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256277.0

文献号 : CN10422861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久野晓

申请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状态位移而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使第一状态下的座椅座垫(4)的座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连结机构使座椅座垫(4)向第二状态位移并使座椅座垫(4)的前部侧比第一状态时更向下方移动,使第二状态下的座椅座垫(4)的座面比第一状态时更接近水平的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和以能够立起的方式与座椅座垫连结的座椅靠背,并且所述座椅座垫能够经由连结机构与所述交通工具的室内结构体连结而在第一状态和比所述第一状态更靠交通工具前部侧配置的第二状态之间位移,其中,使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座椅座垫的座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所述连结机构使所述座椅座垫向所述第二状态位移并使所述座椅座垫的前部侧比所述第一状态时更向下方移动、且使所述座椅座垫的后部侧比所述第一状态时更向上方移动,从而变更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使所述第二状态下的所述座椅座垫的座面比所述第一状态时更接近水平的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指第一就座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指第二就座状态,在所述第一就座状态和所述第二就座状态下,都能够通过将连结机构锁定来维持座椅相对于交通工具的室内结构体的就座位置,所述连结机构具有第一连杆臂和第二连杆臂,

所述第一连杆臂与所述座椅座垫的前部和地板连结,

所述第二连杆臂与所述座椅座垫的后部和地板连结,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臂大致垂直地立起,所述第一连杆臂构成为在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位移时逐渐向前方倾斜,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臂大致垂直地立起,所述第二连杆臂构成为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位移时逐渐向后方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在所述座椅座垫与所述连结机构之间设置具有上下调节功能的升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作为由所述座椅座垫、所述连结机构、第一升降连杆构件、第二升降连杆构件构成的4节连杆而构成,所述第一升降连杆构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前部和所述连结机构前部分别连结,所述第二升降连杆构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后部和所述连结机构后部分别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将所述连结机构的锁定开闭操作构件与所述升降机构的上下调节操作构件一体化成乘员利用一只手能够同时操作,在所述连结机构的锁定打开状态下能够进行所述升降机构的上下调节操作。

说明书 :

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能够在交通工具室内移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公知有具备座椅座垫、从座椅座垫立起的座椅靠背、连结机构(座椅轨道、滑动轨道)的车辆用座椅(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公知技术中,将座椅轨道设置在仪表板后方侧的地板面上,并沿着交通工具室内的前后方向延长。在该状态下将座椅座垫下部的滑动轨道组装于座椅轨道,由此使车辆用座椅面对仪表板且设置成能够在地板面上滑动移动。并且,在身材大的乘员的情况下,使车辆用座椅向后侧滑动移动,远离仪表板。而且,在身材小的乘员的情况下,使车辆用座椅向前侧滑动移动,接近仪表板。
[0004] 然而,在这种座椅结构中,考虑到座椅的就座性等,优选使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与乘员腿部的弯曲形状一致。
[0005] 例如就座时的乘员腿部弯曲成大致倒V字状,大腿部朝向上方且在膝部一边向下方弯曲一边向仪表板下部(踏板)延伸。
[0006] 因此,使座椅座垫的座面例如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由此在身材大的乘员的情况下,能够以使乘员腿部自然弯曲的状态就座。
[0007] 在此,在公知技术的结构中,在座面角度不变的状态下,交通工具用座椅前后地滑动移动。因此,在对应于身材小的乘员而使交通工具用座椅向前侧滑动移动时,就座性可能会恶化。
[0008] 即,身材小的乘员与身材大的乘员相比,若不使大腿部的倾斜角度平缓,则脚够不到踏板。因此,在使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的情况下,身材小的乘员将其大腿部强烈地压靠于座面(以与座面的干涉大的状态)并就座。
[0009] 虽然本来也能够使座面角度对应于身材小的乘员而形成为平缓,但是这样的话,身材大的乘员的就座性发生恶化(例如在大腿部与座面之间产生间隙)。此时,使座椅进一步向后方移动也可以使身材大的乘员腿部的弯曲程度对应于身材小的乘员的腿部的弯曲程度,但是由于室内空间的关系而向后方的移动量存在极限。
[0010] 【在先技术文献】
[0011] 【专利文献】
[00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8201号公报
[0013] 并且,在公知技术(座面角度不变的结构)中,为了纠正上述的不良情况,典型的是将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对应于平均性的乘员的体格进行设定。然而这样的话,没有成为最适合身材大的乘员和身材小的乘员这双方的座面角度,无论是哪个乘员,都容易成为就座性变差的结构。

发明内容

[0014]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点而做出,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状态位移而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
[0015]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6]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第一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和以能够立起的方式与座椅座垫连结的座椅靠背。并且,座椅座垫经由连结机构而与交通工具的室内结构体连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比第一状态更靠交通工具前部侧配置的第二状态之间位移。
[0017] 在这种座椅结构中,优选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状态位移而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
[0018] 因此,在本发明中,使第一状态下的座椅座垫的座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并且,连结机构使座椅座垫向第二状态位移并使座椅座垫的前部侧比第一状态时更向下方移动,使第二状态下的座椅座垫的座面比第一状态时更接近水平的状态。
[0019] 在本发明中,利用连结机构将第一状态时的座面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由此能够使该状态下的座面角度对应于身材比较大的乘员。而且,利用连结机构使第二状态时的座面比第一状态时更接近水平的状态,由此能够使该状态的座面角度对应于身材比较小的乘员。
[0020]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以上述第一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座垫与所述连结机构之间设置具有上下调节功能的升降机构。
[0021] 根据第二发明,除了连结机构之外还设置具有上下调节功能的升降机构,因此通过连结机构与升降机构的相互调整,能够更高精度地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状态位移而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
