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020867.8

文献号 : CN10467482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袁子有王立彬樊宇姣杨玉兰李跃强李瑞鸿侯攀周宇龙郭中岳陈宇清

申请人 : 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竖向排渗井(7)的位置;步骤2、将保护套管(13)固定于该位置处;步骤3、将塑料盲体(9)插入保护套管(13),塑料盲体(9)和保护套管(13)之间形成环形容纳空腔;步骤4、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11);步骤5、坝前滩顶均匀分散放矿;步骤6、拔出保护套管(13)。该施工方法可有效防止预埋竖向排渗井在放矿过程中遭尾矿泥淤堵的问题,该方法简单便于施工且不过度增加费用,最重要的是可保证竖向排渗井的后期排渗效果,确保尾矿库的运行安全。

权利要求 :

1.一种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竖向排渗井(7)在横向排渗盲沟(6)上的位置;

步骤2、将保护套管(13)固定于该位置处,保护套管(13)沿竖直方向设置;

步骤3、将塑料盲体(9)插入保护套管(13)并使塑料盲体(9)固定,塑料盲体(9)和保护套管(13)之间形成环形容纳空腔;

步骤4、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11);

步骤5、坝前滩顶均匀分散放矿,待放矿滩面上升至保护套管(13)的上端前停止放矿,向上拔保护套管(13),使保护套管(13)上移一段距离,当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11)的竖直高度小于竖向排渗井(7)的设计高度时,返回步骤3;当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11)的竖直高度达到竖向排渗井(7)的设计高度时,进行下一步;

步骤6、拔出保护套管(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保护套管(13)为钢管或塑料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将保护套管(13)固定于该位置处后,在保护套管(13)的内壁面设置一层砂网(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砂网(12)的目数为100目或150目,砂网(12)的搭接长度为2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将包裹土工布的塑料盲体(9)插入保护套管(13)并使塑料盲体(9)固定,塑料盲体(9)的轴线与保护套管(13)的轴线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配级粒料(11),配级粒料(11)的粒径为10mm~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待所述放矿滩面上升至保护套管(13)的上端前10cm停止放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保护套管(13)上移一段距离后,保护套管(13)的下端位于该放矿滩面以下200mm。

说明书 :

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矿山开采中的尾矿坝坝体排渗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专利CN 102041845A,公开日期2011年5月4日,公开了《一种有效降低尾矿库堆积坝浸润线的联合排渗系统》。该系统是由竖向排渗井、平行坝轴线的横向排渗盲沟以及垂直坝轴线的纵向排渗管组成。该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竖向排渗井由于缺少有效防护,常常发生尾矿泥淤堵现象,导致尾矿坝的后期排渗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尾矿泥淤堵竖向排渗井降低排渗效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可有效防止预埋竖向排渗井在放矿过程中遭尾矿泥淤堵的问题,该方法简单便于施工且不过度增加费用,最重要的是可保证竖向排渗井的后期排渗效果,确保尾矿库的运行安全。
[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 步骤1、确定竖向排渗井在横向排渗盲沟上的位置;
[0006] 步骤2、将保护套管固定于该位置处,保护套管沿竖直方向设置;
[0007] 步骤3、将塑料盲体插入保护套管并使塑料盲体固定,塑料盲体和保护套管之间形成环形容纳空腔;
[0008] 步骤4、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
[0009] 步骤5、坝前滩顶均匀分散放矿,待放矿滩面上升至保护套管的上端前停止放矿,向上拔保护套管,使保护套管上移一段距离,当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的竖直高度小于竖向排渗井的设计高度时,返回步骤3;当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的竖直高度达到竖向排渗井的设计高度时,进行下一步;
[0010] 步骤6、拔出保护套管。
[0011] 保护套管为钢管或塑料管。
[0012] 在步骤2中,将保护套管固定于该位置处后,在保护套管的内壁面设置一层砂网。
[0013] 砂网的目数为100目或150目,砂网的搭接长度为200mm。
[0014] 在步骤3中,将包裹土工布的塑料盲体插入保护套管并使塑料盲体固定,塑料盲体的轴线与保护套管的轴线重合。
[0015] 在步骤4中,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配级粒料,配级粒料的粒径为10mm~30mm。
[0016] 在步骤5中,待所述放矿滩面上升至保护套管的上端前10cm停止放矿。
[0017] 在步骤5中,保护套管上移一段距离后,保护套管的下端位于该放矿滩面以下200mm。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施工方法可有效防止预埋竖向排渗井在放矿过程中遭尾矿泥淤堵的问题,该方法简单便于施工且不过度增加费用,最重要的是可保证竖向排渗井的后期排渗效果,确保尾矿库的运行安全。

