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759489.0

文献号 : CN10444150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何军明蔡金影王洪祥

申请人 : 东莞汇美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包括模具主体及设置于其内部的斜顶机构,斜顶机构还包括斜顶弹簧座、弹簧、弹簧导向针、斜顶座、斜顶座导柱、斜顶及斜顶座复位针,斜顶弹簧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斜顶弹簧座设置有安装孔,弹簧设置在斜顶弹簧座的安装孔内,斜顶座分为第一及第二斜顶座,第一斜顶座固定安装在模具主体上,其中一侧与斜顶弹簧座相接触,另一侧与第二斜顶座相接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为: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不影响注塑模具强度且便于安装的斜顶机构,通过设计独立的斜顶机构,使其模板上挖的槽变小,从而增加模板强度,避免注塑过程中使内模变形,降低模具损坏风险,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权利要求 :

1.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包括模具主体及设置于其内部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机构进一步包括斜顶弹簧座、弹簧、弹簧导向针、斜顶座、斜顶座导柱、斜顶及斜顶座复位针,所述斜顶弹簧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所述斜顶弹簧座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安装弹簧;

所述弹簧设置在斜顶弹簧座的安装孔内,其中一端抵于斜顶弹簧座,另一端抵于斜顶座,所述弹簧导向针设置于弹簧内,固定弹簧的位置及倾斜角度;

所述斜顶座具体可分为第一斜顶座及第二斜顶座,所述第一斜顶座固定安装在模具主体上,其中一侧与斜顶弹簧座相接触,另一侧可与第二斜顶座相接触;所述第一斜顶座及第二斜顶座均设置有同轴定位孔,所述斜顶座导柱呈一定角度地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孔内,使第二斜顶座可沿斜顶座导柱中心轴线进行移动;

所述斜顶呈一定角度嵌入式地固定安装在第二斜顶座上,用于实现产品的斜顶顶出动作;

所述斜顶座复位针固定安装在模具主体上,其中一端设置于模具内,另一端抵于第二斜顶座上,主要用于第二斜顶座合模时的复位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内依次设置有分流板、前面板及后面板,所述前面板内设置有前内模,所述后面板内设置有后内模,所述前内模及后内模共同形成型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斜顶弹簧座及第一斜顶座均设置于分流板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设置有容纳腔,所述第一斜顶座固定于前面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内模设置有斜顶装配孔,所述斜顶穿设于斜顶装配孔外露于型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座复位针固定设置在后内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顶座设置有通孔,所述弹簧穿于通孔抵于第二斜顶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座导柱至少为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座复位针与斜顶的水平距离需≥2mm,避免行程中发生撞击。

说明书 :

