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768840.2

文献号 : CN10450361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翟应腾吴勇

申请人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显示单元和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周边的驱动电路单元;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包括触控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两端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单元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单元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电连接。通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实现在单侧进行扫描驱动,在双侧进行信号传输,在提高良率的基础上,增加信号的同步性,并解决压降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显示单元和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周边的驱动电路单元;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包括触控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两端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单元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单元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电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单元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第一多路选通单元和第一输出单元,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包括第二输出单元,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第二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单元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还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金属层,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栅极金属层或所述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路选通单元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二多路选通单元,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多路选通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路选通单元的输出端通过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输入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三反相器、第一三态反相器、第二三态反相器和第一与非门,其中:所述第一反相器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态反相器的第四极、所述第二三态反相器的第三极电连接,并接收第一时钟信号,所述第一反相器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态反相器的第三极、所述第二三态反相器的第四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反相器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态反相器的第二极、所述第二三态反相器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反相器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态反相器的第一极、所述第一与非门的第二极电连接,并共同电连接至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即与本级的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处于同侧的相邻的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三态反相器的第一极为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与非门的第一极接收第二时钟信号,所述第一与非门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三反相器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三反相器的第二极为所述第一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多路选通单元包括:第四反相器、第一传输门和第一N型晶体管,其中:

所述第四反相器的第一极为所述第一多路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传输门的第二极、所述第三反相器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四反相器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传输门的第一极、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门的第三极接收触控驱动控制信号,所述第一传输门的第四极与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第三极接收低电平信号,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门的第四极或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第二极为所述第一多路选通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输出单元包括:第五反相器、第六反相器、第七反相器、第二传输门和第三传输门,其中:所述第五反相器的第一极为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传输门的第四极、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五反相器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反相器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反相器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七反相器的第一极、所述第二传输门的第二极及所述第三传输门的第一极电连接;

所述第七反相器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二传输门的第一极、所述第三传输门的第二极电连接,并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门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三传输门的第三极电连接,为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传输门的第四极接收触控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三传输门的第四极接收触控低电平信号;

所述第二输出单元包括第八反相器、第九反相器、第十反相器、第四传输门和第五传输门,其中:所述第八反相器的第一极为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第八反相器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九反相器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九反相器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十反相器的第一极、所述第四传输门的第二极及所述第五传输门的第一极电连接;

所述第十反相器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传输门的第一极、所述第五传输门的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四传输门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五传输门的第三极电连接,为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的输出端,并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的第二端电连接;

所述第四传输门的第四极接收所述触控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五传输门的第四极接收所述触控低电平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反相器的第一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八反相器的第一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还包括第二多路选通单元,所述第二多路选通单元包括:第十一反相器、第六传输门和第二N型晶体管,其中:所述第十一反相器的第一极为所述第二多路选通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传输门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反相器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传输门的第一极、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所述第六传输门的第三极接收所述触控驱动控制信号,所述第六传输门的第四极与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为所述第二多路选通单元的输出端,并共同与所述第八反相器的第一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四反相器的第一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十一反相器的第一极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反相器的第一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八反相器的第一极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还包括触控检测电极,所述触控检测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还包括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同层设置。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权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说明书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在诸如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上安装触控装置或将触控装置与显示装置一体化并代替通常的机械式按钮而将各种按钮图像等显示在显示装置上,使得能够输入信息的触控显示装置引起了关注。由于触控显示装置不需要诸如键盘、鼠标以及小键盘的输入装置,因此,这种触控显示装置的使用还趋于扩展应用到诸如移动电话等便携式信息终端。
[0003] 对于触控显示面板而言,通常在显示面板的周边设置扫描电路,比较常用的连接方式一共有三种,一种是在显示面板的两边使用独立的走线对同一个驱动电极进行扫描驱动,称之为双边扫描;一种是在单侧分别用独立的走线对每一个驱动电极进行扫描驱动,称之为单边扫描;一种是在两边使用独立的走线对每一个驱动电极进行扫描驱动,称之为双边交叉扫描。对于双边扫描方式,需要在显示面板两边布局相同的扫描电路,对同一根驱动电极进行同步扫描,这样一来,只要一边扫描电路失效,整个触控显示面板就无法正常完成扫描;如果实行单边扫描,或者双边交叉扫描,由于触控驱动信号/VCOM信号只从单边供给,因此会在驱动电极远端产生压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扫描和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正常显示。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显示单元和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周边的驱动电路单元,所述触控显示单元包括触控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路单元包括分别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两端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单元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单元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电连接。
[0006]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0007] 通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在单侧进行扫描驱动,在双侧进行信号传输,在提高良率的基础上,增加信号的同步性,并解决压降问题。

