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26189.5

文献号 : CN10432120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松田淳桥村嘉章关泰伸

申请人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在轮圈的外周侧具有圆环状的内环带以及从所述内环带分离开的同心圆的圆环状的外环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环带与外环带之间具备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吸排气机构的空气囊,具备将所述内环带与外环带连结的支撑体,在轮胎周向上存在多个所述空气囊。再有,所述外环带包括轮胎用橡胶组合物,所述空气囊的排气口连通直至所述外环带的最外层。根据该构成,实现兼具非充气轮胎及充气轮胎的优点的轮胎。

权利要求 :

1.一种轮胎,在轮圈的外周侧具有圆环状的内环带以及从所述内环带分离开的同心圆的圆环状的外环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环带与外环带之间具备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吸排气机构的空气囊,在轮胎周向上存在多个所述空气囊,所述吸排气机构具有所述空气囊进入接地区域则凹陷而将内部空气向大气排出的排气机构、和所述空气囊从接地区域离开则从大气吸入空气的吸气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连结所述内环带外环带的支撑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囊的吸气和/或排气通过所述空气囊所具备的单向阀来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带包括轮胎用橡胶组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囊的排气孔连通至所述外环带的最外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带,其与路面接触的区域因承受汽车整体的重量而弯曲成扁平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机构,在所述轮胎接地时关闭,在所述轮胎没有接地时打开,所述排气机构,在所述轮胎接地时打开,在所述轮胎没有接地时关闭。

说明书 :

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支撑来自车辆的载荷的支撑结构体的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充气轮胎由于支撑车辆的载荷的能力、吸收并缓和来自路面的冲击的能力、传递来自车辆的力的能力优良,因此从自行车、摩托车、乘用车以及卡车等小型车辆到大型车辆广泛采用。然而,也会发生由来自路面等的异物所导致的爆胎,因而,近年来特别是由于具有不爆胎等优点,而提出了非充气轮胎的方案。
[0003] 作为非充气轮胎,通常将实心轮胎(solid tire)和无空气纯橡胶轮胎(cushion tire)等具有实心橡胶结构的轮胎用于产业车辆。但是,具有实心橡胶结构的非空气式轮胎,存在重量大且冲击吸收性能不好的问题,在重视乘坐舒适性的乘用车中几乎不采用。
[0004] 于是,也提出了不具有实心结构的非充气轮胎。该非充气轮胎具有:在轮圈的外侧离开地配置且与轮圈同轴的环状带;覆盖环状带的外周且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分;和将环状带及轮圈连结且支撑并且利用张力来传递载荷力的多个辐板(web spoke)(专利文献1)。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00932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966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 此类不具有实心结构的非充气轮胎,因在周向上相邻的辐条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间隔而在非充气轮胎接地的部分成为不均匀的接地(所谓的弯曲(压弯)),因此在行驶中发生振动,胎面部分的变形也增大、滚动阻力也增大。