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转换阀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80001064.1

文献号 : CN1046200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昇俊

申请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流路转换阀,上述流路转换阀包括:外壳,沿着外缘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接口,并具有用于收容流体的空间;阀本体,其包括一盘,该盘用于将上述外壳的空间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并用于借助旋转来转换流体的流动方向;密封部件,用于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加压板,用于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旋转将上述密封部件朝向上述阀本体加压。

权利要求 :

1.一种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外壳,沿着该外壳的外缘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接口,并且该外壳具有用于收容流体的空间,阀本体,其包括一盘,该盘用于将上述空间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并用于借助旋转来转换流体的流动方向,以及密封组件,用于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

当上述阀本体旋转时,上述密封组件与上述阀本体隔开,当上述阀本体停止旋转时,上述密封组件与上述阀本体相接触,在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中,上述密封组件与对应于上述外壳的内周面的上述阀本体的外缘部隔开,并且当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的结束时,上述密封组件与上述阀本体的外缘部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部件,用于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加压板,配置为与上述阀本体一同旋转,并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旋转选择性地将上述密封部件朝向上述阀本体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压板绕上述阀本体的旋转轴线与上述阀本体一同旋转,并且上述密封部件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旋转而沿上述阀本体的旋转轴方向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中,上述加压板开始将上述密封部件朝向上述阀本体加压,并且在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结束时,上述加压板使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阀本体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部件设有多个第一突起部,上述多个第一突起部向上述加压板侧延伸,并且上述加压板设有多个加压部,上述多个加压部用于加压上述第一突起部,使得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旋转,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阀本体相紧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本体设有多个第二突起部,上述多个第二突起部用于使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阀本体隔开,并且上述密封部件设有多个槽部,当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阀本体相接触时,上述第二突起部插入于上述多个槽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部件包括:内侧凸缘部,其被一转轴穿过,并设有多个槽部;

外侧凸缘部,设有多个第一突起部;以及

多个连接杆,用于连接上述内侧凸缘部和外侧凸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密封部件包括:内侧凸缘部,其被一转轴穿过,并设有多个第一突起部;

外侧凸缘部,设有多个槽部;以及

多个连接杆,用于连接上述内侧凸缘部和外侧凸缘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四个或三个接口可分别以预定的间隔设置于外壳,多个槽部分别以转轴为基准,以90°以上的间隔设置,多个第一突起部可分别以转轴为基准,以90°以上的间隔设置,以及多个接口可分别以转轴为基准,以90°以上的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中,上述第二突起部使上述密封部件与对应于外壳的内周面的阀本体的外缘部隔开,并且若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结束,则上述第二突起部插入于上述槽部,导致上述密封部件与对应于上述外壳的内周面的阀本体的外缘部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压板的加压部对上述密封部件的第一突起部进行加压的情况下,上述阀本体的第二突起部插入于上述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突起部、第二突起部及上述槽部分别具有预定的倾斜部或弯曲部。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压板包括:底座部,具有用于插入转轴的贯通孔;

多个加压部,从上述底座部分别以放射形延伸;以及

加强筋,设在相邻的两个加压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加强筋设有向上述阀本体侧延伸的插入突起,上述阀本体设有用于供上述插入突起插入的插槽,

在上述加压板借助上述转轴的旋转而被旋转时,借助插入于上述插槽的插入突起,使上述加压板的转矩向上述阀本体传递。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本体旋转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上述密封部件随着上述阀本体一起旋转,上述密封部件还包括安装于上述密封部件的引导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中,上述加压板与上述引导销分离,若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结束,则上述加压板随着与上述引导销相接触而不被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盘的自由端部设有弹性部件,在上述外壳的内周面设有密封突起,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旋转,上述密封突起选择性地与上述弹性部件相接触。

说明书 :

