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658030.1

文献号 : CN1045056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绿川和弥后藤雅之大井彻也

申请人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无需增大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而能够使模具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并能够维持该模具的强度及壳体的强度双方。在连接器中,端子的弹性臂部从基部经由过渡部沿突壁部向上方延伸、且能够进行弹性变位,突壁部具有:多个条壁部,该多个条壁部形成为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变位容许凹部,该变位容许凹部形成为在相邻的条壁部彼此之间从该条壁部的侧面的位置凹陷,能够容许端子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壳体形成有在变位容许凹部的下方位置将底壁贯通的孔部,变位容许凹部与孔部连通,端子的基部和过渡部位于变位容许凹部外。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电连接器的保持端子的壳体具有:

底壁,该底壁与安装对象面对置且沿长度方向延伸;

突壁部,该突壁部从该底壁向上方突出,以及侧壁,该侧壁从上述底壁向上方竖起,

上述突壁部与上述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为收容配套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收容凹部,上述端子通过与上述壳体一体成型而保持于上述壳体,该端子具有:

被保持于上述壳体的被保持部;以及

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位于上述突壁部侧且形成有接触部,该弹性臂部形成为:从基部经由被弯曲而成的过渡部沿上述突壁部向上方延伸、且能够在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位,上述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靠上述底壁的位置将上述被保持部与弹性臂部连结,在该弹性臂部的上端侧形成有用于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上述接触部,上述壳体的上述突壁部具有:多个条壁部,该多个条壁部形成为在上述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变位容许凹部,该变位容许凹部形成为,在相邻的条壁部彼此之间,沿上述长度方向并且从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该条壁部的侧面的位置凹陷,能够容许上述端子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上述被保持部具有内侧脚部和外侧脚部,

上述内侧脚部具有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向上述收容凹部突出的锁定部,上述外侧脚部通过与上述壳体一体成型而保持于上述壳体,上述端子的基部的上表面朝向上述收容凹部内露出,上述基部以无法变位的状态位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外,上述变位容许凹部被从上述突壁部的上部向下方延伸的隔壁部在宽度方向上分隔,上述底壁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端子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上述变位容许凹部与上述孔部连通。

说明书 :

电连接器

[0001]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10019969.4、专利申请人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发明名称为“电连接器”的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通过一体成型而在壳体排列保持多个端子的电连接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连接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壳体具有:周壁,该周壁由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以及沿相对于该长度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端壁构成;底壁,该底壁与该周壁的下端缘连结、且在下方将该周壁内的空间封闭;以及突壁部,该突壁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且从上述底壁向上方突出,并被上述周壁包围。在该周壁与突壁部之间朝上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收容配套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收容凹部而发挥功能。
[0004] 上述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端子在上述侧壁侧被壳体保持,由其自由端侧构成的弹性臂部沿上述突壁部延伸。该端子具有:水平基部,该水平基部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沿壳体的底壁延伸;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在该宽度方向上的靠近突壁部的位置从该水平基部经由变形而成的过渡部向上方延伸、且在上端侧设置有接触部;下方延长部,该下方延长部在该宽度方向上的靠近侧壁的位置从该水平基部向斜下方延伸、且被保持于上述壳体;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从该下方延长部朝壳体外水平地延伸。
