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射遮蔽装置、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调整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26139.7

文献号 : CN10432149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山口将哉

申请人 : 立川窗饰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的日射遮蔽装置,组装容易且能够在设置现场容易地对下梁的下限位置进行微调;本发明提供的日射遮蔽装置具备:日射遮蔽材料、下梁、从上梁垂下且支撑上述下梁的升降绳、通过改变升降绳的长度而使上述下梁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装置、用于限制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的限制装置、以及配置于上述下梁内,并且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改变将上述升降绳引入上述下梁内的引入量,从而调整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调整装置;上述调整装置具备:保持上述升降绳的保持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内的旋转部件、以及用于使上述旋转部件旋转的旋转操作部;上述保持部件设有收容上述升降绳的第一绳收容槽。

权利要求 :

1.一种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日射遮蔽材料,其悬挂在上梁上;

下梁,其配置于所述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

升降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支撑所述下梁;

升降装置,其从所述上梁侧改变所述上梁与所述下梁之间的升降绳的长度,从而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限制装置,其用于限制所述下梁的下限位置;以及调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下梁内,并且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改变将所述升降绳引入所述下梁内的引入量,从而调整所述下梁的下限位置;

所述调整装置具备:保持所述升降绳的保持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转部件、以及用于使所述旋转部件旋转的旋转操作部,所述保持部件设有收容所述升降绳的第一绳收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绳在第一绳收容槽中被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与所述下梁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梁在所述保持部件的设置位置上设有贯通孔,所述旋转部件穿过所述贯通孔被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具备:基础部、从所述基础部起延伸的顶端部、以及从所述基础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所述旋转部件以所述凸缘部与所述下梁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被插入所述贯通孔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操作部设置在所述下梁的底面上、或者设置在能够通过设置于所述下梁的底面上的贯通孔进行操作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外面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设有收容所述升降绳的第二绳收容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具备与所述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卡合的爪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卡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具备在圆周方向上呈等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卡合凸部,所述保持部件具备与多个所述卡合凸部卡合的多个卡合凹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以不能旋转、或者能够绕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角度在90度以下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下梁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梁的内部设有导轨,

通过将所述保持部件从所述下梁的长度方向端部插在所述导轨上并且使所述保持部件滑动,从而将所述保持部件设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绳收容槽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的全长范围内,所述升降绳在所述第一绳收容槽内被保持在所述第一绳收容槽的全长范围内,所述保持部件在将所述第一绳收容槽隔断的位置处设有与所述旋转部件嵌合的嵌合孔,所述旋转部件被插入所述嵌合孔中从而与所述保持部件嵌合。

14.一种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1)以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上的嵌合孔的位置与所述下梁上的贯通孔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将所述保持部件设置在所述下梁内的工序,(2)在所述工序(1)之后,将所述旋转部件从所述下梁的外面侧穿过所述贯通孔插入所述嵌合孔中,从而使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嵌合的工序,(3)在所述工序(1)之前、所述工序(1)与所述工序(2)之间、或者所述工序(2)之后,将所述升降绳收容在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一绳收容槽内的工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序(3)是在所述工序(1)之前进行下述工序(A)、工序(B)以及工序(C)的工序;

(A)将升降绳插通在设置于所述下梁上的贯通孔中,(B)以经过工序(A)后的状态将所述升降绳收容在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一绳收容槽内,(C)以经过工序(B)后的状态从所述下梁的内面侧将所述升降绳从所述贯通孔中抽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序(B)中,通过使所述保持部件滑动至超过所述贯通孔的位置处,从而将所述升降绳收容在所述第一绳收容槽内。

17.一种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下梁内,并且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改变将升降绳引入所述下梁内的引入量,从而调整所述下梁的下限位置,所述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具备:保持所述升降绳的保持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转部件、以及用于使所述旋转部件旋转的旋转操作部,所述保持部件设有收容所述升降绳的第一绳收容槽。

说明书 :

