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020096.2

文献号 : CN10455181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汪旭光谢瑞木宣文魁孙杰唐科平饶磊邵明辉王文杰

申请人 : 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包括内置驱动主轴组件、驱动机构和联轴器,内置驱动主轴组件安装在滑枕的内侧,滑枕安装在滑鞍上,驱动机构安装在滑鞍的一侧,驱动机构与滑枕连接,内置驱动主轴组件经联轴器与机械主轴连接,滑枕、机械主轴、联轴器和内置驱动主轴组件构成滑枕组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滑枕组件可在滑鞍内上下滑动。本发明结构紧凑,利用内置驱动主轴组件替代了传统的减速箱、主轴电机和传递轴结构,通过内置驱动主轴组件驱动机械主轴,减轻了滑枕移动部件的重量;消除了减速箱和传递轴可能带来的振动;同时内置驱动主轴组件的加工、运转精度远低于电主轴;保留了机械主轴的精度和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置驱动主轴组件、驱动机构和联轴器,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安装在滑枕的内侧,所述的滑枕安装在滑鞍上,所述的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的滑鞍的一侧,所述的驱动机构与所述的滑枕连接,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经所述的联轴器与机械主轴连接,所述的滑枕、所述的机械主轴、所述的联轴器和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构成滑枕组件,在所述的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的滑枕组件可在所述的滑鞍内上下滑动;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丝杆、丝杆螺母、电机座、两组丝杆轴承组件、丝杆联轴器和伺服电机,所述的丝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的丝杆联轴器与所述的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丝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固定在所述的滑鞍上,每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包括若干对轴承,两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分别安装在所述的滑鞍的前后两端,所述的丝杆安装在两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上,所述的丝杆螺母套在所述的丝杆上,所述的丝杆螺母的一侧与所述的滑枕固定,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丝杆转动,丝杆螺母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滑枕组件在滑鞍内上下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包括动力轴、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和支撑套筒,所述的动力轴的前端经所述的联轴器与所述的机械主轴连接,所述的动力轴由轴承组支撑,所述的动力轴的中部套有转子内套,所述的转子内套靠近所述的滑枕的后端,所述的转子内套一端开设有第一动平衡调整孔,所述的转子内套的另一端安装有平衡环,所述的平衡环上开设有第二动平衡调整孔,所述的电机转子安装在所述的转子内套上,所述的动力轴、所述的转子内套和所述的电机转子通过大过盈配合连为一体,所述的电机定子同心安装在所述的电机转子的外侧,所述的电机定子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内侧,所述的支撑套筒安装在所述的滑枕的内侧,当往电机定子中通三相交流电时,电机定子带动电机转子转动,进而带动动力轴转动并输出扭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前后端分别固定有前支撑座和后支撑座,所述的前支撑座和所述的后支撑座固定在所述的滑枕上,所述的轴承组包括套设在所述的动力轴上的圆柱滚子轴承和两组角接触球轴承,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为两个一组或四个一组,所述的前支撑座的内侧固定有前轴承座,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安装在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内侧,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之间安装有外隔套和内隔套,所述的内隔套套设在所述的动力轴上,所述的外隔套套设在所述的内隔套上,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的一侧紧靠所述的动力轴的一个轴肩,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的另一侧通过一内挡圈由一个锁紧螺母固定,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安装在所述的前轴承座内,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分别由端盖和前压盖固定,所述的端盖固定在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后端,所述的前压盖固定在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前端,所述的后支撑座的内侧固定有后轴承座,所述的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