流路转换阀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能够提高气密性及耐久性的流路转换阀。

背景技术

[0002] 图1为表示普通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结构图。
[0003] 通常,空气调节装置1为通过执行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膨胀及蒸发的过程,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和/或制热的装置。
[0004] 参照图1,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由压缩机2、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阀8及室内热交换器4构成的制冷/制热循环。并且,可以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4附近设有室内风扇6,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5附近设有室外风扇7,在上述压缩机2侧设有蓄能器3。
[0005] 另一方面,上述空气调节装置1可包括流路转换阀10,例如,四通阀(4-way valve),上述流路转换阀10以选择性地向指定方向供给制冷剂的方式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随着制冷剂被吸入上述四通阀的一侧,上述四通阀10向任意方向选择性地供给从一侧流入的制冷剂。
[0006] 其中,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向的四通阀10可借助用来决定制冷剂流路的阀本体的轴方向的旋转运动来操作。具体地,为了决定特定排出流路,上述阀本体在外壳的内部以预定的旋转角度旋转。
[0007] 并且,上述流路转换阀应具有能够通过密封阀本体和外壳之间的间隙来防止制冷剂的泄漏的气密性。
[0008] 通常,可以通过上述阀本体和上述外壳的接触摩擦力来维持制冷剂流动空间的气密。但是,由于阀本体的旋转,与外壳相接触的阀本体可能受损,且能够因磨损而使气密性下降。
[0009] 因此,需要既能提高气密性,又能提高耐久性及可靠性的新的阀结构。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气密性的流路转换阀。
[0011]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在于,提供能够维持对形成流体的流动空间的全方位表面的气密性的流路转换阀。
[0012]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在于,提供能够基于阀本体的旋转而选择性地维持或解除密闭状态的流路转换阀。
[001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耐久性及可靠性的流路转换阀。
[0014]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流路转换阀,上述流路转换阀包括:外壳,沿着该外壳的外缘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接口,并且该外壳具有用于收容流体的空间;阀本体,其包括一盘,该盘用于将上述空间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并用于借助旋转来转换流体的流动方向;以及密封组件,用于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
[0015] 其中,当上述阀本体旋转时,上述密封组件能与上述阀本体隔开,当上述阀本体停止旋转时,上述密封组件能与上述阀本体相接触。
[0016]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流路转换阀,上述流路转换阀包括:外壳,沿着该外壳的外缘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接口,并且该外壳具有用于收容流体的空间,阀本体,其包括一盘,该盘用于将上述空间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并用于借助旋转来转换流体的流动方向,以及密封组件,用于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当上述阀本体旋转时,上述密封组件与上述阀本体隔开,当上述阀本体停止旋转时,上述密封组件与上述阀本体相接触,在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中,上述密封组件与对应于上述外壳的内周面的上述阀本体的外缘部隔开,并且当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的结束时,上述密封组件与上述阀本体的外缘部相接触。
[0017] 在上述阀本体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上述密封组件能够与对应于上述外壳的内周面的上述阀本体的外缘部隔开,并且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结束,上述密封组件能够与上述阀本体的外缘部相接触。
[0018] 上述密封组件可包括:密封部件,用于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加压板,与上述阀本体一同旋转,并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旋转选择性地将上述密封部件朝向上述阀本体加压。
[0019] 上述加压板能够绕上述阀本体的旋转轴线与上述阀本体一同旋转,上述密封部件能够随着上述阀本体的旋转而沿上述阀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下移动。
[0020] 在上述阀本体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上述加压板能够开始将上述密封部件朝向上述阀本体加压,并且在上述阀本体的流路转换过程结束时,上述加压板能够使上述密封部件与上述阀本体相接触。
[0021]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相的流路转换阀具有如下效果。
[0022] 首先,可以维持相对于全方位表面的气密性,上述全方位表面形成设在阀本体与外壳之间的流体的流动空间。
[0023] 并且,可以随着阀本体的旋转而选择性地维持或解除密闭状态,并由此能够提高维持密闭状态的构成元件的耐久性及可靠性。
[0024] 并且,用于维持密闭状态的各构成元件随着阀本体的旋转而被强制地彼此分离或强制地彼此接触,因此,即使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气密性也不会降低。
[0025] 并且,由于用于维持密闭状态的操作取决于阀本体的旋转,因此能够在阀本体转换流路的同时解除密闭状态,并能够当上述阀本体结束流路转换时实现密闭状态。

