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针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510132.9

文献号 : CN1042245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范嵬常丽

申请人 : 范嵬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型针,属于中医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型针的一针针体的形状为“7”字型,针体内为空心通道,其前端为尖锐形,一针针体的通道后端通过主柄一连接上出口;二针主柄二中间安有二针针体,二针针体的形状为“7”字型实心体;三针握柄中间固定设有三针针体,三针针体的形状为“7”字型;四针握柄下端设有挂环滑动安有四针针体,四针针体为“L”型;五针握柄下端设有螺纹,螺纹套下端安装五针针体,螺纹套与五针握柄相啮合旋紧将直杆实心体的五针针体固定在针孔内;六针握柄连接连杆,连杆连接针体,握柄与针体相互平行;七针针体为“S”型实心体,其前下端为尖锐形,后下端为七针握柄,尾端设有球头;操作简便,易懂、易学。

权利要求 :

1.一种型针,包括一针、二针、三针、四针、五针、六针、七针、环架、挂杆一、挂杆二、支架和螺纹式支架,七针与环架、挂杆一、挂杆二、支架、螺纹式支架相配合使用,其特征是:所述一针其结构为:主柄一(3)为空心的圆柱体,其两端分别设有握柄一(4),主柄一(3)的上端设有上出口(2),上出口(2)上端配有上盖(1),主柄一(3)的中间固定安有一针针体(5),一针针体(5)的形状为“7”字型,一针针体(5)内为空心通道,其前端为尖锐形,一针针体(5)的通道后端通过主柄一(3)连接上出口(2);所述二针其结构为:主柄二(7)为为空心的圆柱体,其两端分别设有握柄二(8),主柄二(7)的上端固定设有上柄(6),主柄二(7)的中间安有二针针体(9),二针针体(9)的形状为“7”字型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三针其结构为:三针握柄(10)为圆柱形,其中间固定设有三针针体(11),三针针体(11)的形状为“7”字型,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四针其结构为:四针握柄(12)为圆柱体,其下端设有挂环(13),挂环(13)上滑动安有四针针体(14),四针针体(14)为“L”型,其前端为尖锐形,其后端为环形体;

所述五针其结构为:五针握柄(15)为长圆柱体,其下端设有螺纹,与五针握柄(15)相配套有螺纹套(16),螺纹套(16)下端侧面设有安装五针针体(17)的针孔,螺纹套(16)与五针握柄(15)相啮合旋紧将五针针体(17)固定在针孔内,五针针体(17)为直杆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六针其结构为:六针握柄(19)为圆柱形,其中间下端垂直方向固定连接六针连杆(18),六针连杆(18)垂直方向固定连接六针针体(20),六针握柄(19)与六针针体(20)相互平行,六针针体(20)为直杆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七针其结构为:七针针体(23)为“S”型实心体,其前下端为尖锐形,后下端为七针握柄(21),尾端设有球头(22);所述环架的主环架(24)为实心体的圆环,其圆环体的下端分别均布固定安有数个挂环一(26),主环架(24)上端设有上环架(25),上环架(25)的两端连接在主环架(24)的对称位置;所述挂杆一(27)为一棒形体,其一侧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半圆槽(28);所述挂杆二(30)为一棒体,其一侧分别均布设有数个挂环二(29);所述支架为一框体,两侧端的支架侧板(31)上端连接支架顶板(32),两支架侧板(31)侧端由下至上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卡齿(33); 所述螺纹式支架结构为:一个环形的上框架(37)中间设有向心的螺纹套(36),上框架(37)下端设有三个支腿(38),支腿(38)下端设有圆形的地脚(40);螺纹套(36)中间安有带螺纹的旋杆(35),旋杆(35)上端垂直固定连接旋柄(34),旋杆(35)下端通过转轴连接挂环三(39)。

说明书 :

