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刀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38226.4

文献号 : CN10450740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冈田勉

申请人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摘要 :

高频刀(1)包括:护套(10)、操作线(20)、以及电极部(25)。护套(10)的管路(10a)内贯穿有操作线(20)。操作线(20)的顶端设有电极部(25)。电极部(25)具有棒状电极(26)和大径部(27)。大径部(27)为电绝缘性,并且设于棒状电极(26)的顶端部。大径部(27)具有引导孔(28)。若相对于护套(10)向基端侧牵引操作线(20),则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与护套(10)的顶端接触。这样的话,管路(10a)经由绝缘头部(15)的透孔(16)与引导孔(28)相连。在该状态下,若利用注射器(D)向管路(10a)供给生理盐水,则生理盐水经由引导孔(28)向大径部(27)的前方喷射。

权利要求 :

1.一种高频刀,其中,该高频刀包括:

护套,其形成有供给流体的管路并具有挠性;

支承构件,其设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的内周面,且具有电绝缘性;以及电极部,其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进退的棒状电极和设于所述棒状电极的顶端且具有比所述棒状电极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在所述支承构件上形成有沿所述护套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支承构件的透孔,该透孔供所述棒状电极贯穿并且与所述护套的所述管路连通,在所述大径部上,以从所述大径部的基端贯穿至顶端的方式形成有引导孔,该高频刀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孔位于比所述透孔的顶端侧开口的边缘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棒状电极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与所述透孔的顶端侧开口在所述棒状电极的长度轴线方向上重叠,所述护套的顶端比所述支承构件的顶端向顶端侧延伸,所述流体能够经由所述棒状电极的外周面与所述透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流通,在将所述电极部拉回到所述护套的基端部侧的拉回状态下,所述大径部的基端面的边缘部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护套的顶端部并且所述透孔与所述引导孔以能够供所述流体流通的方式相连通,从而所述流体能够经由所述引导孔向所述大径部的前方喷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刀,其中,

所述透孔具有:

大径孔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的顶端侧;以及小径孔部,其形成于所述大径孔部的基端侧且内径比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小,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在所述拉回状态下,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大径孔部的边缘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频刀,其中,

所述大径部具有电绝缘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频刀,其中,

所述电极部具有在所述大径部的基端侧以比所述棒状电极沿径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辅助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频刀,其中,

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大于所述辅助电极的所述径向的尺寸,在所述拉回状态下,所述辅助电极至少一部分进入所述大径孔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频刀,其中,

所述引导孔与在所述辅助电极上以沿所述护套的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通孔相连通。

说明书 :