附图说明

[000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9]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结构简化图;
[0010]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1]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2]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3]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4]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5]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6]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三态反相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7]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剖视图;
[0018]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0] 对于扫描电路而言一般包括三个模块:移位寄存模块、多路选通模块和输出模块,扫描电路通过连接线与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电极(驱动电极常常复用作公共电极)电连接,触控驱动信号及显示VCOM信号从IC芯片输出并依次经过上述三个模块,最终传输至驱动电极。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结构简化图,其包括:触控显示单元5和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单元5两侧的驱动电路单元,其中,触控显示单元5包括多条触控驱动电极33,驱动电路单元包括分别与触控驱动电极33两端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电连接。
[0021] 具体的,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和第一输出单元15,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与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入端13a电连接,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与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入端15a电连接,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出端1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33a电连接,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包括第二输出单元25,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出端2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二端33b电连接,其中,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
25a电连接。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从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a输出信号可以同时传输至第一输出单元15和第二输出单元25,并最终传输至触控驱动电极33的两端,其中,第一连接线44优选的是金属传输线,这样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及压降等问题,保持了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同时,由于只在触控显示单元5的单侧设置了移位寄存单元,相较于传统的两侧设置移位寄存单元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移位寄存单元的受损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002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给出的触控显示面板1驱动电路结构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实施例,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结构示意图。在图3中,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和第一输出单元15,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与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入端13a电连接,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与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入端15a电连接,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出端1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33a电连接,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其中,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出端23b与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电连接,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出端2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二端33b电连接,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23a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线44优选的是金属传输线,这样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及压降等问题,保持了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同时,由于只在触控显示单元5的单侧设置了移位寄存单元,相较于传统的两侧设置移位寄存单元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移位寄存单元的受损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0023]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和第一输出单元15,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与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入端13a电连接,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与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入端15a电连接,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出端1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33a电连接,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其中,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出端23b与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电连接,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出端2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二端33b电连接。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23a电连接,同时,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线44优选的是金属传输线,这样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及压降等问题,保持了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同时,由于只在触控显示单元5的单侧设置了移位寄存单元,相较于传统的两侧设置移位寄存单元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移位寄存单元的受损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0024]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图3和图4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44优选的是金属材料,电阻越低越好,这样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及压降等问题,保持了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另外,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或源漏极金属层同层制作。对于在图2、图3和图4所述的实施例而言,即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位于触控显示单元5的左右两侧,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优选的是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由于栅极金属层具有在横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栅极扫描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44可以与栅极扫描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
[002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不局限于图2至图4所述实施例中的位于触控显示单元5左右两侧的那样,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也可以分别位于触控显示单元5的上下两侧,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第二输出单元25以及驱动电极33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当第一驱动电路单元3和第二驱动电路单元7分别位于触控显示单元5的上下两侧时,优选的,第一连接线与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由于源漏金属层具有在纵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与源漏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可以与数据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当然,第一连接线也同样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
