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及其设计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546512.8

文献号 : CN10430955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那景新吴长风王童徐梓雯张苹苹刘玉袁正李婷婷白霜陶士振

申请人 : 吉林大学

摘要 :

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及其设计方法,由一级套筒(1)、二级套筒(2)、三级套筒(3)、四级套筒(4)、软脂密封胶(5)、前连接板(6)、后连接板(7)、溢流阀(8)、液压液体(9)组成;套筒(1)、(2)、(3)、(4)为等长度薄壁管,之间相互嵌套,底部相连互通,并通过软脂密封胶(5)进行密封与连接;套筒(1)与前连接板(6)及套筒连接板(6)与防撞横梁连接,后连接板(7)与车架连接;上述溢流阀(8)安装在四级套筒(4)底部,保持碰撞过程中套筒内压力恒定,实现恒压卸荷与碰撞加速度恒定。该结构通过多级吸能结构作用,实现多级吸能、过程恒压控制,结构简易、低成本。(4)与后连接板(7)之间固定连接成密封结构;前

权利要求 :

1.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由一级套筒(1)、二级套筒(2)、三级套筒(3)、四级套筒(4)、软脂密封胶(5)、前连接板(6)、后连接板(7)、溢流阀(8)、液压液体(9)组成;一级套筒(1)、二级套筒(2)、三级套筒(3)、四级套筒(4)为等长度薄壁管,之间相互嵌套,底部相连互通,并通过软脂密封胶(5)进行密封与连接;一级套筒(1)与前连接板(6)及四级套筒(4)与后连接板(7)之间固定连接成密封结构;前连接板(6)与防撞横梁连接,后连接板(7)与车架连接;上述溢流阀(8)安装在四级套筒(4)底部,保持碰撞过程中套筒内压力恒定,实现恒压卸荷与碰撞加速度恒定。

2.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液体(9)可以是任何防锈、无腐蚀性、不易燃易爆的液体。

3.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筒间的重叠区域根据设计碰撞载荷的大小,控制在5-30mm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设计:(1)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设计:

参考相关法规及人体碰撞生物力学研究成果,设定车内乘员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值为a,则整车质心平均加速度最大值不应超过a,整车平均碰撞力可表示为F=ma,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为F1=F/2;

(2)各级套筒的实际长度设计:

根据相关法规,设定碰撞初始速度为V0,则车辆最大变形量 即为套筒的有效压缩量,可确定各级套筒的有效长度L0=L/3;

考虑套筒压缩初期的升压余量,获得套筒的名义长度L1=(1+μ)L0,其中μ取值在0.1~

0.2之间;

考虑重叠区域搭接量,获得套筒的实际长度L2=L1+ΔL,其中ΔL取值在5~30mm之间;

(3)最大截面套筒的外径设计:

根据车身结构自身特点、车辆总体布置尺寸及原有的传统吸能盒尺寸,确定一个合适的最大套筒外径D;

通常情况下,套筒壁厚尺寸远小于外径,近似认为内环面积与截面积相同,均为S;

(4)溢流阀额定压力设计:

根据上述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F1,以最大套筒作为强度设计计算基准,可知套筒结构实际所受内压为p=F1/S,即为溢流阀设计的额定压力值,其中S为最大套筒截面积;

溢流阀额定流量设计:

根据碰撞初始速度V0,最大套筒截面积S,可知碰撞初始时刻的液体流量为q=V0S,作为溢流阀的额定流量设计标准;

根据溢流阀的额定压力及额定流量参数,选择合适的溢流阀结构,对套筒内部液体进行恒压控制;

(5)套筒壁厚设计:

根据上述套筒结构所受内压p、最大套筒外径D及制造筒体钢板在常温下的许用应力[σ],并将套筒视为薄壁圆管模型,应用第四强度理论作为强度校核条件,获取套筒的备选参数;

套筒在内压p作用下,内壁径向应力σr=-p,轴向应力σx=0,沿套筒圆周切线的环向应力σθ=pD/2t,其中t为套筒壁厚;

则三个方向主应力可规定为:σ1=σθ,σ2=σx,σ3=σr;

根据第四强度理论所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计算

壁厚t的取值范围为

从结构轻量化角度及实际制造的工艺可行性考虑,选取合适的套筒壁厚。

说明书 :