高频刀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切除生物体组织等的高频刀。
[0002] 本申请基于2012年10月1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229756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0003] 以往,进行经内窥镜地切除粘膜等生物体组织的处理。为了进行这种切除处理,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高频刀。
[0004] 在该高频刀中,在挠性管的顶端连结有止挡构件。在贯穿于挠性管内的操作线的顶端连结有电极用刀。电极用刀由利用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比较细的直线状的线材构成。在该电极用刀的顶端设有具有比电极用刀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头部(大径部)。通过在电极用刀上设置头部,从而在电极用刀的顶端不经意地接触到组织时抑制组织划伤。
[0005] 在使操作线相对于挠性管移动到(压入)顶端侧的状态下,通过经由操作线施加高频电压,从而能够切断与电极用刀相接触的组织。
[0006] 在具有这种大径的头部的高频刀中,作为还具有对切开时的出血进行清洗的结构的高频刀,公知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高频刀。在该高频刀中,注射器能够拆装于设置在护套的基端部的旋塞阀(日文:コック)。在护套的顶端连结有环状的绝缘头部(支承构件)。在绝缘头部上形成有滑动孔和配置在滑动孔的周围、并且与护套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一对送液用开口部。
[0007] 在护套的内部,以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贯穿有导电性的操作线。在操作线的顶端,借助棒状电极部连结有板状电极部(大径部)。
[0008] 如此构成的高频刀在经由内窥镜的通道导入到体腔内之后,相对于护套压入操作线并使棒状电极部向顶端侧移动,在使棒状电极部自护套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下施加高频电压,从而进行组织的切开。当在切开的中途自切开部位出血时,在使棒状电极部突出的状态下,从安装于旋塞阀的注射器向护套的内部空间内注入生理盐水(流体)。由此,注入的生理盐水从送液用开口部向前方喷射,能够对出血部分进行清洗。
[0009] 另一方面,当在患者的体内、内窥镜的通道内等使高频刀移动时,相对于挠性管使操作线向基端侧移动(拉回),在不使棒状电极部暴露的状态下使高频刀移动。
[0010] 现有技术文献
[0011] 专利文献
[0012]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第3655664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许第43157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5] 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高频刀中,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即,若在压入了操作线的状态下喷射流体,则流体撞击板状电极部而难以向前方输送。因此,在拉回操作线的状态下喷射流体,但是为了对拉回时的绝缘头部进行定位,使板状电极部抵接于绝缘头部。此时,板状电极部配置为堵塞送液用开口部,因此妨碍拉回了操作线的状态下的流体的喷射。
[0016] 在上述高频刀对组织的切开中,有时利用注射针等向应切除的组织的下部的粘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使该组织隆起。注入的生理盐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向周边部移动且组织隆起的高度降低。在该情况下,需要向粘膜下层追加注入(追加局部注射)生理盐水,若在追加局部注射中使用专利文献2的高频刀,则在压入了操作线的状态和拉回操作线的状态中的任意状态下都因板状电极部而难以向前方送液。
[0017] 另外,为了进行追加局部注射,取代该专利文献2的高频刀而使用普通的注射针,因此需要进行以下步骤。即,从内窥镜的通道中抽拔该高频刀一次,经由该通道经内窥镜地将注射针导入体腔内。使用注射针向组织的粘膜下层追加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从通道中抽拔注射针,经由该通道再次导入高频刀。这样,在利用注射针进行追加局部注射时,需要多次调换高频刀和注射针,无法迅速地进行处理且花费时间。
[0018]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拉回操作线并使大径部抵接于支承构件而进行了定位时、大径部不会妨碍流体的喷射的高频刀。
[001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0021]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刀包括:护套,其形成有供给流体的管路并具有挠性支承构件,其设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的内周面,且具有电绝缘性;以及电极部,其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进退的棒状电极和设于所述棒状电极的顶端且具有比所述棒状电极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大径部,在所述支承构件上形成有沿所述护套的轴线方向贯穿所述支承构件的透孔,该透孔供所述棒状电极贯穿并且与所述护套的所述管路连通,在所述大径部上,以从所述大径部的基端贯穿至顶端的方式形成有引导孔,所述引导孔位于比所述透孔的顶端侧开口的边缘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棒状电极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与所述透孔的顶端侧开口在所述棒状电极的长度轴线方向上重叠,所述护套的顶端比所述支承构件的顶端向顶端侧延伸,所述流体能够经由所述棒状电极的外周面与所述透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流通,在将所述电极部拉回到所述护套的基端部侧的拉回状态下,所述大径部的基端面的边缘部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护套的顶端部并且所述透孔与所述引导孔以能够供所述流体流通的方式相连通,从而所述流体能够经由所述引导孔向所述大径部的前方喷射。
