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用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043518.8

文献号 : CN1048083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望主英伸

申请人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便携用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便携用光学设备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固定有保持镜头的镜头镜筒;朝向前方投射照明光的弹出式的发光单元;以及瞄准器,所述瞄准器具有: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光学元件;以及与所述反射面对置的瞄准光源,所述瞄准器形成所述瞄准光源的反射光,所述光学元件配设在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主体部之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便携用光学设备,其具有:

主体部,其固定有保持镜头的镜头镜筒;

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具有:照明用的光源部;脚部,所述脚部绕第1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地转动,所述第1转动轴平行于与所述镜头的光轴垂直的轴;光源部,其设置于所述脚部的前端,所述发光单元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脚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立起且所述光源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以及瞄准器,该瞄准器具有: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光学元件;以及与所述反射面对置的瞄准光源,所述瞄准器形成所述瞄准光源的反射光,所述便携用光学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光单元处于所述收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光学元件配设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

所述发光单元具有:前盖部,所述前盖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覆盖所述光源部;开口部,在所述突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开口部在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上贯穿所述脚部;以及后盖部,所述后盖部在所述脚部的比所述开口部更前端侧,绕与第1转动轴平行的第2转动轴,相对于所述脚部相对地转动,从而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所述瞄准器配设成在所述突出状态的情况下贯穿所述开口部,

所述光学元件被光学元件保持框所保持,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绕与所述第1转动轴平行的第3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地转动,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在不使用所述瞄准器的情况下变成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倒伏状态,在使用所述瞄准器的情况下变成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立起的立起状态,且在所述立起状态下朝打开所述开口部的方向按压所述后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用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瞄准器具有:能够转动的旋钮,所述旋钮露出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以及光源位置变更机构,所述光源位置变更机构伴随所述旋钮的转动,使所述瞄准光源朝与所述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3.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镜头镜筒,其保持摄像镜头;

主体部,其固定有所述镜头镜筒;

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具有: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源部;脚部,所述脚部绕第1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地转动,所述第1转动轴平行于与所述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的轴;光源部,所述光源部设置于所述脚部的前端,所述发光单元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脚部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立起且所述光源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开口部,在所述突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开口部在沿着所述光轴的方向上贯穿所述脚部;以及瞄准器,该瞄准器具有: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光学元件;以及与所述反射面对置的瞄准光源,所述瞄准器形成所述瞄准光源的反射光,所述瞄准器配设成在所述突出状态的情况下贯穿所述开口部,

所述光学元件被光学元件保持框所保持,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绕与所述第1转动轴平行的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地转动,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在不使用所述瞄准器的情况下变成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倒伏状态,在使用所述瞄准器的情况下变成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立起的立起状态,所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能够进行如下两种操作:仅使所述发光单元从所述收纳状态向所述突出状态移动的操作;和使所述发光单元从所述收纳状态向所述突出状态移动,同时使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从所述倒伏状态向所述立起状态移动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具有:

第1施力部件,其朝着使所述发光单元从所述收纳状态向所述突出状态移动的方向施力;

第2施力部件,其朝着使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从所述倒伏状态向所述立起状态移动的方向施力;

第1卡定部,其与所述发光单元卡合,将所述发光单元保持在所述收纳状态;

第2卡定部,其与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卡合,将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保持在所述倒伏状态;

第1杆,其露出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并输入使所述第1卡定部移动而解除所述第1卡定部与所述发光单元的卡合的操作;以及第2杆,其露出于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并输入同时使所述第1卡定部以及所述第2卡定部移动而解除所述第1卡定部与所述发光单元的卡合以及所述第2卡定部与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的卡合的操作。

说明书 :

