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60522.4

文献号 : CN10479744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清水荣星栗山正俊张替绅也

申请人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一种良好地维持操控稳定性同时能够实现轮胎的轻量化与滚动阻力的降低、并且能够改善耐脱层性能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一对胎圈部间架设有二层包括多条胎体帘线的胎体帘布层、在各胎圈部配置有胎圈芯与胎圈填充物、在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配置有至少二层带束层,其特征在于: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该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配置于内周侧带束层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之间,另一方面,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配置为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与胎圈填充物之间经过,该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

权利要求 :

1.一种充气轮胎,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二层包括多条胎体帘线的胎体帘布层,在各胎圈部配置有胎圈芯与胎圈填充物,在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配置有至少二层带束层,其特征在于: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该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配置于内周侧带束层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之间,另一方面,所述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配置为在所述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与所述胎圈填充物之间经过,该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所述胎圈填充物由在轮胎径向上划分开的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构成,所述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配置为与所述内侧填充物相邻,所述外侧填充物的JIS硬度比所述内侧填充物的JIS硬度低3度以上,从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端到所述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的轮胎径向高度PH,相对于划分所述内侧填充物与所述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所述胎圈填充物的内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IH以及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高度BH,满足0.05×(BH+FIH)≤PH≤0.7×(BH+FIH)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SH满足0.05SH≤FH≤0.5SH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填充物的断裂强度为

15MPa~25MPa且60℃下的损失正切为0.10~0.2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划分所述内侧填充物与所述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所述胎圈填充物的外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OH、以及划分所述内侧填充物与所述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所述胎圈填充物的内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IH,相对于所述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分别满足0.1FH≤FOH≤0.4FH以及0.6FH≤FIH≤0.9FH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与所述内周侧带束层的重叠量W为5mm~4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与所述内周侧带束层之间配置有缓冲橡胶层,所述缓冲橡胶层的厚度为0.5mm~2mm且断裂强度为20MPa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橡胶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端配置为比所述内周侧带束层的终端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述缓冲橡胶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端配置为比所述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圈部的、比所述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辅助填充物,所述辅助填充物的JIS硬度比所述内侧填充物低3度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填充物的轮胎径向外侧终端配置为比所述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外侧终端靠轮胎径向外侧,所述辅助填充物的轮胎径向内侧终端配置在所述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SFH,相对于所述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满足0.5FH≤SFH≤1.5FH的关系,所述辅助填充物具有朝向轮胎径向两侧逐渐变薄的形状,该辅助填充物的厚度最大的部位配置于所述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的范围内。

