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丝圈卷取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280072163.X

文献号 : CN10422018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西田喜八郎

申请人 :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不二商事株式会社

摘要 :

卷取部(23)沿着能够以轴为中心旋转的旋转体(21)的外周面形成为环状。在卷取部(23)形成有用于将钢丝(W)码放缠绕的多个码放槽(25)。在卷取部(23)上以跨越码放槽(25)的方式形成有无槽部(26)。

权利要求 :

1.一种钢丝圈卷取机,其具备能够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体,在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设置有环状的卷取部,在所述卷取部上形成有码放钢丝的多个码放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卷取部上,以跨越所述码放槽的方式形成有无槽部,在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设置有沿着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分割体,所述多个分割体被设置成能够在所述旋转体的径向上移动,所述多个分割体构成所述卷取部,所述无槽部设置在所述多个分割体之中的1个分割体上的钢丝卷取方向的缠绕结束侧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丝圈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无槽部的相邻的分割体之间的间隔的宽度在30~110mm的范围内,所述无槽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是所述宽度的40~80%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丝圈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槽部的上游侧且具有所述无槽部的分割体和与所述分割体相邻的其他分割体之间的位置配置有引导辊,所述引导辊引导所述钢丝在列方向上的输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丝圈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辊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旋转体的轴向移动,在所述引导辊的钢丝行进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将所述钢丝引导到所述引导辊的其他引导辊,所述其他引导辊能够与所述引导辊一体地沿着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钢丝圈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辊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将所述钢丝朝向卷取部按压的按压辊。

说明书 :

钢丝圈卷取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在车辆用轮胎等中使用的钢丝圈的钢丝圈卷取机。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钢丝圈卷取机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有公开。在这种现有构成中,在能够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圆形的钢丝圈卷取机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凹部,该凹部用于将钢丝以多个列以及多个段进行缠绕。在凹部的内底部形成有多个码放槽,多个码放槽用于对最内周的钢丝进行引导并等间隔地码放。
[0003]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码放槽由周槽和斜槽构成,周槽用于将钢丝沿着钢丝圈卷取机的圆周方向卷取大致1周,斜槽形成于相邻的周槽之间。斜槽将缠绕在1个周槽上的钢丝引导到相邻的周槽。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形成为螺旋状的码放槽。根据此结构,钢丝在钢丝圈卷取机上缠绕成螺旋状。
