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425022.2

文献号 : CN1044177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胜卓也野津康生

申请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所述通风筒具备:筒状的通风筒主体(15);盖部(16),将通风筒主体(15)的开口部闭塞;以及开闭装置(17),对盖部(16)进行开闭,开闭装置(17)具备:主臂(21),安装于盖部(16)的中央部C且在俯视观察下向通风筒主体(15)的外方延伸;副臂(22),在主臂(21)延伸的方向上安装在比中央部C靠外方侧的盖部(16),在与主臂(2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支承部(23),在俯视观察下从通风筒主体(15)向外方离开的位置处具有将主臂(21)和副臂(22)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主体部(42);以及驱动部(24),施加使主臂(21)相对于支承部(23)转动的驱动力。

权利要求 :

1.一种通风筒,具备:

筒状的通风筒主体,其沿上下延伸;

盖部,其将所述通风筒主体的开口部闭塞;以及开闭装置,其对所述盖部进行开闭,所述开闭装置具备:

主臂,其安装于所述盖部的中央部,在俯视观察下向所述通风筒主体的外方延伸;

副臂,其在所述主臂延伸的方向上安装在比所述中央部靠外方侧的所述盖部,且与所述主臂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支承部,其在俯视观察下从所述通风筒主体向外方离开的位置具有将所述主臂和所述副臂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主体部;以及驱动部,其施加使所述主臂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转动的驱动力,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备从所述支承主体部的上部朝向所述通风筒主体侧延伸的上方支承部,所述驱动部安装在所述上方支承部与所述盖部之间或所述上方支承部与所述主臂之间,使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盖部的距离减少及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筒,其中,所述主臂具备:

一对主臂主体;以及

连接构件,其将所述主臂主体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驱动部架设安装在所述上方支承部与所述连接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筒,其中,所述主臂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盖部,所述主臂主体以在侧视观察下朝向所述盖部侧成为凹状的方式弯曲而形成。

4.一种通风筒,具备:

筒状的通风筒主体,其沿上下延伸;

盖部,其将所述通风筒主体的开口部闭塞;以及开闭装置,其对所述盖部进行开闭,所述开闭装置具备:

主臂,其安装于所述盖部的中央部,在俯视观察下向所述通风筒主体的外方延伸;

副臂,其在所述主臂延伸的方向上安装在比所述中央部靠外方侧的所述盖部,且与所述主臂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支承部,其在俯视观察下从所述通风筒主体向外方离开的位置具有将所述主臂和所述副臂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主体部;以及驱动部,其施加使所述主臂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转动的驱动力,其中,

所述副臂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盖部,所述副臂形成为具备在转动方向上彼此向不同的方向弯曲的2个弯曲部的Z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筒,其中,所述通风筒主体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具备填料。

6.一种船舶,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筒,其特征在于,具备覆盖所述通风筒且在上部形成有抑制侧风引起的影响的倾斜面的壳体,所述支承部的上方支承部沿着所述倾斜面配置。

7.一种通风筒的开闭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筒的开闭方法,所述通风筒的开闭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从预先存储的多个换气模式中选择特定的换气模式的选择工序;以及基于利用所述选择工序而选择的换气模式,对多个通风筒进行开闭的开闭工序。

说明书 :

