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306903.2

文献号 : CN1041263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国荣胡卫星袁恒塘李吉勇

申请人 : 安徽新荣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涉及油茶育苗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营养钵的准备:钵高40~50cm左右,口径20~30cm,侧面或底部有排水孔;营养土应选择土壤PH值为5.5~6.5的微酸性肥沃的黄壤土或稻田土;每立方米的营养土可加入1.5~3.0kg的腐熟菜饼,3~5kg的钙镁磷肥和,0.5~1kg复合肥,将准备好的营养土装入营养钵内,每钵装土量以装满为原则,将装满营养土的钵整齐地摆放在苗床上,摆放的宽度不超过1.0m;定植;管理;出圃。本发明管理方便,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减少幼林管理的时间和缩短资金的周转时间,也适合在气候较冷的地区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营养钵的准备:钵高40~50cm左右,口径20~30cm,侧面或底部有排水孔;营养土应选择土壤pH值为5.5~6.5的微酸性肥沃的黄壤土或稻田土;每立方米的营养土加入

1.5~3.0kg的腐熟菜饼,3~5kg的钙镁磷肥和0.5~1kg复合肥,将准备好的营养土装入营养钵内,每钵装土量以装满为原则,将装满营养土的钵整齐地摆放在苗床上,摆放的宽度不超过1.0m;

定植:营养钵的准备后于冬春时节选取健壮无病的1年生苗木带土移植到营养钵内,浇足定根水,土面上盖一层厚度为2~5cm的稻草,稻草上面再压一薄层土壤;

管理:视苗木长势而及时补施沼肥、复合肥和叶面肥,注意浇水,避免炭疽病、软腐病和冻害的发生;

出圃:于11月调查4年生苗木的数量、高度、地径,进行苗木分级处理,要求苗高在

80cm以上,地径在1cm以上,有2~4个粗大枝叶,健壮无病害,起苗时,从营养钵内铲除带土大苗,要求不伤根,包扎后用斗车运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苗时对创口均要涂抹愈伤涂膜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植后,在连续晴天高温的情况下,对树冠和树干喷水或喷抑制蒸腾剂。

说明书 :

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油茶育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油茶产业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新建的油茶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就严重影响了造林的速度以及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目前油茶造林都是选用1~2年生幼苗进行移栽,造林的成活率很不理想,成活率不足60%,特别是裸根苗,一旦降雨不及时,便有死亡的危险。随着油茶生产的发展,造林单位对苗木规格的要求趋于多样化,一些企业可能会愿意增加前期苗木投入、应用大苗栽植,以达到减少幼林管理的时间、缩短资金的周转时间等目的;江淮等北缘地区发展油茶,小苗易产生冻害,运用大苗壮苗也可减少苗期冻害;此外,低产林和新造幼林林也有大苗补植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管理方便,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减少幼林管理的时间和缩短资金的周转时间的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5] 一种营养钵培育油茶大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0006] 营养钵的准备(1)钵高40~50cm左右,口径20~30cm,侧面或底部有排水孔;营养土应选择土壤PH值为5.5~6.5的微酸性肥沃的黄壤土或稻田土;每立方米的营养土可加入1.5~3.0kg的腐熟菜饼,3~5kg的钙镁磷肥和,0.5~1kg复合肥,将准备好的营养土装入营养钵内,每钵装土量以装满为原则,将装满营养土的钵整齐地摆放在苗床上,摆放的宽度不超过1.0m;
[0007] 定植:营养钵的准备后于冬春时节选取健壮无病的1年生苗木带土移植到营养钵内,浇足定根水,土面上盖一层厚度为2~5cm的稻草,稻草上面再压一薄层土壤;
[0008] 管理:视苗木长势而及时补施沼肥、复合肥和叶面肥,注意浇水,避免炭疽病、软腐病和冻害的发生;
[0009] 出圃:于11月调查4年生苗木的数量、高度、地径,进行苗木分级处理,要求苗高在80cm以上,地径在1cm以上,有2~4个粗大枝叶,健壮无病害,起苗时,从营养钵内铲除带土大苗,要求不伤根,包扎后用斗车运送。
[0010] 所述的起苗时对创口均要涂抹愈伤涂膜剂。
[0011] 所述的移栽后,在连续晴天高温的情况下,对树冠和树干喷水或喷抑制蒸腾剂。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管理方便,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减少幼林管理的时间和缩短资金的周转时间,也适合在气候较冷的地区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具体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