附图说明

[0026] 为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而提出的附图阐示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0027] 在附图中:
[0028] 图1为表示普通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0029]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3为示出图2所示的各构成元件相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1] 图4为在图3所示的流路转换阀中去掉一部分构成元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0032] 图5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工作状态的俯视图。
[0033] 图6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第一工作状态的剖视图。
[0034] 图7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第一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立体图。
[0035] 图8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第一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剖视图。
[0036] 图9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第二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立体图。
[0037] 图10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第二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进行详细说明。示出本发明的例示性构造的图仅仅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而提供,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会因此而受到限制。
[0039] 并且,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相同或相对应的构成元件(即使它们绘示在不同的图上),并省略重复说明,为了便于说明而示出的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及形状可以扩大或缩小。
[0040]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示出图2的各构成元件相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示出在图3所示的流路转换阀100中去掉一部分构成元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0041]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100的作用为切换流体的排出方向。尤其是,流路转换阀100可以为用于在空气调节装置中根据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来切换制冷剂的排出方向的四通阀或三通阀(3-way valve)。在上述流路转换阀100为四通阀的情况下,四个接口可分别以预定的间隔设置,在上述流路转换阀100为三通阀的情况下,三个接口可分别以预定的间隔设置。
[0042] 上述流路转换阀100包括外壳110、阀本体120及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
[0043] 具体地,上述流路转换阀100包括:外壳110,沿着外缘方向分别设有多个接口,并具有用于收容流体的空间;阀本体120,其具有一盘121,该盘121配置为用于将上述外壳110的空间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并用于通过旋转来转换流体的流动方向;以及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用于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
[0044] 其中,当上述阀本体120旋转时,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与上述阀本体隔开,当上述阀本体120停止旋转时,上述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与上述阀本体相接触。
[0045] 具体地,当阀本体120旋转时(流路转换过程中),为了避免与阀本体120之间的旋转摩擦引起的干涉,上述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与上述阀本体120隔开。另一方面,为了在上述阀本体120结束旋转(即,当上述阀本体120结束流路转换过程时)密封上述阀本体120的上端部和/或下端部,上述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与上述阀本体120相紧贴。
[0046] 尤其是,在上述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上述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可与对应于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的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隔开,并且在上述阀本体120结束流路转换时,上述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可与上述阀本体的外缘部120相接触。
[0047] 上述密封组件130;140和150;160可包括密封部件130、150及加压板140、160。
[0048] 其中,上述加压板140和160能够绕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轴线与上述阀本体120一同旋转,上述密封部件130和150可随着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而沿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下移动。
[0049] 即,上述加压板140和160可受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的约束,以与上述阀本体120一同旋转,而上述密封部件130和150则能够沿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下移动,而非通过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而被旋转。