作为防止此类弯曲现象的方法,例如,提出了以下方案:将辐条结构体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分割,使这些分割片中的凸片(fin)的位置互相错开,从而抑制辐条结构体的弯曲。(专利文献2)虽然通过该方法能够某种程度地抑制弯曲,但是,仍无法取代在辐条结构体中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凸片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的结构,因此其弯曲抑制效果不一定充分。此外,虽然认为增加作为支撑体的辐板的数量变得更密的方法能够减小轮胎的周向的刚性变动,并能够改善弯曲的产生,但是,也存在轮胎重量增加这一问题。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2] 本发明通过融合不爆胎且不充气的非充气轮胎的优点和能够进行压缩空气所实现的路面与接地面的均匀支撑这一充气轮胎的优点来解决上述弯曲等问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安装于轮圈的圆环状的内环带以及由支撑体支撑的外环带之间存在多个空气囊。再有,本发明的轮胎中的这些空气囊分别具备与外部连通的吸排气机构,通过轮胎的滚动来自动地反复进行吸排气。
[0013] 即与路面接触的区域中的外环带承受汽车整体的重量而弯曲成扁平状态,与此相对应地,在该部分存在的空气囊内的空气从通气口漏出,空气囊配合外环带形状地扁平化。若轮胎旋转、该扁平化的区域从路面离开则外环带开始恢复原来的圆形状态,与此相对应地,空气囊也从通气口吸气而膨胀,开始恢复通常的膨胀状态。再有,若轮胎旋转、这些区域到达最上部附近则完全成为原来的状态即外环带成为圆形状态,空气囊恢复为完全膨胀的状态。配合轮胎的旋转,该状态反复。
[0014] 具体地,本发明的轮胎,在轮圈的外周侧具有圆环状的内环带以及从所述内环带分离开的同心圆的圆环状的外环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环带与外环带之间具有具备与外部连通的吸排气机构的空气囊,具备连结所述内环带外环带的支撑体,在轮胎周向上存在多个所述空气囊。再有,所述外环带包括轮胎用橡胶组合物。
[0015] 发明效果
[0016] 现有的具有支撑体(辐条)结构体的非充气轮胎中,与路面的接触面在不存在支撑体的部分凹陷,并成为与支撑体的位置联动的不均匀状态,但是,本发明的轮胎由空气囊支撑不存在支撑体的部分,因此与路面的接地成为均匀的状态。因此,也使轮胎的滚动所形成的振动的产生得到抑制,滚动阻力也没有增大,乘坐舒适性也变得良好。此外,支撑体的变形也由空气囊适度抑制,因此胎面的变形没有增大到必要以上便能够确保适度的接地面积,基于这一点,轮胎的滚动阻力也不会增大。支撑体的变形不会极端地变大,因此支撑体的耐疲劳性提高、寿命也变长。再有,通过兼用比支撑体重量轻的空气囊,不需要使支撑体增加到必要以上,也不会使轮胎的重量增大。而且,使用多个空气囊,因此即使一个空气囊损伤,也能够由其他周边的空气囊覆盖,某种程度上还能够进行缺气保用(run flat)行驶。
[0017]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兼具非充气轮胎的优点即耐爆胎这一特性和充气轮胎的优点即良好乘坐舒适性、低滚动阻力特性的同时,具有轮胎重量不增大的优良效果。
[0018]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可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而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具有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的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0020]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由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所构成的轮胎的功能的示意图。
