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捏瓷艺术品及其制作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708956.7

文献号 : CN10452938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又凯

申请人 : 王又凯

摘要 :

一种空心捏瓷艺术品及其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塑大样,按照设计造型用泥料塑造出作品的大体外形;II.捏塑成形,在大样上开洞,对洞壁用工具或手指进行内、外双向施力挤压进行作品的塑造,捏塑后泥料形成厚薄一致的外壳,捏塑完成后用泥料将洞口补上;III.放置均化,捏塑成形后的泥坯放置10分钟~3小时;IV.细节刻画,对泥坯进行细节休整塑造;V.烧制。该方法将传统实心的泥坯在塑形的同时捏成空心,省去翻模操作,易于脱水,结构稳定,烧制成品率高,且保持了作品的原创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空心捏瓷艺术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塑大样,按照设计造型用泥料塑造出作品的大体外形;该泥料为制造陶瓷产品的常规泥料;

II.捏塑成形,在大样上开洞,对洞壁用工具或手指进行内、外双向施力挤压进行作品的塑造,捏塑后泥料形成厚薄一致的外壳,捏塑完成后用泥料将洞口补上;

III.放置均化,捏塑成形后的泥坯放置10分钟~3小时;

IV.步骤II的开洞为1个或多个;当为多个开洞时,操作由上至下依次进行,一个开洞捏塑完成后,进行步骤III放置均化,然后重复步骤II和III进行下一个开洞捏塑操作,全部完成后多个洞相互连通;

V.细节刻画,对泥坯进行细节修整塑造;

VI.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料在塑大样之前进行充分搓揉挤压出空气,其湿度控制在步骤I~V过程中具有可塑性和支撑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大样塑成后搭设外支架支撑泥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艺术品的高度为10~150c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I捏塑后泥料外壳的厚度为2~30mm。

6.一种空心捏瓷艺术品,其特征在于,其是采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

说明书 :

一种空心捏瓷艺术品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艺术品的新型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通常可分为拉坯、翻模和泥板法等。拉坯工艺适用于圆形或形状高度对称的器皿,翻模、泥板工艺适用于更广泛的器形塑造。翻模工艺通常是先用粗泥做成泥塑,再在此基础上用铜、石膏、玻璃钢等模具进行翻模,将模具开成几部分,用泥条在模具中压成厚薄均匀的泥片,在干透前取下,将各部分胶黏成一体制成泥坯,然后进行烧制。翻模工艺的缺陷是:1.该方法对艺术品造型有一定限制,适合造型简单或结构稳定性高的制品,没有办法表达结构复杂、造型夸张或大型群塑作品,极大限制了陶瓷作品的艺术表现力;2.对于大型作品,由于粘合处较多,增加了烧制过程的开裂机率;3.丧失作品的原创性,由于原创的泥稿在翻制过程中已消失,严格意义上讲翻模陶瓷工艺品是没有原创的。泥板法是先将泥料擀成泥板,再将泥板弯折成所需造型,泥板法通常是用于作为主体支撑,其在造型方面有很大限制。之所以一直沿用翻模、泥板工艺,是由于烧制工艺要求泥坯空心且厚薄均匀。烧制过程中泥坯在900℃以上高温下产生收缩、软化,如果厚度差较大或内部质地不均会造成开裂、变形,这是陶瓷制品与泥塑或其它雕塑工艺品的主要区别。为突破陶瓷制品的造形限制,拓宽陶瓷艺术品的表现方式,有必要改进制坯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心捏瓷方法和由该方法制作的陶瓷艺术品,将传统实心的泥坯在塑形的同时捏成空心,省去翻模操作,易于脱水,结构稳定,烧制成品率高,且保持了作品的原创性。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空心捏瓷艺术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 I.塑大样,按照设计造型用泥料塑造出作品的大体外形;
[0007] II.捏塑成形,在大样上开洞,对洞壁用工具或手指进行内、外双向施力挤压进行作品的塑造,捏塑后泥料形成厚薄一致的外壳,捏塑完成后用泥料将洞口补上;
[0008] III.放置均化,捏塑成形后的泥坯放置10分钟~3小时;
[0009] IV.细节刻画,对泥坯进行细节休整塑造;
[0010] V.烧制。
[0011] 如上所述的制作方法,优选地,所述泥料为制造陶瓷产品的常规泥料。
[0012] 如上所述的制作方法,优选地,所述泥料在塑大样之前进行充分搓揉挤压出空气,其湿度控制在步骤I~IV过程中具有可塑性和支撑性。
[0013] 如上所述的制作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II的开洞为1个或多个;当为多个开洞时,操作由上至下依次进行,一个开洞捏塑完成后,进行步骤III放置细化,然后重复步骤II和III进行下一个开洞捏塑操作,全部完成后多个洞相互连通。
[0014] 如上所述的制作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I大样塑成后搭设外支架支撑泥坯。
[0015] 如上所述的制作方法,优选地,所述陶瓷艺术品的高度为10~150cm。
[0016] 如上所述的制作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II捏塑后泥料外壳的厚度为2~30mm。
[0017] 如上所述的制作方法,优选地,所述步骤III放置均化的时间优选为20~30分钟。
[0018]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心捏瓷艺术品,其是采用如上所述的方法制备的。
[00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020] 1.该方法的捏塑操作由上至下依序进行,捏成空壳部分快速干燥定型。由于泥坯水分逐渐下行的特性,下部坯料仍保持湿度和可塑性。同时捏塑过程中适当静置,由于水分和重力的作用,仍湿润的坯料分子得以重新均匀分布,可愈合塑形应力对坯料造成的内伤。由此制造的泥坯厚薄一致、质地均匀、结构稳定,减少烧制过程中的损毁率。
[0021] 2.本发明产品的特点是中空,其比实心泥塑脱水快,提高了创作速度,而且重量轻,避免了实心泥塑内搭架的复杂繁琐工艺。
[0022] 3.该方法与传统翻模工艺完全不同,克服了泥塑、翻模工艺对产品结构和造型上的限制,可以表现结构复杂、造型夸张的产品,拓展了陶瓷艺术品的表现形式。
[0023] 4.本发明的空心捏塑工艺技法在陶瓷工艺、乃至其它雕塑领域均为首创,其作品由手工捏制的薄皮构成,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能保持每个产品的原创性。
[0024] 5.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设备和工具,便于掌握、易于推广,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附图说明

