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56870.4

文献号 : CN10476919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铃村淳西尾贵士高须颂子园靖彦友近雅之岩田将成山田祐介

申请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具备:门锁主体,其构成为组装于门;外侧打开杆,其可转动地组装于设置于该门的支承轴;以及连结部件,其组装于该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并具有插通孔。将外侧打开杆与构成为组装于门的车外侧的外侧门把手连结的杆的外侧打开杆侧端部构成为向插通孔插通。在连结部件设置有相对于插通孔交叉的安装孔,在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设置有安装部。连结部件以安装孔嵌合固定于外侧打开杆的安装部。由此,能够同时实现连结部件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保持力确保与良好的组装性能的确保。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门锁主体,其构成为组装于车辆的门;

外侧打开杆,其能够转动地组装于设置于所述门锁主体的支承轴;

连结部件,其组装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并具有插通孔,将所述外侧打开杆与组装于所述门的车外侧的外侧门把手连结的杆的外侧打开杆侧端部穿过该插通孔;

安装孔,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并相对于所述插通孔交叉;以及安装部,其设置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所述连结部件通过所述安装孔而嵌合固定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所述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突起,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并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所述安装部无间隙地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突起,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并与所述安装孔对应,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构成为:通过所述第二突起允许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所述安装部在一个方向的嵌合并限制在另一个方向的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突起,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并与所述安装孔对应,所述车辆用门锁装置构成为:通过所述第二突起允许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所述安装部在一个方向的嵌合并限制在另一个方向的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起具有缓斜面部与陡斜面部,在所述缓斜面部与所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下允许所述嵌合,在所述陡斜面部与所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下限制所述嵌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起具有缓斜面部与陡斜面部,在所述缓斜面部与所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下允许所述嵌合,在所述陡斜面部与所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下限制所述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突起,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插通孔的内表面,并构成为将所述杆的所述外侧打开杆侧端部保持为沿所述支承轴的轴线方向容易运动的状态;和第二突起,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插通孔的内表面,并构成为将所述杆的所述外侧打开杆侧端部保持为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难以运动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突起相比将所述第二突起的厚度设定为更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抵接面,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并构成为能够将所述杆的运动向所述外侧打开杆传递,所述第二突起的前端部配置为相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前端部更接近所述抵接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抵接面,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并构成为能够将所述杆的运动向所述外侧打开杆传递,所述第二突起的前端部配置为相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前端部更接近所述抵接面。

11.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门锁主体,其构成为组装于车辆的门;

外侧打开杆,其能够转动地组装于设置于所述门锁主体的支承轴;

连结部件,其组装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并具有插通孔;

外侧门把手,其构成为组装于所述门的车外侧;

杆,其分别连结于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外侧门把手,并且连结部件侧端部插通于所述插通孔;

安装孔,其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并相对于所述插通孔交叉;以及安装部,其设置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所述连结部件通过所述安装孔而嵌合固定于所述外侧打开杆的所述安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插通孔设置有将所述杆的所述连结部件侧端部保持为沿所述支承轴的轴线方向容易运动的状态的第一突起、和将所述杆的所述连结部件侧端部保持为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难以运动的状态的第二突起。

说明书 :