型针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型针,属于中医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治疗神经或瘀血、软组织损伤病症,中医采用针灸治疗一般利用毫针、针刀、三棱针、梅花针和埋针或推拿按摩,西医通过药物或物理疗法治疗,中西医结合多为穴位注射治疗;毫针:是我国最传统、应用最广泛的中医外治手段,是利用中医理论指导通过研究人体的经络、腧穴进行疾病的治疗,但毫针过于纤细虽然有各种行针手法但作用力较弱,一般即刻效果较差;针刀: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的切割,剥离等不同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损伤较大,易形成新的粘连,需麻醉,治疗时疼痛较甚;三棱针:一般用三棱针刺血,疼痛剧烈,易感染,创口不易愈合。梅花针和埋针:都是皮肤针法,梅花针扣刺皮肤出血,疼痛较甚;埋针需要长留针,无法在关节处埋针,易感染和过敏等。推拿按摩:是利用手法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治疗,易形成新的疼痛、水肿或引起较大损伤;穴位注射:易形成药物过敏,注射局部内压增高反而引起疼痛加重,药物吸收后症状再次出现疗效无法持久;理疗: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研究应用人工的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热、机械力等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医学,应用较多,疗效一般且见效缓慢。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上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了一种型针,该型针独创了治疗神经、瘀血和软组织损伤的新器具,较现有技术治疗效果好见效快。
[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型针包括一针、二针、三针、四针、五针、六针、七针、环架,、挂杆一、挂杆二、支架和螺纹式支架,七针与环架、挂杆一、挂杆二、支架、螺纹式支架相配合使用,所述一针其结构为:主柄一为空心的圆柱体,其两端分别设有握柄一,主柄一的上端设有上出口,上出口上端配有上盖,主柄一的中间固定安有一针针体,一针针体的形状为“7”字型,一针针体内为空心通道,其前端为尖锐形,一针针体的通道后端通过主柄一连接上出口;所述二针其结构为:主柄二为为空心的圆柱体,其两端分别设有握柄二,主柄二的上端固定设有上柄,主柄二的中间安有 二针针体,二针针体的形状为“7”字型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三针其结构为:三针握柄为圆柱形,其中间固定设有三针针体,三针针体的形状为“7”字型,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四针其结构为:四针握柄为圆柱体,其下端设有挂环,挂环上滑动安有四针针体,四针针体为“L”型,其前端为尖锐形,其后端为环形体;所述五针其结构为:五针握柄为长圆柱体,其下端设有螺纹,与五针握柄相配套有螺纹套,螺纹套下端侧面设有安装五针针体的针孔,螺纹套与五针握柄相啮合旋紧将五针针体固定在针孔内,五针针体为直杆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六针其结构为:六针握柄为圆柱形,其中间下端垂直方向固定连接六针连杆,六针连杆垂直方向固定连接六针针体,六针握柄与六针针体相互平行,六针针体为直杆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所述七针其结构为:七针针体为“S”型实心体,其前下端为尖锐形,后下端为七针握柄,尾端设有球头;所述环架的主环架为实心体的圆环,其圆环体的下端分别均布固定安有数个挂环一,主环架上端设有上环架,上环架的两端连接在主环架的对称位置;所述挂杆一为一棒体,其一侧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半圆槽;所述挂杆二为一棒体,其一侧分别均布设有数个挂环二;所述支架为一框体,两侧端的支架侧板上端连接支架顶板,两支架侧板侧端由下至上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卡齿;所述螺纹式支架结构为:一个环形的上框架中间设有向心的螺纹套,上框架下端设有三个支腿,支腿下端设有圆形的地脚;螺纹套中间安有带螺纹的旋杆,旋杆上端垂直固定连接旋柄,旋杆下端通过转轴连接挂环三。
