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装置、人工呼吸系统以及吸痰装置的操作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49678.2

文献号 : CN10470364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桥本泰弘竹泽真吾

申请人 : ULVAC机工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医疗种子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安全且自动地进行吸痰的吸痰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具有吸引管路、切换部、测定部以及控制部。上述吸引管路具有:吸引口,其能够吸引患者气道内产生的痰液;收纳部,其收纳被吸引的上述痰液,并且内部压力维持在负压。上述切换部配置于上述吸引管路,其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第1状态为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第2状态为阻断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测定部测定在上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上述收纳部的呼气。上述控制部能够在患者呼气时,使上述切换部由上述第2状态切换至上述第1状态,并且在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能够使上述切换部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吸引管路、切换部、测定部以及控制部,其中,所述吸引管路具有:吸引口,其能够吸引患者气道内产生的痰液;收纳部,其收纳被吸引的所述痰液,并且内部压力维持在负压;

所述切换部配置于所述吸引管路,其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1状态为所述吸引口和所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第2状态为阻断所述吸引口和所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

所述测定部测定在所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所述收纳部中的呼气量;

所述控制部能够在患者呼气时,使所述切换部由所述第2状态切换至所述第1状态,并且在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能够使所述切换部维持在所述第1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路还具有能够插入患者气道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包括能够与人工呼吸器相连接的第1通路,以及与所述吸引口连通的第2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具有:

气管软管,其内部形成有所述第1通路与所述第2通路;

气囊,其配置于所述气管软管的外周面,能够紧贴患者的气道;

第3通路,其形成于所述气管软管内,能够向所述气囊输送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口朝所述气管软管的径向开口,所述气囊包括结构部,所述结构部形成面向所述吸引口的空间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能够检测出患者的呼吸状态的检测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输出,来判断患者是否在呼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具有压力传感器,

所述插入部还具有第4通路,所述第4通路形成于所述气管软管内,且与所述第1通路相连通,所述第4通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部具有能够检测出所述气管软管内的气体的流向的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包括能够与负压源相连接并可更换的容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路还具有吸引软管,所述吸引软管连接在所述吸引口和所述收纳部之间,并且能够变形,所述切换部还具有能够使所述吸引软管打开和关闭的夹紧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切换部以第1时间保持在所述第1状态,被吸入的呼气量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定,当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切换部以比所述第

1时间更长的第2时间保持在所述第1状态。

11.一种人工呼吸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人工呼吸部、吸引管路、切换部、测定部以及控制部,其中,所述人工呼吸部对患者进行换气;

所述吸引管路具有:插入部,其插入患者的气道内,包括能够与人工呼吸部相连接的第

1通路,以及配置有吸引患者痰液的吸引口的第2通路;收纳部,其收纳患者的痰液,并且内部压力维持在负压;

所述切换部配置于所述吸引管路,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1状态为所述吸引口和所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第2状态为阻断所述吸引口以及所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

所述测定部测定在所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所述收纳部的呼气量;

所述控制部能够在患者呼气时,使所述切换部由所述第2状态切换至所述第1状态,当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所述控制部能够使所述切换部维持在所述第

1状态。

说明书 :

吸痰装置、人工呼吸系统以及吸痰装置的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痰装置、人工呼吸系统以及吸痰装置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对使用人工呼吸机的患者来说,需要定期地吸除气管中产生的痰液。这样的吸痰操作非常繁琐,且需要不分昼夜地进行,极大地增大了护士或护工等的负担。
[0003] 因此,自动进行吸痰操作的吸引装置为人们所公知。例如,专利文献1以及2中记载着,用于吸引通过切开气管而实施人工呼吸的患者的痰液的痰吸引装置。该痰吸引装置连续产生用于吸痰的负压,当痰液的吸引路径的负压升高时,痰液堵塞吸引软管,从而使负压升高。
[0004]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第2006/009283号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17273号
[0006]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以及2中记载的痰吸引装置的吸引套管配置于用于换气的气管套管的内部,因而,当不能被吸引的痰液积聚在气管套管的内部时,可能会阻碍换气。此外,当负压升高时,可能会对换气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0007] 鉴于以上情况,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安全地自动进行吸痰的吸痰装置。
[0008]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吸痰装置,具有吸引管路、切换部、测定部以及控制部。
[0009] 上述吸引管路具有:吸引口,其能够吸引患者气道内产生的痰液;收纳部,其收纳被吸引的上述痰液,并且内部压力维持在负压。
[0010] 上述切换部配置于上述吸引管路,其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第1状态为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第2状态为阻断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
[0011] 上述测定部测定在上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上述收纳部的呼气。
[0012] 上述控制部能够在患者呼气时,使上述切换部由上述第2状态切换至上述第1状态,并且在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能够使上述切换部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
[0013]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人工呼吸系统,具有人工呼吸部、吸引管路、切换部、测定部以及控制部。
[0014] 上述人工呼吸部对患者进行换气。
[0015] 上述吸引管路具有:插入部,其插入于患者的气道内,包括能够与人工呼吸部相连接的第1通路,以及配置有吸引患者的痰液的吸引口的第2通路;收纳部,其收纳患者的痰液,并且内部压力维持在负压。
[0016] 上述切换部配置于上述吸引管路,其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第1状态为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第2状态为阻断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
[0017] 上述测定部测定在上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上述收纳部的呼气。
[0018] 上述控制部能够在患者呼气时,使上述切换部由上述第2状态切换至上述第1状态,并且在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为规定值以下时,能够使上述切换部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
[0019]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吸痰装置的操作方法,上述吸痰装置具有:吸引管路,其具有吸引患者痰液的吸引口,以及收纳患者痰液的收纳部;切换部,其配置于上述吸引管路,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第1状态为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第2状态为阻断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测定部,其测定在上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上述收纳部的呼气;控制部,
[0020] 上述吸痰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
[0021] 上述控制部在患者呼气时,使上述切换部由上述第2状态切换至上述第1状态,[0022] 通过上述控制部对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定,[0023] 当判定为呼气量为规定值以下时,通过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切换部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

