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205496.6

文献号 : CN10416531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岛计一

申请人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包括:灯单元(8),所述灯单元包括单元主体(9)和连接部(10);调平致动器(35),所述调平致动器连接到连接部(10)并且使灯单元(8)移动以调节所发射的光的照射方向;和对光机构(25),所述对光机构包括连接到连接部(10)的一对对光轴(27)并且使灯单元(8)移动以调节所发射的光的照射方向。连接部(10)具有与调平致动器(35)连接的调平作用部(90)和与相应的各对光轴(27)连接的一对对光作用部(80)。对光作用部(80)在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地配置。调平作用部(90)在单元主体(9)的与对光轴(27)相反的一侧配置在对光作用部(80)之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包括:

灯单元(8),所述灯单元包括包含光源(12)的单元主体(9)和至少部分地配置在所述单元主体(9)的外周侧的连接部(10);

调平致动器(35),所述调平致动器连接到所述连接部(10)并且使所述灯单元(8)移动以调节从所述光源(12)发射的光的照射方向;和对光机构(25),所述对光机构包括连接到所述连接部(10)的一对对光轴(27)并且通过所述对光轴(27)的操作来使所述灯单元(8)移动以调节从所述光源(12)发射的光的照射方向,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具有与所述调平致动器(35)连接的调平作用部(90)和分别与所述一对对光轴(27)连接的一对对光作用部(80);

所述一对对光作用部(80)在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地配置;

所述调平作用部(90)在所述单元主体(9)的与所述一对对光轴(27)相反的一侧配置在所述一对对光作用部(80)之间;并且所述车辆用前照灯还包括构成灯具外壳(4)的灯壳体(2),其中在所述灯单元(8)中设置有被控制部(18b)并且所述被控制部由所述灯壳体(2)支承成能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前后方向移动且不能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中,所述调平作用部(90)在所述单元主体(9)的与所述一对对光轴(27)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与所述一对对光作用部(80)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中

所述调平致动器(35)固定在所述灯壳体(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还包括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臂连杆(60;70,

71,72),其中

所述调平致动器(35)通过所述臂连杆(60;70,71,72)连接到所述连接部(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中,所述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所述灯单元(8)的后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中:

设置有多个臂连杆(70,71,72);

所述多个臂连杆(70,71,72)相互连接成允许每个臂连杆(70,71,72)都绕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回转;并且所述臂连杆中的一个臂连杆(71)由所述灯壳体(2)支承成允许所述臂连杆中的所述一个臂连杆(71)绕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回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还包括齿轮单元(37),所述齿轮单元包括多个齿轮(42,43,44,45,46)和改变所述多个齿轮(42,43,44,45,46)的啮合状态的齿轮切换机构,其中:来自所述多个齿轮(42,43,44,45,46)的回转力传递到所述一对对光轴(27);

所述齿轮切换机构在第一切换模式和第二切换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一对对光轴(27)在所述第一切换模式下沿相同的方向回转并且所述一对对光轴(27)在所述第二切换模式下沿相反的方向回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中,所述齿轮切换机构根据利用工具(100)对所述齿轮单元的操作而在所述第一切换模式和所述第二切换模式之间切换。

说明书 :

车辆用前照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利用对光机构和调平(水平调整)致动器来调节光轴的车辆用前照灯。