[0005] 治疗机理: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并调节全身的脏腑、气血等机体的平衡;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刺腧穴,通经络,调脏腑;刺法可以归结为毫针刺法中的平刺法或透穴刺法,并在平刺、透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针手法,《内经:周痹》“......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是说风寒湿的邪气客于肌表,自外到内一步步进入人体内的分肉间,把肌肉间的津液挤压成汁沫,那些汁沫由于寒冷而凝结起来,凝结成物后便越发地挤压分肉使其发生分裂,疼痛由此而生......故欲要解除疼痛则应使津液与分肉间的挤压变小,从而使汁沫得化,津液得行,使邪气随之流走而无法聚集,随着阳气不再受阻,则正气得复。又《内经·刺节真邪论》“......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是说某一经脉上实下虚而不通畅,这肯定有横行的络脉挤压正经使正经不通畅,应在察明部位后予以排泄,这就是解结的理论。型针恰是利用了这一点使络脉与正经分离开不相互压迫,而又不破坏络脉与正经的正常形态,即《内经》所述“其瘛 坚,转引而行之”之法,其拘急坚硬的部位,用转移引导之法,通经行气,以除痹痛。“......次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此类病邪在内并未进入脏腑之内,在外也未借助皮表散发而出,而是在分肉间独自停留下来,导致人体的真气无法顺畅地贯通于全身......所以治疗时要看经脉是否有淤结不畅的现象,治疗时要疏通气血经络。本型针治疗方法不仅可以让经气顺畅,还可以对十二经脉阴阳不调所引起的各种病症进行治疗。型针是通过机械力的作用,纵向上使皮肤及皮下各层受到牵拉而间隙增大,起到分离粘连、减轻炎性刺激和水肿压迫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松解粘连、放松紧张性牵拉。而在横向上,使每一单层延长,使病灶周围的压迫减轻,循环增强、代谢加快,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水肿的吸收,同时使神经和血管周围得到较大空间,利于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减少压迫,疼痛、痉挛、循环障碍都会得到改善。
[0006] 作用机理:治疗的部位在病灶的表层浅筋膜即疏松结缔组织层,型针针刺时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特别是型针疗法操作时运用提拉,震颤等动作,牵拉浅筋膜带动深筋膜影响肌肉组织、皮神经等,使紧张、痉挛的肌肉得到放松,使粘连的筋膜松解,使痉挛的神经血管放松,使局部的血运得到改善,所以对于局限性疼痛、麻木、眩晕等疾病有特效。
[000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型针由于针体较粗、行针动作较大而且行针无任何痛感,不引起酸麻胀重的感觉,可以直接作用在治疗部位即刻显效,不需要长留针;基本无创伤,不损伤机体组织,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基本不出血,不做切割深刺等动作,无痛苦,出针后针孔自行闭合;由于型针刺入皮里肌肉外,不会产生断针的危险;施针位置灵活,不局限于部位,甚至眼皮、鼻部、耳朵、口内等处均可治疗;型针比按摩的作用位置深,目的明确,显效快;型针通过放松软组织的治疗,疗效持久,无副作用;操作简便,易懂、易学。
[0008]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8月至今,治疗患者总计:2977例,显效:2047例,有效:611例,无效:319例,总有效率:88.7%,显效:68.7%,有效:20%,无效:11.3%。
[0009] 其中:
[0010] 眩晕:              273例,显效:169例,有效:82例,无效:22例;
[0011] 颈椎病:            709例,显效:586例,有效:98例,无效:25例;
[0012] 腰椎间盘突出:      583例,显效:393例,有效:106例,无效:84例;
[0013] 术后瘢痕粘连:      68例,显效:42例,有效:25例,无效:1例;
[0014] 面积痉挛:          45例,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5例;
[0015] 跟痛症:            86例,显效:57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
[0016] 肩周炎:            225例,显效:101例,有效:71例,无效:53例;