附图说明

[0024]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呼吸系统的大致结构图。
[0025] 图2为图1所示的吸痰装置的大致结构图。
[0026] 图3为图1所示的吸痰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0027] 图4为图2所示的容器的局部结构图。
[0028] 图5为关于由图3所示的检测部的压力传感器测定的气道内压的变化的典型例子的曲线图,其中,纵轴表示气道内压值、横轴表示时间。
[0029] 图6为说明图3所示的控制部(吸痰装置)的动作(操作)的流程图。
[0030] 图7为图2所示的插入部的立体图。
[0031] 图8为自图7的A-A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
[0032] 图9为图7所示的插管软管的局部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表示为在图7的L处剖切后的状态。
[0033] 图10为图7所示的插管软管以及气囊的俯视图。
[0034] 图11为自图10的B-B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
[0035] 图12为自图10的C-C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
[0036] 图13为参照例所涉及的插管软管以及气囊的俯视图。
[0037] 图14为自图13的D-D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
[0038] 图15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的大致结构图。
[0039] 图16为图15所示的气管软管(插管软管)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吸痰装置具备吸引管路、切换部、测定部以及控制部。
[0041] 上述吸引管路具有:吸引口,其能够吸引患者气道内产生的痰液;收纳部,其收纳被吸引的上述痰液,并且内部压力维持在负压。
[0042] 上述切换部配置于上述吸引管路,其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第1状态为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第2状态为阻断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
[0043] 上述测定部测定在上述第1状态下被吸引到上述收纳部的呼气。
[0044] 上述控制部能够在患者呼气时,使上述切换部由上述第2状态切换至上述第1状态,并且在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能够使上述切换部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
[0045] 利用上述吸痰装置,在第1状态下被吸引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吸引口附近有可能被痰液堵塞,此时,(使切换部)保持第1状态,进行痰液的吸引。即,利用患者的呼气,能够确认痰吸引的必要性,以及进行吸引处理。从而,能够在不影响患者的呼吸状态的情况下,自动地进行痰液的吸引。再者,因为可以频繁地吸引痰液,所以能够在患者诉苦前,吸引痰液。因此,能够安全且自动地进行痰液的吸引。
[0046] 优选上述吸引管路具有能够插入患者气道的插入部,上述插入部包括能够与人工呼吸器连接的第1通路,以及与上述吸引口连通的第2通路。
[0047] 从而,上述吸痰装置通过插入部能够与人工呼吸器连接。因此,能够对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患者自动地进行痰液的吸引,并且能够减轻护士等的负担。另外,能够在不妨碍人工呼吸器的换气的状态下,进行吸引处理。
[0048] 优选上述插入部具有:气管软管,其在内部形成有上述第1通路与上述第2通路;气囊,其配置于上述气管软管的外周面,能够紧贴患者的气道;第3通路,其形成于上述气管软管内,能够向上述气囊输送空气。
[0049] 从而,用于通过人工呼吸进行换气的第1通路、用于吸引痰液的第2通路以及用于气囊扩张的第3通路能够在气管软管的内部一体形成。因此,与具有多个独立的管路等的结构相比,采用该结构,扩张的气囊与气管软管的外周面更易于贴紧,通过人工呼吸器进行换气时不易发生气体泄漏。再者,与具有多个独立的管路等的结构相比,采用该结构能够降低使患者感染的风险和侵袭性,提高安全性。
[0050] 优选上述吸引口朝上述气管软管的径向开口,上述气囊包括结构部,上述结构部形成面向上述吸引口的空间部。
[0051] 从而,吸引口与气道相向形成,如此配置能够使吸引口易于吸引积聚在气管内壁的痰液。另外,通过结构部,能够使痰液易于流入面向吸引口的空间部。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吸引,且在痰液少的时候能够安全地进行吸引。
[0052] 另外,优选上述吸痰装置具有能够检测出患者的呼吸状态的检测部,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检测部的输出,来判断患者是否在呼气。
[0053] 从而,控制部能够根据吸痰装置自身具备的检测部的输出,适当地使切换部切换至第1状态。
[0054] 具体地说,优选上述检测部具有压力传感器,上述插入部还具有第4通路,上述第4通路形成于上述气管软管内,并且与上述第1通路相连通,
[0055] 上述第4通路与上述压力传感器相连接。
[0056] 从而,检测部的压力传感器能够通过第4通路,来测定第1通路内的压力。即,压力传感器能够测定气道内压,检测出患者在呼气。另外,第4通路也可以在插管软管内一体形成。
[0057] 或者,优选上述检测部具有能够检测出上述气管软管内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传感器。
[0058] 从而,即使在患者进行自主呼吸时,也能够确切地掌握患者的呼吸状态。因此,在由依赖于人工呼吸器的重症到脱离人工呼吸器的一系列治疗过程中,均能够使用上述吸痰装置。
[0059] 优选上述收纳部包括能够与负压源相连接并可更换的容器。
[0060] 从而,能够卫生地处理收纳痰液的容器。另外,由于不需要对容器内部进行清洗,因而能够减轻护士等的负担。
[0061] 优选上述吸引管路还具有吸引软管,上述吸引软管连接在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并且能够变形,上述切换部具有能够使上述吸引软管打开和关闭的夹紧部件。
[0062] 从而,能够通过夹紧部件自外部使吸引软管开闭,并且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进行第1和第2状态的切换。
