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59892.6

文献号 : CN10479745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伊藤哲平

申请人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左、右侧架(20),该左、右侧架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第一部件(主侧架(21))和第二部件(下部架(60));以及位于左、右侧第一部件之间的第一缓冲弹簧(40),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用于承受来自于乘坐者的负载。各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两个形成在其中的第一卡合孔(21b,21c)。形成在所述第一缓冲弹簧(40)的端部上的第一卡合部(41)与所述第一卡合孔卡合。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焊接点(WP)设置在贯穿两个所述第一卡合孔(21b,21c)的假想线(L)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左、右侧架,该左、右侧架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以及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连接在左、右侧第一部件之间,用于承受来自于乘坐者的负载;

其中,在各所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卡合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端部上的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孔卡合;而且其中,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焊接部设置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卡合孔的假想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与所述焊接部彼此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内侧远离所述焊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第二部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边缘,在该末端边缘的面向所述第一卡合孔的部位通过凹陷形成有避让部,且所述避让部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卡合孔的位置,而且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避让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部件相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在第二部件上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且所述凸缘部邻近所述焊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远离所述凸缘部,并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凸缘部向内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左、右侧架构成了座椅靠背架,而所述第一部件为板架,所述板架具有侧壁部,所述侧壁部的上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窄于所述侧壁部的下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其中所述侧壁部包括后凸缘部,所述后凸缘部形成在所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上且在左右方向上向内侧弯曲;

在所述后凸缘部上,于对应于所述上部的部位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向前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板架的所述上部与管子制成的上部架连接,而且其中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高度低于所述上部架的下端的位置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气囊的高度范围一致的高度范围内,所述气囊安装在所述侧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在所述后凸缘部上焊接有用于安装所述气囊的杆状部件,而且其中所述向前突出部毗邻连接所述杆状部件和所述后凸缘部的焊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还包括第二缓冲弹簧;

所述第二缓冲弹簧连接在左、右板架的侧壁部之间,并用于承受来自所述乘坐者的负载;

在各所述侧壁部上形成有两个第二卡合孔,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端部上的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孔卡合,而且其中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两个所述第二卡合孔的高度范围一致的高度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在所述侧壁部上形成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气囊,而且其中所述气囊设置在远离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卡合孔的假想线的位置上。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向前突出部形成在由所述后凸缘部的上端限定的预设范围内。

说明书 :

交通工具座椅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座椅。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已知的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左右延伸的缓冲弹簧以及具有卡合孔的侧架,其中该缓冲弹簧的两端与该卡合孔卡合(例如,公开号为2006-96239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在该交通工具座椅中,左、右侧架组成了座椅靠背架,且分别具有包括上部和下部的板架。