[0025] 图1为实施例1步骤2的泥坯大样照片。
[0026] 图2为实施例1步骤2搭设外支架的泥坯照片。
[0027] 图3为实施例1步骤3头顶开洞的泥坯照片。
[0028] 图4为实施例1步骤3用手指挤压捏塑的照片。
[0029] 图5为实施例1步骤3用手和工具挤压捏塑的照片。
[0030] 图6为实施例1步骤4放置均化的泥坯照片。
[0031] 图7为实施例1步骤5后背开洞的泥坯照片。
[0032] 图8为实施例1步骤5两侧臂部开洞的泥坯照片。
[0033] 图9为一个样品捏塑完成后纵向剖开的内部结构照片。
[0034] 图10为应用本发明方法制作的瓷艺作品“秦人秦乐”照片。
[0035] 图11为应用本发明方法制作的瓷艺作品“老腔”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7] 实施例1
[0038] 采用空心捏瓷方法制作陶瓷艺术品,包括如下步骤:
[0039] 1.备料
[0040] 本发明可使用制造陶瓷产品的常规泥料,根据烧制条件调整泥料的组成。首先对泥料进行充分搓揉挤压出空气,以防止有气泡在高温烧制时爆裂。其湿度控制在保证随后的塑形步骤中具有可塑性和支撑性。
[0041] 2.塑大样
[0042] 按照设计造型用泥料塑造出作品的大体外形,参见图1。作品的高度为30cm。对于尺寸较大或结构不稳定的作品可以搭设外支架,外支架可以用竹签等直接插入泥坯中起支撑和固定作用,作品脱水后要及时拔除。参见图2。
[0043] 3.捏塑成形
[0044] 在作品不受力的地方开洞,以方便捏制。参见图3,在大样头顶上开洞捏塑泥坯头部。对洞壁用工具或手指进行内、外双向施力挤压完成作品的塑造,参见图4和图5,捏塑后泥料形成厚薄一致的外壳,厚度约为5mm。开洞用完后尽快补上洞口,防止作品因洞口缺陷引起变形倒塌,补洞的泥要和洞口泥干湿度一致,避免干藻时因收缩度不同产生裂痕。
[0045] 4.放置均化
[0046] 头部捏塑完成后放置20分钟,放置过程中未干透的泥料得以均匀化,可愈合塑形应力对坯料造成的内伤,参见图6。
[0047] 5.依次开洞
[0048] 对于较大型的作品需要多处开洞,操作由上至下依次进行,图7所示为在泥坯背部开洞捏塑身体部分。捏塑完成后补上洞口,放置细化。然后进行下一个开洞捏塑操作。全部完成后多个洞相互连通,参见图8。图9所示为一个样品捏塑完成后纵向剖开的内部结构,图中可见泥坯为厚度基本一致的空壳,内部空洞相互连通。
[0049] 6.修整及细部刻画
[0050] 利用空心便于内、外施力,使用工具等进行细节休整塑造。
[0051] 7.阴干及烧制
[0052] 泥坯充分干燥后,采用常规陶瓷烧制设备和工艺烧制成品。
[0053] 图10和图11为本发明作者使用上述方法创作的两个作品,高度分别为360mm和620mm;烧制温度分别为1300℃和1200℃。
[0054]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描述,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替换,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