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碰撞安全吸能元件及其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缓冲车辆前碰撞的冲击力,起到缓冲吸能与减小乘员伤害的作用。技术背景
[0002] 目前、国内汽车的销售量与保有量逐年攀升,汽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所关注。传统的车辆前防撞吸能系统,主要由前保险杠、防撞横梁、吸能盒及前纵梁结构组成,采用钢板冲压或滚压等结构焊接,通过结构的压溃变形缓冲吸能。在碰撞过程中,传统前防撞吸能系统较难实现碰撞加速度的恒定控制,且属于一次性破坏,无法重复使用,同时具有开发模具投入大、制造成本较高的缺点。因此,其他吸能与防撞结构的研究也在大量进行,包括液压及气压吸能元件的开发与研究。但采用液压或气压缓冲装置,需有整套的液压管路元件与控制系统,会对车辆的总体布置造成一定影响,显著增加成本的同时增加了整车重量,不利于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影响车辆原有结构与布置的前提下,通过数个顺序连接的简易套筒元件及一个溢流阀,实现车辆碰撞过程中碰撞缓冲力的恒定控制,以获得较理想的碰撞加速度(缓冲力)波形。
[0004] 附图1、2、3为本发明的结构图与剖视图,说明如下:
[0005] 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其特征在于:由一级套筒1、二级套筒2、三级套筒3、四级套筒4、软脂密封胶5、前连接板6、后连接板7、溢流阀8、液压液体9组成;套筒1、2、3、4为等长度薄壁管,之间相互嵌套,底部相连互通,并通过软脂密封胶5进行密封与连接;套筒1与前连接板6及套筒4与后连接板7之间固定连接成密封结构;前连接板6与防撞横梁连接,后连接板7与车架连接;上述溢流阀8安装在四级套筒4底部,保持碰撞过程中套筒内压力恒定,实现恒压卸荷与碰撞加速度恒定。
[0006] 所述的液压液体9可以是任何防锈、无腐蚀性、不易燃易爆的液体。
[0007] 所述的套筒间的重叠区域根据设计碰撞载荷的大小,控制在5-30mm之间。
[0008] 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设计:
[0009] (1)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设计:
[0010] 参考相关法规及人体碰撞生物力学研究成果,设定车内乘员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值为a,则整车质心平均加速度最大值不应超过a,整车平均碰撞力可表示为F=ma,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为F1=F/2;
[0011] (2)各级套筒的实际长度设计:
[0012] 根据相关法规,设定碰撞初始速度为V0,则车辆最大变形量L=V02/2a,即为套筒的有效压缩量,可确定各级套筒的有效长度L0=L/3;
[0013] 考虑套筒压缩初期的升压余量,获得套筒的名义长度L1=(1+μ)L0,其中μ取值在0.1~0.2之间;
[0014] 考虑重叠区域搭接量,获得套筒的实际长度L2=L1+ΔL,其中ΔL取值在5~30mm之间;
[0015] (3)最大截面套筒的外径设计:
[0016] 根据车身结构自身特点、车辆总体布置尺寸及原有的传统吸能盒尺寸,确定一个合适的最大套筒外径D;
[0017] 通常情况下,套筒壁厚尺寸远小于外径,近似认为内环面积与截面积相同,均为S;
[0018] (4)溢流阀额定压力设计:
[0019] 根据上述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F1,以最大套筒作为强度设计计算基准,可知套筒结构实际所受内压为p=F1/S,即为溢流阀设计的额定压力值,其中S为最大套筒截面积;
[0020] 溢流阀额定流量设计:
[0021] 根据碰撞初始速度V0,最大套筒截面积S,可知碰撞初始时刻的液体流量为q=V0S,作为溢流阀的额定流量设计标准;
[0022] 根据溢流阀的额定压力及额定流量参数,选择合适的溢流阀结构,对套筒内部液体进行恒压控制;
[0023] (5)套筒壁厚设计:
[0024] 根据上述套筒结构所受内压p、最大套筒外径D及制造筒体钢板在常温下的许用应力[σ],并将套筒视为薄壁圆管模型,应用第四强度理论作为强度校核条件,获取套筒的备选参数;
[0025] 套筒在内压p作用下,内壁径向应力σr=-p,轴向应力σx=0,沿套筒圆周切线的环向应力σθ=pD/2t,其中t为套筒壁厚;
[0026] 则三个方向主应力可规定为:σ1=σθ,σ2=σx,σ3=σr;
[0027] 根据第四强度理论所建立的强度条件为计算壁厚t的取值范围为
[0028]
[0029] 从结构轻量化角度及实际制造的工艺可行性考虑,选取合适的套筒壁厚。
[0030] 有益效果:该结构通过多级吸能结构作用,实现多级吸能、过程恒压控制,使得该结构可以在碰撞的主要缓冲过程中处于恒压吸能状态,避免碰撞过程加速度峰值过大对人体产生冲击,减小乘员伤害。同时,可根据不同车辆的重量与需要抵抗的初始碰撞速度,调整与选配不同的套筒结构以及溢流阀结构,实现结构简易、低成本、多级、恒压的吸能缓冲效果。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外廓轴测图;
[0032] 图2是本发明总体外廓正视图;
[0033] 图3是本发明总体剖视图;
[0034] 图4是一级套筒缓冲吸能示意图;
[0035] 图5是二级套筒缓冲吸能示意图;
[0036] 图6是三级套筒缓冲吸能示意图;
[0037] 图7是本发明结构与防撞梁的总体装配图;
[0038] 图8是安装本吸能套筒后的碰撞加速度曲线图。
[0039] 其中:1为一级套筒、2为二级套筒、3为三级套筒、4为四级套筒、5为软脂密封胶、6为前连接板、7为后连接板、8为溢流阀、9为液压液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1] 本发明涉及一种简易三段套筒式充液缓冲吸能元件及其设计方法,由一级套筒1、二级套筒2、三级套筒3、四级套筒4、软脂密封胶5、前连接板6、后连接板7、溢流阀8、液压液体9组成。
[0042] 上述套筒1、2、3、4为等长度薄壁管,之间相互嵌套,底部相连互通,并通过软脂密封胶5进行密封与连接。
[0043] 上述套筒1与前连接板6及套筒4与后连接板7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成密封结构。
[0044] 上述溢流阀8,安装在四级套筒4底部,保持碰撞过程中套筒内压强恒定,实现恒压卸荷与碰撞加速度恒定。
[0045] 上述液压吸能元件的液压液体9可以是任何防锈、无腐蚀性、不易燃易爆的液体组成,如对碰撞接触初期的加速度要求更高时,可以在套筒中充入少量空气,使得套筒开始吸能阶段的力量上升更加平顺,增加碰撞时间,减少对人员的冲击,可以获取如图8所示较为理想的碰撞加速度曲线。
[0046] 上述套筒间的重叠区域控制在5-30mm之间,确保连接紧密。
[0047] 上述套筒吸能元件通过前连接板6与防撞横梁连接,通过后连接板7与车架连接。
[0048] 上述吸能套筒的设计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设计:
[0049] 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设计:参考相关法规及人体碰撞生物力学研究成果,设定车内乘员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值为a,则整车质心平均加速度最大值不应超过a,整车平均碰撞力可表示为F=ma,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为F1=F/2;
[0050] 各级套筒的实际长度设计:根据相关法规,设定碰撞初始速度为V0,则车辆最大变形量L=V02/2a,即为套筒的有效压缩量,可确定各级套筒的有效长度L0=L/3;
[0051] 考虑套筒压缩初期的升压余量,获得套筒的名义长度L1=(1+μ)L0,其中μ取值在0.1~0.2之间;
[0052] 考虑重叠区域搭接量,获得套筒的实际长度L2=L1+ΔL,其中ΔL取值在5~30mm之间;
[0053] 最大截面套筒的外径设计:根据车身结构自身特点、车辆总体布置尺寸及原有的传统吸能盒尺寸,确定一个合适的最大套筒外径D;
[0054] 通常情况下,套筒壁厚尺寸远小于外径,近似认为内环面积与截面积相同,均为S;