便携用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瞄准器的便携用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进行望远拍摄的摄像装置、望远镜等便携用光学设备中,由于视野较窄,难于将期望的被摄体或者观察对象导入到视野内。因此,例如公知有如日本特表2001-500990号公报公开的将瞄准器安装于便携用光学设备,从而较容易地进行被摄体的导入的手法。
[0003] 在将瞄准器组装到便携用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上的情况下,期望便携用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的小型化。
[0004]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内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瞄准器的小型便携用光学设备以及摄像装置。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便携用光学设备,其具有:主体部,其固定有保持镜头的镜头镜筒;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具有:照明用的光源部;脚部,所述脚部绕第1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地转动,所述第1转动轴平行于与所述镜头的光轴垂直的轴;光源部,其设置于所述脚部的前端,所述发光单元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脚部为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状态,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立起且所述光源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以及瞄准器,该瞄准器具有: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光学元件;以及与所述反射面对置的瞄准光源,所述瞄准器形成所述瞄准光源的反射光,所述便携用光学设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单元处于所述收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光学元件配设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发光单元之间。
[0006]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其具有:镜头镜筒,其保持摄像镜头;主体部,其固定有所述镜头镜筒;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具有: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源部;脚部,所述脚部绕第1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地转动,所述第1转动轴平行于与所述摄像镜头的光轴垂直的轴;光源部,所述光源部设置于所述脚部的前端,所述发光单元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脚部为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状态,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立起且所述光源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以及瞄准器,该瞄准器具有: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光学元件;以及与所述反射面对置的瞄准光源,所述瞄准器形成所述瞄准光源的反射光,所述瞄准器配设成在所述突出状态的情况下贯穿所述开口部,所述光学元件被光学元件保持框所保持,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绕与所述第1转动轴平行的转动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地转动,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在不使用所述瞄准器的情况下变成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外表面的倒伏状态,在使用所述瞄准器的情况下变成相对于所述外表面立起的立起状态,所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能够进行如下两种操作:仅使所述发光单元从所述收纳状态向所述突出状态移动的操作;和使所述发光单元从所述收纳状态向所述突出状态移动,同时使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从所述倒伏状态向所述立起状态移动的操作。