安装在所述的后轴承座上,所述的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由后压盖压紧,所述的后压盖安装在所述的后轴承座的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支撑座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的滑枕的后端,所述的前支撑座与所述的滑枕之间设置有环形的灌胶槽,所述的滑枕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灌胶槽相连通的灌胶孔,安装时通过灌胶孔向灌胶槽中注入定位胶,定位胶凝固后即将前支撑座固定在滑枕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鞍的另一侧设置有平衡油缸组件,所述的平衡油缸组件用于抵消所述的滑枕组件的部分重量,实现滑枕组件移动过程的受力平衡,所述的平衡油缸组件包括油缸和活塞,所述的油缸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滑鞍的底端,所述的油缸的另一侧由固定块固定,所述的固定块固定在所述的滑鞍的顶端,所述的活塞可在所述的油缸内部伸缩移动,所述的活塞的端部通过连接板和连接销钉与所述的滑枕连接,所述的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的滑枕上,所述的连接销钉的一端与所述的连接板连接,所述的连接销钉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活塞的端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轴承座的外表面设有第一螺旋环槽,所述的后支撑座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一螺旋环槽相连通的冷却液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外表面设有第二螺旋环槽,所述的滑枕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螺旋环槽相连通的冷却液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的后支撑座上开设有冷却液的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外表面设有第三螺旋环槽,所述的第三入口和所述的第三出口经所述的第二螺旋环槽与所述的第三螺旋环槽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压盖与靠近所述的联轴器的角接触球轴承之间设置有外挡圈和内挡圈,所述的内挡圈套在所述的动力轴上,所述的外挡圈套在所述的内挡圈的上部,所述的外挡圈与所述的内挡圈构成第一迷宫密封结构,所述的前压盖与所述的内挡圈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的前压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空隙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的内挡圈的外表面设有甩水槽,所述的甩水槽位于所述的空隙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压盖的外侧安装有圆环,所述的圆环的上端安装有防尘凸盖,所述的防尘凸盖的上端设置有防尘凹盖,所述的防尘凹盖安装在所述的动力轴的后端;所述的动力轴上套有后隔套,所述的后隔套安装在所述的后压盖的内侧,所述的后隔套与所述的后压盖构成第二迷宫密封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子内套与所述的动力轴之间设置有环形间隙,所述的转子内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环形间隙相连通的液压注入孔,经所述的液压注入孔向所述的环形间隙内注入足够大的液压时,所述的转子内套膨胀,与所述的动力轴间的过盈消除。

说明书 :

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数控机床主轴的驱动装置,具体是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用以实现机床主轴滑枕部件的优化。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龙门式机床,其主轴形式分为机械主轴和电主轴。机械主轴采用主轴电机驱动,其传动链为:动力从主轴电机产生,经过联轴器传递至减速箱,再由减速箱经过一根与机械主轴相连的用于传递扭矩的传递轴,最终传递到机械主轴上。其中,机械主轴位于机床滑枕前端,主轴电机和减速箱位于滑枕的上方,传递轴则位于主轴电机和减速箱之间。不利因素有:传动链长,传递效率降低;减速箱增加了滑枕的重量,且减速箱齿轮振动大;扭矩传递轴刚度低且容易产生振动。
[0003] 而电主轴的优点是:最大程度地简化了传动链,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振源(如减速箱、传递轴的振动),而且也减轻了滑枕整体的质量。但是电主轴制造加工难度高,且主轴内置电机在热延伸等问题上存在硬伤,无法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利用内置驱动主轴组件替代了传统的减速箱、主轴电机和传递轴结构,通过内置驱动主轴组件驱动机械主轴,减轻了滑枕移动部件的重量;消除了减速箱和传递轴可能带来的振动;同时内置驱动主轴组件的加工、运转精度远低于电主轴;保留了机械主轴的精度和刚性。
