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38716.4

文献号 : CN1044707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久保征彦

申请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摘要 :

本发明解决了如下课题:提供一种在基于使辅助带束层的宽度大于带束层的宽度来确保优异的转向性能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转向行驶时的操作稳定性和耐磨耗性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通过如下方式构造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区域(As),该中间区域(Am)覆盖在辅助带束层(8)的内周侧的带束层(7)的配设区域,该侧区域(As)在带束层(7)的配设区域的外侧,在辅助带束层(8)的中间区域(Am)中使辅助带束层(8)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90°的范围内的指定角度(θm)延伸,在辅助带束层(8)的侧区域(As)的至少一部分中使辅助带束层(8)的帘线以与在中间区域(Am)中存在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不同的角度(θs)延伸。(1):将辅助带束层(8)划分成中间区域(Am)和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具有:子午线胎体,所述子午线胎体由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构成,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由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的范围的角度延伸的多个帘线形成;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具有帘线且设置在子午线胎体的胎冠区域的外周侧;

单层的辅助带束层,所述辅助带束层由多个帘线构成且配设在该带束层的外周侧;以及胎面橡胶,所述胎面橡胶设置在该辅助带束层的外周侧,以形成胎面接地面,其中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外周宽度比所述带束层的外周宽度大,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带束层被划分成:覆盖该辅助带束层的内周侧的所述带束层的配设区域的中间区域和在所述带束层的配设区域之外的侧区域;

在辅助带束层的所述中间区域中,该辅助带束层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的范围内的恒定的角度延伸;并且在辅助带束层的所述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该辅助带束层的帘线以与在所述中间区域存在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延伸,所述带束层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帘线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在所述侧区域中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和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在所述中间区域中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的差在5°至30°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的外周宽度B和所述胎面接地面的外周宽度WT满足关系:0.5≤B/WT≤0.9。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外周宽度C和所述带束层的外周宽度B满足关系:1.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存在于所述侧区域的帘线在与该侧区域的内周侧的、与该侧区域相邻的位置处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帘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存在于所述侧区域的帘线在与该侧区域的内周侧的、与该侧区域相邻的位置处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帘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存在于所述侧区域的帘线在与该侧区域的内周侧的、与该侧区域相邻的位置处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帘线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存在于所述侧区域的帘线在与该侧区域的内周侧的、与该侧区域相邻的位置处的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帘线相反的方向上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带束层的帘线是钢丝帘线,构成夹着该带束层的所述子午线胎体和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帘线均是有机纤维帘线。