[0022]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高频刀中,更优选的是,所述透孔具有:大径孔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构件的顶端侧;以及小径孔部,其形成于所述大径孔部的基端侧且内径比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小,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在所述拉回状态下,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大径孔部的边缘相抵接。
[0023]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在上述第2技术方案的高频刀中,也可以是,所述大径部具有电绝缘性。
[0024] 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在上述第3技术方案的高频刀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极部具有在所述大径部的基端侧以比所述棒状电极沿径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辅助电极。
[0025] 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在上述第4技术方案的高频刀中,也可以是,所述大径孔部的内径大于所述辅助电极的所述径向的尺寸,在所述拉回状态下,所述辅助电极至少一部分进入所述大径孔部内。
[0026] 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在上述第5技术方案的高频刀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孔与在所述辅助电极上以沿所述护套的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通孔相连通。
[0027] 发明的效果
[0028] 根据上述高频刀,在拉回操作线并使大径部抵接于支承构件而进行了定位时,大径部不会妨碍流体的喷射。而且,能够迅速地进行追加局部注射的处理。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剖切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高频刀设为压入状态时的一部分得到的侧视图。
[0030] 图2是该高频刀的大径部的主视图。
[0031] 图3是图1中的剖切线A1-A1的剖视图。
[0032] 图4是将该高频刀设为拉回状态时的顶端侧的侧面的剖视图。
[0033] 图5是图4中的剖切线A2-A2的剖视图。
[0034] 图6是使用了该高频刀的手法操作的说明图,是表示在粘膜的一部分上开设了孔时的状态的图。
[0035] 图7是使用了该高频刀的手法操作的说明图,是表示向粘膜的孔内插入了电极部的状态的图。
[0036] 图8是使用了该高频刀的手法操作的说明图,是表示使电极部横向移动来进行切开的状态的图。
[0037] 图9是使用了该高频刀的手法操作的说明图,是表示使电极部纵向移动来进行切开的状态的图。
[0038] 图10是使用了该高频刀的手法操作的说明图,是表示从组织的切口流出了血液的状态的图。
[0039] 图11是使用了该高频刀的手法操作的说明图,是表示对流出的血液进行冲洗的状态的图。
[0040] 图12是使用了该高频刀的手法操作的说明图,是表示向粘膜下层追加注入生理盐水的状态的图。
[0041] 图1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刀中的大径部的主视图。
[0042] 图14是该大径部的后视图。
[0043] 图1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刀中的顶端部的侧视图。
[0044] 图16是图15中的剖切线A3-A3的剖视图。
[0045] 图17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刀中的顶端部的侧视图。
[0046] 图18是图17中的剖切线A4-A4的剖视图。
[0047] 图19是图17中的剖切线A5-A5的剖视图。
[0048] 图20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刀中的顶端部的侧视图。
[0049] 图21是图20中的剖切线A6-A6的剖视图。
[0050] 图2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刀中的顶端部的侧视图。
[0051] 图23是图22中的剖切线A7-A7的剖视图。
[0052] 图24是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高频刀设为压入状态时的顶端部的侧视图。
[0053] 图25是图24中的剖切线A8-A8的剖视图。
[0054] 图26是将该高频刀设为拉回状态时的顶端部的侧面的剖视图。
[0055] 图27是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高频刀设为压入状态时的顶端部的侧面的剖视图。
[0056] 图28是图27中的剖切线A11-A11的剖视图。
[0057] 图29是将该高频刀设为拉回状态时的顶端部的侧面的剖视图。
[0058] 图30是将该高频刀设为拉回状态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第1实施方式)
[0060] 以下,参照图1~图26说明本发明的高频刀的第1实施方式。
[006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包括护套10、设于护套10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绝缘头部(支承构件)15、以能够沿护套10的轴线C1方向进退的方式贯穿于护套10内的操作线20以及设于操作线20的顶端部的电极部25。
[0062] 护套10具有能够贯穿内窥镜的通道(未图示)内的外径、挠性以及电绝缘性。护套10包括密绕线圈11、覆盖密绕线圈11的外周面的绝缘管12以及固定于密绕线圈11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止挡构件13。
[0063] 密绕线圈11例如通过沿轴线C1方向无间隙地缠绕平板状的线圈而构成。密绕线圈11具有在护套10贯穿于内窥镜的通道内的状态下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形状变化相匹配地能够容易地改变形状的挠性。