[0063] 优选上述控制部对上述切换部以第1时间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被吸入的呼气量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定,当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切换部以比上述第1时间更长的第2时间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
[0064] 从而,用于确定吸痰的必要性的时间能够较用于吸痰的时间缩短。即,能够缩短成为第1状态的时间,抑制收纳部内的压力变动。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将收纳部内的压力维持在负压的负压源等的耗电量等。
[0065]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呼吸系统具有人工呼吸部、吸引管路、切换部、测定部以及控制部。
[0066] 上述人工呼吸部对患者进行换气。
[0067] 上述呼吸管路具有:插入部,其插入患者的气道内,包括能够与人工呼吸部相连接第1通路,以及配置有吸引患者痰液的吸引口的第2通路;收纳部,其收纳患者的痰液,并且内部压力维持在负压。
[0068] 上述切换部配置于上述吸引管路,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第1状态为上述呼吸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第2状态为阻断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
[0069] 上述测定部测定在上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上述收纳部的呼气。
[0070] 上述控制部在患者呼气时,使上述切换部由上述第2状态切换至上述第1状态,并且在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能够使上述切换部保持在上述第1状态。
[0071]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的操作方法,上述吸痰装置具有:
[0072] 吸引管路,其具有吸引患者痰液的吸引口,以及收纳患者痰液的收纳部;
[0073] 切换部,其配置于上述吸引管路,能够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上述第1状态为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状态,上述第2状态为阻断上述吸引口和上述收纳部之间相连通的第2状态;
[0074] 测定部,其测定在上述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上述收纳部的呼气;
[0075] 控制部;
[0076] 上述吸痰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
[0077] 上述控制部在患者呼气时,使上述切换部自上述第2状态切换至上述第1状态;
[0078] 通过上述控制部对由上述测定部测定出的呼气量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定;
[0079] 当判定为呼气量不足规定值时,通过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切换部保持在第1状态。
[0080]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81] <第1实施方式>
[0082] [人工呼吸系统]
[0083]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呼吸系统的大致结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呼吸系统具有人工呼吸器(人工呼吸部)2和吸痰装置3。人工呼吸系统1,例如能够通过人工呼吸器2对仰卧位的患者P进行人工呼吸处理。人工呼吸器2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呼吸器2,例如可适用气管插管。下面,对人工呼吸器2的一个结构例进行说明。
[0084] 人工呼吸器2具有主体21、吸气回路22、呼气回路23以及连接部24。人工呼吸器2能够将具有规定氧气浓度的吸入气体由主体21经由吸气回路22供给患者P,将来自患者P的呼出气体经由呼气回路23排出,从而对患者P进行换气。
[0085] 主体21可以具有送风机,该送风机配置在该主体21的内部。该送风机例如吸入来自未图示的氧气源的氧和空气,通过吸入阀等,将规定浓度及规定压力的氧气送至吸气回路22。另外,自呼气回路23排出的呼出气体通过呼气阀等被排出到大气中。
[0086] 或者,主体21还可以具有储气罐等。从而,能够将被送风机等加压的氧气预先储存在储气罐内,并且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氧气的输出。
[0087] 连接部24具有Y字形的管状结构。即,连接部24具有与插入患者的气道的插入部44相连接的一端部,以及分别与吸气回路22以及呼气回路23相连接的2支分叉的另一端部。在连接部24的与吸气回路22相连接的管路内,例如可以配置用于防止感染的过滤器等。
[0088] 另外,人工呼吸器2可以具有捆束吸气回路22和呼气回路23,并在规定位置对两者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25。并且,人工呼吸器2可以具有与主体2连接的显示部26。显示部26例如由触摸屏显示器等构成,能够显示患者P的呼吸状态等,进行换气模式的选择等的输入操作。再者,人工呼吸器2可以适当地具有通报患者P的呼吸状态异常的警报装置以及给患者P的气道进行加湿等的雾化器。
[0089] 使用人工呼吸器2的患者P不能自行将痰液排出气道外。因此,痰液积聚在气道内,可能会妨碍通过人工呼吸器2进行换气。因此,需要频繁地进行痰液的吸引处理,增大了护士或护工等的负担。
[0090]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呼吸系统1具有吸痰装置3,对不能自主呼吸的重症的患者P能够自动地进行痰液的吸引处理。下面,说明吸痰装置3的结构。
[0091] [吸痰装置]
[0092] 图2、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3,图2为吸痰装置3的大致结构图,图3为表示吸痰装置3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吸痰装置3具有吸引管路4、切换部5、检测部6、测定部7以及控制部8,其中,控制部8能够控制通过吸引管路4进行的痰液吸引。另外,切换部5、测定部7、控制部8、吸引管路4以及检测部6的一部分配置于吸痰装置3的箱体30内部。