[0022]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以上述第二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作为由所述座椅座垫、所述连结机构、第一升降连杆构件、第二升降连杆构件构成的4节连杆而构成,所述第一升降连杆构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前部和所述连结机构前部分别连结,所述第二升降连杆构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座椅座垫后部和所述连结机构后部分别连结。
[0023] 根据第三发明,升降机构作为4节连杆而构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状态位移而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
[0024]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以上述第二发明或上述第三发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机构的锁定开闭操作构件与所述升降机构的上下调节操作构件一体化成乘员利用一只手能够同时操作,在所述连结机构的锁定打开状态下能够进行所述升降机构的上下调节操作。
[0025] 根据第四发明,乘员利用一只手能够同时操作连结机构和升降机构,因此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座椅座垫的前后位置、上下位置、座面角度的调节。
[0026] 【发明的效果】
[0027] 根据本发明,能够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状态位移而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的座面角度。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实施例1的第一状态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
[0029] 图2是实施例1的第二状态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
[0030] 图3是实施例2的第一状态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
[0031] 图4是实施例2的第二状态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
[0032] 图5是实施例3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
[0033] 图6是实施例4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
[0034] 图7是实施例5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
[0035] 图8是实施例6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
[0036] 图9是实施例7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
[0037] 图10是实施例8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
[0038] 图11是实施例9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
[0039] 图12是实施例10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侧视图,(a)是第一状态时的图,(b)是第二状态时的图,(c)是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中间位置的状态时的图。
[0040] 图13是实施例10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连结机构和升降机构的操作构件的侧视图。
[0041] 图14是图12(c)的以XIV-XIV线剖切表示的剖视图。
[0042] 【标号说明】
[0043] 2       交通工具用座椅
[0044] 4       座椅座垫
[0045] 6       座椅靠背
[0046] 8       头枕
[0047] 11      第一连杆臂(连结机构)
[0048] 12      第二连杆臂(连结机构)
[0049] 103     第一升降连杆构件(升降机构)
[0050] 104     第二升降连杆构件(升降机构)
[0051] 109     升降机构操作杆(上下调节操作构件)
[0052] 111     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锁定开闭操作构件)
[0053] A1~A4   旋转轴
[0054] BR1~BR4  托架(连结机构)
[0055] CM1      第一模型
[0056] CM2      第二模型
[0057] AP      脚踝部
[0058] EP      眼部
[0059] GP      膝部
[0060] SP     肩部
[0061] HP      臀点
[0062] FS      地板面
[0063] PD      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以下,参照图1~图14,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各图中,适当地向交通工具用座椅前方标注符号F,向交通工具用座椅后方标注符号B,向交通工具用座椅上方标注符号UP,向交通工具用座椅下方标注符号DW。
[0065] 在本实施例中,在车辆(交通工具的一例)的室内设有地板面FS(大致平坦的底板面)、仪表板(图示省略)、交通工具用座椅2(参照图1)。并且,仪表板配置在车辆前部侧,并且在其下部侧设置踏板PD。
[0066] 并且,交通工具用座椅2具有座椅结构构件(座椅座垫4、座椅靠背6、头枕8)、后述的连结机构。座椅靠背6与座椅座垫4后部以能够立起放倒的方式连结。而且,在座椅靠背6(立起状态)的上部连结有头枕8。
[0067]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结构构件(4、6、8)经由连结机构(详细情况后述)而配置在地板面FS上,并且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位移(参照图1及图2)。在图1的第一状态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中,座椅结构构件向交通工具后部移动而远离仪表板(成为适合于身材大的乘员的配置位置)。而且,在图2的第二状态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中,与第一状态相比,座椅结构构件向交通工具前部移动而接近仪表板(成为适合于身材小的乘员的配置位置)。
[0068] 并且,在上述的座椅结构中,优选对应于乘员的体格差异,能够根据各状态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详细情况后述)。
[0069]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在水平状态下对应于平均性的乘员的体格,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进而在后述的结构中,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的状态位移,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以下,详细说明各结构。
[0070] <实施例1>
[0071] 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有第一连杆臂11、第二连杆臂12、多个托架BR1~BR4(参照图1及图2)。
[0072] 第一连杆臂11和第二连杆臂12均是I字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能够配置在座椅座垫4与地板面FS之间。而且,多个托架BR1~BR4是能够将各连杆臂端部安装成旋转自如的构件(典型的是平板材料)。
[0073] 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座垫4的背面前端向下方突出设置有第一托架BR1,并且在座椅座垫4的背面后端向下方突出设置有第二托架BR2。
[0074] 另外,将第三托架BR3在地板面FS上向上方突出设置,且与第一状态时的座椅座垫4的前部(第一托架BR1)呈面对状地配置。而且,将第四托架BR4在地板面FS向上方突出设置,且与第二状态时的座椅座垫4的后部(第二托架BR2)呈面对状地配置。
[0075] 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结构构件配置在仪表板(踏板PD)的后侧,并将座椅座垫4的前部经由第一连杆臂11而与地板面FS连结。