其中,上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窄于下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发明内容

[0003] 然而,如果卡合孔像惯常设计那样形成在侧架上,则会使卡合孔附近的刚性降低。这样便需要提高卡合孔附近的刚性。特别是如果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插入相应的两个卡合孔,并分别与这两个卡合孔卡合,则会使侧架的以连接这两个卡合孔的假想线为中心的抗变形能力即刚性降低。这样,需要提高上述结构中的刚性。
[0004] 此外,在惯常结构中,由于板架的上部窄于板架的下部,因此需要提高该上部的刚性。
[0005]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用于连接缓冲弹簧的卡合孔的附近刚性。
[0006]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防止缓冲弹簧脱离卡合孔。本发明的目的进一步在于实现缓冲弹簧与卡合孔之间的方便连接。
[0007]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高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板架下部的板架上部的刚性。本发明的目的进一步在于提高板架的连接有气囊或形成有开口的部位的刚性。
[0008] 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左、右侧架,该左、右侧架包括焊接在一起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以及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连接在左、右侧第一部件之间,用于承受来自于乘坐者的负载;其中,在各所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卡合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端部上的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孔卡合;而且其中,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焊接部设置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卡合孔的假想线上。
[0009] 凭借这种结构,由于焊接部设置在连接两个第一卡合孔的假想线上,因此可以抑制第1部件的以假想线为中心的刚性的降低。这样,可以提高第一卡合孔附近的刚性(即抵抗以假想线为中心的变形的能力)。
[0010] 在上述结构中,从横向上观察,与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优选与所述焊接部彼此重叠。
[0011] 凭借从横向上观察到的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与所述焊接点彼此重叠的这种结构,即:将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延长至焊接点的结构,可以防止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从第一卡合孔中脱离。
[0012]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在横向上朝向内侧远离所述焊接点。
[0013] 凭借这种结构,由于第一卡合部的末端在左右上朝向内侧远离所述焊接部,因此在该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与第一卡合孔连接时,可以避免该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与焊接点产生干涉。由此可实现简易的连接操作。
[0014]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第二部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边缘,在该末端边缘的面向所述第一卡合孔的部位通过凹陷形成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卡合孔的位置,而且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避让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部件相焊接。
[0015] 凭借这种结构,由于第二部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部件的末端边缘,且包括避让部;所述避让部在远离所述第一卡合孔的方向上凹陷,并形成在面向所述第一卡合孔的一部分所述末端边缘上,而且上述焊接于实施在所述避让部上,因此可以防止焊接部靠近一部分第一卡合孔。这样,可以实现将第一卡合部与第一卡合孔连接在一起的简易的连接操作。
[0016]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在第二部件上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凸缘部,且所述凸缘部邻近所述焊接部。
[0017] 凭借这种结构,由于第二部件设置有邻近所述焊接点设置的凸缘部,由此可通过该凸缘部以及焊接点提高第一卡合孔附近的刚性。这样,可进一步抑制第一部件的以假想线为中心的刚性。
[0018]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远离所述凸缘部,并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凸缘部向内侧突出。
[0019] 凭借这种结构,由于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末端远离所述凸缘部,并在横向上相对于所述凸缘部向内侧突出,因此在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与第一卡合孔连接时,可以避免第一卡合部的末端与凸缘部之间产生干涉。这样,可实现简易的连接操作。