日射遮蔽装置、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悬挂在上梁上的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配置有下梁的日射遮蔽装置、以及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射遮蔽装置中,在悬挂在上梁上的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配置有下梁,通过将安装在下梁上的升降绳引入上梁内或者从上梁内引出而使下梁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日射遮蔽材料上升或下降。
[0003] 在这样的日射遮蔽装置中,通过从上梁延伸的升降绳的长度来确定下梁的下限位置,但是,有时需要在设置现场对下梁的下限位置进行微调。
[0004] 作为调整下梁的下限位置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在下梁内配置有卷绕升降绳的卷筒,通过从下梁的长度方向端部使该卷筒旋转从而卷绕升降绳,由此能够对下梁的下限位置进行微调。
[0005]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将升降绳的下端部卷绕固定在设置于基座上的固定部来调节升降绳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下梁的下限位置,其中,基座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被固定在下梁上。
[0006] 【在先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许3669907号
[0009]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许4423592号
[0010]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卷轴或卡定部的部件件数增加,因而成本增加且组装变复杂。另外,在该结构中,卷筒安装在用于保持方向控制绳下端部的带架(tape holder)上,但是,在像百褶帘或挽起式窗帘这样不具有方向控制绳的日射遮蔽装置中,由于不存在带架,因而无法采用专利文献1的结构,或者,即使能够采用也会导致成本增加以及有损美观。
[0011] 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中,将升降绳导入导向槽内的方法或者将升降绳卷绕到轴部上的操作复杂。另外,在像百褶帘或挽起式窗帘这样的、悬挂在上梁上的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安装在下梁上的日射遮蔽装置中,在利用专利文献2的方法来调整升降绳的长度时,需要在设置现场进行下述复杂的操作,即:将日射遮蔽材料暂时从下梁上拆下来,并在调整了升降绳的长度后再将日射遮蔽材料重新安装在下梁上。

