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臌囊薹草移栽快速恢复泥炭沼泽植被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005194.9

文献号 : CN1046044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郭静何春光高英志姜海波盛连喜王忠强

申请人 : 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属于退化泥炭沼泽植被恢复方法,具体涉及用臌囊薹草移栽恢复泥炭沼泽植被的方法,用臌囊薹草移栽,通过薹草的获取、薹草的运输与保存,以及根据其无性繁殖,地下部分具根状茎,分蘖后方便分割墩苗,且以后生长中丛宽会不断增加的特征,移栽时分割成适中宽度,进行穴栽,栽后初期至缓苗前通过引水灌溉等人工措施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而后薹草在山区降水较丰富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生长发育的简便步骤和方法,节约人力和财力,达到快速引种泥炭地优势植物,有效地重建和恢复薹草植被的目的,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权利要求 :

1.一种臌囊薹草移栽快速恢复泥炭沼泽植被的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如下:

1)、臌囊薹草的获取

臌囊薹草取自泥炭沼泽臌囊薹草群落,采用分散、小斑块挖取的方式,且每墩臌囊薹草上只挖取一部分进行移栽,使母体尽快恢复并继续生长,根茎挖取的深度为20cm,挖取后避免阳光直晒,并喷洒水分;

2)、弃耕稻田地的整理

在春季臌囊薹草挖取的同时,选取待恢复的弃耕稻田地,并进行整地,首先,利用原有的池埂已将弃耕地分成若干个地势均匀的池子,进行翻耕、耙地,确保土地平整,引水灌溉泡田,保证土壤水分充足,供移栽;

3)、臌囊薹草的运输与保存

采取边挖取、边运输的方式,从运输到移栽地移栽前,用遮盖物遮盖,避免阳光直射,或喷洒水分,避免臌囊薹草失水干枯;

4)、移栽

臌囊薹草运输到移栽地后,人工分割成基部尺度10cm×10cm墩苗,然后人工挖坑将分割后的墩苗进行穴栽,墩苗放入穴内后覆上土,移栽间距为1m×1m;

5)、栽后管理

移栽后根茎的固定和缓苗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管理根据当地的水源条件而定,缓苗前通过引水灌溉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随着山区7、8月份雨季的到来,不用人工调控措施进行水分管理。

说明书 :

