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10397551.1

文献号 : CN1044129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聪芬张凯张巍

申请人 : 南京农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即一种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该组合物的有效成分在组合物中的重量比为1:1~100,其共毒系数高达209.892~528.425,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对半翅目害虫如稻飞虱有较高的毒力,而且能明显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小,且使用成本较低。为轮替使用药剂提供了选择。

权利要求 :

1.一种含有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的组合物,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为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两种成分在组合物中的重量比为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虫组合物可制备成农药常用制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可配制成水分散粒剂型、可湿性粉剂型、悬浮剂、油悬剂、悬浮乳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可溶液剂剂型。

说明书 :

一种含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

[000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即涉及一种以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为有效成分的两元混配杀虫组合物。
[0002] 背景技术  丁烯氟虫腈,3-氰基-5-甲代烯丙基氨基-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4-三氟甲基亚磺酰基吡唑,是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氟虫腈基础上开发的新化合物。丁烯氟虫腈对稻飞虱、菜青虫、小菜蛾、螟虫、叶甲等许多害虫具有高活性,特别是对水稻、蔬菜等作物上的害虫呈现了与氟虫腈同等的活性。同时,由于该药剂对鱼类低毒,为其在水稻、蔬菜上的应用开辟了更广的空间。
[0003] 吡蚜酮,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是瑞士诺华公司于1998年成功开发的新颖吡啶杂环类杀虫剂,属于新型内吸性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稻飞虱、蚜虫等有特效。可以专一性阻断昆虫取食行为,使受药害虫立即停止取食,尽管还能运动,但因产生不可逆的拒食作用最后死于饥饿,这中作用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神经活性毒理机制,因而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此外,吡蚜酮还具有阻断昆虫传毒的功能,对防治传播病毒的害虫极为有效。
[0004] 杀虫剂的混用是当前害虫化学防治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农药复配有增效、相加、拮抗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便是两种农药之间的复配,由于配比不同增效程度也不一样,有的甚至是拮抗作用。通过试验筛选出的增效明显的组合物,不但可以提高对害虫的防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经实验室对农药复配的研究,发现将生物农药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复配后能够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杀虫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更加低毒、环保。并且关于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化合物的复配及应用目前尚无人报道过。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吡蚜酮-丁烯氟虫腈的组合物,它对稻飞虱等半翅目、同翅目等害虫具有较高的毒力,能够降低该类害虫的防治成本。
[0006]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治稻飞虱效果较好的丁烯氟虫腈与吡蚜酮复配的杀虫剂组合物。
[0007] 本发明的杀虫剂组合物主要成分是丁烯氟虫腈与吡蚜酮,两种成分在组合物中的以重量比为1:1~100进行合理的复配,经一系列的筛选试验,选择增效明显的组合物,增强速效性,降低农药成本是本发明的关键所在。
[0008]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09] 上述混剂配比合理,对灰飞虱等半翅目害虫的毒力较强,共毒系数较高,具有较强的增效效果,是一类高效、低毒的混配制剂。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1.供试药剂
[0011] 97.4%吡蚜酮原药由溧阳化工提供;90%丁烯氟虫腈由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0012] 2.供试虫源
[0013] 2013年5月于浙江省湖州麦田采集的灰飞虱成虫,试虫在室内不接触药剂用武育粳3号水稻苗饲养,饲养温度为25±1℃,光周期为16/8h(L/D)。3龄中期若虫供测定用。
[0014] 3.单剂测定方法
[0015] 根据班兰凤等建立的方法即稻苗浸渍法监测稻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0016] 将配制的乳油用水等比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每个实验设5个浓度,以清水处理作对照。将6日龄武育粳3号稻苗30株连根一起在系列浓度的药液中浸10s,每个浓度重复3次,取出沥至无液体滴下后置于垫有滤纸的一次性塑料杯中,30min后接入3龄中期若虫20头,每处理共60头,然后用保鲜膜封口并用3号昆虫针扎孔。接虫后的培养杯放置于25±1℃、湿度70±10%、光照周期16/8h(L/D)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于120h后检查结果。
[0017] 4.数据处理
[0018] 采用POLO Plus软件计算毒力回归式。计算参数包括:斜率b值及标准误、卡平方、自由度、LC50值及95%置信限。
[0019] 5.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0020] 组合物配方的室内筛选采用孙云沛共毒系数法:
[0021]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0/供试药剂的LC50)×100
[0022] 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药剂A单用的LC50/药剂A和B混用的LC50)×100
[0023]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TI(A)×a+ATI(B)×b
[0024] a:表示药剂A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25] b:表示药剂B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26]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0027] 根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规定,混剂配方增效的判断标准为: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120,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小于80,为拮抗作用。
[0028] 最佳配比的选择以混剂的共毒系数和LC50(或LD50)值两个指标来衡量,即共毒系数较高而LC50(或LD50)值最小(即实测毒力指数最大)。
[0029] 表1丁烯氟虫腈和吡蚜酮混合物的毒力测定结果
[0030]
[003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比例混配中,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丁烯氟虫腈:吡蚜酮1:1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分别为528.425;其次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1:10时共毒系数为440.552。室内条件下丁烯氟虫腈、吡蚜酮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试验结果表明,按有效比例为1:1,1:5,1:10,1:20,1:30,1:40,1:50时,对灰飞虱3龄若虫均表现出较强的增效作用,其中以二者比例为1:1与1:10时增效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