[0093] [吸引管路]
[0094] 吸引管路4具有吸引口41、吸引软管42、收纳部43、以及插入部44。即吸引管路4能够自吸引口41吸引患者气道内产生的痰液,并将该痰液经由吸引软管42吸引至收纳部43。
[0095] 如后面所述,插入部44具有通过口腔,插入患者气道的插管软管(气管软管)440。吸引口41朝插管软管440的外周面开口,当插管软管440插入患者的气道时,该吸引口41与患者的气道相向配置。
[0096] 吸引软管42连接于吸引口41和收纳部43之间,贯穿箱体30。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软管42通过与插入部44连接而与吸引口41连通。在吸引软管42的内部形成有吸引路径(未图示)。该吸引路径构成吸痰时痰液的通路。即,吸引路径的一端部通过插管软管440与吸引口41相连接,另一端部与收纳部43相连接。
[0097] 吸引软管42能够变形,例如,其由聚氨酯制成的导管等构成。吸引软管42可以为仅形成有吸引路径的单腔管,或者也可以为双腔管。在由双腔管构成时,除形成有吸引路径以外,还可以形成有构成检测部6的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的一部分的气道内压测定路径(未图示)。这样的吸引软管42例如包括分支部421,由插入部44至分支部421,吸引路径和气道内压测定路径并行,自分支部421开始,吸引路径和气道内压测定路径岔开。即,此时,分支部421和收纳部43之间仅配置有吸引路径。另外,如图2所示,分支部431可以配置于箱体30外,或者也可以配置于箱体30内。
[0098] 吸引软管42还可以为可更换的结构。即,能够将使用过的吸引软管42从插管软管440和收纳部43上取下来,将新的吸引软管42与插管软管440和收纳部43相连接。从而,能够根据需要更换吸引软管42,由此能够更加卫生地进行吸痰处理。
[0099] 收纳部43具有容器431和负压源432。
[0100] 容器431收纳通过吸引软管42吸引过来的痰液,而且其内部的压力维持在负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431包括与吸引软管42和负压源432相连接的盖部433。负压源432例如由膜片式真空泵等构成,其吸气口与容器431相连接。从而,能够使容器431的内部压力维持在规定的负压。该规定的负压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为约-400mmHg(约-53.3kPa,表压)。另外,负压源43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真空泵等。
[0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431为可更换的结构。从而,在容器431内收纳了规定量以上的痰液时,可以对该容器431进行更换,因而能够防止感染等,可以更加卫生地进行处理。再者,因为不需要对容器431进行清洗,因而能够减少护士等的负担。
[0102] 容器431例如由柔软的软包构成。该软包可以采用由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尼龙树脂等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容器。从而,与玻璃制成的容器相比较,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容器431,控制因更换产生的成本。再者,更换时,通过自外部对容器431进行按压等,能够将容器
431内的空气排出后丢弃,从而能够减少医疗废物。
[0103]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431的盖部433的大致结构图。盖部433具有与吸引软管42相连接的痰液去除接口434、以及与负压源432的吸气口相连接的吸气接口435。
[0104] 在痰液去除接口434例如配置有止回阀436。止回阀436容许痰液自吸引软管42流入容器431,防止痰液自容器431回流至吸引软管42。止回阀436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采用摆动式的结构。
[0105] 止回阀436在由吸引软管42向容器431内施加了压力时被打开。例如,吸痰装置3运转时,吸引口41处的压力大致与大气压一致,容器431内的压力维持在负压。从而,自吸引口41一侧向容器431内施加压力,使止回阀436被打开。另外,丢弃时,容器431和负压源432之间的连接被解除,并且通过用于去除空气的按压等手段,自容器431的内部向外部施加(排出)压力。从而使止回阀436关闭,能够防止空气再次流入容器431内。另外,止回阀436的开阀压力能够适当地设定,以使上述的开闭动作能够进行。
[0106] 在吸气接口435例如配置有过滤器437。过滤器437例如可以为孔径为0.45~0.8μm左右的薄膜过滤器等,例如可以采用醋酸纤维素制成的过滤器。这样的过滤器437例如在没有液体附着时,空气能够流通,但在有液体附着时,空气的流通被阻断。从而,在吸痰装置3运转时,负压源432能够通过过滤器437吸入容器431内的空气。另外,丢弃时,通过按压容器431等手段,能够经由过滤器437除去容器431内的空气。再者,因容器431内的空气被除去而使过滤器437有痰液附着时,空气的流通被阻断,因而能够防止空气再次流入容器431内,保持空气被排除后容积减小的状态。
[0107] (切换部)
[0108] 切换部5能够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切换,其中,第1状态为吸引口41和收纳部43之间相连通的状态,第2状态为阻断吸引口41和收纳部43之间相连通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部5具有能够使吸引软管42打开和关闭的夹紧部件51。
[0109] 夹紧部件51例如具有固定部件51a和可动部件51b,该固定部件51a和可动部件51b隔着吸引软管42配置。在第1状态下,固定部件51a以及可动部件51b相向配置,以维持吸引软管42的管体形状,吸引软管42内的吸引路径被打开。另外,在第2状态下,由于可动部件51b向固定部件51a移动,因而使吸引软管42沿直径方向径向被推压而变形。从而,吸引软管
42内的相对的面相互接触,使吸引路径被关闭。
[0110] 另外,例如可以使用电磁阀来驱动可动部件51b。从而能够根据控制部8的输出,迅速进行第1状态和第2状态的切换。另外,也可以使用气缸等其他驱动器来驱动可动部件51b。
