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贴附模块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354112.2

文献号 : CN1043699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进益

申请人 : 平成科贸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标签贴附模块,用以安装于一检测系统或一具有定位功能的移载设备,且用以将指向标签贴附于工件需要定位的处所。检测系统包括用以判定工件良窳的检测设备,以及具有定位功能的移载设备。本模块可以将指向标签贴附在工件上的指定处所,以便利后续修复易于发现该处所。标签贴附模块包括一基座、设置于基座的一驱动装置、一标签供应装置及一贴附装置。驱动装置的驱动滚轮组用以驱动料带。驱动装置的拉料杆用以拉扯料带以使标签供应装置的剥料片的抵料端从出料位置移动至收料位置。贴附装置的贴附头部可自取料位置移动至贴料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标签贴附模块,用以撷取贴附于一料带的一指向标签并于一工件贴附该指向标签,其特征在于,该标签贴附模块包括:一基座,具有一出料口;

一驱动装置,包括:

一驱动滚轮组,设置于该基座,且用以驱动该料带;以及

一拉料杆,设置于该驱动滚轮组,该拉料杆具有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且用以供该料带跨置;

一标签供应装置,设置于该基座,该标签供应装置包括:

一剥料片,沿一行进方向滑设于该基座,且具有一抵料端,该抵料端具有伸出该出料口的一出料位置及朝该出料口内缩的一收料位置,且用以供该料带跨置;以及一贴附装置,设置于该基座,该贴附装置包括:一贴附头部,滑设于该基座,且具有一取料位置及一贴料位置,该取料位置及该贴料位置位于该剥料片的该行进方向的相对两侧,该贴附头部用以撷取贴附于该料带的该指向标签;

其中,于该抵料端位于该出料位置且该贴附头部位于该取料位置时,该贴附头部对应于该抵料端;

其中,该拉料杆从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驱动滚轮组停止驱动该料带,该拉料杆拉扯该料带以使该抵料端从该出料位置移动至该收料位置,且该贴附头部能够自该取料位置移动至该贴料位置;

其中,该拉料杆从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时,该拉料杆解除对该料带的拉扯,并使该抵料端从该收料位置移动至该出料位置,且使该驱动滚轮组驱动该料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包括一第一壳体,该驱动装置及该贴附装置设置于该第一壳体,该驱动滚轮组包括:一第一齿轮,枢设于该第一壳体;

一第二齿轮,枢设于该第一壳体;

一第三齿轮,枢设于该第一壳体并位于该第一齿轮及该第二齿轮之间,且分别与该第一齿轮与该第二齿轮啮合;

一单向止挡件,设置于该第一壳体,且与该第三齿轮单向卡合,该单向止挡件用以止挡该第三齿轮以一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以停止驱动该料带,且该单向止挡件用以允许该第三齿轮以相反于该第一旋转方向的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且允许该第三齿轮带动该第一齿轮及该第二齿轮以该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一驱动件,与该第三齿轮以一第一轴承同轴相连,该拉料杆固设于该驱动件,该驱动件以该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该拉料杆从该第一位置移动至该第二位置,该驱动件带动该第三齿轮以该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该拉料杆从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

一第一带动件,与该第一齿轮同轴相连;以及

一第二带动件,与该第二齿轮以一第二轴承同轴相连;

其中,该拉料杆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拉料杆接近该第二带动件并远离该第一带动件,该拉料杆位于该第二位置时,该拉料杆接近该第一带动件并远离该第二带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驱动滚轮组还包括一棘轮,固设于该第三齿轮,且与该单向止挡件单向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气压源,用以提供气压,该驱动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气缸,固设于该第一壳体,该第一气缸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第一活塞,滑设于该第一气缸内,该驱动件连接于该第一活塞,该第一活塞从该第一端朝向该第二端滑动时,该驱动件以该第一旋转方向转动,该第一活塞从该第二端朝向该第一端滑动时,该驱动件以该第二旋转方向转动;

一第一阀门,设置于该第一气缸的该第一端并与该第一气缸连通,且与该气压源连通;

以及

一第二阀门,设置于该第一气缸的该第二端且与该第一气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贴附装置还包括:一第二气缸,固设于该第一壳体,该第二气缸具有相对的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该第一齿轮比该第二齿轮接近该第二气缸;

一第二活塞,滑设于该第二气缸内,该贴附头部固设于该第二活塞且贯穿该第二气缸的该第四端,该第二活塞从该第三端朝向该第四端滑动时,该贴附头部从该取料位置移动至该贴料位置,该第二活塞从该第四端朝向该第三端滑动时,该贴附头部从该贴料位置移动至该取料位置;