[0004]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钢丝圈卷取机中,由于码放槽由周槽和斜槽构成,所以最内周的钢丝的卷取轨道在斜槽的短环绕区域被强制变更。但是,由于钢丝的刚性大,所以难以使钢丝沿着斜槽顺利地移行到相邻的周槽,卷取状态有可能散乱。另外,在将码放槽形成为螺旋状的构成中,连成螺旋状的码放槽的缠绕开始侧端部以及缠绕结束侧端部的各个宽度分别变窄。因此,在缠绕开始位置和缠绕结束位置,最内周的钢丝对不齐,卷取状态有可能散乱,在最内周的钢丝的外侧缠绕的钢丝容易坍塌。像这样。在最内周的钢丝发生缠绕坍塌时,钢丝圈的内周长度产生偏差。另外,钢丝作为整体缠绕成螺旋状时,钢丝相对于钢丝圈的轴线沿倾斜方向配置。由此,钢丝圈的内周长度产生偏差,或者钢丝倾斜配置。因此,钢丝圈本来的功能、即轮胎钢丝圈部的握持功能有可能受损。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3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丝圈卷取机,在卷成钢丝圈时,能够在不发生卷取状态散乱的状态下将钢丝卷取。
[0010]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钢丝圈卷取机,其具备能够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体,在旋转体的外周面设置有环状的卷取部,在卷取部上形成有码放钢丝的多个码放槽。在卷取部上,以跨越码放槽的方式形成有无槽部。
[0012] 根据此结构,随着旋转体的旋转而在卷取部上卷取最内周的钢丝时,钢丝沿着1个码放槽缠绕大致1周之后,在无槽部上移行至相邻的码放槽。由此,码放槽之间的钢丝的节距输送在无槽部上顺利地进行。因此,不会发生卷取状态散乱,能够将最内周的钢丝在整齐码放的状态下卷取。其结果,在最内周的钢丝的外侧卷取的钢丝不会坍塌。因此,能够快速卷取具有稳定的内周长度的钢丝圈。
[0013] 在上述钢丝圈卷取机中,优选在旋转体的外周面设置有沿着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分割体,多个分割体被设置成能够在旋转体的径向上移动,多个分割体构成卷取部,无槽部设置在多个分割体之中的1个分割体上的钢丝卷取方向的端部。
[0014] 在上述钢丝圈卷取机中,优选包括无槽部的相邻的分割体之间的间隔的宽度在30~110mm的范围内,无槽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是宽度的40~80%的值。
[0015] 在上述钢丝圈卷取机中,优选在无槽部的上游侧且具有无槽部的分割体和与分割体相邻的其他分割体之间的位置配置有引导辊,引导辊引导钢丝在列方向上的输送。
[0016] 在上述钢丝圈卷取机中,优选引导辊构成为能够沿着旋转体的轴向移动,在引导辊的钢丝行进方向上游侧设置有将钢丝引导到引导辊的其他引导辊,其他引导辊可与引导辊一体地沿着轴向移动。
[0017] 在上述钢丝圈卷取机中,优选在引导辊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将钢丝朝向卷取部按压的按压辊。
[0018] 发明效果
[0019] 根据本发明,在卷取形成钢丝圈时,能够在卷取状态不散乱的状态下卷取钢丝。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钢丝圈卷取机的主视图。
[0021] 图2是将旋转体上的卷取部的局部放大表示的部分俯视图。
[0022] 图3是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0023] 图4是沿着图1的4-4线的剖视图。
[0024] 图5是表示夹持辊和钢丝的关系的剖视图。
[0025] 图6是表示引导辊和钢丝的关系的剖视图。
[0026] 图7是表示按压辊和钢丝的关系的剖视图。
[0027] 图8是表示按压辊和钢丝的关系的剖视图。
[0028] 图9是表示在卷取部上缠绕有钢丝的状态的局部主视图。
[0029] 图10是表示正在卷取部上缠绕钢丝的状态的局部主视图。
[0030] 附图标记说明
[0031] 21…旋转体、23…卷取部、23A~23D…分割体、24…凹部、25…码放槽、26…无槽部、27…夹持器、33…第1支承板、35…第1引导辊、38…第2引导辊、39…驱动机构、40…滚珠螺杆、41…螺母、42…第2支承板、43…按压辊、46…第1缸体、47…第2缸体、48…第3缸体、W…钢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依照图1~图10来说明将本发明的钢丝圈卷取机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
[0033] 如图1所示,旋转体21以能够以旋转体21的中心轴线(一轴线)、即水平轴2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未予图示的机架上。旋转体21通过未予图示的电动机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体21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分割体23A~23D。各个分割体23A~23D在旋转体21的圆周方向上隔着间隔进行配置,并且形成为圆弧状。分割体23A~23D通过未予图示的电动机、气缸等驱动机构沿着以水平轴22为中心的圆的径向朝向内侧或外侧移动。在各个分割体23A~23D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卷取钢丝W的卷取部23。卷取部23配置于各个分割体23A~23D的环状区域。钢丝W通过用橡胶覆盖钢等金属线的外周面而构成。