[0020]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左、右侧架构成了座椅靠背架,而所述第一部件为板架;所述板架具有侧壁部,所述侧壁部的上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窄于所述侧壁部的下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其中所述侧壁部包括后凸缘部,所述后凸缘部形成在所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上且在左右方向上向内侧弯曲;在所述后凸缘部上,于对应于所述上部的部位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向前突出部。
[0021] 凭借这种结构,因为对应于板架侧壁部的较窄上部的后凸缘部设置有向前突出的向前突出部,因此能够提高板架的较窄的上部的刚性。
[0022]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所述板架的所述上部与管子制成的上部架连接,优选地,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高度低于所述上部架的下端的位置上。
[0023] 凭借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高度低于所述上部架的下端的位置上的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同向前突出部设置在高度高于所述上部架的下端的位置上的这种结构相比,可通过该向前突出部提高盘架上未被上部架连接的那一部分的刚性。
[0024]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气囊的高度范围一致的高度范围内,所述气囊安装在所述侧壁部。
[0025] 凭借这种结构,由于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气囊的高度范围一致的高度范围内,因此可提高侧壁部上与气囊相连接的那一部分的刚性。
[0026]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如果在所述后凸缘部上焊接有用于安装所述气囊的杆状部件,优选地,所述向前突出部毗邻连接所述杆状部件和所述后凸缘部的焊接部。
[0027] 凭借这种结构,由于所述向前突出部毗邻连接所述杆状部件和所述后凸缘部的焊接部,因此可通过所述杆状部件提高向前突出部的刚性。这样,可进一步提高板架的上部刚性。
[0028]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如果上述交通工具座椅包括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连接在左、右板架的侧壁部之间,并用于承受来自所述乘坐者的负载;在各所述侧壁部包括形成有两个第二卡合孔,其中形成在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端部上的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孔卡合,优选地,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两个所述第二卡合孔的高度范围一致的高度范围内。
[0029] 凭借所述向前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两个所述第二卡合孔的高度范围一致的高度范围内的这种结构,可通过该向前突出部提高第二卡合孔附近的刚性。
[0030]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如果所述侧壁部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气囊,优选地,所述气囊设置在远离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卡合孔的假想线的位置上。
[0031] 凭借所述气囊设置在远离贯穿两个所述第二卡合孔的假想线的位置上的这种结构,可提高第二卡合孔附近的刚性。
[0032]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向前突出部形成在由所述后凸缘部的上端限定的预设范围内。
[0033] 凭借所述向前突出部形成在由所述后凸缘部的上端限定的预设范围内的这种结构,可提高板架上端附近的刚性。

附图说明

[0034] 图1为作为依据具体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0035] 图2为嵌入该车辆座椅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0036] 图3为主侧架与下方侧架部之间焊接点附近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7] 图4为沿图3中I-I线截取的剖视图;
[0038] 图5为沿着水平面的第一缓冲弹簧的剖视图;
[0039] 图6为从正面观察到的下部架的上侧凸缘部及第一缓冲弹簧的正视图;
[0040] 图7为从横向内侧观察到的主侧架的侧视图;
[0041] 图8为沿图7中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0042] 图9为依据第一修改实例的前突出部的侧视图;
[0043] 图10为依据第二修改实例的前突出部的侧视图;
[0044] 图11为嵌入依据一修改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座椅框架的椅座架的放大立体图;
[0045] 图12为从下侧观察到的座椅缓冲垫的立体图;
[0046] 图13为座椅缓冲垫的垫侧通孔周围结构的剖视图;
[0047] 图14示出了高度调节机构,并包括:(a)示出了前连杆提升状态的侧视图,以及(b)示出了前连杆下降状态的侧视图;
[0048] 图15为示出了凸棱设置在通孔周围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0049] 图16为示出了凸棱被构造成环状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0050] 图17示出了盘架侧通孔周围的结构,(a)是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b)是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0051] 图18为示出了第三变形例的盘架侧通孔周围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必要时参照附图,具体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随后的说明中,将简略介绍车辆座椅(交通工具座椅)的整体结构,之后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典型特征。
[0053]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S是一种应用于汽车驾驶位的座椅,并且主要包括椅座S1、座椅靠背S2以及头枕S3。