说明书 :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层胎体帘布层的充气轮胎,更详细地说,涉及良好地维持操控稳定性同时能够实现轮胎的轻量化与滚动阻力的降低、并且能够改善耐脱层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 在充气轮胎中,为保持高内压而采用了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多层胎体帘布层的增强构造。例如,提出具有下述构造的充气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三层胎体帘布层,二层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另一方面,一层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配置于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0003] 图6概略地表示以往的具有三层胎体帘布层的充气轮胎。如图6所示,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1、42的两端部绕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3的两端部配置于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1、42的折返部的外侧。在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充气轮胎中,在胎侧部存在三层胎体帘布层41、42、43,所以能够发挥良好的操控稳定性。
[0004] 然而,充气轮胎经常暴露于由于过载等引起的高负载状态和/或用于确保负载能力的高内压状态那样过于严酷的使用环境,所以如果胎体帘布层的终端多配置在胎圈部或胎侧部的容易产生挠曲的部位,则容易产生以这些终端为起点的脱层故障。另外,在使用了三层胎体帘布层的情况下,轮胎重量增加,由此,也存在轮胎的滚动阻力增加这一问题。
[0005] 另外,能够通过削减胎体帘布层的层数来克服上述问题,但在该情况下,轮胎整体的刚性下降而导致操控稳定性下降。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212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边良好地维持操控稳定性一边能够实现轮胎的轻量化与滚动阻力的降低、并且能够改善耐脱层性能的充气轮胎。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2]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二层包括多条胎体帘线的胎体帘布层,在各胎圈部配置有胎圈芯与胎圈填充物,在所述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配置有至少二层带束层,其特征在于: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该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配置于内周侧带束层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之间,另一方面,所述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配置为在所述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与所述胎圈填充物之间经过,该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
[0013] 发明效果
[0014]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使该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延伸到与内周侧带束层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能够在胎侧部将胎体帘布层设为三层构造从而充分确保充气轮胎的刚性,发挥良好的操控稳定性。另一方面,作为轮胎的骨架构造仅使用二层胎体帘布层,尽可能排除胎体帘布层的剩余部分,所以在与以往那样具备三层胎体帘布层的充气轮胎的对比中,能够实现轮胎的轻量化,进而能够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0015] 另外,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结构,轮胎单侧的胎体帘布层的终端变为二个部位,而且其中的一个部位为内周侧带束层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之间 的应变较少的部位,所以能够抑制以胎体帘布层的终端为起点的脱层故障,改善耐脱层性能。
[0016] 在本发明中,优选: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SH满足0.05SH≤FH≤0.5SH的关系。由此,胎圈部确保较高的弯曲刚性,抑制接地时的胎圈填充物的弯曲变形,所以能够减轻施加于与胎圈填充物相邻的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的张力。
这会改善耐脱层性能同时抑制胎圈填充物的发热和疲劳断裂。
[0017] 优选:胎圈填充物由在轮胎径向上划分开的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构成,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配置为与内侧填充物相邻,外侧填充物的JIS硬度比内侧填充物的JIS硬度低3度以上。由此,能够降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所相邻的内侧填充物在胎圈填充物整体的弯曲变形中的分担率,减轻施加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的张力。这会改善耐脱层性能同时抑制胎圈填充物的发热和疲劳断裂。
[0018] 优选:内侧填充物的断裂强度为15MPa~25MPa且60℃下的损失正切为0.10~0.25。由此,能够抑制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所相邻的内侧填充物的发热和疲劳断裂。另外,降低内侧填充物的损失正切也有助于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0019] 优选:划分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胎圈填充物的外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OH、以及划分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胎圈填充物的内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IH,相对于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分别满足0.1FH≤FOH≤0.4FH以及0.6FH≤FIH≤0.9FH的关系。通过基于这样的关系使划分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能够使胎圈填充物整体的刚性沿轮胎径向逐渐变化,缓和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的边界部处的应力集中,改善耐脱层性能。
[0020] 优选:从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端到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的轮胎径向高度PH,相对于划分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胎圈填充物的内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IH以及胎圈芯的轮胎径向高 度BH,满足0.05×(BH+FIH)≤PH≤0.7×(BH+FIH)的关系。由此,能够使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的位置适当化,改善耐脱层性能。
