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尾门的车辆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35335.0

文献号 : CN1044281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袴田仁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带尾门的车辆(10)在车身(11)后部开设后部开口(30),将尾门(40)支承于车身(11)以对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尾门(40)具有开设在尾门(40)上的副开口(50)、和开闭该副开口(50)的副门(60)。在副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缘(50b、50c)。这些侧缘(50b、50c)位于避开车身(11)的车宽中央的部位上,在尾门(40)的至少车宽中央位置上,设有能够从车室目视车外的窗部(70)。

权利要求 :

1.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车身后部开设后部开口,将尾门支承于所述车身以对所述后部开口进行开闭,该带尾门的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开设在所述尾门上的副开口、和开闭所述副开口的副门,在所述副开口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缘,这些副开口的侧缘位于避开所述车身的车宽中央的部位上,在所述尾门的至少车宽中央位置上,设有能够从车室目视车外的窗部,所述窗部由形成在所述副门上的副门窗部、和形成在所述尾门上的尾门窗部构成,在所述尾门上,在位于所述尾门窗部的附近的所述副开口的侧缘与所述尾门窗部之间,以遍及上下之间地连续的方式形成有支柱,在所述车身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而向车宽方向一侧偏置的驾驶席,所述支柱与车宽方向的中央相比设在驾驶席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门窗部遍及所述副门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所述尾门窗部遍及所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窗部以及所述副门窗部相对于所述尾门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门窗部由尾门窗板覆盖,

所述尾门窗板覆盖所述支柱的车外侧,所述副门窗部由副门窗板覆盖,

所述尾门窗板的缘与所述副门窗板的缘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门以通过铰链能够在车宽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柱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形成为闭合截面状。

7.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后部开口,其开设在车身的后部;

第1开闭轴,其位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上部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尾门,其能够以所述第1开闭轴为支点进行开闭动作地安装且将所述后部开口开闭;

副开口,其开设在所述尾门上;

第2开闭轴,其位于所述副开口的侧方且在关闭所述尾门的状态下沿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和副门,其能够以所述第2开闭轴为支点进行开闭动作地安装且将所述副开口开闭,将穿过在所述尾门的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作为中央面,能够从车室目视车外的窗部形成在与所述中央面交叉的位置上,在所述车身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而向车宽方向一侧偏置的驾驶席,所述第2开闭轴与车宽方向的中央相比设在驾驶席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开闭轴沿所述副开口的所述驾驶席侧的侧部延伸。

说明书 :

带尾门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带尾门的车辆,其在车身的后部开设后部开口,将尾门支承于车身以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

