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527964.1

文献号 : CN10427309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永杰陈红莲王银东饶福江孙建新唐威

申请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的方法,步骤包括:仿生态繁殖池场址的选择、仿生态繁殖池的建造、大鲵仿生态条件下亲本的培育、激素诱导大鲵自然产卵与自然受精、人工孵化、以及幼鲵的驯养;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该大鲵仿生态繁殖的方法产卵率高、受精率高、孵化出苗率高;对提高大鲵繁殖率具有重要意义。

权利要求 :

1.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仿生态繁殖场址的选择:

选择海拔700~1200米的山涧溪沟建造大鲵仿生态繁殖池,溪沟两岸表面植被覆盖度

80%以上,溪沟的水质为:水质清澈,水温为16℃~22℃,水体富含矿物质,PH值6.8~7.5,硬度为130~170,水体溶氧丰富,DO>5mg/L,水中化学耗氧<12mg/L,氨氮量<0.06mg/L,总磷量<0.35mg/L;

(2)仿生态繁殖池的建造:

沿溪沟建造仿生态繁殖池,在溪沟的侧壁内设置若干独立的中空的洞穴,所述洞穴的洞口朝向溪沟内,所述繁殖池用网隔成若干小室,每个小室包含1~2个洞穴;

所述洞穴的内壁用卵石砌成,洞穴上部设有与外界空气相通的透气孔,洞穴底面为中部下凹的弧面,洞底铺设5~10cm厚的粗沙垫层,洞穴的底面最低点高于溪沟底面,并与溪沟底面具有0.1~0.3m的落差;

所述仿生态繁殖池中,溪沟的水深为0.3~0.6m,洞穴水深为0.2~0.4m,保持水流速度为0.3~0.5m/min;

(3)大鲵亲本的培育:

待大鲵繁殖结束后,将大鲵置于上述步骤(2)的繁殖池中进行生态培育和冬眠,每个小室放置雌雄大鲵各一只;

在3~5月份以鱼为主食,辅以猪肝,每周喂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为池中大鲵总体重的1/30;在6~8份以鲜活虾、蛙、鲫鱼、泥鳅为主食,辅以动物肝脏,每3~5天喂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为池中大鲵总体重的1/20;

7月下旬给亲本大鲵注射激素,所述激素的剂量为:每千克大鲵注射2ug的促黄体释放激素LRH-A2和100IU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雄性大鲵比雌性大鲵要求提前3~5天注射,同时加大溪沟的水流量和水流声;

(4)大鲵受精卵的孵化:

待受精卵发育3天后即可收集,将受精卵移至孵化池的塑料滤篮内进行人工孵化,所述塑料滤篮浸于孵化池的池水中,其底面不接触孵化池底,每个塑料滤篮内放置180~200枚受精卵,孵化过程中每隔4~6小时翻动受精卵一次,并及时剔除坏死的卵,当受精卵形成胚胎,并能自行运动旋转后就不需要人工翻受精卵了;

所述孵化池使用前先进行彻底消毒,水温控制在17~19℃,昼夜水温变幅不超过1℃,水深50cm以上;

(5)幼鲵驯养:

待胚胎出膜后,即为稚鲵,将稚鲵放入稚鲵培育池中静水或微流水培养,水深5~8cm,每天换水1次;待稚鲵将胚胎的卵黄囊吸收完毕后,投喂水蚯蚓、小虾或肉粒,两天投喂一次,获得幼鲵;当幼鲵体重达到30g时,混合喂食小虾、杂鱼和肉丝,两天投喂一次;当幼鲵体重达到100g时,移入人工驯养池中正常饲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仿生态繁殖池中,溪沟的长为30~50米,宽度为0.8~1.2米,深度为0.7~1.0米,洞穴成对设于溪沟的侧壁内,同一侧壁内的两相邻洞穴之间用网隔开,形成含有2个相对设置的洞穴的小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洞穴的宽度为0.8~1.2米,高为0.5~0.8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洞穴的洞口为边长0.3~0.4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洞穴深度为0.4~0.6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溪沟的水深为0.6m,洞穴中的水深为0.2~0.3m,繁殖池内水流速度为0.3~0.5m/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彻底消毒方法为:用30~5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说明书 :