[0021] 图3是表示一边与路面接触一边旋转的本发明的轮胎侧面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2] 图4是表示在空气囊所安装的单向阀机构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0023] 图5是表示在空气囊所安装的单向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0024] 图6A和图6B是表示在空气囊所安装的单向阀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6A是表示空气囊71所在的区域到达轮胎的接地部分时的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轮胎旋转、空气囊71所在的区域从轮胎的接地部分离开时的状态的图。
[0025] 图7是表示使用在轮胎周向上螺旋状地卷绕的支撑体的实施方式的图。
[0026] 图8是表示使用在轮胎径向上螺旋状地卷绕的支撑体的实施方式的图。
[0027]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由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所构成的轮胎的功能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本发明涉及在成为不均匀接地状态的现有辐条结构体上添加空气囊来实现均匀的接地状态、并改善了乘坐舒适性、滚动阻力的轮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具有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的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在轮圈12上装配有本发明的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即轮胎11。本发明的带空气囊辐条的结构体即轮胎11的构成包括:紧贴并嵌合于轮圈12外周的圆环状的内环带13;从该内环带13分离开且与内环带13同心圆的圆环状的外环带14;相对于内环带13支撑外环带14的支撑体(辐条)15;以及在内环带13与外环带14之间存在的空气囊17。内环带13紧贴并嵌合于轮圈12外周,在外环带14的外周装配有胎面环(tread ring)16,该胎面环16与地面接触。通过使外环带14包括与胎面相同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从而也能够将外环带14兼用作胎面环16。或者,通过使外环带和/内环带包括与支撑体相同的材质从而能够使其兼用作支撑体。
[0029] 空气囊17配置于在圆环状的内环带13及外环带14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的支撑体15之间,在不承受载荷时内含空气而成为膨胀的状态(通常状态)。支撑体15不仅配置于内环带13和外环带1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也可以配置于中间,在该情况下,空气囊17也存在于在其中间所配置的支撑体15之间。因此,在该情况下,空气囊17在内环带13与外环带14的两侧面之间存在多个。此外,在内环带13与外环带14的轮胎径向的中间也可以存在支撑体。在该情况下,在轮胎径向上在内环带13与外环带14之间也存在多个空气囊。在图1中,支撑体
15在相对于内环带13及外环带14大体垂直的方向上配置成棒状或柱状的形状,但是,也可以倾斜配置,或者,也可以配置成网眼状,还可以交叉成梁结构状。在该情况下,内环带13与外环带14之间成为由支撑体划分开的多个小空间,也可以与这些小空间相对应地分别配置空气囊。
[0030] 支撑体既可以是网状、梁状、棒状或柱状也可以是板状体,在成为网状、梁状、棒状或柱状的情况下相邻的小空间相连,因此也存在配置于其中的空气囊在膨胀的状态下进入相邻空间的情况。外环带14在兼用作胎面环的情况下,包括通常的胎面用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在外环带14的外侧被胎面环覆盖的情况下,能够包括与支撑体相同的材料,也能够将外环带14和支撑体15构成为一体。空气囊17膨胀时,空气囊17从内侧向外侧挤压外环带14,也起到了保持外环带14的圆环形状的作用。此外,在图1等中,轮圈由辐条状的支撑体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其他支撑体(例如,螺旋状)构成。