[0050] 以下,参照附图对构成流路转换阀100的各元件进行具体说明。
[0051] 上述外壳110形成上述流路转换阀100的外观,并在内部设有用于收容流体的空间115。上述外壳110可具有以图2的y轴方向为基准,上端部和下端部被开放的圆筒形状。
[0052] 并且,在上述外壳110中,沿着外缘方向设置分别与上述空间115相连通的多个接口111、112、113、114。为了便于说明,上述多个接口111、112、113、114沿着转轴S的顺时针旋转方向依次称之为第一接口111至第四接口114。如上所述,具有四个接口的流路转换阀100可以为四通阀。
[0053] 此时,上述多个接口111、112、113、114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90°间隔设置,这是为了减少压力损失而将流体的流动转换方向定为大约90°。不同地,在上述流路转换阀100为具有三个接口的三通阀的情况下,各个接口可分别以大于90°的间隔设置。
[0054] 并且,上述外壳110具有形成流体(制冷剂)的流动空间C的内周面116。
[0055] 此时,形成上述流动空间C的内周面116能够比外壳110的其余的内周面更向阀本体120侧突出。因此,在形成上述流动空间C的内周面116与其余的内周面的边界部可具有阶形结构。
[0056] 并且,可在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设置多个密封突起117。随着阀本体120的旋转,上述密封突起117能够选择性地与将要后述的阀本体120的盘121相接触。
[0057] 具体地,上述密封突起117能够与设在上述盘121的自由端部的弹性部件125相接触。当上述弹性部件125借助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而与上述密封突起117相接触,则结束上述阀本体120向第一方向的旋转。
[0058] 并且,通过上述弹性部件125和上述密封突起117的彼此接触,上述流动空间C可以被沿周向密封。
[0059] 即,通过上述弹性部件125和密封突起117彼此紧贴,可以防止流体(制冷剂)向上述弹性部件125与上述密封突起117之间泄漏。
[0060] 上述阀本体120可在流路转换过程中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上述弹性部件125执行防止上述密封突起117和上述盘121的磨损的功能。
[0061] 并且,为了缓冲上述密封突起117与上述弹性部件125相接触时的冲击,上述密封突起117可具有倾斜或弯曲的表面。即,上述密封突起117可具有预定的倾斜部或弯曲部。
[0062] 上述密封突起117能够以其中心线为基准呈对称的形状,也能呈偏向某一侧的形状。
[0063] 假定上述流路转换阀100为四通阀,则上述多个密封突起117可分别以上述转轴S为基准,以90°间隔设置于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根据一实施方式,可在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设有四个密封突起117。
[0064] 不同地,假定上述流路转换阀100为三通阀,则上述多个密封突起117可分别以上述转轴S为基准,以大于90°的间隔设置于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
[0065] 另一方面,上述阀本体120可包括盘121,上述盘121将上述空间115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并借助旋转来转换流体的流动方向。
[0066] 并且,上述阀本体120能够通过转轴S以能够旋转的状态配置于上述外壳110的空间115中。
[0067] 为此,上述阀本体120具有供上述转轴S插入的贯通孔124。
[0068] 上述阀本体120可分别沿逆时针方向(也称之为第一方向)或顺时针方向(也称之为第二方向)旋转,在上述阀本体120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上述阀本体120可被一次旋转90°。
[0069] 即,随着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流体的排出流动方向可被转换,随着上述阀本体120为了切换制冷剂流路而旋转90°,制冷剂的流动转换方向可被设定为大约90°。
[0070] 由此,可以使在制冷剂通过上述流路转换阀100的过程中产生的压力降最小化。
[0071] 上述转动轴S能够借助以电动方式工作的促动器(未图示)来旋转。即,上述转轴S可以是从属于上述电动式促动器的部件并且分别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被旋转。
[0072] 上述阀本体120可包括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以图2的y轴为基准,分别设在上述盘12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0073] 上述盘121可以为用于连接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的垂直壁。
[0074] 上述外壳110的空间115可由上述第一板122、上述盘121及上述第二板123划分为多个流动空间C,根据一实施方式,上述空间115可由上述第一板122、上述盘121及上述第二板123划分为两个流动空间。
[0075] 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123可具有相同的结构。根据一实施方式,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可以为圆形板。
[0076] 应注意,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分别以上述盘121为基准而面向相反的方向设置。例如,参照图2,第一板122的挡止部1222以向上面对第一密封件130的方式设置,而第二板123的挡止部(未图示)以与第二密封部件150相向的方式设置。
[0077] 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123可分别包括插槽1221、1231和挡止部1222,上述挡止部1222分别设在上述插槽1221、1231的两个纵向端部。
[0078] 另一方面,密封部件130、150借助上述加压板140、160朝向阀本体120进行上下运动。此时,若上述密封部件130、150朝向上述阀本体120加压,则密封部件130、150的连接杆133、153可被上述挡止部1222支撑。
[0079] 并且,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可在其纵向端部,即,在与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相向的纵向端部形成阶形结构。
