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抬头显示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540045.8

文献号 : CN10426749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曾东袁军林福原康太张朋辉林柱卢国水彭颖昊

申请人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抬头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上的抬头显示系统。该抬头显示系统包括投影光源和夹层玻璃,还包括透明纳米膜,透明纳米膜包括至少一个从内玻璃板表面向外依次沉积的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投影光源用于产生P偏振光,P偏振光入射到透明纳米膜上,透明纳米膜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不低于5%,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为42~72度。本发明使得目视观察夹层玻璃上的反射成像时仅仅观察到透明纳米膜的反射像,非镀膜表面的反射像可以忽略,由此消除了抬头显示系统的反射图像的重影问题;本发明有利于HUD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整体结构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并且安全、耐久和美观大方。

权利要求 :

1.一种抬头显示系统,包括投影光源和夹层玻璃,所述夹层玻璃包括内玻璃板、外玻璃板以及夹在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之间的中间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明纳米膜,所述透明纳米膜沉积在内玻璃板最远离中间膜片的表面上,所述透明纳米膜包括至少一个从内玻璃板表面向外依次沉积的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不低于1.8,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不高于1.6,所述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与所述中间膜片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1;所述投影光源用于产生P偏振光,P偏振光入射到所述透明纳米膜上,所述透明纳米膜对所述P偏振光的反射率不低于5%,所述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为42~72度;

所述高折射率层选自Zn、Sn、Ti、Nb、Zr、Ni、In、Al、Ce、W、Mo、Sb、Bi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混合物,或Si、Al、Zr、Y、Ce、La元素的氮化物、氮氧化物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低折射率层选自SiO2、Al2O3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为55~

7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与所述中间膜片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纳米膜对所述P偏振光的反射率高于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纳米膜包括一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其中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50~100nm,低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80~12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纳米膜包括两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即从内玻璃板表面向外依次沉积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一低折射率层、第二高折射率层和第二低折射率层,第一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5~35nm,第一低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5~35nm,第二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20~50nm,第二低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80~13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中,高折射率层或低折射率层还包括多个子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高折射率层中靠近内玻璃的子层的折射率低于远离内玻璃的子层的折射率。

说明书 :

一种抬头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抬头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上的抬头显示系统。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抬头显示(HUD,Head Up Display)系统被越来越多地在汽车上使用。汽车上的抬头显示系统能够将重要的行车信息,例如速度、发动机转数、油耗、胎压、导航以及外接智能设备的信息实时地显示在前挡风玻璃上驾驶员的视野中,这样使得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行车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同时使得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以避免眼睛的疲劳,能够极大地增强行车安全和改进驾驶体验。