[0031]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由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所构成的轮胎的功能的示意图,表示了在使轮胎接地的状态下沿包括轮圈中心的纵向切断的剖视图。在图2中,在构成轮圈22的轮辋23上嵌有支撑体25,但是,也也可以设为在支撑体25的与轮辋嵌合的部分嵌内环带且在该内环带结合有支撑体25的结构。如图2所示,嵌合或结合于轮辋的内环带和支撑体也可以成为一体。胎面24从轮辋23分离开同心圆状地由支撑体25支撑于轮辋23。支撑体25交织成格子状地配置于轮辋23与胎面24之间,在这些交织成格子状的支撑体内插入有空气囊27。在图2中,胎面24与外环带成为一体,但是,也可以如图1所示那样为分体的。在分体的情况下,在支撑体25与胎面24之间存在外环带。或者,支撑体25的外径侧也可以与外环带成为一体。不管采用哪种结构,与路面接触的部分都需要具有与胎面相同的功能。
[0032] 在胎面24位于上侧时,没有作用载荷,因此作为弹性体的支撑体25处于复原状态,将胎面24保持为圆环状态。同时,插入支撑体内的空气囊27也利用自身复原力复原成膨胀状态。此时,空气囊27所具备的吸气口28自动打开,从大气向空气囊27内取入空气29。
[0033] 空气囊27所具备的排气口30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空气囊27内的空气不会向外部排出。此外,通过在吸气口28及排气口30设置单向阀,能够可靠地实现使空气仅向一方流入的功能。
[0034] 在与地面接触的下侧的胎面24中,作用有载荷,因此作为弹性体的支撑体25成为变形状态。在图2中,支撑体25在轮胎的宽度方向上被按压,当然在轮胎的周向上也变形。随着支撑体25的变形,空气囊27也被向下侧按压而处于变形状态,并且空气囊27也与胎面24的整个内面(除支撑体25与胎面24接触的部分之外)接触而按压胎面24的整个内面。因此,支撑体25和胎面24没有接触的部分也由空气囊27按压,因此接地面成为更均匀的状态(若没有空气囊,则在该部分接地压力变为不均匀的状态)。若空气囊27成为变形状态,则排出口30自动打开而使空气囊27内部的空气31向大气排出,并吸收接地时的冲击。也就是缓冲功能也提高。另一方面,空气囊24所具备的吸气口28成为关闭状态,不会从该吸气口28排出空气。特别地,通过在吸气口28设置单向阀,能够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此外,轮圈22(包括轮辋23)不会因载荷而变形,因此将来自发动机齿轮的流畅旋转传递到轮圈。
[0035] 图3是表示一边与路面接触一边旋转的本发明的轮胎侧面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中的轮胎在轮圈41的外周装配有内环带42,并具备相对于内环带42由支撑体44支撑的同心圆状的外环带43。在内环带42与外环带43之间在格子状的支撑体内配置有空气囊45。在图3中,与图2同样地,外环带43与胎面环成为一体,但是,也可分体地将胎面环装配于外环带43。轮胎向箭头R方向旋转,外环带43在接地区域48与地面接触。在接地区域48中,支撑体44及外环带43由于汽车的载荷而变形,空气囊45也与该变形对应地变形。
[0036] 若轮胎旋转、在接地区域48与地面接触,则空气囊45开始压缩变形、空气囊45所具备的排气口打开使空气囊45内的空气46向外部排出。如果该空气囊45所具备的排气口与作为最外层的外环带43和/或胎面相连通,通过在外环带和/或胎面所设置的细贯穿孔向外部排出空气46,则能够进行有效的空气排出。此外,如果成为上述结构,则例如在湿滑路面上由于排出的空气有助于将接地面附近的水推开,因此实现排水性提高且湿地性能提高这一效果。
[0037] 若轮胎进一步旋转、外环带43从接地区域48离开,则汽车的载荷不会作用于支撑体44及外环带43,因此通过这些弹性体的复原力返回原来的没有作用载荷的状态,在轮胎的上侧成为圆环状态。空气囊45也与之相对应地自动复原。与此同时,空气囊45的吸气口自动打开,空气47从外部被取入空气囊45内使空气囊45成为以一定压力膨胀的状态。与轮胎的旋转相应地反复进行这些过程,因此外环带(胎面)43与地面的接地状态总是保持均匀。其结果,振动的产生也减少,另外胎面的变形也维持在一定状态,能够得到良好的滚动阻力。
[0038] 图2所示的吸排气口28及30成为,如上述那样空气仅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机构。即具有单向阀机构。例如,吸气口28在轮胎接地时关闭,在轮胎没有接地时打开,空气向空气囊27内部进入。另一方面,排气口30在轮胎接地时打开,在轮胎没有接地时关闭,从空气囊27内部向外部排出空气。如图2及图3所示,空气囊27的排气口30连通直至作为最外层的外环状带和/或胎面环,从而能够有效地将空气囊27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0039] 图4是表示安装于空气囊51的单向阀机构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空气囊51在空气囊51的囊壁52具备单向阀54及55。在该单向阀54及55带有能够通过内侧与外侧的压力差而开闭的阀56(55-1、56-2)及阻挡部57(57-1、57-2)。在单向阀54中,若空气囊51的内部空间53的压力比空气囊51外部的压力低则开闭阀56(56-1)打开,外部的空气向空气囊51的内部空间53流入,反之,若空气囊51的内部空间53的压力比空气囊51的外部的压力高则开闭阀