背景技术

[0002] 车辆用前照灯包括这样的类型:其中包括光源的灯单元容纳在由罩盖和灯壳体构成的灯具外壳的内部,该灯单元可回转地(可倾斜地)由对光机构经由支承部件(如托架)支承,并且通过调平致动器的驱动力来允许灯单元回转(例如,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8-300363(JP2008-300363A))。
[0003] 在这样的车辆用前照灯中,对光机构使灯单元回转而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移动并由此执行用于对光轴偏移进行初始调节的所谓“对光调节”,同时调平致动器使灯单元回转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并由此执行用于调节根据车辆上的负载而变化的光轴偏移的所谓“调平调节”。
[0004] 在JP2008-300363A中公开的车辆用前照灯中,在支承灯单元的托架的上端部设置有一对左右隔开的对光轴。另外,调平致动器的输出轴在与对光轴之一连接的部分的正下方的位置连接到托架。因而,对光轴与托架的连接位置和调平致动器的连接位置形成L形的连接状态。
[0005] 但是,在JP2008-300363A中公开的车辆用前照灯中,由对光轴与托架的连接位置和调平致动器的连接位置形成的L形的连接状态可使连接位置之间相对于灯单元的平衡变差。因此,难以确保车辆用前照灯抵抗振动的充分强度。
[0006] 另外,调平致动器的输出轴配置在从灯单元的中心轴线向右或向左偏移的位置且因而调平致动器趋于配置在不平衡状态。结果,难以有效地利用灯具外壳的内部空间并且可妨碍车辆用前照灯的尺寸减小。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提高的抵抗振动的强度和减小的尺寸的车辆用前照灯。
[0008]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用前照灯,所述车辆用前照灯包括:灯单元,所述灯单元包括包含光源的单元主体和至少部分地配置在所述单元主体的外周侧的连接部;调平致动器,所述调平致动器连接到所述连接部并且使所述灯单元移动以调节从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的照射方向;和对光机构,所述对光机构包括连接到所述连接部的一对对光轴并且通过所述对光轴的操作来使所述灯单元移动以调节从所述光源发射的光的照射方向。所述连接部具有与所述调平致动器连接的调平作用部和与相应的各所述对光轴连接的一对对光作用部。所述一对对光作用部在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地配置。所述调平作用部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与所述一对对光轴相反的一侧配置在所述一对对光作用部之间。
[0009] 由此,能使对光作用部和调平作用部相对于灯单元的位置处于良好的平衡。
[0010] 所述调平作用部可在所述单元主体的与所述一对对光轴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与所述一对对光作用部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的位置。
[0011] 由此,对光作用部和调平作用部相对于灯单元的位置配置在与等腰三角形的各顶点对应的位置。
[0012] 所述车辆用前照灯还可包括构成灯具外壳的灯壳体。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灯单元中可设置有被控制部并且所述被控制部可由所述灯壳体支承成能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前后方向移动且不能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移动。
[0013] 由此,限制了灯单元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
[0014] 所述调平致动器可固定在所述灯壳体上。
[0015] 由此,限制了调平致动器相对于灯壳体的游移(游隙,backlash)。
[0016] 所述车辆用前照灯还可包括沿预定方向延伸的臂连杆。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调平致动器可通过所述臂连杆连接到所述连接部。此外,所述调平致动器可配置在所述灯单元的后侧。
[0017] 由此,能避免使调平致动器位于灯单元的上方。
[0018] 当设置有多个臂连杆时,所述多个臂连杆可相互连接成允许每个所述臂连杆都绕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回转,并且所述臂连杆中的一个臂连杆可由所述灯壳体支承成允许所述臂连杆中的所述一个臂连杆绕沿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回转。
[0019] 由此,灯单元和调平致动器通过所述多个臂连杆连接。
[0020] 所述车辆用前照灯还可包括齿轮单元,所述齿轮单元包括多个齿轮和改变所述多个齿轮的啮合状态的齿轮切换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所述多个齿轮的回转力可传递到所述一对对光轴,所述齿轮切换机构可在第一切换模式和第二切换模式之间切换,所述一对对光轴可在所述第一切换模式下沿相同的方向回转并且所述一对对光轴可在所述第二切换模式下沿相反的方向回转。另外,所述齿轮切换机构可根据利用工具对所述齿轮单元的操作而在所述第一切换模式和所述第二切换模式之间切换。
[0021] 由此,灯单元在相应的第一和第二切换模式下沿不同的方向移动。
[0022] 根据本发明,能使对光作用部的和调平作用部的相对于灯单元的位置处于良好的平衡,并且因此确保了抵抗振动的充分强度。另外,由于调平致动器的位置不在左右方向上的任一侧处于不平衡状态,故能有效地利用灯室的空间,由此减小车辆用前照灯的尺寸。