车辆用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车辆的门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装置,其具备:门锁主体(例如具备壳体、组装于该壳体的锁闩机构、杆机构、连杆机构以及电动促动器等),其构成为组装于车辆的门;外侧打开杆,其能够转动(倾动)地组装于设置于上述门锁主体的支承轴;以及连结部件(夹紧件),其组装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并具有插通孔,构成为将上述外侧打开杆、与构成为组装于上述门的车外侧的外侧门把手连结的杆的外侧打开杆侧端部穿过该插通孔。
[0003] 应予说明,杆的外侧打开杆侧端部(也是且为连结部件侧端部)通常形成为曲柄状,并构成为杆的运动(上下运动)经由连结部件向外侧打开杆传递。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6867号公报
[0005]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通过设置于上述连结部件的安装部(相对于上述插通孔同轴地形成的筒状的安装部)与设置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安装孔(在相对于设置于上述外侧打开杆(通常由铁板构成)的转动端部的舌片状的安装部贯穿设置的安装孔)沿板厚方向嵌合,而将上述连结部件组装于上述外侧打开杆。另外,在设置于连结部件的安装部设置有卡止爪(突起),该卡止爪通过与外侧打开杆的安装孔嵌合卡合而发挥防脱功能。卡止爪被设置为沿与外侧打开杆的安装孔同轴的插通孔的径向突出。
[0006]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连结部件向外侧打开杆的组装方向与杆向连结部件的插通孔的插通方向(插入方向)形成为相同方向。另外,为了使连结部件向外侧打开杆的组装变得容易,而将卡止爪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安装孔的卡合力设定为较小。因此,在将连结部件组装于外侧打开杆的状态下,在杆插通于连结部件的插通孔时,若连结部件的端部被杆沿插通孔的径向推压,则解除基于卡止爪的卡合,存在连结部件从外侧打开杆分离的担忧。
[0007] 此外,虽上述的问题能够通过将卡止爪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安装孔的卡合力设定为较大(在板厚方向的嵌合部将卡止爪的卡合力设定为较大)来解决,但在板厚方向的嵌合部,卡止爪的挠曲部的长度仅能够获得板厚大小。因此,此时,连结部件向外侧打开杆的组装变得困难,其组装性能变差。因此,难以同时实现连结部件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必要充分的保持力(卡合力)的确保、与连结部件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良好的组装性能的确保。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涉及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门锁主体,其构成为组装于车辆的门;外侧打开杆,其能够转动地组装于设置于上述门锁主体的支承轴;连结部件,其组装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并具有插通孔,构成为将上述外侧打开杆、与构成为组装于上述门的车外侧的外侧门把手连结的杆的外侧打开杆侧端部穿过该插通孔;安装孔,其设置于上述连结部件,并相对于上述插通孔交叉;以及安装部,其设置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上述连结部件通过上述安装孔而嵌合固定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上述安装部。
[0009]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具备第一突起,该第一突起设置于上述安装孔的内壁,并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上述安装部无间隙地卡合。另外,还能够构成为:具备第二突起,该第二突起设置于上述连结部件并与上述安装孔对应,通过上述第二突起允许上述连结部件的上述安装孔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上述安装部在一个方向的嵌合并限制在另一个方向的嵌合。还能够形成为:上述的上述第二突起具有缓斜面部与陡斜面部,在上述缓斜面部与上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下允许上述嵌合,在上述陡斜面部与上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下限制上述嵌合。
[0010]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门锁主体,其构成为组装于车辆的门;外侧打开杆,其能够转动地组装于设置于上述门锁主体的支承轴;连结部件,其组装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并具有插通孔;外侧门把手,其构成为组装于上述门的车外侧;杆,其分别连结于上述连结部件与上述外侧门把手,并且连结部件侧端部插通于上述插通孔;安装孔,其设置于上述连结部件,并相对于上述插通孔交叉;以及安装部,其设置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上述连结部件以上述安装孔嵌合固定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上述安装部。
[0011]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中,在上述连结部件设置有相对于上述插通孔交叉(例如,正交)的安装孔,在上述外侧打开杆的转动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上述连结部件通过上述安装孔而嵌合固定于上述外侧打开杆的上述安装部。因此,连结部件向外侧打开杆的组装方向(嵌合方向)形成为相对于杆向连结部件的插通孔的插通方向(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直角方向)。
[0012] 因此,设置于连结部件的突起(发挥防脱功能的突起)相对于连结部件的插通孔沿轴向突出。因此,在将连结部件组装于外侧打开杆的状态下,在将杆插通于连结部件的插通孔时,即便连结部件的端部被杆沿插通孔的径向推压,也难以解除基于突起的卡合,从而连结部件难以从外侧打开杆分离。