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带束层的帘线是钢丝帘线,构成夹着该带束层的所述子午线胎体和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帘线均是有机纤维帘线。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带束层的帘线是钢丝帘线,构成夹着该带束层的所述子午线胎体和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帘线均是有机纤维帘线。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带束层的帘线是钢丝帘线,构成夹着该带束层的所述子午线胎体和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帘线均是有机纤维帘线。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带束层的帘线是钢丝帘线,构成夹着该带束层的所述子午线胎体和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帘线均是有机纤维帘线。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带束层的帘线是钢丝帘线,构成夹着该带束层的所述子午线胎体和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帘线均是有机纤维帘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2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2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带束层和所述带束层之间设置缓冲橡胶层。

说明书 :

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具有:子午线胎体,该子午线胎体由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的范围的倾斜角度延伸的多个帘线形成的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构成;带束层,该带束层具有帘线且设置在子午线胎体的胎冠区域的外周侧;单层的辅助带束层,该辅助带束层由多个帘线构成且设置在该带束层的外周侧;以及胎面橡胶,该胎面橡胶设置在辅助带束层的外周侧,以形成胎面接地面,特别地,如上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使辅助带束层的外周宽度(periphery width)比带束层的外周宽度大。

背景技术

[0002] 如上所述的该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示例包括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
[0003]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具有如下特征:在胎面部的轮胎径向内侧配置螺旋带束层的区域中的轮胎总厚度的平均值比胎面部的未布置螺旋带束层的区域的轮胎总厚度的平均值小,使得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具有在高速行驶期间的更高的操纵稳定性、在车辆(机动两轮车)大幅度倾斜地急转弯加速期间的提高的牵引性能以及在车体倾斜期间的提高的稳定性。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60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8] 顺便提及,专利文献1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辅助带束层的外周宽度比设置于辅助带束层的内周侧的(螺旋)带束层的外周宽度宽,由此可能产生如下良好效果:由以相对于轮胎赤道面成70°至90°的范围的倾斜角度延伸的多个帘线构成的辅助带束层减小胎面橡胶的周向剪切变形以提高轮胎的耐磨耗性;并且当轮胎相对于路面进行大倾斜角度转向时,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且具有高刚性的帘线等制成的相对窄的带束层增加了胎面接地面的接地面积,使得轮胎能够在转向力、路面抓地等方面发挥优异的转向性能。
[0009]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辅助带束层的侧区域的内周侧没有例如由大致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帘线构成的带束层,因此在辅助带束层的覆盖设置有带束层的区域的中间区域和辅助带束层的均在设置有带束层的区域之外的相应侧区域之间出现显著的刚性差。结果,会产生如下问题:在轮胎以大外倾角大幅度倾斜地转弯时,不会发挥预期的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并且胎面肩部区域在转弯时与路面接触而滑移,从而导致胎面肩部区域的偏磨耗。