[0054] 如图2所示,座椅框架F嵌入在椅座S1和座椅靠背S2内。该座椅框架F主要包括构成了椅座S1的框架的椅座架F1和构成了座椅靠背S2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架F2。椅座S1的构成如下:椅座架F1上覆盖着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的座椅缓冲垫,以及由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蒙皮材料。座椅靠背S2的构成如下:座椅靠背架F2上覆盖着由缓冲材料制成的座椅靠背垫,以及由合成革或织物制成的蒙皮材料。
[0055] 座椅靠背架F2的下部通过座椅靠背倾角调节机构RL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椅座架F1的后部。这样,座椅靠背S2在前后方向上可相对于椅座S1摆动。
[0056] 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向前/向后)、左/右方向(横向)以及上/下方向是以乘坐在座椅靠背S2未通过座椅靠背倾角调节机构RL被平放的车辆座椅S上的乘坐者的视角为准。
[0057] 座椅靠背架F2主要由上部架10、作为第一部件与板架的实例的左、右主侧架21、以及作为第二部件实例的下部架60构成。上部架10、左、右主侧架21和下部架60通过诸如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框架结构。在左、右主侧架21之间连接有用于承受来自上述乘坐者的负载的第一缓冲弹簧40和第二缓冲弹簧140,二者分别居中、居下设置。
[0058] 上部架10是通过将管材弯曲成大致为U形的结构而成,且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管部11,而一对用于连接头枕S3的左、右支承架12通过焊接固定在该横管部11的前侧。上部架10的左、右竖直管部1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左、右主侧架21与该竖直管部13的下部连接,并与该竖直部形成一个整体,由此形成左、右侧架20。
[0059] 侧架20由上述的左、右竖直管部13、左、右主侧架21以及作为下部架60的两端部的下方侧架部61构成。
[0060] 左、右主侧架21是构成侧架20中部的部件,且分别由金属板例如通过冲压而成,其具有大致为U形的横截面。左、右主侧架21的开口在横向上彼此面对面设置。主侧架21以其上部握住(夹持)竖直管部13的方式与该竖直管部13连接。而主侧架21的下部与主侧架21的上部相比,更加向前突出。
[0061] 下方侧架部61以从主体部62端部向前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主体部62的两端。该主体部62构成了下部架60的左右方向中部。下方侧架部61通过焊接连接于主侧架21,使其上端部由该主侧架21的下部夹持。
[0062] 主侧架21与下方侧架部61之间的焊接部分附近的具体结构:
[0063] 如图3和4所示,在主侧架21侧壁部21a的下端侧(位于焊接点(焊接部)WP附近)形成有两个第一卡合孔21b,21c。形成在下侧的第一缓冲弹簧40的端部上的第一卡合部41与第一卡合孔21b,21c卡合。这两个第一卡合孔21b,21c大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而连接主侧架21和下方侧架部61的焊接点WP(焊材的堆积部分)位于连接第一卡合孔21b与21c的假想线L上。
[0064] 凭借焊接点WP位于连接这两个第一卡合孔21b,21c的假想线L上的这种结构,可以避免降低主侧架21的以假想线L为中心的刚性。相应地,可提高第一卡合孔21b,21c附近的刚性。
[0065] 此外,在这两个第一卡合孔21b,21c之间形成有凹部21d。该凹部21d在左右方向上朝内侧凹陷。该凹部21d大致呈半圆筒形状,并从上侧的第一卡合孔21b向下侧的第一卡合孔21c延伸。
[0066] 凭借在两个第一卡合孔21b,21c之间形成有凹部21d的这种结构,可减少第一缓冲弹簧40的第一卡合部41向外突出于主侧架21外表面的突出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突出距离为零)。由此可减小车辆座椅S的横向(左右方向)尺寸。
[0067] 第一缓冲弹簧40为S形弹簧(波形弹簧或蛇形弹簧),其在横向上延伸且具有多个上下方向上的转弯。如图5所示,该S形弹簧包括在横向上延伸的中部42、从中部42的左右端(在该图中仅示出了其中一端)向斜前方延伸的倾斜部43(在横向上朝向外前方)、以及在横向上设置在该倾斜部43外端上的第一卡合部41。
[0068] 凭借第一缓冲弹簧40的两端侧均被构造成倾斜部43的这种结构,可使第一缓冲弹簧40适应乘坐者的腰部区域,进而可由该第一缓冲弹簧40向乘坐者的腰部区域提供较为合适的支承。
[0069] 在第一缓冲弹簧40的两端侧均被构造成倾斜部43的情况下,则如图3所示,该倾斜部43接近形成在下部架60主体部62上端的上侧凸缘部62a。由于该上侧凸缘部62a的横向外侧的角部向前突出于形成在截面形状为圆弧形的主侧架21侧壁部21a后端的后侧凸缘部21e的前端,因此在下部架60的上侧凸缘部62a与第一缓冲弹簧40的倾斜部43之间可能会产生干涉。
[0070]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从前后方向上观察,构成第一缓冲弹簧40倾斜部43的一个U形部43a的内侧空间与下部架60的上侧凸缘部62a重叠(即,从前后方向上观察,上侧凸缘部62a位于一个U形部43a的内侧)。这样,可抑制下部架60的上侧凸缘部62a与第一缓冲弹簧40的倾斜部43之间的干涉。
[0071] 如图3和4所示,第一卡合部41包括被弯曲成大致为C形结构的基部41a、从基部41a向下延伸的直部41b以及在横向上从该直部41b向内弯曲的端部41c,该第一卡合部41a被整体构造成在横向上向内开口的大致为C形的结构。从横向上观察时,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延伸至与焊接点WP重叠的位置。如此,由于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延伸至焊接点WP,这样可以防止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脱离第一个卡合孔21c。
[0072] 此外,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远离焊接点WP,并使该端部在横向上相对于焊接点WP位于更向内侧的位置上。凭借这种结构,可以在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与第一卡合孔21b,21c连接时防止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与焊接点WP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使第一缓冲弹簧40的连接操作更加容易。