一第三阀门,设置于该第二气缸的该第三端且与该第二气缸连通;以及一第四阀门,设置于该第二气缸的该第四端,并与该第二气缸连通,且与该气压源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还包括一第五阀门,设置于该第一阀门及该第二阀门之间且与该第一气缸连通,该第一活塞具有一第一长度,该第二阀门与该第五阀门之间的最远距离大于该第一长度,该第一阀门与该第五阀门之间的最远距离足以令该驱动件旋转并致使该拉料杆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五阀门与该第三阀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贴附装置还包括一第六阀门,设置于该第三阀门及该第四阀门之间且与该第二气缸连通,该第二活塞具有一第二长度,该第三阀门与该第六阀门之间的最远距离大于该第二长度,该第四阀门与该第六阀门之间的最远距离足以令该贴附头部于该取料位置及该贴料位置之间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座还包括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装设于该第一壳体,该出料口位于该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用以容置该料带,该第二壳体具有一贯通孔,该拉料杆贯穿该贯通孔,该标签供应装置设置于该第二壳体,该剥料片滑设于该第二壳体内,该标签供应装置还包括:一第一送料轮,枢设于该第二壳体内,于该第二壳体装设于该第一壳体时,该第一送料轮与该第一带动件以同轴旋转的方式彼此卡合;

一第二送料轮,枢设于该第二壳体内,于该第二壳体装设于该第一壳体时,该第二送料轮与该第二带动件以同轴旋转的方式彼此卡合;以及一弹性件,设置于该剥料片及该第二壳体之间,常态使该抵料端位于该出料位置;

其中,该标签供应装置用以供该料带经过该第一送料轮,跨置于该抵料端,跨越该贯通孔且跨置于该拉料杆,且经过该第二送料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标签供应装置还包括:一供料轮,枢设于该第二壳体内,用以供该料带的一端设置,且供贴附有该指向标签的该料带的一初料带缠绕;

一收料轮,枢设于该第二壳体内,用以供该料带的另一端设置,且供已被撷取该指向标签的该料带的一空料带缠绕;以及一连动环,跨置于该第二送料轮及该收料轮,且使该第二送料轮及该收料轮同向转动;

其中,该标签供应装置用以供该料带从该供料轮经过该第一送料轮,跨置于该抵料端,跨越该贯通孔且跨置于该拉料杆,且经过该第二送料轮,并由该收料轮以该第一旋转方向收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标签贴附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该标签供应装置及该料带组成一卡匣,该卡匣能够拆卸地装设于该第一壳体。

说明书 :

标签贴附模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签贴附模块,尤其涉及一种用以安装于检测系统或移载设备,且于工件上贴附指向标签的标签贴附模块。

背景技术

[0002] 于现今电子装置当中,通常具有诸多电子元件组装于印刷电路板上。在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组装生产线上,因为印刷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已朝向微型化和密集化的趋势发展,故于印刷电路板上所分布的细密电子元件,已不能再依靠作业人员的人工目检去辨识缺陷。因此,印刷电路板的装配厂商通常会于其生产线上装设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藉以进行精确的检测。
[0003] 自动光学检测设备(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AOI)主要藉由计算机程序的驱动,并通过如CCD、相机、摄影机及其他光学感测装置等摄像镜头,对一待检测物进行自动扫瞄,并收集经过扫描后的图像,再将图像与数据库中的标准参数进行比对及分析处理,并且在图像上找出待检测物的缺陷。自动光学检测可以检测的缺陷,包含检测电子元件接脚是否漏焊、短路、确实沾锡或锡量不均,以及电子元件是否偏移、变色变形甚至缺漏等情形。接着,再将计算机检测出来的缺陷结果,通过自动光学检测设备(AOI)自身显示器或传送至下游的复检机或修复站,以标示缺陷位置,以供后续的维修人员进行复判、整修,并且储存、分析和管理缺陷结果。
[0004] 自动光学检测相较于传统检测方式,具有精密度高与不受元件微小化的限制。此外,自动光学检测的检测速度较快,既能够有效节省人力成本,还具有收集缺陷类型的数据以供维修人员后续分析管理的功能。因此,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已普遍应用在各种产业的检测作业上,尤其是应用于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平面显示面板(Flat Display Panel,FDP)、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印刷电路板组装(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等相关领域中。
[0005] 在一般印刷电路板的检测流程中,通常藉由输送带的运转来传送印刷电路板,进行一连串的加工步骤处理。之后,再经过检测流程,将印刷电路板送到如自动光学等的检测设备进行缺陷检测,以判定焊接的电子元件有无缺陷。若检查出来的结果是有缺陷时,则标记提供装置会对此缺陷提供标记,以利后续的修复流程发现缺陷的所在。
[0006] 目前的检测系统在发现缺陷时,通常会利用数据传输、点胶或人工贴附指向标签的方式,对此缺陷进行标记。数据传输是指在检测系统检测到电路板上有缺陷时,记录电路板的顺序以及发生缺陷的位置(通常为记录其座标)。然而,若未辅以电路板的顺序管理,于搬运过程中若有电路板被移出既定路线时,电路板的顺序便可能与既定顺序不符。如此可能导致欲修复第一电路板的缺陷而取得第一电路板的缺陷座标记录时,实际上却拿到第二电路板,而第二电路板上却又找不到如缺陷座标记录所标示的缺陷。且之后所有的数据皆会递延出错,影响严重者,之前检测的步骤必须重新进行。因此会导致检测成本的增加。若是以条码等方式管理电路板的编号,则又是一笔管理电路板的成本。
[0007] 点胶指的是利用颜料等物质,直接在发生缺陷的位置上涂布记号。然而,当电子元件修复完成之后,操作人员必须另外去除此记号。除了耗工耗时,记号有时可能会去除不完全而有所残留,或者去除记号用的溶剂又再次伤害电子元件。
[0008] 人工贴附指向标签是指在检测系统检测到电路板上有缺陷时,整个检测系统停机,并且由人工方式将指向标签贴附于缺陷处。然而,整个检测系统停机会造成工时拉长,且必须增加人工的成本进行贴附指向标签的工作,进而影响整个自动化的检测流程。

