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构件改良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111043.7

文献号 : CN1041039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上财

申请人 :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连接构件,包括前连接构件本体及卡释构件。卡释构件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的侧面并包括凹部、卡钩、操作端、顶抵端及枢转端,卡释构件以枢转端枢接于侧面并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枢转,操作端与顶抵端位于枢转端二侧,卡钩朝向顶抵端凸设钩部,顶抵端凸设的圆弧顶抵部包括平顺连接于凹部的圆弧顶抵面。本发明亦有关于配合前连接构件使用的后连接构件,亦有关于包括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的连接构件。藉此,可达到提高卡合与释放的便利性、省时省力、并可藉以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

权利要求 :

1.一种连接构件,包括相互配合使用的前连接构件和后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前连接构件包括:一前连接构件本体,包括二侧面;以及

二卡释构件,分别枢接于该二侧面,且每一卡释构件包括一凹部、一卡钩、一操作端、一顶抵端及一枢转端,每一卡释构件以枢转端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的每一侧面并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枢转,操作端与顶抵端分别位于枢转端的二侧,卡钩朝向顶抵端凸设有一钩部,顶抵端凸设有一圆弧顶抵部,圆弧顶抵部包括一圆弧顶抵面,且圆弧顶抵面平顺地连接于凹部;

后连接构件包括:

一后连接构件本体,包括二侧面;以及

二凸部,分别凸设于该二侧面,且每一凸部包括一顶抵部及一卡合部,每一凸部并相对于顶抵部纵向凹陷有一凹陷部,该凹陷部平顺地连接于顶抵部;

后连接构件与前连接构件彼此纵向插接,且后连接构件的每一凸部容入于前连接构件的每一卡释构件的凹部,前连接构件的每一卡释构件的顶抵端对应延伸入后连接构件的每一凸部的凹陷部,且前连接构件的每一卡释构件的钩部并对应卡合于后连接构件的每一凸部的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端至枢转端的距离大于顶抵端至枢转端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构件为一前端子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构件为一后端子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为一端子结构。

说明书 :