[0073] 在下方侧架部61的上边缘(接近主侧架21)的面向下侧第一卡合孔21c的部位形成有避让部61a,且该避让部61a形成为远离下侧第一卡合孔21c的位置。此外,该避让部61a的边缘焊接在主侧架21上。凭借在远离下侧第一卡合孔21c凹陷的避让部61a上实施焊接的这种结构,可防止焊接点WP(焊材的堆积部分)堵塞部分第一卡合孔21c。
[0074] 此外,下方侧架部61的前端具有在横向上向内突出的凸缘部61b。该凸缘部61b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该凸缘部的上端部朝向焊接点WP延伸且与该焊接点WP毗邻。其中,该焊接点WP位于从该上端部朝向后上方倾斜的位置上。凭借这种结构,可由凸缘部61b以及焊接点WP提高第一卡合孔21c附近的刚性。由此可进一步避免降低主侧架21的以假想线L为中心的刚性。
[0075] 此外,上述第一缓冲弹簧40的第一卡合部41端部41c同样在横向的内侧方向上远离下方侧架部61的凸缘部61b设置。凭借这种结构,可以在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与第一卡合孔21b,21c连接时防止第一卡合部41的端部41c与凸缘部61b之间产生干涉。这样,可使第一缓冲弹簧40的连接操作更加容易。
[0076] 主侧架21的上部的具体结构
[0077] 如图7所示,主侧架21主要包括侧壁部21a、通过弯曲该侧壁部21a前端部而成且在横向上从该侧壁部21a前端部向内延伸的前凸缘部21B、以及通过弯曲该侧壁部21a后端部而成且在横向上从该侧壁部21a的后端部向内延伸的后凸缘部21e。其中,该侧壁部21a具有下部A1、以及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窄于下部A1前后方向上宽度的上部A2。需要注意的是,侧壁部21a的上部A2是宽度从下部A1上端开始逐渐变窄且延伸至该侧壁部21a上端的部位。其中该下部A1具有预设的前后方向宽度。
[0078] 前凸缘部21B形成有在横向上向内且向后弯曲的圆弧形横截面。与之相反,后凸缘部21e形成有在横向上向内且向前弯曲的圆弧形横截面。此外,在后凸缘21e上,于对应于上部A2的位置设置有向前突出的向前突出部21D。凭借这种结构,因为后凸缘部21e的对应于上部A2的部位可由向前突出部21D增强,由此可提高主侧架21的较窄的上部A2的刚性。
[0079] 此外,向前突出部21D设置在高度低于上部架10下端的位置上。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向前突出部21D提高主侧架21的未与上部架10连接的部位的刚性。
[0080] 此外,向前突出部21D设置在与安装于侧壁部21a外表面上的气囊AB的高度范围相同的高度范围H1内。凭借这种结构,可提高侧壁部21a的用于安装气囊AB的部位的刚性。
[0081] 此外,在后凸缘部21e的大致中部设有用于连接气囊AB的杆状部70。该杆状部70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部71、从该直部71的上端向下弯折的上方弯折部72、以及从该直部71的下端向上弯折的下方弯折部73。
[0082] 上方弯折部72和下方弯折部73焊接在后凸缘部21e上。向前突出部21D紧邻连接上方弯折部72和后凸缘部21e的焊接点WP设置。凭借这种结构,由于可通过杆状部70提高向前突出部21D的刚性,这样可进一步提高主侧架21上部的刚性。
[0083] 此外,如图7和8所示,侧壁部21a具有两个形成于其上的第二卡合孔21E,21F。其中,形成在第二缓冲弹簧140端部上的第二卡合部141与该第二卡合孔21E,21F卡合。这两个第二卡合孔21E,21F形成在两个焊接点WP(即,连接后凸缘部21e和杆状部70的焊接点WP)之间区域内,与后凸缘部21e毗邻,且二者大致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杆状部70提高这两个第二卡合孔21E,21F附近的刚性。
[0084] 此外,在这两个第二卡合孔21E,21F之间形成有凹部21G。该凹部21G在横向上朝内侧凹陷。该凹部21G大致呈半圆筒形状,并从上侧的第二卡合孔21E向下侧的第二卡合孔21F延伸。
[0085] 凭借在这两个第二卡合孔21E,21F之间形成有凹部21G的这种结构,可减少第二缓冲弹簧140的第二卡合部141向外突出于主侧架21外表面的突出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突出距离为零)。由此可减小车辆座椅S的横向尺寸。
[0086] 第二缓冲弹簧140为S形弹簧(参见图2),其在横向上延伸且具有多个上下方向上的转弯,而且该第二缓冲弹簧140的每个端部均具有第二卡合部141。第二卡合部141包括被弯曲成大致为C-形结构的基部141a、从基部141a向下延伸的直部141b以及在横向上从该直部141b向内弯曲的端部141c,而且该第二卡合部141a被整体构造成在横向上向内开口的大致为C形的结构。
[0087] 此外,在侧壁部21a下部A1的横向大致中部形成有用于安装气囊AB的连接孔21H,21J。换句话说,连接孔21H,21J设置在远离假想线L的位置上且位于假想线L的前侧。其中该假想线L贯穿两个第二卡合孔21E,21F。凭借连接孔21H,21J的这种设置,例如同连接孔21H,
21J设置在假想线L上的结构相比,可提高第二卡合孔21E,21F附近的刚性。
[0088] 尽管上文已介绍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个实施例,本发明还能够以下文将要介绍的多种其它方式付诸实施。在随后的说明中,将与上述实施例中已经介绍的结构件相同的结构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不再详细这些结构件。
[0089]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座椅靠背架F2的侧架20。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本发明可应用于座椅坐垫架的侧架。此外,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部件。只要能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成了侧架,任何部件都可以是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0090]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缓冲弹簧40构成为S形弹簧。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并且任何公知的弹簧均可用作第一缓冲弹簧40,只要这种弹簧是由线状物(金属丝等)弯曲而成即可。
[0091] 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介绍了作为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应用于汽车上的车辆座椅S。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车辆座椅,而且还可应用于其它交通工具座椅,例如船舶或飞行器等的座椅。