发明内容

[0012]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提供一种组装容易且能够在设置现场容易地对下梁的下限位置进行微调的日射遮蔽装置以及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调整装置。
[0013] 本发明提供的日射遮蔽装置具备:日射遮蔽材料,其悬挂在上梁上;下梁,其配置于上述日射遮蔽材料的下端;升降绳,其从上述上梁垂下且支撑上述下梁;升降装置,其从上述上梁侧改变上述上梁与上述下梁之间的升降绳的长度,从而使上述下梁上升或下降;限制装置,其用于限制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以及调整装置,其配置于上述下梁内,并且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改变将上述升降绳引入上述下梁内的引入量,从而调整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上述调整装置具备:保持上述升降绳的保持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转部件、以及用于使上述旋转部件旋转的旋转操作部;上述保持部件设有收容上述升降绳的第一绳收容槽。
[0014] 在本发明中,在下梁内配置有调整装置,该调整装置由保持部件、旋转部件以及旋转操作部构成,其中,保持部件具备收容升降绳的第一绳收容槽,旋转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该保持部件中,旋转操作部用于使该旋转部件旋转。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包括将升降绳收容在第一绳收容槽内的工序、和将旋转部件安装在保持部件中的工序的简单方法来组装调整装置,并且在设置现场,能够从下梁外部操作旋转操作部而使旋转部件旋转,从而容易地对下梁的下限位置进行微调。
[0015] 以下,例举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各种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
[0016] 优选上述升降绳在第一绳收容槽中被保持在上述保持部件与上述下梁之间。
[0017] 优选上述下梁在上述保持部件的设置位置上设有贯通孔,上述旋转部件穿过上述贯通孔被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中。
[0018] 优选上述旋转部件具备基础部、从该基础部起延伸的顶端部、以及从上述基础部起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并且,上述旋转部件以上述凸缘部与上述下梁的外表面抵接的方式被插入上述贯通孔中。
[0019] 优选上述旋转操作部设置在上述下梁的底面上、或者设置在能够通过设置于上述下梁的底面上的贯通孔进行操作的位置上。
[0020] 优选上述旋转操作部设置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面侧。
[0021] 优选上述旋转部件具备收容上述升降绳的第二绳收容槽。
[0022] 优选上述旋转部件具备与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卡合的爪部。
[0023] 优选上述旋转部件和上述保持部件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卡合。
[0024] 优选上述旋转部件具备在圆周方向上呈等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卡合凸部,上述保持部件具备与多个上述卡合凸部卡合的多个卡合凹部。
[0025] 优选上述保持部件以不能旋转、或者能够绕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角度在90度以下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下梁内。
[0026] 优选上述下梁的内部设有导轨,并且,将上述保持部件从上述下梁的长度方向端部插在上述导轨上并使上述保持部件滑动,从而将上述保持部件设置在所希望的位置处。
[0027] 优选第一绳收容槽设置在上述保持部件的全长范围内,并且,上述升降绳在第一绳收容槽中被保持在第一绳收容槽的全长范围内,上述保持部件在将第一绳收容槽隔断的位置处设有与上述旋转部件嵌合的嵌合孔,上述旋转部件被插入上述嵌合孔中从而与上述保持部件嵌合。
[0028]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是提供一种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其是以上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日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1)以设置于上述保持部件上的嵌合孔的位置与上述下梁上的贯通孔的位置一致的方式将上述保持部件设置在上述下梁内的工序;(2)在上述工序(1)之后,将上述旋转部件从上述下梁的外面侧穿过上述贯通孔插入上述嵌合孔中,从而使上述旋转部件与上述保持部件嵌合的工序;以及(3)在上述工序(1)之前、上述工序(1)与上述工序(2)之间、或者上述工序(2)之后,将上述升降绳收容在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第一绳收容槽内的工序。
[0029] 优选上述工序(3)是在上述工序(1)之前进行下述工序(A)、工序(B)以及工序(C)的工序,其中,在工序(A)中,将升降绳插通在设置于上述下梁上的贯通孔内,在工序(B)中,以经过工序(A)后的状态将上述升降绳收容在上述保持部件的第一绳收容槽内,在工序(C)中,以经过工序(B)后的状态从上述下梁的内面侧将上述升降绳从上述贯通孔中抽出。
[0030] 优选在上述工序(B)中,通过使上述保持部件滑动至超过上述贯通孔的位置处,从而将上述升降绳收容在第一绳收容槽内。
[0031]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是提供一种下梁的下限位置的调整装置,其配置于下梁内,并且随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改变将升降绳引入上述下梁内的引入量,从而调整上述下梁的下限位置,其中,上述调整装置具备:保持上述升降绳的保持部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上述保持部件中的旋转部件、以及用于使上述旋转部件旋转的旋转操作部;上述保持部件设有收容上述升降绳的第一绳收容槽。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日射遮蔽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0033]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日射遮蔽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0034]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的立体图。