发明内容

[0009]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加装于检测系统上的标签贴附模块,藉由标签贴附模块于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流程时能够于缺陷所在处所自动贴附指向标签。
[0010] 本发明揭露一种标签贴附模块,用以撷取贴附于一料带的一指向标签并于一工件贴附标签。标签贴附模块包括一基座、一驱动装置、一标签供应装置及一贴附装置。基座具有一出料口。驱动装置包括一驱动滚轮组及一拉料杆。驱动滚轮组设置于基座,且用以驱动料带。拉料杆设置于驱动滚轮组。拉料杆具有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且用以供料带跨置。标签供应装置,设置于基座。标签供应装置包括一剥料片。剥料片沿一行进方向滑设于基座,且具有一抵料端。抵料端具有伸出出料口的一出料位置及朝出料口内缩的一收料位置,且用以供料带跨置。贴附装置设置于基座。贴附装置包括一贴附头部。贴附头部滑设于基座,且具有一取料位置及一贴料位置。取料位置及贴料位置位于剥料片的行进方向的相对两侧。贴附头部用以撷取贴附于料带的指向标签。于抵料端位于出料位置且贴附头部位于取料位置时,贴附头部对应于抵料端。拉料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驱动滚轮组停止驱动料带,拉料杆拉扯料带以使抵料端从出料位置移动至收料位置,且贴附头部可自取料位置移动至贴料位置。拉料杆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拉料杆解除对料带的拉扯,并使抵料端从收料位置移动至出料位置,且使驱动滚轮组驱动料带。
[0011] 根据本发明的标签贴附模块,能够于检测设备检测到工件有需要贴附指向标签时(例如检测到工件具有缺陷而待修复时),将指向标签贴附于工件。标签贴附模块利用拉料杆往返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使剥料片的抵料端往返于出料位置及收料位置。贴附头部于抵料端位于出料位置时能于取料位置撷取指向标签。贴附头部于抵料端位于收料位置后能下降于贴料位置贴附指向标签于工件上。藉以完成贴附指向标签的流程,而无须停机及耗费人工贴附指向标签。
[0012]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3] 图1绘示装设有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标签贴附模块的检测系统的立体图;
[0014] 图2A、图2B及图2C绘示图1的标签贴附模块的立体爆炸图;
[0015] 图3绘示图2A的标签贴附模块的俯视图;
[0016] 图4A及图4B绘示图3分别沿4A-4A及4B-4B剖面的剖视图;
[0017] 图5A、图5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中途的剖视图;
[0018] 图6A、图6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位于第二位置且抵料端位于收料位置的剖视图;
[0019] 图7A及图7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位于第二位置,抵料端位于收料位置,且贴附头部位于贴料位置的剖视图;
[0020] 图8A及图8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位于第二位置,抵料端位于收料位置,且贴附头部从贴料位置移动至取料位置的中途的剖视图;
[0021] 图9A及图9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位于第二位置,抵料端位于收料位置,且贴附头部位于取料位置的剖视图;
[0022] 图10A及图10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中途的剖视图;
[0023] 图11A、图11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位于第一位置且抵料端位于出料位置的剖视图;
[0024] 图1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标签贴附模块的立体爆炸图。
[0025] 其中,附图标记
[0026] 1 检测系统
[0027] 10 标签贴附模块
[0028] 11 基座
[0029] 11a 出料口
[0030] 111 第一壳体
[0031] 1110 第一贯通孔
[0032] 1111 第一本体
[0033] 1112 第一盖体
[0034] 112 第二壳体
[0035] 112a 第一侧边
[0036] 112b 第二侧边
[0037] 112c 第三侧边
[0038] 112d 第四侧边
[0039] 1120 第二贯通孔
[0040] 1121 第二本体
[0041] 1122 第二盖体
[0042] 12 驱动装置
[0043] 121 驱动滚轮组
[0044] 1211 第一齿轮
[0045] 1212 第二齿轮
[0046] 1213、1213a第三齿轮
[0047] 1213b棘轮
[0048] 1214 第一单向止挡件
[0049] 1214a第一挡块
[0050] 1215 第二单向止挡件
[0051] 1215a第二挡块
[0052] 1216 驱动件
[0053] 1217 第一带动件
[0054] 1218 第二带动件
[0055] 1219a第一轴承
[0056] 1219b第二轴承
[0057] 122 拉料杆
[0058] 123 第一气缸
[0059] 1231 第一端
[0060] 1232 第二端
[0061] 124 第一活塞
[0062] 1251 第一阀门
[0063] 1252 第二阀门
[0064] 1253 第五阀门
[0065] 13 标签供应装置
[0066] 131 第一送料轮
[0067] 132 第二送料轮
[0068] 133 剥料片
[0069] 133a 抵料端
[0070] 133b 凸起
[0071] 134 弹性件
[0072] 135 供料轮
[0073] 136 收料轮
[0074] 137 连动环
[0075] 1381 第一引导柱
[0076] 1382 第二引导柱
[0077] 1382a凹部
[0078] 1383 第三引导柱
[0079] 1384 第四引导柱
[0080] 14 贴附装置
[0081] 141 贴附头部
[0082] 142 第二气缸
[0083] 1421 第三端