[0026]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触控驱动电极3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具体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包括第一反相器1011、第二反相器1013、第三反相器1014、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和第一与非门1019,其中:第一反相器1011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四极、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三极电连接,并接收第一时钟信号CLK1,第一反相器101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三极、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四极电连接;第二反相器1017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二极、第二三态反相器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反相器1013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二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一极、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二极电连接,并共同电连接至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该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即与本级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处于同一侧的相邻的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一极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3的输入端;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一极接收第二时钟信号CLK2,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三极与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
[0027] 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包括:第四反相器1021、第一传输门1023和第一N型晶体管1025,其中:第四反相器1021的第一极为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入端13a,与第一传输门
1023的第二极、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四反相器102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一极、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三极接收触控驱动控制信号TX-CONTROL,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与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三极接收低电平信号VGL,其中,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或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为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
[0028] 第一输出单元15包括:第五反相器1027、第六反相器1029、第七反相器1031、第二传输门1033和第三传输门1035,其中:第五反相器1027的第一极为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入端15a,与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五反相器1027的第二极与第六反相器1029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六反相器1029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七反相器1031的第一极、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二极及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七反相器
103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一极、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二极电连接,并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三极与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三极电连接,为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出端1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33a电连接;第二传输门
1033的第四极接收触控高电平信号TX-H,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四极接收触控低电平信号TX-L。
[0029] 第二输出单元25包括第八反相器2027、第九反相器2029、第十反相器2031、第四传输门2033和第五传输门2035,其中: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一极为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二极与第九反相器2029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九反相器2029的第二极分别与第十反相器2031的第一极、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二极及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十反相器203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一极、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三极与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三极电连接,为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出端25b,并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二端33b电连接;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四极接收触控高电平信号TX-H,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四极接收触控低电平信号TX-L。
[0030] 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即第一传输门1023的四极或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即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一极电连接。通过采用如图5所述的实施例,第一连接线44优选的是金属传输线,这样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及压降等问题,保持了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同时,由于只在触控显示单元5的单侧设置了移位寄存单元,相较于传统的两侧设置移位寄存单元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移位寄存单元的受损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0031] 同样的,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或源漏极金属层同层制作。对于在图5所述的实施例而言,即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和第二输出单元25分别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的左右两侧,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优选的是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由于栅极金属层具有在横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栅极扫描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44可以与栅极扫描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
[00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和第二输出单元25不局限于图5所述实施例中的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左右两侧的那样,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和第二输出单元25可以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的上下两侧。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输出单元25以及触控驱动电极33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当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和第二输出单元25分别位于触控显示单元5的上下两侧时,优选的,第一连接线与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由于源漏金属层具有在纵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与源漏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可以与数据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当然,第一连接线也同样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
[0033]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触控驱动电极33、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具体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包括第一反相器1011、第二反相器1013、第三反相器1014、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和第一与非门1019,其中:第一反相器1011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四极、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三极电连接,并接收第一时钟信号CLK1,第一反相器101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三极、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四极电连接;第二反相器1017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二极、第二三态反相器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反相器1013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二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一极、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二极电连接,并共同电连接至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该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即与本级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处于同一侧的相邻的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一极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3的输入端;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一极接收第二时钟信号CLK2,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三极与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