[0035] 图4(a)~(c)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的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右视图,(c)为A-A剖面图。
[0036] 图5(a)~(f)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装置21的保持部件23的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d)为右视图,(e)为A-A剖面图,(f)为B-B剖面图。
[0037] 图6(a)~(d)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装置21的旋转部件25的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主视图,(c)为仰视图,(d)为右视图。
[0038] 图7(a)~(f)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装置21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0039]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的立体图。
[0040] 图9(a)~(c)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的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右视图,(c)为A-A剖面图。
[0041]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的立体图。
[0042] 图11(a)~(c)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的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右视图,(c)为A-A剖面图。
[0043] 图12(a)~(f)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装置21的保持部件23的图,(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d)为右视图,(e)为A-A剖面图,(f)为B-B剖面图。
[0044] 图13(a)~(d)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装置21的旋转部件25的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主视图,(c)为仰视图,(d)为右视图。
[0045] 图14(a)~(d)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装置21的组装工序的立体图。
[0046]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配置在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的立体图。
[0047]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整装置21的保持部件23的立体图。
[0048]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下梁7和被拆解的调整装置21的立体图。
[0049]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组装后的调整装置21的立体图。
[0050]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下梁7的外围结构的侧视图。
[0051]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防止下梁7发生倾斜的方法的剖面图。
[0052] (符号说明)
[0053] 1     日射遮蔽装置    3     上梁
[0054] 5     日射遮蔽材料    7     下梁
[0055] 9     面料压板        11    升降绳
[0056] 13    贯通孔          14    平衡器
[0057] 15    操作绳          17    限动装置
[0058] 19    绳出口          21    调整装置
[0059] 23    保持部件        24    肩部
[0060] 25    旋转部件        25a   第一旋转部件
[0061] 25b   第二旋转部件    26    基础部
[0062] 27    旋转操作部      29    导轨
[0063] 31    卡定部          33    第一绳收容槽
[0064] 34    开口部          35    导轨保持槽
[0065] 36    筒部            37    嵌合孔
[0066] 39    基础部          41    顶端部
[0067] 42    凸缘部          43    爪部
[0068] 45    第二绳收容槽    46    卡合槽
[0069] 47    升降绳通过位置  49    升降绳卷绕位置
[0070] 51    贯通孔          53    卡合凹部
[0071] 54    导轨            55    卡合凸部
[0072] 56    上表面          57    卡定凸部
[0073] 59    肩部            61    抵接部
[0074] 63    嵌合孔          65    绳平衡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各种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
[0076] 1.第一实施方式
[0077]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日射遮蔽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0078] 日射遮蔽材料5的一端安装在上梁3上,日射遮蔽材料5的另一端安装在下梁7上,其中,下梁7的一个面上设有开口部。将日射遮蔽材料5安装到上梁3和下梁7上的方法无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日射遮蔽材料5的两端安装面料压板9,并以将上梁3和下梁7上所设有的开口部封堵的方式将该面料压板9弹性地安装在上梁3和下梁7上,从而将日射遮蔽材料5安装到上梁3和下梁7上。