[0111] 另外,当吸引软管42内形成有气道内压测定路径时,夹紧部件51配置于分支部421和收纳部43之间。从而,仅吸引路径通过夹紧部件51进行开闭,气道内压测定路径能够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另外,在第2状态下,夹紧部件51和容器431之间的吸引路径处的压力维持和容器431内的压力相同的负压。
[0112] (检测部)
[0113]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6具有压力传感器61和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其通过测定气道内压,检测出患者的呼吸状态。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为连接插入部44和压力传感器61的通路,其与气道连通。另外,如上所述,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的一部分可以由形成于吸引软管42内的气道内压测定路径构成。此时,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可以在分支部421处与吸引路径岔开,与箱体30内的压力传感器61相连接。
[0114] 压力传感器61例如配置于箱体30内,通过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测定气道内压。压力传感器61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为隔膜压力表等。
[0115] 图5为表示由压力传感器61测定的气道内压的变化的典型例子的曲线图,纵轴表示气道内压值,横轴表示时间。例如,由图5的A所示的期间表示气道内压上升,患者正在吸气。由图5的B所示的期间表示气道内压下降,患者在呼气。从而,通过测定气道内压,能够检测出患者的呼吸状态。
[0116] (测定部)
[0117] 测定部7测定在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收纳部43的呼气。从而,测定部7能够监测气道内痰液的产生情况。
[0118] 例如,在第1状态下,因为维持在负压状态的收纳部43和朝向气道开口的吸引口41之间连通,因而,在吸引口41没有被痰液所堵塞时,呼气被吸入到收纳部43。另外,在吸引口41被痰液堵塞时,被吸入到收纳部43的呼气量下降,或者呼气基本没有被吸入到收纳部43。
这样,测定部7能够通过测定在第1状态下被吸入到收纳部43的呼气量,来监测气道内痰液的产生情况。
[0119] 测定部7具有配置于收纳部43的压力传感器71。压力传感器71能够测定容器431内的压力,例如配置于维持与容器431内相同的负压的容器431和负压源432之间。即,因为在吸引口41和容器431之间被打开的第1状态下,对应于被吸入到收纳部43的呼气量,容器431内的压力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检出被吸入的呼气量。压力传感器71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由隔膜压力表等构成。
[0120] 另外,压力传感器71也能够监测第2状态下容器431内的压力。从而,在因吸引操作等使容器431内的压力上升到规定值以上时,能够驱动负压源432,以使容器431内的压力维持在不足规定值。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3能够通过一个压力传感器71,来对痰液的产生情况与容器431内的压力进行监测,实现装置的低成本化以及装置结构的简单化。
[0121] (控制部)
[0122] 控制部8典型性地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者MPU(Micro-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构成。控制部8通过执行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程序等,实施规定的处理。
[0123] 控制部8能够在患者呼气时,使切换部5由第2状态切换至第1状态,当由测定部7测定的呼气量为不足规定值时,该控制部8能够使切换部5保持在第1状态。
[0124] 图6为说明控制部8(吸痰装置3)的动作的流程图。下面,参照图6说明控制部8的动作。
[0125] 首先,启动吸痰装置3,驱动负压源432。此时,切换部5处于通过夹紧部件51使吸引软管42关闭的第2状态,吸引口41和收纳部43之间的空气流动被阻断。
[0126] 控制部8根据检测部7的压力传感器71的输出,对容器431内的压力是否不足规定值(步骤ST1)进行判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431内的压力的“规定值”例如为-400mmHg(约-53.3kPa,表压)。当判定为容器431内的压力为规定值以上时(步骤ST1中判定为NO),进一步驱动负压源432,再次进行同样的判断(步骤ST1)。
[0127] 当判定为容器431内压力不足规定值时(步骤ST1中判定为YSE),控制部8暂时停止驱动负压源432(步骤ST2)。此时,因为切换部5为第2状态,即使停止驱动负压源432,容器431内的压力例如也会维持在不足规定值。
[0128] 接着,控制部8根据检测部6的压力传感器61的输出,对患者是否在呼气进行判定(步骤ST3)。即,对通过压力传感器61测定出的气道内压是否降低进行判定。当判定为通过压力传感器61测定出的气道内压的压力值未降低,患者未呼气时(步骤ST3中判定为NO),再次对患者是否在呼气进行判定(步骤ST3)。
[0129] 当判定为患者在呼气时(步骤ST3中判定为YES),控制部8通过夹紧部件51打开吸引软管42,使切换部5切换至第1状态(步骤ST4)。从而使容器431与吸引口41相连通。控制部8使切换部5以第1时间保持在第1状态。
[0130] 接着,控制部8对经过第1时间后(切换部)切换至第2状态,被吸入到收纳部43的呼气量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定(步骤ST5)。即,根据测定部7的压力传感器71的输出,对容器431内压力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定。
[0131] 例如,当未产生足以阻塞吸引口41的痰液时,通过吸引口41能够确保患者的气道和收纳部43之间的连通,患者的呼气被吸入收纳部43。另外,当吸引口41被痰液阻塞时,即使在第1状态下,患者的气道和收纳部43之间的连通状态也会被阻断,患者的呼气不能被吸入。从而,通过测定被吸入到收纳部43的呼气量,即容器431内的压力,能够确认吸痰的必要性。
[0132] 另外,第1时间为在通过吸引口41确保患者的气道和收纳部43之间的连通时呼气被吸入容器431内,能够观测该呼气的吸入的时间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时间为能够通过该呼气的吸入来测定容器431内的压力上升的时间即可,例如可以为0.1秒~0.3秒。另外,经过第1时间后,使切换部5切换至第2状态。这样,通过缩短吸引管路4的打开时间,能够限制容器431内的压力上升,缩短负压源432的驱动时间,抑制耗电量等。