[0092] 向前突出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具体形状及结构,其还可以具有其它形状及结构。举例来说,如图9所示,向前突出部21K在上下方向上要长于上述实施例的向前突出部21D,从而使一部分向前突出部H2设置在与两个第二卡合孔21E,21F的高度范围相同的高度范围H2内。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术语“与两个第二卡合孔21E,21F的高度范围相同的高度范围H2”是指从上方的第二卡合孔21E的上端至下方的第二卡合孔21F的下端的范围。
[0093] 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向前突出部21K提高第二卡合孔21E,21F附近的刚性。如果这两个卡合孔形成在侧壁部的上部,那么整个向前突出部会设置在与两个第二卡合孔的高度范围相同的高度范围内。
[0094] 此外,如图10所示,向前突出部21L可形成在由后凸缘部21e的上端限定的预设范围内。在这种结构中,由于提高了主侧架21上端部与下部架10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可以提高主侧架21上端部附近的刚性。
[0095] 此外,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向前突出部21L的长度大于后凸缘部21e上端至上部架10下端之间的长度。凭借这种结构,与上部架10连接以使刚性得到提高的向前突出部21L能够加强主侧架21的未连接于上部架10的部位的强度。
[0096] 此外,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向前突出部21L的一部分设置在与气囊AB的高度范围相同的高度范围H1内。同样凭借这种结构,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可以提高侧壁部21e的安装气囊AB的部位的刚性。
[0097]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二缓冲弹簧140构成为S形弹簧。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并且任何公知的弹簧均可用作第二缓冲弹簧140,只要这种弹簧是由线状物(金属丝等)弯曲而成即可。
[0098] 需要注意的是,车辆座椅的椅座可以具有下文中将要介绍的结构,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示出的椅座。
[0099] 如图11所示,依据本实施例的椅座如下:椅座架F1上覆盖着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的座椅缓冲垫100(参见图12),以及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的蒙皮材料200(参见图13)。
[0100] 在上述座椅缓冲垫100和蒙皮材料200之间设置有就座传感器300(参见图13)。该就座传感器能够检测到“乘坐者乘坐在椅座S1上”这一事项。
[0101] 椅座架F1安装在滑动器SL上。该滑动器SL由一对设置在汽车地板上的左、右滑轨SR支承,且在前后方向上可相对于这对滑轨SR移动。这样,车辆座椅S的前后位置是可调节的。
[0102] 下面,详细介绍椅座架F1和座椅缓冲垫100。
[0103] 椅座架F1主要包括左、右共一对侧架410、用于连接这些侧架410后端部的连接管420、以及用于连接各侧架410前部与连接管420的盘架30。
[0104] 左、右侧架410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由金属制成的框架。左、右侧架410在横向上彼此具有间隔。盘架30的前部通过螺丝SC固定在各左、右侧架410的大致前半部上,而连接管420通过焊接固定在各左、右侧架410的后端部上。
[0105] 连接管420是在横向上延伸且由金属制成的圆筒状管。盘架30的后端部从上方卡合在连接管420大致中部上,并由此固定在连接管上。
[0106] 盘架30大致为向上开口的盒状部件,且由金属或塑料(树脂)制成。盘架30在图12所示的座椅缓冲垫100的前、后端之间的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盘架30基本支承座椅缓冲垫100的整个下表面。
[0107] 左、右侧架410和盘架30由座椅缓冲垫100覆盖。相应地,座椅缓冲垫100由这些侧架410和盘架30从下方支承。
[0108] 更具体而言,盘架30主要包括底壁部31、后壁部32、左、右侧壁部33(在附图中仅示出了右壁部)、前壁部(未图示)以及多个凸缘34。
[0109] 底壁部31大致在座椅缓冲垫100的整个下表面上延伸。而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出现的盘架侧通孔31a大致形成在底壁部31的中部,并于上下方向上开口。另一方面,在座椅缓冲垫100的大致中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垫侧通孔110,垫侧通孔110的形状与盘架侧通孔31a的形状相匹配,也就是说,垫侧通孔1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
[0110] 此外,如图13所示,在座椅缓冲垫100置放在盘架30上的状态下,从上下方向上观察,盘架侧通孔31a和垫侧通孔110彼此重合。就座传感器300的线束部件(配线)310穿过这两个通孔31a,110。
[0111] 如上所述,由于就座传感器300的线束部件310可通过两个通孔31a,110从座椅缓冲垫100的上侧穿过并从盘架30的下侧拉出,因此简化了线束部件310的配线路径。
[0112] 现有技术中公开有盘架及座椅缓冲垫上未形成有通孔的结构,例如,在公开号为2004-306869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中已公开了这种结构。更具体而言,在这种结构中,盘架从座椅缓冲垫的前端侧延伸至座椅缓冲垫的后端侧,以支承座椅缓冲垫。在这种结构中,如果就座传感器设置在座椅缓冲垫上,则必须对就座传感器的线束部件进行配线。由于盘架成为了障碍,这样使线束部件的配线路径变得十分复杂。
[0113] 相反,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由于线束部件310可通过通孔31a,110从座椅缓冲垫100的上侧插入,而从盘架30的下侧拉出,因此简化了线束部件310的配线路径。
[0114] 此外,由于盘架侧通孔31a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那么即便坐在座椅缓冲垫100上的乘坐者向前或向后移动,座椅缓冲垫100相应地产生形变从而使垫侧通孔110内的线束部件310向前或向后移动,都可以防止线束部件310与盘架侧通孔31a的边缘产生干涉。
