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汽车卧具、驾驶室及汽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413519.2

文献号 : CN10421040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建芳马东辉唐超群

申请人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汽车卧具,包括上卧铺垫、下卧铺垫和背板,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第二垫块均处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一垫块容置在第二垫块的下凹敞口中,且第一垫块支撑在第二垫块上,此时,该卧具可以提供上、下两个卧铺给司乘人员躺卧休息;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分离,所述第一垫块的另一侧锁止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第二垫块向下翻转至预定位置,此时,该卧具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乘坐位,司乘人员可以坐在下卧铺垫上,第二垫块作为靠背,第一垫块作为头枕,进而让司乘人员舒适享受旅途时光。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多功能汽车卧具的驾驶室和汽车。

权利要求 :

1.一种多功能汽车卧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卧铺垫(3)、下卧铺垫(4)和背板(2),所述上卧铺垫(3)位于下卧铺垫(4)的上方,所述下卧铺垫(4)相对背板(2)固定;所述上卧铺垫(3)包括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所述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的同一侧铰接在所述背板(2)上,第二垫块(32)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垫块(31)的下凹敞口;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座和活动支撑部(5),所述固定座相对背板(2)固定,所述活动支撑部(5)一端与固定座活动连接;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31)、第二垫块(32)均处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一垫块(31)容置在第二垫块(32)的下凹敞口中,且第一垫块(31)支撑在第二垫块(32)上;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活动支撑部(5)置于第二垫块(32)的下方,进而为第二垫块(32)提供支撑;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分离,所述第一垫块(31)的另一侧锁止在所述背板(2)上,所述第二垫块(32)向下翻转至预定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活动支撑部(5)置于与第二垫块(32)不干涉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均包括金属骨架和柔性包裹层,所述柔性包裹层包覆在金属骨架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第一连接件(6),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垫块(32)倾斜设置并通过第一连接件(6)与下卧铺垫(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功能汽车卧具,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件(6)设置有多个结合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垫块(32)连接在其中一个结合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块(31)的金属骨架上设有拉环(313),所述背板(2)上设有挂钩(7),所述挂钩(7)和拉环(313)配合用于将第一垫块(31)锁止在背板(2)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块(32)的金属骨架上设置有支撑板(323),所述支撑板(323)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垫块(3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23)活动设置于第二垫块(32)的金属骨架上并分布在所述下凹敞口的顶面和侧面;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支撑板(323)伸出第二垫块(32)的柔性包裹层,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支撑板(323)收纳于第二垫块(32)的柔性包裹层内。

8.一种驾驶室,包括驾驶室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壳体(1)内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且所述背板(2)与驾驶室壳体(1)固定连接。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所述背板(2)固定设置在所述汽车上。

说明书 :