连接构件改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构件改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卡合与释放的操作便利性、省时省力、并可藉以提升产品质量的连接构件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连接构件,例如一般使用于电子装置中做为讯号线接线之用的端子结构,其可用以达到讯号传输的目的。换言之,于电子装置中,常常需要于不同电子零件之间传输讯号,此时必须将不同电子零件的讯号线互相连接,以使不同电子零件之间可以相互传输讯号。
[0003] 为了达到上述讯号线接线的目的,其中一电子零件的讯号线系统整至一后端子结构(例如公端子结构),另一电子零件的讯号线系统整至一前端子结构(例如对应于公端子结构的母端子结构),之后将后端子结构与前端子结构彼此插接,如此即可使不同电子零件之间进行讯号传输。
[0004] 如上所述,后端子结构与前端子结构彼此插接,当不使用或维修时,则使后端子结构与前端子结构彼此脱离。然而,不论是使后端子结构与前端子结构彼此插接或彼此脱离,在传统上皆是以人力为之而无省力或辅助构造的设计。如此,在使用上极为不方便且费力费时。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构件改良结构。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前连接构件包括一前连接构件本体以及二卡释构件。
[0008] 其中,前连接构件本体包括二侧面;二卡释构件分别枢接于该二侧面,且每一卡释构件包括一凹部、一卡钩、一操作端、一顶抵端及一枢转端,每一卡释构件以枢转端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的每一侧面并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枢转,操作端与顶抵端分别位于枢转端的二侧,该卡钩朝向顶抵端凸设有一钩部,顶抵端凸设有一圆弧顶抵部,圆弧顶抵部包括一圆弧顶抵面,且圆弧顶抵面平顺地连接于凹部。
[0009] 上述操作端至枢转端的距离大于顶抵端至枢转端的距离。
[0010] 上述前连接构件为一前端子结构。
[0011] 本发明的后连接构件配合如上所述的前连接构件使用,且该后连接构件包括一后连接构件本体以及二凸部。
[0012] 其中,后连接构件本体包括二侧面;二凸部分别凸设于该二侧面,且每一凸部包括一顶抵部及一卡合部,每一凸部并相对于顶抵部纵向凹陷有一凹陷部,该凹陷部平顺地连接于顶抵部。
[0013] 上述后连接构件为一后端子结构。
[0014] 本发明的连接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连接构件及后连接构件,该后连接构件插接与前连接构件彼此纵向插接,且后连接构件的每一凸部容入于前连接构件的每一卡释构件的凹部,前连接构件的每一卡释构件的顶抵端对应延伸入后连接构件的每一凸部的凹陷部,且前连接构件的每一卡释构件的钩部并对应卡合于后连接构件的每一凸部的卡合部。
[0015] 上述连接构件为一端子结构。
[0016] 因此,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可达到提高卡合与释放的操作便利性、省时省力、并可藉以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后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一。
[0021] 图5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二。
[0022] 图6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三。
[0023] 图7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脱离的作动示意图之一。
[0024] 图8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脱离的作动示意图之二。
[0025] 图9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脱离的作动示意图之三。
[0026] 图10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27] 图11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后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28] 图12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29] 图13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一。
[0030] 图14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二。
[0031] 图15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三。
[0032] 图16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四。
[0033] 【符号说明】
[0034] 1      前连接构件      2      前连接构件本体  21    侧面
[0035] 3      卡释构件        31     凹部            32    卡钩
[0036] 321    钩部            33     操作端          34    顶抵端
[0037] 341    圆弧顶抵部      342    圆弧顶抵面      35    枢转端
[0038] 4      后连接构件      5      后连接构件本体  51    侧面
[0039] 6      凸部            61     顶抵部           62   卡合部
[0040] 63     凹陷部          7      连接构件         1′   前连接构件[0041] 2′     前连接构件本体  21′    侧面             211′ 挡止块
[0042] 3′     卡释构件        31′    凹部             32′  卡钩
[0043] 321′   钩部            33′    操作端           34′  顶抵端
[0044] 341′   圆弧顶抵部      342′   圆弧顶抵面       35′  枢转端
[0045] 36′    挡止面          4′     后连接构件       5′   后连接构件本体[0046] 51′    侧面            6′     凸部             61′  顶抵部
[0047] 62′    卡合部          63′    凹陷部           7′   连接构件具体实施方式
[0048]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49] 于图1中显示有一前连接构件1,例如图式所示的前端子结构,且此前连接构件1包括:一前连接构件本体2以及二卡释构件3。其中,前连接构件本体2包括二侧面21;二卡释构件3分别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二侧面21,且每一卡释构件3包括一凹部31、一卡钩32、一操作端33、一顶抵端34及一枢转端35,每一卡释构件3以枢转端35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每一侧面21并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枢转,操作端33与顶抵端34分别位于枢转端35的二侧,卡钩32朝向顶抵端34凸设有一钩部321,顶抵端34并凸设有一圆弧顶抵部341,此圆弧顶抵部341包括一圆弧顶抵面342,且此圆弧顶抵面342平顺地连接于凹部31。
[0050] 于上述结构设计中,操作端33、枢转端35与顶抵端34之间呈杠杆原理枢转,详细作用方式将于下文说明。
[0051]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后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52] 于图2中显示有一配合如上所述的前连接构件1使用的后连接构件4,例如图式所示的后端子结构,且此后连接构件4包括一后连接构件本体5以及二凸部6。其中,后连接构件本体5包括二侧面51;二凸部6分别凸设于后连接构件本体5的二侧面51,且每一凸部6包括一顶抵部61及一卡合部62,每一凸部6并相对于顶抵部61纵向凹陷有一凹陷部63,此凹陷部63平顺地连接于顶抵部61。
[0053]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54] 于图3中显示有一连接构件7,例如图式所示的端子结构,且此连接构件7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连接构件1及后连接构件4,其中,后连接构件4与前连接构件1彼此纵向插接,且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容入于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凹部31,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对应延伸入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且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钩部321并对应卡合于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卡合部62。
[0055] 请同时参阅图4至图6,其中图4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二,图6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三。并请同时一并参照图1及图2。