附图说明

[0023]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
[0024] 图1示意性地示出车辆用前照灯的纵剖视图并且与图2至图13一起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0025] 图2是灯单元及其周围结构的分解图;
[0026] 图3是灯单元及其周围结构的透视图;
[0027] 图4是灯单元及其周围结构的正视图;
[0028] 图5是从与图3中看灯单元及其周围结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看灯单元及其周围结构的透视图;
[0029] 图6是齿轮单元的透视图,其中省略了其一部分;
[0030] 图7是在第一切换模式下进行操作的齿轮单元的放大视图;
[0031] 图8是在第二切换模式下进行操作的齿轮单元的放大视图;
[0032] 图9是示出其中固定遮光件和连接部作为分开的部件形成的示例性灯单元的视图;
[0033] 图10是示出其中调平致动器定位在对光机构的上方的示例性灯单元的透视图;
[0034] 图11是示出其中调平致动器定位在对光机构的上方的示例性灯单元的正视图;
[0035] 图12是根据第一变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一部分的透视图;以及
[0036] 图13是根据第二变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照灯的实施例。
[0038] 车辆用前照灯1配置和固定在车体的前端部的左右相对两个端部上。
[0039] 如图1所示,车辆用前照灯1包括向前方开口的灯壳体2和封闭灯壳体2的开口的罩盖3。灯壳体2和罩盖3构成灯具外壳4,该灯具外壳的内部空间被用作灯室5。
[0040] 在灯壳体2的后端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安装用开口部2a(参见图1至3)。在灯壳体2的后端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前方伸出的支承突出部6。支承突出部6配置在比安装用开口部2a高的位置。在支承突出部6中形成有向下方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控制槽6a。另外,在支承突出部6中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滑动槽6b和6b。滑动槽6a和6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并且分别定位在控制槽6a的左右两侧。各滑动槽6b的左右两侧向内开口并且除各滑动槽6b的左右两侧以外的部分向下方开口。
[0041] 在安装用开口部2a和支承突出部6之间,在灯壳体2的后端部形成有轴插入孔2b和2b。轴插入孔2b和2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
[0042] 在灯壳体2的后端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固定突出部2c和2c。固定突出部2c和2c在左右方向上以隔开的关系配置并且定位在比安装用开口部2a低的位置。
[0043] 盖住安装用开口部2a的后罩盖7安装在灯壳体2的后端部上。
[0044] 在灯室5中配置有灯单元8(参见图1)。灯单元8包括单元主体9和连接部10(参见图1至5)。
[0045] 单元主体9包括反射器11(其内表面反射光)、在反射器11的后端部处被支承的光源12、配置在反射器11的前侧的透镜保持器13、在透镜保持器13的前端部处被支承的投影透镜14。
[0046] 反射器11呈向前方开口的碗状,并且反射器的内表面形成为反射面11a。在反射器11的后端部形成有光源安装孔11b。
[0047] 作为光源12,可以使用例如放电灯。光源12的后端部形成为基部12a。光源12在基部12a插入光源安装孔11b中的状态下安装到反射器11上。
[0048] 驱动线路部15连接在基部12a的后方。驱动线路部15用作点亮和熄灭光源12的驱动部。驱动线路部15连接到电源线路(未示出)。
[0049] 透镜保持器13由呈大致环形的透镜保持部13a和从透镜保持部13a向后方突出的多个连接腿13b、13b、13b等组成。所述多个连接腿13b、13b、13b等在透镜保持部13a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开。
[0050] 投影透镜14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半球形。投影透镜14的后端部安装在透镜保持部13a上并且投影透镜14由此被透镜保持器13支承。
[0051] 在反射器11和透镜保持器13之间配置有连接体16。连接体16形成为具有面朝前后方向的表面的大致平板状。环形的固定遮光件17与连接面部18(作为单个部件)一体地形成以形成连接体16。固定遮光件17阻挡从光源12发射的光的一部分,并且连接面部18设置成与固定遮光件17的外周续接(参见图1和2)。
