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798954.1

文献号 : CN1045624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俊跃

申请人 :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包括驱动源、驱动杠杆、提升连杆和压脚臂;驱动源通过驱动源支撑板与缝纫机机壳后端的外壁固定,驱动源包括前后方向伸缩的伸缩轴;驱动杠杆设于驱动源的上方,包括杠杆支点、第一杠杆臂和第二杠杆臂,杠杆支点与一支撑座铰接,支撑座固定于缝纫机机壳后端的外壁;第一杠杆臂的端部与伸缩轴的端部活动连接;压脚臂包括水平臂、设于水平臂上方的竖直连接臂,水平臂和竖直连接臂的连接处与缝纫机机壳前端的内壁铰接;提升连杆设于缝纫机机壳内部,提升连杆的一端与竖直连接臂的端部铰接,提升连杆的另一端与驱动杠杆的第二杠杆臂的端部铰接。本发明便于装配和拆卸,为调试、后续维修、维护提供了方便。

权利要求 :

1.一种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源(100)、驱动杠杆(200)、提升连杆(300)和压脚臂(400);

所述驱动源(100)通过驱动源支撑板(500)与缝纫机机壳(1)后端的外壁固定,所述驱动源(100)包括前后方向伸缩的伸缩轴(110);

所述驱动杠杆(200)设于所述驱动源(100)的上方,包括杠杆支点(201)、第一杠杆臂(210)和第二杠杆臂(220),所述杠杆支点(201)与一支撑座(600)铰接,所述支撑座(600)固定于缝纫机机壳(1)后端的外壁;

所述第一杠杆臂(210)的端部与所述伸缩轴(110)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伸缩轴(110)的端部设有一U形叉(120),所述U形叉(120)的两侧壁之间设有一销轴(130);所述第一杠杆臂(210)端部设有一下端开口的长腰孔(211),所述长腰孔(211)与所述销轴(130)配合,形成第一杠杆臂(210)的端部与所述伸缩轴(110)端部的活动连接;

所述压脚臂(400)包括水平臂(410)、设于水平臂(410)上方的竖直连接臂(420),所述水平臂(410)和竖直连接臂(420)的连接处与缝纫机机壳(1)前端的内壁铰接;

所述提升连杆(300)设于缝纫机机壳(1)内部,所述提升连杆(300)的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接臂(420)的端部铰接,所述提升连杆(300)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杠杆的第二杠杆臂(220)的端部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源(100)为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即所述驱动源的伸缩轴(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源(100)与所述驱动源支撑板(500)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驱动源支撑板(500)上设有安装所述驱动源(100)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为长腰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臂(210)的长度是第二杠杆臂(220)的长度的2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杠杆臂(220)的前方设有一限位螺栓(700),所述限位螺栓(700)与缝纫机机壳(1)后端的螺纹孔配合,所述限位螺栓(700)的螺杆上还设有一螺帽(710)。

说明书 :

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压脚抬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缝纫机压脚的抬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采用电机带动机械结构实现压脚的抬压,这样的机械结构往往非常复杂,需要配置驱动器、齿轮副、凸轮等,使机械结构的零部件非常多,导致零部件的配置成本高,装配调试的工作量也大,从而控制难度也大,给后续的维修保养造成很大的困难。还有一种方式是采用内置式气缸驱动机械结构实现压脚的抬压,这种方式的工作效率低,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存在气缸力度不够、稳定性差等问题,另外因为气缸需要装在缝纫机机壳的内部,使整个缝纫机压脚抬压系统的装配和拆卸不易,也不利于后续的维修保养。