[0079] 日射遮蔽材料5的种类并无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日射遮蔽材料5是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呈锯齿状弯曲的百褶帘。日射遮蔽材料5也可以是挽起式窗帘或百叶板等。
[0080] 升降绳11从上梁3垂下并插通在设置于日射遮蔽材料5上的贯通孔13中,并且悬挂支撑下梁7。升降装置通过从上梁3侧改变上梁3与下梁7之间的升降绳的长度,从而使下梁7上升或下降。升降装置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具备经由平衡器14与升降绳11连接的操作绳15。通过拉拽操作绳15而将升降绳11从上梁3内拉出来,从而使上梁3与下梁7之间的升降绳的长度变短,由此使下梁7上升。当减小施加于操作绳15上的力时,升降绳11被拉入上梁3内从而使下梁7下降,但是,通过设置于上梁3内的限动装置17的锁定作用来阻止下梁7下降。通过再次拉拽操作绳15而解除限动装置17的锁定,然后,当减小施加于操作绳15上的力时,升降绳11被拉入上梁3内从而使下梁7下降。
[0081] 随着下梁7下降而平衡器14逐渐靠近上梁3,由于平衡器14无法穿过设置于上梁3上的绳出口19,因此,在平衡器14与上梁3抵接时的位置处下梁7停止下降,该位置为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8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中,通过平衡器14与上梁3抵接来确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但是,根据升降装置的结构不同,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11-236555号的第九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珠链使滑轮旋转,通过滑轮的旋转而将升降绳卷绕在上梁内的卷轴上,由此改变上梁与下梁之间的升降绳的长度,从而使下梁上升或下降,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直径大于珠链的球珠的连接器来连接非环状的珠链两端,并利用该连接器无法从滑轮与滑轮箱之间通过这一情况来确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另外,也可以利用在下梁7下降至规定位置时使卷轴停止旋转的其他机构来确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83] 在权利要求书中,将上述确定下梁7的下限位置的各种装置称为“限制装置”。
[0084] 在下梁7侧,升降绳11从形成于面料压板9上的贯通孔穿过后由配置于下梁7内的调整装置21保持。
[0085] 以下,根据图3~图6对调整装置21详细地进行说明。
[0086] 如图3~图4所示,调整装置21具备:保持升降绳11的保持部件23、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保持部件23中的旋转部件25、以及用于使旋转部件25旋转的旋转操作部27,并且,调整装置21具有下述功能,即:随着旋转部件25的旋转而改变将升降绳11引入下梁7内的引入量,从而调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87] 如图5(a)~(f)所示,在保持部件23的全长范围内设有第一绳收容槽33,升降绳11被收容在该第一绳收容槽33内。升降绳11的前端设有卡定部31(升降绳11的结扣),通过卡定部31与第一绳收容槽33的周壁抵接来防止升降绳11朝向图3中的箭头A方向被抽出。另外,由于第一绳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底部侧,因此,升降绳11在第一绳收容槽33中被保持在保持部件23与下梁7之间。
[008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梁7底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设有导轨29,在保持部件23的、相比第一绳收容槽33更靠近下梁7侧的位置处设有导轨保持槽35。导轨保持槽35与第一绳收容槽33连通且与第一绳收容槽33相平行地延伸。通过将导轨29插入导轨保持槽35中,从而将保持部件23安装到导轨29上。通过如此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绳11被保持在由第一绳收容槽33的周壁与导轨29围成的空间中(参照图4(b))。
[0089] 保持部件23在将第一绳收容槽33隔断的位置(例如第一绳收容槽33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处设有与旋转部件25嵌合的嵌合孔37,通过将旋转部件25插在该嵌合孔37中,从而将旋转部件2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保持部件23中。
[0090] 如图6(a)~(d)所示,旋转部件25具备:基础部39、从该基础部39起延伸的顶端部41、以及从基础部39起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换言之,半径大于基础部39)的凸缘部42。顶端部
41上设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爪部43,当将旋转部件25插在嵌合孔37中时,爪部43与保持部件23的上表面卡合,从而防止旋转部件25从保持部件23中脱落。
[0091] 顶端部41上设有供升降绳11通过的第二绳收容槽45。在将旋转部件25嵌合在保持部件23中的状态下,第二绳收容槽45配置在连接被嵌合孔37隔断的一对第一绳收容槽33的直线上,升降绳11从升降绳通过位置47(参照图6(b))通过。另外,通过第二绳收容槽45而使顶端部41成为分叉状的嵌合片,在将旋转部件25插入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时,各嵌合片能够容易地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容易地使旋转部件25与保持部件23嵌合。