[0052] 透镜保持器13的每个连接腿13b的后端部和反射器11的前端部通过例如螺钉连接到连接体16。因而,透镜保持器13配置成覆盖固定遮光件17的前侧,而反射器11配置成覆盖固定遮光件17的后侧。
[0053] 在连接面部18的上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的连接孔18a和18a(参见图2)。连接孔18a形成为矩形并且连接孔18a的上下方向宽度略大于连接孔18a的左右方向宽度。在连接面部1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呈柱状的被控制部18b。被控制部18b向上方突出。
[0054] 在连接体16上配置有螺线管19和由螺线管19产生的驱动力来驱动的可动遮光件20(参见图1和2)。螺线管19包括要通过电磁力在轴向上移动的驱动轴19a。可动遮光件20经由连接线21连接到驱动轴19a。可动遮光件20由于驱动轴19a的轴向移动而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回转。
[0055] 螺线管19和可动遮光件20配置在固定遮光件17的内侧。可动遮光件20的回转改变从光源12发射的光的被阻挡量,由此例如在远光配光图案和近光配光图案之间切换。
[0056] 在连接体16的下表面上安装有连接部件22。连接部件22由被安装部23和连接突出部24组成。被安装部23形成为具有面朝上下方向的表面的横向长平板状,并且连接突出部24从被安装部2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下方突出。连接突出部24向下开口并且其内部空间被用作连接凹部24a。
[0057] 如上所述地构造的连接体16的固定遮光件17与螺线管19和可动遮光件20一起构成单元主体9的一部分,并且连接面部18与连接部件22一起构成连接到对光机构和调平致动器——稍后将说明这两者——的连接部10。
[0058] 如上所述地构造的灯单元8可回转地(可倾斜地)由对光机构25及由此由灯壳体2支承(参见图1至5)。对光机构25包括支点体26和26以及对光轴27和27。
[0059] 支点体26由回转支点部28、插入连接部29、支承部30和滑动部31组成。回转支点部28具有呈球面形状的球形外轮廓,插入连接部29与回转支点部28的前侧连续地形成,支承部30与回转支点部28的后侧连续地形成,并且滑动部31与支承部30的上侧连续地形成(参见图2)。
[0060] 回转支点部28可至少沿上下方向相对于其它部件与插入连接部29一起移动。回转支点部28在利用调平致动器进行调平调节时被用作回转支点。
[0061] 在插入连接部29中,在其内表面形成有螺旋槽(未示出)。插入连接部29的外轮廓形成为矩形,并且插入连接部29插入到形成在连接体16的连接面部18中的连接孔18a内。支点体26和连接体16通过插入连接部29插入连接孔18a中而连接,并且因而不允许支点体26沿前后方向相对于连接体16移动。另外,在插入连接部29插入连接孔18a中的状态下,连接孔18a和插入连接部29之间在左右方向上限定出间隙。由此,支点体26能够沿左右方向相对于连接体16移动。
[0062] 滑动部31包括设置在滑动部31的上表面并且可在上下方向上变形的片簧部31a和31a。滑动部31从前侧插入形成在灯壳体2的支承突出部6中的滑动槽6b中。滑动部31由支承突出部6支承为使得滑动部31可沿前后方向滑动(参见图4)。在滑动部31插入滑动槽6b中的状态下,滑动部31的片簧部31a和31a与滑动部31的上侧面部接触,而滑动部31的下表面中的左右两侧面被压靠在支承突出部6的下侧面部上,由此防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支承突出部6的游移。
[0063] 对光轴27由轴部32和与轴部32的后端部连接的作用部33组成(参见图1和2)。轴部32的轴向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轴部32的除其端部外的部分形成为螺纹部32a。作用部
33形成为从轴部32的后端部向外伸出的环形,并且具有形成在作用部33的前表面的外周上的齿轮部33a。
[0064] 对光轴27的轴部32从后侧插入形成在灯壳体2中的轴插入孔2b中,穿过回转止动垫片34,且然后对光轴27的螺纹部32a与形成在支点体26的插入连接部29中的螺旋槽螺接。因而,灯单元8的连接体16经由支点体26和26连接到相应的对光轴27和27。在相应的对光轴
27和27回转时,与相应的螺纹部32a和32a螺接的螺旋槽根据相应的对光轴27的回转方向而移动,由此使支点体26和26与灯单元8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0065] 在对光轴27和27连接到与连接体16连接的相应的支点体26和26并且滑动部31和31由支承突出部6支承的状态下,连接体16的被控制部18b从前侧插入形成在灯壳体2的支承突出部6处的控制槽6a中(参见图4)。因而,允许灯单元8沿前后方向移动,但通过将被控制部18b插入控制槽6a中来限制灯单元8沿左右方向移动。