[0064] 绝缘管12例如由四氟乙烯材料等具有耐热性、挠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绝缘管12的外径形成为能够贯穿于内窥镜的通道内的外径。
[0065] 止挡构件13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为筒状。在止挡构件13的顶端部形成有壁厚部13a,该壁厚部13a是使壁厚比止挡构件13基端部的壁厚向护套10的径向内侧变厚而成的。
[0066] 密绕线圈11与止挡构件13之间的连结部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分别相互形成为大致同一面。
[0067] 在比该壁厚部13a靠顶端侧的位置且在绝缘管12的内周面上固定有上述绝缘头部15。以在比绝缘头部15靠顶端侧的位置延伸配置有绝缘管12的顶端的方式将绝缘头部15固定于绝缘管12和止挡构件13。绝缘头部15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且形成有沿轴线C1方向贯穿绝缘头部15的透孔16,该透孔16分别与护套10的管路10a相连通,并且在绝缘头部15的顶端面形成有开口15a。
[0068] 透孔16包括形成于绝缘头部15的靠顶端侧的部分、且到达绝缘头部15的顶端面的大径孔部16a和在大径孔部16a的基端侧与大径孔部16a相连通并且内径形成得比大径孔部16a的内径小的小径孔部16b。在该例子中,大径孔部16a和小径孔部16b分别形成在轴线C1上。小径孔部16b到达绝缘头部15的基端面。
[0069] 优选的是,绝缘头部15由陶瓷材料等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小径孔部16b的内周面与壁厚部13a的内周面形成为大致同一面。
[0070] 在护套10的基端部安装有送液管头17,该送液管头17形成有与管路10a连通的注入口17a。注射器(送液部件)D能够拆装于注入口17a。在注射器D的注射器主体D1内容纳有未图示的生理盐水(流体)。在将注射器主体D1安装于注入口17a的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注射器主体D1压入柱塞D2,能够经由注入口17a向管路10a内供给生理盐水。
[0071] 操作线20能够优选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
[0072] 电极部25包括沿轴线C1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基端部电连接于操作线20的顶端部的棒状电极26和设于棒状电极26的顶端部的大径部27。
[0073] 棒状电极26由具有生物适应性和导电性的不锈钢等金属形成。棒状电极26的外径设定为棒状电极26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透孔16和止挡构件13,并且在小径孔部16b及止挡构件13与棒状电极26之间形成有间隙S。在棒状电极26与操作线20之间的连接部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管状的止挡件承受部21。止挡件承受部21的外径设定得比小径孔部16b的内径大。
[0074] 如后所述,以在使止挡件承受部21抵接于止挡构件13时管路10a在轴线C1方向的中间部未被密封的方式在止挡件承受部21的顶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倾斜部21a。
[0075] 大径部27形成为大致圆柱状。
[0076] 大径部27具有形成为朝向顶端侧凸起的曲面状的顶端面27a和以与轴线C1方向正交的方式平坦地形成的基端面27b。在基端面27b的边缘部形成有以越朝向顶端侧越扩径的方式进行倒角加工而成的倒角部27c。
[0077] 在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的中央形成有沿轴线C1方向延伸的安装孔27d。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大径部27上形成有一个沿轴线C1方向延伸并贯穿大径部27的引导孔28。以基端侧的内径比顶端侧的内径大的方式形成了引导孔28。
[0078] 大径部27的外径形成得比棒状电极26的外径大,并且形成得与护套10的内径大致相等。
[0079] 大径部27由具有电绝缘性的、与止挡构件13相同的材料形成。
[0080] 在该例子中,如图1和图3所示,在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上设有形成为沿护套10的径向延伸的方棒状的三个辅助电极29。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的图3中,三个辅助电极29在护套10的周向上相互隔开大致相等的间隔地呈放射状配置。各个辅助电极29配置为自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向基端侧突出。另外,在基端面27b上,从轴线C1到呈放射状延伸的辅助电极
29的顶端的长度设定得比大径孔部16a的半径大。
[0081] 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引导孔28设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辅助电极29之间。即,各个辅助电极29配置为不与引导孔28重叠。
[0082] 在该例子中,如图1和图3所示,在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上设有形成为沿护套10的径向延伸的方棒状的三个辅助电极29。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的图3中,三个辅助电极29在护套10的周向上相互隔开大致相等的间隔地呈放射状配置。而且,各个辅助电极29配置为不与引导孔28重叠。由此,各个辅助电极29配置为自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向基端侧突出。另外,在基端面27b上,从轴线C1到呈放射状延伸的辅助电极29的顶端的长度设定得比大径孔部16a的半径大。
[0083] 各个辅助电极29与筒状金属配件30一体地由不锈钢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筒状金属配件30配置在安装孔27d内,在筒状金属配件30内贯穿有棒状电极26的顶端部。筒状金属配件30与棒状电极26通过焊接相连接,并且埋设在安装孔27d内并固定于大径部27。由此,各个辅助电极29电连接于棒状电极26。
[0084] 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具有如图1所示设于送液管头17的基端侧的操作部35。