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水产养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珍稀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研究的好材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巨大潜在贡献,被称为“活化石”。1975年7月1日,大鲵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禁止其国际贸易。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大鲵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此外,大鲵还被IUCN物种保护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0003] 大鲵的资源保护、增殖和利用是当前水产养殖研究的热点,也是农业产业化重点开发的品种之一。大鲵人工繁殖主要采用注射脑垂体、LRH-A、HCG和高效催产合剂,均能使大鲵产卵,授精后即可孵化出幼苗,但这些都未能突破大鲵苗种批量繁殖。近年来,浙江省的沈宝泉、上海水产大学乔志刚、广东省的黄俊海等单位和个人在大鲵人工繁殖试验研究中,又取得了一些进步,其中浙江的沈宝泉2004年用2000尾亲本人工繁殖出大鲵幼苗12000尾,大鲵亲本与子代繁殖率达1:18.5,这可算是我国近年来大鲵繁殖数量上一个大突破。从我国大鲵人工繁殖试验研究的结果来看,大鲵总体繁殖率只有5~10%,性成熟的亲体只有5~20%,这就是说,亲体平均每尾只繁殖出幼苗5~30尾。然而,亲体(个体重5~10公斤)怀卵量为500~1000粒/尾,每尾雌性亲体按理论值计算可繁殖出幼苗960尾。那么,100尾亲体按80%的性成熟率计算,可产苗38400尾。上述沈宝泉用2000尾亲体,理论上可产苗768000尾,实际上现在大鲵繁殖出的幼苗也只有12000尾,占理论繁殖的1.04%,问题的关键是可供繁殖的性成熟亲体数量太少,也就是说,亲体性成熟率太低。现在的大鲵人工繁殖试验中,把人工催产、催产药物和催产剂量为重点研究课题,以及将大鲵生殖生理学的机理及性腺发育成熟机制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虽然这些研究对大鲵人工繁殖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大鲵性腺发育未成熟,即使拥有再高明、很成熟的催产技术,其结果依然是无济于事。
因此,其关键问题主要在于,大鲵的性成熟的亲体数量少,亲体性成熟率低。若亲体性成熟率高,十几尾雌性亲体就可以繁殖出上万尾幼苗。
[0004] 当前大鲵人工繁殖存在的问题是卵产的不少,但雄性挤出的精液精子活力不强,受精率低下。因为无论是雄鲵或雌鲵,只有其性腺在适当成熟时期注入催产素才能顺利完成受精。也就是说人工催产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而大鲵由于是野生动物,在人工环境下,是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且通过生产实践证明,野生大鲵的生长与发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差异比较大,这就带来大鲵性腺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步,存在早晚的差别。而现有技术中采取的分批催产的方法属于以多取胜的作法,大部分的卵质量不高,故而受精率低下。
[0005]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鲵的人工繁育技术状况是:①繁殖率偏低,即亲本与苗的比较高者为1:20左右,一般在1:5~10,有的甚至为1:5以下;②受精卵与产卵数之比偏低,一般仅为1:10,也就是说受精卵仅占总产卵数的1/10。③随之而来的孵化率也低。因此,可以说,大鲵的人工繁殖仍存在严重的技术瓶颈,制约着大鲵养殖业的发展,也说明了大鲵人工繁殖的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以解决大鲵人工繁殖技术中产卵率、受精率和孵化出苗率均低的技术问题。
[0007]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鲵仿生态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9] (1)仿生态繁殖场址的选择:
[0010] 选择海拔700~1200米的山涧溪沟建造大鲵仿生态繁殖池,溪沟两岸表面植被覆盖度80%以上,溪沟的水质为:水质清澈,水温为16℃~22℃,水体富含矿物质,PH值6.8~7.5,硬度为130~170,水体溶氧丰富,DO>5mg/L,水中化学耗氧<12mg/L,氨氮量<
0.06mg/L,总磷量<0.35mg/L;