[0084] 1422 第四端
[0085] 143 第二活塞
[0086] 1441 第三阀门
[0087] 1442 第四阀门
[0088] 1443 第六阀门
[0089] 15 真空装置
[0090] 161、162气压源
[0091] 20 检测设备
[0092] 30 机台
[0093] 2 工件
[0094] 3、31、32 指向标签
[0095] 4 料带
[0096] 41 初料带
[0097] 42 空料带
[0098] C 切线连线
[0099] D1 第一旋转方向
[0100] D2 第二旋转方向
[0101] D3 行进方向
[0102] L1 第一长度
[0103] L2、L4 最远距离
[0104] L3 第二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0105]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0106] 请参照图1,绘示装设有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标签贴附模块10的检测系统1的立体图。检测系统1用以检测一工件2且贴附一指向标签3于工件2。工件2能例如为电路板等电子元件。
[0107] 检测系统1包括一标签贴附模块10、一检测设备20及一机台30。机台30包括具定位功能的移载设备(未绘示)。标签贴附模块10及检测设备20设置于机台30上,且标签贴附模块10与检测设备20电性连接。检测设备20能用来检测工件2。当检测设备20检测到工件2需要贴附指向标签3时,例如检测到工件2具有缺陷而需要贴附指向标签3加以标记时,标签贴附模块10能撷取贴附于一料带4的一指向标签3并于一工件2贴附指向标签3。
[0108] 请参照图2A、图2B及图2C,绘示图1的标签贴附模块10的立体爆炸图。标签贴附模块10包括一基座11、一驱动装置12、一标签供应装置13、一贴附装置14、一真空装置15及一气压源161、162。真空装置15用以抽气降压。气压源161、162用以提供气压。
[0109] 基座11包括一第一壳体111及一第二壳体112。驱动装置12及贴附装置14设置于第一壳体111。标签供应装置13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装设于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111包括一第一本体1111及一第一盖体1112。第一盖体1112具有一第一贯通孔1110。第二壳体112包括一第二本体1121及一第二盖体1122。第二本体1121具有一第二贯通孔1120。第二壳体112具有一出料口11a,由第二本体1121及第二盖体1122共同形成。料带4容置于第二壳体112。料带4包括初料带41及空料带42。初料带41贴附有指向标签3。当初料带41被取下指向标签3后,则会变为空料带42。
[0110] 请参照图2B、图2C、图3、图4A及图4B,图3绘示图2A的标签贴附模块10的俯视图,图4A及图4B绘示图3分别沿4A-4A及4B-4B剖面的剖视图。驱动装置12包括一驱动滚轮组121、一拉料杆122、一第一气缸123、一第一活塞124、一第一阀门1251、一第二阀门1252及一第五阀门1253。
[0111] 驱动滚轮组121驱动或停止驱动料带4。驱动滚轮组121包括一第一齿轮1211、一第二齿轮1212、一第三齿轮1213、一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一第一挡块1214a、一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一第二挡块1215a、一驱动件1216、一第一带动件1217、一第二带动件1218、一第一轴承1219a及一第二轴承1219b。
[0112] 第一齿轮1211及第二齿轮1212皆枢设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本体1111。第三齿轮1213枢设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本体1111并位于第一齿轮1211及第二齿轮1212之间,且分别与第一齿轮1211与第二齿轮1212啮合。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211、第二齿轮1212及第三齿轮1213的二齿相当于初料带41上指向标签3间的一间距,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不限定初料带41上指向标签3间的一间距相当于第一齿轮1211、第二齿轮1212及第三齿轮1213的齿数。
[0113] 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枢设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本体1111,且以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的单面斜角的设计与第三齿轮1213单向卡合。单向卡合意指二元件以一组特定方向旋转时会彼此卡合,而以其他方向旋转时则彼此会脱离卡合。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与第三齿轮1213卡合时,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止挡第三齿轮1213以一第一旋转方向D1(图4A、图4B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时,第一单向止挡件
1214允许第三齿轮1213以相反于第一旋转方向D1的一第二旋转方向D2(图4A、图4B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且允许第三齿轮1213带动第一齿轮1211及第二齿轮1212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