[0005]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包括内置驱动主轴组件、驱动机构和联轴器,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安装在滑枕的内侧,所述的滑枕安装在滑鞍上,所述的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的滑鞍的一侧,所述的驱动机构与所述的滑枕连接,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经所述的联轴器与机械主轴连接,所述的滑枕、所述的机械主轴、所述的联轴器和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构成滑枕组件,在所述的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的滑枕组件可在所述的滑鞍内上下滑动。本发明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结构紧凑,利用内置驱动主轴组件驱动机械主轴转动,通过内置驱动主轴组件替代了传统的减速箱、主轴电机和传递轴结构,减轻了滑枕移动部件和主轴系统的重量,减小了主轴系统的转动惯性,可优化主轴系统的响应特性,避免了传统结构可能带来的有害因素;同时,内置驱动主轴组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难度远低于电主轴,因此加工制造方便;另外,本发明可消除传动环节带来的振动和噪音问题,改善主轴传动的平稳性;并且,内置驱动主轴的加工、运转精度远小于电主轴,可保留机械主轴的精度和刚性。
[0006] 所述的内置驱动主轴组件包括动力轴、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和支撑套筒,所述的动力轴的前端经所述的联轴器与所述的机械主轴连接,所述的动力轴由轴承组支撑,所述的动力轴的中部套有转子内套,所述的转子内套靠近所述的滑枕的后端,所述的转子内套一端开设有第一动平衡调整孔,所述的转子内套的另一端安装有平衡环,所述的平衡环上开设有第二动平衡调整孔,所述的电机转子安装在所述的转子内套上,所述的动力轴、所述的转子内套和所述的电机转子通过大过盈配合连为一体,所述的电机定子同心安装在所述的电机转子的外侧,所述的电机定子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内侧,所述的支撑套筒安装在所述的滑枕的内侧,当往电机定子中通三相交流电时,电机定子带动电机转子转动,进而带动动力轴转动并输出扭矩。由电子转子和电机定子组成的内置电机位于滑枕后端,内置电机安装在内置驱动主轴组件内部,其发热现象对前端机械主轴的切削精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当动力轴、转子内套、电机定子和平衡环四者安装完成时,可利用第一动平衡调整孔和第二动平衡调整孔实现动平衡控制。工作时,动力由内置电机产生,即动力从内置驱动主轴组件内部产生,经动力轴传动给联轴器,再传递至机械主轴。将动力来源的内置电机与动力轴结合,使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0007] 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前后端分别固定有前支撑座和后支撑座,所述的前支撑座和所述的后支撑座固定在所述的滑枕上,所述的轴承组包括套设在所述的动力轴上的圆柱滚子轴承和两组角接触球轴承,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为两个一组或四个一组,所述的前支撑座的内侧固定有前轴承座,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安装在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内侧,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之间安装有外隔套和内隔套,所述的内隔套套设在所述的动力轴上,所述的外隔套套设在所述的内隔套上,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的一侧紧靠所述的动力轴的一个轴肩,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的另一侧通过一内挡圈由一个锁紧螺母固定,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安装在所述的前轴承座内,所述的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分别由端盖和前压盖固定,所述的端盖固定在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后端,所述的前压盖固定在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前端,所述的后支撑座的内侧固定有后轴承座,所述的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安装在所述的后轴承座上,所述的圆柱滚子轴承的外圈由后压盖压紧,所述的后压盖安装在所述的后轴承座的后端。动力轴的前后两端通过两组角接触球轴承和圆柱滚子轴承支撑,动力轴的安装有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一端为固定端,安装有圆柱滚子轴承的一端为浮动端,当工作过程中动力轴受热伸长时,该浮动端可自由伸长,确保机械主轴的加工精度和动力轴的使用寿命。
[0008] 所述的后支撑座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的滑枕的后端,所述的前支撑座与所述的滑枕之间设置有环形的灌胶槽,所述的滑枕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灌胶槽相连通的灌胶孔,安装时通过灌胶孔向灌胶槽中注入定位胶,定位胶凝固后即将前支撑座固定在滑枕上,操作方便。
[0009] 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丝杆、丝杆螺母、电机座、两组丝杆轴承组件、丝杆联轴器和伺服电机,所述的丝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的丝杆联轴器与所述的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丝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固定在所述的滑鞍上,每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包括若干对轴承,两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分别安装在所述的滑鞍的前后两端,所述的丝杆安装在两组所述的丝杆轴承组件上,所述的丝杆螺母套在所述的丝杆上,所述的丝杆螺母的一侧与所述的滑枕固定,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丝杆转动但轴向不可移动,因此丝杆螺母随着丝杆的转动,实现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滑枕组件在滑鞍内上下滑动。丝杆的转动动力来源为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丝杆的一端通过丝杆联轴器传递转动,伺服电机可以控制丝杆转动的角度,而通过丝杆转动的角度可以确定丝杆螺母上下移动的距离,因此与丝杆螺母固定的滑枕的上下移动距离也是可以控制的。