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船舱进行换气的通风筒、具备通风筒的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
[0002] 本申请基于2013年8月29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3-178129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0003] 在汽车搬运船等船舶上,用于收容货物的船舱沿上下方向设置多段。在这些船舱中分别装入货物。向各船舱搬入货物、从各船舱搬出货物多使用内燃机的驱动力。该内燃机的废气向船舱内排出。因此,在上述船舶中,通常设有对各船舱内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
[0004] 换气装置由通道及通风筒而将船舱与外部连通,并利用风扇进行送风,由此对船舱内进行换气。该换气装置对于一艘船舶有时设置多个(例如,60台左右)。这些换气装置的通风筒多在上甲板侧具备开口部。在一个船舱上经由通道而连接有外部气体导入用的通风筒和排气用的通风筒中的至少两个以上的通风筒。在外部气体导入用或排气用中的至少一方的通风筒配置有风扇。通风筒的上部开口部多利用盖部形成为可密闭的结构,以抑制浪花或风雨浸入到船舱内。
[0005] 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用于对船舱内进行换气的通风筒,记载了经由铰链支承可闭塞上部开口部的盖部。在该盖部设有从其外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限动铰链。该限动铰链的端部与螺纹状的主轴的上端部连结。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的通风筒,通过手柄操作而使主轴旋转,由此主轴的上端部的位置上下变化,根据该主轴的上端部的位移而盖部的摆动角度变化。即,在该通风筒中,通过手柄的转动操作而能够使盖部开闭。
[0006]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通风筒,记载了可以将连结主轴与限动铰链的销拔出的结构。该通风筒在紧急情况时等将上述销拔出而能够解除主轴与限动铰链的连结。当上述主轴与限动铰链的连结解除时,盖部因其自重而向闭塞方向摆动。其结果是,不用进行手柄操作就能够将上部开口部闭塞。
[0007] 在专利文献2中,与专利文献1同样,记载有盖部经由铰链而被支承的通风筒。该专利文献2记载的通风筒将经由悬吊在壳体内的滑轮而配线的金属线通过手动卷扬机进行收卷及开卷,由此对盖部进行开闭。在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了将闭塞通风筒的上部开口部的盖部废弃,通过百叶窗对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由此间接地进行通风筒的开闭的机构。
[0008] 【在先技术文献】
[0009] 【专利文献】
[0010]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87937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3-096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3] 然而,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使用百叶窗间接地对通风筒进行开闭的机构的情况下,不是利用盖部能够密闭通风筒的上部开口部的结构。因此,存在浪花或风雨经由通风筒浸入船舱内的可能性。
[0014]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经由金属线对盖部进行开闭操作的通风筒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将上部开口部密闭,但是在设置通风筒时,滑轮的位置调整需要花费劳力和时间。因此,存在安置作业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样的课题。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作业者需要手动地操作卷扬机,因此将存在多个的通风筒全部闭塞需要大量的劳力和时间。
[0015]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经由主轴对盖部进行开闭的通风筒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经由金属线对盖部进行开闭操作的情况同样,在通常时,在将通风筒闭塞之际,作业者需要手动地进行手柄操作。因此,将存在多个的通风筒全部闭塞需要大量的劳力和时间。
[0016] 如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在具有紧急情况时通过将销拔出而将盖部闭塞的机构的情况下,通过设为利用促动器将销拔出的机构,能够以少的劳力且在短时间内将存在多个的通风筒的盖部闭塞。然而,在该紧急情况时将销拔出的机构是在紧急情况时使用的。因此,在再次打开盖部时,必须使销返回原来的位置,工时增加而作业者的负担增加。
[0017] 在将盖部经由铰链安装在开口部周缘的情况下,在铰链侧,开口部与盖部接近。因此,向通风筒的空气的出入受到妨碍而流路阻力增加。
[001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盖部的开闭花费的劳力及时间并且能够抑制流路阻力的增加的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
[0019]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通风筒具备:筒状的通风筒主体,其沿上下延伸;盖部,其将所述通风筒主体的开口部闭塞;以及开闭装置,其对所述盖部进行开闭,所述开闭装置具备:主臂,其安装于所述盖部的中央部,在俯视观察下向所述通风筒主体的外方延伸;副臂,其在所述主臂延伸的方向上安装在比所述中央部靠外方侧的所述盖部,且与所述主臂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支承部,其在俯视观察下从所述通风筒主体向外方离开的位置具有将所述主臂和所述副臂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主体部;以及驱动部,其施加使所述主臂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转动的驱动力。