附图说明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0] 图1为尾矿坝三维立体排渗系统的埋设示意图。
[0021] 图2为尾矿坝的竖向排渗井的示意图。
[0022] 其中1.初期坝,2.尾矿坝,3.坝面排水沟,4.子坝,5.尾矿滩面,6.横向排渗盲沟,7.竖向排渗井,8.纵向排渗管,9.塑料盲体,10.土工布,11.级配粒料,12.砂网,13.保护套管;
[0023] L.排渗井距坝面排水沟的距离,H.竖向排渗井分节施工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5] 一种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在施工前,尾矿坝含有初期坝1、尾矿坝2、坝面排水沟3、子坝4、尾矿滩面5、横向排渗盲沟6和纵向排渗管8,如图1所示。
[0026] 该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0027] 步骤1、确定竖向排渗井7在横向排渗盲沟6上的位置;具体的,测量放线,按设计参数要求将竖向排渗井7在平行于坝轴线的横向排渗盲沟6上进行定位。
[0028] 步骤2、将保护套管13通过支架固定于该位置处(即如图2中梯形处),保护套管13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保护套管13的内壁面套设一层砂网12。
[0029] 步骤3、将包裹有土工布10的塑料盲体9(有部分人也称其为塑料盲管)插入保护套管13并使塑料盲体9的下端与横向排渗盲沟6内的塑料盲体9相接触,然后使插入保护套管13的塑料盲体9固定,塑料盲体9的轴线与保护套管13的轴线重合,塑料盲体9和保护套管13之间形成环形容纳空腔;
[0030] 步骤4、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粒径为10mm~30mm的配级粒料11;
[0031] 步骤5、坝前滩顶均匀分散放矿,待放矿滩面上升至保护套管13的上端前停止放矿,向上拔保护套管13,使保护套管13上移一段距离,当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11的竖直高度小于竖向排渗井7的设计高度时,返回进行步骤3;当向该环形容纳空腔内投放甩尾废石或配级粒料11的竖直高度达到竖向排渗井7的设计高度时,进行下一步;
[0032] 步骤6、拔出保护套管13,该竖向排渗井7制作完成。如图2所示,排渗井距坝面排水沟的距离为L,。
[0033] 该尾矿坝竖向排渗井的施工方法采取预埋方式分节施工,即保护套管13和塑料盲体9的长度均小于竖向排渗井7的设计高度,保护套管13有一节,塑料盲体9有多节,一节保护套管13和塑料盲体9的分节长度可根据当期运行子坝高度或现场施工条件确定。另外,放矿分次进行,竖向排渗井分节施工的高度为H(即一节保护套管13的长度),每次放矿可以使放矿滩面上升一定的高度(即每次放矿使放矿滩面上升到保护套管13的上端以下10cm处停止放矿),保护套管13在分节施工的过程中一步步上移,逐步形成该竖向排渗井7。在步骤5中,保护套管13每次上移后,保护套管13的下端位于此次放矿形成的放矿滩面以下200mm。施工结束后拔出保护套管13,这样既可有效防止预埋竖向排渗井在放矿过程中遭尾矿泥淤堵的问题,又可保证竖向排渗井的后期排渗效果,另外,保护套管13还可以重复循环使用不过度增加费用。
[0034]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管13可以为钢管或塑料管。砂网12的目数为100目或150目,砂网12为一个矩形相对的两个边搭接形成的圆筒形,砂网12紧贴保护套管13的内壁表面,砂网12的搭接长度为200mm。
[003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