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发光单元为收纳状态的摄像装置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0008] 图2是发光单元为收纳状态的摄像装置的左侧的侧视图。
[0009] 图3是发光单元为突出状态的摄像装置的前面侧的立体图。
[0010] 图4是发光单元为突出状态的摄像装置的左侧的侧视图。
[0011] 图5是收纳状态的发光单元以及倒伏状态的瞄准器的截面图。
[0012] 图6是突出状态的发光单元以及倒伏状态的瞄准器的截面图。
[0013] 图7是突出状态的发光单元以及起伏状态的瞄准器的截面图。
[0014] 图8是从后方仅观察瞄准器的立体图。
[0015] 图9是说明瞄准器在摄像装置中使用的状况的一例的图。
[0016] 图10是示出观察瞄准器的状态的图。
[0017] 图11是示出进行发光单元以及光学元件保持框的操作的第1杆以及第2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8] 图12是示出发光单元以及瞄准器的动作的条件的表。
[0019] 图13是从前方仅观察瞄准器的立体图。
[0020] 图14是光源位置变更机构以及瞄准光源的截面图。
[0021] 图15是示出瞄准器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0022] 图16是示出从主体部取下覆盖光源调整机构的盖部件后的状态的图。
[0023] 图17是使光源调整机构的瞄准光源向沿着X轴的方向移动的结构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设各结构要素为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所以,比例尺按照各结构要素而不同,本发明不仅仅限于这些附图所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的比率和各结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0025] 从图1到图4示出作为便携用光学设备的一例的摄像装置1的外观。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具有在保持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4的主体部10中组装有发光单元20以及瞄准器30的形态。此外,在主体部10中,在摄像元件4的受光面上固定有保持对被摄体像进行成像的摄像镜头2的镜头镜筒3。
[0026] 摄像装置1是一种利用摄像元件4将利用摄像镜头2成像的光学像转换成电信号,并根据该电信号生成图像数据并进行记录的所谓数字照相机。另外,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摄像装置1具有无法将主体部10与镜头镜筒3分离的形态,但是,摄像装置1也可以具有能够将主体部10与镜头镜筒3分离的所谓镜头更换式的形态。
[0027] 另外,以下,将与摄像镜头2的光轴O平行的轴设为Z轴,将在与Z轴垂直的平面上相互垂直的2个轴设为X轴以及Y轴。在将摄像装置1保持为所谓正立状态的情况下,Z轴以及X轴是成为水平的轴,Y轴是成为铅直的轴。X轴、Y轴以及Z轴在各图中适当地进行图示。
[0028] 此外,以下,对于沿着Z轴的方向,将物体侧(被摄体侧)设为前方,将像侧(摄像元件侧)设为后方。此外,对于沿着X轴的方向,在将摄像装置1保持为所谓正立状态的情况下,将从后方观察朝向右的方向设为右方,将朝向左的方向设为左方。此外,对于沿着Y轴的方向,在将摄像装置1保持为所谓正立状态的情况下,将朝向上的方向设为上方,将朝向下的方向设为下方。另外,这些方向的称呼是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而标注的。
[0029] 摄像装置1在主体部1中具有镜头镜筒3、摄像元件4、图像显示装置5、控制装置6、操作部11、发光单元20以及瞄准器30。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摄像装置1具有收纳作为电源的电池以及闪存等记录介质的电池收纳室。另外,电池以及闪存的一方或者两方也可以是固定在摄像装置1内的形态。
[0030] 镜头镜筒3对作为能够变更焦点距离的变焦镜头的摄像镜头2进行保持。在示出摄像装置1的外观的图1到图4之中,图1以及图2示出使摄像镜头2的焦点距离为最短状态的情况,图3以及图4示出使摄像镜头2的焦点距离为最长状态的情况。另外,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镜头镜筒3的长度随着摄像镜头2的焦点距离的变更发生变化,但是,镜头镜筒3的长度也可以是固定的。镜头镜筒3具有使用电动致动器的动力来变更摄像镜头2的焦点距离的结构。
[0031] 图像显示装置5由液晶显示装置或者EL显示装置等构成,显示并输出图像。图像显示装置5配设在朝向主体部10的后方的面上。另外,图像显示装置5也可以经由铰链机构等安装于主体部10上,对图像进行显示的面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移动。
[0032] 控制装置6构成为具备运算装置(CPU)、存储装置(RAM)、辅助存储装置、输入输出装置以及电力控制装置等,根据规定的程序控制摄像装置1的动作。
[0033] 操作部11由使用者用于输入摄像装置1的动作指示的多个操作部件,例如杆开关、拨盘开关、按钮开关、触摸传感器等构成。操作部11包含释放开关12、电源开关13、变焦操作开关14以及背面开关15等设置于主体部10的多个开关。另外,操作部11也可包含设置在对图像显示装置5的图像进行显示的面上的触摸面板。此外,操作部11的一部分也可设置于如所谓遥控器那样经由有线或者无线通信与主体部10连接的其他电子设备中。
[0034] 发光单元20具有发出用于在摄影时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光的光源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部21具有使用了氙气管的电子闪关灯的形态。另外,光源部21也可是使用了LED的形态。
