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289272.8

文献号 : CN1042512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辉胡余生魏会军杨欧翔巫华龙李万涛王相

申请人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曲轴,电机定子、电机转子、上法兰和下法兰以及设置在上法兰和下法兰之间的压缩机构,压缩机构包括:一级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气缸;二级压缩机构,设置在一级压缩机构的下游,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的排量大于或等于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排量之和。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可提高在相同缸径下,将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合并成二级压缩机构,增加了双级压缩机的排量,拓宽现有缸径下,双级压缩机的排量范围。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和制热能力。

权利要求 :

1.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1),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曲轴(10),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上法兰(4)和下法兰(8)以及设置在所述上法兰(4)和所述下法兰(8)之间的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包括:一级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气缸(53);

二级压缩机构,设置在所述一级压缩机构的下游,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气缸(52)和第三气缸(51);

所述第一气缸(53)的排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气缸(52)和第三气缸(51)的排量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设在所述下法兰上的盖板与所述下法兰一起围成下法兰腔室(8′),所述一级压缩机构的排气口与所述下法兰腔室(8′)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法兰腔室(8′)通过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所述第二气缸(52)相连通;所述下法兰腔室(8′)通过第三气缸吸气道(511)与所述第三气缸(51)的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所述第三气缸吸气道(511)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所述第三气缸吸气道(511)在周向分布上有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所述第三气缸吸气道(511)在轴向上的同一平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52)和所述第三气缸(51)上设置有弧形吸气槽(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吸气槽(17)与所述曲轴(10)相对的缺口为吸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外的补气储液器(15),所述补气储液器(15)的出气口与所述下法兰腔室(8′)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52)通过第二气缸排气道(522)与所述上法兰(4)相连通;所述第三气缸(51)通过第三气缸排气道(512)与所述上法兰(4)相连通。

说明书 :