[0133] 当判定为通过压力传感器71测定出的压力为规定值以上时(步骤ST5中判定为NO),控制部8判断为产生的痰液较少,不需要进行吸痰。因此,此时,不进行吸痰,再次对容器431内的压力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定(步骤ST1)。
[0134] 当判定为通过压力传感器71测定出的压力不足规定值时(步骤ST4中判定为YES),吸引口41有可能被痰液堵塞。因此,控制部8使切换部5切换至第1状态,且保持在第1状态,吸引堵塞吸引口41的痰液(步骤ST6)。
[0135] 在此,吸引口41处的压力大致等于大气压,然而,收纳部43的容器431内的压力为不足规定值的负压。从而,使吸引管路2内因吸引口41和收纳部43之间相连通(打开状态)而产生压差。因此,能够使切换部5保持在第1状态,自吸引口41经由吸引软管42快速痰液吸引至收纳部43。
[0136] 在切换部5保持在第1状态期间,控制部8对容器431内的压力值是否为规定值以上,即,被吸入到收纳部43的呼气量是否为规定值以上进行判定(步骤ST7)。从而,能够确认是否已除去堵塞吸引口41的痰液。当判定为容器431内的压力值不足规定值的时(步骤ST7中判定NO),吸引口41仍有可能被痰液阻塞,因此使切换部5保持在第1状态,继续吸引(痰液)(步骤ST6)。
[0137] 当判定为容器431内的压力为规定值以上时(步骤ST7中判定为YES),可以认为堵塞吸引口41的痰液被除去,呼气能够被吸入到容器431内,因而,使切换部5切换至第2状态(步骤ST8)。这样,控制部8在直到吸引堵塞吸引口41的痰液为止使切换部5保持第1状态,并且使吸引管路4继续吸引(痰液)。这样产生的结果为,控制部8使切换部5以比第1时间长的第2时间保持在第1状态。第2时间根据痰液产生的情况而定,可以为0.3~3.0秒。
[0138] 吸引(痰液)结束后,因为容器431内的压力保持在不足规定值,因而,再次对容器431的压力是否不足规定值进行判断(步骤ST1)。
[0139]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部8确认呼气时吸痰的必要性,当判定为需要(进行吸痰)时,迅速吸引痰液。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能够自动地进行吸引,大大地减轻了护士等的负担。另外,由于能够频繁地确认吸痰的必要性,因而能够避免痰液大量产生的情况,降低通过人工呼吸器2的换气被阻碍的危险性。
[0140] 另外,通过呼气时进行吸引,例如如咳嗽那样,能够进行换气吸引。
[0141]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避免痰液大量产生的情况,减少一次的吸引量,因此进行吸引的时间能够为0.3~3.0秒。即,患者的呼气时间约为2~3秒,因此,到患者吸气时为止,持续吸引的可能性非常低。这样通过呼气时进行吸引,例如和咳嗽一样,能够在不妨碍换气的情况下进行吸引。因此,吸痰装置3能够安全地进行吸引。
[0142] 再者,在吸痰后,控制部8将吸引口41和收纳部43之间的连通阻断,抑制收纳部43的容器431内的压力上升。另外,在确认吸引的必要性后,或者在吸痰后监测测定部7的输出结果,仅在容器431内的压力上升时,驱动负压源43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仅在必要时驱动负压源432,因而能够抑制因驱动负压源432而产生的耗电量,并且,因保证了肃静性,从而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
[0143] 在此吸痰装置3如上所述,能够通过插入部44安装于人工呼吸器2。下面,说明插入部44的结构。
[0144] (插入部)
[0145] 图7为表示插入部44的结构的立体图。插入部44具有插管软管440、第1通路441、第2通路442、第3通路443、第4通路444、以及气囊445。第1通路441与人工呼吸器2相连接,构成患者的呼气以及吸气的通路。第2通路442构成吸引时痰液的通路。第3通路443构成对气囊
445输送空气的通路。第4通路444与检测部6的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相连接。
[0146] 另外,插管软管440具有与人工呼吸器2以及吸引软管42相连接的连接部446,以及插入患者气道的软管主体447。插管软管440的连接部446和软管主体447相连接,该插管软管440整体呈弯曲的管状。即,连接部446包括第1端部440a,软管主体447包括第2端部440b。
[0147] 图8为表示包括连接部446的第1端部440a的结构的剖视图,其为自图7的A-A方向观察时的图。连接部446包括吸引软管连接部448,以及气囊扩张端口449。吸引软管连接部448以及气囊扩张端口449配置于连接部446的外周面。如图8所示,软管主体447的一端在内部与连接部446相嵌合。
[0148] 吸引软管连接部448与吸引软管42相连接,在吸引软管连接部448内形成有第2通路442和第4通路444。第2通路442与吸引软管42的吸引路径相连接,自吸引软管连接部448,经由软管主体447,至吸引口41。第4通路444与吸引软管42的气道内压测定路径相连接,自吸引软管连接部448朝第1通路441开口。
[0149] 气囊扩张端口449内形成有第3路径443。气囊扩张端口449包括配置在其顶端部,用于插入注入空气的注射筒的阀门449a(参照图7)。另外,第3通路443与后面说明的气囊445的输送口443a相连接,自输送口443a,经由软管主体447,至气囊扩张端口449连续形成。
[0150] 第1通路441形成于连接部446和软管主体447的内部,贯穿第1以及第2端部440a、440b之间。即,第1通路441能够通过连接部446,与人工呼吸器2相连接,并与患者的气道相连通。从而,第1通路441内的压力与气道内压相等。
[0151] 第4通路444通过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从而,压力传感器61能够通过气道内压测定管路62以及第4通路444来测定气道内压。
[0152] 从而,无需将压力传感器61配置于插管软管440内,就能够维持第4通路444的打开状态。因此,能够使装置结构简单化,有利于降低成本。
[0153] 图9为软管主体447的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表示在图7的L处剖切后的状态。这样,在软管主体447内,第1通路441、第2通路442以及第3通路443相互平行而形成。另外,具有像这样的形状的软管主体447能够通过挤压成型等方法简单制作而成。