[0013] 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充分确保外侧打开杆的安装部(例如,形成为舌片状,长度能够适当地设定)与连结部件的安装孔的嵌合量,能够充分确保设置于连结部件的突起处的挠曲部的长度。由此,能够使连结部件向外侧打开杆的组装性能变得良好。因此,能够同时实现连结部件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必要充分的保持力(卡合力)的确保、与连结部件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良好的组装性能的确保。
[0014] 在实施上述的本发明时,在上述安装孔的内壁设置有与外侧打开杆的安装部无间隙地卡合的第一突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该突起消除外侧打开杆的安装部与连结部件的安装孔之间产生的间隙,从而能够消除连结部件相对于外侧打开杆的晃动。
[0015] 另外,在实施上述的本发明时,构成为在上述连结部件与上述安装孔对应地设置有第二突起,并通过该第二突起允许连结部件的安装孔与外侧打开杆的安装部在一个方向的嵌合并限制在另一个方向的嵌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第二突起作为连结部件的防脱用部件发挥功能,并且还能够作为连结部件的误组装防止用部件发挥功能。在构成为上述的第二突起具有缓斜面部与陡斜面部,在上述缓斜面部与上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下允许上述嵌合,在上述陡斜面部与上述安装部抵接的情况限制上述嵌合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获得上述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0017] 图2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门锁主体的侧视图。
[0018]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门锁主体中的壳体内的结构的图。
[0019]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夹紧件(连结部件)与外侧打开杆的关系的立体图。
[0020]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夹紧件与杆的关系的俯视图。
[0021]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夹紧件与杆的关系的侧视图。
[0022]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夹紧件与外侧打开杆的关系的主视图。
[0023] 图8是沿图5的A-A线的夹紧件与外侧打开杆的纵剖端面图。
[0024] 图9是沿图5的B-B线的夹紧件与外侧打开杆的纵剖端面图。
[0025] 图10是沿图5的C-C线的夹紧件、外侧打开杆以及杆的纵剖端面图。
[0026] 图11是沿图5的D-D线的夹紧件与外侧打开杆的纵剖端面图。
[0027] 图12是沿图5的E-E线的夹紧件与杆的纵剖端面图。
[0028] 图13是沿图6的F-F线的夹紧件与外侧打开杆的横断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DL,该车辆用门锁装置DL是安装于装备于车辆的前方右侧的门200(参照图1的假设线)的装置,具备:构成为组装于门200的门锁主体100、能够转动(摆动)地组装于设置于该门锁主体100的支承轴11的外侧打开杆52、一体地组装于设置于该外侧打开杆52的转动端部的舌片状的安装部52a的夹紧件(连结部件)53、构成为组装于门200的车外侧的外侧门把手20、以及分别连结于夹紧件53与外侧门把手20的杆30等。
[0030] 如图1~图3所示,门锁主体100具备:组装于门200内的壳体10、组装于该壳体10的锁闩机构40、杆机构50、连杆机构60、以及电动促动器70等。众所周知,锁闩机构40是用于将门200相对于车身(省略图示的车体)保持为关闭状态(门200关闭了的状态)的机构,并具备能够与固定于车身(省略图示)的撞针(省略图示)卡合分离的锁闩41。
[0031] 杆机构50具备:内侧打开杆51,其组装于壳体10,并随着设置于门200的内侧的内侧门把手(省略图示)的操作而被驱动;和外侧打开杆52,其经由支承轴11组装于壳体10,并随着设置于门200的外侧的外侧门把手20的操作而被驱动。此外,支承轴11配置为在门200关闭了的状态下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0032] 连杆机构60在壳体10内夹设于锁闩机构40与杆机构50间,并具备能够在使从杆机构50向锁闩机构40的操作力传递有效的解锁状态或者使上述操作力传递无效的锁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打开连杆61。打开连杆61夹设于杆机构50所具备的内侧打开杆51以及外侧打开杆52、与锁闩机构40所具备的换挡杆42之间,并能够在将随着各门把手(20)的开门操作而产生的各打开杆51、52的开门方向工作传递至换挡杆42(使操作力传递有效)的解锁位置、与不将随着各门把手(20)的开门操作而产生的各打开杆51、52的开门方向工作传递至换挡杆42(使操作力传递无效)的锁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0033] 电动促动器70组装于壳体10内,并能够使连杆机构60在解锁状态或者锁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电动促动器70具备电动马达71、蜗杆72以及蜗轮73,并且具备由这些部件驱动的主动杆74。应予说明,主动杆74与设置于门200的车辆内侧的锁定旋钮(省略图示)连结,并构成为还能够通过手动操作锁定旋钮(省略图示)来驱动。另外,主动杆74还与设置于门200的外侧的锁芯(省略图示)连结,并构成为还能够通过手动操作锁芯(省略图示)来驱动。
[0034]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13所示地对金属板(铁板)制成的外侧打开杆52、合成树脂制成的夹紧件53以及金属(铁)制成的杆30进行组装。外侧打开杆52可转动地组装于支承轴11,设置于转动端部的舌片状的安装部52a构成为能够在图1的实线所示的复原位置与图1的假设线所示的工作位置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安装部52a沿支承轴11的延伸突出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弯曲形成,具有能够供杆30插通并且能够倾动的贯通孔52a1(参照图10、图13),并且具有用于防脱夹紧件53的一对切口52a2(参照图8、图13)。
