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壁挂式空调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410434353.2

文献号 : CN1048070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永涛关婷婷李健吴仲妮闫宝升贾广芬

申请人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形成壳体的前壳和后壳,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主进风部,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换热器,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正投影均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前壳限定的区域内,所述前壳的表面为上部和下部均向后收缩、中部向前凸出的弧面,在所述前壳的下部形成有出风口。本发明的空调器打破了现有壁挂式空调器的传统结构,且能将出风向下送出,保证室内空气的快速流动和调温。

权利要求 :

1.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形成壳体的前壳和后壳,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主进风部,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正投影均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前壳限定的区域内,所述前壳的表面为上部和下部均向后收缩、中部向前凸出的弧面,在所述前壳的下部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后壳包括后板和侧壁,所述前壳与所述侧壁连接,所述主进风部形成在所述侧壁上,所述后板上具有安装面,在所述后板上还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包括与所述安装面垂直并连接的第一面和远离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第二面,在所述第二面上形成有非热交换风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以上部向前、下部向后的倾斜方向形成在所述前壳的下部,且所述出风口的倾斜角度为4°-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包括前面板和位于所述前面板前表面并与所述前面板连接的装饰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出风口边缘的装饰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风部包括有多个相互不连通的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与所述出风口位置相对应,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

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送风装置的上方形成有蜗壳和位于所述蜗壳内的离心风扇,所述蜗壳的出风部朝向所述热交换风风道,在所述蜗壳的出风部上还形成有向所述送风装置延伸、环包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环包部,所述环包部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混风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中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前端导风体的前开口与所述出风口以相同的方向向下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面上还形成有进风腔,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部分位于所述进风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面上形成有挂墙板。