[0066] 连接部10(连接面部18)的与一对对光轴27和27连接的区域形成为对光作用部80和80。
[0067] 在灯单元8的下方配置有调平致动器35。调平致动器35通过螺接等固定在灯壳体2的固定突出部2c和2c上。
[0068] 调平致动器35包括盒体36和配置在盒体36内的驱动机构(未示出)。
[0069] 插入孔36a在盒体36的上表面部形成为使得插入孔36a沿上下方向贯通盒体36的上表面部。插入孔36a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
[0070] 调平致动器35包括由驱动机构驱动成沿前后方向移动的输出轴35a。输出轴35a穿过插入孔36a向上方突出。
[0071] 调平致动器35的输出轴35a插入连接部件22的连接凹部24a中,由此将调平致动器35连接到连接突出部24。在输出轴35a连接到连接突出部24的状态下,允许灯单元8绕输出轴35a回转以既沿大致左右方向又沿大致上下方向移动。当输出轴35a沿前后方向移动时,灯单元8绕相应的支点体26和26的回转支点部28和28回转以根据输出轴35a的移动方向沿大致上下方向移动。
[0072] 连接部件22(连接部10)的与输出轴35a连接的区域形成为调平作用部90。调平作用部90在单元主体9的与对光轴27和27相反的一侧(在单元主体9的与配置有对光轴27和2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一对对光作用部80和80之间(参见图4)。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调平作用部90配置在位于一对对光作用部80和80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正下方的位置。另外,优选地,设置在连接体16的连接面部18上的被控制部18b定位在调平作用部90的正上方。
[0073] 通过齿轮单元37来允许对光轴27和27回转(参见图1至5)。齿轮单元37包括齿轮壳38、容纳在齿轮壳38中的多个齿轮、齿轮切换机构以及传递齿轮回转力的回转线39和39。
[0074] 齿轮壳38由在其一端具有开口的收纳壳部40和封闭收纳壳部40的开口的盖部41的组合构成(参见图6至8)。在收纳壳部40中形成有工具插入孔40a和40a。在盖部41中形成有穿线孔41a和41a。
[0075] 两级驱动齿轮42、第一连接齿轮43、作动齿轮44、驱动齿轮45和第二连接齿轮46容纳在齿轮壳38中。
[0076] 两级驱动齿轮42具有小径齿轮部42a和大径齿轮部42b。在两级驱动齿轮42中形成有朝轴向上的一侧开口的工具插入孔42c。在工具插入孔42c的底部形成有要与工具100如螺丝刀接合的工具接合部42d。在两级驱动齿轮42中形成有朝轴向上的另一侧开口的连接孔42e。
[0077] 为正齿轮的第一连接齿轮43与两级驱动齿轮42的小径齿轮部42a啮合。
[0078] 在作动齿轮44的外周形成有外侧齿轮部44a并且在作动齿轮44的内周形成有内侧齿轮部44b。作动齿轮44的外侧齿轮部44a与第一连接齿轮43啮合。
[0079] 驱动齿轮45由轴部47和从轴部47的轴向中央部向外伸出的齿轮形成部48组成。在轴部47中形成有朝轴向上的一侧开口的工具插入孔47a,并且在形成于驱动齿轮45中的工具插入孔47a的底部形成有要与工具100接合的工具接合部47b。在驱动齿轮45中形成有朝轴向上的另一侧开口的连接孔47c。在齿轮形成部48中,在轴向上的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一切换齿轮部48a,在另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二切换齿轮部48b。
[0080] 推压弹簧49由轴部47的位于驱动齿轮45中的连接孔47c侧的部分支承。
[0081] 在第二连接齿轮46中,在外周形成有外侧齿轮部46并且在内周形成有内侧齿轮部46b。第二连接齿轮46的外侧齿轮部46a与两级驱动齿轮42的大径齿轮部42b啮合。
[0082] 在驱动齿轮45中,在推压弹簧49被支承的状态下,轴部47的位于连接孔47c侧的部分和齿轮形成部48的大致一半可回转地插入在作动齿轮44的内侧,并且轴部47的位于工具插入孔47a侧的部分和齿轮形成部48的大致一半可回转地插入在第二连接齿轮46的内侧而可回转。
[0083] 驱动齿轮45被推压弹簧49沿作动齿轮44的方向推压并且第一切换齿轮部48a与作动齿轮44的内侧齿轮部44b啮合。
[0084] 两级驱动齿轮42配置在连接一个工具插入孔40a和一个线插入孔41a的轴线上,而作动齿轮44、驱动齿轮45和第二连接齿轮46配置在连接另一个工具插入孔40a和另一个线插入孔41a的轴线上。第一连接齿轮43配置成与两级驱动齿轮42的小径齿轮部42a和第二连接齿轮46的外侧齿轮部46a啮合。
[0085] 回转线39在其一个端部具有齿轮部39a。回转线39和39的另一个端部插入在连接孔42e和连接孔47c中并且因而回转线39和39分别连接到两级驱动齿轮42和驱动齿轮45。因此,回转线39和39随着相应的两级驱动齿轮42和驱动齿轮45的回转而回转。
