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333998.7

文献号 : CN10415369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鹏王晓轩贾艳波周建伟孙彤彤郭建伟马晓荣周洪琦虞雁翎张来平赵伟梁文元张耀春欧阳立华

申请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设置在闸门的门框(10)上,该平衡机构包括平衡阀部件、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部件下端用以驱动平衡阀部件开启的平衡阀驱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部件上端的压力平衡管路部件;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的尾端通过门框(10)上的贯通孔(18)与闸门舱体内部相贯通,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与门框(10)上贯通孔(18)的连接处设有管路密封部件,所述管路密封部件上设有密封检测接头(2),用以压力平衡管路部件和平衡阀部件的密封检测。采用本发明的平衡机构,在人员闸门解锁前,打开压力平衡阀,使人员闸门两侧的空气相通,达到人员闸门舱体内和闸门外的压力平衡的目的;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效率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设置在闸门的门框(10)上,其特征是:该平衡机构包括平衡阀部件、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部件下端用以驱动平衡阀部件开启的平衡阀驱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部件上端的压力平衡管路部件;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的尾端通过门框(10)上的贯通孔(18)与闸门舱体内部相贯通,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与门框(10)上贯通孔(18)的连接处设有管路密封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平衡阀部件包括平衡阀阀体(13)和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阀体(13)上的平衡阀动作转柄(14),该平衡阀动作转柄(14)上呈90度设有两个燕尾槽,包括第一燕尾槽(16)和第二燕尾槽(17)。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平衡阀驱动部件包括平衡阀驱动轴(11)和与该平衡阀驱动轴(11)固连的平衡阀驱动转臂(15),该平衡阀驱动转臂(15)插入所述第一燕尾槽(16)内并可在第一燕尾槽(16)内滑动,从而开启平衡阀阀体(13)。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包括压力平衡回路(1)和支撑该压力平衡回路(1)的管道支架(12);所述压力平衡回路(1)的一端与所述平衡阀阀体(13)相连通,另一端与门框(10)上的贯通孔(18)相连通;所述管道支架(12)一端与压力平衡回路(1)相连接,另一端与门框(10)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管路密封部件包括具有中心通孔的门框法兰(6)和具有中心通孔的密封法兰(7),所述门框法兰(6)和密封法兰(7)通过连接件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密封法兰(7)上设有密封检测接头(2),用以对压力平衡回路(1)和平衡阀阀体(13)进行密封检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框法兰(6)和密封法兰(7)之间设有密封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门框法兰(6)和密封法兰(7)通过螺栓(3)连接。

说明书 :

