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担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58966.2

文献号 : CN1046884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丽专

申请人 : 陈丽专

摘要 :

一种医用担架,包括支撑板、角度调节装置、卡扣装置、底座、第一托杆装置及第二托杆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角度调节装置及第二角度调节装置,第一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半圆部及第二支撑杆,第二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第一弹簧、定位杆、第四支撑杆及紧固件,卡扣装置包括第一卡扣杆及第二卡扣杆,底座的下表面设有支撑块,第一托杆装置包括第一按压杆、第一托杆、第二海绵垫、第二弹簧、第一水平杆、第二水平杆、定位板及支撑架,第二托杆装置包括第二按压杆、第二托杆、第三海绵垫、第三弹簧、矩形杆、支撑座、旋转杆、定位座、第四弹簧及移动杆。本发明能使得支撑板上的病人保持水平,减少了病人的不适感。

权利要求 :

1.一种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担架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角度调节装置、卡扣装置、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下方的底座、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右侧的第一托杆装置及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左侧的第二托杆装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一海绵垫,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角度调节装置及位于右侧的第二角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一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一支撑杆下方的半圆部及位于所述半圆部下方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内部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下方的定位杆、位于所述定位杆下方的第四支撑杆及位于所述定位杆右侧的紧固件,所述卡扣装置包括第一卡扣杆及位于所述第一卡扣杆右侧的第二卡扣杆,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设有若干支撑块,所述第一托杆装置包括第一按压杆、位于所述第一按压杆下方的第一托杆、位于所述第一托杆下方的第二海绵垫、位于所述第一托杆上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托杆左侧的第一水平杆、位于所述第一按压杆左侧的第二水平杆、定位板及位于所述定位板左侧的支撑架,所述第二托杆装置包括第二按压杆、位于所述第二按压杆下方的第二托杆、位于所述第二托杆下方的第三海绵垫、位于所述第二托杆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托杆右侧的矩形杆、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支撑座、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的旋转杆、位于所述旋转杆上方的定位座、位于所述定位座内部的第四弹簧及位于所述第四弹簧下方的移动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半圆部呈半圆形,所述半圆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半圆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定位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定位腔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定位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第四支撑杆轴转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呈T字型,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左侧的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竖直部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水平部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左端穿过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右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内部且顶靠在所述定位杆的右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杆呈L型,所述第一按压杆包括第二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部右侧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杆呈Z字型,所述第一托杆的左表面与所述底座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垫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垫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托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用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托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说明书 :