[0114] 驱动件1216与第三齿轮1213经由一第一轴承1219a同轴相连。拉料杆122固设于驱动滚轮组121的驱动件1216,且经由第一贯通孔1110及第二贯通孔1120穿入第二壳体112内,以供空料带42跨置。随着驱动件1216的旋转,拉料杆122具有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以拉扯空料带42。驱动件1216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时,拉料杆1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驱动件1216带动第三齿轮1213以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时,拉料杆12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0115] 第一挡块1214a固设于驱动件1216,以使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后,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能被第一挡块1214a推回而与第三齿轮1213恢复卡合。
[0116] 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枢设于驱动件1216,且以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的单面斜角的设计与第三齿轮1213单向卡合。驱动件1216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时,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驱动件1216以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时,第二单向止挡件
1215与第三齿轮1213卡合,且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能带动第三齿轮1213以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第二挡块1215a固设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本体1111,以使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后,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能被第二挡块1215a推回而与第三齿轮1213恢复卡合。
[0117] 第一带动件1217设置于第一盖体1112且与第一齿轮1211同轴相连。第一带动件1217能够随着第一齿轮1211同向且同角度转动。第二带动件1218与第二齿轮1212以一第二轴承1219b同轴相连。第二轴承1219b能够为单向轴承。第二轴承1219b容许第二齿轮1212以第一旋转方向D1带动第二带动件1218一起旋转。另外,第二轴承1219b亦容许第二带动件
1218相对于第二齿轮1212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拉料杆122位于第一位置时,拉料杆122接近第二带动件1218并远离第一带动件1217。拉料杆122位于第二位置时,拉料杆122接近第一带动件1217并远离第二带动件1218。
[0118] 第一气缸123固设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本体1111,且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231及一第二端1232。第一活塞124滑设于第一气缸123内,而能于第一端1231及第二端1232之间往返运动。驱动件1216连接于第一活塞124。第一活塞124从第一端1231朝向第二端1232滑动时,驱动件1216以第一旋转方向D1转动。第一活塞124从第二端1232朝向第一端1231滑动时,驱动件1216以第二旋转方向D2转动。第一阀门1251设置于第一气缸123的第一端1231并与第一气缸123连通,且与气压源161连通。第二阀门1252设置于第一气缸123的第二端1232且与第一气缸123连通。第五阀门1253设置于第一阀门1251及第二阀门1252之间且与第一气缸123连通。第一活塞124具有一第一长度L1。第二阀门1252与第五阀门1253之间的最远距离L2大于第一长度L1。第一阀门1251与第五阀门1253之间的最远距离足以令驱动件1216旋转并致使拉料杆122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0119] 请参照图2A、图3、图4A及图4B。标签供应装置13包括一第一送料轮131、一第二送料轮132、一剥料片133、一弹性件134、一供料轮135、一收料轮136、一连动环137、一第一引导柱1381、一第二引导柱1382、一第三引导柱1383及一第四引导柱1384。第二壳体112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112a及一第二侧边112b,以及位于第一侧边112a及第二侧边112b之间且相对的一第三侧边112c及一第四侧边112d。
[0120] 第一送料轮131及第二送料轮132皆枢设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本体1121,且位于第二本体1121与第二盖体1122之间。第一送料轮131接近于第二侧边112b及第三侧边112c。第二送料轮132接近于第二侧边112b及第四侧边112d。于第二壳体112装设于第一壳体111时,第一送料轮131与第一带动件1217以同轴旋转的方式彼此卡合,第二送料轮132与第二带动件1218以同轴旋转的方式彼此卡合。第一送料轮131能够随着第一带动件1217同向且同角度转动,第二送料轮132能够随着第二带动件1218同向且同角度转动。由于第二轴承
1219b容许第二带动件1218相对于第二齿轮1212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故第二送料轮132能够相对于第二齿轮1212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
[0121] 剥料片133沿一行进方向D3滑设于基座11的第二壳体112内,且具有一抵料端133a。剥料片133接近于第二侧边112b,且行进方向D3实质上平行于第二侧边112b。抵料端
133a具有伸出出料口11a的一出料位置及朝出料口11a内缩的一收料位置,且用以供料带4跨置。
[0122] 弹性件134设置于剥料片133及第二壳体112之间,常态使抵料端133a位于出料位置。