[0076] 此时,将第一连杆臂11上端经由旋转轴A1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托架BR1,并将第一连杆臂11下端经由旋转轴A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三托架BR3。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一状态时的第一连杆臂11从地板面FS大致垂直地立起(形成为立起姿势)。并且,将第一连杆臂11设为随着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而逐渐成为前倾姿势(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的姿势)的结构。
[0077] 另外,将座椅座垫4的后部经由第二连杆臂12而与地板面FS连结。
[0078] 此时,将第二连杆臂12上端经由旋转轴A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托架BR2,并将第二连杆臂12下端经由旋转轴A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四托架BR4。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状态时的第二连杆臂12相对于地板面FS形成为后倾姿势(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的姿势)。并且,将第二连杆臂12设为随着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而逐渐成为立起姿势的结构。
[0079] [第一状态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0080] 参照图1,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为第一状态,且远离仪表板(在适合于身材大的乘员的位置)配置。
[0081]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杆臂11设为立起姿势并将第二连杆臂12设为后倾姿势。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维持两连杆臂的姿势,由此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远离仪表板配置(形成为第一状态)。
[008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连结机构,将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形成为适合于身材大的乘员的角度。
[0083] 在本实施例中,伴随着第一连杆臂11的立起而座椅座垫4前部向上方移动,并且伴随着第二连杆臂12的后倾而座椅座垫4后部向下方(相对地下方)移动。因此,利用两连杆臂的姿势位移,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比水平状态时的倾斜角度大的状态)。此外,伴随着座椅座垫4的倾斜而座椅靠背6稍微后倾,由此能够使身材大的乘员以其上半身稍微后倾的状态就座。
[0084] 于是,准备仿照身材大的乘员的第一模型CM1(相当于SAE规格中的AM95),以自然的状态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
[0085] 此时,第一模型CM1以使上半身(肩部SP)稍微后倾且使臀部(臀点HP)向座椅座垫4后部较大地陷入的状态就座。并且,第一模型CM1的腿部弯曲成大致倒V字状,大腿部从臀点HP(座椅基准点BP)向前方且上方倾斜。而且在从大腿部到前端的部分,在膝部GP向前方且下方弯曲,并且脚踝部AP向踏板延伸。此时,大腿部沿座椅座垫4的座面配置且适度地陷入座椅座垫4(能够适当地维持身材大的乘员与座椅的关系性)。
[0086] 此外,通过以使上半身(肩部SP)稍微后倾且使臀部向座椅座垫4后部较大陷入的状态就座,由此能够阻止眼部EP(视线)的位置升高为必要以上。
[0087] 在此,对第一状态的公知技术(座面角度不变的结构)的问题点进行补充说明。
[0088] 在公知技术中,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对应于平均性的乘员的体格进行设定(例如设定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中间的倾斜角度)。
[0089] 并且,在公知技术的结构中,成为第一状态时的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比本实施例平缓且座椅靠背6稍微立起的状态。
[0090] 因此,在公知技术的结构中,在第一状态下,在需要极力避免大腿部与座面的分离方面,第一模型cm1(为了与实施例进行区别而以小写字母表示)的臀点hp配置在稍靠后方。在此状态下,第一模型cm1使其上半身(肩部sp)稍微立起并就座于座椅座垫4,因此眼部ep(视线)的位置升高为必要以上。
[0091] [第二状态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0092] 接下来,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为第二状态且与仪表板接近(在适合于身材小的乘员的位置)配置(参照图2)。
[0093]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连杆臂11形成为前倾姿势并将第二连杆臂12形成为立起姿势。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维持两连杆臂的姿势,由此能够使座椅结构构件与仪表板接近配置(形成为第二状态)。
[0094]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连结机构,将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形成为适合于身材小的乘员的角度。
[0095] 在本实施例中,伴随着第一连杆臂11的前倾而座椅座垫4前部向下方移动,并且伴随着第二连杆臂12的立起而座椅座垫4后部向上方(相对地上方)移动。因此,利用两连杆臂的姿势位移,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小的乘员,比第一状态时更接近水平的状态。此外,伴随着座椅座垫4的水平化而座椅靠背6比第一状态立起,由此能够使身材小的乘员以其上半身立起的状态就座。
[0096] 于是,准备仿照于身材小的乘员的第二模型CM2(相当于SAE规格中的JF05),以自然的状态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
[0097] 此时,第二模型CM2以使上半身(肩部SP)立起且臀部(臀点HP)向座椅座垫4后部较轻地陷入的状态就座。并且,大腿部从臀点HP(配置在座椅基准点BP的稍下方)向前方且上方(比第一模型CM1平缓)倾斜。此时大腿部沿着比较水平的座椅座垫4的座面配置,且适度地陷入座椅座垫4(能够适当地维持身材小的乘员与座椅的关系性)。
[0098] 此外,通过以使上半身(肩部SP)立起且臀部向座椅座垫4后部较轻地陷入的状态就座,由此能够阻止眼部EP(视线)的位置降低为必要以上。
[0099] 在此,对第二状态的公知技术(座面角度不变的结构)的问题点进行补充说明。
[0100] 在公知技术中,如上述那样将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对应于平均性的乘员的体格进行设定,因而第二状态时的座面角度比本实施例陡峭。
[0101] 并且,在公知技术的结构中,为了避免大腿部与座面的过度的干涉,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二模型cm2稍浅地就座(臀点hp稍靠前方配置)。因此,第二模型cm2使其上半身(肩部sp)稍微后倾并就座于座椅座垫4,因此眼部ep(视线)的位置降低为必要以上。
[0102]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状态时的座椅座垫4的座面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能够对应于身材比较大的乘员。而且,使第二状态时的座椅座垫4的座面成为比第一状态时更水平的状态,能够对应于身材比较小的乘员。
[0103]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的状态位移,能够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04] <实施例2>
[0105]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A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06] 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有座椅座垫4的臂部20和托架BR5(参照图3及图4)。
[0107] 臂部20是平板状的部位(侧视观察下为大致I字状),从座椅座垫4(座椅框架4F)的背面大致中央向地板面FS侧延伸。而且,托架BR5是在地板面FS上突出设置的平板构件,能够将臂部20的端部安装成旋转自如。