[0092] 如图3所示,当以旋转部件25嵌合在保持部件23中且升降绳11被收容在第一和第二绳收容槽33、45内的状态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升降绳11被卷绕在旋转部件25的顶端部41的升降绳卷绕位置49上(参照图6(b))。于是,通过卷绕而使升降绳11被引入下梁7内,从而使下梁7的下限位置升高。因此,能够通过旋转部件25的旋转来调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093] 在旋转部件25的基础部39的外面侧设有旋转操作部27,通过该旋转操作部27而使旋转部件25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操作部27为直线状(即,“-”(减号)形状)的卡合槽,但是,旋转操作部27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既可以是“+”(加号)形状、六角形状等其他形状的卡合槽,也可以是-形状、+形状、六角形状的卡合凸部。
[0094] 当旋转操作部27为卡合槽时,通过使一字形螺丝刀或者硬金属片、十字形螺丝刀、六角扳手等旋转夹具的前端卡合在该卡合槽内,并以该状态使旋转夹具旋转,从而能够使旋转部件25旋转。当旋转操作部27为卡合凸部时,准备与卡合凸部卡合的旋转夹具,并可以通过同样的操作而使旋转部件25旋转。另外,也可以简单地增大基础部39从下梁7突出的突出量,并抓住突出部分的侧面而使旋转部件25旋转。该情况下,突出部分的侧面成为旋转操作部27。
[0095] 在下梁7的、保持部件23的设置位置(即底部)上设有贯通孔51(参照图7(a)),旋转部件25通过该贯通孔51被插入下梁7内。由于贯通孔51具有稍小于凸缘部42但旋转部件25的基础部39能够插入的尺寸,因此,在将旋转部件25推入贯通孔51中时,凸缘部42与下梁7的底面抵接,并且,基础部39的上表面56和肩部59也与设置于嵌合孔37内的两个抵接部61抵接,从而能够防止将旋转部件25过度推入贯通孔51中。此时,由于爪部43与保持部件23的上表面卡合(参照图4(c)),因而能够防止旋转部件25从贯通孔51脱落。另外,在插入旋转部件25之前,保持部件23能够沿着导轨29自由地滑动,但在与旋转部件25嵌合后其位置被固定。
[009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凸缘部42将贯通孔51完全封堵,从而能够防止发生贯通孔51的边缘割破手等的事故,由此安全性提高,但是,凸缘部42并非必需部件,也可以形成为下述形态,即:将旋转部件25整体收容在下梁7内,将旋转夹具插入贯通孔51内并使其与旋转操作部27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25旋转。
[0097]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操作部27设置于下梁7的底面侧,但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面料压板9上设置贯通孔,将旋转夹具插入该贯通孔并使其与旋转部件25的顶端部41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25旋转、或者使顶端部41穿过贯通孔朝向外部突出,并抓住该顶端部41而使旋转部件25旋转。另外,也可以按照从面料压板9侧插入旋转部件25的方式构成旋转部件25和保持部件23。
[0098] 由于通过下梁7的自重始终对升降绳11施加张力,并且旋转部件25是逆着该张力卷绕升降绳11,因此,若未设置在卷绕后保持该状态的机构,则升降绳11会立即解绕。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部件25与保持部件23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卡合,从而通过该卡合来防止升降绳11解绕。
[0099] 具体来说,如图5(c)所示,在保持部件23上,在第一绳收容槽33的两侧分别呈45度间隔设有三个卡合凹部53。另外,在旋转部件25的基础部39的外周呈90度间隔设有四个卡合凸部55。在卡合凹部53与卡合凸部55卡合的第一状态下,两个卡合凸部55位于第一绳收容槽33的位置上,剩余两个卡合凸部55与设置于第一绳收容槽33两侧的各三个卡合凹部53中的中央卡合凹部53卡合。
[0100] 当在该状态下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则卡合被解除,当进一步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则四个卡合凸部55与第一状态下未参与卡合的四个卡合凹部53卡合。当再进一步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则再次成为与第一状态相同的状态。由此,当旋转部件25每旋转45度时,卡合凹部53与卡合凸部55在多个位置处卡合,从而防止升降绳11解绕。另外,卡合凹部53和卡合凸部55的位置以及数量可以适当地变更,也可以使凹部和凸部相互调换。
[0101] 如果保持部件23可以自由旋转,则在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由于卡合凹部53与卡合凸部55卡合,因而旋转部件25的旋转也传递至保持部件23,由此使保持部件23也旋转。为了防止保持部件23旋转,优选将保持部件23以不能绕旋转部件25的旋转轴旋转、或者能够绕旋转部件25的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角度在90度以下的方式设置在下梁7上。
[0102] 虽然优选保持部件23不能旋转,但是,即使保持部件23在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一同旋转,只要其可旋转角度在90度以下便没有太大问题。因为只要进一步使旋转部件25旋转便可卷绕升降绳11。另外,可旋转角度是指:使旋转部件25朝向一个方向旋转至保持部件23不能旋转的位置,然后从该状态起使旋转部件25朝向反方向旋转时保持部件23不能旋转为止的角度。
[0103] 接下来,根据图7(a)~(f)对本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2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0104] 首先,如图7(a)所示,将升降绳11插通在设置于下梁7上的贯通孔51中。在升降绳11的一端形成有卡定部(结扣)31。
[0105] 接着,如图7(b)所示,使保持部件23与设置于下梁7内部的导轨29卡合(更具体来说是从下梁7的长度方向端部将导轨29插入保持部件23的导轨保持槽35内),且使保持部件23在导轨29上滑动,并且如图7(c)所示那样使保持部件23移动至超过贯通孔51的位置处。
通过该动作,升降绳11自然而然地被收容在第一绳收容槽33内。
[0106] 接着,如图7(d)所示,从下梁7的内面侧将升降绳11从贯通孔51内抽出。
[0107] 接着,如图7(e)所示,滑动保持部件23以使设置于保持部件23上的嵌合孔37的位置与下梁7上的贯通孔51的位置一致。
[0108] 接着,如图7(f)所示,从下梁7的外面侧穿过贯通孔51插入旋转部件25并使其嵌合在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中,由此完成调整装置21的组装。