[0086] 回转线39和39经由相应的金属固定装置50和50连接到灯壳体2的后表面,并且齿轮部39a和39a分别与形成在对光轴27和27的操作部中的齿轮部33a和33a啮合(参见图5)。因而,当回转线39和39随着两级驱动齿轮42的相应回转和驱动齿轮45的回转而回转时,使相应的对光轴27和27由于所引起的相应齿轮部33a和33a的回转而沿取决于两级驱动齿轮
42的回转方向和驱动齿轮45的回转方向的方向回转。
[0087] 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齿轮单元37中,如图7所示,工具100经由齿轮壳38的工具插入孔40a和40a之一插入到两级驱动齿轮42的工具插入孔42c中并且在工具100与工具接合部42d接合之后回转,使两级驱动齿轮42回转。此时,驱动齿轮45被推压弹簧49推压而朝向作动齿轮44移动,这允许第一切换齿轮部48a与作动齿轮44的内侧齿轮部44b啮合。结果,第一切换模式被设定。
[0088] 因而,当使两级驱动齿轮42回转时,所引起的回转力依次传递到第一连接齿轮43、作动齿轮44和驱动齿轮45,并且然后驱动齿轮45沿与两级驱动齿轮42的回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回转。
[0089] 此时,与大径齿轮部42b啮合的作动齿轮44随着两级驱动齿轮42的回转而回转。驱动齿轮45独立于作动齿轮44的回转而回转。
[0090] 当两级驱动齿轮42和驱动齿轮45沿相同的方向回转时,所引起的相应回转线39和39沿相同方向的回转使对光轴27和27沿相同的方向回转。于是,灯单元8绕调平致动器35的输出轴35a回转而沿大致上下方向移动,由此进行上下对光调节。此时,支点体26和26的滑动部31和31分别在滑动槽6b和6b中滑动,并且形成在连接体16上的被控制部18b由支承突出部的控制槽6a引导,且结果,灯单元8沿大致上下方向移动。
[0091] 另外,在如图8所示的齿轮单元37中,当工具100经由齿轮壳38的另一个工具插入孔40a插入到驱动齿轮45的工具插入孔47a中并且驱动齿轮45在工具100与工具接合部47b接合之后被工具100朝向第二连接齿轮46推压时,驱动齿轮45克服推压弹簧49的推压力而朝向第二连接齿轮46移动。在驱动齿轮45朝向第二连接齿轮46的这种移动完成时,驱动齿轮45与第一切换齿轮部48a的内侧齿轮部44b的啮合被解除,而第二切换齿轮部48b与第二连接齿轮46的内侧齿轮部46b啮合。结果,第二切换模式被设定。
[0092] 在第二切换模式被设定的状态下,当驱动齿轮45由于工具100的回转而回转时,所引起的回转力传递到两级驱动齿轮42而使两级驱动齿轮42沿与驱动齿轮45的回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回转。
[0093] 此时,尽管第一连接齿轮43和第二连接齿轮46随着两级驱动齿轮42的回转而回转,但驱动齿轮45独立于作动齿轮44而回转,因为驱动齿轮45不与作动齿轮44啮合。
[0094] 当两级驱动齿轮42和驱动齿轮45沿相反的方向回转时,相应的回转线39和39沿相反的方向回转,这使相应的对光轴27和27沿相反的方向回转。由此,灯单元8绕调平致动器35的输出轴35a回转而沿大致左右方向移动,由此进行左右对光调节。
[0095] 此时,设置在连接体16上的被控制部18b被支承突出部6的控制槽6a控制沿左右方向移动。因此,通过灯单元8在不沿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回转来进行左右对光调节。
[0096] 因而,在连接体16上设置被控制部18b使得能限制灯单元8在进行对光调节时的倾斜。
[0097] 另外,被控制部18b在调平作用部90的正上方配置在与一对对光作用部80和80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的位置。因此,被控制部18b不易承受左右方向上由于例如灯单元8的自身重量而引起的负荷,由此使得能稳定地进行灯单元8的对光调节。
[0098] 当进行左右对光调节时,连接体16的方向相对于相应的支点体26和26的插入连接部29和29改变,但如上所述,相应的支点体26和26的插入连接部29和29与连接孔18a和18a之间在左右方向上限定有间隙,这允许连接面部18从插入连接部29和29移位,藉此灯单元8不会被施加来自支点体26和26的不必要的负荷。
[0099] 如上所述,利用设定了第一切换模式和第二切换模式的齿轮单元37使得能容易地进行左右对光调节和上下对光调节,由此提高操作性并且有利于对光调节。
[0100] 另一方面,当调平致动器35的输出轴35a沿前后方向移动时,灯单元8绕相应支点体26和26的支点部28和28回转以沿取决于输出轴35a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藉此进行调平调节。