这样可避免损坏线束部件310。
[0115] 此外,由于垫侧通孔110的形状与盘架侧通孔31a的形状相匹配,因此便于实施通过两个通孔31a,110插入线束部件310的操作(配线操作)。
[0116] 如图11所示,用于连接蒙皮材料的两个连接孔(安装孔)31b形成在盘架30的底壁部31上,且分别位于盘架侧通孔31a的左右两侧。各连接孔31b的形状为后侧的横向跨距窄于前侧的横向跨距的梯形。两个连接孔31b隔着盘架侧通孔31a的后部配置。换句话说,这些连接孔31a,31b的设置如下:各连接孔31b的中心与盘架侧通孔31a的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有所偏移。
[0117] 梯形的环状凸棱31c(突出部)设置在各连接孔31b的周围,并沿着连接孔31b从底壁部31向上突出。环状凸棱31c的一部分(即凸棱的位于横向内侧的前部)设置在盘架侧通孔31a和连接孔31b之间。更具体而言,这凸棱该部位同时毗邻盘架侧通孔31a和连接孔31b。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单个环形凸棱31c提高盘架侧通孔31a周围和连接孔31b周围的盘架
30的刚性。
[0118] 由于各环形凸棱31c的形状为梯形,因此随着其后侧至前侧间的跨距的增加,两个环形凸棱31c的横向内侧部向前方向横向内侧倾斜。换句话说,随着各环形凸棱31c的后侧至前侧间的跨距的增加,环形凸棱31的横向内侧部逐渐接近盘架侧通孔31a,从而使可通过该环形凸棱31c更加有效地加强盘架侧通孔31a。
[0119] 此外,通过弯曲盘架侧通孔31a前侧位置上的底壁部31,形成具有L形横截面的弯曲部31d。该弯曲部31d横向延伸,并与左、右侧壁部33连接。这样,还可通过弯曲部31d提高盘架侧通孔31a附近的刚性。
[0120] 后壁部32从底壁部31的后端朝后上方倾斜延伸,而后壁部32的上端部为沿着连接管420外周面弯曲的钩状物。这样,后壁部32的上端部与连接管420卡合。
[0121] 侧壁部33从底壁部31的左右两端倾斜伸出,进而在横向上朝上外侧延伸。在侧壁部33和侧架410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椅座架F1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50。
[0122] 如图14(a)和14(b)所示,高度调节机构50在横向上设置在左、右侧架410的内侧,且主要包括前连杆51、后连杆52、上连杆53、滑动器SL(下连杆)以及盘簧54(施力部件)。前连杆51和后连杆52的形状均为“V”形,而这两个连杆的下端分别通过前方的下侧连接轴55A和后方的下侧连接轴55B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滑动器SL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而这两个连接杆的中部(相当于字母“V”的凹部)则通过中部连接轴55C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侧架410。
[0123] 这样,由侧架410、前连杆51和后连杆52的下半部以及滑动器SL构成了四连杆机构,从而通过使前连杆51和后连杆52向前或向后摆动从而使侧架410向上或向下移动。
[0124] 此外,前连杆51和后连杆52的上端部分别通过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和后方的上侧连接轴55E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连杆53。这样,由前连杆、后连杆52、上连杆53以及滑动器SL构成了四连杆机构,从而通过向前或向后摆动前连杆51和后连杆52使上连杆53同侧架410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
[0125] 盘簧54是用于对前连杆51施加使该前连杆51被抬起的方向(即:椅座架F1的提升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簧。该盘簧54在横向上设置在前连杆51和上连杆53的内侧,并且该盘簧54的靠近其中心的一端与形成在侧架410上的弹簧卡合部14卡合,而该盘簧54的外侧端与前方的下侧连接轴55D卡合。此外,当来自操纵杆(未图示)的驱动力向前连杆51传递时,可使前连杆51向前或向后摆动。
[0126] 在上述高度调节机构50中,如果要降下侧架410,则需要乘坐者在某一方向上操作操纵杆,使前连杆51克服盘簧54的驱动力向后摆动,由此降下侧架410。反之,如果要升起侧架410,则需要乘坐者在另一方向上操作操纵杆,使前连杆51朝向上前方升起,由此升起侧架410。在这种操作中,当乘坐者在另一方向上操作操纵杆时,针对该操纵杆的操作由盘簧54辅助实现。
[0127] 此外,上述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在横向上突出于盘簧54的内侧。换句话说,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的横向内侧端部在横向上位于高度调节机构50构成部件中的最内侧位置上。
[0128] 如图11和14所示,在横向上面朝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的通孔33a形成在盘架30的侧壁部33上。通孔33a是一种防止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与盘架30侧壁部33产生干涉的避让部,且形成有与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的相对于盘架30的移动轨迹相对应的形状。
[0129] 换句话说,通孔33a具有以前方的中部连接轴55C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凭借这种形状,无论高度调节机构50(参见图14(a)和14(b))的位置在哪里,都可以避免在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和侧壁部33之间产生干涉。此外,举例来说,与未形成通孔的结构相比,设置通孔33a可以缩小侧壁部33与高度调节机构50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减小车辆座椅S的横向尺寸。
[0130] 现有技术中公开有盘架上未形成有通孔的结构,例如,在公开号为2004-306869的日本公开专利申请中已公开了这种结构。更具体而言,在这种结构中,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大致为盒状结构的盘架。该盒状结构向上、向后开口,并用于支承盘架。可以想到的是:用于调节交通工具座椅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举例来说,参见JP2006-182039A1)设置在交通工具座椅中,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不具有通孔的盘架。更具体而言,可以想到的是:这种高度调节机构邻近盒状盘架的左右侧壁设置。然而,在这种结构中,高度调节机构必须距离该盘架的左右侧壁一定间隔,以避免在盘架与高度调节机构之间产生干涉。这一不利设计增加了交通工具座椅的横向尺寸。