[0021] 优选: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与内周侧带束层的重叠量W为5mm~40mm。。由此,能够确保良好的耐脱层性能。
[0022] 优选: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与内周侧带束层之间配置有厚度为0.5mm~2mm且断裂强度为20MPa以上的缓冲橡胶层。由此,能够缓和该部位的剪切应变、改善耐脱层性能。
[0023] 优选:缓冲橡胶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端配置为比内周侧带束层的终端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缓冲橡胶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端配置为比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由此,能够有效地缓和该部位的剪切应变。
[0024] 优选:在胎圈部的、比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辅助填充物,辅助填充物的JIS硬度比内侧填充物低3度以上。通过附加这样的辅助填充物,能够抑制胎圈填充物的弯曲变形,减轻施加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的张力。这会改善耐脱层性能同时抑制胎圈填充物的发热和疲劳断裂。
[0025] 优选:辅助填充物的轮胎径向外侧终端配置为比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外侧终端靠轮胎径向外侧,辅助填充物的轮胎径向内侧终端配置在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胎圈填充物的弯曲变形。
[0026] 优选:辅助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SFH,相对于所述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满足0.5FH≤SFH≤1.5FH的关系,辅助填充物具有朝向轮胎径向两侧逐渐变薄的形状,该辅助填充物的厚度最大的部位配置于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不伴随过度的重量增加地有效地抑制胎圈填充物的弯曲变形,提高耐久性。
[0027] 在本发明中,JIS硬度是依据JIS K-6253、使用A型的杜罗硬度计在温度20℃的条件下测定的杜罗硬度。断裂强度是依据JIS K-6251、使用哑铃状试验片在温度20℃的条件下测定的抗拉强度。损失正切(tanδ), 是依据JIS-K6394、使用粘弹性频谱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在频率20Hz、初始应变10%、动态应变±2%、温度60℃的条件下测定的。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0029] 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1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视图。
[0030] 图3是放大地表示图2的充气轮胎的胎圈部的剖视图。
[0031] 图4是概略地表示由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半剖视图。
[0032] 图5是放大地表示图4的充气轮胎的胎圈部的剖视图。
[0033] 图6是概略地表示以往的具有三层胎体帘布层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图3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
[0035]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1;配置于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和配置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
[0036] 在一对胎圈部3、3之间架设有二层包括在轮胎径向上延伸的多条胎体帘线的胎体帘布层4。胎体帘布层4包括:在胎面部1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和在胎面部1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作为构成该胎体帘布层4的胎体帘线,优选使用尼龙和聚酯等有机纤维帘线。在各胎圈部3埋设有环状的胎圈芯5,在该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三角形截面的由橡胶组合物构成的胎圈填充物6。
[0037] 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上的胎体帘布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至少二层带束层7。带束层7包括: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内周侧带束层7A;和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外周侧带束层7B。该带束层7包括多条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 的增强帘线,而且增强帘线被配置为在层间相互交叉。在带束层7,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例如10°~40°的范围。作为带束层7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钢丝帘线。
[0038] 以提高高速耐久性为目的,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配置有至少一层带束覆盖层8,该带束覆盖层8是将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5°以下的角度排列而成的。带束覆盖层8优选设为将条状材料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卷绕而成的无接头构造,所述条状材料是将至少1条增强帘线对齐而进行橡胶覆盖所成的。另外,带束覆盖层8也可以配置为覆盖带束层7的整个宽度方向,或者,也可以配置为仅覆盖带束层7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作为带束覆盖层8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尼龙和/芳纶等有机纤维帘线。
[0039]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两端部被配置为,绕各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并将胎圈芯5以及胎圈填充物6包住。该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以胎圈芯5为界而具有轮胎内侧的主体部4Ax和轮胎外侧的折返部4Ay。而且,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的终端4Ae配置于内周侧带束层7A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之间。另一方面,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两端部配置为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主体部4Ax与胎圈填充物6之间经过,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3终止不绕各胎圈芯5折返。即,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配置于胎圈芯5附近。在这里,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也可以延伸直至胎圈芯5的下侧,但并不从胎圈芯5的径向最内端位置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
