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97758.3

文献号 : CN1047610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洋

申请人 : 江苏佳佩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包括底座、框体装置、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回收装置及进水装置,底座上设有定位杆、凸块及支撑板,框体包括上框体、下框体、支撑杆、进料管、第一过滤网、分流块、斜板、过滤板、支撑柱及竖杆,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滚轮、连接杆及连接框,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脚及第二支撑脚,第一支撑脚包括第一顶靠杆及主动轮,第二支撑脚包括第二顶靠杆、弹簧、第三顶靠杆及从动轮,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管、漂浮球、开口、水泵及收集箱,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洒水斗及阀门。本发明能够对污水进行快速沉淀,沉淀效果好,且效果高,在节约了企业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框体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上方的第一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下方的第二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右侧的回收装置及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上方的进水装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曲面槽,所述曲面槽呈半圆形,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杆、凸块及位于右表面上的支撑板,所述框体装置包括上框体、位于所述上框体下方的下框体、位于所述上框体左表面上的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上的进料管、位于所述上框体内部的第一过滤网、分流块、位于所述分流块下方的斜板、位于所述斜板下方的过滤板、位于所述分流块下方的支撑柱及位于所述下框体内表面的若干竖杆,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滚轮、位于所述第一滚轮下方的连接杆及位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连接框,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脚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脚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包括第一顶靠杆及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下方的主动轮,所述第二支撑脚包括第二顶靠杆、位于所述第二顶靠杆内部的弹簧、位于所述弹簧下方的第三顶靠杆及位于所述第三顶靠杆下方的从动轮,所述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管、位于所述回收管一端的漂浮球、位于所述漂浮球下方的开口、位于所述回收管上的水泵及位于所述回收管下方的收集箱,所述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位于所述进水管下方的洒水斗及设置于所述进水管上的阀门,所述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竖直放置,所述定位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块呈半圆形,所述凸块位于所述曲面槽中,所述分流块穿过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斜板呈倾斜状,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分流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板呈倾斜状,所述过滤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竖杆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管采用软管制造,所述漂浮球呈球形,所述漂浮球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回收管与所述漂浮球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通孔相通,所述开口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开口与所述漂浮球固定连接,所述开口的内部与所述通孔相通,所述连接框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的上表面与所述下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靠杆的上表面与所述下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支架轴转连接,所述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曲面,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呈等腰梯形,所述连接杆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主动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顶靠杆轴转连接,所述第三顶靠杆的下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从动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三顶靠杆轴转连接,所述主动轮及从动轮位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的左表面与所述底座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下框体呈等腰梯形,所述上框体与所述下框体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上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柱竖直放置,所述支撑柱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分流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靠杆呈长方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靠杆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矩形槽,所述第三顶靠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顶靠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矩形槽中,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矩形槽中,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矩形槽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顶靠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呈圆柱体。

说明书 :

一种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用水量及排放的污水量迅猛增加。为了治理污水,国家不仅颁布了各种条例、法规,各地各类污水处理厂也相继建设和投运,但因技术工艺、资金等原因,全国30%的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发挥效益,因此,研究和开发成本低、速度块、效率高、绿色环保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新设备是污水处理业的发展方向。
[0003] 沉淀是分离污水中可沉淀固体物最简单和经济的有效方法,是各种类型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但自然沉淀不仅是建成,而且分离效果不理想,水体通常存在厚重的沉淀阻滞区,悬浮物多,水体混沌。为了加快沉淀,人们或者采用机械分离或者添加絮凝剂,这又加大了处理成本。如何能充分利用自然沉淀,缩短其沉淀净化时间,提高净化率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0004]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
