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及一种换热器组和一种热泵机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477660.9

文献号 : CN1042150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于奎明

申请人 : 山东宏力热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副换热舱、缓冲舱以及主换热舱;主换热舱包括壳管和设置于壳管内的主换热管管束,主换热管管束的一端与缓冲舱连通,另一端与制冷剂排管连通,壳管的直径为200mm至400mm,主换热管的直径为7mm至11mm,壳管和主换热管的长度不低于4000mm,壳管的等效换热面积为主换热管管束等效换热面积的2至3倍;副换热舱内设有毛细管管束,毛细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大于主换热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缓冲舱包括缓冲舱壳体,缓冲舱壳体围成缓冲内腔;主换热舱设有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副换热舱设有吸水管和副出水管。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和一种热泵机组。本发明的传热系数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副换热舱、缓冲舱以及主换热舱;

其中,

所述主换热舱包括壳管和设置于所述壳管内的主换热管管束,所述主换热管管束包括若干根主换热管,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一端通过第一主换热管板与所述缓冲舱连通,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主换热管板与制冷剂排管连通,所述壳管的直径为200mm至400mm,所述主换热管的直径为7mm至11mm,所述壳管和所述主换热管的长度不低于

4000mm,所述壳管的等效换热面积为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等效换热面积的2至3倍;

所述副换热舱包括副换热舱壳体,所述副换热舱内设有毛细管管束,所述毛细管管束包括若干条并列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的管径小于所述主换热管的管径,所述毛细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大于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所述毛细管管束的一端通过毛细管分液器与制冷剂供管连通,所述毛细管管束的另一端通过毛细管管板与所述缓冲舱连通;

所述缓冲舱包括缓冲舱壳体,所述缓冲舱壳体围成缓冲内腔,所述缓冲舱壳体的轴向长度不大于125mm,所述缓冲内腔的体积不大于循环制冷剂液体体积的1/30-1/40;

所述主换热舱设有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所述副换热舱设有连接到所述主换热舱的吸水管、以及连接到所述主出水管的副出水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比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大10%-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为直径200mm至400mm的无缝钢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管为直径7mm至11mm的紫铜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出水管内对应所述副出水管处设有喷射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供管的截面积和所述制冷剂排管的截面积不大于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的1.15倍;所述主进水管的截面积和所述主出水管的截面积不大于所述壳管的截面积的20%。

7.一种换热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模块、和/或第二换热器模块,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能源侧的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用户侧的接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连接有若干台压缩机。

9.一种热泵机组,包括若干台压缩机以及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第一换热器模块、和第二换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能源侧的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用户侧的接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机组的外围罩设有罩板,所述罩板的为钢制罩板,所述罩板的外层设有防腐层,所述罩板的内层设有保温层。

