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46774.X

文献号 : CN1047635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国昌王永宋丽萍

申请人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基于有机朗肯循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飞机涡轮发动机的供电系统,它主要包括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发电机。其中,蒸发器和冷凝器都是结合涡轮发动机部件进行改造而得,通过对本系统的设计,不仅能够明显增加飞机发动机的输出功,提高飞机发动机的做工功效率,还能够解决飞机发动机前段来流在温度较低时易结冰的问题,以及可降低机匣温度,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

1.一种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和发电机,所述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依次相连接,所述的发电机的输入端与膨胀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冷凝器为导叶栅,所述的蒸发器采用空冷形式的管式换热器,设置在机匣与燃烧室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之间采用耐高温的金属管道连接,所述的管道外部设置有保温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叶栅设置在机匣中涡轮发动机风扇的外侧,导叶栅包括叶片、外盘和实心轴,所述的实心轴两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叶片上,所述的叶片与外盘固定连接,所述的导叶栅外盘与机匣焊接固定在机匣上,所述的叶片内设置有导流板,所述的导流板在叶片内将工质通道呈S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器采用一组椭圆形盘管,所述的盘管燃烧室外表面呈螺旋状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布。

说明书 :

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节能减排的意识也不断加强。余热资源的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这些热能种类繁多, 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及各种余( 废 )热等。中低温余热的数量极其庞大,在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中低温余热, 包括热水、低品位烟气和蒸汽等,这些热量数量大、品位低,基本不能被生产过程再利用,对这部分余热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能增加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飞机涡轮发动机燃烧后的余热进行发电的设备。
[0003] 目前,飞机上的发电设备主要有三个来源:(1)通过发动机来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2)在飞机的尾部装有一个小型的涡轮发动机和发电机,它是辅助动力装置(APU)。这个小型发动机的作用,只是为了带动APU发电机,其发电机的功率要比机上其他2台发电机的功率大;(3)对于现代客机,还设有直流电系统,利用大容量蓄电池在发电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变流器为飞机提供直流电,并为蓄电池充电作为备用电池。第三种发电方式只有在以上三种发电机都不能工作的极端情况下才会临危受命,而且发电量也有限。然而,飞机上众多的仪表设备及电气设备所需电量不能仅仅通过蓄电池所能维持的,前两种发电方式中,在与发动机涡轮轴作机械连接的附件传动机匣上安装的带动发电机的发动机无论工作效率多大,它们都会分担很大一部分用来推动涡轮的有用功,这就降低了涡轮发动机的效率。
[0004] 对于涡轮发动机来说,燃烧室的温度通常很高,可达到1000K以上,即使燃烧室外的温度也可达600K以上,这部分热量不仅没有被充分利用反而被白白浪费掉。燃烧室外温度过高还会对机匣的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用寿命大大减少。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通过对航空发动机余热的利用及对系统结构的设计,提供一种新型飞机供电方式,使航空发动机效率得到提高,发明中所述的冷凝器是通过改变涡轮发动机进气口前端导叶栅的结构实现冷凝效果,对发动机材料也起到降温保护的作用。
[0006]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包括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和发电机,所述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依次相连接,所述的发电机的输入端与膨胀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冷凝器为导叶栅,所述的蒸发器采用空冷形式的管式换热器,设置在机匣与燃烧室之间。
[0007] 所述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之间采用耐高温的金属管道连接,所述的管道外部设置有保温层。
[0008] 所述的导叶栅设置在机匣中涡轮发动机风扇的外侧,导叶栅包括叶片、外盘和实心轴,所述的实心轴两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叶片上,所述的叶片与外盘固定连接,所述的导叶栅外盘与机匣焊接固定在机匣上,所述的叶片内设置有导流板,所述的导流板在叶片内将工质通道呈S型设置。