背景技术

[0002] 广泛公知一种车辆,其在车身的后部形成后部开口使得能够在车室内的座椅后方装卸行李,并将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安装于车身(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带尾门的车辆包括:开设在车身的后部的后部开口;在该后部开口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能够以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地安装且对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形成在该尾门上的副开口;和对该副开口进行开闭的副门。
[0004] 副门是所谓的对开式车门。即,副门经由连杆机构在尾门上支承有2扇,并以彼此远离的方式从车宽中央朝向外侧打开。
[0005]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副门上没有形成窗部。由此,驾驶者难以通过目视来进行车外的确认。另一方面,对于在尾门上安装有副门的车辆,根据尾门与副门的边界的位置,驾驶者能够目视的范围会发生变化。
[0006] 在先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2514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虽然安装有副门但同时目视性高的车辆。
[0009]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车身后部开设后部开口,将尾门支承于所述车身以对所述后部开口进行开闭,该带尾门的车辆具有开设在所述尾门上的副开口、和开闭所述副开口的副门,在所述副开口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缘,这些副开口的侧缘位于避开所述车身的车宽中央的部位上,在所述尾门的至少车宽中央位置上,设有能够从车室目视车外的窗部。
[0010]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窗部由形成在所述副门上的副门窗部、和形成在所述尾门上的尾门窗部构成,所述副门窗部遍及所述副门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所述尾门窗部遍及所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
[0011]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尾门窗部以及所述副门窗部相对于所述尾门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0012]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尾门上,在位于所述尾门窗部的附近的所述副开口的侧缘与所述尾门窗部之间,以遍及上下之间地连续的方式形成有支柱。
[0013]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尾门窗部由尾门窗板覆盖,所述尾门窗板覆盖所述支柱的车外侧,所述副门窗部由副门窗板覆盖,所述尾门窗板的缘与所述副门窗板的缘相对。
[0014]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副门以通过铰链能够在车宽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柱上。
[0015]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支柱形成为闭合截面状。
[0016]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车身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而向车宽方向一侧偏置的驾驶席,所述支柱与车宽方向的中央相比设在驾驶席侧。
[0017]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提供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具有:后部开口,其开设在车身的后部;第1开闭轴,其位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上部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尾门,其能够以所述第1开闭轴为支点进行开闭动作地安装且将所述后部开口开闭;副开口,其开设在所述尾门上;第2开闭轴,其位于所述副开口的侧方且在关闭所述尾门的状态下沿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和副门,其能够以所述第2开闭轴为支点进行开闭动作地安装且将所述副开口开闭,将穿过在所述尾门的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作为中央面,能够从车室目视车外的窗部形成在与所述中央面交叉的位置上。
[0018]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车身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而向车宽方向一侧偏置的驾驶席,所述第2开闭轴与车宽方向的中央相比设在驾驶席侧。
[0019]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第2开闭轴沿所述副开口的所述驾驶席侧的侧部延伸。
[0020] 发明效果
[0021]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副开口的侧缘位于将车身的车宽中央避开的部位,并且在尾门的车宽中央位置上设有窗部。通过至少在中央位置上设置窗部,而能够确保最低限度的视野。另外,副开口的侧缘位于避开窗部的部位,由此,防止副开口的侧缘对视野妨碍。即,本发明的车辆是一种虽然安装有副门但同时能够确保高目视性的车辆。