说明书 :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及一种换热器组和一种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及一种换热器组和一种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0002] 换热器是通过对流传热和热传导原理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的设备,换热器广泛应用在化工、石油、动力以及食品等工业行业。其中,壳管式换热器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换热器,在壳管式换热器的壳程中,流动的是冷媒水,管程中流动的是制冷剂。传热系数是换热器的重要指标,而换热器的壳程和管程的直径和长度是影响换热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直径决定着流体状态,其长度决定着流体吸热或放热相变的质量。现有的壳管式换热器由于管程和壳程长度和直径的配置比例不合理,影响传热系数,另外,现有的换热器,是将供液(供气)管口直接对准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管板,是通过管板连接换热管,进行蒸发或者冷凝,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尺寸的限定,供液管与管板间距很短,导致制冷剂液体进入换热器后,造成制冷剂翻腾和涡旋,使进入管程中的制冷剂不均匀,也会影响传热系数,使2 2
得现有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一般为3000-5000W/m.K,最高能达到6000-8000W/m.K,但是
2
没有传热系数能够达到10000W/m.K的壳管式换热器。
[0003] 另外,现有的换热器一般为单体换热器,而当这种单体换热器应用于热泵中用作建筑单元的空调使用时,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全部投入运行或者全部停止运行,不能够随着季节的变换,根据空调的环境和实际的使用量进行调节。例如,在初冬或者初夏时,空调调节量需求低,热泵的冗余量较大,供能过剩,造成浪费;而在三伏天或者寒冬时,由于空调调节需求量高,热泵又会出现供能不足。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热系数高的壳管式换热器,以及应用该换热器组成的换热器组和热泵机组,该换热器组和热泵机组能够根据季节以及需求量的变化方便地调整供能大小。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副换热舱、缓冲舱以及主换热舱;
[0007] 其中,
[0008] 所述主换热舱包括壳管和设置于所述壳管内的主换热管管束,所述主换热管管束包括若干根主换热管,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一端通过第一主换热管板与所述缓冲舱连通,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主换热管板与制冷剂排管连通,所述壳管的直径为200mm至400mm,所述主换热管的直径为7mm至11mm,所述壳管和所述主换热管的长度不低于4000mm,所述壳管的等效换热面积为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等效换热面积的2至3倍;
[0009] 所述副换热舱包括副换热舱壳体,所述副换热舱内设有毛细管管束,所述毛细管管束包括若干条并列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的管径小于所述主换热管的管径,所述毛细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大于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所述毛细管管束的一端通过毛细管分液器与所述制冷剂供管连通,所述毛细管管束的另一端通过毛细管管板与所述缓冲舱连通;
[0010] 所述缓冲舱包括缓冲舱壳体,所述缓冲舱壳体围成缓冲内腔,所述缓冲舱壳体的轴向长度不大于125mm,所述缓冲内腔的体积不大于循环制冷剂液体体积的1/30-1/40;
[0011] 所述主换热舱设有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所述副换热舱设有连接到所述主换热舱的吸水管、以及连接到所述主出水管的副出水管。
[0012] 优选的,所述毛细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比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大10%-20%。
[0013] 优选的,所述壳管为直径200mm至400mm的无缝钢管。
[0014] 优选的,所述主换热管为直径7mm至11mm的紫铜管。
[0015] 优选的,所述主出水管内对应所述副出水管处设有喷射器。
[0016] 优选的,所述制冷剂供管的截面积和所述制冷剂排管的截面积不大于所述主换热管管束的等效截面积的1.15倍;所述主进水管的截面积和所述主出水管的截面积不大于所述壳管的截面积的20%。
[0017] 一种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模块、和/或第二换热器模块,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能源侧的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用户侧的接口。
