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510168502.X

文献号 : CN10481540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涂晓禹

申请人 : 涂晓禹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面罩和水过滤器,所述水过滤器包括水洗室和送气装置,所述水洗室将送入的空气进行水洗生成干净的空气;送气装置将干净的空气送给面罩。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能对空气进行彻底的过滤、消毒,使用户无论在移动中还是静止中,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能自然地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权利要求 :

1.一种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包括面罩和水过滤器,所述水过滤器包括水洗室和送气装置,所述水洗室将送入的空气进行水洗生成干净的空气;送气装置将干净的空气送给面罩,其特征在于,水洗室包括圆筒形的筒身(15)、圆环形的上底(16)和圆形的下底(17),它们围成圆柱形内腔(18)以容纳过滤液;在上底内设置有圆环形空腔(19);进气孔(20)连通上底内的圆环形空腔(19);在圆筒形的筒身(15)沿轴向设置有多个细管状气流通道(21),该多个细管状气流通道(21)沿筒身向下延伸,筒身的内侧设置有多个排气孔(22),多个细管状气流通道(21)的上端均与圆环形空腔(19)连通,下端分别与多个排气孔(2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过滤器还具有进气室,所述进气室将外界的空气进行杀菌,而后输送给水洗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设置有紫外灯,所述紫外灯用于对进入进气室的空气进行杀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设置有光触媒层,其用于对空气中的有机微生物进行分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室设置有臭氧分解器。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网,其设置在水洗室的出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水洗过滤器为瓶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气室,电气室用于安装电池和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充电电池,利用市电或者太阳能电池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洗过滤器的外壳还设置有插槽,插槽与电池盒电连接。

说明书 :