[0009] 所述的蒸发器采用一组椭圆形盘管,所述的盘管燃烧室外表面呈螺旋状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布。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将飞机发动机燃烧室外的余热转变成电能,减少了从涡轮轴上分担出来带动发电机的有用功。与传统飞机发电装置设计相比,本设计增加了飞机发动机的做功能力,通过对导叶栅结构的改进,可以对来流空气进行预热,还可防止在空气较低的情况下结冰现象的发生。因此利用余热发电系统,明显能够提高飞机发动机的做功能力,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本发明所提供的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不仅仅适应于燃气涡轮发动机,对于其他类型的发动机产生的余热也可以吸收利用,是一种高效节能的发电系统。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发明结构及原理图;
[0012] 图2是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剖面图;
[0013] 图3为冷凝器正视图;
[0014] 图4为导叶栅叶片的剖视图;
[0015] 图5为系统蒸发器主视图;
[0016] 图6为系统蒸发器俯视图;
[0017] 图7为系统蒸发器侧视图。
[0018] 图中1.导叶栅,2.风扇,3. 齿轮箱,4. 低压压缩机,5. 高压压缩机,6. 燃烧室,7. 蒸发器盘管,8. 高压涡轮,9. 低压涡轮,10.空气,11.高温气体,12.实心轴,13.外盘,
14.叶片,15.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实施例1:
[0020] 如图1所示:一种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包括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和发电机,所述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依次相连接,所述的发电机的输入端与膨胀机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的冷凝器为导叶栅1,所述的蒸发器采用空冷形式的管式换热器,设置在机匣与燃烧室6之间。
[0021] 所述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和工质泵之间采用耐高温的金属管道连接,所述的管道外部设置有保温层,减少热量损失。其中膨胀机为航空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中的重要动力部件,是通过高温高压的气体膨胀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新型的动力输出部件,目前市场上已有千瓦级别的膨胀机设备,适合本系统所需,可商业购得。其中工质泵主要是为来自冷凝器的饱和工质加压的,通过工质泵加压使饱和工质变成高压的过冷液,从而在蒸发器中吸热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来推动膨胀机做功,根据有机工质的热力学特性,工质泵的工作压力在1 MPa -2MPa,扬程为150m左右即可满足本系统要求。
[0022] 如图2-图7所示所述的导叶栅1设置在机匣中涡轮发动机风扇2的外侧,导叶栅1包括叶片14、外盘13和实心轴12,所述的实心轴12两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叶片14上,所述的叶片14与外盘13固定连接,所述的导叶栅1外盘13与机匣焊接固定在机匣上,所述的叶片14内设置有导流板15,所述的导流板15在叶片14内将工质通道呈S型设置。发明中所述的冷凝器是通过改变涡轮发动机进气口前端导流栅的结构而得到的,为了节省涡轮发动机所用材料,减轻飞机重量,设计中将涡轮机导叶栅1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导流栅的结构采取中间设有导流板15中空的设计,工质从导叶栅1前部的导管流入,依靠内部导流板15在导叶栅1中呈S型流过,这样的设计增大了工质的换热面积,提高交换效率。
[0023] 所述的蒸发器采用一组椭圆形盘管,所述的盘管燃烧室6外表面呈螺旋状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布。盘管的直径越小,越密集,蒸发面积就会越大,蒸发效果也就越好,在涡轮发动机中,空气流自前段不断向尾部高速流动,将密集的细盘管固定在燃烧室6与机匣的之间的空隙,就组成一个强制对流的空冷式换热器,盘管的盘绕方向沿空气流动方向。
[0024] 本发明在涡轮发动机内部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工质在盘管中吸收来自燃烧室6外部散发的热量,目前燃烧室6外的温度通常达到600K以上,盘管呈螺旋状沿空气流动方向排布。盘管内的饱和的液体工质吸收一定的热量后,转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被输送到机匣上的膨胀机,推动膨胀机做功后工质变成温度相对较高低压的气体沿管道进入到位于发动机前段的导叶栅1。由于飞机高速飞行,发动机进气口的温度很低,高温气体在导叶栅1内通过后被冷凝,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通过设置在机匣外部的工质泵将来自导叶栅1的液体加压变成饱和高压的液体后进入蒸发器,完成一个做工循环,而和膨胀机输出端连接的发电机就会持续不断的发出电能,经过机上配电网为各种负载配电。
[0025] 本系统也需要电能驱动,所以在配电装置中应设有一条供电线路来为本系统供电。供电线路提供的电能主要是用来调节工质泵转速来实现发电系统发电量。所述供电线路的选择和设置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选择和设置。
[0026]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