[0005] 壳体的突壁部形成为: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且在与端子对应的位置,用于收纳端子的上述过渡部及上述弹性臂部的端子槽在该突壁部的侧面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上方敞开。并且,该突壁部在相邻的端子槽彼此之间、且在长度方向两端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壁部。进而,壳体的底壁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端子位置形成有孔部,该孔部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靠近突壁部的位置沿上下方向贯通,上述端子槽经由该孔部与外部连通。
[0006] 对于端子,通过与壳体的一体模塑成型将上述水平基部的靠近侧壁的部分、以及下方延长部保持于壳体的侧壁与底壁的边界区域,以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该端子槽的槽底分离的方式将上述过渡部及上述弹性臂部收纳于壳体的端子槽内,并且,能够进行基于弹性臂部在该宽度方向上朝向该槽底变形的变形而弹性变位。并且,虽然上述过渡部及弹性臂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位于与构成端子槽的内壁面的条壁部的面分离的位置,但是端子槽内的一部分被上述过渡部及上述弹性臂部占据,结果,在该过渡部及弹性臂部与上述条壁部的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成为狭窄的间隙。
[0007] 在这样的专利文献1中,在端子的水平基部的靠近突壁部的部分及过渡部的下方、且在壳体的底壁形成有上述孔部,该靠近突壁部的部分及过渡部因上述水平基部的变形而能够向下方进行弹性变位。因此,从该过渡部延伸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包括上述朝向槽底的变位与朝向下方的变位,与此相对,过渡部仅朝下方进行变位。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1-000099
[0009]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在壳体与端子的一体模塑成型时,通常考虑到从上方配置用于形成壳体的收容凹部及端子槽的上侧模具,并且从下方配置用于形成壳体的底壁的孔部的下侧模具。如上所述,在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由于端子的过渡部及弹性臂部位于端子槽内,并且,该过渡部在朝向端子槽的槽底的方向上无法进行弹性变位,因此上侧模具在一体模塑成型时无法使过渡部向与槽底脱离的方向变位。因此,该过渡部及弹性臂部与条壁部之间的空间保持为狭窄的间隙的状态。因此,上述上侧模具对应上述间隙而进入的部分必需形成为能够进入该狭窄的间隙的尺寸。
[0010] 近年来,由于对连接器的小型化的要求非常强烈、且端子被紧密排列,因此一般多将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上述间隙设计成非常狭窄,从而以与该狭窄的间隙对应的尺寸制作上述上侧模具的一部分的情况变得非常困难。并且,即使能够以与这样的狭窄的间隙对应的尺寸制作上述上侧模具的一部分,但该上侧模具的形状复杂且制造困难,从而与上述间隙对应的部分的强度变得非常低。另一方面,在维持着端子槽的数量与壳体的长度方向尺寸、换言之即维持端子的排列密度,通过将上述间隙的尺寸设计得较大、且简化上侧模具的形状而使制造容易,同时欲使该上侧模具的强度增大的条件下,必须减小上述条壁部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因而会导致该条壁部的强度的随之降低。因此,使上述上侧模具的制造容易并维持强度的情况、与维持壳体的突壁部的条壁部的强度的情况,在上述条件下成为相反的关系。从而,为了使两者得到满足,必须增大上述间隙及条壁部双方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然而这会随之导致连接器在该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因此并非为优选。

发明内容

[0011] 鉴于这样的情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无需增大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而能够使模具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并能够维持该模具的强度及壳体的强度双方。
[0012]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中,沿一个方向排列保持了多个端子的壳体具有:底壁,该底壁与安装对象面对置,且以该端子的排列方向为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突壁部,该突壁部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且从该底壁向上方突出,用于与配套连接器嵌合,上述多个端子通过与上述壳体一体成型而保持于上述壳体,该端子具有:被保持于上述壳体的被保持部;以及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位于上述突壁部侧且形成有接触部,该弹性臂部形成为:从基部经由变形而成的过渡部沿上述突壁部向上方延伸、且能够在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位,上述基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靠上述底壁的位置将上述被保持部与弹性臂部连结,在该弹性臂部的上端侧形成有用于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接触的上述接触部,上述壳体的上述突壁部具有:多个条壁部,该多个条壁部形成为在上述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变位容许凹部,该变位容许凹部形成为,在相邻的条壁部彼此之间沿上述长度方向并且从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该条壁部的侧面的位置凹陷,能够容许上述端子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
[0013]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壳体形成有至少在变位容许凹部的下方位置贯通底壁的孔部,该变位容许凹部与该孔部连通,端子的上述基部和上述过渡部位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外。