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由于空气污染的不断加剧,甚至长期雾霾,由空气质量的下降引起的各种疾病也在不断增加,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或者生活寿命大大缩短。而为了延长寿命,有条件的退休老年人去空气良好的山区生活一段时间,但95%以上的人不得不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因此,清新的空气,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成为今天人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的必要保障。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新型过滤防尘口罩,其专利号为CN201120334514,图1该新型过滤防尘口罩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过滤防尘口罩包括面罩1和过滤器2,在面罩1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吸气单向阀3和出气单向阀4,吸气单向阀3的外端通过内小外大的喇叭形进气口5与气囊6相连接,气囊6下端通过供气管7与过滤器2相连通,供气管插入气囊设置且供气管插入气囊部分占供气管全长的1/3 1/2。为便于收集、排~出水蒸气,在面罩1内侧面上设有纵向分布的凝液槽10,凝液槽10下端汇聚于出气单向阀4处。过滤器2内注有过滤液9,过滤器2上插设有进气管8,进气管8的下端伸入过滤液9的液面以下设置。供气管7和/或进气管8与过滤器2连接处设有活动连接头。面罩1内侧面上设有纵向分布的凝液槽10,凝液槽10汇聚于出气单向阀4处。面罩1内上部鼻翼处设有与鼻子外缘适配的隆起。进气管8与供气管7轴线的夹角为锐角。
[0004] 为方便使用,可在面罩1上设置固定系带,通过固定系带将面罩1佩戴在人的面部。工作原理为:使用前,向过滤器2内注入过滤液9,以过滤液9液面高于进气管8下端为准,过滤液9可为纯净水、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医用杀菌水溶液或者感冒冲剂水溶液;将面罩1置于人的口鼻处,通过固定系带将面罩1佩戴在人的面部;人吸气时,吸气单向阀3打开、出气单向阀4关闭,使气囊6、供气管7和过滤器2内形成负压使外界空气通过进气管8被吸入过滤器
2的过滤液9内,空气在过滤液9内形成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被过滤液9过滤净化,经过过滤净化的气体通过供气管7、气囊6、进气口5和吸气单向阀3进入面罩1内;相反,人呼气时,吸气单向阀3关闭、出气单向阀4打开,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少量水蒸气经出气单向阀4排出。
[0005] 但该种结构的过滤防尘口罩设置气囊、吸气单向阀和出气单向阀,为了吸入空气需要深吸气体和深呼气,如此才能打开进气单向阀和出气单向阀,且为了保证人体正常呼吸所需要的空气,气囊的体积需要很大,擒带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6]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水过滤口罩),其能对空气进行彻底的过滤、消毒,使用户无论在移动中还是静止中,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能自然地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0007] 为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包括面罩和水过滤器,所述水过滤器包括水洗室和排送气装置,所述水洗室将送入的空气进行水洗生成干净的空气;送气装置将干净的空气送给面罩。
[0008] 优选地,所述水过滤器还具有进气室,所述进气室将外界的空气进行杀菌,而后输送给水洗室。
[0009] 优选地,所述进气室设置有紫外灯,所述紫外灯用于对进入进气室的空气进行杀菌。
[0010] 优选地,所述进气室设置有光触媒层,其用于对空气中的有机微生物进行分解。
[0011] 优选地,所述进气室设置有臭氧分解器。
[0012] 优选地,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过滤网,其设置在水洗室的出口内。
[0013] 优选地,水洗过滤器为瓶状。
[0014] 优选地,水洗过滤器还包括电气室,电气室用于安装电池和电路板。
[0015] 优选地,水洗过滤器在水洗过滤器的外壳还设置有插槽,插槽与电池盒电连接;所述电池为充电电池,利用市电或者太阳能电池充电。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其能对空气进行彻底的过滤、消毒,使用户无论在移动中还是静止中,无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能自自然地呼吸到干净的空气。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过滤防尘口罩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面罩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0023]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0024] 图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0026]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包括面罩和过滤器。
[0027]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面罩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面罩包括外层和内层,在外层和内层之间的鼻子附近设置一个气室,该气室与进气孔41连通,内层及该气室贴近人鼻子附近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排气孔42,由进气孔送到气室的干净空气再经多个排气孔释放到由面罩内层与用户鼻嘴附近的面部形成的空腔供人呼吸。所述进气孔通过软管与过滤器活动连接。由于面罩和人面并未采用密封的结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及部分干净的气体通过人面与面罩的缝隙中排出。也可以在面罩上设置向外界排出气体的排气孔。
[0028] 实施例一