发明内容

[0003]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装配和拆卸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包括驱动源、驱动杠杆、提升连杆和压脚臂;
[0005] 所述驱动源通过驱动源支撑板与缝纫机机壳后端的外壁固定,所述驱动源包括前后方向伸缩的伸缩轴;
[0006] 所述驱动杠杆设于所述驱动源的上方,包括杠杆支点、第一杠杆臂和第二杠杆臂,所述杠杆支点与一支撑座铰接,所述支撑座固定于缝纫机机壳后端的外壁;所述第一杠杆臂的端部与所述伸缩轴的端部活动连接;
[0007] 所述压脚臂包括水平臂、设于水平臂上方的竖直连接臂,所述水平臂和竖直连接臂的连接处与缝纫机机壳前端的内壁铰接;
[0008] 所述提升连杆设于缝纫机机壳内部,所述提升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接臂的端部铰接,所述提升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杠杆的第二杠杆臂的端部铰接。
[0009] 优选地,所述驱动源为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即所述驱动源的伸缩轴。
[0010] 优选地,所述驱动源与所述驱动源支撑板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驱动源支撑板上设有安装所述驱动源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为长腰孔。
[0011] 优选地,所述伸缩轴的端部设有一U形叉,所述U形叉的两侧壁之间设有一销轴;所述第一杠杆臂端部设有一下端开口的长腰孔,所述长腰孔与所述销轴配合,形成第一杠杆臂的端部与所述伸缩轴端部的活动连接。
[0012] 优选地,所述第一杠杆臂的长度是第二杠杆臂的长度的2倍。
[0013] 优选地,所述第二杠杆臂的前方设有一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与缝纫机机壳后端的螺纹孔配合,所述限位螺栓的螺杆上还设有一螺帽。
[0014]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 驱动源、驱动杠杆均位于缝纫机机壳后端的外侧,使整个装置的连接部分几乎全部外置,从而便于装配和拆卸,为调试、后续维修、维护提供了方便;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配置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去除缝纫机机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显示为图2中I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19] 图4显示为图2中Ⅱ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20] 图5显示为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0021] 图6显示为图5中Ⅲ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22] 图7显示为图5中Ⅳ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23] 元件标号说明
[0024] 1     缝纫机机壳                     100   驱动源
[0025] 110   伸缩轴                         120   U形叉
[0026] 130   销轴                           200   驱动杠杆
[0027] 201   杠杆支点                       210   第一杠杆臂
[0028] 211   长腰孔                         220   第二杠杆臂
[0029] 300   提升连杆                       400   压脚臂
[0030] 410   水平臂                         420   竖直连接臂
[0031] 500   驱动源支撑板                   600   支撑座
[0032] 610   销轴                           700   限位螺栓
[0033] 710   螺帽                           800   限位座
[0034] 810   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6] 请参阅图1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以下实施例中观察图5时纸面的上侧为上方向,纸面的下侧为下方向,纸面的左侧为后方向,纸面的右侧为前方向。
[0037] 鉴于现有技术的缝纫机压脚的抬压装置,要么采用电机带动,机械结构复杂,不但配置成本高,且装配调试的工作量大,给后续维修保养造成很大困难;要么采用内置式气缸驱动机械结构,不但工作效率低、稳定性差,而且装配及拆卸很不方便,也不利于后续维修保养。本发明的发明人设计出一种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将抬压装置的驱动件及传动机构设置在缝纫机机壳后端的外侧,从而打开缝纫机后端的罩壳即可进行装配和拆卸,使后续维修非常方便,且整体结构简单,从而占用空间小且配置成本也低。
[0038] 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39]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包括驱动源100、驱动杠杆200、提升连杆300和压脚臂400。