[0108]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使座椅座垫4的前部侧比后部侧稍靠上方配置的状态,并将座椅结构构件配置在第一状态时的位置。此时,将臂部20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的状态(后倾姿势),且将臂部20的下端经由旋转轴A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托架BR5。并且,将臂部20设为随着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而逐渐成为立起姿势的结构。
[0109] 并且,参照图3,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将臂部20维持成后倾姿势,由此使座椅结构构件为第一状态。此时,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CM1),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
[0110] 接下来,参照图4,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使臂部20以旋转轴A5为中心旋转(摆状地旋转)而成为立起姿势。并且,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将臂部20维持成立起姿势,由此能够使座椅结构构件位移至第二状态。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伴随着臂部20的立起,座椅座垫4前部向下方倾斜(移动),并且座椅座垫4后部向上方倾斜(移动)。因此,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小的乘员(CM2)而比第一状态时接近水平的状态。
[0111]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臂部20的摆动作(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A的状态位移,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12] <实施例3>
[0113]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B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14] 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备上轨道31、下轨道32、底座34(参照图5)。下轨道32是上部侧呈圆弧形状(侧视观察下为凸曲面状)的平板构件,以大致中央的顶点为边界,前部侧逐渐朝向下方弯曲,并且后部侧逐渐朝向下方弯曲。而且,上轨道31是能够以滑动自如的方式组装于下轨道32的平板构件,下部侧呈仿形于下轨道32的圆弧形状(侧视观察下为凹曲面状)。
[0115] 在本实施例中,将下轨道32经由底座34固定于地板面FS,并将上轨道31固定于座椅座垫4(座椅框架4F)的背面(大致中央)而与下轨道32能够面对地配置。在此状态下,将上轨道3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下轨道32的后部侧连结,并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来限制上轨道31与下轨道32的相对移动。
[0116]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状态时的上轨道31配置在距下轨道32的顶点稍靠后部的位置,并将座椅座垫4前部配置在比后部靠上方(参照图5(a))。这样,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
[0117] 接下来,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参照图5(b))。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使上轨道31与座椅结构构件一起向下轨道32前部侧移动,利用锁定机构来限制两轨道的相对移动,由此使座椅结构构件向第二状态位移。
[0118]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随着座椅结构构件沿下轨道32(弯曲形状)移动,座椅座垫4前部向下方倾斜(移动),并且座椅座垫4后部侧向上方倾斜(移动)。因此,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小的乘员,比第一状态时更接近水平的状态。
[0119]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B的状态位移,能够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20] <实施例4>
[0121]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C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22] 在本实施例中,将交通工具用座椅2C设置在台阶状的地板面(交通工具前部的第一地板面FS1和高一级的交通工具后部的第二地板面FS2)上(参照图6)。
[0123] 并且,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备连杆臂41、第六托架BR6及第七托架BR7(与实施例1的托架相同的结构)、连结部42、滑动机构(44、46)。
[0124] 连杆臂41是比较长的I字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而且,第六托架BR6在座椅座垫4的前部背面上突出设置。而且,第七托架BR7在第一地板面FS1突出设置,与第一状态时的第六托架BR6呈面对状地配置。
[0125] 另外,连结部42是大致矩形的平板部位(比较短),从座椅座垫4的背面(稍靠后部)向下方突出设置。并且,滑动机构具有在第二地板面FS2的前部侧固定的下轨道46(直线状的平板材料)和在下轨道46上能够滑动的滑动件44(短的平板材料)。
[012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状态时的座椅结构构件跨第一地板面FS1和第二地板面FS2而配置。因此,将座椅座垫4的前部两侧经由连杆臂41而与第一地板面FS1连结。此时,将连杆臂41上端经由旋转轴A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六托架BR6,并将连杆臂41下端经由旋转轴A7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七托架BR7。并且,构成为,使第一状态时的连杆臂41为立起姿势,随着向第二状态位移而逐渐成为前倾姿势。
[0127] 而且,将座椅座垫4的后部侧经由滑动机构而与第二地板面FS2连结。此时,将座椅座垫4后部侧(连结部42)经由旋转轴A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滑动件44,由此在下轨道46上能够滑动移动。
[0128]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使连杆臂41立起,并将连结部42(滑动件44)配置在下轨道46后部侧(参照图6(a))。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对下轨道46与滑动件44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等,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一状态。
[0129]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连杆臂41成为立起姿势(比滑动机构和连结部高),由此座椅座垫4前部侧比后部侧靠上方配置。这样,能够将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
[0130] 另外,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参照图6(b))。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使连杆臂41前倾,并使连结部42(滑动件44)向下轨道46前部移动。并且,对下轨道46与滑动件44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等,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二状态。
[0131]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与连杆臂41的前倾一起,座椅座垫4以其后部侧(旋转轴A8)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由此使座椅座垫4前部比后部向下方倾斜(移动)。这样,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成为比第一状态时更水平的状态。