56(56-1)由阻挡部57(57-1)按压而关闭,因此不会有空气出入。另一方面,单向阀55进行与单向阀54相反的动作。即、在单向阀55中,若空气囊51的内部空间53的压力比空气囊51外部的压力高则打开,空气囊51的内部空间53的空气向空气囊51外部流出,反之,若空气囊51的内部空间53的压力比空气囊51外部的压力低则开闭阀56(56-2)由阻挡部57(57-2)按压而关闭,因此不会有空气出入。此外,只要是能够进行空气出入的位置,则该单向阀54及55可以设置于空气囊51的任意部位。单向阀是这样简单的机构,因此小型化也容易,也可以埋入空气囊51的囊壁52。通过仅将这样简单机构的单向阀设置于空气囊便能够制作本发明的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的轮胎。
[0040] 图5是表示安装于空气囊61的单向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空气囊61在空气囊61的囊壁62具备单向阀64及66。在该单向阀66具备具有通气路径的旋转球67,通过该通气路径进行空气囊61的已含有空气的内部空间63与空气囊61的外部的空气出入。该旋转球67安装得在单向阀66内保持气密状态并旋转自如,与重力相应地通气路径朝向一定方向。即无论空气囊61位于哪个位置,该旋转球67都保持大体相同的状态,并相对于单向阀66自由旋转,但是若从外部观则旋转球67维持大体相同的状态。
[0041] 安装于轮胎的空气囊61也与轮胎一同旋转。在空气囊61的囊壁62配置单向阀66,使得在轮胎旋转、图5所示的空气囊61到达与地面接触的区域68时,安装于空气囊61的单向阀66也进入该接地区域。此时,如图5所示,位于接地区域68的单向阀66的通气路径和旋转球67的通气路径如图5所示那样连接,从而空气囊61的内部空间63与空气囊61外部相连,能够进行空气的出入。
[0042] 在空气囊61处于接地状态时,空气囊61的内部空间63的空气通过单向阀66的通气路径向空气囊61的外部排出。
[0043] 另一方面,在单向阀64也具备具有通气路径的旋转球65,通过该通气路径进行空气囊61的已含有空气的内部空间63与空气囊61外部的空气出入。该旋转球65安装得在单向阀64内保持气密状态并旋转自如,与重力相应地通气路径朝向一定方向。即无论空气囊61位于哪个位置,该旋转球65都保持大体相同的状态,并相对于单向阀64自由旋转,但是若从外部观看则旋转球65维持大体相同的状态。
[0044] 安装于轮胎的空气囊61也与轮胎一同旋转。在空气囊61的囊壁62配置单向阀64,使得在轮胎旋转、图5所示的空气囊61到达与地面接触的区域68时,安装于空气囊61的单向阀64也进入该接地区域。此时,如图5所示,位于接地区域68的单向阀64的通气路径和旋转球65的通气路径没有连接而是被隔断,因而空气囊61的内部空间63与空气囊61的外部不能进行空气的出入。
[0045] 若空气囊61也与轮胎的旋转相对应地进一步旋转、存在单向阀64和/或66的部分从接地区域68离开,则单向阀64和/或66的方向也变化。另一方面,旋转球65和/或67的方向没有变化,因此也可以认为单向阀64和/或66在旋转球65和/或67的周围旋转。因此,使得单向阀66的通气路径与旋转球67的通气路径没有连接,另一方面,使得单向阀64的通气路径与旋转球65的通气路径连接。若成为该状态,则空气囊61复原、膨胀,因此空气从空气囊61外部向空气囊61的内部空间63流入。若存在单向阀64和/或66的部分到达轮胎的上部区域69,则单向阀64的通气路径与旋转球65的通气路径完全连接,空气囊61成为充分膨胀的状态。另一方面,单向阀66的通气路径与旋转球67的通气路径被隔断,不能进行空气的出入。
此外,只要是能够进行空气的出入的位置,则单向阀64和/或66能够配置于空气囊61的任意部位。此外,也可以小型化,如果空气的出入量少,则也可以配置多个单向阀。即使安装有使用上述那样的具有通气路径的旋转球的简易阀的空气囊也能够应用于本发明。此外,单向阀64及66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为单向阀。即、只是根据内部压力而进行吸排气。因此,通过与图4或图5所示的单向阀组合而成为能够防止逆流的优良吸排气机构。
