,第二基板112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有二个侧边(左、上)与第一基板111重叠。本实施例的电路连接板13位于图3A的触控基板121的左侧边及上侧边的位置,不过,电路连接板13也可位于图3A的触控基板121的右侧边及下侧边的位置,并不特别限定。此外,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第二基板112的至少一个侧边位于第一基板111与触控基板121之间。于此,以第二基板112的二个侧边(右、下)位于对应的第一基板111与触控基板121的侧边之间。此外,第一基板111的第一侧边S1突出于第二基板112对应的第二侧边S2。
[0093] 如图3B所示,触控基板121设置于显示面板(包含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之上。其中,触控基板121分别与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的四个侧边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都没有重叠,但第二基板112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有二个侧边与第一基板111重叠。此外,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
[0094] 如图3C所示,触控基板121设置于显示面板(包含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之上,并突出于显示面板设置。其中,触控基板121与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都没有重叠。另外,第二基板112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有二个边与第一基板111重叠。另外,第二基板112具有对应触控基板121的第三侧边S3的第四侧边S4,且触控基板121的第三侧边S3往外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第四侧边S4。另外,第二基板112的尺寸小于第一基板111。此外,电路连接板13位于图3C的触控基板121的第三侧边S3及下侧边的位置。
[0095] 请参照图4A所示,其为本发明的触控面板12的驱动电路与显示面板11的驱动电路整合的示意图。
[0096] 显示面板11可例如但不限于通过覆晶薄膜(Chip On Film,COF)技术的电路膜116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板115,而触控面板12(触控基板121)则是通过电路连接板13及连接件C1与驱动电路板115电性连接,藉以将显示面板11及触控面板12的驱动控制电路整合于同一个驱动电路板115上。
[0097] 另外,请分别参照图4B至图4D,其分别为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1的走线的不同态样示意图。于此,以触控显示装置1为例,但一样适用于触控显示装置1a、1b。
[0098] 触控显示装置1具有一可视区(viewable area)V。可视区V是指实际穿出外机壳而能显示影像画面的区域,而光线可由可视区V射至观赏者。于此,将触控显示装置1的显示面板11(图未显示)及触控面板12(图未显示)的驱动控制电路整合于同一个驱动电路板115上。
[0099] 如图4B所示,驱动电路板115通过一个连接件C1、一个电路连接板13及多个导线C2与触控显示装置1电性连接。另外,如图4C所示,驱动电路板115通过二个连接件C1、二个电路连接板13及多个导线C2与触控显示装置1电性连接。此外,如图4D所示,驱动电路板115通过二个连接件C1、一个电路连接板13及多个导线C2与触控显示装置1电性连接。
[0100] 请参照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5并未显示光学膜。
[0101] 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重叠设置。其中,于最下方的是第一基板111,而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方的是第二基板112,且第一基板111的第一侧边S1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侧边S2。其中,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另外,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再者,设置于触控基板12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的是光学膜114,其面积是小于触控基板121及第二基板112。此外,电路连接板13则是连结于触控基板121,且电路连接板13于垂直第一基板111的投影面上与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均具有部分重叠。
[0102] 请参照图6所示,其为本发明的触控基板121、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相对位置的另一示意图。
[0103] 本实施例的触控基板121的第三侧边S3(左)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对应侧边(第四侧边S4)。由于触控基板121的第三侧边S3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第四侧边S4,因此,触控显示装置更包括一缓冲元件BE,缓冲元件BE位于触控基板121与第一基板111之间,且邻近触控基板121的第三侧边S3及第四侧边S4。故缓冲元件BE可提供一缓冲力于第一基板111与触控基板121之间。另外,缓冲元件BE具有一长轴方向X,缓冲元件BE沿长轴方向X具有一第一长度L1,而第一基板111沿长轴方向X具有一第二长度L2,且触控基板121沿长轴方向X具有一第三长度L3,第一长度L1小于等于第二长度L2,且第一长度L1大于等于第三长度L3。于此,第三长度L3<第一长度L1<第二长度L2。
[0104] 另外,请分别参照图7A至图7K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立体示意图。于此,图7A至图7K揭示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实施态样,各态样的结构皆与前述的实施例的其中之一对应。另外,电路连接板13与触控基板121直接连结而电性连接,并可通过例如粘着件的破孔及或胶框上的破孔与驱动触控基板121的电路板电性连接。其中,电路连接板13设置于第一基板111的上方,即电路连接板13于显示面板11的投影面上,是与显示面板11具有部分重叠。不过,图7A至图7K并未显示电路连接板13。此外,图7B至图7G及图7J至图7K分别显示触控基板121突出于显示面板11设置的态样,且分别显示突出的一侧。