说明书 :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器,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均为长条状,在室内机上开设有长条状出风口,在内部设置贯流风扇,换热器换热后的风直接在内部贯流风扇的作用下从出风口吹出。
[00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个性化需求渐增。因此,在空调器技术领域,立式空调器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长条状出风口的立式空调器及送出混合风的立式空调器等。而壁挂式空调器受安装位置、送风能力及成本等的限制,一直没有打破传统,限制了壁挂式空调器的发展。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壁挂式空调器,以打破现有壁挂式空调器的传统结构,且能将出风向下送出,保证室内空气的快速流动和调温。
[0005]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形成壳体的前壳和后壳,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主进风部,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换热器,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正投影均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所述后壳位于所述前壳限定的区域内,所述前壳的表面为上部和下部均向后收缩、中部向前凸出的弧面,在所述前壳的下部形成有出风口。
[0007]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所述出风口以上部向前、下部向后的倾斜方向形成在所述前壳的下部,且所述出风口的倾斜角度为4°-45°。
[0008]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所述前壳包括前面板和位于所述前面板前表面并与所述前面板连接的装饰板。
[0009]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所述前壳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出风口边缘的装饰罩。
[0010]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所述后壳包括后板和侧壁,所述前壳与所述侧壁连接,所述主进风部形成在所述侧壁上。
[0011] 优选的,所述主进风部包括有多个相互不连通的进风口。
[0012]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在所述后壳上、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送风装置的上方形成有蜗壳和位于所述蜗壳内的离心风扇,所述蜗壳的出风部朝向所述热交换风风道,在所述蜗壳的出风部上还形成有向所述送风装置延伸、环包所述热交换风风道的环包部,所述环包部与所述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混风腔。
[0013]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所述送风装置中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前端导风体的前开口与所述出风口以相同的方向向下倾斜。
[0014]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在所述后板上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包括与所述后板的安装面连接的第一面和远离所述安装面的第二面,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面上。
[0015]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在所述第一面上还形成有进风腔,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部分位于所述进风腔内。
[0016] 如上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器,在所述安装面上形成有挂墙板。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8] 本发明通过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前壳和后壳均设置为正投影为圆形或近似圆形,将前壳设置为上下内收、中部前凸的弧面,并在前壳下部形成出风口,实现了外形独特美观、完全不同于现有长条状的壁挂式空调器的结构;而且,本发明的空调器能够在整体结构尽量小的前提下保证具有足够大的内部空间来容纳内部构件,并使得出风向下,符合壁挂式空调器的挂壁使用,保证空调器的空气调节性能。
[0019]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之一;
[0021] 图2是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之二;
[0022] 图3是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3] 图4是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一个实施例沿平行于送风装置轴线方向的纵剖图;
[0024] 图5是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一个实施例沿垂直于送风装置轴线方向的纵剖图;
[0025] 图6是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后或左、右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换热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换热器的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
[0028] 请参见图1至图6示出的本发明壁挂式空调器的一个实施例,具体来说是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一个实施例。
[0029] 其中,图1和图2是该实施例的两个立体图,图3是该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和图5分别是该实施例中沿平行于和垂直于送风装置轴线方向的纵剖图,图6是该实施例的分解结构图。
[0030] 该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包括有室内机,室内机包括有前壳11和后壳12,两者可拆卸式连接,形成室内机的壳体。优选的,前壳11和后壳12的正投影均为圆形或近似圆形,也即,前壳轮廓线和后壳轮廓线(图中未标注)均为圆形或近似圆形。从而,整个室内机的正投影也为圆形或近似圆形,使得整个室内机外形独特美观,完全不同于现有长条状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审美需求。
[0031] 具体的,前壳11的结构为:在前壳11的表面中,前壳上部111和前壳下部112均向后收缩,而前壳中部113向前凸出,从而,使得前壳11的表面呈现上下内收、中部外凸的弧面。而后壳12位于前壳11限定的区域内。也即,前壳11的外轮廓线位于后壳12的外轮廓线之外。
由此,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呈现出来的面积为前壳11的面积,且由于其上部和下部向后收缩,从正面后,前壳11的外形尺寸小。加之中部外凸,能够在外形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在壳体内布置面积较大的换热器、引风量大的离心风扇等,使得室内机满足制冷、制热时的风量需求和调温要求。在前壳11的下部,具体来说是在前壳下部112处形成有混合风出口114。混合风出口114形成在表面向后收缩的前壳下部112上,且该混合风出口114以上部向前、下部向后的倾斜方向形成,其倾斜角度为α,满足:4°≤α≤45°。更优选的,为10°左右。如此设置混合风出口114,配合后续的送风装置3的结构设计,使得从混合风出口114送出的风能够向前下方流动,有效避免了室内机安装在房间较高位置、出风口的出风向上吹至天花板而影响室内送风风量和温度调节的问题。
[0032] 进一步的,前壳11包括有前面板115、装饰板116和装饰罩。其中,前面板115和装饰板116具有相同的外轮廓,构成前壳11的主体,装饰板116位于前面板115的前表面,并与前面板115连接。譬如,通过卡扣和/或螺钉可拆卸式连接;或者,通过胶进行粘接。在前面板115和装饰板116上形成有相同的口,两个口形成混合风出口114。装饰罩包括可拆卸式连接的底座117和盖板118,两部件连接后卡装在混合风出口114的边缘,形成混合风出口114的装饰边,可以通过在装饰罩内设置不同颜色的灯光,照亮出风口,并对出风进行指示。