[0035] 发光单元20配设在主体部10的上方。更详细地说,发光单元20配设于在使摄像装置1为正立状态的情况下成为镜头镜筒3的正上方的位置。
[0036] 此外,发光单元20在未使用时,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能够将光源部21收纳在主体部10内,在使用时,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以从收纳位置上跳的方式从主体部10向上方突出。这种发光单元20的配置结构通常被称作弹出式闪光灯或伸缩式闪光灯等。以下,将发光单元20的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称作收纳状态,将图3以及图4所示的状态称作突出状态。
[0037] 具体而言,发光单元20具有:脚部23,其相对于主体部20,绕与X轴大致平行的第1转动轴22转动,并从该第1转动轴22向径向延伸;前盖部24,其固定在所述脚部23的前端部23a;以及光源部21,其固定在前盖部24内。
[0038] 此外,能够不使用第1旋转轴22,而置换成从主体部10的上表面平行地进行上下移动的机构。
[0039] 具体而言,能够置换成构成了如下部件的机构:能够在与使用了链接机构的主体部10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移动的脚部、以及固定在前盖部24内的光源部21。
[0040] 脚部23从第1转动轴22向前方延伸,前盖部24以及光源部21配置在第1转动轴22的前方。脚部23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这两个位置之间,绕第1转动轴22转动,在收纳状态下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以沿着主体部10的上表面的方式,以第1转动轴22为支轴向前方倒伏着,在突出状态下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前端部23a向所述收纳状态的上方进行了移动。
[0041] 脚部23具有在突出状态的情况下在沿着Z轴的方向(与光轴O平行的方向)在脚部23中贯穿的开口部23c。在脚部23为突出状态的情况下,后述的瞄准器30在开口部23c内贯穿。
[0042] 前盖部24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覆盖光源部21的上方,并且在脚部23处于突出状态的情况下使光源部21在前方(朝向被摄体的方向)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前盖部24是朝向上方为凹形的盖状部件,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覆盖隐藏光源部21。另外,也可以是在收纳状态下,光源部21露出于外部的形态。
[0043] 后盖部25配设成绕设置于脚部23的前端部23a附近的第2转动轴26转动。第2转动轴26与第1转动轴22大致平行,设置在当脚部23处于突出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开口部23c的上方的位置。
[0044] 后盖部25是通过绕第2转动轴26转动从而对开口部23c进行开闭的盖状的部件。后盖部25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成为沿着脚部23的姿势,堵塞住开口部23c。此外,后盖部25在脚部23为突出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后述的瞄准器30的动作,采用堵塞开口部23c的状态与打开开口部23c的状态中的任意一个姿势。
[0045] 发光单元20中的脚部23以及后盖部25的结构以及动作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0046] 瞄准器30具有:瞄准光源31、光学元件32以及光学元件保持框33。瞄准器30具有通常被称作点瞄准镜(dot sight)的形态。瞄准光源31配设在主体部10的上表面上的成为光轴O的正上方的位置。瞄准光源31是点状的光源,在本实施方式中是LED。
[0047] 光学元件32由光学元件保持框33保持。光学元件保持框33是包围光学元件32的周围的框状部件。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光学元件保持框33具有矩形形状,以镜框状围绕光学元件32的周围,并保持光学元件32。
[0048] 光学元件保持框33在瞄准光源31的前方,绕与第1转动轴22大致平行的第3转动轴34转动。外形为矩形形状的光学元件保持框33的四条边中的一条边与第3转动轴34大致平行,并与第3转动轴34接近配置。
[0049] 光学元件保持框33在倒伏状态与立起状态这两个位置之间,绕第3转动轴33转动,在倒伏状态下,如图5所示以沿着主体部10的上表面的方式以第3转动轴34为支轴向前方倒伏着,在立起状态下,如图7所示从主体部10的上表面立起。
[0050] 如图5所示,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倒伏状态且发光单元20的脚部23为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光学元件保持框33的上方由前盖部24以及后盖部25覆盖。因此,在使光学单元20为收纳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灰尘向光学元件32的附着、以及由于施加了冲击而带来的光学元件32的破损。
[0051] 光学元件32在被光学元件保持框33保持的状态下,其中心位于光轴O的正上方。此外,光学元件32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主表面面对着前后方向。