[0132]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C的状态位移,能够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33] <实施例5>
[0134]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D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35] 并且,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备多个连结部(第一连结部51、第二连结部52)、支承构件54、滑动机构56、58(参照图7)。
[0136] 第一连结部51(平板部位)从座椅座垫4的背面(靠前部)向下方突出设置,第二连结部52(平板部位)从座椅座垫4的后部背面向下方突出设置。而且,滑动机构(与实施例4相同的结构)具有下轨道58和滑动件56。
[0137] 并且,支承构件54是在地板面FS前部侧向上方突出的平板状的构件(沿座椅上下比较长),在其上部侧设有长孔54h。长孔54h是支承构件54的贯通孔(沿座椅宽度方向贯通的孔部),随着从后部朝向前部而逐渐向下方倾斜。
[0138] 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座垫4的前部侧经由支承构件54而与地板面FS连结。此时,在第一连结部51设置沿座椅宽度方向突出的轴部A9,将该轴部A9能够滑动地插入到支承构件54的长孔54h内。
[0139] 另外,将座椅座垫4的后部侧经由滑动机构而与地板面FS连结。此时,将座椅座垫4后部侧(第二连结部52)经由旋转轴A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滑动件56,由此能够在下轨道58上滑动。
[0140]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一连结部51配置在长孔54h后部,并将第二连结部52配置在下轨道58后部侧(参照图7(a))。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对下轨道58与滑动件56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等,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一状态。
[0141]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一连结部51配置在长孔54h后部(最上部),由此座椅座垫4前部侧比后部侧靠上方配置。这样,能够将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
[0142] 另外,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参照图7(b))。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一连结部51向长孔54h前部移动,并将第二连结部52配置在下轨道58前部侧。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对下轨道58与滑动件56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等,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二状态。
[0143]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结部51向长孔54h前部(最下部)移动。与该第一连结部51的移动一起,座椅座垫4以其后部侧(旋转轴A10)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由此座椅座垫4前部比后部向下方倾斜(移动)。这样,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成为比第一状态时水平的状态。
[0144]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D的状态位移,能够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45] <实施例6>
[0146]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E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47] 并且,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备多个连结部(第一连结部61、第二连结部62)、支承构件64、连杆臂63、第八托架BR8(参照图8)。
[0148] 第一连结部61(平板部位)从座椅座垫4的背面(靠前部)向下方突出设置,第二连结部62(平板部位)从座椅座垫4的后部背面向下方突出设置。而且,支承构件64是在地板面FS前部侧向上方突出的平板状的构件(沿座椅上下比较长),在其前部侧设有长孔64h。长孔64h是支承构件64的贯通孔(沿座椅宽度方向贯通的孔部),随着从后部朝向前部而逐渐向下方倾斜。
[0149] 并且,连杆臂63是比较短的I字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而且,第八托架BR8是在地板面FS后部向上方突出的构件,与第二状态时的第二连结部62呈面对状地配置。
[0150] 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座垫4的前部侧经由支承构件64而与地板面FS连结。此时,在第一连结部61设置沿座椅宽度方向突出的轴部A11,将该轴部A11能够滑动地插入至支承构件64的长孔64h。
[0151] 另外,将座椅座垫4的后部侧经由连杆臂63而与地板面FS连结。此时,将连杆臂63上端经由旋转轴A1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二连结部62,并将连杆臂63下端经由旋转轴A1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八托架BR8。并且,构成为,使第一状态时的连杆臂63为后倾姿势,随着向第二状态位移而逐渐成为立起姿势。
[0152]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一连结部61配置在长孔64h后部,并使连杆臂63为后倾姿势(参照图8(a))。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将连杆臂63维持成后倾姿势等,从而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一状态。
[0153] 并且,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一连结部61配置在长孔64h后部(最上部),并使连杆臂63后倾,由此座椅座垫4前部侧比后部侧靠上方配置。这样,能够将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
[0154] 另外,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参照图8(b))。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连结部61配置在长孔64h前部,并使连杆臂63为立起姿势。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将连杆臂63维持成立起姿势等,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二状态。
[0155]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将第一连结部61配置在长孔64h前部(最下部),由此座椅座垫4前部向下方移动。而且,通过使连杆臂63为立起姿势,而座椅座垫4后部向上方移动。这样,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成为比第一状态时更水平的状态。
[0156]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E的状态位移,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57] <实施例7>
[0158]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F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59] 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有座椅座垫4的臂部71、支承构件72(参照图9)。
[0160] 臂部71是平板状的部位(侧视观察下为矩形形状),从座椅座垫4的背面大致中央向地板面FS侧延伸。并且,臂部71的下端呈半圆状,其周缘为凹凸状(形成第一啮合部71g)。而且,支承构件72为大致矩形形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其上表面部为凹凸状,形成能够与第一啮合部71g啮合的第二啮合部72g。