[0011] (2)仿生态繁殖池的建造:
[0012] 沿溪沟建造仿生态繁殖池,在溪沟的侧壁内设置若干独立的中空的洞穴,所述洞穴的洞口朝向溪沟内,所述繁殖池用网隔成若干小室,防止大鲵集群在某个洞穴而影响与干扰彼此产卵,每个小室包含1~2个洞穴;
[0013] 所述洞穴的内壁用卵石砌成,洞穴上部设有与外界空气相通的透气孔,洞穴底面为中部下凹的弧面,以保证大鲵产的卵沉积在洞底,避免滑出洞外,洞底铺设5~10cm厚的粗沙垫层,洞穴的底面最低点高于溪沟底面,并与溪沟底面具有0.1~0.3m的落差;
[0014] 所述仿生态繁殖池中,溪沟的水深为0.3~0.6m,洞穴水深为0.2~0.4m,保持水流速度为0.3~0.5m/min;
[0015] (3)大鲵亲本的培育:
[0016] 待大鲵繁殖结束后,将大鲵置上述步骤(2)的繁殖池中进行生态培育和冬眠,每个小室放置雌雄大鲵各一只,防止大鲵集群在某个洞穴而影响性腺发育与干扰彼此产卵;
[0017] 在3~5月份以鱼为主食,辅以猪肝,每周喂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为池中大鲵总体重的1/30;在6~8份以鲜活虾、蛙、鲫鱼、泥鳅为主食,辅以动物肝脏,每3~5天喂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为池中大鲵总体重的1/20;
[0018] 7月下旬给亲本大鲵注射激素,促使性腺发育快速成熟和促进相对集中时间产卵,所述激素的剂量为:每千克大鲵注射2ug的促黄体释放激素LRH-A2和100IU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相当于正常繁殖剂量的1/8,由于雄性大鲵发育比雌性大鲵滞后,因此雄性大鲵比雌性大鲵要求提前3~5天注射,同时加大溪沟的水流量和水流声,促进大鲵自然产卵与自然受精,注射激素10天后,每2天观察1次,记录产卵时间;
[0019] (4)大鲵受精卵的孵化:
[0020] 待受精卵发育3天后即可收集,为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采用人工孵化,所述人工孵化的方法为:将受精卵移至孵化池的塑料滤篮内进行人工孵化,所述塑料滤篮浸于孵化池的池水中,其底面不接触孵化池底,保证受精卵浸泡在水中且不与池底接触,每个塑料滤篮内放置180~200枚受精卵,孵化过程中为防止受精卵帖壳,应每隔4~6小时翻动受精卵一次,并及时剔除坏死的卵,当受精卵形成胚胎,并能自行运动旋转后就不需要人工翻受精卵了;
[0021] 所述孵化池使用前先进行彻底消毒,优选地,所述彻底消毒的方法为用30~5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但不限于此,其它任何能用于水池消毒的方法均可用在本发明中,水温控制在17~19℃,昼夜水温变幅不超过1℃,水深50cm以上;
[0022] (5)幼鲵驯养:
[0023] 待胚胎出膜后,即为稚鲵,将稚鲵放入稚鲵培育池中静水或微流水培养,水深5~8cm,每天换水1次;待稚鲵将胚胎的卵黄囊吸收完毕后,投喂水蚯蚓、小虾或肉粒,两天投喂一次,获得幼鲵;当幼鲵体重达到30g时,混合喂食小虾、杂鱼和肉丝,两天投喂一次;当体重达到100g时,移入人工驯养池中正常饲养。
[0024] 优选地,所述步骤(2)的仿生态繁殖池中,溪沟的长为30~50米,宽度为0.8~1.2米,深度为0.7~1.0米,洞穴成对设于溪沟的侧壁内,同一侧壁内的两相邻洞穴之间用网隔开,形成含有2个相对设置的洞穴的小室。
[0025]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洞穴的宽度为0.8~1.2米,高为0.5~0.8米。
[0026]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洞穴的洞口为边长0.3~0.4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洞穴深度为0.4~0.6米。
[0027]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溪沟的水深为0.6m,洞穴中的水深为0.2~0.3m,繁殖池内水流速度为0.3~0.5m/min。
[0028]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该方法繁殖大鲵的产卵效率80%以上,受精率可达90.6%,经35~40天的孵化,孵化出苗率为82%,幼苗成活率为96.2%,相比于现有技术,其产卵率高、受精率高、孵化出苗率高,对提高大鲵繁殖率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仿生态繁殖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2为仿生态繁殖池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32] 实施例1