[0085] 操作部35包括固定于送液管头17的基端部的操作部主体36和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6滑动的操作用滑动件37。在操作部主体36上,沿着轴线C1形成有沟状的引导轴部36b。操作用滑动件37能够沿着轴线C1滑动。操作部主体36在基端部具有勾指用的环36a。
[0086] 操作用滑动件37在与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勾指用的环37a、37b。因此,例如向操作部主体36的环36a内伸入手术者的大拇指,向操作用滑动件37的环37a、37b内伸入食指和中指,通过利用手术者的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进行操作,从而能够使操作用滑动件37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6沿轴线C1方向滑动。
[0087] 上述操作线20的基端侧贯穿于送液管头17和操作部主体36内,操作线20的基端部固定于操作用滑动件37。在送液管头17内设有用于水密地密封送液管头17与操作部主体36之间的管路和操作线20的、未图示的密封材料。
[0088] 操作用滑动件37包括可与通向未图示的高频产生装置的线缆电连接的连接器部38。
[0089] 连接器部38电连接于操作线20的基端侧。
[0090] 如图1所示,如此构成的本高频刀1通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6使操作用滑动件37向顶端侧移动而相对于护套10向顶端侧压入操作线20。由此,止挡件承受部21抵接于止挡构件13,向顶端侧压入操作线20后的压入状态被定位。在该压入状态下,大径部27和各个辅助电极29相对于绝缘头部15向顶端侧离开,并且棒状电极26和各个辅助电极29暴露于外部。
[0091] 另一方面,若通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6使操作用滑动件37向基端侧移动来相对于护套10向基端侧拉回操作线20,则如图4和图5所示,大径部27隔着各个辅助电极29抵接于绝缘头部15,从而向基端侧拉回操作线20后的拉回状态被定位。
[0092] 在该拉回状态时,高频刀1像以下这样构成。即,成为如下状态:护套10的顶端部覆盖大径部27的倒角部27c的一部分,棒状电极26和各个辅助电极29容纳于护套10而未暴露于外部。透孔16与引导孔28相连通,从而成为透孔16的开口15a的一部分未被堵塞的状态。另外,如图5所示,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引导孔28配置于大径孔部16a的外缘16c的内部。
[0093] 接着,说明像以上那样构成的高频刀1的动作。以下,说明使用高频刀1例如经内窥镜地进行体腔内的粘膜切除时的动作。一般来说,供高频刀1等处理器具贯穿的通道的顶端侧的开口、以及具有用于获取观察对象的图像的摄像元件等的观察单元分别设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部。
[0094] 首先,虽未图示,但是经由内窥镜的通道经内窥镜地将注射针导入体腔内。此时,一边利用监视器等显示部观察由内窥镜的观察单元获取的图像一边进行导入。
[0095] 使用注射针,如图6所示,向该体腔内的作为应切除的目标部位的病变粘膜部分P1的粘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使该病变粘膜部分P1隆起。
[0096] 接着,将对极板(未图示)安装在患者身上。之后,同样地经内窥镜地导入具有以往的针状的电极(刀部)E11的高频刀E10。对电极E11通电,进行在病变粘膜部分P1周围的粘膜的一部分上开设孔P2的初始切开。然后,从内窥镜的通道中抽拔并拔出该高频刀E10。
[0097] 接下来,将设为拉回状态后的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经由内窥镜的空的通道导入体腔内。使高频刀1的顶端部自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顶端突出。然后,手术者或辅助人员将手指分别伸入环36a、37a、37b内,相对于操作部主体36向顶端侧压入操作用滑动件37,将高频刀1设为压入状态。如图7所示,从顶端侧向初始切开后的孔P2中插入高频刀1的电极部25。
[0098] 接着,在操作部35的连接器部38连接未图示的高频产生装置。利用高频产生装置,经由连接器部38、操作线20对棒状电极26和辅助电极29施加高频电压,同时如图8所示,使高频刀1的电极部25沿着预定的切除方向进行移动。例如若使电极部25向与轴线C1正交的横向移动,则与棒状电极26相接触的粘膜被棒状电极26切开。
[0099] 在难以使电极部25横向移动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使电极部25向作为轴线C1方向的纵向移动。这样的话,被辅助电极29卡挂提起的粘膜通过与辅助电极29相接触而被切开。
[0100] 组合该纵向移动与上述横向移动并使高频刀1的电极部25移动。然后,在病变粘膜部分P1的整个周向上切开病变粘膜部分P1周围。
[0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27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因此,假设即使大径部27的顶端面27a因大径部27的纵向移动而接触肌肉层等非切除组织P3,施加于棒状电极26、各个辅助电极29的高频电压也不会作用于非切除组织P3。因而,手术者不必进行为了防止位于切除对象部位的深部的非切除组织P3与棒状电极26接触而以恒定的深度使棒状电极26移动这样的复杂的操作。
[0102] 图9中的附图标记P4表示位于病变粘膜部分P1与非切除组织P3之间的粘膜下层。
[0103] 像以上那样,如果在整个周向上完全切开了病变粘膜部分P1,则如图10所示,使棒状电极26、各个辅助电极29抵接于切开病变粘膜部分P1周围而得到的切口P6,组合高频刀1的横向和纵向的移动,依次切开病变粘膜部分P1并剥离病变粘膜部分P1。
[0104] 在切开病变粘膜部分P1时,有时流出血液P7。
[0105] 此时,如图11所示,将高频刀1设为拉回状态,并且向送液管头17的注入口17a中安装注射器主体D1。若压入柱塞D2,则容纳于注射器主体D1的生理盐水经由送液管头17、管路10a、透孔16及引导孔28向大径部27的前方喷射。由此,对血液P7进行清洗。血液P7流出的部位变明确,易于进行止血处理。
[0106] 由于在拉回状态下护套10的顶端部覆盖着大径部27的倒角部27c的一部分,因此生理盐水难以从各个辅助电极29抵接于绝缘头部15的部分沿径向流出,能够自引导孔28可靠地流动。止血处理通过从内窥镜的通道插入未图示的凝固用处理器具、并使出血部的组织凝固等来进行。
[0107] 通过将高频刀1设为拉回状态并喷射生理盐水,从而从设于插入部的顶端部的观察单元到被喷射生理盐水的电极部25的引导孔28顶端部之间的距离变短。