[0040]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将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并使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延伸直至与内周侧带束层7A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使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3终止不绕各胎圈芯5折返,所以能够在胎侧部2将胎体帘布层4设为三层构造以充分确保充气轮胎的刚性、发挥良好的操控稳定性。
[0041] 另一方面,作为轮胎的骨架构造仅使用二层胎体帘布层4A、4B并尽可能地排除胎体帘布层4的剩余部分,所以在与以往那样具备三层胎体帘 布层的充气轮胎的对比中,能够实现轮胎的轻量化。特别是,使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延伸直至与内周侧带束层7A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在胎侧部2将胎体帘布层4设为三层构造、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中的带束层7的下方区域将胎体帘布层4设为二层构造。另外,不将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5折返,所以能够降低胎圈部3周围的重量。由此,能够使轮胎轻量化,伴随轻量化能够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0042] 进一步,根据上述充气轮胎,在轮胎单侧胎体帘布层4的终端(4Ae、4Be)为二处,而且其中的一处为内周侧带束层7A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之间的应变少的部位,所以能够抑制以胎体帘布层4的终端以起点的脱层故障、改善耐脱层性能。
[0043]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高度FH,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SH满足0.05SH≤FH≤0.5SH的关系,更优选满足0.1SH≤FH≤0.4SH的关系。在将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高度FH设定为上述范围的情况下,通过被夹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主体部
4Ax与折返部4Ay之间的所谓三明治效应,确保胎圈部3具有较高的弯曲刚性,抑制接地时胎圈填充物6的弯曲变形,所以能够减轻施加于与胎圈填充物6相邻的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的张力。这会改善耐脱层性能,并且抑制胎圈填充物6的发热和疲劳断裂。
[0044] 另外,所谓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高度FH为从胎圈填充物6的径向最内侧端到最外侧端为止的轮胎径向的高度。
[0045] 胎圈填充物6可以由单一的橡胶组合物构成,但也可以由物理特性不同的多种橡胶组合物构成。特别是,如图3所示,优选,胎圈填充物6由在轮胎径向上划分开的内侧填充物6A与外侧填充物6B构成,将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配置为与内侧填充物6A相邻,使外侧填充物6B的JIS硬度比内侧填充物6A的JIS硬度低3度以上。由此,能够降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所相邻的内侧填充物6A在胎圈填充物6的弯曲变形中的分担率,减轻施加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的张力。这会改善耐脱层性能并且抑制胎圈填充物6的发热和疲劳断裂。在 这里,如果外侧填充物6B的JIS硬度与内侧填充物6A的JIS硬度的差小于3度,则无法期待上述那样的效果。另外,优选,内侧填充物6A的JIS硬度设定为75~97的范围,外侧填充物6B的JIS硬度设定为72~94的范围。
[0046] 内侧填充物6A优选,断裂强度为15MPa~25MPa且60℃下的损失正切为0.10~0.25。由此,能够抑制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所相邻的内侧填充物6A的发热和疲劳断裂,并且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在这里,如果内侧填充物6A的断裂强度小于15MPa则容易产生变形,相反如果超过25MPa则容易产生疲劳断裂。如果内侧填充物6A的60℃下的损失正切超过0.25则容易产生由变形引起的发热,成为滚动阻力的增大要因。
[0047] 如图3所示,优选:在轮胎子午线截面上,划分内侧填充物6A与外侧填充物6B的边界线X1与胎圈填充物6的外侧轮廓线X2(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的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OH、以及划分内侧填充物6A与外侧填充物6B的边界线X1与胎圈填充物6的内侧轮廓线X3(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的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IH,相对于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高度FH,分别满足0.1FH≤FOH≤0.4FH以及0.6FH≤FIH≤0.9FH的关系。通过基于这样的关系使划分内侧填充物6A与外侧填充物6B的边界线X1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即,轮胎轴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胎圈填充物6的刚性沿轮胎径向逐渐变化,缓和内侧填充物6A与外侧填充物6B的边界部处的应力集中,改善耐脱层性能。如果高度FOH、FIH偏离上述范围,则难以使胎圈填充物6的刚性平衡适当化,耐脱层性能的改善效果下降。
[0048] 优选,从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端到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的轮胎径向高度PH,相对于划分内侧填充物6A与外侧填充物6B的边界线X1和胎圈填充物6的内侧轮廓线X3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IH、以及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高度BH,满足0.05×(BH+FIH)≤PH≤0.7×(BH+FIH)的关系。由此,能够使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 4Be的位置适当化、改善耐脱层性能。如果为PH<0.05×(BH+FIH),则由于制造误差有时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配置于胎圈芯5的下侧,轮胎性能恐会变得不稳定。另外,如果为PH>0.7×(BH+FIH),则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与内侧填充物6A的接触长度变小,所以耐脱层性能的改善效果下降。