[0006]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所述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框体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上方的第一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下方的第二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右侧的回收装置及位于所述框体装置上方的进水装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曲面槽,所述曲面槽呈半圆形,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杆、凸块及位于右表面上的支撑板,所述框体装置包括上框体、位于所述上框体下方的下框体、位于所述上框体左表面上的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上的进料管、位于所述上框体内部的第一过滤网、分流块、位于所述分流块下方的斜板、位于所述斜板下方的过滤板、位于所述分流块下方的支撑柱及位于所述下框体内表面的若干竖杆,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滚轮、位于所述第一滚轮下方的连接杆及位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连接框,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脚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脚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包括第一顶靠杆及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下方的主动轮,所述第二支撑脚包括第二顶靠杆、位于所述第二顶靠杆内部的弹簧、位于所述弹簧下方的第三顶靠杆及位于所述第三顶靠杆下方的从动轮,所述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管、位于所述回收管一端的漂浮球、位于所述漂浮球下方的开口、位于所述回收管上的水泵及位于所述回收管下方的收集箱,所述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位于所述进水管下方的洒水斗及设置于所述进水管上的阀门,所述定位杆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竖直放置,所述定位杆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块呈半圆形,所述凸块位于所述曲面槽中,所述分流块穿过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一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斜板呈倾斜状,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分流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板呈倾斜状,所述过滤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竖杆竖直放置,所述竖杆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收管采用软管制造,所述漂浮球呈球形,所述漂浮球上设有一通孔,所述回收管与所述漂浮球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通孔相通,所述开口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开口与所述漂浮球固定连接,所述开口的内部与所述通孔相通。
[0008] 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的左表面与所述底座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0009] 所述上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下框体呈等腰梯形,所述上框体与所述下框体一体成型。
[0010] 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上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0011] 所述支撑柱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柱竖直放置,所述支撑柱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分流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2] 所述第一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支架轴转连接。
[0013] 所述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曲面,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固定连接。
[0014] 所述连接框呈等腰梯形,所述连接杆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5] 所述第一顶靠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顶靠杆的上表面与所述下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主动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一顶靠杆轴转连接。
[0016] 所述第二顶靠杆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矩形槽,所述第三顶靠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顶靠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矩形槽中,所述第三顶靠杆的下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矩形槽中,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矩形槽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顶靠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呈圆柱体,所述从动轮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与所述第三顶靠杆轴转连接。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污水进行快速沉淀,沉淀效果好,且效果高,在节约了企业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保护了环境,同时沉淀后可以对上层的净化水进行优先回收,回收快速且方便,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0020] 如图1所示,本发明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框体装置2、位于所述框体装置2上方的第一支撑装置3、位于所述框体装置2下方的第二支撑装置4、位于所述框体装置2右侧的回收装置5及位于所述框体装置2上方的进水装置6。
[0021] 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呈长方体,所述底座1水平放置,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曲面槽,所述曲面槽呈半圆形。所述底座1上设有定位杆11、凸块12及位于右表面上的支撑板13。所述定位杆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定位杆11呈长方体,所述定位杆11竖直放置,所述定位杆1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凸块12呈半圆形,所述凸块1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凸块12位于所述曲面槽中,所述凸块12靠近所述定位杆11。所述支撑板13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板13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13的左表面与所述底座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0022]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2包括上框体21、位于所述上框体21下方的下框体22、位于所述上框体21左表面上的支撑杆23、位于所述支撑杆23上的进料管24、位于所述上框体21内部的第一过滤网25、分流块26、位于所述分流块26下方的斜板27、位于所述斜板27下方的过滤板28、位于所述分流块26下方的支撑柱29及位于所述下框体22内表面的若干竖杆
20。所述上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下框体22呈等腰梯形,所述上框体21与所述下框体
22一体成型。所述支撑杆23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杆23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杆23的右表面与所述上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24呈Z字形,所述进料管24位于所述支撑杆23的上方,所述进料管24穿过所述上框体21的左表面延伸至所述上框体21的内部,从而方便将絮凝剂放入到上框体21的内部。所述第一过滤网2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25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25的侧面与所述上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分流块26呈三角形,所述分流块26位于所述进水装置6的正下方,所述分流块26的下表面呈水平状,所述分流块26的其他两面呈倾斜状,所述分流块26穿过所述第一过滤网25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第一过滤网25固定连接。所述斜板2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斜板27呈倾斜状,所述斜板