[0033] 后壳12作为壳体的主要部分,其厚度大于前壳11的厚度。而且,后壳12主体呈圆筒形结构,包括后板121和侧壁122,两部分中间围成较大的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布置室内机的其他部件,如换热器、离心风扇、接水盘、蜗壳等。在侧壁122的左右、两侧对称形成有第一主进风部1221和第二主进风部1222,这两个进风部优选包括有多个相互不连通的进风口,与现有进风格栅相比,进风风量大,且容易清扫灰尘和杂物。在形成为一体时,前壳11中的前面板115与侧壁122连接。从室内机正面看,第一主进风部1221和第二主进风部1222均位于前面板115限定的区域内,因此,前壳11下部形成的混合风出口114距离两个主进风部较远,不会产生出风口与进风部之间的风的混乱问题。
[0034] 而且,后板121上具有安装面1211,在安装面1211上形成有挂墙板1212,室内机通过挂墙板1212安装固定在墙壁上。在后板121上还形成有缺口1213,该缺口1213包括与安装面1211垂直并连接的第一面1214和远离安装面1211、与安装面1211平行的第二面1215,在第二面1215上形成有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且该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的位置与前壳11上的混合风出口114前后对应。更优选的,在第一面1214上形成有进风腔1216,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部分位于该进风腔1216内。采用上述结构,在室内机安装在墙壁上之后,为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预留进风空腔,实现非交换风进口1217的无阻碍进风,提高空调送风性能。而且,不会因空腔预留过大、减少安装面1211的面积而影响安装强度。
[0035] 在前壳11和后壳12所形成的壳体内部设置有换热器、送风装置3、离心风扇4、蜗壳5及环包部6。
[0036] 具体来说,送风装置3设置在下方,包括有三个从前往后、也即从前壳11往后壳12方向依次排列的导风体,分别为前端导风体31、中间导风体32和后端导风体33。前后依次排列的这三个导风体均为环形。其中,前端导风体3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混合风出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中间导风体3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进风口(图中未标注);后端导风体3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分别为出风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图中未标注)。前端导风体31、中间导风体32和后端导风体33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三个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混合风出口114与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通过该贯通风道连通,前端导风体31的混合风出口与混合风出口114相对接,后端导风体33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与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相对接。前端导风体31与中间导风体32之间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4,中间导风体32与后端导风体33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35。且,这两个热交换风风道均为环形。
[0037] 离心风扇4设置在送风装置3的上方,且位于蜗壳5内。离心风扇4优选为电机41的转子外置的双吸入式离心风扇,其轴线z2与送风装置3的轴线z1相互垂直。进而,能够有效利用壳体内部空间,增加离心风扇4的风扇长度来提高室内机的风量及换热效率,降低功耗。相对应的,蜗壳5具有左右对称的第一进风部51和第二进风部52,两个进风部的开口朝外,能够在离心风扇4的作用下从左右两侧吸风。蜗壳5的出风部53朝向送风装置3,具体来说是朝向送风装置3的两个热交换风风道。在蜗壳5的出风部53上形成有向送风装置3延伸、环包两个热交换风风道的环包部6,环包部6与两个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混风腔。具体而言,蜗壳5的出风部53以上部向后、下部向前的倾斜方向朝向热交换风风道,环包部6也顺势以上部向后、下部向前的倾斜方向环包热交换风风道。由此,蜗壳5吹出的风顺势以斜向下的方向进入混风腔及热交换风风道,并经送风装置3以斜向下的惯性方向送出。而且,环包部6从其与蜗壳5的出风部53连接的环包部始端61向下相对于送风装置3渐扩,从而,在送风装置3左右两侧形成内腔渐扩的第一混风腔63及第二混风腔64。而且,第一混风腔63和第二混风腔64以垂直于送风装置3的轴线的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从而,从蜗壳5的出风部53吹出的热交换风,在环包部6的限定和导向下,进入到第一混风腔63和第二混风腔64中,并在两个对称的混风腔内进行气流的梳理、填充;待混风腔饱满后,形成左右风量、风速均等的风,然后沿送风装置3左右方向及上方均匀进入到两个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
[0038]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送风装置3的顶端与蜗壳5的出风部53的距离为H1,送风装置3的底端与环包部底端62的距离为H2(图中未标注),H1大于H2,且送风装置3与环包部底端
62尽量靠近壳体的下端,由此,能够拉长环包部6的长度,提供足够长度的混风腔将风充分混合。且,能够在环包部6与蜗壳5的出风部53之间形成足够长度的引流区实现静压恢复。此外,为使得混合风出口114吹出的风的风向斜向下,除了将混合风出口114和与其对接的前端导风体31的混合风出口限定为以上部向前、下部向后的方向向下倾斜外,送风装置3的底端尽量邻近或接触环包部底端62,使得从送风装置3各热交换风风道底部仅有少量的风吹出,而大部分风从热交换风风道的上部及中部吹出后,沿贯通风道及混合风出口114送出时的方向为斜向下。
[0039] 更优选的,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4和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5如此设置:对于每个热交换风风道,上部的尺寸大于其下部的尺寸。例如,热交换风风道的宽度自上而下渐缩,从而,形成上宽下窄式风道结构。由于热交换风风道上部宽、下部窄,从蜗壳5的出风部53吹出的风大部分将经较宽的热交换风风道处、也即中上部处吹出,进而,能够进一步使得从混合风出口114送出的风的方向为斜向下。
[0040] 更进一步的,三个导风体如此设置:三个导风体从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至混合风出口114的方向间距渐大的结构前后依次排列,从而,使得各热交换风风道的尺寸从后向前依次变大。即,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4的尺寸大于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5的尺寸。例如,第一热交换风风道34的宽度大于第二热交换风风道35对应位置处的尺寸。如此设置,能够增大将蜗壳5的出风部53后端送出的风速较大的风充分向贯通风道中导流,增大贯通风道中的风速,进而增加从非热交换风1217的诱引风的风量。
[0041] 对于离心风扇4,为保证从左右两侧吸风通过蒸发器换热的效率与整机振动达标,离心风扇4的轴心M与壳体顶端的距离H3应不小于壳体总高度的1/4。
[0042] 在该实施例中,与第一主进风部1221、第二主进风部1222及离心风扇4相对应的,换热器包括位于第一主进风部1221和蜗壳5之间的第一换热器21和位于第二主进风部1222和蜗壳5之间的第二换热器22。第一主进风部1221朝向第一换热器21,第二主进风部1222朝向第二换热器22。而且,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均为两折、多层式换热器,例如为两折、四层式换热器,且均从蜗壳5向下延伸,至包裹部分环包部6。经此结构设计,可保证外界的风通过两侧的主进风部和换热器、以改变最小的角度并以最短的距离吸入至离心风扇4中部的低压区,降低流路压损,提高室内循环风量,降低整机噪音。且,经离心风扇4整流及静压恢复后的空气汇集在混风腔内,并由送风装置3从混合风出口114吹出,吹出的同时,利用送分风装置3内贯通风道内的负压,从非热交换风进口1217引入非热交换风参与到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且,这样的混合空气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0043]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