[0056] 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纵向插接卡合,如图4所示。之后,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顶抵部61会先接触并顶抵到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如图5所示。而由于圆弧顶抵部341包括圆弧顶抵面342,且此圆弧顶抵面342平顺地连接于凹部31,因此,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可平顺地滑入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凹部31,如图6所示,于此同时,由于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枢转端35与顶抵端34之间呈杠杆原理枢转,故当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顶抵部61顶抵到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时,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会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枢转,且每一卡释构件3的卡钩32会朝向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枢转,并以钩部321对应卡合于卡合部62,同时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对应延伸入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即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之间彼此纵向插接卡合而形成连接构件7。换言之,当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要彼此纵向插接卡合时,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只要彼此接近按压,即可在省时省力的情形下自动地彼此卡合。
[0057] 请同时参阅图7至图9,其中图7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脱离的作动示意图之一,图8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脱离的作动示意图之二,图9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脱离的作动示意图之三。并请同时一并参照图1及图2。
[0058] 反之,当欲使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脱离时,可施力扳动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如图7的箭号所示。之后,如图8所示,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同样会通过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枢转端35为转轴而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枢转,并带动顶抵端34进行枢转,藉此,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会先顶抵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使得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会先彼此脱离一距离(如图8显示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脱离一距离),且同样的,因为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其圆弧顶抵面342平顺地连接于凹部31,故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可平顺地由凹部31滑出。然后,每一卡释构件3同样会再通过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枢转端35为转轴而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进一步地枢转,并同样地带动顶抵端34进行进一步地枢转,而由于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平顺地连接于顶抵部61,因此,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会由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平顺地滑移至顶抵部61,并进而顶抵于顶抵部61而将顶抵部61顶抵离开圆弧顶抵部341,亦即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会再进一步脱离更多的距离,于此同时,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卡钩32会脱离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卡合部62,即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达到完全脱离的状态,如图9所示。
[0059] 如上所述,当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要彼此脱离时,仅需施力于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并利用杠杆原理,使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顶抵于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并藉此使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先彼此顶抵脱离一距离,之后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会再平顺地滑移至顶抵部61并顶抵于顶抵部61,而使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会再彼此顶抵脱离更多的距离。如此,即可在省时省力的情形下将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顶开脱离,且通过二段式脱离距离的结构设计,可使得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在彼此脱离时可完全地松开而达到完全脱离的状态,亦即在施力于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而欲使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脱离时,可以最小工作角度(枢转卡释构件3)达到最大位移量(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先顶抵于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之的后再顶抵于顶抵部61)。
[0060] 如上所述,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之间不论要彼此卡合或者彼此脱离时,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即可很简单且顺利地达到前述的目的,亦即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可达到提高卡合与释放的操作便利性、省时省力、并可藉以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
[0061] 请再参阅图1,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至枢转端35的距离大于顶抵端34至枢转端35的距离。此种距离(长度)的设计,可视实际需要加以改变,亦即在杠杆原理(力矩)的考虑下,可视实际需要加以改变前述距离(长度)的设计。
[0062] 上述的前连接构件、后连接构件及其所形成的连接构件可为端子台、连接器、轨道等结构,例如前连接构件为母端子结构,后连接构件为公端子结构,连接构件为端子结构。
[0063] 请参阅图10,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0064] 于图10中显示有一前连接构件1′,例如图式所示的前端子结构,且此前连接构件1′包括:一前连接构件本体2′以及二卡释构件3′。其中,前连接构件本体2′包括二侧面21′;
二卡释构件3′分别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二侧面21′,且每一卡释构件3′包括一凹部
31′、一卡钩32′、一操作端33′、一顶抵端34′及一枢转端35′,每一卡释构件3′以枢转端35′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每一侧面21′并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枢转,操作端33′与顶抵端34′分别位于枢转端35′的二侧,卡钩32′朝向顶抵端34′凸设有一钩部321′,顶抵端34′并凸设有一圆弧顶抵部341′,此圆弧顶抵部341′包括一圆弧顶抵面342′,且此圆弧顶抵面
342′平顺地连接于凹部31′。
[0065] 于上述结构设计中,如同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操作端33′、枢转端35′与顶抵端34′之间呈杠杆原理枢转,详细作用方式将于下文说明。