[0021]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通风筒也可以是,第一方案的所述支承部具备从所述支承主体部的上部朝向所述通风筒主体侧延伸的上方支承部,所述驱动部安装在所述上方支承部与所述盖部之间或所述上方支承部与所述主臂之间,使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盖部的距离减少及增加。
[0022]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通风筒也可以是,第二方案的主臂具备:一对主臂主体;以及连接构件,其将所述主臂主体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驱动部架设安装在所述上方支承部与所述连接构件之间。
[0023]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通风筒也可以是,第三方案的主臂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盖部,所述主臂主体以在侧视观察下朝向所述盖部侧成为凹状的方式弯曲而形成。
[0024]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通风筒也可以是,第一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副臂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盖部,所述副臂形成为具备在转动方向上彼此向不同的方向弯曲的2个弯曲部的Z状。
[0025]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通风筒也可以是,第一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通风筒主体在所述开口部的周缘具备填料。
[002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船舶是具备第二方案所述的通风筒的船舶,其中,具备覆盖所述通风筒且在上部形成有抑制侧风引起的影响的倾斜面的壳体,所述支承部的上方支承部沿着所述倾斜面配置。
[0027]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开闭方法是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通风筒的开闭方法,其具备:从预先存储的多个换气模式中选择特定的换气模式的选择工序;以及基于利用所述选择工序而选择的换气模式,对多个通风筒进行开闭的开闭工序。
[0028] 【发明效果】
[0029] 根据上述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能够减少盖部的开闭花费的劳力及时间,并且能够抑制通风筒的流路阻力的增加。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船舶的通风筒的配置的俯视图。
[0031] 图2是沿着上述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0032] 图3是表示打开状态的上述通风筒的侧视图。
[0033] 图4是表示上述通风筒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0034] 图5是表示闭塞状态的上述通风筒的侧视图。
[0035] 图6是表示闭塞状态的上述通风筒的俯视图。
[0036] 图7是表示上述通风筒的副臂主体的侧视图。
[0037] 图8是表示闭塞状态的上述通风筒的背视图。
[0038] 图9是表示上述通风筒的驱动部的控制系统的图。
[0039] 图10是表示覆盖上述通风筒的壳体的立体图。
[0040]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框图。
[0041]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通风筒的开闭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0042] 【标号说明】
[0043] 1   船舶
[0044] 2   船舱
[0045] 3   换气装置
[0046] 4   上甲板
[0047] 5   侧缘
[0048] 6   居住区
[0049] 9   通道
[0050] 10   通风筒
[0051] 11   风扇
[0052] 11a  风扇叶片部
[0053] 12   壳体
[0054] 13   倾斜面
[0055] 14   侧面
[0056] 15   通风筒主体
[0057] 15a  侧面
[0058] 16   盖部
[0059] 16a  缘部
[0060] 17   开闭装置
[0061] 18   开口部
[0062] 19   填料
[0063] 21   主臂
[0064] 22   副臂
[0065] 23   支承部
[0066] 24   驱动部
[0067] 26   主臂主体
[0068] 26a  前端部
[0069] 26b  基端部
[0070] 27   连接构件
[0071] 28   基端侧臂部
[0072] 29   前端侧臂部
[0073] 31   副臂主体
[0074] 31a  前端部
[0075] 31b  基端部
[0076] 32   弯曲部
[0077] 33   弯曲部
[0078] 34   第一直线部
[0079] 35   第二直线部
[0080] 36   第三直线部
[0081] 37   第一轴承部
[0082] 38   第二轴承部
[0083] 39   加强肋
[0084] 41   基体部
[0085] 42   支承主体部
[0086] 43   上方支承部
[0087] 43a  上端中央部
[0088] 44   主臂支承部
[0089] 45   副臂支承部
[0090] 46   驱动部支承部
[0091] 48   缸筒
[0092] 49   活塞杆
[0093] 50   活塞
[0094] 51   空气供给排出控制箱
[0095] 52   单向阀
[0096] 53   电磁阀
[0097] 54   速度控制器
[0098] 55  电磁控制部
[0099] 56   空气室
[0100] 57   消音器
[0101] 58   操作部
[0102] 60   侧面
[0103] 70   换气模式存储部
[0104] 71   换气模式选择部
[0105] C   中央部