[0108] 另外,若从上述注射针注入生理盐水开始经过了一段时间,则有时注入到病变粘膜部分P1的粘膜下层P4的生理盐水向周边部移动且病变粘膜部分P1隆起的高度降低。此时,如图12所示,将设为拉回状态后的高频刀1的电极部25经由切口P6导入粘膜下层P4。压入柱塞D2并向粘膜下层P4追加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粘膜部分P1再次隆起。
[0109] 此时,也由于生理盐水经由大径部27的引导孔28向大径部27的前方喷射,因此能够容易地向粘膜下层P4的期望的部位进行追加局部注射。
[0110] 然后,将高频刀1返回到压入状态,切除全部病变粘膜部分P1并使其剥离。将高频刀1设为拉回状态并从内窥镜的通道内向手边侧抽拔。使未图示的把持钳子等贯穿内窥镜的空的通道。操作把持钳子并经内窥镜地取出病变粘膜部分P1,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0111] 以往,当在利用高频刀进行切开的期间病变粘膜部分的隆起高度降低时,需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处理。即,首先,从内窥镜的通道中抽拔该高频刀。然后,向通道内插入注射针,使用该注射针向病变粘膜部分的粘膜下层追加局部注射生理盐水,调节病变粘膜部分的隆起高度。从通道中抽拔该注射针,向通道内再次插入高频刀并再次进行处理。
[0112]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中,由于不必为了调节病变粘膜部分P1隆起的高度而从通道内抽拔高频刀1,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手法操作。
[0113]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在相对于护套10向顶端侧压入操作线20并将高频刀1设为压入状态且使棒状电极26暴露的状态下,经由操作线20对棒状电极26施加高频电压。通过使组织接触该棒状电极26,从而能够切开组织。
[0114] 相对于护套10向基端侧拉回操作线20并将高频刀1设为拉回状态,当使大径部27抵接于绝缘头部15时,成为透孔16的开口15a的至少一部分未被堵塞的状态。在此,若利用注射器D向护套10的管路10a供给生理盐水,则供给的生理盐水经由透孔16朝向绝缘头部15和大径部27的前方喷射。
[0115] 因而,当设为拉回状态并设为未使棒状电极26暴露的状态时,大径部27不会妨碍生理盐水的喷射。
[0116] 在调节病变粘膜部分P1隆起的高度时,不必从通道内抽拔高频刀1,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追加局部注射。
[0117] 在设为了拉回状态时,绝缘头部15的透孔16与大径部27的引导孔28相连通,从而即使在大径部27配置于绝缘头部15的前方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与透孔16相连通的引导孔28朝向大径部27的前方喷射生理盐水。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粘膜下层P4的追加局部注射。
[0118] 透孔16具有大径孔部16a和小径孔部16b,从而利用小径孔部16b来支承操作线20,因此能够抑制电极部25相对于绝缘头部15晃动(在所需以上继续移动)。而且,构成为在透孔16中的与引导孔28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大径孔部16a,在设为拉回状态且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引导孔28配置在大径孔部16a的外缘16c的内部。由此,能够利用大径孔部16a内的生理盐水使轴线C1方向顶端侧的压力作用于引导孔28的基端部的整个截面,能够从大径孔部16a内向引导孔28内有效地流入生理盐水。因而,在设为了拉回状态时,能够容易地经由透孔16和引导孔28朝向电极部25的前方喷射生理盐水。
[0119] 由于在设为了拉回状态时护套10的顶端部覆盖大径部27的倒角部27c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生理盐水从各个辅助电极29抵接于绝缘头部15的部分沿径向流出。
[0120] 由于大径部27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抑制不经意地使棒状电极26、各个辅助电极29接触非切除组织P3而切开非切除组织P3。
[0121] 通过具有辅助电极29,从而即使使电极部25沿轴线C1方向移动并利用电极部25卡挂提起组织,也能够切开组织。
[0122] 由于各个辅助电极29形成为棒状,因此能够在辅助电极29延伸的方向上较大幅度地确保高频电压的施加范围,并且能够减少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的电极的面积。
[0123] 各个辅助电极29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并且从轴线C1方向观察,各个辅助电极29构成为不与引导孔28重叠。由此,能够在设为了拉回状态时确保透孔16内的生理盐水向引导孔28内流入的空间,并且能够将辅助电极29配置于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
[0124] 通过将高频刀1设为拉回状态并喷射生理盐水,从而从设于内窥镜的插入部的观察单元到被喷射生理盐水的电极部25的引导孔28顶端部之间的距离变短。当使电极部25与流出的血液P7相对时,能够缩短从观察单元到血液P7的距离,因此能够一边利用监视器确认由观察单元获取的图像,一边从电极部25的引导孔28向血液P7可靠地喷射生理盐水。
[01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上呈放射状设置了三个辅助电极29。但是,设于基端面27b的辅助电极29的数量没有限制,也可以是一个、两个,亦可以是四个以上。
[0126] 在大径部27上形成了一个引导孔28,但是形成于大径部27的引导孔28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各个引导孔28以从轴线C1方向观察不与各个辅助电极29重叠的方式形成于大径部27。其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优选的是将与辅助电极29相同数量的三个引导孔28形成于大径部27。在该情况下,各个引导孔28绕轴线C1按照等角度进行形成。
[0127] 通过如此在大径部27上形成三个引导孔28,从而辅助电极29与引导孔28之间的配置的平衡性提高,与绕轴线C1的方向无关地能够更均匀地进行组织的切开、生理盐水的喷射。
