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513952.3

文献号 : CN10432633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克送林冰危鼎马荣全周洪涛王桂玲苗冬梅

申请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包括:顶端固定连接于顶升平台的电梯导轨;所述电梯导轨上设置有可沿其往复运动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导轨的底端连接有电梯平台,所述电梯平台的侧边架设于电梯平台支撑结构;所述电梯导轨的侧面间隔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附墙支架,所述附墙支架的末端滑设于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剪力墙侧面的附墙支架导轨。本发明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可以随着顶升平台提升,这样不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随着顶升平台的高度变化而改变电梯高度,从而可以方便的将施工人员和物料运送至顶升平台。

权利要求 :

1.一种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端悬挂于顶升平台桁架的电梯导轨,所述电梯导轨的底端连接于电梯平台;所述电梯导轨上设置有可沿其往复运动的电梯轿厢;所述电梯导轨的侧面间隔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附墙支架,所述附墙支架的末端活动卡设于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剪力墙侧面的附墙支架导轨;所述电梯平台周围的剪力墙在所述电梯平台的预设位置连接有电梯平台支撑结构,随所述顶升平台提升到预设位置后所述电梯平台的侧边架设于所述电梯平台支撑结构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平台由钢板以及型钢焊接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平台支撑结构为钢板焊接成的牛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墙支架的末端设置有可沿水平方向弹性伸缩的卡齿,在所述附墙支架导轨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卡齿的卡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齿的末端设置有朝向斜上方的斜面,所述卡槽的顶面边缘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卡齿收缩的卡扣斜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墙支架包括四个支脚,四个支脚两个一组分布于所述电梯导轨的两侧,每组支脚之间通过拉杆拉结连接。

说明书 :

顶升平台下挂电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设备,尤其是一种顶升平台下挂电梯。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高层建筑的核心筒的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可爬升的顶升平台对核心筒进行浇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从地面向顶升平台运送大量的物料以及人员,现有技术中垂直运输设备包括塔吊、井架等。其中塔吊的成本过高,并且塔吊无法运送施工人员;而井架通常需要从地面搭设,每当顶升平台进行提升时都需要对井架的高度进行提升以适应高度不断提升的顶升平台。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施工电梯导轨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随着顶升平台的上升而不断加高的问题。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其包括:顶端悬挂于顶升平台桁架的电梯导轨,所述电梯导轨的底端连接于电梯平台;所述电梯导轨上设置有可沿其往复运动的电梯轿厢。
[0005] 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梯平台周围的剪力墙在所述电梯平台的预设位置连接有电梯平台支撑结构,随所述顶升平台提升到预设位置后所述电梯平台的侧边架设于所述电梯平台支撑结构的上方。
[0006] 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梯平台由钢板以及型钢焊接而成。
[0007] 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梯平台支撑结构为钢板焊接成的牛腿。
[0008] 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梯导轨的侧面间隔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附墙支架,所述附墙支架的末端活动卡设于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剪力墙侧面的附墙支架导轨。
[0009] 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附墙支架的末端设置有可沿水平方向弹性伸缩的卡齿,在所述附墙支架导轨内侧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卡齿的卡槽。
[0010] 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齿的末端设置有朝向斜上方的斜面,所述卡槽的顶面边缘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卡齿收缩的卡扣斜坡。
[0011]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可以随着顶升平台提升,这样不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随着顶升平台的高度变化而增加电梯导轨高度,从而可以方便的将施工人员和物料运送至顶升平台。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的侧视图;
[0013] 图2为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的俯视图;
[0014] 图3为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的附墙支架导轨侧视图;
[0015] 图4为图3所示的附墙支架导轨的剖视图;
[0016] 图5为卡齿卡固于卡槽时的示意图;以及
[0017] 图6为卡齿滑设于凹槽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19]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20] 图1为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设置于剪力墙20围成的核心筒的内部,其主要包括:电梯导轨10、电梯轿厢11、电梯平台13以及附墙支架14。
[0021] 电梯导轨10的顶端悬挂于顶升平台桁架30,因此在顶升平台的爬升过程中电梯导轨10随着顶升平台同步爬升。本实施例中电梯导轨10由型钢制成,在电梯导轨10的侧面设置有电梯轿厢11。电梯轿厢11上设置有动力装置使得电梯轿厢11可沿电梯导轨10往复运动。
[0022] 在电梯导轨10的底端连接有电梯平台13。电梯平台13由型钢以及钢板焊接而成。电梯平台13的周围环绕有剪力墙20。在剪力墙20的侧面、电梯平台13的预设位置设置有预埋钢板,所述预埋钢板用于焊接固定电梯平台支撑结构16。本实施例中电梯平台支撑结16构为钢板焊接成的牛腿。电梯平台支撑结构16和已经建设完成的楼板21平齐,这样在电梯平台13架设于电梯平台支撑结构16时施工人员以及货物可以直接通过已经建设完成的楼板21进入电梯平台13。
[0023] 请继续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电梯导轨10的侧面等间隔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附墙支架14。每个附墙支架14包括四个支脚40,支脚40两个一组分布于分布于电梯导轨10的两侧,每组支脚40之间通过拉杆45拉结在一起以增加支脚40的稳定性。在剪力墙20的侧面沿竖直方向安装有附墙支架导轨41。支脚40的一端连接于电梯导轨10,其另一端滑设于附墙支架导轨41。附墙支架14的设置可以增加电梯导轨10的稳定性。
[0024]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发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的附墙支架导轨侧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附墙支架导轨的剖视图。附墙支架导轨41靠近电梯导轨10的一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凹槽42,在凹槽42中间隔设置有卡槽43,卡槽43的开口朝向电梯导轨10。
[0025]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图5为卡齿卡固于卡槽时的示意图;图6为卡齿滑设于凹槽时的示意图。在支脚40的末端设置有卡齿容置部44,在卡齿容置部44内安装有弹簧以及卡齿46。卡齿46的末端从卡齿容置部44内伸出。当卡齿46卡固于卡槽43的内部时,卡齿46的下表面顶撑于卡槽43的下表面,因此在当卡齿46卡固于卡槽43的内部时卡齿46无法向下运动。
[0026] 在卡槽43的顶面靠近开口处设置有倒角,该倒角为卡扣斜坡47,在卡齿46的末端设置有朝向斜上方的斜面48。在支脚40向上运动时卡槽43的卡扣斜坡47和卡齿46末端斜面48相互相互作用,在卡扣斜坡47推动卡齿40向卡齿容置部44内部收缩。随着支脚40继续上相运动,卡齿46会从卡槽43移动到凹槽42中。当卡齿46移动到下一个卡槽43中时,卡齿46会从卡齿容置部44内伸出并且卡入卡槽43中。
[0027] 在顶升平台向上提升时,顶升平台下挂电梯也随之向上运动。当顶升平台下挂电梯随顶升平台上升到预设位置之后,将电梯平台支撑结构16安装于剪力墙20侧面、电梯平台13的下方。待电梯平台支撑结构16安装完成后使用电梯平台支撑结构16支撑电梯平台13,随后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即可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和建筑物料通过已经建设完成的楼板21进入和楼板21平齐电梯平台13。随后施工人员和建筑物料即可通过电梯轿厢11沿着电梯轨道10进入顶升平台的内部。
[0028] 本发明的顶升平台下挂电梯可以随着顶升平台提升,这样不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随着顶升平台的高度变化而增加电梯导轨的高度,从而可以方便的将施工人员和物料运送至顶升平台。
[002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