具体实施方式

[0106]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
[0107]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船舶1的通风筒10的配置的俯视图。
[0108] 该实施方式的船舶1是搬运汽车的汽车搬运船。该船舶1在对作为装载的货物的汽车进行搬入及搬出时,使汽车在船舱2(参照图2)内自主行驶。因此,需要将从汽车的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向船舱2外排出。在各船舱2分别设有换气装置3(参照图3)。如图2所示,在船舶1中,以沿汽车搬运船的上下堆叠的方式设有多个船舱2。
[0109] 如图3所示,换气装置3主要具备通道9、通风筒10、风扇11。
[0110] 通道9配置在船舶1的内部。通道9形成将船舱2的内部空间与船舶1的外部空间连通的流路。
[0111] 如图1所示,通风筒10在上甲板4上配置多个,沿着船舶1的上甲板4的各侧缘5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配置。一个通风筒10通常连接有一个通道9。
[0112] 在船舶1的上甲板4设有覆盖多个通风筒10的壳体12。上述壳体12以覆盖规定数量的通风筒10的方式形成。壳体12朝向船舶1的行进方向断续地配置。在比通风筒10靠船舶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与设有通风筒10的上甲板4同层地配置有居住区6及船舱2a。
[0113] 如图2所示,上述壳体12为了使通风筒10的盖部16较大地敞开而优选为尽量高。然而,为了抑制在上甲板4的风阻力增加,具有与处于通风筒10的同层的居住区6、船舱2a的高度大致相同、或其以下的高度。壳体12在其宽度方向外侧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减少来自侧方的空气阻力的倾斜面13。
[0114] 如图3、图4所示,通风筒10具备通风筒主体15、盖部16、开闭装置17。
[0115] 通风筒主体15形成为在上部具备开口部18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该通风筒主体15的下端隔着风扇11而连接有上述的通道9。而且,在作为通风筒主体15的上端部的开口部18的周缘安装有环状的填料19(参照图5)。盖部16将通风筒主体15的开口部18闭塞。盖部16形成为比上述开口部18的外形稍大的圆板状。即,通过盖部16将通风筒主体15的开口部18闭塞,由此在通风筒主体15的上端部与盖部16的下表面之间夹持有填料19。其结果是,防止浪花、雨水等从通风筒10的开口部18浸入到通道9内。如图5所示,盖部16以稍向通风筒主体15的外周侧旋入的方式形成,由此实现进一步防止水的浸入。这样形成为在盖部
16未设置填料的结构,因此盖部16的结构简单,能够实现盖部16的轻量化。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后述的盖部16的开闭装置17的驱动力。
[0116] 开闭装置17是对盖部16进行开闭的装置。该开闭装置17主要具备主臂21、副臂22、支承部23、及驱动部24。
[0117] 主臂21使盖部16在打开开口部18的打开位置(参照图3)与闭塞开口部18的闭塞位置(参照图4、图5)之间移动。主臂21具备一对主臂主体26和连接构件27(参照图4)。连接构件27将一对主臂主体26的前端部26a彼此连接。
[0118] 主臂主体26的前端部26a绕着在船舶1的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船舶1的前后方向,以后记载为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地安装于盖部16的中央部C。如图6所示,一对主臂主体26在俯视观察下,从处于闭塞位置的盖部16的中央部C向通风筒主体15的外方(换言之,成为船身的舷侧的宽度方向外侧)平行地延伸。这一对主臂主体26的基端部26b绕着在船舶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部23。在此,上述盖部16的中央部C是指图6的支承部23和盖部16的排列方向上的盖部16的中心附近的部位。
[0119] 如图5所示,主臂主体26在侧视观察下朝向闭塞状态的盖部16侧凹状地弯曲而形成。例如,该实施方式的主臂主体26由直线状的基端侧臂部28和直线状的前端侧臂部29构成。
[0120] 基端侧臂部28在盖部16处于闭塞位置时,从所述基端部26b朝向斜上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到达盖部16的缘部16a的上方位置。
[0121] 前端侧臂部29从基端侧臂部28的上端部朝向斜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到达盖部16的中央部C。上述前端侧臂部29形成得远长于基端侧臂部28。
[0122] 前端侧臂部29与基端侧臂部28所成的角为钝角。上述前端侧臂部29与基端侧臂部28所成的角成为与壳体12的侧面14和倾斜面13(均参照图3)所成的角对应的角度。即,该实施方式中的主臂主体26由前端侧臂部29和基端侧臂部28而呈弯曲的形状。由此,主臂主体