[0128]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形成为方棒状的辅助电极29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辅助电极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是沿护套10的径向延伸的形状,辅助电极29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就也可以是半圆形的半圆柱等形状。在该情况下,辅助电极形成为向基端侧突出,并配置于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
[0129] 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的引导孔28、辅助电极29等像以下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对其结构进行各种变形。
[0130] 例如,如图15和图16所示,也可以是,将辅助电极41形成为环状,并且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在大径部27的成为辅助电极41的外侧的位置形成引导孔28。
[0131] 辅助电极41的外径形成得比大径部27的外径小,并配置于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
[0132] 引导孔28形成为沿轴线C1方向延伸。在该变形例中,在大径部27上形成有四个引导孔28。但是,只要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在成为辅助电极41的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引导孔28,形成于大径部27的引导孔28的数量就没有限制,也可以是一个至三个,亦可以是五个以上。
[0133] 通过如此构成辅助电极41,能够与周向的位置无关地可靠地切开被卡挂提起到棒状电极26的顶端附近的粘膜。
[0134] 如图17~图1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大径部27内埋设有辅助电极44的一部分。在该变形例中,辅助电极44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十字形。而且,形成为十字形的辅助电极44的四个臂部44a的顶端自大径部27的侧面暴露于外部。
[0135] 棒状电极26的顶端部延伸至大径部27内,在大径部27内,棒状电极26与辅助电极44电连接。
[0136] 在大径部27上,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不与辅助电极44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四个引导孔28。
[0137] 在该变形例的高频刀1中,在将粘膜卡挂提起到大径部27的状态下无法利用辅助电极44切开粘膜。但是,该辅助电极44被用作在使大径部27横向移动并利用棒状电极26进行切开时对棒状电极26进行辅助的电极。
[0138] 如图20和图21所示,也可以将辅助电极47形成于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的大致整面。在该变形例中,在辅助电极47上形成有沿轴线C1方向延伸的四个通孔47a。四个通孔47a绕轴线C1按照等角度进行形成。
[0139] 在大径部27上形成有四个引导孔28。各个引导孔28与通孔47a相连通。
[0140] 在该变形例的高频刀1中,在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上,能够使辅助电极47的面积最大。
[0141] 在图22和图23所示的变形例中,大径部50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正三角形的板状。大径部50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在大径部50的基端面上的中央部电连接有棒状电极26的顶端部。在大径部50上形成有沿轴线C1方向延伸并贯穿大径部50的三个引导孔50a。三个引导孔50a绕轴线C1按照等角度进行形成。
[0142] 即,在该变形例中,大径部50兼作辅助电极。
[0143] 另外,在图24和图25所示的变形例中,将形成于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的环状的辅助电极53的外径设定得稍微小于透孔16的大径孔部16a的内径。辅助电极53的厚度(轴线C1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比大径孔部16a的轴线C1方向的长度小。在辅助电极53上形成有沿轴线C1方向延伸的三个通孔53a。三个通孔53a绕轴线C1按照等角度进行形成。
[0144] 在大径部27上形成有三个引导孔28。各个引导孔28与通孔53a相连通。
[0145] 在将如此构成的本变形例的高频刀1设为了拉回状态时,如图26所示,辅助电极53进入大径孔部16a内,大径部27的基端面27b抵接于绝缘头部15。此时,由于辅助电极53的厚度设定得比大径孔部16a的轴线C1方向的长度小,因此在大径孔部16a的靠小径孔部16b侧的端面(底面)与辅助电极53之间形成有间隔S2。
[0146] 在该变形例中,由于在设为了拉回状态时在大径孔部16a的底面与辅助电极53之间形成有间隔S2,因此从注射器D供给的生理盐水经由管路10a、小径孔部16b、间隔S2、辅助电极53的通孔53a及引导孔28向大径部27的前方喷射。
[0147] 另外,由于辅助电极53进入大径孔部16a内,因此能够抑制大径部27相对于绝缘头部15晃动,或者能够抑制生理盐水从绝缘头部15与大径部27之间流出。
[0148] (第2实施方式)
[0149] 接着,参照图27~图30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说明不同之处。
[0150] 如图27和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2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的护套10、绝缘头部15及大径部27而具有护套60、绝缘头部65及大径部71。
[0151] 护套60取代护套10的第1实施方式的止挡构件13而具有止挡构件61。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止挡构件13的结构之外,在止挡构件61上还形成有从壁厚部13a的顶端面向基端侧凹陷而成的台阶部61a。台阶部61a形成于绕轴线C1的整周。
[0152] 绝缘头部65由与绝缘头部15相同的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绝缘头部65上,在轴线C1上形成有沿轴线C1方向贯穿绝缘头部65的第二透孔65a。第二透孔65a与护套60的管路60a相连通。
[0153] 在绝缘头部65的边缘部形成有形成于顶端面的顶端侧开口(开口)65b、形成于侧面的侧面侧开口65c以及分别与管路60a连通的狭缝(透孔)66。侧面侧开口65c形成在绝缘头部65的轴线C1方向的整个长度上。顶端侧开口65b与侧面侧开口65c相互连通。狭缝66整体形成为沿轴线C1方向贯穿绝缘头部65并且与侧面侧开口65c连通的沟状。