[0109]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调整装置21仅由两个部件构成,从而非常容易组装。
[0110] 2.第二实施方式
[0111] 接下来,根据图8以及图9(a)~(c)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2]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但在下梁7的结构上有所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下梁7底部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设有导轨29,并使保持部件23的导轨保持槽35与导轨29卡合,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梁7内侧的两侧面上设有导轨54(参照图8),并使保持部件23的肩部24(参照图5(a))与导轨54卡合(参照图9(b))。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保持部件23能够沿着下梁7滑动。
[0113] 下梁7内侧的两侧面上的导轨54之间空间的宽度,优选为保持部件23能够滑动但不能旋转的宽度,但是,只要保持部件23能够绕旋转部件25的旋转轴旋转的可旋转角度在90度以下即可,因此,也可以是允许保持部件23在90度以下的角度内旋转的宽度。
[0114]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用于使保持部件23滑动的结构,调整装置21可以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组装。
[0115]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无需在保持部件23上设置导轨保持槽35,但为了使部件能够通用,也可以使用设有导轨保持槽35的保持部件23。
[0116] 3.第三实施方式
[0117] 接下来,根据图10~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8]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主要在图12(a)~(f)所示的保持部件23的结构上有所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23的第一绳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底部侧开口,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绳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开口侧(面料压板9的安装侧)开口,升降绳11从该开口侧被收容在第一绳收容槽33内。在第一绳收容槽33两侧的内侧壁上设有卡定凸部57,以防被收容在第一绳收容槽33内的升降绳11脱落。
[0119] 在该实施方式中,图13(a)~(d)所示的旋转部件2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但存在几个不同之处。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部件25上未设置凸缘部42。因此,在从下梁7上的贯通孔51插入旋转部件25时,并非通过凸缘部42来阻止旋转部件25的推入,取而代之通过设置于基础部39上的肩部59与设置于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内的抵接部61抵接来阻止旋转部件25的进一步推入(参照图11(c)和图12(f))。另外,在使旋转部件25嵌合在保持部件23中的状态下,下梁7的底面与旋转部件25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由此使下梁7的底面整体变为平面。
[012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绳收容槽45的底面呈半圆柱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绳收容槽45的底面呈平面状。在呈半圆柱状的情况下,由于旋转部件25与升降绳11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抓力(grip force)增大,因而较为理想,但是,即使是平面状也不会对下梁7的下限位置的调整造成障碍。
[0121]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55设置于与第二绳收容槽45平行的平面上,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55设置于旋转角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差45度的位置上。任一种配置都同样地发挥作用。
[0122] 接下来,根据图14(a)~(d)对本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2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0123] 首先,如图14(a)所示,准备设有贯通孔51和导轨29的下梁7,然后,如图14(b)所示,将保持部件23从下梁7的长度方向端部插在导轨29上并使其滑动,从而使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与下梁7上的贯通孔51的位置一致。
[0124] 接着,如图14(c)所示,将旋转部件25穿过贯通孔51插入嵌合孔37内,从而使保持部件23与旋转部件25嵌合。
[0125] 接着,如图14(d)所示,将升降绳11从下梁7的开口侧压入保持部件23的第一绳收容槽33内。在该工序之前或者之后,在升降绳11的端部形成卡定部31。
[0126] 在经过上述工序之后,调整装置21的组装完成。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仅通过使保持部件23与旋转部件25嵌合且将升降绳11压入第一绳收容槽33内便可完成组装,因而非常容易进行组装。
[0127]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适用于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下梁7内侧的侧面上设有导轨54的结构、通过弹性嵌合结构使下梁7与保持部件23嵌合的结构等中。
[0128] 4.第四实施方式