多功能汽车卧具、驾驶室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卧具;另外,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多功能汽车卧具的驾驶室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长途行驶的车辆中,通常采用“人休车不休”的方式运营;为防止疲劳驾驶,这类车辆上通常配有二位或更多驾驶员,进而轮流进行驾驶;为了方便驾驶员休息,通常在驾驶室或车厢内设置有供驾驶员躺卧的卧具(通常称卧铺),一般情况下,装置卧具分上下两层,一个卧具可以供两位驾驶员同时休息。
[0003] 然而,现有的卧具通常是固定样式的,卧具的上下两层设置好之后,驾驶员在躺卧时具有相对较好的舒适度,其仅能满足司乘人员的躺卧休息;如果驾驶员或其他乘客希望能够舒适的坐在卧具上,现有的卧具则无法做到,主要原因无论是卧铺的上层还是下层,其高度空间均受到较为明显的限制。
[0004]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上下两层的卧具,使其能够根据需要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坐乘位,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功能汽车卧具,该多功能汽车卧具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两个躺卧的休息位置或者一个舒适的乘坐位置,它能充分利用汽车上的双层卧具所占的空间。
[0006] 作为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功能汽车卧具,包括上卧铺垫、下卧铺垫和背板,所述上卧铺垫位于下卧铺垫的上方,所述下卧铺垫相对背板固定;所述上卧铺垫包括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的同一侧铰接在所述背板上,第二垫块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垫块的下凹敞口;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第二垫块均处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一垫块容置在第二垫块的下凹敞口中,且第一垫块支撑在第二垫块上;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分离,所述第一垫块的另一侧锁止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第二垫块向下翻转至预定位置。
[0007]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功能汽车卧具还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座和活动支撑部,所述固定座相对背板固定,所述活动支撑部一端与固定座活动连接;在第一状态下,所述活动支撑部置于第二垫块的下方,进而为第二垫块提供支撑;在第二状态下,所述活动支撑部置于与第二垫块不干涉的位置。
[0008]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均包括金属骨架和柔性包裹层,所述柔性包裹层包覆在金属骨架的外周。
[0009]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功能汽车卧具还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垫块倾斜设置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下卧铺垫连接。
[0010]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件设置有多个结合位置,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垫块可选地连接在其中一个结合位置上。
[0011]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垫块的金属骨架上设有拉环,所述背板上设有挂钩,所述挂钩和拉环配合用于将第一垫块锁止在背板上。
[0012]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垫块的金属骨架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垫块。
[0013]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活动设置于第二垫块的金属骨架上并分布在所述下凹敞口的顶面和侧面;在第一状态下,所述支撑板伸出第二垫块的柔性包裹层,在第二状态下,所述支撑板收纳于第二垫块的柔性包裹层内。
[0014] 本发明提出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包括上卧铺垫、下卧铺垫和背板,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第二垫块均处于水平位置,所述第一垫块容置在第二垫块的下凹敞口中,且第一垫块支撑在第二垫块上,此时,该卧具可以提供上、下两个卧铺给司乘人员躺卧休息;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分离,所述第一垫块的另一侧锁止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第二垫块向下翻转至预定位置,此时,该卧具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乘坐位,司乘人员可以坐在下卧铺垫上,第二垫块作为靠背,第一垫块作为头枕,进而让司乘人员舒服享受旅途时光。
[0015] 作为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驾驶室,该驾驶室包括驾驶室壳体,所述驾驶室壳体内设置有上述任一项的多功能汽车卧具,且所述背板与驾驶室壳体固定连接。
[0016] 鉴于上述多功能汽车卧具可以根据需要在两个卧铺和乘坐位之间进行转换,通过采用上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本发明提出的汽车驾驶室可以给司乘人员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能满足躺卧休息的需要,又能满足乘坐要求。
[0017] 作为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设置有上述任一项的多功能汽车卧具,所述背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汽车上。
[0018] 同理,通过采用上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本发明提出的汽车可以给司乘人员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能满足躺卧休息的需要,又能满足乘坐要求。