[0034]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各个分割体23A~23D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24,凹部24用于通过将钢丝W在多个列以及多个段上进行缠绕而形成钢丝圈。在凹部24的内底部形成有多个码放槽25,多个码放槽25用于将最内周的钢丝W引导而等间隔地码放。码放槽25具有截面大致半圆形状。
[0035]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在多个分割体23A~23D之中的1个分割体23A的凹部24上的钢丝的缠绕结束侧端部,以跨越相邻的2个分割体23A、23B的码放槽25的方式形成有无槽部26。如图2中虚线所示,在凹部24上缠绕最内周的钢丝W时,钢丝W沿着1个码放槽25缠绕大致1周之后,在无槽部26上移行至相邻的码放槽25。
[0036] 如图2所示,包括无槽部26的相邻的一对分割体23A、23B之间的宽度(旋转体21的圆周方向的尺寸)L的值被设定在30~110mm的范围内,优选40~90mm的范围内,更优选50~80mm的范围,最优选70mm。在这种情况下,从钢丝卷取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无槽部26的圆周方向长度优选为宽度L的40%以上。
[0037] 如图1所示,在旋转体21上配置有用于对钢丝W的缠绕开始端部进行夹持的夹持器27。夹持器27配置于无槽部26的上游侧。即,夹持器27配置于具有无槽部26的分割体23A和与分割体23A相邻的其他分割体23B之间。夹持器27通过未予图示的缸体等驱动机构在宽度方向(水平轴22的轴向)上开闭,夹持器27在闭锁时将钢丝W的始端夹持。
[0038]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旋转体21的上方,第1支承板33以在旋转体21的径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未予图示的机架上。另外,第1支承板33被支承成可经由一对导杆34沿着水平轴22移动。在第1支承板33的下端,第1引导辊35以能够以与水平轴22平行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第1引导辊35的外周面形成有槽部35a。槽部35a将钢丝W引导到凹部24内的预定位置。
[0039]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第1支承板33的下端,作为其他引导辊的第2引导辊38以能够以与第1引导辊35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第2引导辊38相对于第1引导辊35在钢丝行进方向的上游侧相邻。在第2引导辊38上形成有用于将钢丝W引导到第1引导辊35的引导槽部38a。当第1支承板33沿着水平轴22移动时,第1引导辊35和第2引导辊38朝向相同方向一体移动。
[0040] 如图1所示,在第1支承板33上连接有驱动机构39,驱动机构39用于进行钢丝W的节距输送而使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横移。驱动机构39使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与第1支承板33一体地沿着水平轴22移动。驱动机构39由设置于第1支承板33的滚珠螺杆
40、相对于滚珠螺杆40以可旋转且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螺合的螺母41、以及用于使螺母41旋转的未予图示的电动机构成。
[0041] 如图1、图7以及图8所示,第2支承板42以可向旋转体21的径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机架上。第2支承板42相对于第1支承板33配置于钢丝行进方向下游侧。按压辊43可旋转地被支承在第2支承板42的下端。按压辊43在第1引导辊35的下游侧以与第1引导辊35的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按压辊43的外周面,与卷取部23上的码放槽25分别对应地形成有多个按压槽部43a。按压槽部43a将缠绕到最内周的钢丝W的外侧的钢丝W一边码放一边朝向卷取部23的凹部24内按压。
[0042] 如图1所示,在第1支承板33上连接有第1缸体46。第1缸体46使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在与钢丝W卡合的下方的作用位置和从钢丝W离开的上方的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在第2支承板42上连接有第2缸体47。第2缸体47使按压辊43在与旋转体21上的卷取部23靠近的下方的作用位置和从卷取部23离开的上方的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在卷取部23上卷取钢丝W时,通过第1缸体46以及第2缸体47的突出动作,第1引导辊35、第2引导辊38以及按压辊43移动到作用位置。