[0003] 目前抬头显示技术的实现主要通过发光成像和投影成像两种方式,其中投影成像利用汽车前挡风玻璃本身或者额外设置的光学元件进行投影显示,而采用前挡风玻璃来反射投影图像是结构最简单的方式。一般的前挡风玻璃均为夹层玻璃,其是由至少两片具有一定曲率的玻璃基板中间夹设热塑性聚合物膜片(如聚乙烯醇缩丁醛即PVB)构成,抬头显示系统的投影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夹层玻璃与空气接触的两个表面时会发生反射,两个表面上的反射影像会产生偏移从而形成两个相互干扰的重影,特别是在夹层玻璃的厚度较厚(一般超过3mm)的情况下会更加明显,这极大地限制了投影显示图像的清晰度。
[0004] 为解决汽车前挡风玻璃上抬头显示系统的重影问题,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若干方案。例如专利CN101038349(A)、US2002172804(A1)和US2007148472(A1)公开了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是采用楔形的聚合物膜片作为夹层玻璃的中间层,使得夹层玻璃上、下厚度呈楔形变化,从而使驾驶员看到的两个表面上的反射影像基本重合,最终大幅度地消除重影问题。与上述技术方案类似的是局部采用楔形厚度的玻璃基板,其在专利US6414796(B1)中公开。但这些技术方案存在如下缺点:1、未能彻底消除重影,不适合高清图像显示;2、需要采用特殊规格的PVB膜片,其价格是普通PVB膜片的7~10倍,且工艺难度高,使得材料和工艺成本很高;3、对车型的光学设计敏感,需针对具体车型的前挡风玻璃进行重新设计。
[0005] 还有一种解决方案是在夹层玻璃的表面或中间设置能够改变偏振光方向的光学功能层或能够反射P偏振光或S偏振光的反射偏振镜,并结合抬头显示系统的投影光源发出的P偏振光或S偏振光以特定角度(如布儒斯特角)入射,从而利用夹层玻璃对不同偏振光的反射特性以尽可能消除某个表面的反射影像,最终消除重影。这种技术方案在EP0836108(A2)、EP0844507(A1)、US6327089(B1)、CN1969219(A)、US7355796(B2)、CN101151568(A)、US7839574(B2)、CN1732404(A)和CN102256910(A)等专利中均有公开,然而这种技术方案实现的前提是必须在夹层玻璃的局部(即抬头显示投影区域)增设额外的光学功能层或反射偏振镜,这就必然提高了材料成本和工艺难度,例如CN1732404(A)中披露的多层聚合物P偏振反射镜层数高达数十至数百层;同时前挡风玻璃的整体均一性也被破坏,降低了美观度;此外,夹层玻璃上局部设置光学功能层或反射偏振镜的区域的粘结强度可能降低从而造成安全隐患;而且,部分光学功能层或反射偏振镜的可见光透过率偏低,从而对驾驶员的视野或前挡风玻璃的外观产生影响。
[0006] 另外,现有技术中也存在通过在夹层玻璃表面上增设减反射(AR)膜来减少其中一个界面上形成的反射影像的亮度,例如专利US7864431(B2)中公开了将减反射膜设置在夹层玻璃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或者在未设置减反射膜的表面上增设低辐射(Low-E)镀膜的技术方案。然而这种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点:1、减反射膜沉积在夹层玻璃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特别是沉积在夹层玻璃朝向车外的表面上时,其难以承受恶劣的使用环境,比如酸雨、粉尘、雨刮器的摩擦或碱性清洗剂等;2、减反射膜难以完全消除重影,特别是从高角度观察时依然存在淡蓝色或淡紫色的反光;3、沉积在夹层玻璃朝向车外的表面上的减反射膜遇到下雨天时会覆盖一层水膜,此时减反射效果会显著降低,最终导致重影现象严重;4、减反射膜设置在夹层玻璃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不能消除在增设的低辐射镀膜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影像,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影现象。
[0007] 同样地,通过增强在夹层玻璃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形成的反射光的方式也可以减少肉眼可见的重影现象,例如配件市场上常见的贴膜式HUD投影器,其是在HUD投影区域预先粘贴半透光的反射薄膜。显然,这种技术方案一方面破坏了汽车前挡风玻璃的整体均一性或外观的通透性,另一方面也未从根本上消除重影现象。
[0008] 在汽车抬头显示系统中,除了上述重影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之外,还需使显示影像能够具有尽可能的多色显示能力,以满足多种不同信息图像的显示。例如中国专利CN2694293(Y)通过在基材上镀制复数层不同折射率的膜层以实现抬头显示器具有红、绿、蓝三基色窄波长反射带。实际中,若全彩显示要求不能满足,则需尽可能保证人眼最敏感的绿光反射。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提及的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清晰无重影、多色显示、结构工艺简单和成本低廉的抬头显示系统。
[0010]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抬头显示系统,包括投影光源和夹层玻璃,所述夹层玻璃包括内玻璃板、外玻璃板以及夹在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之间的中间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明纳米膜,所述透明纳米膜沉积在内玻璃板最远离中间膜片的表面上,所述透明纳米膜包括至少一个从内玻璃板表面向外依次沉积的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不低于1.8,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不高于1.6,所述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与所述中间膜片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1;所述投影光源用于产生P偏振光,P偏振光入射到所述透明纳米膜上,所述透明纳米膜对所述P偏振光的反射率不低于5%,所述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为42~72度。