[0017] 肱骨外上骨炎:      34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9例;
[0018] 中风偏瘫肢体痉挛:  358例,显效:197例,有效:82例,无效:79例;
[0019] 尿潴留:            132例,显效:94例,有效:31例,无效:7例;
[0020] 其他病症:          464例,显效:360例,有效:82例,无效:22例;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发明型针一针结构图。
[0022] 图2是本发明型针二针结构图。
[0023] 图3是本发明型针三针结构图。
[0024] 图4是本发明型针四针结构图。
[0025] 图5是本发明型针五针结构图。
[0026] 图6是本发明型针六针结构图。
[0027] 图7是本发明型针七针结构图。
[0028] 图8是本发明型针花篮形挂具结构图。
[0029] 图9是本发明型针挂杆一结构图。
[0030] 图10是本发明型针挂杆二结构图。
[0031] 图11是本发明型针卡式挂杆支架结构图。
[0032] 图12是本发明型针螺纹式支架结构图。
[0033] 图中1、上盖,2、上出口,3、主柄一,4、握柄一,5、一针针体,6、上炳,7、主柄二,8、握柄二,9、二针针体,10、三针握柄,11、三针针体,12、四针握柄,13、挂环,14、四针针体,15、五针握柄,16、螺纹套,17、五针针体,18、六针连杆,19、六针握柄,20、六针针体,21、七针握柄,22、球头,23、七针针体,24、主环架,25、上环架,26、挂环一,27、挂杆一,28、半圆槽,29、挂杆二,30、挂环二,31、支架侧板,32、支架顶板,33、卡齿,34、旋柄,35、旋杆,36、螺纹套,37、上框架,38、支腿,39、挂环 三,40、地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本发明型针包括一针、二针、三针、四针、五针、六针、七针、环架,、挂杆一、挂杆二、支架和螺纹式支架,七针与环架、挂杆一、挂杆二、支架、螺纹式支架相配合使用,[0035] 实施例1
[0036] 如图1所示,所述一针其结构为:主柄一3为空心的圆柱体,其两端分别设有握柄一4,主柄一3的上端设有上出口2,上出口2上端配有上盖1,主柄一3的中间固定安有一针针体
5,一针针体5的形状为“7”字型,一针针体5内为空心通道,其前端为尖锐形,一针针体5的通道后端通过主柄一3连接上出口2。
[0037] 实施例2
[0038] 如图2所示,所述二针其结构为:主柄二7为为空心的圆柱体,其两端分别设有握柄二8,主柄二7的上端固定设有上柄6,主柄二7的中间安有二针针体9,二针针体9的形状为“7”字型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
[0039] 实施例3
[0040] 如图3所示,所述三针其结构为:三针握柄10为圆柱形,其中间固定设有三针针体11,三针针体11的形状为“7”字型,其前端为尖锐形。
[0041] 实施例4
[0042] 如图4所示,所述四针其结构为:四针握柄12为圆柱体,其下端设有挂环13,挂环13上滑动安有四针针体14,四针针体14为“L”型,其前端为尖锐形,其后端为环形体。
[0043] 实施例5
[0044] 如图5所示,所述五针其结构为:五针握柄15为长圆柱体,其下端设有螺纹,与五针握柄15相配套有螺纹套16,螺纹套16下端侧面设有安装五针针体17的针孔,螺纹套16与五针握柄15相啮合旋紧将五针针体17固定在针孔内,五针针体17为直杆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
[0045] 实施例6
[0046] 如图6所示,所述六针其结构为:六针握柄19为圆柱形,其中间下端垂直方向固定连接六针连杆18,六针连杆18垂直方向固定连接六针针体20,六 针握柄19与六针针体20相互平行,六针针体20为直杆实心体,其前端为尖锐形。
[0047] 实施例7
[0048] 如图7所示,所述七针其结构为:七针针体23为“S”型实心体,其前下端为尖锐形,后下端为七针握柄21,尾端设有球头22。
[0049] 实施例8
[0050] 如图8所示,所述环架的主环架24为实心体的圆环,其圆环体的下端分别均布固定安有数个挂环一26,主环架24上端设有上环架25,上环架25的两端连接在主环架24的对称位置。
[0051] 实施例9
[0052] 如图9所示,所述挂杆一27为一棒形体,其一侧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半圆槽28。
[0053] 实施例10
[0054] 如图10所示,所述挂杆二30为一棒体,其一侧分别均布设有数个挂环二29。
[0055] 实施例11
[0056] 如图11所示,所述支架为一框体,两侧端的支架侧板31上端连接支架顶板32,两支架侧板31侧端由下至上分别均布设有数个卡齿33。