[0049] 另外,所谓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高度BH为从胎圈芯5的径向最内侧端到最外侧端为止的轮胎径向的高度。作为胎圈芯5,例如可以使用截面形状为四边形的和/或六边形的胎圈芯,但对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任意情况下,都可以基于上述规定来确定胎圈芯5的轮胎径向高度BH。
[0050] 如图2所示,优选,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与内周侧带束层7A的重叠量W为5mm~40mm。由此,能够确保良好的耐脱层性能。如果重叠量W小于5mm则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终端4Ae接近内周侧带束层7A的终端,所以耐脱层性能的改善效果下降,相反如果超过40mm则胎体帘布层4的使用量增加,所以滚动阻力的降低效果下降。
[0051] 另外,所谓重叠量W为在求出经过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终端4Ae并相对于内周侧带束层7A正交的基准线时,内周侧带束层7A的相对于基准线成为外侧的部分的宽度。
[0052] 图4~图5表示由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在图4~图5中,对与图1~图3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将该部分的详细说明省略。
[0053] 如图4所示,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与内周侧带束层7A之间配置有缓冲橡胶层11。该缓冲橡胶层11的厚度为0.5mm~2mm且断裂强度为20MPa以上。通过附加这样的缓冲橡胶层11,由此能够缓和该部位的剪切应变、改善耐脱层性能。如果缓冲橡胶层11的厚度小于0.5mm则耐脱层性能的改善效果下降,相反如果超过2mm则由于重量增加、滚动阻力的降低效果下降。另外,如果缓冲橡胶层11的断裂强度小于20MPa则耐脱层性能的改善效果下降。
[0054] 优选,缓冲橡胶层1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终端配置为比内周侧带束层 7A的终端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缓冲橡胶层1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终端配置为比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的终端4Ae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由此,能够有效地缓和该部位的剪切应变。
[0055] 另一方面,在胎圈部3,在比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配设有辅助填充物12。该辅助填充物12埋设于在轮胎外表面所配置的未图示的胎侧橡胶层和/或轮辋缓冲橡胶层与内周侧胎体帘布层4A的折返部4Ay之间。辅助填充物12的JIS硬度被设定为比内侧填充物6A的JIS硬度低3度以上。通过附加这样的辅助填充物12,由此能够抑制胎圈填充物6的弯曲变形,减轻施加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4B的终端4Be的张力。这会改善耐脱层性能并且抑制胎圈填充物6的发热和疲劳断裂。在这里,如果辅助填充物12的JIS硬度与内侧填充物6A的JIS硬度的差小于3度,则无法期待上述那样的效果。优选,辅助填充物12的JIS硬度被设定为72~94的范围。另外,作为构成辅助填充物12的橡胶组合物,也可以使用与构成外侧填充物6B的橡胶组合物相同的橡胶组合物。
[0056] 如图5所示,优选:辅助填充物12的轮胎径向外侧终端配置为比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外侧终端靠轮胎径向外侧,辅助填充物12的轮胎径向内侧终端配置在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高度FH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胎圈填充物6的弯曲变形。即,通过将辅助填充物12配置于相对于胎圈填充物6向轮胎径向外侧错位的位置,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以轮辋凸缘为支点的胎圈部3的弯曲变形。
[0057] 优选:辅助填充物12的轮胎径向高度SFH,相对于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高度FH,满足0.5FH≤SFH≤1.5FH的关系,辅助填充物12具有向轮胎径向两侧逐渐变薄的新月状的截面形状,辅助填充物12的厚度最大的部位配置在胎圈填充物6的轮胎径向高度FH的范围内。由此,能够不伴随过度的重量增加地有效地抑制胎圈填充物6的弯曲变形,并提高耐久性。如果SFH<0.5FH则无法期待上述那样的效果,相反如果SFH>1.5FH则由于过度的重量增加、成为滚动阻力的增大要因。另外,在辅助 填充物12的截面形状不是新月状、辅助填充物12的厚度沿轮胎径向为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过度的重量增加、成为滚动阻力的增大要因。出于同样的理由,优选,辅助填充物12的最大厚度设定为6mm以下。
[0058]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胎面部1配设有缓冲橡胶层11,并且在胎圈部3配设有辅助填充物12,但不必同时设置两者,也可以仅设置任一方。
[0059] 实施例
[0060] 制作出以往例、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7的轮胎,这些轮胎是充气轮胎,其中,轮胎大小为225/70R16,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多层包括多条胎体帘线的胎体帘布层,在各胎圈部配置有胎圈芯与胎圈填充物,在胎体帘布层的外周侧配置有二层带束层,只是胎体帘布层的构造各不相同。
[0061] 以往例的轮胎具有使用了三层胎体帘布层的构造(参照图6),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一帘布层以及第二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折返,另一方面,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三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
[0062] 比较例1的轮胎具有使用了二层胎体帘布层的构造,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一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折返,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配置于内周侧带束层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之间,另一方面,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二帘布层)的两端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在比较例1中,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没有到达胎圈填充物处。