[0035] 夹紧件53通过沿安装部52a的延伸突出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插入而嵌合固定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该夹紧件53具有在图1的状态(门200关闭了的状态)下能够供杆30沿车辆的上下方向插通并且能够沿车辆的左右方向(车宽度方向)倾动的插通孔53a,并且具有以相对于该插通孔53a正交的方式设置的安装孔53b。因此,夹紧件53将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嵌合固定于其安装孔53b。
[0036] 插通孔53a形成为圆形,在其内周壁(内表面)设置有前后一对第一突起53a1、和左右一对第二突起53a2。各第一突起53a1是将形成于杆30的前端部(连结部件侧(且为外侧打开杆侧)端部)的曲柄部31保持为沿支承轴11的轴线方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容易运动的状态的部位,相互对置配置,并形成为圆弧状且前端部容易挠曲的鳍形状(厚度薄的形状)(参照图5、图12)。另一方面,各第二突起53a2是将杆30的曲柄部31保持为沿与支承轴11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车宽度方向)难以运动的状态的部位,相互对置配置,并形成为圆弧状且块形状(与第一突起53a1相比第二突起53a2的厚度被设定为更厚的形状)(参照图5、图10)。
[0037] 如图11所示,安装孔53b的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在其内壁设置有上下二对四条突起53b1、一条突起53b2、左右一对两个突起53b3、以及一个突起53b4(参照图6、图8、图10、图11、图13)。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各突起53b1是沿车辆上下方向无间隙地保持外侧打开杆
52的安装部52a的部位,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直线状,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上下表面无间隙地卡合。如图11所示,突起53b2是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上表面无间隙地卡合的部位,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0038] 各突起53b3是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车宽度方向端面无间隙地卡合,沿车宽度方向无间隙地保持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部位,在自由状态(夹紧件53未组装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地形成为楔形状。突起53b4是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下表面无间隙地卡合,沿车辆上下方向无间隙地保持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部位,在自由状态(夹紧件53未组装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地形成为楔形状。
[0039] 另外,夹紧件53具有与安装孔53b对应地设置的切口(狭缝)53c。切口53c构成为供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一部分(具有一对切口52a2的前端部)插通,在其内壁设置有一对突起53c1、和一条突起53c2。突起53c2相当于第一突起,是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上表面无间隙地卡合的部位,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参照图6、图9)。
[0040] 各突起53c1相当于第二突起,是在夹紧件53组装于外侧打开杆52的状态下,与设置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各切口52a2嵌合,相对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防脱夹紧件53的部位,形成为楔形状(参照图6、图8、图13)。另外,各突起53c1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将安装孔53b侧(图6的右侧)形成为缓斜面,将相反侧(图6的左侧)形成为陡斜面,从而构成为允许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沿一个方向(正向)的嵌合,限制沿另一个方向(相反方向)的嵌合。
[0041] 因此,在夹紧件53沿正向嵌合组装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时,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前端端面与夹紧件53的突起53c1的缓斜面部抵接,允许夹紧件53向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组装(嵌合)。此时,夹紧件53的设置有突起53c1的部位(突起53c1处的挠曲部)向打开切口53c的方向(图6的下方)挠曲,从而允许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一部分(具有一对切口52a2的前端部)插通夹紧件53的切口53c。
[0042] 另外,在夹紧件53沿相反方向组装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时,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前端端面与夹紧件53的突起53c1的陡斜面部抵接,阻止夹紧件53向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的组装(嵌合)。因此,各突起53c1作为夹紧件53的防脱用发挥功能,并且作为夹紧件53的误组装防止用发挥功能。
[0043] 另外,夹紧件53具有以与安装孔53b重叠的方式设置的抵接面53d。抵接面53d是承受作用于杆30的向下方的力的部位(能够将杆30的运动传递至外侧打开杆52的部位),并构成为与形成于杆30的前端部的曲柄部31的一部分抵接。另外,抵接面53d配置为相比第一突起53a1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更接近第二突起53a2的前端部。
[0044] 此外,构成为在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处于图1的实线所示的复原位置时,杆30处于图10的假设线所示的初始时的位置,曲柄部31的一部分与抵接面53d抵接,在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处于图1的假设线所示的工作位置时,杆30处于图10的假设线所示的全行程时的位置,曲柄部31的一部分与抵接面53d抵接。因此,当杆30在初始时的位置与全行程时的位置间移动时,杆30以被一对第二突起53a2保持的状态沿车宽度方向倾动。