[0014]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中,由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无法进行弹性变位的端子的过渡部位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外,因此即使在使壳体与端子一体成型时不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增大变位容许凹部,也能够形成为使该长度方向上的变位容许凹部整个范围供下侧模具使用。因此,通过从下方设置利用了该整个范围的下侧模具能够形成变位容许凹部。其结果,能够利用该下侧模具形成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并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制作具有足够的大小与强度的下侧模具。
[0015] 即使设计为当完成连接器时弹性臂部在自由状态下位于变位容许凹部内,由于不进行弹性变位的过渡部位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外,并且当进行一体成型时下侧模具使弹性臂部发生弹性变位而将其挤出到变位容许凹部外的位置,因此也不会妨碍该下侧模具的设置。进而,在一体成型后,能够经由底部的孔部向下方拔出该下侧模具。
[0016] 并且,无论处于自由状态的弹性臂部位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外还是位于变位容许凹部内,由于当进行一体成型时弹性臂部必然位于变位容许凹部外即突壁部的周围的空间,因此为形成该空间而从上方设置的上侧模具不会被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制约,能够使与上述弹性臂部对应的部分形成为向突壁部侧开口的槽部,能够将该槽部制作成从三个方向包围该弹性臂部,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制作上侧模具。这样,由于端子的弹性臂部位于变位容许凹部外,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地该变位容许凹部的内壁面存在于该弹性臂部的周围,而是大幅地敞开。因此,由于上侧模具的上述槽部的周围部分在长度方向上以比现有的变位容许凹部的内壁面与弹性臂部之间的间隙大的尺寸形成,因此能够维持上侧模具的强度。
[0017] 并且,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地在进行一体成型时使与上述间隙对应的部分形成于上侧模具,因此也可以不与为了维持该部分的强度而增大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应地减小壳体的条壁部在相同方向上的尺寸。其结果,也能够维持该条壁部的强度。并且,由于即使不增大模具及壳体的长度方向尺寸也能够确保强度,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器大型化的情况。
[0018] 优选地,壳体的突壁部具有从条壁部的侧面突出的限制突部,该限制突部形成为其突出顶部对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配套连接器的位置进行限制,该限制突部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条壁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0019] 这样,通过使限制突部形成于条壁部,能够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以及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利用限制突部对上述宽度方向上的配套连接器位置进行限制。并且,由于限制突部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条壁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因此与长度方向上的限制突部的尺寸形成为与条壁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程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该长度方向上的限制突部与端子的弹性臂部之间大的间隔。因此,能够避免在进行一体成型时上侧模具的对应于该间隔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其结果,能够使上侧模具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并能够维持该上侧模具的强度。
[0020] 优选地,壳体的限制突部分别形成于多个条壁部中任意的两个以上的条壁部。由此,能够利用形成于条壁部的限制突部在具有上述长度方向上的距离的两处以上的位置对配套连接器的位置进行可靠的限制。
[0021] 壳体的限制突部可以形成于位于突壁部的长度方向两端的条壁部。仅在位于突壁部的长度方向两端的条壁部形成限制突部,而在位于相邻的变位容许凹部彼此之间的条壁部未形成限制突部,由此未形成限制突部的条壁部能够相应地减小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该长度方向上的壳体乃至连接器的小型化。并且,由于在位于上述两端的条壁部彼此之间存在足够的距离,因此即使该条壁部的位置仅有两处,也能够充分地限制配套连接器的位置。
[0022] 壳体的限制突部可以形成于相邻的变位容许凹部彼此之间的条壁部,以及可以形成于位于长度方向两端的条壁部。不仅在位于长度方向两端的条壁部、而且在位于相邻的变位容许凹部彼此之间的条壁部也形成壳体的限制突部,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上述宽度方向上的配套连接器的位置。并且,通过使限制力分散于多个限制突部,能够减轻一个限制突部所受到的限制力的负担。
[0023] 优选地,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条片向其板厚方向弯曲而制作端子,该端子的基部通过与壳体的底壁一体成型而保持于壳体的底壁,该基部的两侧缘具有越朝向突壁部宽度越缩小的锥形部分,该锥形部分在上述底壁的对应部分被保持。