[0046] 图6A和图6B是表示安装于空气囊17的单向阀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图。空气囊71在空气囊71的囊壁72具备单向阀74和75。图6A是表示空气囊71所在的区域到达轮胎的接地部分时的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轮胎旋转、空气囊71所在的区域从轮胎的接地部分离开时的状态的图,特别地,是表示图6A所示的空气囊71原样旋转到达与轮胎的接地部分相反侧即轮胎的上部侧时的图。在单向阀74中,在空气囊71的囊壁72的区域76形成有缝隙,囊壁72在该部分76重叠,囊壁79从外侧将内侧的囊壁79覆盖,而使位于外侧的囊壁78能向外侧开闭地成为柔性状态。另一方面,在单向阀75中,在空气囊71的囊壁72的区域77形成有缝隙,囊壁72在该部分77重叠,囊壁81从内侧将外侧的囊壁80覆盖,而使位于内侧的囊壁81能向内侧开闭地成为柔性状态。
[0047] 在空气囊71到达轮胎的接地部分时,空气囊71成为压缩状态,因此空气囊71的内部空间73的压力比空气囊71外部高。因此,如图6A所示,在单向阀75中,内侧的囊壁81从内侧内受按压而紧贴外侧的囊壁80,因此不进行空气的出入。另一方面,在单向阀74中,外侧的囊壁78从内侧受按压而向外侧打开、形成通气口82,空气囊71的内部空间73的空气从该通气口82向空气囊72的外部排出。
[0048] 在空气囊71到达轮胎的上部侧时,空气囊71利用自身复原力复原成膨胀状态,因此空气囊71的内部空间73的压力比空气囊71外部低。因此,如图6B所示,在单向阀74中,外侧的囊壁78从外侧受按压而紧贴内侧的囊壁79,因此不进行空气的出入。另一方面,在单向阀75中,外侧的囊壁81从外侧受按压而向内侧打开、形成通气口83,空气囊71外部的空气从该通气口83向空气囊71的内部空间73流入。在图6A中,将单向阀的位置记载于空气囊的下部,在图6B中,将单向阀的位置记载于空气囊的上部,但是,单向阀的位置不限于这些部位,只要是能将单向阀开闭并进行空气出入的部位,就可以设置于空气囊的任意部位。
[0049] 图7是表示使用在轮胎周向上螺旋的弹簧式(也可称为线圈状或弹簧状)支撑体的实施方式的图。图1所示的支撑体是将内环带和外环带之间结合的柱状、棒状或板状体,而图7所示的支持体是在轮胎周向上螺旋并卷绕的弹簧。本实施方式的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即轮胎91的构成包括:紧贴地嵌在轮圈92外周的圆环状的内环带93;从该内环带93离开且与内环带93同心圆的圆环状的外环带94;相对于内环带93支撑外环带94的支撑体(辐条)95;在内环带93与外环带94之间存在的空气囊97;以及在外环带94的外周装配的胎面环96。
支撑体95是在轮胎周向上螺旋并卷绕的弹簧。在该弹簧状的支撑体95的内部插入有空气囊
97,若轮胎接地而承受载荷,则弹簧95在轮胎径向上弯曲,同时在该部分配置的空气囊97也变形并将内部的空气排出。若轮胎不处于接地状态,则没有施加载荷,因此弹簧95恢复原来的状态而逐渐使弹簧直径增大。与此对应地,在该部分配置的空气囊97也膨胀而从外部向空气囊内部吸入空气。作为弹簧的材料,能够使用金属和塑料(树脂)等,但是,优选金属,更优选使用弹簧钢那样的材料。
[0050] 图8是表示使用在轮胎径向上螺旋状地卷绕的弹簧式支撑体的实施方式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即轮胎101的构成包括:紧贴地嵌在轮圈102外周的圆环状的内环带103;从该内环带103离开且与内环带103同心圆的圆环状的外环带104;相对于内环带103支撑外环带104的支撑体(辐条)105;在内环带103与外环带104之间存在的空气囊107;以及在外环带104的外周装配的胎面环106。支撑体105是在轮胎周向上螺旋并卷绕的弹簧。在轮胎径向上卷绕的弹簧105在内环带103与外环带104之间配置有多个,外环带104经由弹簧105由内环带103支撑。各弹簧各自独立,在该弹簧的内部配置有空气囊107。若轮胎接地而施加载荷,则弹簧105向轮胎径向收缩,与此对应地,空气囊107也收缩而将内部的空气排出。若轮胎不是接地状态,则没有施加载荷,因此弹簧105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弹簧逐渐伸展。与此对应地,在该部分配置的空气囊107也伸展而从外部向空气囊内部吸入空气,作为弹簧的材料,能够使用金属和塑料(树脂)等,但是,优选金属,更优选使用弹簧钢那样的材料。