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指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其结构相应地越来越复杂,在塑胶产品上,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内倒扣结构,这种内倒扣的出模一般都采用斜顶出模,因此,对模具斜顶机构的要求便越来越高,现今生产上使用模具其斜顶机构都直接设置在顶针板上,通过顶针对顶针板的推定,使斜顶机构实现产品的内倒扣出模操作,斜顶在使用顶针板的时候,板的强度会大大降低,由于产品胶位面积大,且顶针板的位置在产品正上方,注塑时压力大容易使内模变形,影响模具的生产工作和产品的质量,并且这些模具结构复杂,不便于装配,成本高。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不影响注塑模具强度,便于安装的斜顶机构。
[0004]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包括模具主体及设置于其内部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机构进一步包括斜顶弹簧座、弹簧、弹簧导向针、斜顶座、斜顶座导柱、斜顶及斜顶座复位针,
[0005] 所述斜顶弹簧座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上,所述斜顶弹簧座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安装弹簧;
[0006] 所述弹簧设置在斜顶弹簧座的安装孔内,其中一端抵于斜顶弹簧座,另一端抵于斜顶座,所述弹簧导向针设置于弹簧内,固定弹簧的位置及倾斜角度;
[0007] 所述斜顶座具体可分为第一斜顶座及第二斜顶座,所述第一斜顶座固定安装在模具主体上,其中一侧与斜顶弹簧座相接触,另一侧可与第二斜顶座相接触;所述第一斜顶座及第二斜顶座均设置有同轴定位孔,所述斜顶座导柱呈一定角度地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孔内,使第二斜顶座可沿斜顶座导柱中心轴线进行移动;
[0008] 所述斜顶呈一定角度嵌入式地固定安装在第二斜顶座上,用于实现产品的斜顶顶出动作;
[0009] 所述斜顶座复位针固定安装在模具主体上,其中一端设置于模具内,另一端抵于第二斜顶座上,主要用于第二斜顶座合模时的复位动作。
[0010] 其中,所述模具主体内依次设置有分流板、前面板及后面板,所述板内设置有前内模,所述后面板内设置有后内模,所述前内模及后内模共同形成型腔。
[0011] 其中,所述分流板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斜顶弹簧座及第一斜顶座均设置于分流板内。
[0012] 其中,所述前面板设置有容纳腔,所述第一斜顶座固定于前面板上。
[0013] 其中,所述前内模设置有斜顶装配孔,所述斜顶穿设于斜顶装配孔外露于型腔内。
[0014] 然而,所述斜顶座复位针固定设置在后内模上。
[0015] 其次,所述第一斜顶座设置有通孔,所述弹簧穿于通孔抵于第二斜顶座上。
[0016] 另外,所述斜顶座导柱至少为一个。
[0017] 再则,所述斜顶座复位针与斜顶的水平距离需≥2mm,避免行程中发生撞击。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为: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不影响注塑模具强度且便于安装的斜顶机构,通过设计独立的斜顶机构,使其模板上挖的槽变小,从而增加模板强度,避免注塑过程中使内模变形,降低模具损坏风险,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斜顶机构与前后内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开模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合模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斜顶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3] 附图标注说明:
[0024] 1-模具主体;2-斜顶机构;3-斜顶弹簧座;4-弹簧;5-弹簧导向针;6-斜顶座;7-斜顶座导柱;8-斜顶;9-斜顶座复位针;10-第一斜顶座;11-第二斜顶座;12-分流板;13-前面板;14-后面板;15-前内模;16-后内模;17-容纳腔;18-通孔;19-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如图1-4所示,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机构,包括模具主体1及设置于其内部的斜顶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机构2进一步包括斜顶弹簧座3、弹簧4、弹簧导向针5、斜顶座、斜顶座导柱7、斜顶及斜顶座复位针9,
[0027] 所述斜顶弹簧座3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主体1上,所述斜顶弹簧座3设置有安装孔19,用于安装弹簧4;
[0028] 所述弹簧4设置在斜顶弹簧座3的安装孔19内,其中一端抵于斜顶弹簧座3,另一端抵于斜顶座6,所述弹簧导向针5设置于弹簧4内,固定弹簧4的位置及倾斜角度;