[0052] 即,如图7所示,光学元件32具有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且后盖部25位于打开开口部23c的位置的情况下,与配设在后方的瞄准光源31相对的主表面。以下,将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与瞄准光源31相对的主表面设为背面32a。
[0053] 此外,光学元件32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位于脚部23的开口部23c的前方。由此,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且后盖部25位于打开开口部23c的位置的情况下,摄像装置1的使用者能够从摄像装置1的后方,通过开口部
23c观察光学元件32的背面32a。另外,关于光学元件保持框33进行转动的结构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0054] 光学元件32由透明的玻璃或树脂等部件构成,至少背面(反射面)32a形成为抛物面形状或者近似于抛物面的凹面形状。并且,背面32a形成为半反射镜或者对成为可见光波段中的一部分的规定波段的光进行反射并透射其他波段的光的分色镜。
[0055] 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瞄准光源31位于作为抛物面的背面32a的焦点附近。光学元件32的背面32a使从瞄准光源31射出的光与光轴O平行且朝向后方反射。
[0056] 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32a形成为分色镜,背面32a反射包含瞄准光源31发出的光的波长在内的规定波段的光,透射其它波段的光。更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瞄准光源31是发出红色的光的LED,背面32a对所述瞄准光源31发出的红色的波段进行反射。即,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元件32透射蓝色以及绿色的波段的光。
[0057] 因此,在如图7以及图9所示摄像装置1的使用者的视点位于被光学元件32的背面32a所反射的、由瞄准光源31发出的光的光路上的情况下,使用者如图10所示,能够将点状的瞄准光源31的反射光与透射过光学元件32的位于摄像装置1的前方的被摄体像重叠起来进行视觉辨认。在此,由使用者视觉辨认的瞄准光源31的光由于与光轴O平行,所以,被摄体像与瞄准光源31的反射光重叠的位置与摄像装置1的摄像范围的中心大致一致。由此,使用者能够使用瞄准器30,将被摄体捕捉到摄像装置1的摄像范围内。另外,瞄准光源31的反射光也可以不是点状,而是十字状或者刻度形状等。
[0058] 接着,说明配设成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移动的发光单元20、后盖部25以及光学元件保持框33的结构与移动的动作。
[0059] 如前所述,发光单元20在脚部23的基端部23b,绕第1转动轴22相对于主体部10相对转动。如图5到图7的截面图所示,脚部23被绕第1转动轴22配设的受扭螺旋弹簧27朝着从收纳状态朝向突出状态转动的方向施力。即,受扭螺旋弹簧27朝向使发光单元20从主体部10朝向上方立起的方向施力。脚部23利用受扭螺旋弹簧27的施力,与设置于主体部10的未图示的止挡件抵接,从而进行突出状态下的脚部23的定位。
[0060] 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前盖部24的下方的位置处形成有钩部24a。钩部24a具有与设置于主体部10的后述的第1卡定爪10a卡合的形状。如图5所示,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钩部24a与第1卡定爪10a卡合。
[0061] 即,在钩部24a与第1卡定爪10a卡合的状态下,脚部23保持收纳状态,发光单元20维持倒伏的姿势。然后,在解除了钩部24a与第1卡定爪10a的卡合后,收纳状态的脚部23利用受扭螺旋弹簧27的施力而向突出状态移动。
[0062] 钩部24a与第1卡定爪10a的卡合的解除利用使用者对第1杆10c的操作来进行。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1杆10c配设在主体部10的上表面、且成为收纳状态的光学单元20的左侧方的位置。
[0063] 如图11所示,第1杆10c是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滑动式杆。在第1杆10c的后方配设有后述的第2杆10d。第1卡定爪10a配设成能够与第1杆10c以及第2杆10d独立地进行移动。第1卡定爪10a被弹簧等施力部件向保持与钩部24a的卡合的方向施力。
[0064] 第1杆10c与第1卡定爪10a经由凸轮部10e卡合,第1杆10c向前方移动,从而,第1卡定爪10a向解除与钩部24a的卡合的方向移动。因此,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图5的状态)下,如果使第1杆10c向前方移动,则会解除钩部24a与第1卡定爪10a的卡合,脚部23移动到突出状态(图6的状态)。
[0065] 在使脚部23从突出状态移动到收纳状态的情况下,使用者向下方按压发光单元20,使第1卡定爪10a与钩部24a卡合。
[0066] 此外,在主体部10配设有用于检测脚部23是否位于收纳状态的第1传感器1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1传感器16是配设于第1转动轴22的附近的光斩波器。在脚部23的基端部23b形成有朝向与第1转动轴22垂直的方向突出的遮光片23d。
[0067] 如图5所示,遮光片23d设置于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被作为光斩波器的第1传感器16检测出的位置。摄像装置1的控制装置6根据从第1传感器16输出的信号,判定脚部23是否处于收纳状态。