[0033] 本实施例的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4] 1、一种大鲵仿生态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35] (1)仿生态繁殖场址的选择:
[0036] 选择海拔700~1200米、地质条件为石灰岩层,河床多石质、砾石、卵石,植被茂密、水源丰富、雨量充沛的山涧溪沟建造大鲵仿生态繁殖池,溪沟两岸表面植被覆盖度80%以上,溪沟的水质为:水质清澈,水温为16℃~22℃,水体富含矿物质,PH值6.8~7.5,硬度为130~170,水体溶氧丰富,DO>5mg/L,水中化学耗氧<12mg/L,氨氮量<0.06mg/L,总磷量<0.35mg/L;
[0037] (2)仿生态繁殖池的建造:
[0038] 沿溪沟建造仿生态繁殖池,所述繁殖池具有如附图1和2所示的结构,其中,溪沟2的长为30~50米,宽度为0.8~1.2米,深度为0.7~1.0米,在溪沟2的两侧的侧壁内相对设置若干独立的中空的洞穴3,洞穴3的宽度为0.8~1.2米,高为0.5~0.8米,所述洞穴3的洞口朝向溪沟2内,为边长0.3~0.4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洞穴3深度为0.4~0.6米,同一侧壁内的相邻洞穴3之间用网1隔开,形成含有2个相对设置的洞穴3的小室,防止大鲵集群在某个洞穴3而影响与干扰彼此产卵。
[0039] 所述洞穴3的内壁用卵石砌成,其顶部设有边长为0.3m的正方形开口,用于将卵取出和观察大鲵在洞穴中的生活状况,平时用挡板4将开口盖住,挡板4上表面覆盖30~40cm的土层作为隔热层,在土层上种植水草遮荫;挡板4上设有与外界空气相通的透气孔5,洞穴3底面为中部下凹的弧面,以保证大鲵产的卵沉积在洞底,避免滑出洞外,洞穴3的底面铺设
5~10cm厚的粗沙垫层,其最低点高于溪沟底面,并与溪沟底面具有0.1~0.3m的落差;
[0040] 所述仿生态繁殖池中,溪沟的水深为0.3~0.6m,洞穴水深为0.2~0.4m,保持水流速度为0.3~0.5m/min;
[0041] (3)大鲵亲本的培育:
[0042] 待大鲵繁殖结束后,挑选体重重5kg以上、体型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大鲵置于上述步骤(2)的繁殖池中进行生态培育和冬眠,每个小室放置雌雄大鲵各一只,防止大鲵集群在某个洞穴而影响性腺发育与产卵;
[0043] 在3~5月份以鱼为主食,辅以猪肝,每周喂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为池中大鲵总体重的1/30;在6~8份以鲜活虾、蛙、鲫鱼、泥鳅为主食,辅以动物肝脏,每3~5天喂食一次,每次食物的投放量为池中大鲵总体重的1/20;
[0044] 7月下旬给亲本大鲵注射激素,促使性腺发育快速成熟和促进相对集中时间产卵,所述激素的剂量为:每千克大鲵注射2ug的促黄体释放激素LRH-A2和100IU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相当于正常繁殖剂量的1/8,由于雄性大鲵发育比雌性大鲵滞后,因此雄性大鲵比雌性大鲵要求提前3~5天注射,同时加大溪沟的水流量和水流声,促进大鲵自然产卵与自然受精,注射激素10天后,每2天观察1次,记录产卵时间;
[0045] 雌鲵产卵期间,雄鲵多喂溪蟹,少喂高脂肪类饵料,雌鲵临产前一个月喂食一定数量的青蛙,以提高卵带质量,排卵后,进行人工受精,获得受精卵;
[0046] (4)大鲵受精卵的孵化:
[0047] 待受精卵发育3天后即可收集,为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采用人工孵化,所述人工孵化的方法为:将受精卵移至孵化池的塑料滤篮内进行人工孵化,所述塑料滤篮浸于孵化池的池水中,其底面不接触孵化池底,保证受精卵浸泡在水中且不与池底接触,每个塑料滤篮内放置180~200枚受精卵,孵化过程中为防止受精卵帖壳,应每隔4~6小时翻动受精卵一次,并及时剔除坏死的卵,当受精卵形成胚胎,并能自行运动旋转后就不需要人工翻受精卵了;
[0048] 所述孵化池使用前先用30~5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进行彻底消毒,水温控制在17~19℃,昼夜水温变幅不超过1℃,水深30cm;
[0049] (5)幼鲵驯养:
[0050] 待胚胎出膜后,即为稚鲵,将稚鲵放入稚鲵培育池中静水或微流水培养,水深5~8cm,每天换水1次;待稚鲵将胚胎的卵黄囊吸收完毕后,投喂水蚯蚓、小虾或肉粒,两天投喂一次,获得幼鲵;当幼鲵体重达到30g时,混合喂食小虾、杂鱼和肉丝,两天投喂一次;当体重达到100g时,移入人工驯养池中正常饲养,饲养期间及时清除水底残饵及粪便。
[0051] 经统计,用该方法繁殖大鲵的产卵效率80%以上,受精率可达90.6%,经35~40天的孵化,孵化出苗率为82%,幼苗成活率为96.2%,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产卵率、受精率、孵化出苗率均具有很大提高,对提高大鲵的繁殖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