[0010] 本发明旨在解决辅助带束层的外周宽度比设置于辅助带束层的内周侧的带束层的外周宽度宽的传统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显著地提高转向或转弯时的操作稳定性和耐磨耗性且通过比带束层宽的辅助带束层来确保良好转向性能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 一种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具有:子午线胎体,所述子午线胎体由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构成,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由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的范围的角度延伸的多个帘线形成;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具有帘线且设置在子午线胎体的胎冠区域的外周侧;单层的辅助带束层,所述辅助带束层由多个帘线构成且配设在该带束层的外周侧;以及胎面橡胶,所述胎面橡胶设置在该辅助带束层的外周侧,以形成胎面接地面,其中所述辅助带束层的外周宽度比所述带束层的外周宽度大,其中,所述辅助带束层被划分成:覆盖该辅助带束层的内周侧的所述带束层的配设区域的中间区域和在所述带束层的配设区域之外的侧区域;在辅助带束层的所述中间区域中,该辅助带束层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的范围内的恒定的角度延伸;并且在辅助带束层的所述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该辅助带束层的帘线以与在所述中间区域存在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延伸。
[0013] 在本发明中,“外周宽度”表示在轮胎已与适用轮辋组装且被充填规定内压而未施加负荷的状态下,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中沿着胎面接地面/带束层/辅助带束层的轮廓形状测量的胎面接地面/带束层/辅助带束层的长度。此外,在本发明中,由构成胎体帘布层、带束层、辅助带束层等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的角度也在轮胎已与适用轮辋组装且被充填规定内压而未施加负荷的状态下测量。
[0014] 在本发明中,“适用轮辋”表示根据轮胎尺寸或“设计轮辋(Design Rim)”或“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的如下规格所规定的标准轮辋。“规定内压”表示与轮胎最大负荷能力对应地规定的空气压力。“最大负荷能力”表示如下规格允许轮胎承载的最大负荷。“规格”表示在轮胎制造或使用的区域中有效的工业标准,并且工业标准的示例包括美国的轮胎轮辋协会(THE TIRE AND RIM ASSOCIATION INC.)的“年鉴(YEAR BOOK)”、欧洲的轮胎轮辋技术组织(The European Ty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的“标准手册”以及日本的日本机动车轮胎制造者协会的“JATMA年鉴”。
[0015] 发明的效果
[0016]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辅助带束层的在中间区域中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的范围内的恒定的倾斜角度延伸,在侧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辅助带束层的在各侧区域中的帘线以与中间区域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角度延伸。由此,以与辅助带束层的在中间区域中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角度延伸的辅助带束层的在各侧区域中的帘线的延伸方向能够与在转弯时通过驱动力的作用而在机动两轮车的前后方向上输入的力和通过离心力的作用而在机动两轮车的左右方向上输入的力所得的合力方向相近,由此,辅助带束层的在侧区域中的帘线能够确保可靠地抵抗该合力的高刚性。
[0017] 结果,缓和了由于在内周侧是否存在带束层所引起的辅助带束层的中间区域和各侧区域之间的刚性差,由此在确保了通过比带束层宽的辅助带束层实现的良好转向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并且抑制了在转弯时发生滑移,从而提高了轮胎的耐磨耗性。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一实施方式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图。
[0019] 图2是示出图1的轮胎的加强结构的局部展开平面图。
[0020] 图3是以放大的方式示出图2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例示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2] 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1具有:胎圈芯3,其分别地埋设在一对胎圈部2中;子午线胎体6,其由经由胎侧部4和胎面部5而跨设于各胎圈部2的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在图1中为单个胎体帘布层)构成;带束层7,其设置于子午线胎体6的胎冠区域的外周侧、即在子午线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辅助带束层8,其设置于带束层7的外周侧;及胎面橡胶10,其设置于辅助带束层8的外周侧,以形成胎面接地面9。