[0057] 实施例12
[0058] 如图12所示,所述螺纹式支架结构为:一个环形的上框架37中间设有向心的螺纹套36,上框架37下端设有三个支腿38,支腿38下端设有圆形的地脚40;螺纹套36中间安有带螺纹的旋杆35,旋杆35上端垂直固定连接旋柄34,旋杆35下端通过转轴连接挂环三39。
[0059] 使用时的手法操作:以七针为例说明,
[0060] 手持针柄,抵住针体部,因为进入体内的针部不与手直接接触所以不会发生感染现象,针体部不形成直角是为了防止断针,而且弧形具有弹性利于震颤等动作的操作,进针时可将治疗处的皮肤提捏起来,这样进针位置准确,感觉小,如果进入皮下后出现疼痛则可能刺的角度过大或过小,应使针体退后一些调整好角度再继续进针,提拉的动作和力度不应过大,以免引起紧张和疼痛,动作要轻缓柔和,以放松为主要目的;行针时间的长短由病情决定,新患及位置浅的疾病易短时,久病或位置深、面积大的疾病易长时甚至留一会针,或用 悬挂法治疗。
[0061] 1、提拉法:可持续进行提放动作也可提起后持续十几秒或几十秒后放松,提拉初始时皮肤及皮下组织紧张应提拉幅度小,随着皮肤及皮下组织、肌肉逐渐放松,提拉的幅度逐渐增大,当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即可停止治疗,此法适用于全身各处及各针型。
[0062] 2、震颤法:是利用手的动作带动针体快速颤抖,用于皮肤紧致不易提拉处,或作为治疗初始动作,以抖松浅层的皮肤和软组织,利于下一步的治疗,也可使患者放松,或用六针翘针尖、压针尾。
[0063] 3、挑翘法:用手指抵住针体下端弯部,使针尖部向上抬起,以支起皮肤,用于痛点较深部或粘连较重部位,或麻木感觉减弱的部位,或需要引血的治疗部位。
[0064] 4、悬挂法:将S型针体用悬挂架吊住,持续一段时间,以增强疗效,用于较重的痉挛或持续性疼痛的治疗,或术后粘连较重及中风后肢体痉挛等症。
[0065] 5、互勾法:将S型针的尾端相互挂在一起,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牵拉,主要用于较大面积的痉挛如:脑血管意外后遗下肢痉挛、腹壁痉挛、背部痉挛等。
[0066] 6、横向推拉法:在病灶处进针后,将针柄放置水平,进行推拉针柄,使针体在皮下进行水平方向横移,优点是作用力大,面积广,可用于粘连较重,或僵硬等处。
[0067] 以下以患者的具体治疗说明
[0068] 患者1:女,50岁,2010年6月7日前来就诊,眩晕一个月,自觉从前额一直到头顶头皮紧绷感,血压基本正常,有颈椎间盘突出。普通针刺治疗加超声波等理疗后未见明显缓解,使用三针“7”型针刺入头顶百会并向前额方向平刺,提拉针柄,使皮肤提起牵拉周围软组织,治疗过程中患者即感觉头部轻松,眩晕明显减轻,行针方法为提拉、轻挑,治疗三次后症状基本消失,一周后随访未再复发。
[0069] 患者2:男,48岁,2011年5月15日前来就诊,痉挛性斜颈,之前曾做过肉毒毒素注射未见好转,遂来我院针灸理疗,行针灸、低中频等治疗收效欠佳,则行针刀治疗,略有好转,但因疼痛无法忍受拒绝再次治疗,使用四针“L”型针,在乳突下横刺于胸锁乳突肌外皮下,提拉行针,开始时皮肤紧张,逐渐的越来越松弛,自觉颈部轻松,行针2分钟,留针5分钟后再行针2分钟,治疗半小时后出针,患者颈部紧张感明显减轻,治疗一周后患者症状已消失大半。
[0070] 患者3:女,65岁,2012年6月9日前来就诊,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右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拇指疼痛,另有左踝关节疼痛,行走困难,理疗针灸半个月略有好转,针刀治疗疼痛减轻但治疗时疼痛难忍,因疼痛范围广泛,急需缓解症状,使用四针“L”型针治疗,提拉针体时疼痛即见缓解,治疗后疼痛消失大半,治疗一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0071] 患者4:男,63岁,2009年6月7日前来就诊,其曾在上海行颈椎间盘手术治疗,手术后即出现眩晕症状,一年余,运用各种方法治疗均未获得满意疗效,因其手术颈椎内有钢板和钢钉,考虑有软组织粘连,又因手术刀口周围神经血管位置不确定,使用一针“7”型针提拉法在颈椎处刺入瘢痕下,开始时提拉费力,十几下后即感觉粘连被牵拉开,并有瘀血从针尾流出,头晕明显减轻,并在头顶百会处再行一针,治疗后头晕基本消失,三天基本治愈,观察一周未在出现眩晕症状。
[0072] 患者5:男,66岁,2010年4月14日前来就诊,其脑出血半年,左侧运动功能障碍,左上下肢肌肉痉挛,利用针灸、电刺激拮抗肌、蜡疗、按摩等方法均未取得满意效果,使用七针“S”型针分别在大腿股四头肌肌腹及起止点刺入并钩挂牵拉10分钟,即刻见肌肉痉挛明显减轻,触诊肌肉张力下降,治疗7次后痉挛减轻大半,下肢活动明显灵活。