[0123] 供料轮135枢设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本体1121,且位于第二本体1121与第二盖体1122之间。供料轮135接近于第一侧边112a。料带4的初料带41的一端设置于供料轮135,且贴附有指向标签3的初料带41缠绕于供料轮135。
[0124] 收料轮136枢设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本体1121,且位于第二本体1121与第二盖体1122之间。收料轮136比供料轮135接近第二侧边112b。第一送料轮131比收料轮136接近第二侧边112b,且第一送料轮131的中心比收料轮136的中心接近第三侧边112c。第二送料轮
132比收料轮136接近第二侧边112b,且第二送料轮132的中心比收料轮136的中心接近第四侧边112d。料带4的空料带42的一端设置于收料轮136,且已被撷取指向标签3的空料带42缠绕于收料轮136。
[0125] 连动环137跨置于第二送料轮132及收料轮136,且使第二送料轮132及收料轮136同向转动。由于第二送料轮132能够相对于第二齿轮1212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故即使在第二齿轮1212没有提供动力的情况下,第二送料轮132仍能以第一旋转方向D1带动收料轮136以利收料轮136收料。
[0126] 第一引导柱1381固设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盖体1122,且位于第二本体1121及第二盖体1122之间。第一引导柱1381的中心比第一送料轮131的中心远离第二侧边112b并接近第三侧边112c,且比收料轮136的中心接近第二侧边112b。第一引导柱1381能为圆柱。
[0127] 第二引导柱1382固设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盖体1122,且位于第二本体1121及第二盖体1122之间。第二引导柱1382位于第一送料轮131、第二送料轮132及第二侧边112b之间。第二引导柱1382比第一送料轮131的中心及第二送料轮132的中心接近第二侧边112b。第二引导柱1382具有一凹部1382a,剥料片133具有一凸起133b。弹性件134设置于凹部
1382a且位于第二引导柱1382及凸起133b之间。
[0128] 第三引导柱1383固设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盖体1122,且位于第二本体1121及第二盖体1122之间。第三引导柱1383位于第一送料轮131及第二送料轮132之间,且比第二引导柱1382远离第二侧边112b。第二贯通孔1120位于第二引导柱1382及第三引导柱1383之间。第三引导柱1383能为圆柱。
[0129] 第四引导柱1384固设于第二壳体112的第二盖体1122,且位于第二本体1121及第二盖体1122之间。第四引导柱1384的中心比第二送料轮132的中心远离第二侧边112b并接近第四侧边112d,且比收料轮136的中心接近第二侧边112b。第四引导柱1384能为圆柱。第三引导柱1383及第四引导柱1384接近第二送料轮132的中心的切线连线C是穿过第二送料轮132。
[0130] 料带4的初料带41系从供料轮135经过第一引导柱1381与第三侧边112c之间以及第一引导柱1381与第一送料轮131之间,再跨置于第一送料轮131及剥料片133的抵料端133a。料带4的空料带42经过剥料片133与第二侧边112b之间以及第二引导柱1382与第二侧边112b之间,再跨置于第二引导柱1382。空料带42跨越第二贯通孔1120且跨置于拉料杆
122,再经过第三引导柱1383与第二送料轮132之间以及第二送料轮132与第四引导柱1384之间。空料带42跨置于第四引导柱1384,并由收料轮136以第一旋转方向D1收回。其中,料带
4经过元件时行经方向的旋转角度超过0度谓为跨置。
[0131] 如图2A所示,第二壳体112以及容置于第二壳体112内的标签供应装置13与料带4能够组成一卡匣。当使用标签贴附模块10时,卡匣能装设于第一壳体111上。当料带4上的指向标签3用完时,能够从第一壳体111上取下卡匣。第一送料轮131能与第一带动件1217脱离卡合,第二送料轮132能与第二带动件1218脱离卡合。使用者能够另外将第二壳体112内的指向标签3用完的料带4更换成贴附有指向标签3的料带4,或者另备新的卡匣,以对标签贴附模块10更换成具贴附有指向标签3的料带4。
[0132] 请参照图2A及图4B。贴附装置14包括一贴附头部141、一第二气缸142、一第二活塞143、一第三阀门1441、一第四阀门1442及一第六阀门1443。
[0133] 贴附头部141滑设于基座11的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本体1111,且具有一取料位置及一贴料位置。取料位置及贴料位置位于剥料片133的行进方向D3的相对两侧。贴附头部141用以撷取贴附于初料带41的指向标签3。于抵料端133a位于出料位置且贴附头部141位于取料位置时,贴附头部141对应于抵料端133a,且与位于抵料端133a的指向标签3约距离0.2mm。真空装置15与贴附头部141连通。贴附头部141藉由真空装置15抽气降压而以吸引方式撷取指向标签3。
[0134] 第二气缸142固设于第一壳体111的第一本体1111。第二气缸142具有相对的一第三端1421及一第四端1422。第一齿轮1211比第二齿轮1212接近第二气缸142。
[0135] 第二活塞143滑设于第二气缸142内。贴附头部141固设于第二活塞143且贯穿第二气缸142的第四端1422。第二活塞143从第三端1421朝向第四端1422滑动时,贴附头部141从取料位置移动至贴料位置。第二活塞143从第四端1422朝向第三端1421滑动时,贴附头部141从贴料位置移动至取料位置。
[0136] 第三阀门1441设置于第二气缸142的第三端1421且与第二气缸142连通。第五阀门1253与第三阀门1441连通。
[0137] 第四阀门1442设置于第二气缸142的第四端1422,并与第二气缸142连通,且与气压源162连通。于本实施例中,标签贴附模块10是以二个气压源161、162分别对第一阀门1251及第四阀门1442进气。于其他实施例中,标签贴附模块10亦能够以单一气压源分别对第一阀门1251及第四阀门1442进气。
[0138] 第六阀门1443设置于第三阀门1441及第四阀门1442之间,且与第二气缸142连通。第二活塞143具有一第二长度L3。第三阀门1441与第六阀门1443之间的最远距离L4大于第二长度L3。第四阀门1442与第六阀门1443之间的最远距离足以令贴附头部141于取料位置及贴料位置之间移动。