[0024] 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若端子的弹性臂部的接触部被按压向配套连接器的配套端子而使得该弹性臂部向变位容许凹部内进行弹性变位,则具有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朝向突壁部的成分的外力作用于基部。通过将上述锥形部分设置于端子的基部,由于该锥形部分在朝向突壁部的方向上楔状地进入对该锥形部分进行保持的底壁的对应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上述基部从底壁脱离。
[0025]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中无法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位的端子的过渡部位于变位容许凹部外,因此能够在端子与壳体一体成型时以利用了变位容许凹部整个范围的长度方向尺寸形成下侧模具,从而能够使该下侧模具形成为具有足够强度的简单的形状。并且,上侧模具不会被上述变位容许凹部制约,能够将与上述弹性臂部对应的部分制作成从三个方向包围该弹性臂部的槽部,由于该槽部的周围部分在长度方向上以比现有的变位容许凹部的内壁面与弹性臂部之间的间隙大的尺寸形成,因此能够以具有足够强度的简单的形状制作上侧模具。
[0026] 并且,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地在一体成型时使与上述间隙对应的部分形成于模具,因此也可以不与为了维持该部分的强度而增大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应地减小壳体的条壁部在相同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也能够维持壳体的强度。进而,由于即使不在长度方向上增大模具及壳体也能够确保强度,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器大型化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而示出的立体图。
[0028] 图2是将图1的连接器的剖面与配套连接器的剖面一起示出的剖视图。
[0029] 图3是基于图1的连接器的相对于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的一部分而示出的剖视图。
[0030] 图4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连接器的突壁部附近的剖面而得的放大剖视图。
[0031] 图5是示出在端子与壳体一体成型时配置模具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其中,(A)图示出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B)图示出壳体的限制突部的位置处的剖面。
[0032] 图6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突壁部附近的剖面而得的放大剖视图。
[0033] 标号说明:
[0034] 1…连接器;2…配套连接器;10…壳体;11…底壁;11A…孔部;12…突壁部;12A…变位容许凹部;12C…条壁部;12D…限制突部;20…端子;21…被保持部;22…弹性臂部;22A…接触部;23…基部;23A…锥形部(锥形部分);25…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6] <第一实施方式>
[0037] [连接器的结构]
[0038] 图1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相对于长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而示出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连接器的剖面与配套连接器的剖面一起示出的剖视图,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3是基于图1的连接器的相对于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面的一部分而示出的剖视图,示出了端子的基部位置处的剖面。图4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连接器的突壁部附近的剖面而得的放大剖视图。
[0039]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是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且供后述的配套连接器2从上方嵌合连接的连接器,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以及在该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被排列保持于壳体10的多个金属制的端子20。
[0040] 如图1所示,上述壳体10具有:底壁11,该底壁10与安装对象面即电路基板的面对置、且以端子排列方向为长度方向延伸;突壁部12,该突壁部12在该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从该底壁11向上方突出;以及从该底壁11立起且将该突壁部12包围的周壁。该周壁具有:互相对置且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13;以及将该两个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且在相对于该长度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端壁14。在上述周壁与突壁部12之间向上方开口的四角环状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收容配套连接器2的嵌合部的收容凹部15。
[0041] 上述突壁部12在沿上述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且与上述侧壁13的内壁面对置的侧面形成多个条壁部12C,该多个条壁部12C形成为在该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排列、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相邻的条壁部彼此之间形成有变位容许凹部12A,该变位容许凹部12A从该条壁部12C的侧面的位置凹陷,能够容许后述的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的弹性变位。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变位容许凹部12A分别形成于突壁部12的两侧面,该两侧面的变位容许凹部12A在该突壁部12的上部被从上端向下方延伸的隔壁部12B在宽度方向(图1及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分隔,从而分别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部,而在下部却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互相连通,从而形成一个狭缝状的空间。