[0043] 如图1所示,在第1支承板33上支承有第3缸体48。在第3缸体48的活塞杆的末端支承有辊45a。在第2支承板42上安装有承受部49。辊45a以可沿着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承受部49卡合。第3缸体48的按压力大于第2缸体47的按压力。第2缸体47的按压力大于第1缸体46的按压力。由此,第1支承板33通过第3缸体48以及辊45a以及承受部49等相对于第2支承板42以可一体移动的方式连结。另外,第1支承板33可朝向从卷取部23离开的方向移动。
[0044] 钢丝W在卷取部23上与最内周的钢丝W连续地在其外侧一边被按压辊43按压一边被卷取。此时,随着卷取段数的变化,按压辊43朝向从该卷取部23离开的方向上升。此时,按压辊43在通过第3缸体48对钢丝W赋予按压力的状态下上升。由此,按压辊43与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之间的钢丝W的轨迹线高度保持恒定。
[0045] 接着,说明上述钢丝圈卷取机的作用。
[0046] 当钢丝圈卷取机开始卷取动作时,第1支承板33配置于水平轴22的轴向上的预定的开始位置。另外,第2引导辊38以及第1引导辊35与位于卷取部23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码放槽25对置。在该状态下,从未予图示的钢丝供给源供给钢丝W的缠绕开始端部,被夹持器27把持。于是,第1缸体46以及第2缸体47进行突出动作,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移动到下方的作用位置时,钢丝W与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的槽部35a、38a卡合。此时,第3缸体48处于非作动状态,按压辊43通过第2缸体47而配置于上方的退避位置。
[0047] 在该状态下,旋转体21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如图9所示,在卷取部23的凹部24内缠绕钢丝W。此时,钢丝W通过第2引导辊38被引导到第1引导辊35,并且通过第1引导辊
35被引导到凹部24内的预定的卷取位置。因此,在凹部24内缠绕最内周(第1段)的钢丝W时,钢丝W沿着凹部24的码放槽25等间隔地码放。
[0048] 在最内周的钢丝W的卷取时,每当钢丝W被卷取大致1周而无槽部26与第2引导辊38以及第1引导辊35对置地配置时,第1支承板33沿着水平轴22移动一个卷取节距。由此,第2引导辊38以及第1引导辊35也与第1支承板33一起移动一个卷取节距。因此,钢丝W在没有码放槽25的无槽部26上以钢丝W的一个卷取节距单位进行移动。由此,如图2中虚线所示,钢丝W沿着1个码放槽25缠绕大致1周之后,在无槽部26上顺利地移行至相邻的码放槽25。
[0049] 当最内周(第1段)的钢丝W的卷取结束时,第2段之后的钢丝W随着由驱动机构39进行的节距输送而被缠绕到最内周的钢丝W的外侧。第2段之后的钢丝W的卷取时,按压辊43通过第2缸体47而下降到钢丝W的按压位置,通过第3缸体48而被保持在按压位置。钢丝W通过第2引导辊38以及第1引导辊35而被节距输送的同时,被按压辊43的按压槽部43a引导并朝向卷取部23的凹部24内被按压。像这样,上段的钢丝W与下段的钢丝W密合。
[0050] 在钢丝W的第2段之后的卷取时,随着卷取段数的变化,基于第3缸体48的保持位置也上升。因此,按压辊43朝向从卷取部23离开的方向上升,并且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通过第3缸体48等而一体上升。因此,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的高度位置被维持在与按压辊43对应的高度位置。
[0051] 像这样,钢丝W被卷取预定的多个列以及多个段,如图10所示,形成钢丝圈,通过未予图示的切断机构将钢丝W切断。另外,夹持器27对钢丝W的缠绕开始端部的把持被释放。于是,第3缸体48成为非作动状态,各个辊38、35、43通过第1、第2缸体46、47而向上方退避,并且各个卷取部23向径向的内侧移动,钢丝圈从钢丝圈卷取机释放。然后,钢丝圈通过未予图示的搬送机构被搬送到下一工序。
[0052]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0053] (1)钢丝圈卷取机在能够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体21的外周面具备环状的卷取部23。在卷取部23上形成有用于将钢丝W码放而卷取的多个码放槽25。在卷取部23的一部分上,以跨越码放槽25的方式形成有无槽部26。因此,随着旋转体21旋转,在卷取部23上卷取最内周的钢丝W时,钢丝W沿着1个码放槽25缠绕大致1周之后,在无槽部26上移行至相邻的码放槽25。由此,码放槽25之间的钢丝W的节距输送在无槽部26上顺利地进行。因此,卷取状态不会散乱,能够将最内周的钢丝W在整齐码放的状态下卷取。其结果,在最内周的钢丝W的外侧缠绕的钢丝W不会坍塌。因此,能够得到具有稳定的内周长度的高品质的钢丝圈。另外,由于已卷取的钢丝W不会坍塌,所以可进行钢丝W的高速卷取,能够得到高生产效率。另外,也可以考虑不设置无槽部26,而在相邻的分割体23A、23B之间设置间隔。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钢丝W的卷取不稳定,所以钢丝圈的品质下降。