[0022]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副门窗部遍及副门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尾门窗部遍及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即,窗部遍及车宽方向地形成。通过防止副开口的侧缘对视野妨碍同时在广阔范围内形成窗部,而能够确保更高的目视性。
[0023]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尾门窗部以及副门窗部相对于尾门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即,尾门窗部以及副门窗部连续地形成。在高度方向上能够得到连续的视野。
[0024]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尾门上,在副开口的侧缘与尾门窗部之间,以遍及上下之间地连续的方式形成有支柱。通过在尾门上形成支柱,而能够相对于从车辆的后方可能受到的输入而提高刚性。
[0025]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尾门窗板的缘与副门窗板的缘相对。由于尾门窗板的缘与副门窗板的缘相对,所以,在从后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尾门窗板以及副门窗板是连续地设置的。由于连续地设置,所以提高了车辆的外观性。即,由于尾门窗板与副门窗板之间的间隙小,所以能够抑制支柱部从该间隙向外部露出。
[0026]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副门以能够通过铰链在车宽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柱上。将副门通过铰链支承在刚性高的支柱上,由此,能够提高副门的支承刚性。
[0027]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支柱形成为闭合截面状。通过形成为闭合截面状,而能够提高支柱的刚性。
[0028]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在车身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偏置的驾驶席,支柱与车宽方向的中央相比设在驾驶席侧。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车宽中央相比靠驾驶席侧的部位是驾驶者难以目视的部位。即,以避开易于进入驾驶者视野的部位的方式设有支柱。通过避开易于进入驾驶者视野的部位,而能够良好地确保驾驶者的视野。
[0029]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在与中央面交叉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从车室目视车外的窗部。通过在中央位置上设置窗部,而能够确保最低限度的视野。
[0030]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在车身上配置有向车宽方向一侧偏置的驾驶席,第2开闭轴与车宽方向的中央相比设在驾驶席侧。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车宽中央相比靠驾驶席侧的部位是驾驶者难以目视的部位。即,以避开易于进入驾驶者视野的部位的方式设有会妨碍目视性的第2开闭轴。通过避开易于进入驾驶者视野的部位,而能够良好地确保驾驶者的视野。
[0031]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第2开闭轴沿副开口的驾驶席侧的侧部延伸。即,副开口从驾驶席的后方朝向副驾驶席侧延伸,并且从副驾驶席侧朝向驾驶席侧打开。当在车道附近装卸行李时,希望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上进行作业。根据本发明,构成为从副驾驶席侧的端部开始打开副门,由此,能够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上容易地进行行李的装卸作业。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带尾门的车辆的透视图。
[0033] 图2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立体图。
[0034] 图3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0035] 图4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分解立体图。
[0036]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0037]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0038] 图7是图1所示的尾门打开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0039] 图8是图1所示的副门打开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0040] 图9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行驶中的作用说明图。
[0041] 图10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行驶中的内后视镜的作用说明图。
[0042] 图11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泊车时的作用说明图。
[0043] 图12是具体说明图1所示的副门的图。
[0044] 图13是说明将长度大的物体放入至图1所示的副门的情况下的作用的图。