[0042] 在图3及图4中能够看到,变位容许凹部12A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内宽尺寸(图4中的L1)形成为大于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的宽度尺寸(图4中的L2),容许该弹性臂部22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容易地向变位容许凹部12A内进行弹性变位。
[0043] 在图1、图3及图4中能够看到,彼此相邻的条壁部12C的对置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且互相平行,将该对置面及两侧面的变位容许凹部12A彼此分隔的上述隔壁部12B的侧面,形成处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12A的上部的槽部的内壁面。
[0044] 突壁部12具有沿着上述长度方向并且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各条壁部12C的侧面突出的限制突部12D。在图3及图4中能够看到,该限制突部12D形成为,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图4中的L3)小于条壁部12C的宽度尺寸(图4中的L4)。该限制突部12D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以及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其突出顶部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与配套连接器2的嵌合部抵接,由此对该配套连接器2在该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其结果,能够防止因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被配套端子40过度按压并变位而引起该弹性臂部22受到损伤的情况,即能够防止所谓的“弹性减弱”。
[004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限制突部12D位于相邻的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彼此之间,因此即使在插拔配套连接器2时该配套连接器2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不慎被撬开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相邻的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彼此向相同方向变形而接触的情况。并且,在图1至图3中能够看到,该限制突部12D的上端位置位于比上述弹性臂部22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若配套连接器2在偏离上述宽度方向上的正式位置的位置开始嵌合,则该配套连接器2首先与上述限制突部12D的上端抵接。因此,能够防止因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配套连接器2与弹性臂部22的上端抵接而产生的该弹性臂部22的纵弯等损伤。
[0046] 如图1及图2所示,底壁11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端子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部11A,该孔部11A在如后文所述那样进行壳体10与端子20的一体模塑成型时,容许在被注塑的树脂固化以后向下方拔出下侧模具P1(参照图5的(A)图、(B)图)。该孔部11A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且在包括上述突壁部12的范围内形成,变位容许凹部12A与孔部11A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孔部11A在包括突壁部12的范围内形成,但是只要该孔部11A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至少在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12A对应的位置形成即可。
[0047] 在图1及图2中能够看到,侧壁13具有:主侧壁13A,该主侧壁13A在上述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构成该侧壁13的主要部分;以及凸状的副侧壁13B,该副侧壁13B沿着该主侧壁13A的外侧面、且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上述主侧壁13A对后述的端子20的倒U字状的被保持部21在该倒U字状部分的整个范围内进行保持。并且,上述副侧壁13B对该被保持部21的倒U字状部分的两个脚部中位于外侧的外侧脚部21B的外侧面进行保持。
[0048] 使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变形成大致横S字状而制作出端子20,该端子20在相对于突壁部12对称、且排列成两列的状态下被保持于上述壳体10。该端子20具有:被保持于壳体10的侧壁13的呈倒U字状的被保持部21;弹性臂部22,该弹性臂部22在该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靠近突壁部12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具有自由端;基部23,该基部23被保持于壳体10的底壁11,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该被保持部21的一方的脚部(后述的内侧脚部21A)与弹性臂部22连结;以及连接部24,该连接部24从被保持部21的另一方的脚部(后述的外侧脚部21B)向壳体10外延伸,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对应电路钎焊连接。在图1及图2中能够清楚地看到,端子20通过与壳体10的一体模塑成型而被上述被保持部21及基部23保持。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端子被壳体的侧壁及底壁保持,但是保持端子的方式并非局限于此。例如在壳体不具有侧壁这样的连接器中,端子也可以仅被底壁保持。