[0105] 如图7A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a包括一触控面板11、显示面板12以及一背光模块21。触控面板11及显示面板12已于上述中详述,不再赘述。
[0106] 背光模块21设置于显示面板11远离触控基板121的一侧。于此,背光模块21设置于显示面板11远离触控基板121的一侧,并可发出光线入射至显示面板11,使显示面板11可显示影像。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1包含一反射板211、一导光板212及多个光学膜片213、214、215。其中,光学膜片213、214、215分别例如但不限于为集光片或扩散片。背光模块21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了解其相对设置关系及其功能,本发明不再赘述。
[0107] 触控显示装置2a更包括一胶框22及一背板23。显示面板11设置于胶框22。其中,胶框22用以承载显示面板11,使得显示面板11与背光模块21相对而设。于此,胶框22与背光模块21相邻设置,而显示面板11及触控基板121设置于胶框22上,以通过胶框22的一承载面221承载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及触控基板121。此外,背板23用以容置显示面板11、触控基板121、背光模块21及胶框22等元件,并提供碰撞、电磁波或电击等保护。其中,背板23的材质可以选用塑胶、金属或合金等,并加以限制。
[0108]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且第一基板111突出于第二基板112。当然,于其它的实施态样中,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可等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另外,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之间采用口型连结的方式结合。于此,触控显示装置2a更包括一粘着件24,粘着件24设置于第二基板112上表面的周缘,以胶合触控基板121与第二基板112。粘着件24可以点胶的方式,或是以整边涂布的方式设置。若以点胶的方式则可降低成本,若以整边涂布的方式设置则具有较佳的连结效果。此外,光学膜114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且受到粘着件24的包围,且光学膜114与触控基板121之间具有一空隙。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此空隙可设置一光学膜片(图未显示),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2a的光取出效率。
[0109] 此外,触控显示装置2a更可包括一遮光元件25,遮光元件25例如但不限于为一遮光胶带,并由背板23延伸至触控基板121的边缘,用以阻挡侧边漫射的光线,并具有固定的效果。于此,遮光元件25以粘贴的方式设置于背板23,且包覆部分触控基板121、胶框22、背板23的侧面及部分下表面。
[0110] 另外,如图7B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b与触控显示装置2a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触控显示装置2b的触控基板121的侧边突出于显示面板11。另外,胶框22亦对应触控基板121的突出而形状有所不同,以分别限制触控基板121及显示面板11的水平方向移动。此外,胶框22与触控基板121之间亦可通过另一粘着件24贴合于胶框22的承载面221,以固定触控基板
121。
[0111] 如图7C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c与图7B的触控显示装置2b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触控显示装置2c不具有图7B的遮光元件25。另外,触控显示装置2c的胶框22形状与图7B略有不同。
[0112] 如图7D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d与图7B的触控显示装置2b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图7D的触控显示装置2d不具有图7B的遮光元件25。
[0113] 如图7E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e与图7D的触控显示装置2d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触控显示装置2e更包括一光学膜片F,光学膜片F设置于第二基板112及触控基板121之间,并与光学膜114连接,以将被触控基板121反射的光线再反射至触控基板121,藉以提高光取出效率。其中,光学膜片F为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所制成,并例如为一抗反射膜。
[0114] 如图7F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f与图7C的触控显示装置2c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是以直接连结(direct bonding)的方式连接(两者之间的粘着件未显示)。其中,第二基板112的面樍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且触控基板121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并突出于第一基板111及第二基板112。此外,图7F的胶框22具有一卡勾222,而卡勾222与背板23的一卡合部232以卡合的方式连结组合。
[0115] 如图7G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g与图7F的触控显示装置2f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图7G的胶框22无卡勾的设计,而是通过一胶带26以粘贴的方式将背板23与触控基板121组合固定。
[0116] 另外,以下的图7H至图7K与图7A至图7G相较,图7H至图7K采用无胶框的设计,并且是通过粘着件24胶合、承载或连接显示面板11与触控基板121。
[0117] 如图7H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2h的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是采用口型连结的方式连结,以通过粘着件24连接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另外,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小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且第二基板112的面积小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触控基板121的面积可等于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且第二基板112的面积亦可等于第一基板111的面积。另外,显示面板11与背光模块21的导光板212之间亦通过另一粘着件24胶合及承载。此外,在背板23的内侧与背光模块21、显示面板11及触控基板121之间更包括一缓冲垫27,缓冲垫27可吸收组装背光模块21、显示面板11及触控基板121设置于背板23时的公差,并具有吸振的功能。由于本实施例是采用无胶框设计,故触控基板121、显示面板11及背光模块21之间分别通过粘着件24连结固定其相对位置。