[0139] 请参照图4A、图4B、图5A、图5B、图6A及图6B,图5A、图5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1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中途的剖视图,图6A、图6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122位于第二位置且抵料端133a位于收料位置的剖视图。
[0140] 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标签贴附模块10处于准备状态时,拉料杆122位于第一位置,抵料端133a位于出料位置,且贴附头部141位于取料位置并对应于抵料端133a的指向标签31。第一挡块1214a推抵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而使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与第三齿轮1213卡合。第二挡块1215a远离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而使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
[0141] 当图1的检测设备20检测到工件2需要贴附指向标签3时,例如检测到工件具有缺陷而待修复时,会通知标签贴附模块10开始进行撷取并贴附指向标签3的动作。
[0142] 首先,如图4A、图4B所示,真空装置15会先抽气降压,且贴附头部141藉此吸住指向标签31。
[0143] 如图4A、图4B、图5A及图5B所示,气压源161开始经由第一阀门1251对第一气缸123的第一端1231与第一活塞124之间进气,以使第一活塞124从第一端1231朝向第二端1232移动。第一活塞124与第二端1232之间的气体能够经由第二阀门1252排出第一气缸123,且经由第六阀门1443进入第二气缸142内的第二活塞143与第四端1422之间,再从第四阀门1442排出第二气缸142。
[0144] 随着第一活塞124从第一端1231朝向第二端1232移动,驱动件1216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由于第三齿轮1213被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卡合,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故第三齿轮1213此时不会被驱动件1216带动而维持固定不转动。第一齿轮1211及第二齿轮1212也维持固定不转动。驱动滚轮组121因此停止驱动料带4。
[0145] 驱动件1216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时,拉料杆122由接近第二带动件1218的第一位置朝向第一带动件1217的方向移动。此时,料带4所行经的第一送料轮131及第二送料轮132因第一齿轮1211及第二齿轮1212固定不转动而停止驱动料带4,第一送料轮131及第二送料轮132之间的料带4长度不变。拉料杆122由第一位置朝向第一带动件1217的方向移动时,拉料杆122会拉扯料带4以使抵料端133a从出料位置往收料位置的方向内缩移动,同时令剥料片133推压弹性件134以使弹性件134压缩。
[0146] 如图5A、图5B、图6A及图6B所示,气压源161继续经由第一阀门1251对第一气缸123的第一端1231与第一活塞124之间进气,使第一活塞124继续向第二端1232移动至第五阀门1253与第一阀门1251连通。此时,如图6A及图6B所示,第二挡块1215a将第二单向止挡件
1215推向第三齿轮1213而使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与第三齿轮1213恢复卡合。第一挡块
1214a远离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而使第三齿轮1213若以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时能与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脱离卡合。拉料杆122位于接近第一带动件1217的第二位置。剥料片133的抵料端133a位于收料位置而不会遮挡贴附头部141。指向标签31脱离于料带4而被吸附于贴附头部141。此时,第一端1231与第一活塞124之间的气体开始经由第五阀门1253排出第一气缸123,且开始经由第三阀门1441进入第二气缸142内的第二活塞143与第三端1421之间。
[0147] 请参照图6A、图6B、图7A及图7B,图7A及图7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122位于第二位置,抵料端133a位于收料位置,且贴附头部141位于贴料位置的剖视图。气压源161继续经由第一阀门1251对第一气缸123的第一端1231与第一活塞124之间进气,第一活塞124位于使第五阀门1253与第一阀门1251连通的位置且维持不动。第一端1231与第一活塞124之间的气体继续经由第五阀门1253排出第一气缸123,且继续经由第三阀门1441进入第二气缸142内的第二活塞143与第三端1421之间,以使第二活塞143从第三端1421朝向第四端1422移动。第二活塞143与第四端1422之间的气体能够经由第四阀门1442排出第二气缸
142。贴附头部141随着第二活塞143移动而从图6A及图6B所示的取料位置移动至图7A及图
7B所示的贴料位置,并且将指向标签31贴附于工件2上。当指向标签31贴附于工件2时,真空装置15能够停止抽气降压,以停止贴附头部141吸住指向标签31。
[0148] 请参照图7A、图7B、图8A及图8B,图8A及图8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122位于第二位置,抵料端133a位于收料位置,且贴附头部141从贴料位置移动至取料位置的中途的剖视图。气压源162开始经由第四阀门1442对第二气缸142的第四端1422与第二活塞143之间进气,以使第二活塞143从第四端1422朝向第三端1421移动。第二活塞143与第三端1421之间的气体能够经由第三阀门1441排出第二气缸142,且经由第五阀门1253进入第一气缸123内的第一活塞124与第一端1231之间,再从第一阀门1251排出第一气缸123。