[0129] 接下来,根据图15和图16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30]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似,主要在保持部件23的结构上有所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绳收容槽33朝向下梁7的开口侧开口且从嵌合孔37起朝向长度方向的两侧延伸。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绳收容槽33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朝向下梁7的底部侧开口且仅朝向嵌合孔37的一侧延伸。
[0131] 本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21的组装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7(a)和(b)所示,在将升降绳11插通在贯通孔51中之后使保持部件23滑动从而变为图7(c)的状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b)所示,在使保持部件的嵌合孔37和下梁7上的贯通孔51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将升降绳11插通在嵌合孔37和贯通孔51中,然后进一步使保持部件23滑动从而变为图7(c)所示的状态。之后的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最后得到图15所示的结构。
[0132] 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绳11穿过嵌合孔37朝向下梁7的外部延伸。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当使旋转部件25旋转时,爪部43与升降绳11卡合,从而也可以将升降绳11卷绕在旋转部件25的顶端部41上,由此能够调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133] 5.第五实施方式
[0134] 接下来,根据图17~图18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35] 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旋转部件25的旋转而将升降绳11卷绕在旋转部件25的顶端部41的升降绳卷绕位置49(参照6(b))上,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旋转部件25a和第二旋转部件25b的旋转而将升降绳11卷绕在保持部件23的筒部36上。
[0136] 图17表示下梁7和被拆解的调整装置21。图18表示组装后的调整装置21。调整装置21由保持部件23、第一旋转部件25a以及第二旋转部件25b这三个部件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保持部件23与设置于下梁7内侧的两侧面上的导轨54卡合。
[0137] 该调整装置21的组装方法如下:首先,将升降绳11插通在第一绳收容槽33和与其连通的上面的开口部34中。在该状态下,使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与下梁7上的贯通孔51的位置一致。
[0138] 接着,以使升降绳11卡合在设置于第二旋转部件25b上的卡合槽46内的状态,将第二旋转部件25b压在从保持部件23的基础部26竖起的筒部36的上表面上,在该状态下,将第一旋转部件25a穿过贯通孔51插入保持部件23的嵌合孔37和第二旋转部件25b的嵌合孔63中,并使爪部43与第二旋转部件25b的上表面卡合,从而完成调整装置21的组装。
[0139] 第二旋转部件25b的嵌合孔63的剖面形状和第一旋转部件25a顶端的剖面形状均呈将圆的外缘切除后的形状,由此,当使第一旋转部件25a的顶端与嵌合孔63卡合时,第一旋转部件25a与第二旋转部件25b一同旋转。另外,当将第一旋转部件25a的旋转角调整为第一旋转部件25a的顶端与嵌合孔63卡合时,卡合槽46的方向与第二绳收容槽45的方向自然而然地变一致,从而将升降绳11收容在第二绳收容槽45内。
[0140] 在第一旋转部件25a的基端侧设有凸缘部42。凸缘部42具有无法进入贯通孔51的尺寸,由此,凸缘部42与下梁7的底面抵接,从而防止第一旋转部件25a被过度推入下梁7内。在第一旋转部件25a的底面上设有旋转操作部27,可以通过操作旋转操作部27而使第一旋转部件25a旋转。
[0141] 当第一旋转部件25a旋转时,第二旋转部件25b也一同旋转,从而将第二旋转部件25b的卡合槽46内的升降绳11卷绕在筒部36上。由此,被引入下梁7内的升降绳11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能够调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142] 6.第六实施方式
[0143] 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以升降绳11穿过安装在下梁7的开口部处的面料压板9上的贯通孔后插通在下梁7内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19所示,也可以使升降绳11穿过设置于面7a上的贯通孔后插通在下梁7内,其中,该面7a相当于剖面呈大致长方形的下梁7的短边(该结构可适用于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8-266979号中公开的类型的百褶帘中)。该情况下,在相当于剖面呈大致长方形的下梁7的长边的面7b上设置贯通孔,并使旋转部件25穿过该贯通孔后与保持部件23嵌合,从箭头X方向操作旋转操作部27而使旋转部件25旋转从而卷绕升降绳11,由此可以调整下梁7的下限位置。
[0144] 7.其他实施方式
[0145] 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使保持部件23沿着设置于下梁7上的导轨29或者导轨54滑动,但并非一定要使保持部件23滑动,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保持部件23与下梁7弹性卡合。进而,也可以构成为在保持部件23与下梁7之间不设置卡合结构。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是通过旋转部件25的爪部43和凸缘部42而将保持部件23和下梁7固定为能够相对旋转,因此,只要仅设置使保持部件23的可旋转角度在90度以下的机构即可。该情况下,爪部43和凸缘部42的强度为可保持施加于保持部件23与下梁7之间的力的程度。
[0146] 但是,由于下梁7的形状或者调整装置21的设置位置等原因,下梁7有时会朝向前后方向倾斜,为了抑制发生该情况,在图20中,在从调整装置21的前后方向中心偏向室外侧的位置处,在面料压板9上安装有绳平衡器65,从而使重心位置移动至下梁7内的较高位置处,由此使得下梁7不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