[0029]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包括过瓶体下部11、瓶体上部12、瓶盖13和圆饼形过滤网14,其中瓶体下部11形成水洗室,其包括圆筒形的筒身15、圆环形的上底16和圆形的下底17,它们围成圆柱形内腔18以容纳过滤液,本发明优选过滤液为水,过滤液也可以采用其它水溶液。圆环形的上底16的中央设置有与圆柱形内腔连通的圆筒形的瓶颈。在上底内设置有圆环形空腔19,也就是说,上底部分区域是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中的上层设置有进气孔20,该进气孔20连通上底内的环形空腔19;在圆筒形的筒身15沿轴向设置有多个细管状气流通道21,该多个细管状气流通道21沿筒身向下延伸,筒身的内侧设置有多个排气孔22,多个细管状气流通道21的上端均与圆环形空腔19连通,下端分别与多个排气孔22连通。
[0030] 瓶体上部12包括外筒23、内筒24、圆环形的上底25和圆环形的下底26,它们围成一个圆环柱形空腔,内筒内形成一个圆柱形空腔,其内径略大于瓶体下部11上的瓶颈的外颈以方便将瓶体下部上的瓶颈嵌入其内。
[0031] 圆环柱形空腔设置有三块隔板,将圆环柱形空腔分成彼此密封的三部分,其中一部分为进气室,另一部分为送气室,第三部分为电气室。围成进气室的外筒部分设置有进气孔,进气孔处可设置初级过滤器,以将外界空气流入进气室的空气进行初过滤;圆环形的下底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能够与瓶体下部上的进气孔活动连接。进气室内设置有紫外线灯27,以对进入进气室内的空气进行杀菌,还设置有气泵28,气泵28的排气口与进气室的排气孔通过气管连接。与送气室连接的内筒部分为双层结构,双层结构内形成空腔31,该空腔沿轴向向上延伸,与送气室紧密接触的内筒设置有多个排气孔29。瓶体上部的中央设置有筒形瓶颈,瓶颈包括瓶颈内筒和瓶颈外筒,它们形成圆环形瓶颈空腔,圆环形瓶颈空腔与空腔31连通,沿瓶颈的径向设置有进气孔30。瓶颈内设置有环形槽,以活动地卡入圆饼形过滤网14。环形瓶颈的外周设置有螺纹。瓶盖包括上底、盖筒和具有一定厚度的凸环,上底设置在在盖筒的上部,凸环设置在盖筒内的下边缘,且设置有螺纹以与环形瓶颈上的螺纹活动连接,如此结构可使净化后的空气经过瓶颈上进气孔30注入到空腔31,而后注入到送气室。
[0032] 送气室的上部设置有排气孔,送气室内还设置有气泵32,气泵32的排气口与排气孔通过气管连通。排气孔上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可以活动地通过一个气管与面罩上的进气孔41连通。
[0033] 电气室内设置有电池盒和电路板,形成电气室的外筒上设置有电池盒盖,以方便电池的取放。瓶体上部12上的环形上底上设置有充电插座,以利用市电或者光伏电池对电池进行充电,还设置有电源开关以控制电路的通断。
[0034] 瓶体下部11和瓶体上部12相接触的边缘设置有连接机构。装配时,将瓶体下部11的颈紧密插入到瓶体上部12内筒中,将瓶体上部12的排气孔入到瓶体下部11的进气孔中,并将连接机构锁紧以形成一个瓶体,而后再将过滤网14卡入瓶颈内的环形槽中,而后再盖上瓶盖,形成一个完整的气流通道。
[0035] 使用时,在瓶体下部11的内腔中注入水,水的深度要高于瓶体下部11的排气孔的高度,而后将过滤网14卡入瓶颈内的环形槽,盖上瓶盖,将面罩上的进气孔通过气管连接到送气室的排气孔上,再将面罩戴到用户面部。这时开动开关,气泵28、紫外线灯27和气泵32开始工作。外界的空气通过瓶体上部12的进气孔进入到进气室,紫外线对其进行消毒。消毒后的空气由气泵28将进气室内的空气抽入到瓶体下部11上底上的环形腔19内,环形腔19内的空气由筒身上的多个进气管道排入到过滤液中,形成气泡,气泡向上浮到瓶体下部11上的瓶口进入到瓶体上部的圆柱形空腔内,而后通过过滤网过滤,将多数水雾去除,将经过消毒和水洗的干净空气通过环形瓶颈空腔排入到送气室,气泵32又将干净的空气通过与面罩连通的气管排入到面罩与人面形成的空腔内,从而人呼吸到的是干净的空气。
[0036]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紫外灯进行消毒,再应用水作为过滤媒质,将灰尘、垃圾和细菌等各种微生物在气泵28排入到水中时绝大部分被溶解、锁定在水中。通过水溶解锁定灰尘、微粒及过敏源、花粉、尘螨、细小微菌等,避免不洁净空气被人体吸入,从而使人吸入的是森林般的洁净的空气。
[0037] 实施例二
[0038]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瓶体下部11和瓶体上部12形成一个整体,其它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重述。
[0039] 实施例三
[0040]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在紫外灯和气泵之间还设置了光触媒层33以对微生物进一步分解,光触媒层为具有多个蜂窝状通孔的层状结构,其上涂覆了二氧化钛等类似物的颗粒,以对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进行分解。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
[0041] 实施例四
[0042]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在光触媒屋和气泵之间还设置了臭氧分解器34,所述臭氧分解器34为具有多个蜂窝状通孔的层状结构,其上涂覆了二氧化锰等类似物的颗粒,如此可将臭氧还原成氧气,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三相同。
[0043] 实施例五
[0044]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到四任一水过滤器结构的基础上,在进气室的排气口和送气室的进气口处设置单向阀,如此各路气管可以不必做的太细。
[0045] 实施例六
[0046]  图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水过滤器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六实施例是第一到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即将瓶盖36的直径与瓶体的直径相同,瓶盖的高度略高于瓶体下部的高度,瓶盖36的圆筒内部的下部设置有螺纹35,瓶体的上部的上端外部设置有螺纹以与瓶盖36上的螺纹活动连接,如此,无论瓶体倒过来还是倾倒,都不会将过滤液流入到进气室和送气室,从而保护气泵。
[0047] 另外,如果省略了进气室中的气泵或者送气室中的气泵,本发明仍然可以实施。
[0048]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说明书仅是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的。但本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者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