[0068] 后盖部25如前所述,绕第2转动轴26相对于脚部23相对转动。后盖部25被绕第2转动轴配设的受扭螺旋弹簧28向堵塞开口部23c的方向施力。
[0069] 在后盖部25设置有与处于立起状态的光学元件保持框33抵接的抵接部25a。在抵接部25a与立起状态的光学元件保持框33抵接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后盖部25位于打开开口23c的状态。
[0070] 因此,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处于倒伏状态的情况下,如图5或者图6所示,无论脚部23的位置如何,后盖部25都通过受扭螺旋弹簧28的施力而位于堵塞开口部23c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处于立起状态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后盖部25被光学元件保持框33从下方按下,从而位于打开开口部23c的状态。即,后盖部25随着光学元件保持框33的转动而转动。
[0071] 如前所述,光学元件保持框33绕第3转动轴34,相对于主体部10相对转动。光学元件保持框33被绕第3转动轴34配设的受扭螺旋弹簧35朝着从倒伏状态向立起状态转动的方向施力。光学元件保持框33通过受扭螺旋弹簧35的施力,与设置于主体部10的止挡件36(如图7所示)抵接。通过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与止挡件36抵接,从而进行光学元件保持框33的立起状态下的定位。
[0072] 如图8所示,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的外侧侧面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钩部33a。钩部33a具有与设置于主体部10的后述的第2卡定爪10b卡合的形状。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处于倒伏状态的情况下,钩部33a与第2卡定爪10b卡合。
[0073] 即,在钩部33a与第2卡定爪10b卡合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光学元件保持框33保持倒伏状态。然后,在解除了钩部33a与第2卡定爪10b的卡合后,处于倒伏状态的光学元件保持框33通过受扭螺旋弹簧35的施力而向立起状态移动。
[0074] 钩部33a与第2卡定爪10b的卡合的解除利用使用者对第2杆10d的操作来进行。如图11所示,第2杆10d是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滑动式杆。
[0075] 第2卡定爪10b相对于第2杆10d的相对位置被固定,与第2杆10d一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2杆10d以及第2卡定爪10b被弹簧等施力部件向保持与钩部33a的卡合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方)施力。
[0076] 此外,第2杆10d与第1卡定爪10a经由凸轮部10f卡合,通过第2杆10d向后方移动,第1卡定爪10a向解除与钩部24a的卡合的方向移动。
[0077] 因此,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图5的状态)下,如果使第2杆10d向后方移动,则会解除钩部24a与第1卡定爪10a的卡合,并且解除钩部33a与第2卡定爪10b的卡合,脚部23变成突出状态,且光学元件保持框33变成立起状态。此外,在脚部23处于突出状态,且光学元件保持框处于倒伏状态的情况(图6的状态)下,如果使第2杆10d向后方移动,则会解除钩部33a与第2卡定爪10b的卡合,光学元件保持框33变成立起状态(图7的状态)。
[0078] 在前盖部24的下方设置有凸轮部24b。凸轮部24b是如下的部位:在发光单元20从突出状态移动到收纳状态时,通过与立起状态的光学元件保持框33抵接,使光学元件保持框33移动到倒伏状态。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处于立起状态下的情况下,当使用者向下方按压光学单元20时,光学元件保持框33伴随着发光单元20的转动,朝向倒伏状态转动。在将光学单元20从突出状态按压到收纳状态的情况下,钩部33a与第2卡定爪10b卡合。
[0079] 如上所述,在拍摄时想要使用发光单元20的照明光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通过对第1杆10c进行一次操作,能够仅使发光单元20成为突出状态,此外,在想要使用瞄准器30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通过对第2杆10d进行一次操作,能够瞬间使配设在发光单元20的下方的瞄准器30成为能够使用状态。
[0080] 此外,在主体部10配设有检测光学元件保持框33是否位于倒伏状态的第2传感器17。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第2传感器17是配设于第3转动轴34的附近的光斩波器。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上形成有朝向与第3转动轴34垂直的方向突出的遮光片33b。
[0081] 如图5所示,遮光片33b设置于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处于倒伏状态的情况下由作为光斩波器的第2传感器17检测出的位置上。摄像装置1的控制装置6根据从第2传感器17输出的信号,判定光学元件保持框33是否处于倒伏状态。
[0082] 在此,如图12中作为表所示,控制装置6根据从第1传感器16以及第2传感器17输出的信号,判断能否进行发光单元20的光源部21的发光动作以及能否进行瞄准器30的瞄准光源31的发光动作。