[0050] 上述弹性臂部22形成为经由变形而成的过渡部25而沿上述突壁部12向上方延伸,能够因其板厚方向上的变形而在上述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位。弹性臂部22的自由端侧构成的上端部分向侧壁13凸出弯曲,形成为用于与后述的配套连接器2的配套端子40接触的接触部22A。在图2中能够看到,当弹性臂部22处于自由状态时,该弹性臂部22及过渡部25位于壳体10的变位容许凹部12A外。并且,上述接触部22A的弯曲顶部比壳体10的限制突部12D的突出顶部更加突出。
[0051] 在图2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被保持部21如上述那样形成为倒U字状,且具有:一方的脚部21A(以下称作“内侧脚部21A”),该脚部21A沿主侧壁13A的内侧面延伸;以及沿主侧壁13A的外侧面延伸的另一方的脚部21B(以下称作“外侧脚部21B”)。上述内侧脚部21A形成有,以在其靠近上端的位置与上述接触部22A对置的方式朝收容凹部15内突出的锁定部
21A-1。在图1中能够看到,该锁定部21A-1例如通过压花加工等而形成,其宽度尺寸小于上述内侧脚部21A的宽度尺寸。该锁定部21A-1通过与后述的配套连接器2的配套端子40的被锁定部41B-1卡定而维持连接器嵌合状态,并且通过在与该被锁定部40B-1卡定时接触而电导通还能够发挥对上述接触部22A进行辅助的作用。
[0052] 在图1及图2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被保持部21以从上方跨越主侧壁13A的方式通过一体模塑成型而保持于该主侧壁13A。对于该被保持部21,倒U字状部分的内侧板面及侧缘与主侧壁13A面连接而被保持,将从该主侧壁13A露出的上述倒U字状部分的外侧板面设置在与主侧壁13A的外表面形成同一面的位置。并且,通过将外侧脚部21B的外侧面(朝向与突壁部12相反侧的面)埋设于上述主侧壁13A与副侧壁13B之间来保持被保持部21。
[0053] 在图1中能够看到,基部23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锥形部23A,该锥形部23A从基部23的两侧缘突出、且越朝向突壁部12宽度越窄。该基部23埋设保持于壳体10的底壁11,该基部23的上表面与底壁11的上表面位于相同的高度,基部23的上表面向收容凹部15露出。在图1及图2中能够看到,连接部24位于与底壁11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能够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
[0054] 在图4中能够看到,如上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图4中的左右方向)的变位容许凹部12A的内宽尺寸L1大于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的宽度尺寸L2。并且,由于限制突部12D形成为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L3小于条壁部12C的宽度尺寸L4,因此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相邻的限制突部12D彼此间的内宽距离L5大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12A的内宽尺寸L1。因此,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上述弹性臂部22与限制突部12D之间的距离L6,大于该长度方向上的上述弹性臂部22与变位容许突部12A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L7。
[0055] [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0056] 按照以下要领制作连接器1。图5是示出在端子20与壳体10的一体模塑成型过程中配置模具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其中,(A)图示出端子20的位置处的剖面,(B)图示出壳体10的限制突部12的位置处的剖面。首先,在图5的(A)图、(B)图中能够看到,在下侧模具P1上的规定位置将端子20配置成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图5的(A)、(B)图中的左右方向)上对称,从上方配置上侧模具P2、从侧方(图5的(A)、(B)图中的右方及左方)配置横向模具P3,使上侧模具P2和横向模具P3与上述下侧模具P1一起将上述端子20包围。然后,在从注入口(未图示)将液体状的树脂注入填充于模具彼此之间的空间以后,通过该树脂的固化对壳体10进行成型。其结果,对该壳体10与端子20进行了一体模塑成型而制造完成了连接器1。在制造完成连接器1以后,经由壳体10的底壁11的孔部11A向下方拔出下侧模具P1。并且,向上方拆卸上侧模具P2,向侧方拆卸横向模具P3。
[0057] 上述下侧模具P1及上侧模具P2主要用于对壳体10的底壁11、突壁部12以及主侧壁13A进行成型,横向模具P3主要用于对副侧壁13B进行成型。在图5的(A)图中能够看到,上述下侧模具P1在板状的基部P1A的宽度方向(图5(A)图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具有从该基部P1A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P1B。该突出部P1B是用于形成包括变位容许凹部12A在内的突壁部
12的空间的部分,其宽度尺寸(与图5的(A)图的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与上述变位容许凹部12A的宽度尺寸相同。在该突出部P1B的上侧部分与上述突壁部12的隔壁部12B对应地形成有凹陷的凹部P1C。