26成为朝向盖部16侧呈凹状地弯曲的形状。这样主臂主体26呈凹状地弯曲形成,由此如图3所示,在打开盖部16时,盖部16的缘部16a进入形成为凹状的空间部分,从而避免主臂主体
26与盖部16的接触。
[0123] 如图4、图5所示,在对盖部16进行开闭时,副臂22抑制盖部16的摇晃。副臂22具有一对副臂主体31。副臂主体31的前端部31a在主臂主体26的延伸方向上,在比上述的盖部16的中央部C靠外方侧的位置处转动自如地安装于盖部16。即,副臂主体31的前端部31a在主臂主体26的前端部26a与基端部26b之间的位置安装于盖部16。各副臂主体31的基端部31b绕着在船舶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各副臂主体31的延伸方向上配置的支承部23。
[0124] 上述副臂主体31形成为具备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弯曲的2个弯曲部32、33的Z状。更具体而言,如图5、图7所示,副臂主体31具备第一直线部34、第二直线部35、第三直线部36。第一直线部34在盖部16被闭塞的状态下从所述基端部31b朝向斜上方。第二直线部35从第一直线部34的上端部朝向斜下方延伸。第三直线部36从第二直线部35的下端部朝向斜上方延伸。在副臂主体31上,在向斜上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34与向斜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35之间形成有成为钝角的第一弯曲部32。在副臂主体31上,在向斜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35与向斜上方延伸的第三直线部36之间,形成有比第一弯曲部32的角度窄(例如,直角)的第二弯曲部33。上述第一弯曲部32和第二弯曲部33的各自的弯曲的朝向在作为转动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反。通过这样形成,副臂主体31在侧视观察下呈Z状。在此,如图4、图5所示,主臂主体26的前端部26a和副臂主体31的前端部31a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在盖部16上表面突出设置的第一轴承部37和第二轴承部38。上述第一轴承部37和第二轴承部38分别设于在盖部16的上表面平行地形成的加强肋39。
[0125] 如图3至图5所示,支承部23将上述的主臂主体26的基端部26b及副臂主体31的基端部31b支承为转动自如。支承部23将驱动部24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支承部23具备一对基体部41、一对支承主体部42、及上方支承部43。
[0126] 一对基体部41通过焊接、螺栓紧固等而固定于通风筒主体15的侧面15a。上述基体部41沿着与上述的主臂主体26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一对基体部41相互沿着通风筒主体15的周向分离配置。一对基体部41在其外侧的端部连接有支承主体部42的下端部。
[0127] 一对支承主体部42在上述的主臂主体26的延伸方向上,从通风筒主体15分离规定的距离L1(参照图5)而配置。上述支承主体部42以从基体部41的端部向铅垂上方延伸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形成。换言之,如图3所示,各支承主体部42形成为沿着壳体12的船身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侧面14向上方延伸。各支承主体部42分别具备对上述的主臂21进行支承的主臂支承部44和对副臂22进行支承的副臂支承部45。即,如图6所示,支承主体部42在俯视观察下的从通风筒主体15向外方分离的位置处对主臂21和副臂22进行支承。
[0128] 如图3所示,支承主体部42的主臂支承部44和副臂支承部45沿着上下方向排列配置。更详细而言,在下侧配置主臂支承部44,在上侧配置副臂支承部45。上述主臂支承部44和副臂支承部45分别配置在比支承主体部4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稍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比通风筒主体15的上端部远靠上方的位置)。在此,说明了分别设置主臂支承部44和副臂支承部45的情况。然而,主臂支承部44和副臂支承部45也可以配置在同一位置,以将主臂主体26的基端部26b和副臂主体31的基端部31b支承为在同一轴线上旋转自如。
[0129] 上方支承部43形成为从支承主体部42的上部朝向通风筒主体15侧(换言之,通风筒主体15的径向内侧)的斜上方倾斜。上方支承部43的倾斜角度θ1(参照图4)与壳体12的倾斜面13的倾斜角度θ2(参照图3)为同等程度或稍小。由此,上方支承部43以沿着倾斜面13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2内。如图6、图8所示,在上方支承部43的上端中央部43a形成有对驱动部24进行支承的驱动部支承部46。