[0083] 具体而言,在脚部23处于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即,在发光单元20收纳在主体部10内的情况下,禁止拍摄时的光源部21的发光,且停止瞄准光源31的发光。此外,在脚部23处于突出状态,且光学元件保持框33处于倒伏状态的情况下,许可拍摄时的光源部21的发光,且停止瞄准光源31的发光。此外,在脚部23处于突出状态,且光学元件保持框33处于立起状态的情况下,禁止拍摄时的光源部21的发光,且使瞄准光源31发光。
[0084]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在使用瞄准器30时,禁止发光单元20的发光。这是由于想要使用瞄准器30将被摄体捕捉到摄像范围内的情况被认为是摄像装置与被摄体远离,无法获得照明光的效果的状况,或者是如拍摄野生动物的情况那样的想要避免照明光的发光的情况。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摄像装置1的动作设定的变更来解除瞄准器30的使用时的发光单元20的发光禁止。
[0085]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状态的发光单元20的下方以倒伏状态收纳光学元件保持框33以及光学元件32,从而,能够实现主体部10的小型化,并且,根据需要仅对1个杆(10c或者10d)进行1次操作就能够立即使用发光单元20或者瞄准器30。因此,发光单元20与瞄准器30的分开使用变得容易。由此,不会发生由于使具有瞄准器30的摄像装置1小型化,而造成使用瞄准器30时的操作变得复杂的情况。此外,在能够使用瞄准器30的情况下,禁止发光单元20的发光,因此,能够防止在使用瞄准器的拍摄时错误地使发光单元20发光的误操作。
[0086] 接着,说明调节瞄准器30的瞄准光源31的位置的光源调整机构40的结构。
[0087]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为了消除根据摄像装置1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而变化的摄像镜头2与瞄准器30之间的视差的影响,能够利用使用者的操作来改变瞄准光源31的位置。以下,说明调节瞄准器30的瞄准光源31的位置的光源位置变更机构40的结构。
[0088] 由于瞄准器30位于摄像镜头2的光轴O的正上方,因此,通过使瞄准光源31相对于主体部10沿上下方向移动,能够进行所述视差的校正。
[0089] 光源位置变更机构40具有光源保持部42、支撑轴43、压缩螺旋弹簧44、凸轮45以及旋钮41。
[0090]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光源保持部42在基端部42a中配设成能够绕与X轴大致平行的支撑轴43转动。光源保持部42从支撑轴43朝向后方延伸,在前端部42b中保持着瞄准光源31。此外,在光源保持部42中设置有凸轮从动件42c。凸轮从动件42c是与后述的凸轮45抵接的部位。
[0091] 凸轮45形成为绕与X轴大致平行的轴转动,伴随凸轮45的转动,与凸轮从动件42c抵接的凸轮面与转动轴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光源保持部42被压缩螺旋弹簧44向靠近凸轮45的方向施力,以成为凸轮从动件42始终与凸轮45抵接的状态。即,通过使凸轮45转动,光源保持部42绕支撑轴43转动。
[0092] 旋钮41是配设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使用者能够接触到的位置的拨盘状的旋转部件。凸轮45随着旋钮41的转动而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旋钮41配设成在瞄准光源31的左方,能够绕与X轴大致平行的轴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旋钮41的转动经由由多个正齿轮构成的减速机构传递到凸轮45。
[0093] 在具有如以上的结构的光源调整机构40中,通过使旋钮41转动,光源保持部42绕支撑轴43转动,瞄准光源31相对于主体部10沿上下方向移动。
[0094] 以下,说明使用者对摄像镜头2与瞄准器30的视差进行校正的情况下的操作的一例。在视差校正的操作中,首先,操作电源开关13,使摄像装置1的电源成为接通状态。接下来,使第2杆10d向后方移动,使发光单元20突出,且使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此时,如前所述,开始瞄准光源31的发光。
[0095] 接着,操作变焦操作开关14,使摄像镜头2的焦点距离成为最长的状态(所谓望远端的状态)。另外,也可以不进行该操作。接下来,操作背面开关15,使摄像装置1的动作模式变更到瞄准器调整动作模式。在该瞄准器调整动作模式下,在显示在图像显示装置5上的实时取景显示中,利用例如十字线来表示摄像范围的中心。
[0096] 接着,对显示在图像显示装置5上的实时取景显示与瞄准器30进行比较,并对旋钮41进行操作,以使得在瞄准器30中瞄准光源31的像与位于实时取景显示中的摄像范围的中心的被摄体重叠。如果在瞄准器30中,瞄准光源31的像与实时取景显示中的位于摄像范围的中心的被摄体重叠,则视差的校正完成。
[0097] 如前所述,光源调整机构40具有如下的结构:使瞄准光源31伴随着旋钮41的转动而相对于主体10沿上下方向(沿着Y轴的方向)移动。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光源调整机构40具有用于使瞄准光源31相对于主体10沿水平方向(沿着X轴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0098] 以下,说明光源调整机构40中的用于使瞄准光源31相对于主体10沿水平方向(沿着X轴的方向)移动的结构。图16是示出从主体部10卸下覆盖光源调整机构40的盖部件后的状态的图。图17是光源调整机构40的用于使瞄准光源31向沿着X轴的方向移动的结构的概略图。
[0099] 如图17所示,保持瞄准光源31的光源保持部42沿着贯穿基端部42a的支撑轴43,向沿着X轴的方向滑动。