[0066] 请参阅图11,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后连接构件的立体图,并请一并参阅图13,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一。
[0067] 于图11中显示有一配合如上所述的前连接构件1′使用的后连接构件4′,例如图式所示的后端子结构,且此后连接构件4′包括一后连接构件本体5′以及二凸部6′。其中,后连接构件本体5′包括二侧面51′(请参阅图13);二凸部6′分别凸设于后连接构件本体5′的二侧面51′,且每一凸部6′包括一顶抵部61′(请参阅图13)及一卡合部62′(请参阅图13),每一凸部6′并相对于顶抵部61′纵向凹陷有一凹陷部63′(请参阅图13),此凹陷部63′平顺地连接于顶抵部61′。
[0068] 请参阅图12,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并请同时一并参阅图16,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四。
[0069] 于图12中显示有一连接构件7′,例如图式所示的端子结构,且此连接构件7′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连接构件1′及后连接构件4′,由图12及图16可知,后连接构件4′与前连接构件1′彼此纵向插接,且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容入于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凹部31′,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对应延伸入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且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钩部321′并对应卡合于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卡合部62′。
[0070] 请同时参阅图13至图16,其中的图13如上所述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一,图14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二,图15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三,图16如上所述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前连接构件与后连接构件彼此卡合的作动示意图之四。并请同时一并参照图10及图11。
[0071] 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纵向插接卡合,如图13所示,此时,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顶抵部61′会先接触并顶抵到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
34′的圆弧顶抵部341′,如图14所示。而由于圆弧顶抵部341′包括圆弧顶抵面342′,且此圆弧顶抵面342′平顺地连接于凹部31′,因此,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可平顺地滑入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凹部31′,如图15所示,于此同时,由于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枢转端35′与顶抵端34′之间呈杠杆原理枢转,故当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顶抵部61′顶抵到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时,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会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枢转,且每一卡释构件3′的卡钩32′会朝向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枢转,并以钩部321′对应卡合于卡合部62′,同时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对应延伸入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凹陷部63′,即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之间彼此纵向插接卡合而形成连接构件7′,如图16所示。换言之,当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要彼此纵向插接卡合时,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只要彼此接近按压,即可在省时省力的情形下自动地彼此卡合。
[0072] 再请同时参阅图13、图15与图16,并请同时一并参照图10及图11。
[0073] 反之,当欲使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脱离时,以图13、图15与图16所示的相反顺序作动即可,且作动方式皆如同上述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所述。换言之,可施力扳动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如图16的箭号所示。同样的,因为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其圆弧顶抵面342′平顺地连接于凹部31′,因此,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可平顺地由凹部31′滑出,如图15所示。于此同时,每一卡释构件3′同样会通过枢接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枢转端35′为转轴而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枢转,并带动顶抵端34′进行枢转,因此,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会顶抵于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顶抵部61′,并进而将顶抵部61′顶抵离开圆弧顶抵部341′,且前连接构件1′的每一卡释构件3′的卡钩32′会脱离后连接构件4′的每一凸部6′的卡合部62′,亦即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脱离,如图13所示。换言之,当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要彼此脱离时,仅需施力于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并利用杠杆原理,使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的圆弧顶抵部341′顶抵于每一凸部6′的顶抵部61′,如此即可在省时省力的情形下将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顶开脱离。
[0074] 如上所述,并如同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所述,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之间不论要彼此卡合或者彼此脱离时,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即可很简单且顺利地达到前述的目的,亦即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可达到提高卡合与释放的操作便利性、省时省力、并可藉以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换言之,通过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结构同样可达到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各种功效。
[0075] 请再参阅图10,如图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每一卡释构件3′的操作端33′至枢转端35′的距离大于顶抵端34′至枢转端35′的距离。如同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所述,此种距离(长度)的设计,可视实际需要加以改变,亦即在杠杆原理(力矩)的考虑下,可视实际需要加以改变前述距离(长度)的设计。
[0076] 如同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所述,上述的前连接构件、后连接构件及其所形成的连接构件可为端子台、连接器、轨道等结构,例如前连接构件为前端子结构,后连接构件为后端子结构,连接构件为端子结构。
[0077] 再请参阅图10与图14,前连接构件本体2′的二侧面21′分别凸设有一挡止块211′,每一卡释构件3′的顶抵端34′至枢转端35′形成有一挡止面36′,且每一卡释构件3′相对于前连接构件本体2′枢转并以挡止面36′顶抵于挡止块211′。换言之,前连接构件1′与后连接构件4′彼此插接卡合或脱离时,每一卡释构件3′的枢转范围可受到挡止块211′的限制,如图14所示,亦即不会发生每一卡释构件3′枢转超过范围而使得卡钩32′与顶抵部61′彼此无法正确对位做动的问题。
[007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