[0010] 所述的滑鞍的另一侧设置有平衡油缸组件,所述的平衡油缸组件用于抵消所述的滑枕组件的部分重量,实现滑枕组件移动过程的受力平衡,所述的平衡油缸组件包括油缸和活塞,所述的油缸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滑鞍的底端,所述的油缸的另一侧由固定块固定,所述的固定块固定在所述的滑鞍的顶端,所述的活塞可在所述的油缸内部伸缩移动,所述的活塞的端部通过连接板和连接销钉与所述的滑枕连接,所述的连接板安装在所述的滑枕上,所述的连接销钉的一端与所述的连接板连接,所述的连接销钉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活塞的端部连接。滑枕可视作左右对称的平衡结构,驱动机构位于滑枕的一侧,平衡油缸组件位于滑枕的另一侧,与驱动机构对称分布,有利于滑枕移动过程的受力平衡。油缸内部的油压可使活塞对滑枕产生一定大小的推力,抵消滑枕组件的部分重量,使滑枕移动过程中的受力更为平衡,从而提高装置运行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0011] 所述的后轴承座的外表面设有第一螺旋环槽,所述的后支撑座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一螺旋环槽相连通的冷却液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冷却液进入第一螺旋环槽,实现对圆柱滚子轴承的循环冷却;所述的支撑套筒的外表面设有第二螺旋环槽,所述的滑枕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螺旋环槽相连通的冷却液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冷却液进入第二螺旋环槽,实现对电机定子的循环冷却;所述的后支撑座上开设有冷却液的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的前轴承座的外表面设有第三螺旋环槽,所述的第三入口和所述的第三出口经所述的第二螺旋环槽与所述的第三螺旋环槽相连通,冷却液经第二螺旋环槽进入第三螺旋环槽,实现对两组角接触球轴承的循环冷却。
[0012] 所述的前压盖与靠近所述的联轴器的角接触球轴承之间设置有外挡圈和内挡圈,所述的内挡圈套在所述的动力轴上,所述的外挡圈套在所述的内挡圈的上部,所述的外挡圈与所述的内挡圈构成第一迷宫密封结构,所述的前压盖与所述的内挡圈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的前压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空隙相连通的进气孔,所述的内挡圈的外表面设有甩水槽,所述的甩水槽位于所述的空隙内。首先,经进气孔可向空隙内通入压缩空气,在内挡圈和前压盖之间形成正压,阻止污染物进入;其次,甩水槽可阻止液体沿着内挡圈的外壁向后渗透进入角接触球轴承;最后,外挡圈与内挡圈构成的第一迷宫密封结构,可延长污染物进入轴承的行走距离,从而进一步有效降低污染可能。
[0013] 所述的后压盖的外侧安装有圆环,所述的圆环的上端安装有防尘凸盖,所述的防尘凸盖的上端设置有防尘凹盖,所述的防尘凹盖安装在所述的动力轴的后端;所述的动力轴上套有后隔套,所述的后隔套安装在所述的后压盖的内侧,所述的后隔套与所述的后压盖构成第二迷宫密封机构。防尘凸盖和防尘凹盖形成伞状结构,可进一步阻止污染物的进入;后隔套与后压盖构成的第二迷宫密封机构,也可进一步完善整体结构后侧的密封。
[0014] 所述的转子内套与所述的动力轴之间设置有环形间隙,所述的转子内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环形间隙相连通的液压注入孔,经所述的液压注入孔向所述的环形间隙内注入足够大的液压时,所述的转子内套膨胀,与所述的动力轴间的过盈消除。转子内套与动力轴之间的过盈消除后,方便拆卸,便于驱动主轴的维修。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公开的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结构紧凑,利用内置驱动主轴组件驱动机械主轴转动,通过内置驱动主轴组件替代了传统的减速箱、主轴电机和传递轴结构,减轻了滑枕移动部件和主轴系统的重量,减小了主轴系统的转动惯性,可优化主轴系统的响应特性,避免了传统结构可能带来的有害因素;同时,内置驱动主轴组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难度远低于电主轴,因此加工制造方便;另外,本发明可消除传动环节带来的振动和噪音问题,改善主轴传动的平稳性;并且,内置驱动主轴的加工、运转精度远小于电主轴,可保留机械主轴的精度和刚性。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实施例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与滑枕和滑鞍装配后效果图;
[0017] 图2为实施例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与滑枕和滑鞍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实施例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