[0130] 驱动部24施加使主臂21相对于支承部23转动的驱动力。该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24是使用空气作为工作流体的气缸。驱动部24使支承部23的上方支承部43与盖部16的距离减少及增加。如图6所示,该驱动部24具备缸筒48和活塞杆49。活塞杆49在缸筒48内具备活塞50(参照图9)。活塞杆49的前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的主臂21的连接构件27的长度方向中央部27a。缸筒48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的支承部23的上方支承部43的驱动部支承部
46。即,该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24以架设在主臂21的连接构件27与支承部23之间的方式安装。在此,说明了活塞杆49安装于连接构件27,并将缸筒48安装在上方支承部43的情况。然而,也可以将缸筒48安装于连接构件27,并将活塞杆49安装在上方支承部43。
[0131] 如图9所示,驱动部24与对缸筒48内的空气的供给排出进行控制的空气供给排出控制箱51连接。空气供给排出控制箱51具备单向阀52、电磁阀53及速度控制器54。单向阀52防止从空气压缩器等向空气供给排出控制箱5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逆流,维持盖部16的开度。电磁阀53能够基于来自电磁控制部55的电信号,在从缸筒48内的空气室56排气的排气位置与向缸筒48内的空气室56供气的供气位置之间位移。电磁阀53通过缸筒48的行程末端来决定盖部16的打开状态。在图9中,示出电磁阀53处于排气位置的情况。
[0132] 速度控制器54调整驱动部24与电磁阀53之间的空气的流速。速度控制器54串联连接2个,分担下述各作用:向驱动部24的供气速度的调整和从驱动部24的排气速度的调整。
[0133] 电磁控制部55与配置在船舶1的操舵室等内的操作部58连接。电磁控制部55基于来自操作部58的控制指令来控制电磁阀53。在驱动部24及电磁阀53分别安装有对排气音进行消音的消音器57。
[0134] 如图3所示,风扇11进行向通风筒10的吸气或从通风筒10的排气。该风扇11配置在通风筒主体15的下部或通风筒主体15附近的通道9间。该风扇11经由限位开关而与盖部16的开闭状态连动地被驱动。例如,在安装风扇11的通风筒10的盖部16完全打开之后起动,在安装风扇11的通风筒10闭塞时无法起动。图3中,标号11a示出风扇11具备的风扇叶片部。
[0135] 如图10所示,在壳体12上,在与倾斜面13相反侧的侧面60形成有开口部61。该开口部61作为空气取入口发挥作用。该开口部61的高度尺寸L2形成得比通风筒主体15的高度尺寸L3低。由此,抑制向通风筒主体15内的雨水的浸入。
[0136] 该实施方式的通风筒10具备上述的结构。接下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通风筒10的动作。在该动作的说明中,以盖部16从闭塞状态打开的情况为一例进行说明。
[0137] 首先,作业者将设置在操舵室等从通风筒10分离的位置上的操作部58从闭塞操作成打开。于是,从操作部58向电磁控制部55输入将盖部16打开的控制信号。被输入了该控制信号的电磁控制部55对电磁阀53输出电信号。由此,电磁阀53位移至供气位置。
[0138] 当电磁阀53位移至供气位置时,向驱动部24供给压缩空气。由此,活塞杆49在向缸筒48内没入的方向上进行行程。于是,主臂主体26摆动,主臂21的连接构件27向接近上方支承部43的方向位移。通过该位移,在主臂主体26的前端部26a安装的盖部16被向上方抬起,通风筒主体15的开口部18被打开。当活塞杆49移动至行程末端时,在该位置处成为保持盖部16的打开状态的打开保持状态。
[0139] 在此,在使盖部16位移至打开保持状态时,通过副臂22将第二轴承部38与副臂支承部45之间的距离保持为比第一轴承部37与主臂支承部44的距离充分短的一定的距离。盖部16的支承部23侧的缘部16a以副臂支承部45为中心转动。由此,盖部16被保持为从支承部23侧朝向斜上方的倾斜状态。
[0140] 另外,盖部16的支承部23侧的缘部16a被抬起至与副臂支承部45的高度位置对应的高度位置,从通风筒主体15的开口部18充分分离(图3中,由箭头表示分离距离)。图3示出活塞杆49移动至行程末端的打开保持状态。在将通风筒10的开口部18闭塞的情况下,由作业者进行闭塞操作,但是作为开闭装置17的动作,仅是与上述打开操作的情况相反的动作。因此,关于将通风筒10的开口部18闭塞的情况,省略详细说明。
[0141]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风筒10,在利用驱动部24的驱动力而使主臂21转动时,能够以盖部16的中央部C为作用点而抬起盖部16。而且,在利用主臂21将盖部16抬起时,能够利用副臂22防止盖部16的姿态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0142] 此外,主臂21及副臂22在俯视观察下能够转动地支承在从通风筒主体15向外方分离的位置,因此在打开时能够使盖部16的整体从开口部18分离(能够成为通风筒主体15的整周打开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将空气的流路确保为通风筒主体15的整周,能够抑制通风筒10的流路阻力的增加。