[0058] 如图5的(A)、(B)图所示,上述上侧模具P2具有与收容凹部15对应的框状部,在该框状部中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壁部P2A彼此之间形成有与突壁部12对应的凹部P2B。并且,在图5的(A)图中能够看到,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与端子20对应的位置,上述壁部P2A具有:内侧槽部P2C,该内侧槽部P2C以其内侧面与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及过渡部25对应地凹陷而形成;以及外侧槽部P2D,该外侧槽部P2D以其外侧面与被保持部21的内侧脚部21A对应地凹陷而形成。上述内侧槽部P2C形成为向突壁部12侧开口,在一体成型时从三个方向包围上述弹性臂部22。并且,上述外侧槽部P2D形成为向与突壁部12相反侧开口,在一体成型时从三个方向将上述被保持部21的内侧脚部21A包围。
[0059] 在图5的(A)图中能够看到,横向模具P3在其侧面具有凹部P3A,该凹部P3A形成为,在其侧面,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与端子20对应的位置与端子20的被保持部21对应地凹陷,并且还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侧壁13的范围内与副侧壁13b对应地凹陷。
[0060] 在图2中能够看到,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及过渡部25位于变位容许凹部12A外,因此使变位容许凹部12A的宽度方向整个范围供下侧模具P1使用。因此,由于通过从下方配置以该宽度方向整个范围的宽度方向尺寸(图4中的L1)形成的下侧模具P1的突出部P1B,而能够形成变位容许凹部12A,因此能够使下侧模具P1具有足够的大小(宽度尺寸)及强度,且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制作使下侧模具P1。
[0061]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中,虽然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及过渡部25位于变位容许凹部12A外,但是即使在仅过渡部25位于变位容许凹部12A外、弹性臂部22以自由状态位于变位容许凹部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上侧模具P1至P3制造连接器。这样,即使在弹性臂部22以自由状态位于变位容许凹部12A的情况下,由于在一体成型时从下方配置的下侧模具P1使弹性臂部22以挤出到变位容许凹部12A外的位置的方式弹性变位,因此该下侧模具P1的配置不会被弹性臂部22妨碍。即,无论弹性臂部22的位置如何,只要过渡部25位于变位容许凹部12A外即可。
[0062] 并且,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部22在一体成型时位于变位容许凹部12A外、即位于收容凹部15,因此上侧模具P2不会被上述变位容许凹部12A制约,因此能够将与上述弹性臂部22对应的部分即内侧槽部P2C形成为,向突壁部12侧开口、且从三个方向将该弹性臂部22包围的槽部,形成为一方敞开的槽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制作上侧模具P2。
[006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位于变位容许凹部12A外,因此该变位容许凹部的内壁面不像以往那样地存在于该弹性臂部22的周围,而是大幅地敞开。因此,由于上侧模具P2的上述内侧槽部P2C的周围部分,能够以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比现有的变位容许凹部12A的内壁面与弹性臂部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图4中的L7)大的尺寸(图4中的L6)形成,因此能够以具有强度且简单的形状制作上侧模具P2。
[0064]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无需像以往那样地在上侧模具P2上形成与上述间隙对应的部分,因此无需为了维持该部分的强度而增大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并相应地减小壳体10的条壁部12C的相同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其结果,还维持了该条壁部12C的强度。并且,由于不增大模具及壳体10的长度方向尺寸同时能够确保强度,因此能够避免连接器1大型化的情况。
[0065] [配套连接器的结构]
[0066] 图2所示的配套连接器2是安装于其它电路基板(未图示)的连接器,具有与连接器1的收容凹部15适合的框状的嵌合部,该嵌合部嵌入于上述收容凹部15内,由此连接器彼此被嵌合连接。如图2所示,该配套连接器2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30;以及在该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上通过与该壳体30一体模塑成型而排列保持的多个金属制的端子40(以下,称作“配套端子40”)。
[0067] 壳体30具有与上述其它电路基板对置的底壁31、以及从该底壁31立起的周壁,被该底壁31与周壁包围、且朝图2中的下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容连接器1的壳体10的突壁部12的收容凹部35。上述周壁具有互相对置、且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33,该侧壁33对配套端子40进行排列保持。
[0068] 使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作配套端子40,该配套端子40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上对称、且以排列成两列的状态被保持于上述壳体30。具有:被保持于上述侧壁33的U字状的嵌入部41;以及连接部44,该连接部44从该嵌入部41的两个脚部中的位于收容凹部35侧的一方的脚部41A(以下称作“内侧脚部41A”),经由弯曲而成的过渡部45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与上述其它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在图2中能够清楚地看到,配套端子40通过与壳体30的一体模塑成型而被上述嵌入部41及过渡部45保持。