[0011] 进一步地,所述高折射率层选自Zn、Sn、Ti、Nb、Zr、Ni、In、Al、Ce、W、Mo、Sb、Bi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混合物,或Si、Al、Zr、Y、Ce、La元素的氮化物、氮氧化物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0012] 进一步地,所述低折射率层选自SiO2、Al2O3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0013] 进一步地,所述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为55~70度。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内玻璃板和外玻璃板与所述中间膜片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05。
[0015]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纳米膜对所述P偏振光的反射率高于10%。
[0016]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纳米膜包括一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其中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50~100nm,低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80~120nm。
[0017]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纳米膜包括两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即从内玻璃板表面向外依次沉积第一高折射率层、第一低折射率层、第二高折射率层和第二低折射率层,第一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5~35nm,第一低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5~35nm,第二高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20~50nm,第二低折射率层的几何厚度为80~130nm。
[0018] 进一步地,在所述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中,高折射率层或低折射率层还包括多个子层。
[0019] 更进一步地,高折射率层中靠近内玻璃的子层的折射率低于远离内玻璃的子层的折射率。
[0020] 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 本发明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利用P偏振光入射在玻璃和空气界面上反射率较低和透明纳米膜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较高的特性,使得目视观察夹层玻璃上的反射成像时仅仅观察到透明纳米膜的反射像,非镀膜表面的反射像可以忽略,由此消除了抬头显示系统的反射图像的重影问题;同时,本发明相较于楔形PVB膜片或额外增设的光学元件有利于HUD技术的普及应用,从而提供安全的行车环境,本发明整体结构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并且安全、耐久和美观大方。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0023] 图2A为本发明所述的透明纳米膜包括一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的示意图;
[0024] 图2B为本发明所述的透明纳米膜包括两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的示意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透明纳米膜中的高折射率层包括两个子层的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P偏振光入射透明纳米膜和非镀膜界面的反射光谱;
[0027] 图5A、5B为本发明所述的P偏振光分别以57度、66度入射时的抬头显示图像;
[0028] 图5C为普通夹层玻璃的抬头显示系统的显示图像。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0030]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包括投影光源1和夹层玻璃2,所述夹层玻璃2包括内玻璃板21、外玻璃板23以及夹在内玻璃板21和外玻璃板23之间的中间膜片22,为了消除重影现象,所述抬头显示系统还包括透明纳米膜3,所述透明纳米膜3沉积在内玻璃板21最远离中间膜片22的表面211即第一表面211上;所述投影光源1用于产生P偏振光11,P偏振光11入射到所述透明纳米膜3上,所述透明纳米膜3对所述P偏振光11的反射率不低于5%,所述P偏振光11的入射角度为42~72度。本发明利用P偏振光以42~72度的角度入射时,在玻璃和空气界面上反射率较低和透明纳米膜对P偏振光的反射率较高的特性,使得目视观察夹层玻璃上的反射成像时仅仅观察到透明纳米膜的反射像,从而消除目视重影现象;同时,将所述透明纳米膜3直接沉积在内玻璃板21的内表面211上,这样可以无需改变原有的夹层安全玻璃结构,使整体结构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并且为了消除夹层玻璃2内部对入射的P偏振光11的影响,优选所述内玻璃板21和外玻璃板22与所述中间膜片23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1。