[0149] 请参照图8A、图8B、图9A及图9B,图9A及图9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122位于第二位置,抵料端133a位于收料位置,且贴附头部141位于取料位置的剖视图。气压源162继续经由第四阀门1442对第二气缸142的第四端1422与第二活塞143之间进气,使第二活塞143继续向第三端1421移动至第六阀门1443与第四阀门1442连通。此时,如图9A及图9B所示,第四端1422与第二活塞143之间的气体开始经由第六阀门1443排出第二气缸142,且开始经由第二阀门1252进入第一气缸123内的第一活塞124与第二端1232之间。
[0150] 请参照图9A、图9B、图10A、图10B、图11A及图11B,图10A及图10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122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中途的剖视图,图11A、图11B分别绘示图4A、图4B的拉料杆122位于第一位置且抵料端133a位于出料位置的剖视图。
[0151] 气压源162继续经由第四阀门1442对第二气缸142的第四端1422与第二活塞143之间进气,第二活塞143位于使第六阀门1443与第四阀门1442连通的位置且维持不动。第四端1422与第二活塞143之间的气体继续经由第六阀门1443排出第二气缸142,且继续经由第二阀门1252进入第一气缸123内的第一活塞124与第二端1232之间,以使第一活塞124从第二端1232朝向第一端1231移动。第一活塞124与第一端1231之间的气体能够经由第一阀门
1251排出第一气缸123。
[0152] 随着第一活塞124从第二端1232朝向第一端1231移动,驱动件1216以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由于第三齿轮1213被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卡合,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故第三齿轮1213此时会被驱动件1216带动而以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第一齿轮1211及第二齿轮1212受到第三齿轮1213的带动而以第一旋转方向D1等量旋转。收料轮136经由连动环137受第二送料轮132的带动而随的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并回收空料带42。驱动滚轮组121因此驱动料带4从供料轮135移动至收料轮136。
[0153] 驱动件1216以第二旋转方向D2旋转时,拉料杆122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二带动件1218的方向移动。此时,料带4所行经的第一送料轮131及第二送料轮132因第一齿轮1211及第二齿轮1212等量旋转,使得第一送料轮131及第二送料轮132之间的料带4长度不变。拉料杆122由第二位置朝向第二带动件1218的方向移动时,拉料杆122会释放料带4以解除对料带4的拉扯。此时,料带4拉扯抵料端133a的力道会随拉料杆122的移动而逐渐消失,使弹性件134复位而推抵剥料片133,并使抵料端133a从收料位置往出料位置的方向外伸移动,且抵料端133a能将下一个指向标签32带离出料口11a。
[0154] 如图10A、图10B、图11A及图11B所示,气压源162继续经由第四阀门1442对第二气缸142的第四端1422与第二活塞143之间进气。第四端1422与第二活塞143之间的气体继续经由第六阀门1443排出第二气缸142,且继续经由第二阀门1252进入第一气缸123内的第一活塞124与第二端1232之间,以使第一活塞124移动至第一端1231。
[0155] 此时,如图11A及图11B所示,标签贴附模块10能恢复至准备状态。第一挡块1214a将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推向第三齿轮1213而使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与第三齿轮1213恢复卡合。第二挡块1215a远离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而使驱动件1216若以第一旋转方向D1旋转,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能与第三齿轮1213脱离卡合。拉料杆122恢复至第一位置,抵料端133a位于出料位置,且贴附头部141位于取料位置并对应于抵料端133a的指向标签32。故而成为下一个指向标签32的准备位置。
[0156] 请参照图1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标签贴附模块的立体爆炸图。本实施例的标签贴附模块大致与图2A所示的标签贴附模块10相似。相异的是,驱动滚轮组121还包括一棘轮1213b,固设于第三齿轮1213a且位于第三齿轮1213a与第一本体1111之间。棘轮1213b的一齿相当于料带4上指向标签3间的一间距,且用以辅助第一单向止挡件1214、第一挡块1214a、第二单向止挡件1215及第二挡块1215a令第三齿轮1213a仅能单向旋转。
[0157]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标签贴附模块能够于检测设备检测到工件有需要贴附指向标签时,藉由标签贴附模块将指向标签贴附于工件。当要运作标签贴附模块时,真空装置能对贴附头部抽气降压以撷取指向标签,再利用气压源对第一阀门不断进气,便能完成拉料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及抵料端从出料位置移动至收料位置的动作,以及继续完成贴附头部从取料位置移动至贴料位置进行指向标签贴附的动作。当要使标签贴附模块恢复准备状态时,真空装置能停止对贴附头部抽气降压以放开指向标签,再利用气压源对第四阀门不断进气,便能完成贴附头部从贴料位置移动至取料位置,以及继续完成拉料杆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抵料端从收料位置移动至出料位置,以及驱动料带前进的动作。运作标签贴附模块时,仅需控制真空装置及气压源,便能够依序完成贴附指向标签及恢复准备状态的动作。藉以能够以自动化的方式完成贴附指向标签的流程,而无须停机及耗费人工贴附指向标签。
[0158]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