一种臌囊薹草移栽快速恢复泥炭沼泽植被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泥炭沼泽植被恢复方法,具体涉及植物臌囊薹草移栽恢复泥炭沼泽植被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臌囊薹草(Carex schmidtii Meish.)为莎草科薹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东北地区泥炭沼泽的常见优势物种。臌囊薹草地下部分具根状茎,生长旺盛,产生大量植物残根,促进土壤性质改善,加之湿地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饱和含水量高,植物残体在多水的还原条件下不能高效分解而不断积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泥炭层逐渐形成并加厚。泥炭沼泽不仅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其所固定的碳对抑制大气中CO2上升、减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泥炭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有计划、科学地开发能源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0003]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泥炭湿地由于耕地开垦、基础设施建设、泥炭开采以及气候干旱化等原因大面积被破坏和退化,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急剧下降。植被恢复是修复受损湿地的重要内容,很多情况下受损的泥炭地仅依靠自然生长很难建立原生种,虽然存在种子库对植物群落的恢复,但具有潜在的局限性,比如恢复的植被可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物种。据调查,自然生境中,薹草属植物种子具有普遍的深休眠、低萌发率现象,因此主要是无性繁殖,因此恢复作为泥炭地优势种的臌囊薹草植被,一般采用移栽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利用阻塞沟渠等恢复排干的泥炭地,以及利用播种恢复禾本科植被等,就如何利用臌囊薹草移栽,高效、快速地重建和恢复泥炭区弃耕地薹草植被的研究,至今国内还未见有正式的研究报道。
[0004] 为重建和恢复油田区薹草沼泽植被,近期人们尝试在原生沼泽地区人工采集大块薹草塔头墩苗,人工将大块墩苗分隔成苗丛,按照30cm×30cm或20cm×20cm规格进行移植,将苗丛根部用土掩埋,踏实,封好浮土。薹草栽植之前灌好底水,栽植后将池水灌满,等地表水渗漏到表土出露后,在进行浇灌。这种方法在平原区降水较少的地方,不但突出地面的根茎部分会有被风吹干的可能,薹草成活率难以保障,而且多次浇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发明主要针对降水丰富的高山地区的弃耕的稻田地的恢复,采用优势湿地植物移栽的方法来确定泥炭沼泽恢复的方向,丰富的有机质和降水可进一步加速植被的恢复。这方面的技术研发还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恢复退化的泥炭沼泽植被,同时避免薹草成活率低、耗能、费财费力的现象,提供一种高效、快速重建和恢复泥炭沼泽植被的方法。
[0006]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根据山区降水较丰富,以及臌囊薹草垂直根状茎生长快而促进分蘖形成丛,方便划分根状茎的生长特征,在东北春季提供一种将臌囊薹草株丛移栽到受损泥炭地的恢复泥炭地原始植被的方法。
[0008] 1、臌囊薹草的获取
[0009] 臌囊薹草取自泥炭沼泽臌囊薹草群落。挖取时,采用分散、小斑块挖取的方式,且每墩薹草上只挖取一部分进行移栽,使母体尽快恢复并继续生长,避免对原始群落造成大的破坏或毁灭。根茎挖取的深度约20cm,挖取后避免阳光直晒,并喷洒水分。
[0010] 2、弃耕稻田地的整理
[0011] 在春季臌囊薹草挖取的同时,选取待恢复的弃耕稻田地,并进行整地。首先,利用原有的池埂已将弃耕地分成若干个地势均匀的池子,进行翻耕、耙地,确保土地平整,并从附近河流引水灌溉泡田,保证土壤水分充足,可供移栽。
[0012] 3、薹草的运输与保存
[0013] 采取边挖取、边运输的方式,从运输到移栽地移栽前,用遮盖物遮盖,避免阳光直射,必要时喷洒水分,避免薹草失水干枯,影响移栽后的成活。
[0014] 4、移栽
[0015] 薹草运输到移栽地后,人工分割成基部尺度约10cm×10cm墩苗,然后人工挖坑将分割后的墩苗进行穴栽,墩苗放入穴内后覆上土,移栽间距为1m×1m。
[0016] 5、栽后管理
[0017] 移栽后根茎的固定和缓苗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管理可根据当地的水源条件而定,缓苗前通过引水灌溉等人工措施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保证移栽的成活率。随着山区7、8月份雨季的到来,可不用人工调控措施进行水分管理。
[0018] 本发明的优点:根据臌囊薹草垂直根状茎生长快而促进分蘖形成丛,方便分割墩苗,且以后生长中丛宽会不断增加的特征,将墩苗分割并均匀分散移栽,既减少薹草损耗量,又能加快弃耕地臌囊薹草群落的恢复;而且臌囊薹草根茎发达,其生长对水分耐受范围较广,移栽后初期通过引水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其后依靠天然降水和土壤充足的养分满足生长需求,从而减少人力、财力的消耗,达到有效、快速重建和恢复弃耕稻田地臌囊薹草植被的目的,加快向泥炭地的恢复和演替,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本发明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0020] 1、臌囊薹草的获取
[0021] 臌囊薹草取自附近的泥炭沼泽臌囊薹草群落。挖取薹草时间为5月份地表土彻底化冻后,薹草长出,从而选取生长健康、茂盛的株丛,采用分散、小斑块挖取的方式,且每墩薹草上只挖取一部分进行移栽,使母体尽快恢复并继续生长,避免对原始群落造成大的破坏或毁灭。根茎挖取深度一般到地下20cm,以方便栽植,且有利成活为宜,挖取后,集中放置,可放到遮阴地或进行覆盖,避免阳光直晒,并喷洒水分,减少水分散失,保证移栽成活。
[0022] 2、稻田地弃耕与整地
[0023] 在春季臌囊薹草挖取的同时,选取待恢复的弃耕稻田地,并进行整地。首先,利用原有的池埂已将弃耕地分成若干个地势均匀的池子,如果原有池子地势不均匀,则示具体面积大小或立地条件,在移栽地用其本身土壤打埂建池。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耕、耙地,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