[0073] 患者6:女,36岁,2011年5月13日前来就诊,其患面神经炎后遗面肌痉挛十一年,期间经过各种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其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左眼睑闭合差0.5cm,口角向右侧倾斜,唇中线据眉中线(正中线)1.1cm,症状较重,使用七针“S”型针,选择额部、面颊部、下颌部进行对抗牵拉,每次牵拉5分钟,治疗一周即感觉面部轻松,测眼睑闭合差0.2cm,唇中线与眉中线0.7cm,治疗10次后休息半个月再行治疗。
[0074] 患者7:男,33岁,2012年6月3日前来就诊,其腰骶部疼痛,并有小腿放射痛、麻木,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理疗后未见缓解,针刀治疗后症状减轻,但仍有疼痛,五针型针在腰骶部选择痛点,及小腿部治疗当次疼痛即基本消失。
[0075] 患者8:女,57岁,2010年6月9日前来就诊,其怀疑颈椎病引起左手指麻木、活动不灵,且有拇指屈肌狭窄性腱鞘炎,首先治疗手麻,使用二针“7”型针在颈椎左侧椎旁治疗牵拉减轻压迫神经,再在手部、腕部放松紧张的肌肉;然后治疗腱鞘炎,刺到腱鞘内,牵拉松解腱鞘治疗后手指活动灵活无弹响。
[0076] 患者9:女,62岁,腰骶部疼痛紧绷感,尤以右侧骶髂关节上方为甚,两天前按摩后疼痛加重,2013年6月19日前来就诊,疼痛部位因按摩肿胀未消,不可施低中高频治疗,四针“L”型针,提拉法治疗,治疗后自觉轻松,疼痛 点消失。
[0077] 患者10:女,46岁,2009年3月20日前来就诊,足跟部疼痛,休息后缓解,X片示:跟骨骨刺。足弓部痉挛,足跟内慢性炎症水肿刺激性疼痛。使用四针“L”型针,在距骨刺最痛点2cm处向痛点放向进针,并施提拉、挑法,以减小内压,降低足底张力,疼痛立消,并在足底部紧张处再进针提拉足底韧带使其松弛,则基本治愈。
[0078] 患者11:女,24岁,2012年5月10日前来就诊,其右上眼睑跳动半年余,药物治疗无效,想来做针灸治疗,针灸一周未见好转,尝试用引针治疗,四针“7”型针,刺入上睑皮下,提拉住几秒后松开,治疗后,跳动明显减少,幅度明显减轻;两天后来复诊又有所反弹,再使用七针“S”型针,透刺上睑,使针体悬垂,并在尾端悬挂20g重物,5分钟后取下,跳动基本消失,治疗14次后基本痊愈,未再复发。
[0079] 患者12:男,11岁,2013年6月18日前来就诊,落枕一天,颈部因疼痛不敢活动,自觉肿胀僵硬,因其仍处在急性期,故不可按摩,热性理疗等,使用四针“L”型针,在胸锁乳突肌和颈后颈百劳和大椎处分别提拉治疗,治疗过程中即感觉疼痛减轻,颈部可小幅度活动,治疗后,症状消除大半,基本活动自如。
[0080] 患者13:男,52岁,2013年5月22日前来就诊,患肩周炎两个月余,疼痛集中在三角肌、肩峰处,活动明显受限,肩外展<90°,使用四针“L”型针选取疼痛处进针,提拉治疗2分钟,治疗后,肩部活动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肩外展>120°,治疗两周基本治愈。
[0081] 患者14:男,68岁,左脚大脚趾麻木半年余,脚趾活动不灵,经针灸、三棱针刺血、理疗等疗法均未取得满意疗效,2014年5月18日前来就诊,使用一针“7”型针,向脚趾尖端刺入,提拉震颤,并行针引血使血从针尾流出,治疗后麻木明显减轻,脚趾轻松活动较灵活。
[0082] 患者15:男,41岁,2012年12月19日前来就诊,患者因长期端肩理发动作,引起两肩胛内缘肌肉僵硬、疼痛,肩背部感觉沉重,并可在肩胛内缘触及鸡蛋大小两肌肉痉挛,针灸、按摩、理疗略有缓解,使用六针治疗,平刺至肌肉痉挛外的皮下,使针体在皮下扇形扫动几秒钟,并在肌肉痉挛较重处翘针尖压针尾数下,治疗后,肌肉明显松弛,疼痛明显减轻。
[0083] 患者16:男,87岁,2014年2月9日前来就诊,其四个月前因股骨骨折在骨科行内钢板固定术后,出现大腿外侧手术瘢痕周围肿胀疼痛,应为术后粘连较重并有钢钉钢板刺激引起,使用七针“S”型针,取8支针并排刺入瘢痕 下方,用挂杆一并提起8支针十几秒,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粘连部位较松弛。
[0084] 患者17:男,76岁,脑出血7个月,后遗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有右侧肢体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电针、理疗、按摩略有缓解,2012年12月4日前来就诊,使用七针“S”型针,上肢用6支,下肢用8支,于痉挛侧排刺,并用挂杆挂住提拉,治疗一周后,痉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