[0034] 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包括:第四反相器1021、第一传输门1023和第一N型晶体管1025,其中:第四反相器1021的第一极为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入端13a,与第一传输门
1023的第二极、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四反相器102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一极、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三极接收触控驱动控制信号TX-CONTROL,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与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三极接收低电平信号VGL,其中,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或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为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
[0035] 第一输出单元15包括:第五反相器1027、第六反相器1029、第七反相器1031、第二传输门1033和第三传输门1035,其中:第五反相器1027的第一极为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入端15a,与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五反相器1027的第二极与第六反相器1029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六反相器1029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七反相器1031的第一极、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二极及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七反相器
103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一极、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二极电连接,并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三极与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三极电连接,为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出端1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33a电连接;第二传输门
1033的第四极接收触控高电平信号TX-H,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四极接收触控低电平信号TX-L。
[0036] 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包括:第十一反相器2021、第六传输门2023和第二N型晶体管2025,其中:第十一反相器2021的第一极为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23a,与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十一反相器2021的第二极与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一极、第二N型晶体管202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三极接收触控驱动控制信号TX-CONTROL,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四极与第二N型晶体管2025的第二极电连接,为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出端23b,并共同与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一极电连接;
[0037] 第二输出单元25包括第八反相器2027、第九反相器2029、第十反相器2031、第四传输门2033和第五传输门2035,其中: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一极为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二极与第九反相器2029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九反相器2029的第二极分别与第十反相器2031的第一极、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二极及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十反相器203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一极、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三极与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三极电连接,为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出端25b,并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二端33b电连接;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四极接收触控高电平信号TX-H,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四极接收触控低电平信号TX-L。
[0038] 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即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23a,即第十一反相器2021的第一极电连接。通过采用如图6所述的实施例,第一连接线44优选的是金属传输线,这样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及压降等问题,保持了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同时,由于只在触控显示单元5的单侧设置了移位寄存单元,相较于传统的两侧设置移位寄存单元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移位寄存单元的受损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0039] 同样的,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或源漏极金属层同层制作。对于在图6所述的实施例而言,即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分别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的左右两侧,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优选的是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由于栅极金属层具有在横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栅极扫描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44可以与栅极扫描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
[004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不局限于图6所述实施例中的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左右两侧的那样,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可以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的上下两侧。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第二输出单元25以及触控驱动电极33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当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分别位于触控显示单元5的上下两侧时,优选的,第一连接线与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由于源漏金属层具有在纵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与源漏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可以与数据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当然,第一连接线也同样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
[0041]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电路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触控驱动电极33、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具体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包括第一反相器1011、第二反相器1013、第三反相器1014、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和第一与非门1019,其中:第一反相器1011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四极、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三极电连接,并接收第一时钟信号CLK1,第一反相器101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三极、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四极电连接;第二反相器1017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二极、第二三态反相器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反相器1013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二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一极、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二极电连接,并共同电连接至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该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的输入端即与本级的第一移位寄存单元处于同一侧的相邻的下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入端;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的第一极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3的输入端;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一极接收第二时钟信号CLK2,第一与非门1019的第三极与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为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
[0042] 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包括:第四反相器1021、第一传输门1023和第一N型晶体管1025,其中:第四反相器1021的第一极为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入端13a,与第一传输门