[0023] 在图1中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跨过该对胎圈部2环状地延伸且绕着各胎圈芯3折返的子午线胎体6的胎体帘布层可以由以相对于与轮胎赤道面E平行的周向成在70°至90°范围的倾斜角度延伸的多个涂覆橡胶的有机纤维/钢丝帘线而构成。
[0024] 在两个或更多个胎体帘布层被设置为子午线胎体6的情况下,构成一个胎体帘布层的帘线和构成与该一个胎体帘布层相邻的另一个胎体帘布层的帘线可以在以分别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在上述范围内的倾斜角度延伸的状态下彼此交叉。
[0025] 设置于子午线胎体6的外周侧的、例如可以是单个带束层的带束层7能够优选地通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螺旋地卷绕由涂覆橡胶的一个或多个帘线制成的带状条带以使带状条(ribbon-like strip)在轮胎周向上延伸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带束层7的帘线实质上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例如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5°的倾斜角度延伸。在成功确保胎面部的期望刚性方面,带束层7的帘线优选地是钢丝帘线。但是,带束层7的帘线在轮胎周向上延伸,带束层7的帘线还可以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5°的倾斜角度延伸。
[0026] 然而,在带束层7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帘线构成的情况下,如果为了轮胎结构紧凑且减小轮胎重量而减小胎体帘布层的数量,带束层7仍能够确保胎面部5的期望的刚性。
[0027] 如图2的展开平面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设置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的单个辅助带束层8的外周宽度C比带束层7的外周宽度B宽。
[0028] 结果,当轮胎1在施加有负荷条件下转动时相对宽的辅助带束层8减小胎面橡胶10的面内剪切变形(in-plane shear deformation),由此成功地提高胎面接地面9的耐磨耗性,并且当轮胎转向时,具有高刚性的、相对窄的带束层7增加了胎面的接地面积,由此使轮胎发挥优异的转向性能。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带束层7和辅助带束层8均将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配置在轮胎赤道面E上。
[0029]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单个辅助带束层8的外周宽度C比带束层7的外周宽度B宽的情况下,若辅助带束层8如图2中的假想线所示地被划分为:覆盖辅助带束层8的内周侧的带束层7所设置的区域的中间区域Am;以及在中间区域Am的两侧延伸的、均在设置带束层7的区域之外的各侧区域As,则具有内周侧的高刚性带束层7的中间区域Am和不具有内周侧的带束层7的各侧区域As之间存在大的刚性差。
[0030] 这种如上述所述的刚性差使得:在以被施加到轮胎的大外倾角高度倾斜的机动两轮车转向的情况下使操纵稳定性能劣化并且导致在转向情况下轮胎的胎面肩部区域的滑移(slippage),由此可能产生胎肩区域的偏磨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发明中,辅助带束层8的在中间区域Am中的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范围内(图2中示出的示例为90°)的恒定倾斜角度θm直线地延伸;辅助带束层8的在各侧区域As中的帘线在如图2和图3所示的侧区域As的至少一部分而优选在整个侧区域As中、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与中间区域Am中的帘线的倾斜角度θm不同的倾斜角度θs延伸。
[0031] 结果,辅助带束层8的在侧区域As中的帘线的延伸方向与通过驱动力输入的力和由离心力输入的力所得的合力的方向相近,该合力在转向或转弯的情况下被施加到胎面接地面,由此辅助带束层8的在侧区域As中的帘线能够施加抵消该合力的高阻力以显著地提高在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能。进一步地,在该情况下也防止了轮胎的胎面肩部区域在转向时发生滑移,由此能够提高轮胎的耐磨耗性能。
[0032] 由中间区域Am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的角度θm和由各侧区域As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的角度θs之间的差优选地在5°至30°范围。能够通过将两个角度的差设定在上述范围使骑乘者感受适度的刚性感,这是因为各侧区域As的帘线被布置成沿与高倾斜角度(bank angle)转向时的被输入到轮胎的力的方向对齐的方向。换言之,在各侧区域As中的帘线倾斜角度和中间区域Am中的帘线倾斜角度之间的差小于5°的情况下,由于侧区域As的帘线相对于输入到轮胎1的力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太小,骑乘者不能感受到满意的刚性感。另一方面,在上述两个帘线倾斜角度之间的差大于30°的情况下,侧区域As的帘线相对于输入到轮胎1的力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太大,由此侧区域As的帘线产生过度的应变,而使得轮胎的耐久性能可能劣化。