[0080] 例如,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各自的纵向端部的厚度可小于其余部分的厚度。密封部件130,150可设置在第一板122或第二板123的阶形的纵向端部上。
[0081] 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第二板123的直径可分别小于上述盘121的直径。这样,在上述阀本体120为了流路转换而旋转的过程中,可防止由于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与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相接触而造成的磨损。
[0082] 即,上述盘121的一部分和/或上述弹性部件125可位于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的外部。
[0083] 在上述阀本体120的上部及下部中的至少一处配置有密封部件130、150。上述密封部件130、150执行密封上述流动空间C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中的至少一者的功能。
[0084] 为了便于说明,上述密封部件130、150能够以图2为基准分为配置于上述阀本体120的上部的第一密封部件130和配置于上述阀本体120的下部的第二密封部件150。
[0085] 即,第一密封部件130执行选择性地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上端部的功能,第二密封部件150执行选择性地密封上述流动空间的下端部的功能。
[0086] 具体地,在上述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上述密封部件130、150与对应于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的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隔开,并且,若结束了上述阀本体120的流路转换,则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可以与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相接触。
[0087]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可包括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的纵向端部,上述第一板122和第二板123与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隔开预定间隔。
[0088] 因此,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可密封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之间的间隔(流动空间的上端部),第二密封部件150可密封上述第二板123和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之间的间隔(流动空间的下端部)。
[0089] 上述密封部件130、150,更具体而言为第一密封部件130和第二密封部件150可分别包括:内侧凸缘部131、151,设有供转轴S通过的贯通孔134、154并且设有多个槽部1311、1511;外侧凸缘部132、152,设有多个第一突起部(也称之为“第一凸轮部”)1321;以及多个连接杆133、153,用于连接上述内侧凸缘部131、151和外侧凸缘部132、152。
[0090] 相反,可在上述内侧凸缘部131、151设有多个第一突起部1321,在上述外侧凸缘部132、152设有多个槽部1311、1511。
[0091] 其中,若第一密封部件130和第二密封部件150具有相同结构,则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和第二密封部件150分别以上述阀本体120为基准而面向相反的方向。
[0092] 上述内侧凸缘部131和外侧凸缘部132可均呈环形。
[0093] 在上述流动转换阀100为四通阀的情况下,多个槽部1311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90°间隔设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321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90°间隔设置。如上所述,这是为了将流体的流动转换方向定为大约90°
[0094] 不同地,在上述流动转换阀100为三通阀的情况下,多个槽部1311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大于90°的间隔设置,多个第一突起部1321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大于90°的间隔设置。
[0095] 另一方面,上述加压板140、160与上述阀本体120一同旋转,并随着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将上述密封部件130、150朝向上述阀本体120加压。
[0096] 为了便于说明,上述加压板140、160能够以图2为基准分为配置于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的上部的第一加压板140和配置于上述第二密封部件150的下部的第二加压板160。
[0097] 具体地,上述第一加压板140随着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将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朝向上述阀本体120加压。
[0098] 具体地,上述第一加压板140朝向上述第一板121的外缘部侧加压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的外侧凸缘部132,从而使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能够密封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之间的间隔(即,流动空间C的上端部)。
[0099] 同样地,上述第二加压板160向上述第二板123的外缘部侧加压上述第二密封部件150的外侧凸缘部152,从而使上述第二密封部件150能够密封上述第二板123和上述外壳
110的内周面116之间的间隔(即,流动空间C的下端部)。
[0100] 上述加压板140、160,具体而言为上述第一加压板140和第二加压板160可分别包括:底座部141、161,具有用于插入转轴的贯通孔142、162;多个加压部143、163,从上述底座部141、161分别以放射形延伸;以及加强筋147、167,设在相邻的两个加压部143、163之间。
[0101] 上述加压部143、163各自设有朝向密封部件130、150延伸的加压突起143a、163a。