1023的第二极、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四反相器102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一极、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三极接收触控驱动控制信号TX-CONTROL,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与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三极接收低电平信号VGL,其中,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或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为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
[0043] 第一输出单元15包括:第五反相器1027、第六反相器1029、第七反相器1031、第二传输门1033和第三传输门1035,其中:第五反相器1027的第一极为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入端15a,与第一传输门1023的第四极、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五反相器1027的第二极与第六反相器1029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六反相器1029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七反相器1031的第一极、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二极及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七反相器
103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一极、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二极电连接,并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传输门1033的第三极与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三极电连接,为第一输出单元15的输出端15b,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一端33a电连接;第二传输门
1033的第四极接收触控高电平信号TX-H,第三传输门1035的第四极接收触控低电平信号TX-L。
[0044] 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包括:第十一反相器2021、第六传输门2023和第二N型晶体管2025,其中:第十一反相器2021的第一极为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23a,与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十一反相器2021的第二极与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一极、第二N型晶体管202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三极接收触控驱动控制信号TX-CONTROL,第六传输门2023的第四极与第二N型晶体管2025的第二极电连接,为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出端23b,并共同与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一极电连接;
[0045] 第二输出单元25包括第八反相器2027、第九反相器2029、第十反相器2031、第四传输门2033和第五传输门2035,其中: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一极为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二极与第九反相器2029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九反相器2029的第二极分别与第十反相器2031的第一极、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二极及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十反相器2031的第二极分别与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一极、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三极与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三极电连接,为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出端25b,并与触控驱动电极33的第二端33b电连接;第四传输门2033的第四极接收触控高电平信号TX-H,第五传输门2035的第四极接收触控低电平信号TX-L。
[0046] 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的输出端11b,即第三反相器1014的第二极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的输入端23a,即第十一反相器2021的第一极电连接,同时,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的输出端13b,即第一传输门1023的四极或第一N型晶体管1025的第二极通过第一连接线44与第二输出单元25的输入端25a,即第八反相器2027的第一极电连接。通过采用如图7所述的实施例,第一连接线44优选的是金属传输线,这样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及压降等问题,保持了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同时,由于只在触控显示单元5的单侧设置了移位寄存单元,相较于传统的两侧设置移位寄存单元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移位寄存单元的受损几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0047] 同样的,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或源漏极金属层同层制作。对于在图7所述的实施例而言,即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分别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的左右两侧,第一连接线44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也可以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优选的是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由于栅极金属层具有在横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栅极扫描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44与栅极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44可以与栅极扫描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
[004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不局限于图7所述实施例中的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左右两侧的那样,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可以位于触控驱动电极33的上下两侧。其中,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第二输出单元25以及触控驱动电极33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当第一移位寄存单元11、第一多路选通单元13、第一输出单元15、第二多路选通单元23和第二输出单元25分别位于触控显示单元5的上下两侧时,优选的,第一连接线与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由于源漏金属层具有在纵方向上贯穿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数据线(图中未给出),当采用第一连接线与源漏金属层同层制作时,第一连接线可以与数据线相平行,这样更有利于布线,当然,第一连接线也同样可以是位于触控显示面板内部的单独制作的一层金属层。
[0049]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和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电路结构具体参见图8,包括:第一P型晶体,3001、第二P型晶体管3003、第一N型晶体管3005和第二N型晶体管3007,其中,第一P型晶体管3001的第一极(栅极)作为反向控制信号端CB,即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和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三极,第一P型晶体管3001的第二极接收高电平信号VGH,第一P型晶体管3001的第三极与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3003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二P型晶体管3033的第一极(栅极)与第二N型晶体管3007的第一极(栅极)电连接,并共同作为该三态反相器的输入端IN,即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和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一极,第二P型晶体管3033的第三极与第二N型晶体管3007的第二极电连接,并共同作为该三态反相器的输出端OUT,即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和第二三态反相器
1017的第二极;第二N型晶体管3007的第三极与第一N型晶体管3005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一N型晶体管3005的第一极(栅极)作为控制信号端C,即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三态反相器1015和第二三态反相器1017的第四极,第一N型晶体管3005的第三极接收低电平信号VGL。
[0050]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结构图,包括第一基板41,第二基板42,位于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之间的显示功能层43。在第一基板41的背离显示功能层
43的一侧具有触控检测电极层55,触控检测电极层55具有多个触控检测电极(图中未给出),在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之间具有触控驱动电极层66,触控驱动电极层66具有多个触控驱动电极(图中未给出),触控驱动电极与触控检测电极相互交叉,在二者之间形成互电容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触控驱动电极66不局限于图8中所示的位置,可以位于第一基板41朝向显示功能层43的一侧。另外,在触控显示面板中还包含公共电极层,公共电极层可以与触控驱动电极层66同层设置,即触控驱动电极复用作公共电极;公共电极层(图中未给出)也可以不与触控驱动电极层66同层设置,而是分别单独设置,公共电极层可以位于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之间的任意位置,具体不再赘述。
[0051]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图9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电脑等触摸装置,具体的,该电子设备包括前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0052] 通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在单侧进行扫描驱动,并在双侧进行信号传输,在提高良率的基础上,增加信号的同步性,并解决压降问题。
[0053]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