[0143] 另外,上方支承部43从支承主体部42的上部朝向通风筒主体15侧而向斜上方延伸,通过在该上方支承部43与安装于盖部16的主臂21之间配置作为驱动部24的驱动部24,由此能够以更小的力将盖部16打开。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驱动部24的小型化,并且能减少盖部16的开闭所消耗的能量。
[0144] 此外,通过设置一对主臂主体26,能够使驱动部24的力作用于盖部16的两处。而且,由于利用连接构件27将主臂主体26彼此连接,因此能够防止一对主臂主体26的相互的转动位置错动。其结果是,能够以更稳定的姿态将盖部16打开。
[0145] 另外,当打开盖部16时,盖部16相对于主臂21转动,但是主臂主体26在侧视观察下朝向闭塞状态的盖部16侧凹状地形成,由此能够防止盖部16与主臂21的干涉。
[0146] 此外,通过将副臂主体31形成为Z状,在打开盖部16时,能够防止副臂主体31与盖部16等的接触。而且,在打开了盖部16时,在侧视观察下副臂主体31与主臂主体26、第二轴承部38重叠配置,因此不会向周围伸出,相应地能够使开闭装置17与壳体12接近配置。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活用壳体12内的空间。
[0147] 另外,能够对应于在上部具备倾斜面13的壳体12的内部空间的形状来配置支承部23,因此不会使壳体12大型化而能够进行通风筒10的配置。
[0148] 此外,通过在通风筒主体15的开口部18的周缘安装填料19,与在盖部16侧安装填料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盖部16的重量。其结果是,能够减少打开盖部16的驱动力。而且,通过在通风筒主体15设置填料19,能够提高维修、填料19的安装时等的作业性。
[0149] 此外,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船舶1,能够有效利用在上部具备倾斜面13的壳体12的内部空间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侧风等产生的影响,并减少通风筒10的流路阻力。而且,在将通风筒10闭塞时,能够防止向船舱内的浸水。
[0150]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该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仅仅是通风筒的开闭控制不同,因此引用表示通风筒及船舶的整体结构的图1、图3、图9,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标号进行说明。
[0151] 图11是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53的控制框图。
[0152]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通风筒10及船舶1除了控制系统之外,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图3同样地构成。
[0153] 如图11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53的控制系统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之外,还具备换气模式存储部70和换气模式选择部71。
[0154] 操作部58例如配置在操舵室、消防管理室等中,能够从多个换气模式之中选择一个换气模式。
[0155] 换气模式存储部70预先存储有多个换气模式。在此,作为多个换气模式,存在有例如在航行中进行的换气模式、在装卸作业中进行的换气模式、及泡沫灭火系统使用时的换气模式等。作为在航行中进行的换气模式,存在有例如每规定的单位时间进行3次换气的模式、进行10次换气的模式等。作为在装卸作业中进行的换气模式,有比航行中的次数多的例如每规定的单位时间进行20次换气的模式等。泡沫灭火系统使用时的换气模式是仅将泡沫灭火系统用的通风筒10打开的模式。
[0156] 换气模式选择部71基于由操作部58进行的选择结果,从存储于换气模式存储部70的多个换气模式之中调出一个换气模式。并且,换气模式选择部71基于调出的换气模式的信息而对电磁控制部55输出控制指令。电磁控制部55按照来自换气模式选择部71的控制指令而使电磁阀53(参照图9)的阀位置位移。
[0157] 接下来,参照图12,说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通风筒10的开闭方法。