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滚动转子式双级压缩机一般为双缸双级,双级压缩机一是在排量上比双缸单级要小,二是转动的平衡性不如双缸单级。但单级压缩机的能效及制热能力上都比双级压缩机存在较大差距,而双缸双级压缩机的排量扩大。
[0003] 现一般通过扩大压缩机直径来扩大双级压缩机排量,这将导致压缩机本身的成本及空调整机制造成本的上升。为了扩大压缩机的排量,并且用于双级或多级压缩,现也有一些针对多缸多级压缩机的研究,例如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可变容量型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通过对吸排气流道的控制,进而实现双级压缩。
[0004] 该可变容量型多气缸旋转式压缩机是通过以如下方式实现双级压缩的,即在壳体外部,设置多个吸入侧连接管,多个旁通侧连接管、多个排出侧连接管、多个开闭阀以及多个转换阀。多个关闭阀控制从蒸发器到吸气管之间的冷媒是否流通。多个旁通侧连接管分别将第一压缩装置和第二压缩装置的排出侧与第二压缩装置和第三压缩装置的吸入侧连接管相连,并用转换阀控制第二和第三压缩装置压缩后的冷媒流向。通过壳体外部的几个阀门控制冷媒的流动方向,实现一级、两级以及三级压缩。
[0005] 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实现多级压缩机,但这种依靠众多管道和阀门来多级压缩,一是外部管路众多,阀门众多,导致压缩机的制造较为工艺复杂,且压缩机成本高;二、这种方式下能实现双级压缩,但却不能增大双级压缩的排量;三、这种方式下,压缩内部吸排气流道过长且流道复杂,将影响到压缩机能效;四、无法实现增焓功能,不能进一步提高压缩机的能力。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以解决现有的小缸径压缩机排量小的技术问题。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曲轴,电机定子、电机转子、上法兰和下法兰以及设置在上法兰和下法兰之间的压缩机构,压缩机构包括:一级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气缸;二级压缩机构,设置在一级压缩机构的下游,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第一气缸的排量大于或等于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排量之和。
[0008] 进一步,设在下法兰上的盖板与下法兰一起围成下法兰腔室,一级压缩机构的排气口与下法兰腔室相连通。
[0009] 进一步,下法兰腔室通过第二气缸吸气道与第二气缸相连通;下法兰腔室通过第三气缸吸气道与第三气缸的相连通。
[0010] 进一步,第二气缸吸气道与第三气缸吸气道重合。
[0011] 进一步,第二气缸吸气道与第三气缸吸气道在周向分布上有角度。
[0012] 进一步,第二气缸吸气道与第三气缸吸气道在轴向上的同一平面内。
[0013] 进一步,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上设置有弧形吸气槽。
[0014] 进一步,弧形吸气槽与曲轴相对的缺口为吸气口。
[0015] 进一步,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外的补气储液器,补气储液器的出气口与下法兰腔室相连通。
[0016] 进一步,第二气缸通过第二气缸排气道与上法兰相连通;第三气缸通过第三气缸排气道与上法兰相连通。
[0017]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可提高在相同缸径下,将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合并成二级压缩及机构,增加了双级压缩机的排量,拓宽现有缸径下,双级压缩机的排量范围。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和制热能力。
[0019]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0]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2]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整体示意图;
[0023]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压缩机构剖视示意图;
[0024]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二级压缩机构共用进气道时的压缩机构分解示意图;
[0025] 图5是图4的倒放示意图;
[0026]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二级压缩机构共用进气道时的下法兰的示意图;
[0027]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气缸的示意图;
[0028]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二级压缩机构不共用进气道时的压缩机构分解示意图;
[0029] 图9是图8的倒放示意图;以及
[0030]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的二级压缩机构不共用进气道时的下法兰的示意图。