[0102] 其中,在上述流路转换阀100为四通阀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加压部143、163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90°间隔设置,由此,各加压突起143a、163a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90°间隔设置。
[0103] 不同地,在上述流路转换阀100为三通阀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加压部143、163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大于90°的间隔设置,由此,各加压突起143a、463a可分别以转轴S为基准,以大于90°的间隔设置。
[0104] 上述加压部143、163的加压突起143a、163a可设置于与上述密封部件130、150的第一突起部1321相对应的位置。
[0105] 即,随着上述加压板140、160的旋转,上述加压突起143a、163a可选择性地与上述密封部件130、150的第一突起部1321相接触或与上述第一突起部1321分离。
[0106] 若上述加压突起143a、163a与第一突起部1321相接触,则上述加压部143、163朝向上述阀本体120侧加压各密封部件130、160。
[0107] 上述第一加压板140和第二加压板160可具有相同的结构及形状,只是在组装过程中,上下表面可能会设置为面对相反的方向。即,参照图2,第一加压板140、第二加压板160分别以阀本体120为基准面向相反的方向。
[0108] 如上所述,在上述阀本体120设有插槽1221、1231。
[0109] 其中,可在上述加强筋147和167上分别设置插入突起147a、167a,上述插入突起147a、167a向上述阀本体120侧延伸并插入于上述插槽1221、1321。
[0110] 借助这种结构,当转轴S旋转时,由于上述插槽1221、1231和上述插入突起147a、167a的接合,上述加压板140、160和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可相互被约束。
[0111] 即,上述转轴S的转矩可通过上述阀本体120向加压板140、160传递,并能通过上述加压板140、160向上述阀本体120传递。
[0112] 根据一实施方式,在上述加压板140、160借助上述转轴S的旋转来旋转的情况下,加压板140、160的转矩能够通过插入于上述插槽1221、1231的插入突起147a、167a而向上述阀本体120传递。
[0113] 在长度相对较长的转轴S使阀本体120直接旋转的情况下,转轴S的旋转轴可能会因加工误差或组装公差而变形。因此,上述转轴S可能不会直接使阀本体120旋转,而是直接使上述加压板140、160旋转。
[0114] 以上,说明了通过加压板140、160对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加压,从而密封由外壳110和阀本体120形成的流动空间C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实施例。
[0115] 然而,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密封流动空间C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仅在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结束时,即在流路转换过程结束时才会实现。
[0116] 具体地,在上述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上述加压板140、160开始向上述阀本体120加压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并随着上述阀本体120的流动转换过程的结束,上述加压板140、160可使上述密封部件130、150与上述阀本体120相接触。
[0117] 并且,在上述阀本体120旋转的过程中,即在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若由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密封上述流动空间C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则会在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和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之间产生摩擦,由此,可能导致密封部件130、150受损。
[0118] 因此,优选地,在上述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上述密封部件130、150与对应于外壳110的内周面116的阀本体120的外缘部隔开。
[0119] 为此,可在上述阀本体120设有多个第二突起部(也称之为“第二凸轮部”)1241,上述多个第二突起部1241用于向上述加压板140、160侧加压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并且,可在上述密封部件130、150设有多个槽部1311、1511,供上述第二突起部1241插入。
[0120] 具体地,在上述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上述第二突起部1241使上述密封部件130、150与对应于外壳110的内周面116的阀本体120的外缘部隔开,并且,若上述阀本体120的流路转换过程结束,则上述第二突起部1241可插入于上述槽部1311、1511。
[0121] 即,在流路转换过程中,上述密封部件130、150与阀本体120的外缘部隔开与上述第二突起部1241的高度相对应的距离。
[0122] 另一方面,在加压板140、160的加压部143、163对密封部件130、150的第一突起部1321进行加压的情况下,上述阀本体120的第二突起部1241可插入于上述槽部1311。
[0123] 总而言之,随着上述阀本体120的旋转,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可反复进行上下移动,并且,可对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进行密封或与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分离。
[0124] 即,由于密封部件130、150的向上移动及向下移动均由机械性凸轮结构(第一凸轮部、第二凸轮部)构成,因此密封性能不会因外部环境而变化。
[0125] 另一方面,为了均匀地分配加压力,并防止由摩擦引起的损伤,上述第一突起部1321、第二突起部1241及上述槽部1311可分别具有多个倾斜部和/或曲面部。
[0126] 图5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100的工作状态的俯视图。
[0127] 另一方面,转轴上述密封部件130、150,具体而言为第一密封部件130和第二密封部件150可能不会被转轴S旋转。