[0158] 如图12所示,例如,在全部的通风筒10为闭塞状态下,输入了由操作部58产生的换气模式的选择操作时,基于该输入结果的信息而从存储于换气模式存储部70的多个换气模式中检索(选择)并调出特定的换气模式的信息(步骤S01;选择工序)。
[0159] 接下来,按照所选择的换气模式的信息,向电磁控制部55输出控制指令,同时开闭多个通风筒10(步骤S02;开闭工序)。
[0160] 然后,在对操作部58进行了换气模式的再选择操作时、进行使通风筒10全开或全闭的操作等之前,使基于同一换气模式的换气继续。在对于操作部58进行了换气模式的再选择操作时,为了在该换气模式下进行通风筒10的开闭,反复进行基于再选择的换气模式的上述各控制处理。
[0161] 因此,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通风筒10的开闭方法,作业者仅从多个换气模式之中对所希望的换气模式进行选择操作,就能够根据换气模式而自动地进行通风筒10的开闭。其结果是,与作业员将多个通风筒10逐个地开闭而进行换气模式的变更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且容易地进行换气模式的变更。
[0162]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包含向上述的实施方式附加了各种变更的实施方式。即,在实施方式中列举的具体的形状、结构等只不过是一例,能够适当变更。
[0163]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支承部23的基体部41支承于通风筒主体15的一例。然而,也可以支承于上甲板4、壳体12。而且,虽然说明了通风筒主体15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情况,但通风筒主体15只要上下延伸即可,并不局限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情况。在此,沿上下延伸只要是通风筒主体15的轴线的朝向包含上下方向的分量即可,通风筒主体15也可以斜向倾斜。
[0164]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架设在主臂21与上方支承部43之间的方式设置驱动部24的情况。然而,只要通过驱动部24而使主臂21能够转动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将驱动部24不安装于主臂21的连接构件27而直接安装于盖部16。而且,此时,也可以省略主臂21的连接构件27。
[0165]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形成为直线状的基端侧臂部28与前端侧臂部29的组合而将主臂主体26形成为朝向盖部16侧的凹状的情况。然而,主臂主体26只要形成为朝向盖部16侧的凹状即可,没有局限为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将主臂主体26形成为曲线状而形成朝向盖部16侧的凹状。同样地说明了通过从第一直线部到第三直线部的组合而形成副臂主体31的情况。然而,也可以通过弯曲形成的构件的组合来形成副臂主体31。
[0166]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气缸作为驱动部24的情况,但没有局限为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使用油作为工作流体的液压缸。此外,驱动部24并不局限于流体压缸,也可以使用利用滚珠丝杠等直动机构而使杆露出没入的促动器等。
[0167]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多个盖部16的开闭一并进行操作的情况,但也可以设置具有与各通风筒10对应的个别的操作开关的操作部58而个别地进行各通风筒10的盖部16的开闭。
[0168]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与航行时、装卸时等对应的换气模式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具备例如根据装载的货物的量而调整进行开闭的通风筒10的数量的换气模式。这种情况下,例如,在操作部58中输入装载的货物的量,并选择与该装载的货物的量对应的换气模式。
[0169]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壳体12具备倾斜面13的情况。然而,对于不具备倾斜面13的壳体12所覆盖的通风筒10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0170] 【工业实用性】
[0171]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船舱进行换气的通风筒、具备通风筒的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根据本发明的通风筒、船舶、及通风筒的开闭方法,能够减少盖部的开闭所花费的劳力及时间,并且能够抑制通风筒的流路阻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