一种医用担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担架。

背景技术

[0002] 担架是急诊抢救中用于转移病人的装置,在地面环境较为恶劣或是走楼梯时,担架难以保持平衡,容易给病人造成不适,严重时很容易使病人从担架上滑落而引发事故。
[0003]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医用担架。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医用担架,所述医用担架包括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角度调节装置、卡扣装置、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下方的底座、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右侧的第一托杆装置及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左侧的第二托杆装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一海绵垫,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角度调节装置及位于右侧的第二角度调节装置,所述第一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一支撑杆下方的半圆部及位于所述半圆部下方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角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内部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下方的定位杆、位于所述定位杆下方的第四支撑杆及位于所述定位杆右侧的紧固件,所述卡扣装置包括第一卡扣杆及位于所述第一卡扣杆右侧的第二卡扣杆,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设有若干支撑块,所述第一托杆装置包括第一按压杆、位于所述第一按压杆下方的第一托杆、位于所述第一托杆下方的第二海绵垫、位于所述第一托杆上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托杆左侧的第一水平杆、位于所述第一按压杆左侧的第二水平杆、定位板及位于所述定位板左侧的支撑架,所述第二托杆装置包括第二按压杆、位于所述第二按压杆下方的第二托杆、位于所述第二托杆下方的第三海绵垫、位于所述第二托杆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托杆右侧的矩形杆、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支撑座、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的旋转杆、位于所述旋转杆上方的定位座、位于所述定位座内部的第四弹簧及位于所述第四弹簧下方的移动杆。
[0007]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半圆部呈半圆形,所述半圆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08] 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半圆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
[0009] 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定位腔。
[0010] 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定位腔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腔中且可以在所述定位腔中上下移动。
[0011] 所述第四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定位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第四支撑杆轴转连接。
[0012] 所述紧固件呈T字型,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左侧的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竖直部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水平部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左端穿过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右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内部且顶靠在所述定位杆的右表面上。
[0013] 所述第一按压杆呈L型,所述第一按压杆包括第二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部右侧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4] 所述第一托杆呈Z字型,所述第一托杆的左表面与所述底座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垫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垫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托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5] 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托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6]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0017] 本发明医用担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由于海绵垫的设置,减少了抬担架的人员的不适感,同时由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支撑板的角度,从而即使在走楼梯时,也能使得支撑板上的病人保持水平,减少了病人的不适感,同时减轻了抬担架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由于卡扣装置的设置,可以防止支撑板过度旋转,提高担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医用担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医用担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医用担架包括支撑板1、位于所述支撑板1下方的角度调节装置2、卡扣装置3、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2下方的底座4、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2右侧的第一托杆装置5及位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2左侧的第二托杆装置6。
[0021]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1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1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1上设有第一海绵垫11,所述第一海绵垫11设有两本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海绵垫1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海绵垫11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病人躺在所述支撑板1的上方。
[0022] 如图1所示,所述角度调节装置2包括位于左侧的第一角度调节装置21及位于右侧的第二角度调节装置22。所述第一角度调节装置21包括第一支撑杆211、位于第一支撑杆211下方半圆部23及位于所述半圆部23下方的第二支撑杆212。所述第一支撑杆21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1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211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半圆部23呈半圆形,所述半圆部2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12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支撑杆21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12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2121,所述第一凹槽2121呈长方体,所述半圆部2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121中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1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半圆部2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2121中旋转。所述第二角度调节装置22包括第三支撑杆221、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221内部的第一弹簧222、位于所述第一弹簧222下方的定位杆223、位于所述定位杆223下方的第四支撑杆224及位于所述定位杆223右侧的紧固件225。所述第三支撑杆221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杆221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221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
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22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定位腔2211,所述定位腔22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弹簧222位于所述定位腔2211中,所述第一弹簧222的上端与所述定位腔22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22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杆22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223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223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腔2211中且可以在所述定位腔2211中上下移动。所述第四支撑杆224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支撑杆224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224的上端设有第二凹槽2241,所述第二凹槽2241呈长方体状。所述定位杆223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241中且与所述第四支撑杆224轴转连接,使得所述定位杆223可以围绕所述第四支撑杆224旋转。所述紧固件