[0045] 图14是说明将图1所示的副门打开的情况下的作用的图。
[0046] 图15是实施例2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0047] 图16是实施例3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0048] 图17是实施例4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0049] 图18是实施例5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
[0051] 实施例1
[0052] 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带尾门的车辆10(以下,称为“车辆10”。)例举了右舵的旅行车。在车辆10的车室25内,从车身11的前方朝向后方设有3排座椅。
[0053] 在最前方的第1排上设有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以隔着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的方式配置。即,驾驶席12以及副驾驶席13相对于车宽中心C1而偏置地配置。在右舵车中,在中心线C1的右侧设有驾驶席12,在中心线C1的左侧设有副驾驶席13。
[0054] 在第2排以及第3排的座椅上分别设有沿宽度方向延伸且能够供3人落座的第2排座椅14以及第3排座椅15。以下,将最后排的第3排座椅15适当地称为“后部座椅15”。在后部座椅15的后部设有用于载置行李的行李舱16。能够摆动地安装有用于向该行李舱16装卸行李的尾门40。行李舱16构成车室25的一部分。
[0055] 在前挡风玻璃17的车宽中央的位置C1上,安装有供乘员Mn确认后方的内后视镜(room mirror)18。另外,在车身11前部的左右端部上,安装有用于供乘员确认侧方以及后方的侧后视镜(side mirror)19、19。
[0056] 如图2~图4所示,在车辆10的后部,遍及车宽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整体地形成有后部开口30。能够对该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地安装有尾门40,并遍及该尾门40的高度方向地形成有副开口50。在该副开口50上能够开闭地安装有副门60。
[0057] 形成在车身11的后部的后部开口30呈大致矩形(包含大致正方形),并由上缘30a、侧缘30b、30c(b是表示右侧侧缘的标注。c是表示左侧侧缘的标注。)和下缘30d形成,其中,上缘30a在车身11的车顶22附近遍及宽度方向地形成,侧缘30b、30c从该上缘30a的两端沿着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而下降,下缘30d将这些侧缘30b、30c的下端彼此连结。
[0058] 尾门40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于在车身11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开闭轴21上。
[0059] 在形成于尾门40上的副开口50的附近,遍及上下方向地形成有支柱43。支柱43与尾门40一体地安装。通过在尾门40上形成支柱43,而能够相对于从车辆10的后方可能受到的外力而提高刚性。
[0060] 由于副开口50遍及尾门40的上下方向地形成,所以与没有副开口50的情况相比,尾门40的强度降低。若强度低,则因在车辆的行驶中从路面受到的振动,可能会在副开口50的周缘的部位上发生弹性变形。对此,使支柱43沿着副开口50的侧缘而设。通过沿着副开口50的侧缘遍及上下方向地设置,而能够提高尾门40的强度,并抑制弹性变形的发生。
[0061] 在尾门40的上部形成有尾门窗部44,该尾门窗部44是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尾门窗部44由玻璃制的尾门窗板45覆盖。尾门窗板45覆盖尾门窗部44,并且也覆盖支柱43的车外侧。
[0062] 此外,对于尾门窗板45,除了玻璃之外,只要是透明的面板,也能够采用树脂制面板等任意的材质。以下,适当地将尾门窗板45称为“尾门窗玻璃45”。
[0063] 副开口50呈大致矩形,由上缘50a、侧缘50b、侧缘50c和下缘50d形成,其中,上缘50a沿着后部开口30的上缘30a形成,侧缘50b从该上缘50a的一端下降且沿着支柱43延伸,侧缘50c从上缘50a的另一端下降且沿着后部开口30的侧缘30c延伸,下缘50d将这些侧缘
50b、50c的下端彼此连结。
[0064] 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由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夹着。即,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避开车宽中央的部位。在尾门40上开口的副开口50的车宽方向上的宽度,当然比后部开口30的宽度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与第1开闭轴21正交。
[0065] 副门60经由2个铰链80而支承在支柱43上。将从2个铰链80的中心通过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轴称为第2开闭轴47,副门60以该第2开闭轴47为中心地摆动。副门60沿车身11的前后方向且沿水平方向摆动。
[0066] 在副门60上,且在车宽方向端部的附近安装有用于解除副门60的锁闭状态的副门用把手61。操作者以拉拽副门用把手61的方式解除锁闭状态,而使副门60摆动。副门60从车宽方向端部朝向车宽中央摆动。
[0067] 在副门60的上部,与尾门窗部44连续地形成有副门窗部64,该副门窗部64是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副门窗部64由玻璃制的副门窗板65覆盖。
[0068] 此外,对于副门窗板65,除了玻璃之外,只要是透明的面板也能够采用树脂制面板等任意的材质。以下,将副门窗板65适当地称为“副门窗玻璃65”。