[0128] 这是因为,若第一密封部件130及第二密封部件150与阀本体120一同旋转,则存在第一密封部件130及第二密封部件150会因摩擦而受损的很大的可能性,并且,存在制冷剂因第一密封部件130及第二密封部件150的磨损而泄漏的危险。
[0129] 为此,在上述阀本体120旋转的情况下,上述流路转换阀100还可以包括引导销170,上述引导销170为了防止上述密封部件130、150的旋转而安装于上述密封部件130、
150。
[0130] 上述引导销170可固定于设在密封部件130、150的连接杆133、153上的连接孔1331中。并且,上述流路转换阀100还可以包括盖部件(未图示),上述盖部件安装于上述外壳110以包围上述加压板140和160,而上述引导销170可固定于上述盖部件。
[0131] 根据一实施方式,每个上述引导销170的两个纵向端部可借助盖部件及连接孔1331分别固定。
[0132] 参照图5的(a)部分,在上述转轴S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约90°的情况下,向第一接口111流入的制冷剂可从第二接口112排出,向第四接口114流入的制冷剂可从第三接口113流出。
[0133] 参照图5的(b)部分,在上述转轴S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约90°的情况下,向第一接口111流入的制冷剂可从第四接口114排出,向第二接口112流入的制冷剂可从第三接口113排出。
[0134] 并且,加压板140可在上述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与上述引导销170分离,并且,若上述阀本体120的流路转换结束,则上述加压板140可以与上述引导销170相接触。为此,上述加压板140的每个加压部143均可设有供上述引导销170插入的收容槽148。
[0135] 即,上述引导销170可执行防止上述密封部件130、150的旋转的功能,并能执行约束(限制)上述加压板140的旋转半径的挡止部的功能。
[0136] 图6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100的第一工作状态的剖视图,图7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100的第一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立体图,图8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100的第一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剖视图。
[0137] 图6至图8为用于说明在阀本体120的旋转结束后,即流路转换过程结束之后的各构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图,为了便于说明,仅对通过第一密封部件130和第一加压板140来密封流动空间C的上端部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0138] 若上述阀本体120的流路转换结束,则随着上述第一加压板140的旋转,上述加压突起143a与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的第一突起部1321相接触,从而上述加压突起143a朝向上述第一板122侧加压上述第一突起部1321。
[0139] 因此,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可以与上述阀本体120的外缘部相紧贴。即,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密封上述第一板122和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之间的间隙(流动空间C的上端部)。
[0140]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板122的纵向端部(外缘部)的厚度可小于其余部分的厚度。具体地,可在上述第一板122的外缘部形成阶形表面122a。
[0141] 并且,可在形成上述流动空间C的上述外壳110的内周面116和其余内周面的边界部设置阶形表面116a。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可放置在并紧贴于上述外壳110的阶形表面116a和上述第一板122的阶形表面122a上。
[0142] 并且,在第一加压板140的加压部143加压第一密封部件130的第一突起部1321的情况下,上述阀本体120的第二突起部1241插入于上述槽部1311。
[0143] 并且,上述第一板122的挡止部1222可以与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的连接杆133相接触。
[0144]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的外侧凸缘部132可包括框架132a和包围上述框架132a的橡胶膜132b,上述橡胶膜132b能够放置在及紧贴于上述外壳110的阶形表面116a和上述第一板122的阶形表面122a上。
[0145] 并且,在通过第二密封部件150来密封上述流动空间C的下端部的情况下,第二板123和第二密封部件150的关系及第二密封部件150和第二加压板160的关系与第一板122和第一密封部件130的关系及第一密封部件130和第一加压板140的关系相同。
[0146] 图9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第二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立体图,图10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流路转换阀的第二工作状态的一些主要构成元件的剖视图。
[0147] 图9及图10为用于说明在阀本体120的旋转过程中,即流路转换过程中的各构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图。
[0148] 在上述阀本体120转换流路的过程中,随着上述第一加压板140的旋转,上述加压突起143a与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的第一突起部1321分离。
[0149] 并且,上述阀本体120的第二突起部1241与上述阀本体120的上述槽部1311分离。
[0150] 因此,上述第一密封部件130的外缘部(外侧凸缘部)与阀本体120的外缘部隔开与上述第二突起部1241的高度相对应的距离。
[0151] 发明的实施方式
[0152] 如上所述,相关的说明已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了充分论述。
[0153] 工业上的实用性
[0154]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以整体或部分性的方式适用于流路转换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