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及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085684.4

文献号 : CN10463149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绍斌李凯凯冯伟刘经国游川孟庆龙

申请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首尾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框架,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处相连,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中心相连并延伸出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下端设有弯钩,所述螺杆的上端设有螺母;本发明还公开一种调位系统。本发明作业时间短,作业简便,安全性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首尾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框架,所述等腰三角形框架设有位于其中线上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处相连,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中心相连并延伸出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下端设有弯钩,所述螺杆的上端设有螺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加强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支撑梁和加强梁均为镀锌钢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弯钩角度为180度。

5.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装置的系统,包括钢筋笼,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卡槽卡设在所述钢筋笼的一个主筋上,一侧所述螺杆的弯钩钩住所述大型构件,另一侧所述螺杆的弯钩钩住所述钢筋笼的另一个主筋,通过螺母调节所述大型构件的位置。

说明书 :

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海底隧道的沉管预制中,接头缓冲抗压是沉管预制的关键,其中端头大型混凝剪力键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用来减缓沉管节段对接过程受到剪力,防止接头断
裂,从而保护其它大型构件的一种剪力键,在深海巨大压力下可以有效减缓压力,延长沉管
寿命。现有方案是通过吊车悬挂固定钢筋笼内大型构件,完成钢筋笼匹配和混凝土浇筑。
[0003] 现有吊车固定方案,虽然可以起到调位作用,但钢筋笼内大型构件数量较多,且吊车数量不足,首先导致延长作业时间;其次高空吊装,不能保证构件安装精度;最后,吊车属于大型机械设备,长时间的吊装作业不仅影响后续工序施工,且存在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0004]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减少以往通过吊车调位时作业时间长,作业人员施工繁琐,施工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长度相等,所
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首尾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框架,所述等腰三角形
框架设有位于其中线上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
接处相连,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中心相连并延伸出所述第三连接杆,
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
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下端设有弯钩,所述螺杆的上端设有螺母。
[0008] 其中,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加强梁。
[0009]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支撑梁和加强梁均为镀锌钢管。
[0010] 其中,所述螺杆的弯钩角度为180度。
[001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如上述技术方案的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装置的系统,包括钢筋笼,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卡槽卡设在所述钢筋笼的一个主筋上,一侧所述螺
杆的弯钩钩住所述大型构件,另一侧所述螺杆的弯钩钩住所述钢筋笼的另一个主筋,通过
螺母调节所述大型构件的位置。
[0012] (三)有益效果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14]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及系统,所述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
连接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首尾相连构成等腰三角形
框架,所述等腰三角形框架设有位于其中线上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
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处相连,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中心相连并延
伸出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支撑梁的延伸段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
设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下端设有弯钩,所述螺杆的上
端设有螺母;当大型构件安装于钢筋笼内时,通过所述支撑梁上的卡槽将大型构件固定在
钢筋笼的主筋上,一端螺杆的弯钩固定于大型构件上,另一端的弯钩与钢筋笼的主筋相连,
大致粗调后再通过螺母旋转控制所述大型构件的位置精度;从而方便所述大型构件的安
装,也便于控制调节精度,作业简便、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的主视图;
[0016] 图2为本发明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17] 图中:1: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第三连接杆;4:支撑梁;5:加强梁;6:卡槽;7:螺杆;8:弯钩;9: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19]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的装置,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第三连接杆3,为了保证受力平衡,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
连接杆2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和第三连接杆3首尾相连构成等腰三
角形框架,所述等腰三角形框架结构稳定、可靠;具体地,等腰三角形框架采用两腰长度分
别1m,底边为1.5m,规格为50×80×1.0~1.5的矩形镀锌钢管,所述等腰三角形框架设有位
于其中线上的支撑梁4,支撑梁4可以采用型号为50×100×1的矩形镀锌钢管,与同等强度
的材料相比较,质量较轻且易于操作,减少作业时间;所述支撑梁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
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连接处相连,所述支撑梁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3的中心相连并
延伸出所述第三连接杆3,所述支撑梁4的延伸段的端部设有卡槽6,所述卡槽6的具体设置
形式可以为在所述支撑梁4的延伸段的端部焊接单面开口的矩形镀锌钢管,所述矩形镀锌
钢管的开口即为所述卡槽6的开口,整个框架的所述连接均为无缝焊接;所述第三连接杆3
的两端分别设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螺杆7,优选采用等级为B8M镀锌螺
杆7,所述螺杆7的下端设有弯钩8,所述螺杆7的上端设有螺母9,通过旋转螺母9伸缩螺杆7。
本发明采用卡槽6固定,利用杠杆原理起到大型构件调位的效果,当大型构件安装于钢筋笼
内时,由于自重下垂,无法成功匹配,该调位装置则通过支撑梁4底部的卡槽6将整体构架固
定在钢筋笼的横向主筋上,一端螺杆7的弯钩8固定于大型构件上,另一端螺杆7的弯钩8与
主筋相连,大致粗调后再通过螺母9旋转控制大型构件的位置精度。整体体积较小,对后续
施工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0021] 其中,所述支撑梁4的延伸段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3的加强梁5,加强梁5优选采用20×40×0.5矩形镀锌钢管,用于增强整体结构的抗拉抗压强度。
[0022] 其中,所述螺杆7的弯钩8角度优选为180度,从而使得弯钩8连接牢靠。
[002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如上述技术方案的针对钢筋笼内大型构件调位装置的系统,包括钢筋笼,所述支撑梁4的延伸段的卡槽6卡设在所述钢筋笼的一个主筋上,一侧所述
螺杆7的弯钩8钩住所述大型构件,另一侧所述螺杆7的弯钩8钩住所述钢筋笼的另一个主
筋,通过螺母9调节所述大型构件的位置,可以精确调节大型构件的位置,保证精度;而且调节方便,安全性高。
[0024] 本发明采用屋架式结构,稳定性强;两端头利用螺杆7调节,起到减小误差的作用。
[002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