[0161]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使座椅座垫4的前部侧比后部侧稍靠上方配置的状态,并将座椅结构构件配置在第一状态时的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使支承构件72面对臂部71且固定于地板面FS。
[0162] 并且,将臂部71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的状态,并使所述臂部71的下端(第一啮合部71g)与支承构件72上表面(第二啮合部72g)啮合。并且,将臂部71形成为随着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而逐渐成为前倾姿势(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的姿势)的结构。
[0163] 并且,参照图9(a),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将臂部71维持成后倾姿势,由此使座椅结构构件为第一状态。此时,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
[0164] 接下来,参照图9(b),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将臂部71形成为使第一啮合部71g与第二啮合部72g啮合并摆状地旋转而成为前倾姿势。并且,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将臂部71维持成前倾姿势,由此能够使座椅结构构件位移至第二状态。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伴随着臂部71的前倾,座椅座垫4前部向下方倾斜(移动),并且座椅座垫4后部向上方倾斜(移动)。因此,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小的乘员,比第一状态时更接近水平的状态。
[0165]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利用臂部71的摆动作(比较简单的结构),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F的状态位移,能够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66] <实施例8>
[0167]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G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68] 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备滑动机构82、83、连结部81、支承构件84(参照图10)。
[0169] 滑动机构82、83具有上轨道82和下轨道83,上轨道82安装在座椅座垫4的背面,下轨道83安装成相对于与地板面FS连结的第九托架BR9能够以转动轴A14为中心沿前后方向转动。支承构件84是在地板面FS后部侧向上方突出的平板状的构件(沿座椅上下比较长),从其上部到下部设有长孔84h。长孔84h是支承构件84的贯通孔(沿座椅宽度方向贯通的孔部),随着从前部朝向后部而逐渐向下方倾斜。
[0170] 在本实施例中,将座椅座垫4的前部侧经由滑动机构82、83而与地板面FS连结。此时,下轨道83安装成相对于第九托架BR9能够以转动轴A14为中心沿前后方向转动,因此上轨道82与座椅座垫4一起在下轨道83上滑动,并能够与下轨道83一起沿前后方向转动。
[0171] 另外,将座椅座垫4的后部侧经由支承构件84而与地板面FS连结。此时,在连结部81设置沿座椅宽度方向突出的轴部A15,将该轴部A15能够滑动地插入到支承构件84的长孔
84h内。
[0172]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将连结部81的轴部A15配置在长孔84h后部,并将上轨道82前端部配置在下轨道83前端部附近(参照图10(a))。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对下轨道83与上轨道82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等,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一状态。
[0173]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将连结部81的轴部A15配置在长孔84h后部(最下部),由此座椅座垫4前部侧比后部侧靠上方配置。这样,能够将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形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
[0174] 另外,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参照图10(b))。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使连结部81向长孔84h前部移动,并将上轨道82前端部配置在从下轨道83前端部向前方离开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对下轨道83与上轨道82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等,从而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二状态。
[0175]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时,连结部81的轴部A15向长孔84h前部(最上部)移动。伴随着该连结部81的轴部A15的移动,座椅座垫4的后部侧上升,前部侧向前方移动并以转动轴A14为中心而与下轨道83一起沿前后方向旋转,由此座椅座垫4前部比后部向下方倾斜(移动)。这样,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成为比第一状态更水平的状态。
[0176]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G的状态位移,能够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77] <实施例9>
[0178]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H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79] 本实施例的连结机构具备多个连结部(第一连结部91、第二连结部92)、多个连杆构件(第一连杆臂93、第二连杆臂94、第三连杆臂97)、滑动机构(下轨道95、上轨道96)、托架BR10、BR11(参照图11)。
[0180] 第一连结部91(平板部位)从座椅座垫4的背面(靠前部)向下方突出设置,第二连结部92(平板部位)从座椅座垫4的后部背面向下方突出设置。滑动机构的下轨道95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由托架BR10支承于地板面FS,其后端部由托架BR11支承于地板面FS。滑动机构的上轨道96沿前后方向延伸,组装成能够相对于下轨道95沿前后方向滑动。
[0181] 第一连杆臂93是I字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将其上端经由旋转轴A1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一连结部91,并且将其下端经由旋转轴A18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轨道96的前端部。第三连杆臂97是大致弧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在其中央部设有弧状的长孔97h。长孔97h是第三连杆臂97的贯通孔(沿座椅宽度方向贯通的孔部),形成为沿着第三连杆臂97的弧状外形的形状(侧视观察)。第三连杆臂97的后端部经由旋转轴A2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轨道96的后端部,在下轨道95设置的沿座椅宽度方向突出的轴部A21通过长孔97h。旋转轴A19沿座椅宽度方向突出地设置在第三连杆臂97的靠前的上部。第二连杆臂94是I字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将其上端经由旋转轴A17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二连结部92,并且将其下端经由旋转轴A19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三连杆臂97。
[0182]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连杆臂93为后倾姿势,并且轴部A21配置在第三连杆臂97的长孔97h前部而第三连杆臂97配置在最下部,第二连杆臂94成为与第一连杆臂93相同程度的后倾姿势(参照图11(a))。即,第一连杆臂93与第二连杆臂94成为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将第一连杆臂93维持成后倾姿势等,从而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一状态。