附图说明

[0019]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0]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驾驶室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多功能汽车卧具处于第一状态;
[0021]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驾驶室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多功能汽车卧具处于第二状态;
[0022]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在第一状态时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在第二状态时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上卧铺垫在第一状态时的俯视图;
[0025] 图6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6] 附图标记说明:
[0027] 1—驾驶室壳体  2—背板  3—上卧铺垫  4—下卧铺垫
[0028] 5—活动支撑部  6—第一连接件  7—挂钩  31—第一垫块
[0029] 311—第一柔性包裹层  312—第一金属骨架  313—拉环
[0030] 32—第二垫块  321—第二柔性包裹层  322—第二金属骨架
[0031] 323—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3]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出的驾驶室包括驾驶室壳体1及多功能汽车卧具,多功能汽车卧具设置在驾驶内,具体可以设置在驾驶位的后面;该多功能汽车卧具包括上卧铺垫3、下卧铺垫4和背板2,其中背板2固定在驾驶室壳体1上,上卧铺垫3位于下卧铺垫4的上方,下卧铺垫4相对背板2固定;上卧铺垫3包括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的同一侧铰接在背板2上,第二垫块32上设置有容纳第一垫块31的下凹敞口(图中未示出);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垫块31、第二垫块32均处于水平位置,第一垫块31容置在第二垫块32的下凹敞口中,且第一垫块31支撑在第二垫块32上,此时,该多功能汽车卧具可以提供上、下两个卧铺给司乘人员躺卧休息;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分离,第一垫块31的另一侧锁止在背板2上,第二垫块32向下翻转至预定位置,此时,该多功能汽车卧具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乘坐位,司乘人员可以坐在下卧铺垫4上,将第二垫块32作为靠背、第一垫块31作为头枕,进而让司乘人员舒服享受旅途时光。该多功能汽车卧具从第一状态转换至第二状态时,将第一垫块31从下凹敞口中向上拉起,并将其固定在背板2上,然后将第二垫块32向下翻转至预定位置即可。
[0034] 为了保证上卧铺垫3和下卧铺垫4均具备适度的刚性和柔性,第一垫块31、第二垫块32及下卧铺垫4均包括金属骨架和柔性包裹层,其中,柔性包裹层包覆在金属骨架的外周;具体设置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垫块31设置有第一柔性包裹层311和第一金属骨架312,第二垫块32设置有第二柔性包裹层321和第二金属骨架322。
[0035] 在第一状态,为了确保第二垫块32可靠地处于水平位置,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限位:
[0036] 第一种限位方式:在驾驶室壳体1上设置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固定座和活动支撑部5,如图5和图6所示,固定座固定设置在驾驶室壳体1上,活动支撑部5一端与固定座活动连接;当该卧具作为卧铺使用时,活动支撑部5置于第二垫块32的下方,第二金属骨架322支撑在活动支撑部5上;当然,在进行状态转换时,为了防止活动支撑部5干扰到第二垫块32向下翻转,活动支撑部5可以运动至与第二垫块32不干涉的位置。
[0037] 第二种:通过连接件将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可拆卸固定连接,鉴于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的同侧均铰接在背板2上,在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的转动中心不同轴的情况下,通过连接件将第一垫块31和第二垫块32固定连接,使它们起到互相限位的作用,进而将它们限制在水平位置上;在进行状态转换时,将连接件拆除即可。
[0038] 在第一金属骨架312上设有拉环313,背板2上设有挂钩7,如图4所示,当该多功能汽车卧具转换至第二状态时,拉环313和挂钩7配合将第一垫块31固定在背板2上。
[0039] 如图3和图5所示,在第二金属骨架322上还固定设置有支撑板323,支撑板323用于支撑第一垫块31;如图3所示,当该多功能汽车卧具转换至第一状态时,第一金属骨架312支撑在支撑板323上;为了起到较好的支撑效果,可沿第一垫块31的周边布置多个支撑板323。另外,支撑板323还可以采用活动设置的方式,比如支撑板323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金属骨架322上,当需要支撑第一垫块31时,将支撑板323转出,当不需要支撑第一垫块时,支撑板
323收纳于第二柔性包裹层内。
[0040]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该多功能汽车卧具还设置有第一连接件6,第二金属骨架322上远离背板2的一端设置连接结构;在第二状态时,第二垫块32倾斜设置,第二金属骨架322通过第一连接件6与下卧铺垫4连接;第二垫块32倾斜一定角度可以为乘坐人员提供更大的支撑面,进而改善靠背的舒适感;另外,通过第一连接件6将第二垫块32固定在下卧铺垫4上,可以防止第二垫块3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晃动。当然,为了使第二垫块32的倾斜角度可调,第一连接件6可以设置多个结合位置,第二垫块32可以选择结合在任意一个结合位置上,从而使第二垫块32的倾斜角度更符合乘坐人员的要求。
[0041] 为了保证乘坐人员的安全,可在背板2和下卧铺垫4之间设置安全带,安全带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考现有的小轿车后排座椅上的设置方式。
[0042] 另外,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设置有上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其中,背板2和下卧铺垫4可以固定设置在汽车上。通过采用上述的多功能汽车卧具,该汽车可以给司乘人员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能满足躺卧休息的需要,又能满足乘坐要求。
[004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