[0069] 上述嵌入部41以从下方跨越侧壁33的方式被埋设于该侧壁33。该嵌入部41配置成:U字状部分的内侧板面及侧缘被保持于侧壁33,从该侧壁33露出的上述U字状部分的外侧板面形成为与侧壁33的外表面为同一面。壳体30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上述嵌入部41的尺寸略微大于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2与锁定部21A-1之间的间隔。
[0070] 对于位于上述嵌入部41的内侧脚部41A的收容凹部35侧的、该内侧脚部41A的板面,其靠近底壁31的位置(图2中的上侧位置)的部分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具有接触压力而与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2A接触的对应接触部41A-1。并且,对于位于从上述嵌入部41的另一方的脚部41B(以下称作“外侧脚部41B”)的收容凹部35脱离的位置的、该外侧脚部41B的板面,其靠近底壁31的位置(图2中的上侧位置)处的部分凹陷而形成凹部,该凹部作为与上述端子20的锁定部21A-1卡定的被卡定部41B-1而发挥功能。
[0071] 在图2中能够看到,连接部44位于与底壁31的下表面(图2中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能够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
[0072] [配套连接器的制造工序]
[0073] 利用与连接器1用的模具不同的其它的上侧模具以及下侧模具(未图示),通过对壳体30与配套端子40进行一体模塑成型来制作配套连接器2。
[0074] [连接器的嵌合动作]
[0075] 以下,对连接器1与配套连接器2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以及配套连接器2分别与对应的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接下来,在图2中能够看到,使连接器1为收容凹部15向上方开口的姿势,并且使配套连接器2形成为收容凹部35向下方开口的姿势而将其配置于该连接器1的上方位置。进而,使配套连接器2向下方移动,使配套连接器2的嵌合部嵌入连接器1的收容凹部15内。
[0076] 其结果,配套连接器2的配套端子40的嵌入部41挤压拓展并进入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2A与锁定部21A-1之间。进而,接触部22A被朝变位容许凹部12A内按压,由此弹性臂部22进行弹性变位以进入该变位容许凹部12A内。进而,若嵌入部41继续进入,则上述接触部22A具有接触压力而与上述嵌入部41的对应接触部41A-1接触,并且上述锁定部21A-1与该嵌入部41的被锁定部41B-1在上下方向上卡定。其结果,连接器的端子彼此电导通、且互相锁定,连接器彼此的嵌合连接完毕。
[0077] 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若连接器1的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在变位容许凹部12A内朝突壁部12进行弹性变位,则具有在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上朝向突壁部12的成分的外力作用于该端子20的基部23。其结果,由于该基部23的锥形部23A在朝向突壁部12的方向上楔状地插入对该锥形部23A进行保持的底壁11的对应部分,因此能够防止该基部23从底壁11脱离。
[0078]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为上述锥形部的上表面位于与底壁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且向收容凹部内露出,但是也可以取代该方式,不使锥形部的上表面露出,而是该锥形部整体被埋设于底壁内。例如,通过使锥形部形成为越朝向其突出方向、即从基部的侧缘脱离的方向越向下方倾斜这样的形状,能够埋设锥形部整体。这样,通过将锥形部整体埋设于底壁内,该锥形部向上方的移动被底壁的对应部分阻止。其结果,由于能够更加可靠地阻止基部从上述底壁脱离,因此提高了防止端子脱落的效果。
[0079] <第二实施方式>
[0080] 突壁部的各变位容许凹部的对置面不互相平行,而是形成为越朝向收容凹部侧、即变位容许凹部的开口侧越扩宽的倾斜面,本实施方式在上述这一点上与该对置面互相平行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说明省略。
[0081] 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突壁部12附近的剖面而得的放大剖视图。在图6中能够看到,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变位容许凹部12A的对置面形成为越朝向收容凹部15(参照图1及图2)侧越扩宽的锥形面。通过以该方式将对置面形成为锥形面,与对置面平行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在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中,能够在壳体10与端子20一体成型后容易地从变位容许凹部12A拔出下侧模具。并且,由于上述对置面彼此的宽度尺寸在整个突壁部12的宽度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上并不均匀,与对置面彼此平行的情况相比,容许对应于下侧模具的变位容许凹部12A的部分的宽度尺寸多少存在少许误差,因此该下侧模具的制造变得容易。
[0082] <变形例>
[0083] 虽然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突壁部的所有条壁部上设置限制突部,但是在限制突部具有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未必一定要在所有条壁部上设置,只要在多个条壁部中任意两个以上的条壁部分别形成限制突部即可。这样,通过在两个以上条壁部形成限制突部,也能够良好地限制配套连接器的位置。
[0084] 并且,还能够不在位于相邻的变位容许凹部彼此之间的条壁部形成限制突部,而是仅在位于突壁部的长度方向两端的条壁部形成限制突部。其结果,由于未形成限制突部的条壁部相应地能够减小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该长度方向上的壳体甚至连接器的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