[0183]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将第三连杆臂97配置在最下部,由此使第二连杆臂94后倾成与第一连杆臂93相同程度,座椅座垫4前部侧比后部侧靠上方配置。这样,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成为随着从座椅后方朝向座椅前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杆臂93根据需要也可以形成为前倾姿势。这种情况下,向座椅座垫4的背面、上轨道96的安装位置适当变更。
[0184] 另外,利用连结机构,使座椅结构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位移(参照图11(b))。即,使上轨道96相对于下轨道95向前方移动。此时,在本实施例中,轴部A21在第三连杆臂97的长孔97h中滑动而到达长孔97h的后部。实际上轴部A21相对于下轨道95被固定,因此第三连杆臂97以旋转轴A20为中心向上方旋转而配置在最上部。此时,第二连杆臂94为了产生后倾姿势而(向减少后倾的程度的方向)旋转,第一连杆臂93将其后倾姿势保持为与第一状态相同程度。在此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图示省略)将第一连杆臂93维持成后倾姿势等,从而能够将座椅结构构件维持成第二状态。
[0185]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时,将第三连杆臂97配置在最上部,由此将第二连杆臂94形成为比第一连杆臂93接近立起姿势的后倾姿势,座椅座垫4前部侧比后部侧向下方倾斜(移动)。这样,能够使座椅座垫4的座面成为比第一状态更水平的状态。
[0186]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H的状态位移,高性能地变更座椅座垫4的座面角度。
[0187] <实施例10>
[0188]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J除了实施例8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G的连结机构80L(滑动机构82、83、连结部81、支承构件84)之外,还具备升降机构100L(第一升降连杆构件103、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参照图12)。与实施例8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G共通的结构标注对应的符号等而省略详细说明。
[0189] 对升降机构100L进行说明。如图12及图14所示,在座椅座垫4具备成为其骨架的座垫框架4a。座垫框架4a将大致矩形板状的作为冲压零件的2根侧框架4a1以其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其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其前后端部由前管(图示省略)与后管(图示省略)连结,在俯视观察下成为矩形框状。第一连结部101(平板部位)从两侧框架4a1的靠前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第二连结部102(平板部位)从两侧框架4a1的后部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
[0190] 第一升降连杆构件103是I字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其上端经由旋转轴A2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一连结部101,并且其下端经由旋转轴A2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上轨道82的前端部。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是I字状(侧视观察)的平板构件,其上端经由旋转轴A2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二连结部102,并且其下端经由旋转轴A2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上轨道82的后端部。左右的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相对于旋转轴A23进行固定结合,并且在旋转轴A23上固定结合大致扇形板状的扇形齿轮105的主要部分。在扇形齿轮105的圆弧部分设有齿,与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侧框架4a1的小齿轮106啮合。当使小齿轮106旋转时,扇形齿轮105旋转,经由旋转轴A23的旋转而使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连杆构件103设定为比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长。这是为了使座椅座垫4的前端部的上下移动范围大于后端部的上下移动范围。然而,根据需要,第一升降连杆构件103和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的长度也可以自由调整。
[0191] 如图14所示,小齿轮106与输出轴107连结,输出轴10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侧框架4a1。在输出轴107的相对于侧框架4a1的座椅的宽度方向外侧,经由圆筒状的带制动器的驱动单元108而安装有升降机构操作杆109。如图13所示,升降机构操作杆109是在侧视观察下折弯成曲柄状的长条状的板部分109a的外周将立壁109b朝向座椅内侧方向设置的构件。与带制动器的驱动单元108的外周嵌合的圆环状的嵌合部109c与输出轴107同轴地且与立壁109b同方向地竖立设置在板部分109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该立壁109b中,后述的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动作部分被切口,以免妨碍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动作。板部分109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沿宽度方向缩窄而形成握持部109d。在图14中,实际上,在侧框架4a1与升降机构操作杆109之间夹设有座椅罩、保护件等,但是省略。
[0192] 带制动器的驱动单元108在升降机构操作杆109被进行握持部109d的上提操作或按下操作之前的通常时,将升降机构操作杆109保持在中立位置,保持为向输出轴107施加制动力以使输出轴107不旋转。并且,带制动器的驱动单元108在升降机构操作杆109被向上述任一方向进行旋转操作而向带制动器的驱动单元108输入其旋转力时,以使该旋转力增大且通过轻力向输出轴107施加大的旋转输出的方式施加转矩。而且,带制动器的驱动单元108在使升降机构操作杆109从操作的位置返回到原来的中立位置时,为了避免因上述旋转操作而输出轴107被旋转操作,而以使操作空转的方式发挥作用。在此,侧框架4a1、第一升降连杆构件103、上轨道82、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构成4节的连杆机构。该4节的连杆机构在使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相对于上轨道82旋转时,第一升降连杆构件103也从动于该动作,从而使上轨道82与侧框架4a1的间隔变化。由此,通过进行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握持部
109d的上提操作或按下操作,通过输出轴107、小齿轮106、扇形齿轮105、第二升降连杆构件
104的旋转而能够使座椅座垫4相对于上轨道82上下移动。在座椅座垫4相对于上轨道82的上下位置适当的状态下将升降机构操作杆109保持为中立位置,由此在该位置能够阻止座椅座垫4的移动。
[0193] 另外,如图13所示,将用于进行连结机构80L的锁定开闭的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支承为相对于升降机构操作杆109能够转动的杆旋转轴110以与立壁109b相同方向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中央的折弯部。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是在侧视观察下L字状的板状构件,在其折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杆旋转轴110,在其长的臂部分的端部设有握持部111a。握持部111a安装有树脂制的罩构件,以免在握持时手接触的面积过少而感觉疼痛。在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宽的臂部分的端部卡定有与连结机构80L的锁定机构连结的线缆112的端部。而且,从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宽的臂部分的端部附近的立壁109b朝向板部分109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有延设立壁部