[0018]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连接有若干台压缩机。
[0019] 一种热泵机组,包括若干台压缩机以及与所述压缩机连接的第一换热器模块、和第二换热器模块,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能源侧的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用户侧的接口。
[0020] 优选的,所述热泵机组的外围罩设有罩板,所述罩板的为钢制罩板,所述罩板的外层设有防腐层,所述罩板的内层设有保温层。
[0021]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2] 1、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采取减小壳管与主换热管的直径,加大壳管与主换热管的长度的方法增加总传热面积,降低了壳管中冷媒水的流速,以及降低了主换热管中制冷剂的流速,延长了热交换的时间,提高了传热系数。
[0023] 2、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采取减小壳管与主换热管的直径,加大壳管与主换热管的长度的方法增加总传热面积,这样主换热管之间的径向间距很小,冷媒水在主换热管的狭窄间距的自然诱导下形成交替无序的湍流和漩涡流,并在保证主换热管不互相摩擦的前提下保持应有的颤动力度,从而避免了普通壳管式换热器易结垢的问题,避免了因为结垢影响传热系数的问题。
[0024] 3、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采取依次排列的副换热舱、缓冲舱和主换热舱的结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供管进入副换热舱内的毛细管分液器,经过毛细管分液器的分液,分给毛细管管束中的每条毛细管。在压缩机吸力形成的内压的作用下,制冷剂通过毛细管实现分液。分液过程是一个对制冷剂的挤压和抽吸复合作用的过程。压缩机的排气端形成挤压力,压缩机的吸气端形成抽吸力。因为毛细管的管径较细,因此,制冷剂分入毛细管中后,制冷剂的表面张力较小,不易产生泡沫。制冷剂通过毛细管进入缓冲舱后,由于缓冲舱的轴向长度不大于125mm,所述缓冲舱的内腔体积不大于制冷剂液体体积的1/30-1/40。因此,缓冲舱的结构和内腔体积对制冷剂形成限制喷射的效应,控制制冷剂进入缓冲舱不会出现翻腾、回旋和泡沫等现象。在缓冲舱内灌满、灌实制冷剂,使得缓冲舱内的各点的制冷剂的压力、流量和流速基本均衡一致,实现了对制冷剂的缓冲和均压效果。由于所述主出水管内对应副出水管处设有喷射器。主换热舱中的水先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吸水管进入副换热舱,然后,由于喷射器在喷射过程中会产生真空,真空对副出水管产生吸力,形成虹吸效应,将主换热舱内的水通过吸水管吸入副换热舱,形成副换热舱内的水流循环和换热。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采用了两级换热的方式,通过在副换热舱的初级换热,然后经过缓冲舱,进入主换热舱中进一步换热,延长了换热路径,提高了换热效率。
[0025] 4、本发明的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模块、和/或第二换热器模块,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能源侧的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用户侧的接口。通过这样的结构,本发明的换热器组,可以同时取地能、太阳能以及工业废热等各种能源,进行综合利用,可以同时供公共生活热水、商务楼供暖、写字楼供暖等各种用户使用。增加了可选择性。且可以随着季节或者环境或者需求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打开或者关闭换热器组中的各个换热器的方法,方便地根据实际使用量进行调节换热器组的供能,以在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降低运行能耗,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7] 图1是本发明中的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发明中的一种换热器组的原理示意图;
[0029] 图3是本发明中的一种换热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100、壳管式换热器;1、副换热舱;11、副换热舱壳体;12、毛细管管束;121、毛细管;13、毛细管分液器;14、毛细管管板;2、缓冲舱;21、缓冲舱壳体;22、壳体法兰;3、主换热舱;31、壳管;32、主换热管管束;321、主换热管;33、第一主换热管板;34、第二主换热管板;4、制冷剂供管;5、制冷剂排管;6、主进水管;7、主出水管;8、吸水管;9、副出水管;10、喷射器;20、主换热管固定板;3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图1是本发明中的壳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参照附图1,一种壳管式换热器100,包括依次连接的副换热舱1、缓冲舱2以及主换热舱3。
[0033] 其中,主换热舱3包括壳管31和设置于壳管31内的主换热管管束32,主换热管管束32包括若干根主换热管321,主换热管管束32的一端通过第一主换热管板33与缓冲舱2连通,主换热管管束3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主换热管板34与制冷剂排管5连通,壳管31的直径为200mm至400mm,主换热管321的直径为7mm至11mm,壳管31和主换热管321的长度均不低于4000mm,壳管31的等效换热面积为主换热管管束32等效换热面积的2至3倍。