[0154] 在该例子中,在绝缘头部65上,绕轴线C1按照等角度形成有四个狭缝66。
[0155] 在图28所示的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各个狭缝66与第二透孔65a以错开位置的方式(不重叠的方式)进行设置。即,在绝缘头部65上形成有用于将狭缝66与第二透孔65a分离的壁部65d。而且,作为管路60a的顶端部的台阶部61a内的空间与狭缝66形成为至少一部分重叠。在该例子中,台阶部61a内的空间与狭缝66在区域R重叠并形成了通路。
[0156]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第二透孔65a内贯穿有棒状电极26。护套60的顶端形成为比绝缘头部65向顶端侧延伸。
[0157]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71形成为倒角为圆角的圆柱状。大径部71的外径形成得比绝缘头部65的外径和绝缘管12的内径小、并且比棒状电极26的外径大。大径部71能够由与大径部27相同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0158] 在大径部71的基端面71a上,以暴露于基端侧的状态设有环状的辅助电极72。
[0159] 利用棒状电极26与大径部71构成电极部70。
[0160] 如此构成的本高频刀2如图27所示,若相对于护套60向顶端侧压入操作线20,则止挡件承受部21抵接于止挡构件61,从而向顶端侧压入操作线20后的压入状态被定位。
[0161] 另一方面,若相对于护套60向基端侧拉回操作线20,则如图29和图30所示,大径部71隔着辅助电极72抵接于绝缘头部65,从而向基端侧拉回操作线20后的拉回状态被定位。
此时,构成为设于大径部71的辅助电极72堵塞第二透孔65a。在绝缘管12与大径部71之间形成有间隔S3。借助该间隔S3,成为顶端侧开口65b的一部分未被大径部71堵塞的状态。
[0162] 接着,对于像以上那样构成的高频刀2的动作,仅说明与所述实施方式的高频刀1不同之处。
[0163] 将高频刀2设为压入状态并切开组织的顺序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64] 若将高频刀2设为拉回状态,并利用注射器D向护套60的管路60a内供给生理盐水,则供给的生理盐水经由止挡构件61的台阶部61a内的空间、各个狭缝66、间隔S3朝向绝缘管12和大径部71的前方喷射。由于台阶部61a内的空间与狭缝66在区域R重叠,因此若作用有轴线C1方向顶端侧的压力,配置在台阶部61a内的空间内且从轴线C1方向观察配置于区域R的生理盐水则不会撞上绝缘头部65,而是向前方送出。
[0165]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高频刀2,在设为了拉回状态时,大径部71不会妨碍生理盐水的喷射。
[0166] 通过在绝缘头部65上形成与供棒状电极26贯穿的第二透孔65a相独立的狭缝66,能够容易地经由狭缝66朝向前方喷射生理盐水。
[0167] 由于狭缝66形成有与顶端侧开口65b相连通的侧面侧开口65c,因此能够使输送到狭缝66内的生理盐水经由侧面侧开口65c向绝缘管12内的径向外侧流动,并在该径向外侧的场所朝向前方流动。由于在生理盐水朝向前方流动时大径部71难以成为障碍,因此绝缘管12内的成为径向外侧的场所能够降低使生理盐水在绝缘管12内流动时的压力损失。
[0168] 大径部71的外径形成得比绝缘头部65的外径小。因此,在绝缘头部65所支承的绝缘管12与大径部71之间形成有间隔S3,能够利用绝缘管12与大径部71以朝向前方的方式引导已通过了间隔S3的生理盐水。
[0169] 在从轴线C1方向观察时,台阶部61a内的空间与狭缝66在区域R重叠。因此,能够使向轴线C1方向顶端侧送出被配置在台阶部61a内的空间内且从轴线C1方向观察配置于区域R的生理盐水时的压力损失降低,能够使朝向前方喷射的生理盐水的量增加。
[0170] 在将高频刀2设为了拉回状态时,辅助电极72堵塞第二透孔65a,因此能够防止生理盐水在第二透孔65a内朝向前方流动,能够以经由狭缝66的方式引导从注射器D供给来的生理盐水。
[0171] 由于大径部71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抑制不经意地使棒状电极26、各个辅助电极72接触非切除组织而切开非切除组织。
[01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像间隔S3比较大的情况等那样生理盐水在护套60内易于朝向前方流动的情况等下,侧面侧开口65c也可以仅形成于轴线C1方向的顶端侧。而且,狭缝66也可以是不具有侧面侧开口65c的结构、即是沿轴线C1方向贯穿绝缘头部65的连通孔。
[0173] 护套60的顶端也可以构成为位于比绝缘头部65的顶端部靠基端侧的位置。这是因为,即使如此构成,也能够使通过台阶部61a内的空间和狭缝66内的生理盐水朝向前方喷射。
[017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头部65上形成了四个狭缝66,但是形成于绝缘头部65的狭缝66的数量没有限制,也可以是一个至三个,亦可以是五个以上。
[0175]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结构的变更等。而且,当然能够适当地组合并利用各个实施方式所示的各个结构。
[0176] 例如,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在不使电极部纵向移动进行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具有辅助电极。
[0177] 另外,作为流体使用了生理盐水,但是流体除此以外也能够适当地选择使用药液等。
[017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79] 根据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高频刀,在拉回操作线并使大径部抵接于支承构件而进行了定位时,大径部不会妨碍流体的喷射。而且,能够迅速地进行追加局部注射的处理。
[0180] 附图标记说明
[0181] 1、2 高频刀;10、60 护套;10a、60a 管路;15、65 绝缘头部(支承构件);15a 开口;16 透孔;16a 大径孔部;16b 小径孔部;16c 外缘;20操作线;25、70 电极部;26 棒状电极;
27、50、71 大径部;27b 基端面;28、50a 引导孔;29、41、44、47、53、72 辅助电极;47a、53a 通孔;65a第二透孔;65b 顶端侧开口(开口);65c 侧面侧开口;66 狭缝(透孔);C1 轴线;D 注射器(送液部件);S 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