109e,将线缆112的包覆件113的端部卡定。包覆件113的另一端部卡定在连结机构80L的锁定机构附近。在图13中,在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宽的臂部分的前侧与升降机构操作杆
109的立壁109b的后侧之间设有向伸长方向施力的弹簧构件114。由此,在通常时,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被向离开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握持部109d的方向(在图13中为逆时针方向)施力,成为与立壁109b的被切口的部分的端部109f抵接而旋转被阻止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连结机构80L处于锁定状态。并且,当同时握持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握持部109d和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握持部111a而靠近时,拉拽线缆112而连结机构80L的锁定机构成为解除状态。在连结机构80L的锁定机构被解除时,如图12(c)所示,以使下轨道83来到与地板面FS平行的位置(轴部A15来到支承构件84的长孔84h的中间部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施力单元(图示省略)。这是为了便于在连结机构80L为自如的状态下使座椅座垫4前后移动,同时操作升降机构100L来调整最适就座位置。但是,该连结机构80L的初始位置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能够适当选择。
[0194] 即,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J在实施例8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G的连结机构上,搭载有由侧框架4a1、第一升降连杆构件103、上轨道82、第二升降连杆构件104构成的4节的连杆机构。
[0195] 对本实施例中的对应于交通工具用座椅2J的状态位移的座椅座垫4的座面上下位置和角度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在乘员就座的状态下,同时握持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握持部109d和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握持部111a。于是,连结机构80L移动至图12(c)所示的初始位置。在此状态下,乘员使臀部前后移动并调整上轨道82相对于下轨道83的前后位置,并操作升降机构100L而寻找前后、上下、座面角度的最适的位置。具体而言,在使连结机构80L移动的同时相对于升降机构操作杆109使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移动的状态(连结机构80L的锁定机构自如状态)下操作升降机构操作杆109。在找出最适的位置后从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握持部111a将手离开,并将升降机构操作杆109保持在中立位置。于是,连结机构80L和升降机构100L分别为锁定状态且座椅座垫4的位置被固定。由此,能得到仅通过连结机构80L的操作无法得到的座椅座垫4的前后位置、上下位置、座面角度的组合,调整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
[019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连结机构80L与升降机构100L的组合在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实施例2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A、实施例3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B、实施例4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C、实施例5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D、实施例6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E、实施例7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F、实施例9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H中也与实施例8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G同样地能够适用。即,通过向上述实施例1~7及9的各连结机构组合升降机构100L,能够实现与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J同样的作用效果。此时,当在各连结机构与座椅座垫4之间设置升降机构100L时,在需要相当于实施例8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G中的上轨道82的框架构件时,补充设置上述构件。
[0197] 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可采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9中,说明了在第一状态时使座椅座垫整体比水平状态更倾斜配置(使前部朝向上方侧且使后部朝向下方侧)的例子。也可以与之不同,在第一状态下,将座椅座垫水平配置,且仅将座面设定为对应于身材大的乘员的倾斜角度。(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9中,说明了在仪表板的后方配置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例子,但交通工具用座椅可以配置在其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等的各种其他构件的后方。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将连结机构安装于地板面的例子,但可以安装于车室壁体等各种室内结构体,各托架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9中,连结机构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任一位置都能进行基于锁定机构的锁定。(4)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中,同时握持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握持部109d和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握持部111a而靠近时,连结机构80L的锁定机构被解除。然而,并不局限于此,通常也可以在锁定解除状态下同时握持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握持部109d和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握持部
111a而靠近时进行连结机构80L的锁定。但是,在后者的情况下,需要将升降机构操作杆109的握持部109d和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握持部111a保持为接近的状态的机构。而且,在升降机构的操作时,不握持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握持部111a而仅操作升降机构操作杆109。(5)在本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中,使用了4节的连杆机构作为升降机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能够分别独立地上下调节座椅座垫4的前后的机构。但是,这种情况下,产生无法直接采用升降机构操作杆109和连结机构锁定开闭杆111的情况。(6)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全面应用于车辆、飞机、电车等各种交通工具用座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例示了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但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省略头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