[0034] 副换热舱1包括副换热舱壳体11,副换热舱1内设有毛细管管束12,毛细管管束12的一端通过毛细管分液器13与制冷剂供管4连通,毛细管管束12的另一端通过毛细管管板14与缓冲舱2连通;其中,毛细管分液器13采用球顶状的均液头,均液头的球底边缘一体设有均液头法兰用于和制冷剂供管4进行连接。其中,制冷剂供管为碳钢制成。
[0035] 缓冲舱2包括缓冲舱壳体21,缓冲舱壳体21围成缓冲内腔,缓冲舱壳体21的轴向长度不大于125mm,缓冲内腔的体积不大于制冷剂液体体积的1/30-1/40。
[0036] 主换热舱3设有主进水管6和主出水管7,副换热舱1设有连接到主换热舱3的吸水管8、以及连接到主出水管7的副出水管9。主出水管7内对应副出水管9处设有喷射器10。喷射器10的工作原理:利用流体来传递能量和质量的真空获得装置,采用有一定压力的水流通过对称均布成一定侧斜度的喷嘴喷出,聚合在一个焦点上。由于喷射水流速特别高,将压力能转变为速度能,使吸气区压力降低产生真空。数条高速水流将被抽吸的气体攫走,经过文氏管收缩段与喉径充分混合压缩,进行分子扩散能量交换,速度均衡。在经扩张段速度降低压力增高,大于大气压力从出口喷入出水主管道中,不凝性气体析出。水经离心泵循环使用,完成吸气工艺。因此,本发明的换热器在使用时,主换热舱3中的水先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吸水管8进入副换热舱1,然后,由于喷射器10在喷射过程中会产生真空,真空对副出水管9产生吸力,形成虹吸效应,将主换热舱3内的水通过吸水管8吸入副换热舱1,形成副换热舱1内的水流循环和换热。
[0037] 壳管31为直径200mm至400mm的光管,主换热管321为直径为7mm至11mm的紫铜管,毛细管121为直径比主换热管321更细的紫铜管。
[0038] 制冷剂供管4的截面积和制冷剂排管5的截面积不大于主换热管管束32的等效截面积的1.15倍;主进水管6的截面积和主出水管7的截面积不大于壳管31的截面积的20%。
[0039] 第一主换热管板33和第二主换热管板34的外侧分别包括一层刚性主换热管板、以及敷设于刚性主换热管板外侧的一层主换热紫铜管板,主换热管管束32穿过刚性主换热管板银焊接在主换热紫铜管板上。毛细管管板14包括一层刚性毛细管管板、以及敷设于刚性毛细管管板外侧的一层毛细管紫铜管板,毛细管管束12穿过刚性毛细管管板银焊接在毛细管紫铜管板上。这种连接方式,替代了铜质的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胀管连接工艺,完全消除了因为温度应力可能产生的轴线膨胀和位移而导致的制冷剂内漏。副换热舱1与缓冲舱2通过毛细管管板法兰连接,缓冲舱2与主换热舱3通过主换热管板法兰连接。刚性毛细管管板与毛细管管板法兰为一体结构,刚性主换热管板与主换热管板法兰为一体结构。毛细管紫铜管板与毛细管管板法兰同直径,缓冲舱壳体21的两端带有壳体法兰22,通过螺栓将毛细管管板法兰、毛细管紫铜管板以及壳体法兰22固定在一起。同理,主换热紫铜管板与主换热管板法兰同直径,主换热管板法兰、主换热紫铜管板以及壳体法兰22也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
[0040] 主换热舱3内的相对两侧交错间隔设有若干个主换热管固定板20,主换热管固定板20对主换热管管束32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防止主换热管321在换热过程中,受到冲击而变形。还能延缓冷却水(或被冷却水)通过主换热舱3的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0041] 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100,采取减小壳管31与主换热管321的直径,加大壳管31与主换热管321的长度的方法增加总传热面积,降低了壳管31中冷媒水的流速,以及降低了主换热管321中制冷剂的流速,延长了热交换的时间,提高了传热系数。
[0042] 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采取减小壳管31与主换热管321的直径,加大壳管31与主换热管321的长度的方法增加总传热面积,这样主换热管321之间的径向间距很小,冷媒水在主换热管321的狭窄间距的自然诱导下形成交替无序的湍流和漩涡流,并在保证主换热管321不互相摩擦的前提下保持应有的颤动力度,从而避免了普通壳管式换热器易结垢的问题,避免了因为结垢影响传热系数的问题。
[0043] 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在使用时,制冷剂供管4、毛细管分液器13、毛细管管束12、缓冲舱2、主换热管管束32以及制冷剂排管5形成了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主进水管、主换热舱、吸水管、副换热舱、副出水管以及主出水管形成了冷却水(或被冷却水)的循环路径,在本发明的换热器中,制冷剂与冷却水(或被冷却水)在各自的循环过程中是相互分离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供管4进入副换热舱1内的毛细管分液器13,经过毛细管分液器13的分液,分给毛细管管束12中的每条毛细管121。在压缩机吸力形成的内压的作用下,制冷剂通过毛细管121实现分液。分液过程是一个对制冷剂的挤压和抽吸复合作用的过程。
压缩机的排气端形成挤压力,压缩机的吸气端形成抽吸力。因为毛细管121的管径较细,因此,制冷剂分入毛细管121中后,制冷剂的表面张力较小,不易产生泡沫。制冷剂通过毛细管121进入缓冲舱2后,由于缓冲舱壳体21的轴向长度不大于125mm,缓冲舱2的内腔体积不大于循环制冷剂液体体积的1/30-1/40。因此,缓冲舱2的结构和内腔体积对制冷剂形成限制喷射的效应,控制制冷剂进入缓冲舱2不会出现翻腾、回旋和泡沫等现象。在缓冲舱