27的上端与所述分流块2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斜板27的另一端朝下且向两侧倾斜,从而使得进入到上框体21内部的污水向左右两侧分离,从而方便过滤板28对其进行过滤。所述支撑柱29呈长方体,所述支撑柱29竖直放置,所述支撑柱29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框体2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29的上表面与所述分流块2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分流块26起到支撑作用。所述过滤板2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过滤板28呈倾斜状,所述过滤板28的一端与所述上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板28的另一端向下且向中间倾斜。所述竖杆20呈长方体,所述竖杆20竖直放置,所述竖杆20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框体2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杆20可以加速污水的沉淀。
[0023]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装置3包括第一支架3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31上的第一滚轮32、位于所述第一滚轮32下方的连接杆33及位于所述连接杆33下方的连接框34。所述第一支架31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一端与所述底座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凹槽311,所述第一凹槽3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滚轮3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32位于所述第一凹槽311中且与所述第一支架3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311中旋转。所述连接杆33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3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曲面,所述连接杆3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滚轮3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34呈等腰梯形,所述连接杆33的下表面与所述连接框3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34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框体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24]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支撑装置4包括第一支撑脚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脚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包括第一顶靠杆45及位于所述第一顶靠杆45下方的主动轮46。所述第一顶靠杆4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顶靠杆45的上表面与所述下框体2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靠杆45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451,所述第二凹槽451呈长方体状。所述主动轮46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51中且与所述第一顶靠杆45轴转连接,使得所述主动轮46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451中旋转,所述主动轮46位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支撑脚包括第二顶靠杆41、位于所述第二顶靠杆41内部的弹簧42、位于所述弹簧42下方的第三顶靠杆43及位于所述第三顶靠杆43下方的从动轮44。所述第二顶靠杆41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所述第二顶靠杆41的上表面与所述下框体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靠杆4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矩形槽411,所述矩形槽4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顶靠杆43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三顶靠杆43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矩形槽411中且可以在所述矩形槽411中上下移动,所述第三顶靠杆43的下端设有第三凹槽431,所述第三凹槽431呈长方体状。所述弹簧42位于所述矩形槽411中,所述弹簧42的上端与所述矩形槽4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4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顶靠杆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44呈圆柱体,所述从动轮44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431中且与所述第三顶靠杆43轴转连接,使得所述从动轮44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431中旋转,所述从动轮44位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上。
[0025] 如图1所示,所述回收装置5包括回收管51、位于所述回收管51一端的漂浮球52、位于所述漂浮球52下方的开口53、位于所述回收管51上的水泵54及位于所述回收管51下方的收集箱55。所述回收管51采用软管支撑,所述回收管51的一端穿过所述上框体21的右表面及第一过滤网25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过滤网25的下方。所述漂浮球52呈球形,所述漂浮球52上设有一通孔521,所述通孔521呈圆柱体状,所述回收管51与所述漂浮球5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通孔521相通。所述开口53呈空心的圆柱体,所述开口53与所述漂浮球52固定连接,所述开口53的内部与所述通孔521内部相通。所述开口53沉浸于水中。所述水泵54设置于所述回收管51中,从而可以将上框体21中的水吸入到回收管51中。所述收集箱55呈长方体,所述收集箱55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呈长方体状,所述回收管51的一端位于所述收容腔的正上方,所述收集箱55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13的上表面接触。
[0026] 如图1所示,所述进水装置6包括进水管61、位于所述进水管61下方的洒水斗62及设置于所述进水管61上的阀门63。所述进水管61穿过所述上框体21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上框体21的内部,所述洒水斗62呈圆台状,所述洒水斗62的上端与所述进水管61固定连接,所述洒水斗62位于所述分流块26的正上方。所述阀门63设置于所述进水管61上,用于控制所述进水管61中水的流量。
[0027]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使用时,首先将污水通过进水管61进入到上框体21的内部。然后经过分流块26及第一过滤网25的过滤作用后进入到斜板27上方,然后顺着所述斜板27的上表面滑落到过滤板28的上方,然后经过过滤板28的过滤作用进入到下框体22中。然后使得主动轮46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框体装置2左右移动,从而使得其中的污水快速沉淀,所述第二支撑脚对所述框体装置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定位杆11可以防止第二支撑脚过度向左或者向右移动,所述凸块12可以对第二支撑脚起到缓冲作用,当其移动到凸块12上,由于弹簧42的压缩作用,使得使得从动轮44的转动减慢,使得整个框体装置2的晃动速度减慢,从而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当其移动到定位杆11旁边时,所述第二支撑脚的移动速度降低至零,所述框体装置2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所述主动轮46反向转动,带动所述框体装置2反向晃动。当沉淀完毕后,所述漂浮球52位于水面上,所述开口53位于水口,启动水泵54,可以将水吸入到回收管51中,然后进入到收集箱55中,当水面下降时,所述漂浮球52随之下降,此时开口53仍然沉浸在水中,从而可以不断的将水吸入到回收管
51中,直至将其中的水吸完。至此,本发明摆动式污水加速沉淀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002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