[0020] 图5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2] 如图所示的内置式机床主轴驱动装置,包括内置驱动主轴组件6、驱动机构5和联轴器3,内置驱动主轴组件6安装在滑枕4的内侧,滑枕4安装在滑鞍1上,驱动机构5安装在滑鞍1的一侧,滑鞍1的另一侧设置有平衡油缸组件7,驱动机构5与滑枕4连接,内置驱动主轴组件6经联轴器3与机械主轴2连接,滑枕4、机械主轴2、联轴器3和内置驱动主轴组件6构成滑枕组件,在驱动机构5的驱动下,滑枕组件可在滑鞍4内上下滑动。
[0023] 内置驱动主轴组件6包括动力轴61、电机转子62、电机定子63和支撑套筒64,动力轴61的前端经联轴器3与机械主轴2连接,动力轴61的中部套有转子内套65,转子内套65靠近滑枕4的后端,转子内套65一端开设有第一动平衡调整孔(图中未示出),转子内套65的另一端安装有平衡环651,平衡环651上开设有第二动平衡调整孔652,电机转子62安装在转子内套65上,动力轴61、转子内套65和电机转子62通过大过盈配合连为一体,转子内套65与动力轴61之间设置有环形间隙653,转子内套65上开设有与环形间隙653相连通的液压注入孔(图中未示出),经液压注入孔向环形间隙653内注入足够大的液压时,转子内套65膨胀,与动力轴61间的过盈消除,方便拆卸;电机定子63同心安装在电机转子62的外侧,电机定子63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支撑套筒64的内侧,支撑套筒64安装在滑枕4的内侧,当往电机定子63中通三相交流电时,电机定子63带动电机转子62转动,进而带动动力轴61转动并输出扭矩。
[0024] 支撑套筒64的前后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有前支撑座66和后支撑座67,前支撑座66和后支撑座67固定在滑枕4上,动力轴61由轴承组支撑,轴承组包括套设在动力轴61上的圆柱滚子轴承68和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为两个一组,前支撑座66的内侧固定有前轴承座661,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安装在前轴承座661的内侧,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之间安装有外隔套691和内隔套692,内隔套692套设在动力轴61上,外隔套691套设在内隔套692上,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的内圈的一侧紧靠动力轴61的一个轴肩,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的内圈的另一侧通过一内挡圈612由一个锁紧螺母(图中未示出)固定,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的外圈安装在前轴承座661内,两组角接触球轴承69的外圈分别由端盖693和前压盖694固定,端盖693通过螺钉固定在前轴承座661的后端,前压盖694通过螺钉固定在前轴承座661的前端,后支撑座67的内侧固定有后轴承座671,圆柱滚子轴承68的外圈安装在后轴承座671上,圆柱滚子轴承68的外圈由后压盖681压紧,后压盖681安装在后轴承座671的后端;后支撑座67通过螺钉固定在滑枕4的后端,前支撑座66与滑枕4之间设置有环形的灌胶槽41,滑枕4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灌胶槽41相连通的灌胶孔42,安装时通过灌胶孔42向灌胶槽41中注入定位胶,定位胶凝固后即将前支撑座66固定在滑枕4上。
[0025] 驱动机构5包括丝杆51、丝杆螺母52、电机座53、两组丝杆轴承组件54、丝杆联轴器55和伺服电机56,丝杆51的一端通过丝杆联轴器55与伺服电机56的输出端连接,丝杆5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组丝杆轴承组件54固定在滑鞍1上,每组丝杆轴承组件54包括一对轴承57,两组丝杆轴承组件54分别安装在滑鞍1的前后两端,丝杆51安装在两组丝杆轴承组件54上,丝杆螺母52套在丝杆51上,丝杆螺母52的一侧与滑枕4固定,在伺服电机56的驱动下,丝杆
51转动,丝杆螺母52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滑枕组件在滑鞍1内上下滑动。
[0026] 平衡油缸组件7用于抵消滑枕组件的部分重量,实现滑枕组件移动过程的受力平衡。平衡油缸组件7包括油缸71和活塞72,油缸71的一端固定在滑鞍1的底端,油缸71的另一侧由固定块73固定,固定块73通过螺钉固定在滑鞍1的顶端,活塞72可在油缸71内部伸缩移动,活塞72的端部通过连接板74和连接销钉75与滑枕4连接,连接板74安装在滑枕4上,连接销钉75的一端与连接板74连接,连接销钉75的另一端与活塞72的端部连接。
[0027] 后轴承座67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螺旋环槽672,后支撑座67上开设有与第一螺旋环槽672相连通的冷却液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图中未示出);支撑套筒64的外表面设有第二螺旋环槽641,滑枕4上开设有与第二螺旋环槽641相连通的冷却液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图中未示出);后支撑座67上开设有冷却液的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图中未示出),前轴承座661的外表面设有第三螺旋环槽662,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经第二螺旋环槽641与第三螺旋环槽662相连通。
[0028] 前压盖694与靠近联轴器3的角接触球轴承69之间设置有外挡圈611和内挡圈612,内挡圈612套在动力轴61上,外挡圈611套在内挡圈612的上部,外挡圈611与内挡圈612构成第一迷宫密封结构,前压盖694与内挡圈612之间具有空隙613,前压盖694上开设有与空隙613相连通的进气孔(图中未示出),内挡圈612的外表面设有甩水槽615,甩水槽615位于空隙613内;后压盖681的外侧安装有圆环682,圆环682的上端安装有防尘凸盖683,防尘凸盖
683的上端设置有防尘凹盖684,防尘凹盖684安装在动力轴61的后端;动力轴61上套有后隔套616,后隔套616安装在后压盖681的内侧,后隔套616与后压盖681构成第二迷宫密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