[0031]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壳体;2、电机定子;3、电机转子;4、上法兰;51、第三气缸;511、第三气缸吸气道;512、第三气缸排气道;52、第二气缸;521、第二气缸吸气道;522、第二气缸排气道;523、第二气缸排气槽;53、第一气缸;531、第一气缸吸气道;532、第一气缸排气道;533、补气道;61、第三隔板;62、第二隔板;63、第一隔板;71第三滚子;72、第二滚子;73、第一滚子;8、下法兰;8′、下法兰腔室;9、盖板;10、曲轴;11、吸油管;12、低压吸气储液器;13、低压吸气口;14、排气口;15、补气储液器;16、补气口;17、弧形吸气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33] 参见图1至图10,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曲轴10,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上法兰4和下法兰8以及设置在上法兰4和下法兰8之间的压缩机构,压缩机构包括:一级压缩机构,包括第一气缸53;二级压缩机构,设置在所述一级压缩机构的下游,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气缸52和第三气缸51;第一气缸53的排量大于或等于第二气缸52和第三气缸51的排量之和。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可提高在相同缸径下,将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合并成二级压缩及机构,增加了双级压缩机的排量,拓宽现有缸径下,双级压缩机的排量范围。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和制热能力。
[0034] 参见图3至图10,一级压缩机构的出气口与下法兰腔室8′相连通。
[0035] 参见图4至图10,下法兰腔室8′通过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第二气缸52相连通;下法兰腔室8′通过第三气缸吸气道511与第三气缸51相连通。第二气缸52通过第二气缸排气道522与上法兰4相连通;第三气缸51通过第三气缸排气道512与上法兰4相连通。
[0036] 参见图3至图7,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第三气缸吸气道511重合。参见图8至图10,其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第三气缸吸气道511在周向分布上有角度。优选地,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第三气缸吸气道
511可以是在轴向上的同一平面内。
[0037] 参见图5和图7,第二气缸52和第三气缸51上设置有弧形吸气槽17。弧形吸气槽17与曲轴10相对的缺口为吸气口。
[0038] 参见图2,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外的补气储液器15,补气储液器15的出气口与下法兰腔室8′相连通。
[0039] 优选地,参见图1至图3;压缩机主要包括壳体1、电机定子2、电机转子3、以及三组压缩机构,其中每组压缩机构都含有一个气缸,电机转子3与曲轴10固定连接,电机驱动曲轴10转动,曲轴10带动第一滚子71、第二滚子72和第三滚子73旋转,进而实现各压缩机构对冷媒的压缩,曲轴10下方设置吸油管11。
[0040] 其中第一气缸53为一级压缩缸,对冷媒进行第一次压缩,第二气缸52和第三气缸51为高压级压缩缸,对冷媒进行第二次压缩,下法兰腔室8′为补气混合腔。从蒸发器出来的冷媒经低压吸气口13流经低压吸气储液器12,进入到第一气缸53,进行第一次压缩,经第一气缸53压缩后的冷媒直接排到下法兰8。
[0041] 中压冷媒经补气口16流经补气储液器15、第一气缸53和补气道533进入到下法兰腔室8′,与第一气缸53排出的冷媒进行混合。
[0042] 第二气缸52及第三气缸51为二级压缩缸,在下法兰腔室8′混合后的中压冷媒经流道流入第二气缸52及第三气缸51进行第二次压缩,经第二气缸52压缩后的冷媒先排到第二气缸排气槽,再经流通孔排到壳体内部;经第三气缸压缩后的冷媒直接经上法兰排到壳体内部,再由排气口14排到冷凝器中,从而实现对冷媒的二次压缩。
[0043] 优选地,参见图4至图7,在该实施例中,各气缸吸气口在垂直位置上处于同一平面时(图4中的直线所示),第二气缸52及第三气缸51为二级压缩缸,并共用一个吸气流道,即第二气缸吸气道521(与第三气缸吸气道511重合),经一次压缩后的冷媒从下法兰腔室8′开始,流经第一气缸53、第一隔板63、第二气缸52、第二隔板62、第三隔板61,再到第三气缸51。由于气缸吸气口在周向位置上一致,则第二气缸52及第三气缸51的吸气气流有一个径向走动的过程,在第二气缸52及第三气缸51上设计有弧形吸气槽17,能有效扩大气流径向流动的面积,保证第三气缸51吸气的平衡性,有利于扩大吸气面积,降低吸气流速,保证第三气缸51的吸气量,提高压缩机的压缩效率。
[0044] 经第一气缸53压缩后的冷媒直接到下法兰腔室8′,并在下法兰腔室8′与系统引入的中压冷媒进行混合,混合后的冷媒经二级压缩缸吸气流道进入到第二气缸52及第三气缸51进行第二级压缩,经第二气缸52压缩后的冷媒先排放到第二气缸52排气槽,并设置第二气缸排气道522贯通上法兰4及第二气缸排气槽523,使第二气缸排气槽523的冷媒排放到壳体1内部,经第三气缸51压缩后的气缸直接从上法兰4排放到壳体1内部,完成对冷媒的二级压缩。
[0045] 优选地,参见图8至图10,其中图8左为泵体组件的正放图,图9为泵体组件的倒放图。在该实施形态下,从蒸发器出来的冷媒从低压吸气口进行到第一气缸53,经第一气缸53压缩后的冷媒从排入到下法兰腔室8′;中压冷媒经补气口16流经补气储液器15、第一气缸53流道进入到下法兰腔室8′,与第一气缸53排出的冷媒进行混合。
[0046] 三个气缸的吸气口在周向位置上存在偏角,第二气缸52与第三气缸51不共用吸气流道,而是分别设置第二气缸吸气通道及第三气缸吸气通道,第二气缸吸气流道在轴向上贯穿下法兰腔室8′、第一气缸53、第一隔板63后直接连通第二气缸52,整个流道在轴向上处于同一平面,没有径向方向的通道;第三气缸吸气道511在轴向上贯穿下法兰腔室8′、第一气缸53、第一隔板63、第二气缸52、第二隔板62和第三隔板61后直接连通第三气缸51,整个第三气缸吸气流道在轴向上处于同一平面,没有径向方向的通道。这就减小二级压缩缸的吸气阻力,提高压缩机的性能。
[0047] 在下法兰腔室8′混合后的中压冷媒分别经第二气缸吸气道521及第三气缸吸气道511进行入到第二气缸52及第三气缸51。经第二气缸52压缩后的高压冷媒先排放到第二气缸排气槽,再经第二气缸排气通道排放到壳体内部;经第三气缸51压缩后的气缸直接从上法兰4放到壳体1内部,完成对冷媒的二级压缩。
[0048]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49] 本发明提供的多缸双级增焓压缩机,可提高在相同缸径下,双级压缩机的排量,拓宽现有缸径下,双级压缩机的排量范围。另外,由于对高压吸气流道优化,可减小高压吸气阻力,可提高压缩机的性能;本发明带补气增焓功能,补气量大,能有效提高双级压缩机的制热能力。
[0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