[0063] 比较例2的轮胎具有使用了二层胎体帘布层的构造,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一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折返,另一方面,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二帘布层)的两端部配置为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与胎圈填充物之间经过,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在比较例2中,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没有到达与内周侧带束层重叠的位置。
[0064] 实施例1~7的轮胎具有使用了二层胎体帘布层的构造(参照图1~图5),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一帘布层)的两端部绕各胎圈芯折返,内周侧 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配置于内周侧带束层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之间,另一方面,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第二帘布层)的两端部配置为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主体部与胎圈填充物之间经过,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各胎圈部终止不绕各胎圈芯折返。
[0065] 特别是,在实施例3~7的轮胎中,胎圈填充物由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构成。在实施例6的轮胎中,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与内周侧带束层配置了缓冲橡胶层。在实施例7的轮胎中,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与内周侧带束层之间配置了缓冲橡胶层,并且在胎圈部在比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配置了辅助填充物。
[0066] 在上述的以往例、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7中,如表1那样设定了胎体帘布层(第一~第三帘布层)的终端位置(从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外侧端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距离)、胎圈填充物的轮胎径向高度FH与轮胎截面高度SH的比(FH/SH)、胎圈填充物的JIS硬度、胎圈填充物的断裂强度、胎圈填充物在60℃下的损失正切。
[0067] 在实施例1~7以及比较例1中,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与内周侧带束层的重叠量W设为30mm。在实施例1~7以及比较例2中,从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最内侧端到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终端为止的轮胎径向高度PH设定为PH/(BH+FIH)=0.5的关系。在实施例3~7中,划分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胎圈填充物的外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OH设定为FOH/FH=0.2的关系,划分内侧填充物与外侧填充物的边界线和胎圈填充物的内侧轮廓线的交点的轮胎径向高度FIH设定为FIH/FH=0.7的关系。在实施例6、7中,缓冲橡胶层的厚度设为1.0mm,断裂强度设为10MPa。在实施例7中,辅助填充物的JIS硬度设为85。
[0068] 对于这些试验轮胎,通过下述评价方法评价了耐脱层性能、轮胎重量、滚动阻力、操控稳定性,将其结果同时表示于表1。
[0069] 耐脱层性能:
[0070]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大小16×61/2JJ的车轮再装配到辊筒耐久试验机上,在充气压力400kPa、载重11.8kN、速度80km/h的条件下实施了 行驶试验,计测直到胎体帘布层发生脱层故障为止的行驶距离。评价结果用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耐脱层性能越优异。
[0071] 轮胎重量:
[0072] 测定了各试验轮胎的重量。评价结果使用测定值的倒数,用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越轻量。
[0073] 滚动阻力:
[0074]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大小16×61/2JJ的车轮再装配到具备半径854mm的辊筒的滚动阻力试验机上,在充气压力210kPa、载重6.47kN、速度80km/h的条件下进行了30分的预备行驶后,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了滚动阻力。评价结果使用测定值的倒数,用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滚动阻力越小。
[0075] 操控稳定性:
[0076]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大小16×6 1/2JJ的车轮再装配到试验车辆上,在充气压力210kPa的条件下,由试驾员在试车跑道上实施了感官评价。评价结果用将以往例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操控稳定性越优异。
[0077] [表1]
[0078]
[0079] 根据表1可知,实施例1~7的轮胎,在与以往例的对比中能够良好地维持操控稳定性并且实现轮胎的轻量化与滚动阻力的降低,而且还能够改善耐脱层性能。
[0080]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轮胎,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没有到达胎圈填充物,没有配置为其外周侧胎体帘布层的两端部在内周侧胎体帘布层 的主体部与胎圈填充物之间经过,所以操控稳定性比以往例差,耐脱层性能也下降了。另外,比较例2的轮胎,内周侧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的终端没有到达与内周侧带束层重叠的位置,所以操控稳定性比以往例差,耐脱层性能也下降了。
[0081] 附图标记说明
[0082] 1:胎面部
[0083] 2:胎侧部
[0084] 3:胎圈部
[0085] 4:胎体帘布层
[0086] 4A:内周侧胎体帘布层
[0087] 4B:外周侧胎体帘布层
[0088] 5:胎圈芯
[0089] 6:胎圈填充物
[0090] 6A:内侧填充物
[0091] 6B:外侧填充物
[0092] 7:带束层
[0093] 7A:内周侧带束层
[0094] 7B:外周侧带束层
[0095] 8:带束覆盖层
[0096] 11:缓冲橡胶层
[0097] 12:辅助填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