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人员闸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人员闸门的主要功能是允许人员在核电站建造、运行及停堆期间安全地进出安全壳,而不损坏安全壳的密封性能。为此,人员闸门设计成双道门体结构,每道门上都有一套压力平衡机构以保证人员闸门开门过程中实现闸门压力平衡功能。现有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大都结构复杂,操作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另行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且操作效率高的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在人员闸门解锁前,打开压力平衡阀,达到人员闸门两侧空气相通,从而保证人员闸门舱体内和闸门外的压力平衡;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效率高。
[0004]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其设置在闸门的门框上,该平衡机构包括平衡阀部件、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部件下端用以驱动平衡阀部件开启的平衡阀驱动部件、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部件上端的压力平衡管路部件;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的尾端通过门框上的贯通孔与闸门舱体内部相贯通,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与门框上贯通孔的连接处设有管路密封部件。
[0005] 进一步,所述平衡阀部件包括平衡阀阀体和设置在所述平衡阀阀体上的平衡阀动作转柄,该平衡阀动作转柄上呈90度设有两个燕尾槽,包括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
[0006] 进一步,所述平衡阀驱动部件包括平衡阀驱动轴和与该平衡阀驱动轴固连的平衡阀驱动转臂,该平衡阀驱动转臂插入所述第一燕尾槽内并可在第一燕尾槽内滑动,从而开启平衡阀阀体。
[0007] 进一步,所述压力平衡管路部件包括压力平衡回路和支撑该压力平衡回路的支架;所述压力平衡回路的一端与所述平衡阀阀体相连通,另一端与门框上的贯通孔相连通;所述支架一端与压力平衡回路相连接,另一端与门框相连接。
[0008] 进一步,所述管路密封部件包括具有中心通孔的门框法兰和具有中心通孔的密封法兰,所述门框法兰和密封法兰通过连接件连接。
[0009] 进一步,所述密封法兰上设有密封检测接头,用以对压力平衡回路和平衡阀阀体进行密封检测。
[0010] 进一步,所述门框法兰和密封法兰之间设有密封圈。
[0011] 进一步,所述门框法兰和密封法兰通过螺栓连接。
[0012]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设有平衡阀驱动部件能够打开平衡阀阀体,进而开启压力平衡阀,使得阀体外的空气通过压力平衡回路进入闸门舱体内,保证闸门舱体内的压力与闸门外的压力相同;通过设有压力平衡回路,可使平衡阀阀体打开时保证人员闸门两侧空气相通,实现压力平衡的目的;另外,在管路密封部件上设有密封检测接头,用以对压力平衡回路和平衡阀阀体进行密封检测,确保机构密封;结构简单、紧凑,所占空间小,操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发明压力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0015] 图3为压力平衡机构初始状态图;
[0016] 图4为压力平衡机构中间状态图;
[0017] 图5为压力平衡机构终止状态图;
[0018] 图6为压力平衡机构运动终止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0] 如图1、2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人员闸门压力平衡机构,该平衡机构设置在闸门门框10上,该平衡机构主要包括4个功能部件,其分别为平衡阀部件、设置在平衡阀部件下端的平衡阀驱动部件、设置在平衡阀部件上端的压力平衡管路部件,压力平衡管路部件的尾端通过门框10上的贯通孔18与闸门舱体内相贯通。为了保证压力平衡管路部件与门框10上贯通孔18之间的密封,压力平衡管路部件与贯通孔18之间的连接处设有管路密封部件。
[0021] 其中,平衡阀部件包括平衡阀阀体13和设置在平衡阀阀体13上的平衡阀动作转柄14,该平衡阀动作转柄14上呈90度设有两个燕尾槽,包括第一燕尾槽16和第二燕尾槽17。
[0022] 平衡阀驱动部件包括平衡阀驱动轴11和与该平衡阀驱动轴11固连的平衡阀驱动转臂15,该平衡阀驱动转臂15插入第一燕尾槽16内并能够在第一燕尾槽16内滑动。平衡阀驱动轴11通过驱动系统驱动,从而带动平衡阀驱动转臂15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平衡阀驱动转臂15带动平衡阀动作转柄14作逆时针转动。进而开启压力平衡阀阀体13,使得人员闸门两侧空气相通,实现两侧的压力平衡。
[0023] 压力平衡管路部件包括压力平衡回路1和支撑压力平衡回路1的管道支架12,压力平衡管路1的一端与平衡阀阀体13相连通,压力平衡管路1的另一端与门框10上的贯通孔18相连通;该管道支架12一端与压力平衡回路1相连接,管道支架12的另一端与门框10相连接。
[0024] 管路密封部件包括具有中心通孔的门框法兰6和具有中心通孔的密封法兰7,门框法兰6和密封法兰7通过螺栓3、平垫圈4以及弹簧垫圈5相连接。密封法兰7上设有密封检测接头2,用以压力平衡回路和平衡阀阀体的密封检测。为了更好的保证门框法兰6和密封法兰7之间的密封性,在门框法兰6和密封法兰7之间设有两个O型密封圈8、9。
[0025] 如图3所示,为压力平衡机构初始状态,压力平衡阀动作转柄为竖直方向,平衡阀驱动转臂为水平方向,此时平衡阀门未打开,人员闸门两侧空气不相通,两侧压力不平衡。图4为压力平衡机构中间状态,平衡阀驱动转臂顺时针转动带动平衡阀动作转柄逆时针转动,此时阀门部分打开,人员闸门两侧空气相通,两侧压差开始减小。图5为压力平衡机构终止状态,平衡阀驱动转臂继续顺时针转动带动平衡阀动作转柄逆时针转动,平衡阀动作转柄为水平方向,平衡阀驱动转臂为竖直方向,此时阀门完全打开,人员闸门两侧空气相通,待一定时间后,闸门两侧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图6为压力平衡机构运动终止状态,平衡阀驱动转臂继续顺时针转动,而平衡阀动作转柄不动,此时阀门完全打开,最终平衡阀驱动转臂切入到平衡阀动作转柄的第二燕尾槽中。
[0026] 综上所述,人员闸门解锁前,压力平衡阀阀体打开,人员闸门两侧空气相通,保证人员闸门舱体内和闸门外的压力平衡。
[0027] 人员闸门关闭时,压力平衡阀阀体完全关闭,人员闸门两侧的空气不相通,满足人员闸门舱体内和闸门外的压差要求。
[0028]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在本发明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型,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型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具体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目的,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