[0100] 定位部件46外嵌于支撑轴43。定位部件46是大致コ形的部件,并由如下部分构成:由面对上方的平面构成的上表面46c、以及从上表面46c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朝向下方延伸的与X轴大致垂直的一对侧面46a、46b。
[0101] 支撑轴43贯穿设置于定位部件46的一对侧面46a、46b上的孔。在支撑轴43与设置于一对侧面46a、46b上的孔之间设置有间隙。此外,光源保持部42的基端部42a配设在定位部件46的一对侧面46a、46b之间。
[0102] 如图8以及图13所示,在定位部件46的上表面46c上贯穿设置有以沿着X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孔46d。定位部件46从上方插入到长孔46d中,如图14以及图16所示,利用与主体部10旋合的固定螺丝49固定在主体部10上。
[0103] 如图17所示,光源保持部42被压缩螺旋弹簧45施力以抵靠定位部件46的一个侧面46a(右侧面)。此外,在定位部件46的另一个侧面46b(左侧面)设置有与X轴大致平行的内螺纹部即螺纹孔46e。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插通到设置于主体部10中的贯通孔内的调整螺丝
47螺纹旋合到螺纹孔46e中。
[0104] 在这种结构中,在固定螺丝49松弛的状态下,伴随着调整螺丝47的转动,定位部件46朝向与X轴平行的方向进退移动。在此,光源保持部42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5的施力而与定位部件46的一个侧面46a抵靠,因此,光源保持部42伴随着调整螺丝47的转动,与定位部件
46一起朝着与X轴平行的方向进退移动。
[0105] 然后,如果拧紧固定螺丝49,则定位部件46相对于主体部10被固定。由此,与定位部件46的一个侧面46a抵靠的光源保持部42的与X轴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也被固定。
[0106]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调整机构40中,在松弛了固定螺丝49之后,通过旋转调整螺丝47,能够使保持瞄准光源31的光源保持部42相对于主体部10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移动,能够进行视差的校正。
[0107] 在具有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瞄准器30的摄像装置1中,瞄准器30配设在发光单元20的下方,在使发光单元20为收纳状态的情况下,光学元件保持框33变成倒伏状态,从而,瞄准器30以隐藏于发光单元20的下方的方式被收纳。即,发光单元20具有的前盖部24也作为用于收纳光学元件保持框33以及光学元件32的盖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仅保护瞄准器30的盖部件,能够使摄像装置1小型化。
[0108]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瞄准器30配设成贯穿于光学单元20的脚部23的开口部23c内。此外,在能够使用瞄准器30的状态,即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随着光学元件保持框33的立起动作而移动的后盖部25位于瞄准器30的上方。
[0109]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中,在能够使用瞄准器30的状态下,发光单元20的脚部23位于瞄准器30的左右,后盖部25位于瞄准器30的上方,从而这些脚部23以及后盖部25起到防止不需要的光向瞄准器30内的入侵的罩子的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瞄准器30的视觉辨认性提高。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具有视觉辨认性较高的瞄准器30,并且能够实现小型的摄像装置1。
[0110] 此外,在能够使用瞄准器30的状态下,利用脚部23以及后盖部25包围瞄准器30的周围,从而能够抑制灰尘向光学元件的附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观察被脚部23以及后盖部25包围的瞄准器30,使用者的视点被自然地引导到瞄准光源31的光路上。以此,瞄准器的使用变得容易。
[0111]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背从整个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中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者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有此变更的摄像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0112] 例如,如图15中作为瞄准器30的变形例所示,如果在瞄准器30中设置使光学元件32振动的超声波振子37,则能够通过驱动超声波振子37来拂去附着在光学元件32上的尘埃,并能够防止瞄准器30的视觉辨认性的下降。在该情况下,为了利用超声波振子37来使整个光学元件32振动,光学元件32优选经由凝胶状的树脂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安装在光学元件保持框33上。
[0113] 此外,例如,本发明的便携用光学设备不限于所谓的数字照相机(包含可更换镜头式)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是双筒镜或望远镜等形态,或者也可以是便携通信终端、游戏机、数字媒体播放器等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