[0033] 只要由各侧区域As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的倾斜角度与中间区域Am中的帘线的倾斜角度不同,则可以从例如75°至85°的范围内选择由各侧区域As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的倾斜角度。
[0034] 对于各侧区域As的帘线来说,各侧区域As的帘线在侧区域As的至少一部分中以与中间区域中的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角度延伸就足够了。在侧区域As的帘线延伸的同时弯曲的情况下,在图2所示的展开图中,由在弯曲部上的点处的切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的角度与中间区域中的帘线的倾斜角度不同就足够了。
[0035] 辅助带束层8的在各侧区域As中的帘线优选地在与在侧区域内周侧的、在与该侧区域As相邻地设置的胎体帘布层的帘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便更有效地防止由于辅助带束层8下方缺少带束层7而导致在侧区域As的刚性劣化。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各侧区域As的帘线优选地在与子午线胎体6的、相对于轮胎周向成70°至90°范围的倾斜角度延伸的帘布层帘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使得辅助带束层8的在侧区域As中的帘线和在侧区域As的内周侧的与这些帘线相邻的帘布层帘线形成交叉加强结构。交叉加强结构的形成进一步降低或缓和了辅助带束层8的中间区域Am和各侧区域As之间的刚性差,以提升路面抓地力,且更有效地抑制由于在转弯或转向时胎面接地面9的滑移而导致耐磨耗性能的劣化。在子午线胎体由多个胎体帘布层构成的情况下,各侧区域As的帘线优选地在与胎体帘布层之中的与侧区域As相邻的最外侧(最靠近的)胎体帘布层的帘布层帘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更优选地在与多个胎体帘布层的各胎体帘布层的帘布层帘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0036]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侧区域的内周侧的、与该侧区域As相邻地设置的胎体帘布层的帘布层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大致90°的倾斜角度延伸。在这些帘布层帘线以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小于90°的倾斜角度延伸的情况下,优选地,侧区域As的帘线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与帘布层帘线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这种如上所述的配置进一步降低或缓和了辅助带束层8的中间区域Am和各侧区域As之间的刚性差,由此进一步成功地提高了轮胎在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能和耐磨耗性能。
[0037] 在本发明中,如图2所示,在辅助带束层8的中间区域Am的两侧延伸的各侧区域As的帘线可以以如下方式延伸:使得两侧区域As的帘线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端被取向为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图2和图3中的上侧)。可选地,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各侧区域As的帘线可以以如下方式延伸:使得一侧区域As的帘线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端在轮胎周向上被取向为与另一侧区域As的帘线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端相反。
[0038] 在使轮胎结构紧凑的和减轻轮胎重量方面,优选地,子午线胎体6的帘线、辅助带束层8的帘线以及位于子午线胎体6和辅助带束层8之间的带束层7的帘线均使用有机纤维帘线。
[0039] 然而,在显著提升在宽度方向上截面的面外弯曲刚性(out-of-plane bending rigidity)和减轻轮胎重量方面,还优选地,构成带束层7的帘线使用钢丝帘线,而构成子午线胎体6的帘线和构成辅助带束层8的帘线使用有机纤维帘线。
[0040] 在轮胎1中,在进一步提升上述优异的包括令人满意的转向力和路面抓地力的转向性能以及良好的耐磨耗性能方面,带束层7的外周宽度B和胎面接地面9的外周宽度WT之间的关系优选地为0.5≤B/WT≤0.9、更优选地为0.6≤B/WT≤0.8;辅助带束层8的外周宽度C和带束层7的外周宽度B之间的关系优选地为1.0<C/B≤2.0、更优选地为1.1≤C/B≤1.5。