[0031] 其中,所述透明纳米膜3包括至少一个从内玻璃板21表面211向外依次沉积的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不低于1.8,优选地高于2.0,更优选地高于2.2,进一步地,所述高折射率层选自Zn、Sn、Ti、Nb、Zr、Ni、In、Al、Ce、W、Mo、Sb、Bi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混合物,或Si、Al、Zr、Y、Ce、La元素的氮化物、氮氧化物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可以为TiOx、NbOx、HfO2、TaOx、MoOx、ZrOx、CeO2、WO3、BiOx或SiZrNx等;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不高于1.6,优选地低于1.5,进一步地,所述低折射率层选自SiO2、Al2O3及其混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可以为SiAlOx,其中Si/Al原子比例高于10。在图2A中,所述透明纳米膜3包括一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高折射率层31的几何厚度优选为50~100nm,低折射率层32的几何厚度优选为80~120nm;而在图2B中,所述透明纳米膜3包括两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即从内玻璃板21表面211向外依次沉积第一高折射率层301、第一低折射率层302、第二高折射率层303和第二低折射率层
304,第一高折射率层301的几何厚度优选为5~35nm,第一低折射率层302的几何厚度优选为5~35nm,第二高折射率层303的几何厚度优选为20~50nm,第二低折射率层304的几何厚度优选为80~130nm;这样通过合理地设计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的膜层材料和膜层厚度,能够使其具有优秀的机械、化学和热稳定性,保证了优秀的耐久性。当然,本发明还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设置更多的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并相应地根据夹层产品的P偏振光的反射率和其它光学指标进行优化设置。
[0032] 可选地,在所述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中,高折射率层或低折射率层还可进一步地包括多个子层;如图3所示,高折射率层31包括第一子层311和第二子层312;并且优选地,高折射率层中靠近内玻璃21的子层即第一子层311的折射率低于远离内玻璃
21的子层即第二子层312的折射率。
[0033] 在图1中,投影光源1产生的P偏振光11以57度(布儒斯特角θB)入射到所述透明纳米膜3上,由于所述透明纳米膜3包括至少一个从内玻璃板21表面211向外依次沉积的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所以可以直接反射部分P偏振光11形成第一反射光12,第一反射光12能够直接进入观察者100的眼睛,形成抬头显示(HUD)主像;由于所述透明纳米膜3的厚度很薄,所以透过所述透明纳米膜3的部分P偏振光11的传播方向也基本不变,并进入夹层玻璃2内形成第一折射光13;在夹层玻璃2内部,由于中间膜片22与所述内玻璃板21和外玻璃板23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1即它们的折射率很相近,所以第一折射光13在中间膜片22与内玻璃板21或外玻璃板23相接触的表面上不发生反射且传播方向基本不变,直到第一折射光13到达外玻璃板23上远离中间膜片22的表面231即第二表面231,也就是外玻璃板23与空气接触的表面,根据P偏振光在布儒斯特角附近的反射特性和光线传播的可逆性,第一折射光13在第二表面231上形成的第二反射光15的强度为0或相当微弱,并产生进入空气中的第二折射光14;即使在存在微弱的第二反射光15时,其还要再次经过第一表面211和所述透明纳米膜3的反射和折射,最终从所述透明纳米膜3出射的第三折射光16更加微弱,从而形成更加微弱的重影图像;在一定的背景亮度、主像/重影亮度比值情况下,观察者100难以察觉重影的存在,此时的抬头显示(HUD)图像清晰无目视重影,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0034] 其中,所述投影光源1作为文字、图像等信息的显示器与汽车的相关仪器仪表、外接传感器或外接智能设备等相连并以P偏振光11的方式输出相关文字、图像信息例如速度、发动机转数、油耗、胎压、导航、夜视等到夹层玻璃2上,从而被车内的观察者100所观察到。所述投影光源1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激光、发光二极管(LED)、液晶显示屏(LCD)、电致发光(EL)、阴极射线管(CRT)、真空荧光管(VFD)、准直镜、球面校正镜、凸透镜、凹透镜、反射镜和/或偏振镜等。同时,投影光源1的位置和入射角度是可调的,以适合车内不同位置或高度的观察者100。
[0035] 其中,所述夹层玻璃2包括内玻璃板21、外玻璃板23以及夹在内玻璃板21和外玻璃板23之间的中间膜片22,所述内玻璃板21朝向汽车内部,所述外玻璃板23朝向汽车外部,所述中间膜片22为热塑性聚合物膜片,为了减少中间膜片22对第一折射光13的影响,选择该中间膜片22的折射率与玻璃的折射率相近即中间膜片22与所述内玻璃板21和外玻璃板23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1,更优选地是中间膜片22与所述内玻璃板21和外玻璃板23的折射率差不大于0.05,例如经常使用的PVB膜片。图1中示出的夹层玻璃2是为了作图方便所以绘制成平直的,但实际应用中夹层玻璃2是弯曲的,可以理解的是,弯曲的夹层玻璃2为本发明所优选的方案,但不限于此,其他的透明构件,例如单片或更多片层压的、平直的或弯曲的(曲率均一或变化的)、无色或染色的、由普通玻璃和/或塑料构成的透明构件均可替代所述夹层玻璃2。