[0101]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固定遮光件17和连接面部18彼此一体地形成的示例,但如图9所示,作为替代,固定遮光件17和连接面部18可形成为分开的部件并且固定遮光件17可通过螺接等连接到连接面部18。将固定遮光件17和连接面部18形成为分开的部件使得能在不同类型的车辆用前照灯中使用相同的连接面部18,同时根据车辆用前照灯的类型来使用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固定遮光件。
[0102] 因而,在不同类型的车辆用前照灯中使用相同的连接面部18可提高构件的通用性且因此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能够通过根据车辆用前照灯的类型使用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固定遮光件来根据车辆用前照灯的类型形成不同的配光图案。
[0103] 另外,尽管上述方面说明了其中对光机构25配置在较高位置而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较低位置的示例,但作为替代,如图10和11所示,也可构造成使对光机构25配置在较低位置而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较高位置。在这样的构型中,支承突出部6配置在安装用开口部2a的下侧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颠倒,与上述车辆用前照灯1中的支承突出部6相反(参见图1等)。固定突出部2c和2c配置在安装用开口部2a的上侧。
[0104] 另外,连接孔18a和18a形成在连接面部18的下端部中并且被控制部18b设置在连接面部18的下端部。连接部件22安装在连接体16的上表面上并且连接凹部24a向上方开口。
[0105] 调平致动器35以使得输出轴35a穿过插入孔36a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固定在固定突出部2c和2c上。
[0106] 这样的构型在例如难以确保供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灯单元8下方的空间的情况下是优选的。
[0107] 另外,在对光机构25定位在下侧且调平致动器35定位在上侧的构型中,调平作用部90在单元主体9的与对光轴27和27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一对对光作用部80和80之间(参见图11)。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调平作用部90在单元主体9的与对光轴27和27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位于一对对光作用部80和80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正上方的位置。另外,优选地,设置在连接体16的连接面部18上的被控制部18b定位在调平作用部90的正下方。
[0108] 在下文中,将说明所述车辆用前照灯的各变型。
[0109] 首先,将说明第一变型(参见图12)。应注意,在与对光机构25配置在较高位置而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较低位置的车辆用前照灯1(参见图10和11)相比时,根据第一变型的车辆用前照灯1A与其不同之处仅在于,调平致动器在输出轴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配置在灯单元的后方部并且使用臂连杆来连接灯单元和调平致动器。因而,对于车辆用前照灯1A,仅详细说明与图10和11所示的车辆用前照灯1不同的部分,而用与车辆用前照灯1中同样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的其它部分不作说明。在图12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与车辆用前照灯1不同的构型。
[0110] 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灯单元8的后方部并且在输出轴35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固定在固定突出部2c和2c上。
[0111] 灯单元8和调平致动器35借助臂连杆60彼此连接。臂连杆60由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臂部61、从臂部61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的连接轴部62和从臂部61的后端部向下方突出的连接用突出部63组成。连接用突出部63向下方开口并且其内部空间形成为连接用凹部63a。
[0112] 连接轴部62配合在连接部件22的连接凹部24a中,由此将臂连杆60连接到连接突出部24,并且输出轴35a配合在连接用凹部63a中,由此将臂连杆60连接到调平致动器35。灯单元8绕连接轴部62回转,由此允许灯单元8既沿大致左右方向又沿大致上下方向移动。