[0041] 通过将带束层7的外周宽度B和胎面接地面9的外周宽度WT设定为满足如下关系式:0.5≤B/WT≤0.9,由于在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中、遍及胎面部5的所有期望范围存在高刚性带束层7,因此能够使轮胎发挥包括令人满意的转向力和路面抓地力的优异的转向性能。换言之,B/WT<0.5使得带束层7太窄,由此减小了在转向或转弯时所施加的横向力,从而可能使轮胎的转向性能劣化。B/WT>0.9使得高刚性带束层7相对于胎面接地面9太宽,由此减小了接地面积而可能导致转向性能的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0042] 进一步地,通过将辅助带束层8的外周宽度C和带束层7的外周宽度B设定为满足如下关系式:1.0<C/B≤2.0,使得轮胎发挥了优异的转向性能。换言之,C/B≤1.0使得高刚性带束层7太宽,以过度地减小了胎面接地面9的接地面积,由此导致不能获得期望的转向性能。C/B>2.0导致辅助带束层8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存在的范围相对于带束层7过宽,这过度地提高了轮胎1的刚性而可能导致不能期望地提高转向性能。
[0043] 如图1所示,用于吸收胎面橡胶的轮胎周向剪切变形以防止在接地面中局部出现“滑移区域”的缓冲橡胶层11优选地被设置在辅助带束层8和带束层7之间。通过设置缓冲橡胶层11,能够进一步提高轮胎的耐磨耗性能。
[0044] 当在轮胎已与适用轮辋组装且填充规定内压而未施加负荷的状态下在沿着缓冲橡胶层11的表面的法线来测量厚度时,缓冲橡胶层11的厚度优选地在0.3mm至1.5mm的范围。厚度小于0.3mm缓冲橡胶层11不能有效地吸收轮胎周向剪切变形。厚度大于1.5mm的缓冲橡胶层11变形时会产生过多的热,由此可能不能确保轮胎所期望的耐久性能。
[0045] 缓冲橡胶层11可以由具有相对低弹性的橡胶形成、例如由具有与该缓冲橡胶层11相邻的带束层7和辅助带束层8的涂覆橡胶的硬度相近的硬度的橡胶形成。
[0046] 上述轮胎1适用于机动两轮车的、特别是经受大驱动力的后轮胎。
[0047] 实施例
[0048] 接着,制备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的试验轮胎并且如下所述地评价这些试验轮胎的性能。这些试验轮胎具有如下轮胎尺寸:前轮胎为120/70ZR17,后轮胎为180/55ZR17。
[0049] 实施例轮胎1具有如图1至图3所示的结构。实施例轮胎1的相关特性的细节在表1中示出。如表1所示,实施例轮胎2、实施例轮胎3和实施例轮胎7除了其各侧区域As的帘线倾斜角度与实施例轮胎1的各侧区域As的帘线倾斜角度不同之外,实施例轮胎2、实施例轮胎3和实施例轮胎7均具有与实施例轮胎1同样的结构。实施例轮胎4和实施例轮胎5除了其B/WT的值与实施例轮胎3的B/WT的值不同之外,实施例轮胎4和实施例轮胎5均具有与实施例轮胎3同样的结构。实施例轮胎6除了C/B的值与实施例轮胎5的C/B的值不同之外,实施例轮胎6具有与实施例轮胎5同样的结构。
[0050] 另一方面,比较例轮胎除了在各侧区域As的帘线倾斜角度与中间区域Am的帘线倾斜角度相同、即为90o以外,比较例轮胎具有与实施例轮胎1同样的结构。在表1中,帘线的各“角度”表示相对于胎面周向的倾斜角度。
[0051] 这些试验轮胎均被安装于机动两轮车,并且基于驾驶员的感觉评价抓地性能和刚性感。结果在表1中示出。表1中示出的抓地性能和刚性感均由比较例轮胎的相应值作为对照标准(control)的指数值来表示,且指数值越大表示性能越好。
[0052] 进一步地,耐磨耗性能是以在机动两轮车行驶之后形成在轮胎胎面表面的槽的剩余深度作为测量标准(gauge)来进行评价的。耐磨耗性能的测量结果也由比较例轮胎的相应值作为对照标准的指数值来表示。在这方面,表1中的指数值越大表示耐磨耗性能越好。
[0053] [表1]
[0054]
[0055] 从表1中示出的结果清楚地理解:各轮胎的各侧区域As的帘线倾斜角度θs与中间区域Am的帘线倾斜角度θm不同的实施例轮胎1-实施例轮胎7与帘线倾斜角度θs与帘线倾斜角度θm相同的比较例轮胎相比一致地显示出至少在刚性感上具有改进。
[0056] 进一步地,应理解,侧区域As和中间区域Am之间的帘线倾斜角度之差保持在5°至30°的范围内的实施例轮胎1和实施例轮胎7与未满足该要求的实施例轮胎2-实施例轮胎6相比、发挥了更好的抓地性能和更好的耐磨耗性。
[0057] 更进一步地,具有B/WT=0.9(即,满足关系:0.5≤B/WT≤0.9)的实施例轮胎4与未满足上述要求的、具有B/WT=1.1的实施例轮胎5和实施例轮胎6相比显然发挥了更好的抓地性能和更好的耐磨耗性。
[0058] 然而,应当注意,C/B=1.3的实施例轮胎5与C/B=1.5的实施例轮胎6相比发挥了更好的抓地性能和更好的耐磨耗性。
[0059] 基于上述事实,应当理解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能够显著地提高在转向或转弯时的操作稳定性能和耐磨耗性能,并能保持其良好的转向性能。
[0060] 附图标记说明
[0061] 1 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
[0062] 2 胎圈部
[0063] 3 胎圈芯
[0064] 4 胎侧部
[0065] 5 胎面部
[0066] 6 子午线胎体
[0067] 7 带束层
[0068] 8 辅助带束层
[0069] 9 胎面接地面
[0070] 10 胎面橡胶
[0071] 11 缓冲橡胶层
[0072] E 轮胎赤道面
[0073] Am 辅助带束层的中间区域
[0074] As 辅助带束层的侧区域
[0075] WT 胎面接地面的外周宽度
[0076] B 带束层的外周宽度
[0077] C 辅助带束层的外周宽度
[0078] θm 中间区域中的帘线倾斜角度
[0079] θs 侧区域中的帘线倾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