[0054] (2)在旋转体21的外周面设置有沿圆周方向分割的多个分割体23A~23D。各个分割体23A~23D可向旋转体21的径向移动,并且构成卷取部23。另外,在分割体23A~23D之中的1个分割体23A上的钢丝卷取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无槽部26。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无槽部26,部件数量不会增加。
[0055] (3)在无槽部26的上游侧、即具有无槽部26的分割体23A和与分割体23A相邻的其他分割体23B之间配置有夹持器27。另外,在第1引导辊35与旋转体21之间设置有驱动机构39。驱动机构39使第1引导辊35和旋转体21沿着水平轴22相对移动。因此,在通过夹持器27夹持钢丝W的缠绕开始端部的状态下,能够顺利地进行钢丝W的节距输送。
[0056] (4)第1引导辊35构成为能够在旋转体21的轴向上移动。在第1引导辊35的钢丝行进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用于将钢丝W引导到第1引导辊35的第2引导辊38。第2引导辊38可与第1引导辊35一体地沿着轴向移动。因此,在卷取钢丝W时,第2引导辊38将钢丝W引导到第1引导辊35。另外,通过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一体地在轴向上移动,从而能够无障碍地进行钢丝W的节距输送。
[0057] (5)在第1引导辊35的下游侧设置有用于将钢丝W朝向卷取部23按压的按压辊43。在按压辊43上形成有多个按压槽部43a。因此,在最内周的钢丝W的外侧卷取多段钢丝W时,能够通过按压辊43将钢丝W一边朝向卷取部23码放一边进行按压。由此,能够使在最内周的钢丝W的外侧缠绕的钢丝W不易坍塌。
[0058] 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变更。
[0059] ·也可以在旋转体21上的卷取部23的各个分割体23A~23D上,将多个凹部24沿着旋转体21的轴向隔着间隔进行设置,在各个凹部24内,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多个码放槽25以及无槽部26。另外,也可以在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上形成与各个凹部24对应的多个槽部35a以及槽部38a,在按压辊43上形成与各个凹部24对应的多个按压槽部43a。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同时缠绕多个钢丝W,能够同时形成多个钢丝圈。因此,根据此结构,除了本实施方式的(1)~(5)所述的效果之外,由于能够同时形成多个钢丝圈,所以生产效率提高。
[0060] ·也可以使旋转体21以及按压辊43相对于第1引导辊35以及第2引导辊38在旋转体21的轴向上进行相对移动,进行钢丝W的节距输送。
[0061] ·也可以将码放槽25、按压槽部43a的形状变更为截面三角形、四角形。
[0062] ·也可以将按压辊43省略。
[0063] 【实施例】
[0064] 由3人通过目视对与包括无槽部26的分割体23A、23B之间的间隔的宽度L对应的钢丝圈的缠绕状况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在此,无槽部26的圆周方向长度是宽度L的50%,然而在40~80%的情况下,评价结果没有改变。认为在超过80%时评价结果会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在分割体23A、23B之间需要夹持器27的配置空间、分割体23A、23B的移动空间,所以超过80%的值是不现实的。
[0065] 【表1】
[0066]
[0067] 数值的单位为mm
[0068] 表1中,纵轴表示间隔的宽度L,横轴表示钢丝W的线径(直径)。宽度L窄的“×”表示全部评价者评价为不适合使用的钢丝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宽度L窄,所以钢丝W在列方向上的节距变更急,从而钢丝W爬到码放槽25间的峰部,钢丝W的排列混乱。宽度L宽的“×”表示全部评价者评价为不适合使用的钢丝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分割体23A、23B的码放槽25的圆周方向的间隔宽,不能够正确地码放钢丝W,钢丝W的排列混乱。
[0069] “△”表示评价者的评价不一致的钢丝圈。“○”表示钢丝W的排列正确且适合用于轮胎的钢丝圈。
[0070] 由表1可知,只要宽度L在30~110mm的范围内,就能够卷成为可使用的钢丝圈。宽度L优选在40~90m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50~80mm的范围内,最优选为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