[0036] 其中,本发明所述的P偏振光11以57度(布儒斯特角θB)从空气中入射到所述透明纳米膜3上,由于透明纳米膜3的厚度很薄,所以P偏振光11相当于也以布儒斯特角θB入射到内玻璃板21上远离中间膜片23的表面211即第一表面211上,并且在第一表面211上不发生反射或反射强度很弱,这里所说的布儒斯特角θB与具体光学材料的折射率有关,在本发明中对于一般的用于汽车前挡风玻璃的材料来说,所述布儒斯特角θB约为57度。更加严格地说,所述布儒斯特角θB与P偏振光的波长也有关,但在本发明中这种影响一般很小,在一般情况下,在可见光波长(380~780nm)范围内可将所述布儒斯特角θB视为常数。如图5A所示,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为布儒斯特角57度,在本发明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中,HUD图像(速度信息)清晰无重影。同时,在实际的投影成像过程中,由于光源和投影虚像的尺寸关系,以及前挡玻璃的安装结构、光源位置等因素,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可能与布儒斯特角θB有偏离,但偏离角度一般在15度以内,例如42~72度,优选55~70度,进一步可以为55~64度,更优选为56~59度,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于第二表面231上的反射光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和透明纳米膜3上产生的反射光相比强度依然相当低;如图5B所示,P偏振光的入射角度为偏离布儒斯特角9度,即入射角度为66度,此时重影反射像相对于主反射像亮度足够低,重影反射像呈现为主反射像旁边的较弱光晕,人眼实际上难以感觉重影的存在,因此目视依然无重影。与图5A和图5B相比,图5C则为普通夹层玻璃的抬头显示(HUD)图像,其重影反射像与主反射像的亮度几乎接近,能够显而易见地看出重影的存在,实际使用效果明显不如本发明中的图5A和图5B。
[0037] 在本发明中,为了获得清晰的抬头显示(HUD)主像,优选所述透明纳米膜3对所述P偏振光的反射率不低于5%,更优选高于10%;例如所述透明纳米膜3包括一个TiO2 65.6nm/SiO2 102nm的叠层结构,透明纳米膜3对P偏振光以66度的角度入射时的反射光谱如图4中A1所示,其反射率高达20.27%,而对应的来自非镀膜界面如第一表面211的反射光谱如图4中B1所示,其反射率只有0.62%,可见前者透明纳米膜3的反射率是后者的33倍;同样,例如所述透明纳米膜3包括两个TiO2/SiO2的叠层结构,具体的叠层结构为:内玻璃/TiO2 16.2nm/SiO2 18.5nm/TiO2 30.5nm/SiO2 111.7nm,透明纳米膜3对P偏振光以66度的角度入射时的反射光谱如图4中A2所示,其反射率为14.59%,而对应的来自非镀膜界面如第一表面211的反射光谱如图4中B2所示,其反射率只有0.58%,可见前者透明纳米膜3的反射率是后者的25倍。本发明所述的透明纳米膜3对入射的P偏振光的反射率远高于非镀膜界面(例如夹层玻璃表面)的反射率,这对于获得目视无重影的HUD图像是有利的。
[0038]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和更具说服力地支撑本发明的发明点,现列举一些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0039]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
[0040] 以福耀集团生产的厚度为2.1毫米的钠钙硅酸盐浮法玻璃为基片,经过切割、磨边、洗涤和烘干等工序后,进入磁控溅射镀膜线进行镀膜沉积,在基片上交替沉积如表1中的透明纳米膜膜层,膜层沉积结束后,以福耀集团生产的厚度为2.1毫米的钠钙硅酸盐浮法玻璃为配片,按照汽车玻璃高温成型工艺成型,再中间夹上一片0.76毫米厚度的无色PVB胶片,再在高压釜中高压合片,甚至还经过其他处理例如附件安装后制成沉积有透明纳米膜的夹层玻璃,具体参数见表1。
[0041] 其中,实施例1为透明纳米膜包括一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实施例2为透明纳米膜包括两个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叠层结构,实施例3为透明纳米膜中的高折射率层包括两个子层的情况;对比例1为无镀膜的普通平板夹层玻璃,其结构为两片2.1毫米浮法玻璃之间夹上一层0.76毫米无色PVB胶片;除镀膜沉积外,其余工艺过程同上。
[0042]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的抬头显示系统中的投影光源为LED背光的TFT-LCD投影机,其中还包含多个反射镜,调节投影机位置和出射光的角度入射方向使观察者能够观察到的显示图像达到最清晰。在用对比例玻璃进行成像时,在投影机与玻璃之间附加一片树脂半波片使得偏振方向变为S偏振用于提高成像亮度,实施例1~3中保持P偏振光入射。
[0043] 表1:实施例1~3和对比例1构成的抬头显示系统
[0044]
[0045] 实施例1~3和对比例1构成的抬头显示系统中将投影光源产生的偏振光以不同角度入射,显示图像质量均在表2中示出。
[0046] 表2:实施例1~3构成的抬头显示系统的显示图像质量
[0047]
[0048] 由此可见,实施例1~3中构成的抬头显示系统能够在P偏振光分别以57度、66度甚至72度入射时显示图像均能够达到目视无重影,从而能够不采用楔形PVB膜片或额外增设光学元件就可消除或减轻重影现象,使得整体结构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并且安全、耐久和美观大方。
[0049] 本发明以上所列举的实施例均在描述抬头显示系统的结构组成,而如具体的膜层沉积工艺、参数以及夹层玻璃制品的具体制作工艺和参数均未描述,可以理解的是这些未描述的部分皆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故未描述的部分不影响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
[0050] 以上内容对本发明所述的抬头显示系统进行了具体描述,并且列举了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内容和相应实施例的局限,所以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进行的任何改进、等同修改和替换等,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