[0069] 尾门窗部44和副门窗部64具有相同的高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并且位于高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由此,尾门窗部44和副门窗部64一体地连续。适当地将尾门窗部44和副门窗部64总称为“窗部70”。窗部70遍及车宽方向的整体地形成。由于遍及整体地形成,所以当然,至少在车宽中央位置上形成有窗部70。支柱43以遍及上下之间且连续的方式,形成在位于尾门窗部44附近的副开口50的侧缘50b、与尾门窗部44之间。
[0070] 尤其,参照图3,副开口50在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整个范围内开口。在此,大致一半是指,副开口50的宽度W2相对于尾门40的宽度W1而为0.3~0.7。即,W2=0.3~0.7×W1。在本发明中,“大致一半”包括作为尾门40一半的值0.5,也包括该一半前后的20%的范围。在副开口50形成在尾门40的右半部分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图3的副开口50的宽度相对于尾门40的宽度W1仅为0.7×W1。即,在图3中,W2=0.7×W1。
[0071] 若副开口50的宽度W2不足0.3×W1,则对于行李的装卸和人的乘降,副开口50的宽度过窄。另一方面,若副开口50的宽度W2超过0.7×W2,则当打开副门60时,副门60向车辆后方的突出量变得过大。
[0072] 将副开口50的宽度W2设为W2=0.3~0.7×W1,即,设为尾门40的宽度W1的大致一半,由此,能够确保对于行李的装卸和人的乘降而充分的空间。另外,通过抑制副门60的突出量,能够抑制车辆10周围的设置物与副门60干扰。
[0073] 尤其,如图4所示,将穿过在尾门40的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2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作为中央面CP的情况下,窗部70形成在与中央面CP重叠的位置上。
[0074]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沿着车宽方向的端部延伸的副开口50的侧缘50c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1以及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而位于与驾驶席12相反的一侧。另一方面,车宽中央侧的副开口50的侧缘50b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1以及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而位于驾驶席12侧。
[0075] 在从后方观察车身11的情况下,支柱43以及第2开闭轴47安装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上。另外,第2开闭轴47沿副开口50的侧缘50b的侧部延伸。该副开口50的侧缘50b能够被称为驾驶席12侧的侧缘。
[0076] 如图5所示,副门60通过闭合截面状的支柱43并经由铰链80而被支承。在支柱43上安装有将副门60和车室内密封的密封部件85、以及铰链80。通过将支柱43设为闭合截面状,而能够提高支柱43的刚性。
[0077] 铰链80呈大致L字状,并由安装在支柱43上的底部81、从该底部81朝向车身后方延伸的臂部82、安装在该臂部82的前端且将副门60能够摆动地支承的销83、和架设于底部81与臂部82之间并将这些部件81、82加强的加强部84构成。在副门60上紧固有被安装部件67,在该被安装部件67上穿插有销83。
[0078] 副门60通过铰链80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摆动地安装在尾门40上。通过铰链80将副门60能够摆动地支承,因此,能够使副门60的支承构造简化。
[0079] 在此基础上,通过铰链80将副门60支承在刚性高的支柱43上,由此,能够提高副门60的支承刚性。
[0080] 接下来,基于图6来具体说明尾门窗玻璃45和副门窗玻璃65。
[0081] 如图6所示,各窗玻璃45、65的各1个缘45a、65a彼此直接相对。通过使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彼此直接相对,而在从后方观察车辆10时,各窗玻璃45、65能够被看成是一体的,而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0082] 在此基础上,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均呈圆弧形状。副门窗玻璃65与副门60一同摆动。通过将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设为圆弧形状,而在摆动时,防止彼此干扰。通过防止干扰,而能够将各窗玻璃45、65的缘45a、65a更接近地配置,而且能够提高外观性。
[0083] 在图7以及图8中,说明车辆10的作用。
[0084] 如图7所示,在将大型行李BC向车辆10装载的情况下,使尾门40向上方摆动。由于后部开口30在车身11的后部整体开口,因此能够容易地装载大型行李。
[0085] 如图8所示,后部开口30在车身11的后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开口,副开口50在尾门40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开口。由此,能够在后部开口30的高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体范围内形成副开口50。通过使用高度大的副开口50,而能够从车辆10的后部供人乘降。
[0086] 在此基础上,在将小型行李SC向车辆10装载的情况下,使副门60沿水平方向摆动。副门60从副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的侧缘50c开始打开。副门60是尾门40的一部分,由此比尾门40轻。因为比尾门40轻,所以容易进行开闭操作,操作性优异。