[0051] 构成此前描述的支撑体的材料,优选富于弹性且有伸缩性的材料,更优选使用粘性低的材料。例如,金属、聚氨酯、FRP(纤维强化塑料)等。此外,空气囊也是有弹性且富于伸缩性的材料较好,例如,橡胶组合物、FRP、尿烷等。
[0052] 图9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上述本发明的内容,而表示本发明的由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构成的轮胎的功能的概念图。在汽车停止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的轮胎(图9中的(1)区域)因车体的重量而处于凹陷状态。此外,与接地面相反侧的轮胎((3)的区域)成为通常的膨胀成圆环状的状态。若轮胎沿箭头方向((1)→(2)→(3)→(1))旋转,则处于(3)的状态的轮胎(圆环状膨胀的状态)成为与路面接触的区域((1)的区域),轮胎因车体重量而凹陷、支撑体也凹陷。其结果,空气囊被压缩而将空气囊内的空气从通气口向外部排出。若轮胎进一步旋转,则从接地区域(1)脱离、成为没有承受车体重量的区域((2)的区域),支撑体以支撑体的自身复原力开始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此外,进入支撑体的内部的空气囊也依靠自身复原力开始膨胀、从外部向空气囊内吸入外部空气。在从轮胎的接地后端开始直到到达接地前端的期间内进行该空气的吸入直至空气囊膨胀到极限。若轮胎进一步旋转,则在从轮胎的接地后端到接地前端之间的区域((3)的区域)中支撑体和空气囊都成为原来的膨胀状态(保压状态)。若轮胎进一步旋转,则轮胎进入接地区域、重复进行上述循环。本发明的由带空气囊辐条结构体构成的轮胎,如上述那样配合轮胎的接地旋转而自动吸排空气、重复进轮胎的凹陷和膨胀,通过该过程能够良好地保持滚动阻力同时也能够良好地确保乘坐舒适性。
[0053] 此外,关于能够将在说明书的某一部分记载并说明的内容在没有记载的其他部分中也不矛盾地适用这点,当然也能够将该内容适用于该其他部分。此外,当然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和/或实施例所示的内容组合并适当采用,或者将这些内容与已有或已知的技术组合并适当采用。还有,当然,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一例,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来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
[0054] 本申请基于2012年5月24日在日本由本申请的申请人所提交的特愿2012-119103号,其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并入本申请中。
[0055] 产业上利用可能性
[0056] 本发明能够作为非充气轮胎或充气轮胎的替代轮胎而应用于各种用途。
[0057] 附图标记说明:
[0058] 11 轮胎 12 轮圈
[0059] 13 内环带 14 外环带
[0060] 15 支撑体(辐条) 16 胎面环
[0061] 17 空气囊 22 轮圈
[0062] 23 轮辋 24 胎面
[0063] 25 支撑体 27 空气囊
[0064] 28 吸气口 29 空气
[0065] 30 排气口 31 空气
[0066] 41 轮圈 42 内环带
[0067] 43 外环带 44 支撑体
[0068] 45 空气囊 46 空气
[0069] 47 空气 48 接地区域
[0070] 51 空气囊 52 囊壁
[0071] 53 内部空间 54 单向阀
[0072] 55 单向阀 56 开闭阀
[0073] 57 阻挡部 61 空气囊
[0074] 62 囊壁 63 内部空间
[0075] 64 单向阀 65 旋转球
[0076] 66 单向阀 67 旋转球
[0077] 68 接地区域 69 上部区域
[0078] 71 空气囊 72 囊壁
[0079] 73 内部空间 74 单向阀
[0080] 75 单向阀 78 囊壁
[0081] 79 囊壁 80 囊壁
[0082] 81 囊壁 82 通气口
[0083] 83 通气口
[0084] 91 轮胎 92 轮圈
[0085] 93 内环带 94 外环带
[0086] 95 支撑体(弹簧) 96 胎面环
[0087] 97 空气囊 98 车轴
[0088] 101 轮胎 102 轮圈
[0089] 103 内环带 104 外环带
[0090] 105 支撑体(弹簧) 106 胎面环 107 空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