[0154] 图10~12表示为包括软管主体447的第2端部440b的结构,图10为该结构的俯视图,图11为自图10的B-B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图12为自图10的C-C方向观察时的剖视图。
[0155] 吸引口41朝插管软管440的径向开口。再者,在插管44被插入仰卧位的患者的气道时,吸引口41与患者的背侧的气道内面相向配置。从而,吸引口41能够吸引在气道内下部积聚的痰液。另外,第2通路442不朝第2端部440b开口,其仅能够从吸引口41吸引痰液。
[0156] 气囊445配置于插管软管440的外周表面,能够紧贴患者的气道。即,气囊445通过在患者气道内扩张,使插管软管440配置在气道内的规定位置。气囊445包括与第3通路443连通的空气的输送口443a,通过由第3通路443,经由输送口443a,向气囊445内输送空气,使该气囊45扩张。通过用气囊445封住插管软管440(软管主体447)和气道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抑制由人工呼吸器2送入气道内的空气的泄漏。
[0157] 在此,图13、14为表示参照例所涉及的插管软管440A(软管主体447A)以及气囊445A的结构的图,图13为该结构的俯视图,图14为自图13的D-D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参照例所涉及的插管软管440A以及气囊445A具有与一般的用于气管插管的软管相同的结构。即,在插管软管440A形成有与人工呼吸器相连接的第1通路441A。
[0158] 气囊445A配置于插管软管440A的外周面,呈环状。另外,通过空气输送口443Aa,利用气囊扩张管路446A向气囊445A输送空气。气囊扩张管路446A配置于气囊445A与插管软管440A之间。即使利用具有像这样的结构的气囊445A,也能够将插管软管440A配置于气道内的规定位置。患者的气道内产生的痰液被气囊445A阻挡,积聚在由气道内表面、气囊445A、插管软管440A所围成的空间内。
[0159]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囊445,包括呈环状配置于插管软管440的外周面的环状部445a,以及结构部445b。环状部445a与参照例所涉及的气囊445A具有同样的结构,例如配置于吸引口41的第1端部440a一侧。另外,结构部445b例如为自环状部445a沿吸引软管440的长度方向(长度较长一侧的方向)延长的一对结构体,其隔着吸引口41相向配置。结构部445b形成面向吸引口41的空间部S。
[0160] 当插管软管440配置于患者的气道内时,空间部S构成被气道内表面、环状部445a、结构部445b以及插管软管440所围成的空间。即,结构部445b构成为空间部S的侧壁,空间部S较参照例中的痰液积聚空间更加狭窄,能够让痰液集中地流入。
[0161] 从而,与参照例相比,面向空间部S的吸引口41能够更有效地吸引痰液。另外,吸引口41构成为因痰液集中地流入空间部S而容易被痰液堵塞的结构。因此,吸痰装置3能够提高测定部7对痰液的检测敏感度,在痰液大量产生前进行吸引。
[0162] 另外,因为痰液积聚在气囊445和插管软管440之间的空间以及空间部S,所以痰液不易到达向第2端部440b开口的第1通路441,能够降低妨碍患者换气的危险。
[0163] 再者,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3通路443形成于插管软管440内,因而不需要另外设置气囊扩张管路等。从而,在扩张气囊445时,气囊445紧贴插管软管440的外周面配置,以使人工呼吸器2的换气气体不容易发生泄漏。
[0164] 另外,不仅在插管软管440内一体形成有第3通路443,而且还一体形成有第1~第4的通路441~444。从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管软管440与具有多个独立的管路等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和侵袭性,提高安全性。
[0165]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管软管440能够与适用于气管插管的一般人工呼吸器2相连接。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呼吸系统1不需要匹配专用的人工呼吸器,其通过将吸痰装置3与已被医疗机构等引进的人工呼吸器2相连接,能够实现操作。因此,在引进人工呼吸系统1时,能够抑制成本。
[0166] 再者,插管软管440能够与一般的用于气管插管的软管同样地进行插管,无需特别的技法。从而,能够顺利且安全地引进人工呼吸系统1。
[0167] <第2实施方式>
[0168] 图15以及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图15为与图2相对应的吸痰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16为与图8相对应的插管软管的局部剖视图。下面,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标记,省略或者简化该部分的说明。
[0169] 包括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3A的人工呼吸系统不仅能够在患者不能自主呼吸的重症时适用,而且能够在进行使患者脱离人工呼吸器的操作(撤离呼吸器,weaning)时适用。在此,撤离呼吸器是指自完全依赖人工呼吸器,逐渐使患者增加自主呼吸,最终取下人工呼吸器的过程。在撤离呼吸器的过程中患者开始自主呼吸后,吸气时插入部44的第1通路441内的空气直接被吸入患者的肺部内。因此,与人工呼吸时相比较,第1通路441内的压力上升变小,在插管软管440内,不能检测出如图5所示那样的明确的压力变化。因此,撤离呼吸器时,仅通过压力传感器61是很难判断患者的呼吸状态。
[0170] 在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3A的检测部6A具有流向传感器(感应器)63。参照图16,流向传感器63能够检出插管软管(气管软管)440内的气体流向。因为插管软管
440内的气体流动根据患者的呼吸状态而变化,所以采用上述结构,检测部6A不用根据是否有自主呼吸,就能够检出患者的呼吸状态。
[0171] 流向传感器63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能检测出插管软管440内的气体流动即可。流向传感器63例如可以使用能够检测出流向的流量传感器(流量检知器)。或者,也可以采用通过隔膜等的变形来检测出流向的结构等。
[0172]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向传感器63具有传感器头631、连接线632、以及控制器633。参照图16,传感器头631,例如配置于连接部446内的第1通路441,发出对应于气体流动的电信号。控制器633配置于箱体30内,处理自传感器头631输入的信号,并将其输出给控制部8A。连接线632电连接传感器头631和控制器633,连接线632的走向例如为自传感器头631,经第