[0087] 同时参照图3,副开口50在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整体范围内开口。打开副门60时的小型行李SC的装卸从副开口50进行,在尾门40的没有形成副开口50的部位上,安装有用于支承副门60的铰链80。通过将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整体范围设为副开口50,而能够确保对于小型行李SC的装卸所必要的开口面积,同时能够充分地确保为了安装用于支承副门60的铰链80所必要的空间。
[0088] 在图9以及图10中说明车辆10的行驶中的作用。
[0089] 如图9的(a)以及图10的(a)的比较例所示,在支柱143沿车宽中央延伸的情况下,支柱143与在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OC的大部分重叠。因此,乘员难以经由内后视镜118目视其他车辆OC。尤其,担心当车辆100与在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OC之间的距离远离时,其他车辆OC与支柱143完全重叠,而无法目视。
[0090] 此外,图9的(a)所示的由从内后视镜118延伸的线夹着且由斜线所示的区域,是能够通过内后视镜118确认的区域。即,由斜线所示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是视野被支柱143妨碍的区域。
[0091] 如图9的(b)以及图10的(b)的实施例所示,配置在车身11的右侧(驾驶席侧)的支柱43将内后视镜18的视野的一部分遮挡。但是,通过使支柱43靠向右侧,而能够通过内后视镜18来确认在车辆10的后方行驶的其他车辆OC。
[0092] 在此基础上,如图9的(c)所示,在其他车辆OC以驾驶席为基准而在外侧的车线行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侧后视镜19确认后续车辆OC。另外,如图9的(d)所示,车辆10即使在弯道的行驶中也能够充分地确认后续车辆OC。
[0093] 在图11中说明后退的情况中的车辆的作用。
[0094] 具有如图11的(a)所示地使车辆10在商店的停车场P内后退而泊车的情况、和如图11的(b)所示地使车辆10在如高速道路的服务区那样地其他车辆OC会从驾驶席的相反侧行驶来的场所内后退的情况。
[0095] 也参照图11的(c),即使在使车辆10后退的情况下,通过使支柱43配置在与驾驶席重叠的部位上,驾驶者也能够得到广阔的视野。
[0096] 在以上说明的图9以及图10的基础上,也参照图3能够发生如下的情况。
[0097] 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将车身11的车宽中央C2避开的部位,并且在尾门40的车宽中央位置C2设有窗部70。通过至少在中央位置C2上设置窗部70,而能够确保最低限度的视野。另外,通过使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避开窗部70的部位,而能够防止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对视野妨碍。即,本发明的车辆10是虽然安装有副门60但同时能够确保高目视性的车辆。
[0098] 在此基础上,副门窗部64遍及副门6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尾门窗部44遍及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地形成。即,窗部70遍及车宽方向地形成。通过防止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对视野妨碍且在广阔范围内形成窗部70,而能够确保更高的目视性。
[0099] 而且,尾门窗部44以及副门窗部64相对于尾门40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即,尾门窗部44以及副门窗部64连续地形成。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得到连续的视野。
[0100] 而且参照图1以及图2,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0101] 在车身11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C1、C2偏置的驾驶席12,在从后方观察车身11的情况下支柱43(第2开闭轴47)安装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上。即,支柱43(第2开闭轴47)设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上。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与驾驶席12重叠的部位是驾驶者Mn难以目视的部位。即,避开易于进入驾驶者Mn视野的部位地设有支柱43(第2开闭轴47)。通过避开易于进入驾驶者Mn视野的部位,而能够良好地确保驾驶者Mn的视野。
[0102] 在此基础上,副开口50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50b相对于车宽中心C1、C2而位于驾驶席12侧。由于副开口50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50b位于驾驶席12侧,因此副门窗部64与尾门窗部44的边界也位于驾驶席12侧。通过使副门窗部64与尾门窗部44的边界位于驾驶者Mn难以目视的驾驶席12后方的部位,而能够进一步确保驾驶者Mn的视野。
[0103] 在图12~图14中,说明副门60的作用。
[0104] 如图12的(a)的比较例所示,仅具有尾门240的车辆200在装卸行李时,需要始终打开尾门240。若打开尾门240,则与尾门240的高度量对应地,尾门240向车辆的后方突出。