[0045]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紧件53的插通孔53a设置有将杆30的曲柄部31保持为沿支承轴11的轴线方向容易运动的状态的第一突起53a1、和将杆30的曲柄部31保持为沿与支承轴11轴线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难以运动的状态的第二突起53a2。因此,利用第一突起53a1在杆30的曲柄部31与夹紧件53的连结部位维持可动性。另外,利用第二突起53a2明确杆30相对于夹紧件53的定位,稳定外侧门把手20的操作量(打开行程)。
[004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30的运动(上下运动)经由夹紧件53传递至外侧打开杆52时,利用夹紧件53的第二突起53a2限制杆30沿水平方向的运动。因此,从杆30向外侧打开杆52准确地传递负载,获得良好的操作感。
[004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紧件53中,第一突起53a1形成为鳍形状(厚度薄的形状),第二突起53a2形成为块形状(比第一突起53a1厚度厚的形状),因此形成为块形状的第二突起53a2在长时间使用(反复操作)时,与形成为鳍形状的突起相比不会存在变形的担忧。因此,即便在长时间使用(反复操作)时,外侧门把手20的操作量(打开行程)也很稳定。另外,即便在长时间使用(反复操作)时,也能够抑制与杆30的间隙的增大,从而能够消除异响产生的忧虑。
[004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紧件53具有能够将杆30的(上下方向的)运动向外侧打开杆52传递的抵接面53d,第二突起53a2的前端部配置为相比第一突起53a1的前端部更接近抵接面53d。因此,与第一突起53a1的前端部配置为相比第二突起53a2的前端部更接近抵接面53d的情况相比,能够明确操作外侧门把手20时的杆30的保持位置。因此,由此也能够提高操作感。
[0049] 另外,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紧件53设置有相对于插通孔53a正交的安装孔53b,在外侧打开杆52的转动端部设置有舌片状的安装部52a,夹紧件53以安装孔53b嵌合固定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因此,夹紧件53向外侧打开杆52的组装方向(嵌合方向)相对于杆30向夹紧件53的插通孔53a的插通方向(插入方向)形成为直角方向。
[0050] 因此,设置于夹紧件53的突起53c1(发挥防脱功能的突起)相对于夹紧件53的插通孔53a沿轴向突出。因此,在夹紧件53组装于外侧打开杆52的状态下,在杆30插通于夹紧件53的插通孔53a时,即便夹紧件53的端部被杆30沿插通孔53a的径向推压,也难以解除基于突起53c1的卡合,从而能够使夹紧件53难以从外侧打开杆52分离。
[005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充分确保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形成为舌片状,长度能够适当地设定)与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的嵌合量,能够充分确保设置于夹紧件53的突起53c1处的挠曲部的长度。由此,能够使夹紧件53向外侧打开杆52的组装性能良好。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夹紧件53相对于外侧打开杆52的必要充分的保持力(卡合力)的确保、与夹紧件53相对于外侧打开杆52的良好的组装性能的确保。
[00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的内壁设置有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无间隙地卡合的突起53b1、53b2。因此,能够利用上述突起53b1、53b2消除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与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之间产生的间隙,从而能够消除夹紧件53相对于外侧打开杆52的晃动。此外,上述突起53b1、53b2的形状·个数能够适当地变更。
[005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与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对应地将楔形的突起53c1设置于夹紧件53,允许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与外侧打开杆52的安装部52a沿一个方向的嵌合并限制沿另一个方向的嵌合。因此,能够使楔形的突起53c1作为夹紧件53的防脱用发挥功能,并且能够作为夹紧件53的误组装防止用发挥功能。此外,楔形的突起53c1的形状·个数能够适当地变更。
[005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使设置于夹紧件53的第一突起53a1与第二突起53a2的个数分别形成为一对来实施,但上述部位的个数能够适当地增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将杆30的曲柄部31保持为沿支承轴11的轴线方向容易运动的状态的第一突起53a1形成为圆弧状且鳍形状,将杆30的曲柄部31保持为沿与支承轴11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难以运动的状态的第二突起53a2形成为圆弧状且块形状来实施,但上述部位的形状能够适当地变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0055]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将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设置为相对于插通孔53a正交,但还能够构成为将夹紧件53的安装孔53b设置为相对于插通孔53a交叉来实施。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构成为设置于外侧打开杆52的转动端部的安装部52a形成为舌片状来实施,但该形状能够适当地变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将设置于夹紧件53的突起53c1形成为楔形状来实施,但该形状能够适当地变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