[0040] 如图1、图5所示,所述驱动源100通过驱动源支撑板500与缝纫机机壳1后端的外壁固定,如图6所示,所述驱动源100包括前后方向伸缩的伸缩轴110。
[0041] 如图3、图6所示,所述驱动杠杆200设于所述驱动源100的上方,包括杠杆支点201、第一杠杆臂210和第二杠杆臂220,所述杠杆支点201为一圆孔,所述杠杆支点201通过销轴610与一支撑座600铰接,所述支撑座600固定于缝纫机机壳1后端的外壁;所述第一杠杆臂
210的端部与所述伸缩轴110的端部活动连接。
[0042] 如图3、图6所示,所述第一杠杆臂210的端部与所述伸缩轴110的端部的活动连接可通过以下结构实现:所述伸缩轴110的端部设有一U形叉120,所述U形叉120的两侧壁之间设有一销轴130;所述第一杠杆臂210端部设有一下端开口的长腰孔211,所述长腰孔211与所述销轴130配合。当然,所述活动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比如,再设置一根连杆,使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杠杆臂210的端部铰接,使连杆的另一端与伸缩轴110的端部铰接,同样能够实现第一杠杆臂210的端部与所述伸缩轴110的端部的活动连接。
[0043] 如图4、图5、图7所示,所述压脚臂400包括水平臂410、设于水平臂410上方的竖直连接臂420,所述水平臂410和竖直连接臂420的连接处通过销轴810与缝纫机机壳1前端的内壁铰接。
[0044] 如图1、图3至图7所示,所述提升连杆300设于缝纫机机壳1内部,所述提升连杆300的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接臂420的端部铰接,所述提升连杆300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杠杆的第二杠杆臂220的端部铰接。
[0045] 如图2、图5所示,因为提升连杆300由缝纫机机壳1的后端一直伸到前端,长度较长,为了便于安装,同时避免提升连杆3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振动,所述提升连杆300的中部还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座800,所述限位座800固定于所述缝纫机机壳1的内壁,所述限位座800上与提升连杆配合的限位孔为上下方向的长腰孔,以满足所述提升连杆300上下方向的运动。
[0046] 本发明的所述驱动源100优选地采用气缸,则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即所述驱动源的伸缩轴110。当然所述驱动源100也可以采用电磁铁结构,在电磁铁的内部设置直线运动的铁芯,则直线运动的铁芯也可以作为驱动源100的伸缩轴110。
[0047] 本发明的所述驱动源100与所述驱动源支撑板500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则所述驱动源支撑板500上应设有安装所述驱动源100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优选为长腰孔,以便于驱动源100位置的调整,从而使抬压脚的高低位置得到调整,使本发明便于调试安装。
[0048] 本发明的所述第一杠杆臂210的长度最好设计为是第二杠杆臂220的长度的2倍,以使所述驱动杠杆200的输出力较大,约为驱动源100的伸缩轴110的驱动力的两倍,从而保证抬压脚的力足够大,避免驱动力不够造成抬压脚稳定性差的问题。
[0049] 本发明最好还设有一限位螺栓700,所述限位螺栓700设于所述第二杠杆臂220的前方,所述限位螺栓700与缝纫机机壳1后端的螺纹孔配合,所述限位螺栓700的螺杆上还设有一螺帽710,所述螺帽710紧抵缝纫机机壳1,以对限位螺栓700在缝纫机机壳1上的连接起到防松作用。所述限位螺栓700对所述第二杠杆臂220的摆动进行限位,从而使压脚在抬压过程中的最高抬升位置得到限定,使本发明在安装后便于调试。
[0050] 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驱动源100的伸缩轴110处于缩回状态,所述驱动杠杆200的第一杠杆臂210在驱动源100的伸缩轴110的带动下,绕杠杆支点201(即销轴610)摆动在最后端的位置,相应地,所述驱动杠杆200的第二杠杆臂220绕杠杆支点201(即销轴610)摆动在最前端的位置,从而带动提升连杆300,提升连杆300又驱动压脚臂400,使压脚臂400的水平臂410绕销轴810摆动到最下端的位置,此时,压脚处于下压状态。当压脚需要抬升时,向驱动源100发出信号,使驱动源100的伸缩轴110向前伸出,所述驱动杠杆200的第一杠杆臂210在伸缩轴110的带动下绕杠杆支点201向前摆动,相应地,所述驱动杠杆200的第二杠杆臂220绕杠杆支点201(即销轴610)向后摆动,通过提升连杆300驱动压脚臂400,使压脚臂400的水平臂410绕销轴810向上摆动,从而实现压脚的抬升。
当压脚需要下压时,再次使驱动源100的伸缩轴110回缩即可。
[0051]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驱动源和驱动杠杆均设于缝纫机机壳后端的外侧,使整个装置的连接部分几乎全部外置,从而便于装配和拆卸,为调试、后续维修、维护提供了方便;本发明的后置式压脚抬压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配置成本低。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52]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