[0105] 另一方面,如图12的(b)所示,实施例的车辆10具有安装在尾门的一部分上的副门60。副门60是尾门40的宽度的大致一半。当副门60的宽度小时,与打开尾门40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突出差δ来抑制副门60向车辆10后部的突出量。通过抑制向车辆10后部的突出量,而能够抑制车辆10周围的设置物对副门60的开闭干扰。即,为了进行行李的装卸作业,只要有狭窄的空间足矣。
[0106] 如图13的(a)所示,比较例的车辆300的副门360从车宽中央朝向车宽端部开闭。即,副门360从车宽中央侧的侧缘350b打开。当向这种车辆300的行李舱316放入高尔夫球包或婴儿车等长度大的行李Ca时,为了不与副门360接触,而需要使行李Ca相对于车宽充分地倾斜。即,倾斜角θ1较大。但是,当欲以倾斜状态放入行李Ca时,具有行李Ca的前端与后部座椅315接触,而无法妥善收纳的情况。
[0107] 另一方面,如图13的(b)所示,实施例的车辆10的副门60从车宽方向端部朝向车宽中央打开。由于副门60朝向车宽中央打开,所以,当收纳长度大的行李Ca时,只要使行李Ca相对于车宽方向稍微倾斜即可。即,行李Ca的倾斜角θ2较小即可。这样,由于只要使行李Ca稍微倾斜即可,所以行李Ca在收纳时后部座椅15不会进行干扰。由于后部座椅15不会进行干扰,所以能够容易地收纳长度大的行李Ca。
[0108] 如图14的(a)所示,根据比较例的车辆300,副门360从尾门340的车宽中央附近开始打开。用于打开副门360的副门用把手安装于副门360开始打开的部位的附近,即安装于车宽中央。打开该副门360的乘员首先从副驾驶席313移动至车辆300的后部角落部。接着,从后部角落部移动至车辆300的后部中央,来打开副门360。
[0109] 另一方面,如图14的(b)所示,根据实施例的车辆10,副门60从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开始打开。用于打开副门60的副门用把手61(图3)安装在副门60开始打开的部位的附近。打开该副门60的乘员首先从副驾驶席13移动至车辆10的后部角落部。由于车辆10的后部角落部与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是接近的,所以,用于打开副门60的副门用把手也安装在该附近。由此,乘员不用在车辆后方移动至车宽中央,就能够打开副门60。与在车辆后方不移动至车宽中央对应地,能够缩短车辆周缘的移动距离。
[0110] 同时参照图1以及图3,驾驶席12相对于车宽中心C1、C2向一侧偏置地配置,副开口50的一个侧缘50c(图4)位于与驾驶席12相反的一侧。即,副开口50的副门60开始打开的那个侧缘位于副驾驶席13侧。当在车道附近装卸行李时,希望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上进行作业。根据本发明,构成为使副门60从副驾驶席13侧的端部开始打开,由此,能够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上容易地进行行李的装卸作业。
[0111] 实施例2
[0112] 接下来,基于图15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带尾门的车辆。图15与上述图3对应地进行表示。
[0113] 如图15所示,车辆10A中,副门60A的宽度W2相对于尾门40A的宽度W1为W2=0.3×W1。即,副开口50A在尾门40A的大致左半部分的整体范围内开口。在这样构成的实施例2的车辆10A中,也能够得到本发明所决定的效果。
[0114] 实施例3
[0115] 接下来,基于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带尾门的车辆。图16与上述图3对应地进行表示。
[0116] 如图16所示,车辆10B的副门60B是沿车宽方向滑动的滑动车门。在这样构成的实施例3的车辆10B中,也能够得到本发明所决定的效果。另外,通过由滑动车门形成副门60B,而能够进一步缩小向车辆后方的突出量。此外,实施例3的车辆10B不具有铰链80(图4)以及第2开闭轴47(图3)。
[0117] 实施例4
[0118] 接下来,基于图1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带尾门的车辆。图17与上述图3对应地进行表示。如图17所示,车辆10C的副门60C从车宽方向的端部打开。即,第2开闭轴47C形成在车宽方向的端部。在这样构成的实施例4的车辆10C中,也能够得到本发明所决定的效果。此外,实施例4的车辆10C不具有支柱43(图3)。
[0119] 实施例5
[0120] 接下来,基于图18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带尾门的车辆。图18与上述图3对应地进行表示。
[0121] 如图18所示,车辆10D在尾门40D的中央形成有副门60D。由此,在车宽中央配置有副门窗玻璃65D,并且,隔着该副门窗玻璃65D而配置有2片尾门窗玻璃45D、45D。即,窗部70D由副门窗玻璃65D以及2片尾门窗玻璃45D、45D构成。在这样构成的实施例5的车辆10D中,也能够得到本发明所决定的效果。
[0122] 此外,本发明的带尾门的车辆以右舵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左舵车。该情况下,通过将副开口以及副门设在车辆后部的大致右半部分,而能够以使副门从驾驶席相反侧的端部打开的方式构成等,进行适当变更。并且,也并不限于这些形式的车辆。工业实用性
[0123] 本发明的带尾门的车辆适用于旅行车型的车辆。
[0124] 附图标记说明
[0125] 10、10A、10B、10C、10D…车辆,11…车身,12…驾驶席,21…第1开闭轴,25…车室,30…后部开口,40、40A、40D…尾门,43…支柱,44…尾门窗部,45、45D…尾门窗玻璃(尾门窗板),45a…尾门窗玻璃的缘(尾门窗板的缘),47、47C…第2开闭轴,50、50A…副开口,50b、
50c…副开口的侧缘,60、60A、60B、60C、60D…副门,64…副门窗部,65、65D…副门窗玻璃(副门窗板),65a…副门窗玻璃的缘(副门窗板的缘),70、70D…窗部,80…铰链,C2…沿上下延伸的中心线,CP…中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