225呈T字型,所述紧固件225包括第一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竖直部左侧的第一水平部,所述第一竖直部呈圆柱体,所述第一竖直部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水平部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左端穿过所述第三支撑杆221的右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三支撑杆221的内部且顶靠在所述定位杆223的右表面上,从而使得支撑板1的位置固定。
[0023] 如图1所示,所述卡扣装置3包括第一卡扣杆31及位于所述第一卡扣杆31右侧的第二卡扣杆32,所述第一卡扣杆31呈L型,所述第一卡扣杆3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扣杆32呈L字型,所述第二卡扣杆32的下端与所述底座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扣杆31与所述第二卡扣杆32卡扣在一起,从而防止所述支撑板1旋转角度过大。
[0024] 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4呈长方体,所述底座4水平放置,所述底座4的下表面设有若干支撑块41,所述支撑块41呈长方体,所述支撑块4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座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25]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托杆装置5包括第一按压杆51、位于所述第一按压杆51下方的第一托杆53、位于所述第一托杆53下方的第二海绵垫54、位于所述第一托杆53上方的第二弹簧55、位于所述第一托杆53左侧的第一水平杆56、位于所述第一按压杆51左侧的第二水平杆57、定位板58及位于所述定位板58左侧的支撑架59。所述第一按压杆51呈L型,所述第一按压杆51包括第二竖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部右侧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托杆53呈Z字型,所述第一托杆53的左表面与所述底座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垫54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垫54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海绵垫5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托杆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弹簧5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托杆5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平杆56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水平杆56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水平杆56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托杆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水平杆5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托杆53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二水平杆57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水平杆57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水平杆57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杆
57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水平杆56的左表面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定位板58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板58竖直放置,所述定位板58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矩形孔581,所述矩形孔
58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水平杆56及第二水平杆57贯穿所述矩形孔581,所述定位板58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左表面紧密接触。所述支撑架59呈L型,所述支撑架59的一端与所述底座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59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板58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将所述定位板58的固定连接。
[0026]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托杆装置6包括第二按压杆61、位于所述第二按压杆61下方的第二托杆62、位于所述第二托杆62下方的第三海绵垫63、位于所述第二托杆62上方的第三弹簧64、位于所述第二托杆62右侧的矩形杆65、位于所述底座4上方的支撑座66、设置于所述支撑座66上的旋转杆67、位于所述旋转杆67上方的定位座68、位于所述定位座68内部的第四弹簧60及位于所述第四弹簧60下方的移动杆69。所述第二按压杆61呈L型,所述第二按压杆61包括第三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三水平部下方的第三竖直部,所述第三水平部与所述第三竖直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托杆62呈Z字型,所述第二托杆62的右表面与所述底座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64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托杆6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垫63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海绵垫6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托杆6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杆65呈长方体,所述矩形杆65水平放置,所述矩形杆65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二托杆6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直部贯穿所述矩形杆65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矩形杆65滑动连接。所述支撑座66呈长方体,所述支撑座66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66的上端设有矩形槽661,所述矩形槽661呈长方体状。所述旋转杆67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67贯穿所述矩形槽661且与所述支撑座66轴转连接,使得所述旋转杆67可以旋转。所述定位座68呈长方体,所述定位座68竖直放置,所述定位座68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座68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矩形腔681,所述矩形腔68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弹簧60收容于所述矩形腔681中。所述移动杆69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杆69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矩形腔681中且可以在所述矩形腔681中上下移动,所述第四弹簧60的上端与所述矩形腔68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0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杆6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69的下端对准所述旋转杆67的右端,所述第三竖直部的下端对准所述旋转杆67的左端。
[0027]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医用担架使用时,首先让病人躺在支撑板1的上表面上,由于第一海绵垫11的设置,减少了病人的不适感。然后向上抬动第一托杆53及第二托杆62,使得担架向上移动,直至移动到需要的高度。然后可以将病人抬到需要的地方。当需要走楼梯时,旋转紧固件225的第一竖直部,使得第一水平部不再顶靠在所述定位杆223的右表面上,然后向下按压第一按压板51的第二水平部的上表面及第二按压板61的第三水平部的上表面,当向下按压第一按压板51的第二水平部的上表面时,使得支撑板1的右端向下移动,此时定位杆223向上顶所述第一弹簧222,使得第一弹簧222被压缩,同时定位杆223围绕其下端旋转。当向下按压第二按压杆61的第三水平部时,第三竖直部的下端向下顶靠旋转杆67的左端,然后旋转杆67旋转,使得其右端向上移动,然后顶靠移动杆69的下端,使得移动杆69上升,然后使得第四弹簧69被压缩,使得支撑板1的左端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支撑板1顺时针旋转,直至所述底座4与楼梯的斜度保持一致时,所述支撑板1呈保持水平状,然后旋紧紧固件225的第一竖直部,使得第一水平部顶靠在定位杆223的右表面上,从而使得支撑板1的位置固定,至此,本发明医用担架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002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