[0113] 因而,在左右对光调节中,灯单元8绕连接轴部62回转而根据相应对光轴27和27的回转方向沿大致左右方向移动,而在上下对光调节中,灯单元8绕连接轴部62回转而根据相应对光轴27和27的回转方向沿大致左右方向移动。另外,以使得灯单元8绕相应支点体26和26的支点部回转而沿取决于输出轴35a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调平调节。
[0114] 在上述车辆用前照灯1A中,将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灯单元8的后方侧使得能减小车辆用前照灯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特别地,能减小车辆用前照灯1A的前端部处的向上突出部分的尺寸。
[0115] 应注意,尽管在上述变型中车辆用前照灯1A被例述为使对光机构25配置在下侧而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上侧,但相反地,臂连杆60可用于以使对光机构25配置在上侧而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下侧的构型来连接灯单元8和调平致动器35。
[0116] 另外,在车辆用前照灯1A中,固定遮光件17和连接面部18可形成为分开的部件。
[0117]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变型(参见图13)。应注意,在与车辆用前照灯1(参见例如图1)相比时,根据第二变型的车辆用前照灯1B与其不同之处仅在于,臂连杆用于灯单元和调平致动器之间的连接。因而,对于车辆用前照灯1B,仅详细说明不同的部分,而用与车辆用前照灯1中同样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的其它部分不作说明。在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车辆用前照灯1B的构型。
[0118] 灯单元8借助臂连杆70、71和72连接到调平致动器35。臂连杆70连接到臂连杆71且臂连杆71连接到臂连杆72。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臂连杆70在其前端部连接到调平致动器35的输出轴35a,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臂连杆71在其中间部由灯壳体2可回转地支承,并且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臂连杆72在其前端部连接到灯单元8的上端部。臂连杆71的下端部和臂连杆70的后端部彼此可回转地连接。臂连杆71的上端部连接到臂连杆72的后端部并且臂连杆71和臂连杆72之间形成的角度始终保持为例如90度角。
[0119] 在车辆用前照灯1B中,当调平致动器35的输出轴35a沿前后方向移动时,臂连杆70和臂连杆71回转而沿取决于输出轴35a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由此进行灯单元8的调平调节。
[0120] 在车辆用前照灯1B中,不需要将调平致动器35配置在较高位置。
[0121] 另外,将多个臂连杆70、71和72用于连接灯单元8和调平致动器35可使得能将定位调平致动器35定位在任何期望的位置,由此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0122] 应注意,在车辆用前照灯1B中,灯单元8和调平致动器35可在对光机构25定位在下侧而调平致动器35定位在上侧的状态下借助臂连杆70、71和72连接。另外,固定遮光件17和连接面部18可形成为分开的部件。
[0123] 如上所述,在车辆用前照灯1、1A和1B中,调平作用部90在单元主体9的与对光轴27和27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一对对光作用部80和80之间。
[0124] 因而,能使对光作用部80和80相对于灯单元8的两个位置及调平作用部90相对于灯单元8的位置处于良好的平衡,这允许确保抵抗振动的充分强度。另外,由于调平致动器35的输出轴35a在左右方向上不会不平衡,故能有效地利用灯室5的空间,由此减小车辆用前照灯的尺寸。
[0125] 特别地,当调平作用部90在单元主体9的与对光轴27和27相反的一侧配置在与一对对光作用部80和80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对应的位置时,对光作用部80和80及调平作用部90相对于灯单元8的位置与等腰三角形的各顶点对应。结果,能确保抵抗振动的强度并减小车辆用前照灯的尺寸。
[0126] 此外,调平致动器35固定在灯壳体2上,由此可提高抵抗振动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