4通路444,至箱体30内的控制器633。
[0173]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A基于检测部6A的流向传感器63(控制器633)的输出,判定患者是否在呼气。具体来说,控制部8A根据来自流向传感器63的输出,检测出自插管软管440的位于患者一侧的第2端部440b(参照图7)朝向第1端部440a的气体的流向时,能够判定为患者在呼气。并且,当判定为患者在呼气时,控制部8A使切换部5切换至第1状态。从而,利用吸痰装置3A进行吸痰操作。
[0174]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不仅在人工呼吸时,而且在伴随患者自主呼吸而撤离呼吸器时,均能够检测出患者的呼吸状态。从而,在患者从不能自主呼吸的重症逐渐恢复自主呼吸,直到能够脱离人工呼吸器2的一系列治疗过程中,都能够使用吸痰装置3A。因此,在比较长的期间能够自动地进行痰液的吸引,可以大大减轻护士等的负担。另外,通过流向传感器63,不用根据是否有自主呼吸即可精确地检测出患者的呼吸状态,因此能够避免痰液大量产生的情况,并且能够更安全地进行吸引(痰液)。
[0175] 以上,已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0176] 已说明了以上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痰装置连接在适用于气管插入的人工呼吸器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吸痰装置可以与适用于气道切开的人工呼吸器相连接。此时的气管软管具有与气管套管对应的结构,与以上的实施方式相同,该气管软管可以包括第1~第4通路。
[0177] 另外,已说明了在插管软管中一体形成有第1~第4的通路,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由另外的软管等构成各通路或者这些中的一部分通路。
[0178] 另外,吸痰装置还可以具有通报吸引状态异常的警报部。例如在吸引操作持续了3秒以上,却不能确认呼气的流入而不能结束吸引时等,该警报部可以具有将这些情况通报给护士等的扬声器。另外,警报部可以为具有例如通过亮灯发出警告的LED指示灯或者显示器等的结构。
[0179] 另外,吸痰装置还可以具有通知容器的更换时间的通知部。该通知部例如可以由LED指示灯等构成,在容器431内收纳了规定量以上的痰液时,亮灯,以通知已到更换时间。或者通知部可以由表示已到更换时间的情况的显示器等,或者用声音通知的扬声器等构成。另外,当通知部具有上述警报部时,该通知部可以由与警报部相同的扬声器、LED指示灯、显示器等构成。
[0180] 另外,已说明了测定部具有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测定部可以具有测定呼气的流量的流量计等。另外,压力传感器并不局限于配置于容器和负压源之间,例如,还可以配置于容器内或者容器的盖部。或者,压力传感器也可以配置于切换部和容器之间的吸引软管上。因为切换部和容器之间的压力与容器内的压力相同,即使利用该结构,压力传感器也能够测定收纳部(容器内)的压力。
[0181] 另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流向传感器63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结构,例如传感器头以及控制器可以一体构成,配置于插管软管440内。另外,连接线632的走向路径并不局限于通过第4通路444内,也可以为与吸引软管42不同的走向。此时,吸引管路4可以不具有第4通路444。
[0182] 检测部并不局限于具有压力传感器和流向传感器中任意一个的结构,其也可以具有压力传感器以及流向传感器这两者。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出患者的呼吸状态。
[0183] 另外,检测部并不局限于具有压力传感器或者流向传感器的结构,其也可以具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等,并且能够根据呼气与吸气的二氧化碳量的不同检测出呼吸状态。
[0184] 另外,吸痰装置还可以具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与人工呼吸器相连接的通信部。从而可以构成控制部能够掌控人工呼吸器自身进行监测的换气的模式,检测部不包括压力传感器等的结构。
[0185] 已说明了切换部具有夹紧部件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该切换部可以由切换阀等构成。这样的切换阀的阀体构成吸引管路的吸痰路径的一部分,能够切换至吸引口和收纳部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及阻断状态。该切换阀为流体式或电磁式均可。另外,此时的吸引管路并不局限于具有能够变形的吸引软管的结构,不易变形的管状结构也可以。
[0186] 已说明了控制部在呼气时使切换部切换至第1状态,并确认吸痰的必要性的情况,但也可以不在每次呼气时,进行上述确认。例如在检测出的患者呼气的情况中,每2回进行一次上述确认即可。
[0187] 另外,控制部可以使切换部以第1时间维持在第1状态后,不切换至第2状态,而保持第1状态。即,可以连续进行呼气时的判断与吸引。
[0188]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了容器为可更换的软包,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容器可以为不能更换的结构,而由玻璃瓶等构成。或者,也可以为在玻璃瓶等的内部收装有软包的结构。
[0189] 附图标记说明
[0190] 1…人工呼吸系统
[0191] 2…人工呼吸器(人工呼吸部)
[0192] 3…吸痰装置
[0193] 4…吸引管路
[0194] 5…切换部
[0195] 6…检测部
[0196] 7…测定部
[0197] 8…控制部
[0198] 41…吸引口
[0199] 42…吸引软管
[0200] 43…收纳部
[0201] 44…插入部
[0202] 51…夹紧部件
[0203] 61…压力传感器
[0204] 63…流向传感器(感应器)
[0205] 440…插管软管
[0206] 431…容器
[0207] 432…负压源
[0208] 441…第1通路
[0209] 442…第2通路
[0210] 443…第3通路
[0211] 444…第4通路
[0212] 445…气囊
[0213] 445b…结构部
[0214] S…空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