[0055] 溢流阀额定压力设计:根据上述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F1,以最大套筒作为强度设计计算基准,可知套筒结构实际所受内压为p=F1/S,即为溢流阀设计的额定压力值,其中S为最大套筒截面积;
[0056] 溢流阀额定流量设计:根据碰撞初始速度V0,最大套筒截面积S,可知碰撞初始时刻的液体流量为q=V0S,作为溢流阀的额定流量设计标准;
[0057] 根据溢流阀的额定压力及额定流量参数,选择合适的溢流阀结构,对套筒内部液体进行恒压控制;
[0058] 套筒壁厚设计:根据上述套筒结构所受内压p、最大套筒外径D及制造筒体钢板在常温下的许用应力[σ],并将套筒视为薄壁圆管模型,应用第四强度理论作为强度校核条件,获取套筒的备选参数;
[0059] 套筒在内压p作用下,内壁径向应力σr=-p,轴向应力σx=0,沿套筒圆周切线的环向应力σθ=pD/2t,其中t为套筒壁厚;
[0060] 则三个方向主应力可规定为:σ1=σθ,σ2=σx,σ3=σr;
[0061] 根据第四强度理论所建立的强度条件为计算壁厚t的取值范围为
[0062] 从结构轻量化角度及实际制造的工艺可行性考虑,选取合适的套筒壁厚。
[0063] 实施例:
[0064] 以某整车整备质量为1.2t的乘用车的吸能元件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0065] 根据相关文献表明,乘用车的吸能系统完全溃缩变形过程的加速度平均值一般控制在40g左右,设定碰撞初始速度为40km/h(即11.11m/s)的100%刚性墙碰撞;
[0066] 计算单侧套筒最大压缩力:计算出碰撞的理论平均碰撞力F=ma=1200*40*9.8=470.4KN,则单侧套筒结构承受碰撞力为235.2KN;
[0067] 计算各级套筒的实际设计长度:由于碰撞初始速度V0为11.11m/s,则车辆变形量L为0.16m(套筒有效压缩量),则各级套筒的有效长度L0为0.053m;
[0068] 考虑套筒压缩初期的升压余量,获得各级套筒的名义长度L1为0.06m;
[0069] 考虑重叠区域搭接量,将各级套筒长度设计为0.07m;
[0070] 计算最大截面套筒的外径:根据车辆总体布置尺寸及原有的传统吸能盒尺寸经验值,将最大套筒的外径D设计为0.1m;
[0071] 计算溢流阀额定压力:由上述单侧套筒承受的碰撞力及最大套筒外径,将溢流阀的额定压力设计为30.0MPa;
[0072] 溢流阀额定流量设计:根据碰撞初始速度11.11m/s,最大套筒外径0.1m,将溢流阀的额定流量设计为0.09m3/s;
[0073] 计算套筒壁厚: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制造套筒的材料通常选择16Mn,屈服极限为345MPa(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取适当安全系数),则钢板在常温下的许用应力为345MPa;
[0074] 由套筒壁厚的取值范围公式,可计算得t≥4.3mm,考虑结构轻量化及实际制造工艺可行性,将壁厚设计为4.5mm。
[0075] 按照本发明所述设计方法,计算得到的实现本装置所需的各项技术参数如下表:
[0076]
[0077] 参照图3、4、5、6,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保险杆与防撞梁先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并推动一级套筒1的压缩液体,压力升高达到一定值时,套筒4底部的溢流阀8开启,使得套筒1以恒定加速度推进,至碰撞力将套筒1推至套筒2底部,如图4所示。若碰撞产生的剪切力超过套筒2与套筒3的密封胶剪切许用应力,活塞推动套筒2运动,继续进行缓冲吸能,至套筒3底部,如图5所示。同样,若再次超过套筒3与套筒4之间的密封胶剪切许用应力,则推动套筒3运动将套筒4中的液体排出,继续进行缓冲吸能,如图6所示。该结构通过多级吸能结构作用,实现多级吸能、过程恒压控制,使得该结构可以在碰撞的主要缓冲过程中处于恒压吸能状态,避免碰撞过程加速度峰值过大对人体产生冲击,减小乘员伤害。同时,可根据不同车辆的重量与需要抵抗的初始碰撞速度,调整与选配不同的套筒结构以及溢流阀结构,实现结构简易、低成本、多级、恒压的吸能缓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