[0118] 如图7I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i与图7H的触控显示装置2h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触控显示装置2i不具有图7H的遮光元件25。
[0119] 如图7J所示,于此,显示第一基板111对齐第二基板112的一侧,并未显示第一基板111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一侧。
[0120] 触控显示装置2j与图7I的触控显示装置2i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触控显示装置2j的触控基板121突出于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设置,且背板23的形状亦因应触控基板121的突出而对应有所不同,使得背板23可通过一承载面231而承载触控基板121。
[0121] 如图7K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k与图7J的触控显示装置2j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背板23的形状对应第一基板111及触控基板121的位置而有所不同,使得背板23通过承载面231及另一粘着件24而承载及黏合第一基板111。
[0122] 请参照图8所示,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3的示意图。其中,触控显示装置3可为前述的触控显示装置2a~2k的其中之一。另外,图8显示的321代表触控显示装置3的触控基板,且除了触控基板321之外,图8并未显示上述触控显示装置的其它元件。
[0123] 触控显示装置3更可包括一前框件33,前框件33设置于触控基板321的边缘,但露出可视区。于此,前框件33具有一遮蔽部331,遮蔽部331位于触控基板321之上,且遮蔽触控基板321的外侧周缘。其中,遮蔽部331具有一表面T1,表面T1的一延伸面L与触控基板321的一上表面T2之间具有一角度θ,此角度θ可介于5度至30度之间。
[0124] 另外,请参照图9A及图9D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装置4a~4d的侧视示意图。于此,图9A至图9D显示触控基板121的一侧边与第二基板112及第一基板111的对应侧边为对齐设置的态样。另外,图9A至图9D并未显示第一基板111的第一侧边突出于第二基板112的第二侧边。
[0125] 如图9A所示,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之间采用口型连结的方式结合(通过粘着件24)。另外,触控基板121、显示面板11及背光模块21设置于背板23内。
[0126] 触控显示装置4a更包括一外观件28,外观件28环设于触控基板121、显示面板11及背光模块21。于此,对触控基板121、显示面板11及背光模块21而言,本态样可称为全平面的设计方式。其中,外观件28的一顶面281可低于、或等于、或高于触控基板121的一表面122。于此,表面122为触控基板121的上表面,并可为触控面。换言之,外观件28的顶面281与触控基板121的表面122之间可没有高度差,或者,外观件28的顶面281与触控基板121的表面122具有一高度差D,且高度差D可介于0~1mm之间,较佳者为0~0.5mm之间。具体以本实施例而言,外观件28的顶面281低于触控基板121的表面122,且其高度差D最大为1mm。在其它态样中,若外观件28的顶面281高于触控基板121的表面122时,其高度差D最大亦为1mm。
[0127] 另外,如图9B所示,触控显示装置4b与触控显示装置4a主要的不同在于,触控显示装置4b的背板23b的形状与背板23不同,相对的,外观件28b的形状也与外观件28不同。不过,相同的是,外观件28b的顶面281与触控基板121的表面122的高度差D仍介于0~1mm之间。此外,触控显示装置4b的其它技术特征可参照触控显示装置4a,不再赘述。
[0128] 另外,如图9C所示,触控显示装置4c与触控显示装置4a主要的不同在于,触控显示装置4c具有一遮光元件25设置于背板23的外侧,并延伸至显示面板11上表面的周缘,用以阻挡漫射的光线。另外,于遮光元件25与背板23及显示面板11之间更具有另一粘着件24a,通过粘着件24a及粘着件24可将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进行固定,防止两者的水平位移。此外,触控显示装置4c的其它技术特征可参照触控显示装置4a,不再赘述。
[0129] 另外,如图9D所示,触控显示装置4d与触控显示装置4c主要的不同在于,触控显示装置4d不使用粘着件24,而是使用一缓冲垫27a设置于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之间。另外,由于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之间为缓冲垫27a,因此为了将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进行固定,故于缓冲垫27a与遮光元件25之间另设置一粘着件24b。通过粘着件24a及粘着件24b可将触控基板121与显示面板11进行固定,防止两者的水平位移。其中,因应不同的粘着对象(即缓冲垫27a与遮光元件25,或遮光元件25与显示面板11、背板23之间),粘着件24a及粘着件24b可为相同材质或不相同材质。此外,触控显示装置4d的其它技术特征可参照触控显示装置4c,不再赘述。
[0130] 综上所述,于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侧边,第二基板具有对应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第一侧边突出于第二侧边。另外,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基板,第二基板位于触控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触控基板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二基板的面积。藉此,与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相较,本发明为新架构的触控显示装置,并使用了较小尺寸的触控面板,因此,可降低触控显示装置的成本。
[0131]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