[0029] 所述斜顶座6具体可分为第一斜顶座10及第二斜顶座11,所述第一斜顶座10固定安装在模具主体1上,其中一侧与斜顶弹簧座3相接触,另一侧可与第二斜顶座11相接触;所述第一斜顶座10及第二斜顶座11均设置有同轴定位孔,所述斜顶座导柱7呈一定角度地固定设置在所述定位孔内,使第二斜顶座可沿斜顶座导柱7中心轴线进行移动;
[0030] 所述斜顶8呈一定角度嵌入式地固定安装在第二斜顶座11上,用于实现产品的斜顶8顶出动作;
[0031] 所述斜顶座复位针9固定安装在模具主体1上,其中一端设置于模具内,另一端抵于第二斜顶座11上,主要用于第二斜顶座11合模时的复位动作。
[0032] 其中,所述模具主体1内依次设置有分流板12、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所述前面板13内设置有前内模15,所述后面板14内设置有后内模16,所述前内模15及后内模16共同形成型腔。
[0033] 其中,所述分流板12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斜顶弹簧座3及第一斜顶座10均设置于分流板12内。
[0034] 其中,所述前面板13设置有容纳腔17,所述第一斜顶座10固定于前面板13上。
[0035] 其中,所述前内模15设置有斜顶8装配孔,所述斜顶8穿设于斜顶装配孔外露于型腔内。
[0036] 然而,所述斜顶座复位针9固定设置在后内模16上。
[0037] 其次,所述第一斜顶座10设置有通孔18,所述弹簧穿于通孔18抵于第二斜顶座11上。
[0038] 另外,所述斜顶座导柱7至少为一个。
[0039] 再则,所述斜顶座复位针9与斜顶8的水平距离需≥2mm,避免行程中发生撞击。
[0040] 本发明在装配过程中,首先把斜顶弹簧座3安装于模具主体1的分流板12的安装槽上,在把弹簧导向针5呈一定倾斜角度地安装在斜顶弹簧座3的安装孔内,其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适当调节,然后把弹簧4套设在弹簧导向针5上,使弹簧导向针5固定弹簧4位置及倾斜角度。
[0041] 然后将第一斜顶座10及第二斜顶座11相贴合,使其同轴设置的定位孔对齐,接着将斜顶座导柱7插入到定位孔内,使第一斜顶座10及第二斜顶座11通过斜顶座导柱7活动连接,并且第二斜顶座11可沿着斜顶座导柱7轴线的倾斜角度进行垂直方向移动,再将斜顶座6安装在模具主体1上,模具主体1上设置有前面板13,且前面板13设置有容纳腔17,将斜顶座6设置于容纳腔17内,使第一斜顶座10卡接在前面板13容纳腔17上,通过螺丝将第一斜顶座10锁紧固定在前面板13上,前面板13内设置有前内模15,所述前内模15设置有斜顶装配孔,所述斜顶8穿设于前内模15的斜顶装配孔,并延伸至第二斜顶座11且嵌入到第二斜顶座
11内,通过螺丝将斜顶8固定在第二斜顶座11上。
[0042] 最后,将斜顶座复位针9固定安装在后内模16上,并将后内模16安装在后面板14上,再把安装好组件后的分流板12、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依次组装,配备上模具上面板、下面板等通用组件,便完成了整个模具的装配。
[0043] 在模具主体1处于开模状态时,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对向移动,各组件随着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的移动进行脱模操作,开模时,由于斜顶座复位针9随着后面板14向下移动,移动过程中,导致斜顶座复位针9解除了对第二斜顶座11顶紧状态,同时,处于被压紧状态的弹簧4对第二斜顶座11进行弹力推顶,第二斜顶座11由于受到弹簧4的弹力作用,便沿着斜顶座导柱7中心轴线向下移动,通过前内模15限制第二斜顶座11的行程,在第二斜顶座11移动到前内模15处时,受到前内模15的刚性限位,从而停止第二斜顶座11因弹簧4弹力的移动,嵌入并固定在第二斜顶座11上的斜顶8也随之向下移动,从而使斜顶8脱离产品的内倒扣实现产品的脱模。
[0044] 在模具主体1处于合模状态时,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相向移动,各组件随着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的移动进行复位,合模时,由于后面板14向上移动,使设置于其内的后内模16也一并随着向上移动,从而令斜顶座复位针9也随着后面板14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斜顶座复位针9因向上移动而抵于第二斜顶座11上,且随着移动过程中,斜顶座复位针9将第二斜顶座11向上推顶,使第二斜顶座11沿着斜顶座导柱7中心轴线做向上偏移,同时,由于第二斜顶座11的向上移动,使设置于其上的斜顶8也一并上移,在斜顶座复位针9的推顶下,第二斜顶座11向上移动至与第一斜顶座10相贴合,受到第一斜顶座10限位而停止继续移动,在此过程中,弹簧4再次受到第二斜顶座11的移动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压力发生弹性压缩,到前面板13及后面板14闭合后,便完成一次合模动作。
[004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方案的启迪下,可以做出一些变形与修改,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