2内灌满、灌实制冷剂,使得缓冲舱2内的各点的制冷剂的压力、流量和流速基本均衡一致,实现了对制冷剂的缓冲和均压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系数和换热能效。
[0044] 在该壳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换热器使用时,缓冲舱2内的压强均衡的制冷剂再通过第一主换热管板33分液均匀地进入主换热舱3内的主换热管管束32中的每条主换热管321,这种方式保证了制冷剂在进入主换热管321时为液体状态,且主换热管管束32中制冷剂各点的压力、流量和流速基本均衡一致,温度等效,使整个换热器的能效比较高,进入主换热管321的制冷剂在被冷却水的作用下,制冷剂从液态到气液混合态,再到饱和蒸汽态,最终达到过热饱和蒸汽态,实现“过热度”完全蒸发,在压缩机吸力的作用下进入压缩机,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能够保证制冷剂在蒸发过程中蒸发完全,消除液滴存在的现象,避免了因为制冷剂蒸发气体中存在液滴而损坏压塑机的问题,从而保证压缩机及整个热泵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中,“过热度”是将干饱和蒸汽继续定压加热,蒸汽温度就要上升,而超过饱和温度,其超过的温度就叫过热度。制冷剂在蒸发换热器中达到过热度要求,能够充分保证换热效率。
[0045] 在该壳管式换热器作为冷凝换热器使用时,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先进入副换热舱1,进行初级冷却,再经毛细管分液器13和毛细管121分液后进入缓冲舱2,缓冲舱2内的制冷剂经第一主换热管板33均液到主换热管321中,均匀分布到主换热舱3,制冷剂从高温高压气态到低温高压气态,再到低温高压液态,直至达到“过冷度”要求,经节流和蒸发再次被压缩机吸收。缓冲舱2内压强均衡的制冷剂再通过第一主换热管板33分液均匀地进入主换热舱3内的主换热管321,这种方式保证了进入换热管的制冷剂在主换热管管束32中制冷剂各点的压力、流量和流速基本均衡一致,温度等效,使整个换热器的能效比较高,从而使换热器系统能效比较高,大大提高了冷凝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其中,所谓过冷度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冷凝水的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制冷剂在冷凝换热器中达到过热度要求,能够充分保证换热效率。
[0046] 另外,本发明的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副换热舱1和主换热舱3,采用了两级换热的方式,通过在副换热舱1的初级换热,然后经过缓冲舱2,进入主换热舱3中进一步换热,延长了换热路径,提高了换热效率。
[0047] 图2是本发明中的一种换热器组的原理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中的一种换热器组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参照图2和图3,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模块、和/或第二换热器模块,第一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100,第一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能源侧的接口;第二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100,第二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用户侧的接口。第一换热器模块和/或第二换热器模块连接有若干台压缩机30。本发明的换热器组,可以同时取地能、太阳能以及工业废热等各种能源,进行综合利用,可以同时供公共生活热水、商务楼供暖、写字楼供暖等各种用户使用。增加了可选择性。且可以随着季节或者环境或者需求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打开或者关闭换热器组中的各个换热器的方法,方便地根据实际使用量进行调节换热器组的供能,以在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的情况下,降低运行能耗,节约能源。
[0049] 当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和换热器组应用于热泵系统,形成一种热泵机组(图中未示出),包括若干台压缩机以及与压缩机连接的第一换热器模块、和第二换热器模块,第一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第一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能源侧的接口;第二换热器模块包括若干串联、并联或者串联并联混合的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模块中的若干所述壳管式换热器分别设有用于连接相同或不同的用户侧的接口。热泵机组的外围罩设有罩板,罩板的为钢制罩板,罩板的外层设有防腐层,罩板的内层设有保温层。
[0050]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发明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