[0131] 与之相反,根据本实施例中的这种结构,由于借助上述通孔33能够减小盘架30与高度调节机构50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小车辆座椅S的横向尺寸。
[0132] 此外,举例来说,同通孔形状大于前方的上侧连接轴所对应形状的结构相比,由于通孔33a形成有与前方的上侧连接轴55D的移动轨迹相对应的形状,又因为通孔33a的尺寸减小至防止干涉所需的最小尺寸,这样可以提高盘架30的刚性。
[0133] 此外,通孔33a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的所在位置低于后端部的所在位置。上述底壁部31的弯曲部31d设置在前端部的最低端部A11的正下方。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弯曲部31d加强通孔33a的最低端部A11与底壁部31之间的部分。在这部分中,通孔33a的下边缘与底壁部31之间的距离最短。
[0134] 此外,通孔33a横跨弯曲部33b的脊线(棱线)。该弯曲部33b是通过将侧壁部33弯曲成V形而形成的,以便在横向上突出。凭借这种结构,同样可通过该弯曲部33b提高通孔33a周围部分的刚性。
[0135] 凸缘34从前壁部(未图示)的上边缘向外延伸。其中该前壁部从底壁部31的前端以及左右侧壁部33的上边缘朝上前方倾斜延伸。此外,该凸缘34的位于通孔33a上方的部位34a通过螺丝SC固定在侧架410上。凭借这种结构,同样可通过由螺丝SC固定的这一部分来提高盘架30的通孔33a附近的刚性。
[0136]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孔33a附近的加固已由弯曲部31d、弯曲部33b以及由螺丝SC固定的那一部分所实现。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如图15所示,突出于侧壁部33的凸棱部33c(突出部)可沿着通孔33a的下边缘邻近通孔33a设置。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凸棱部33c提高盘架30的通孔33a附近的刚性。
[0137] 此外,如图16所示,凸棱部33d可包围并沿着通孔33a设置。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这一环形的凸棱部33d提高盘架30的通孔33a附近的刚性。
[0138] 用于提高通孔33a附近刚性的突出部并不限于上述凸棱部33c,33d。举例来说,如果盘架由塑料制成,上述突出部可以形成为实心突出物。
[0139]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左、右侧壁部33上分别形成有通孔33a。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通孔可形成在左、右侧壁部33中的至少一个之上。需要注意的是:举例来说,同左、右侧壁部均未形成有通孔的结构相比,即便通孔仅形成在上述侧壁部中的一个之上,也能够减小车辆座椅的横向尺寸。
[0140] 在上述实施例中,弯曲部31d设置在通孔33a的最低端部A11的正下方。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弯曲部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只要保证弯曲部设置在通孔的下方即可。
[0141]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孔33a为圆弧形长孔。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通孔可以是圆形孔或多边形孔。
[0142] 在上述实施例中,盘簧54作为施力部件的实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扭簧或螺旋弹簧也可作为施力部件使用。
[0143] 在上述实施例中,凸缘34和侧架410由固定机构使用螺丝SC实施了固定。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凸缘34和侧架410可通过焊接或类似方式固定在一起。
[0144]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环形凸棱31c加强了盘架侧通孔31a。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如图17(a)所示,由向下弯曲形成的凸缘部31e可形成在盘架侧通孔31a的边缘上。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凸缘部31e提高盘架30的盘架侧通孔31a附近的刚性。
此外,由于凸缘31e的形成可以避免在盘架侧通孔31a的边缘上出现毛边,因此可以防止线束部件被损坏。
[0145] 如图17(a)所示,如果凸缘部31e向下弯曲,优选地,如图17(b)所示,凸缘部31e在向下弯曲后,又远离盘架侧通孔31a的方向上弯曲。这种结构可以避免线束部件310被凸缘部31e的前端刮住。这样,可避免损坏线束部件310。
[0146] 此外,如图18所示,凸缘部31f可向上弯曲。在这种实例中,垫侧通孔110优选设置在凸缘部31f的内侧,而位于垫侧通孔110附近的座椅缓冲垫100的一部分111设置在盘架侧通孔31a之间(环形凸缘部31f之间)。凭借这种结构,因为座椅缓冲垫100的位于垫侧通孔110周围的部位111设置在盘架侧通孔31a之间,由此可避免在线束部件310与盘架30之间产生干涉,由此可避免损坏线束部件310。
[0147] 在上述实施例中,垫侧通孔110和盘架侧通孔31a均为长孔。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上述各通孔可以使圆形孔或多边形孔,而这些通孔的尺寸和/或形状可以彼此不同。此外,从上下方向上观察,只要这些通孔彼此重合,这些通孔的设置便属于理想设置。
[0148]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环形凸棱31c加强了连接孔31b周围以及盘架侧通孔周围。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还可以加强连接孔与盘架侧通孔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此外,用于加强盘架侧通孔的突出于盘架的突出部并不限于上述的环形凸棱31c。举例来说,如果盘架由塑料制成,则该突出部可以是实心突出物。此外,该突出部可以仅毗邻盘架侧通孔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