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子设备的车载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380020724.6

文献号 : CN10487022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坂本优亮山中贤史

申请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摘要 :

车载结构包括电子设备(5)、第一支架(12,13)、传动系统(2)以及第一隔振衬套(30,30a,30b)。电子设备(5)通过第一支架(12,13)固定在传动系统(2)上,且电子设备(5)和传动系统(2)限定在其间的间隙(Sp)。第一隔振衬套(30,30a,30b)设置在第一支架(12,13)和电子设备(5)之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车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12;13);

传动系统(2),所述电子设备以使得间隙(Sp)限定在所述传动系统和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所述传动系统上;以及第一隔振衬套(30a;30b),其配置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电子设备之间,进一步包括:第一螺栓(25a;25b),其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隔振衬套来紧固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隔振衬套包含:

第一内衬套(31),其配备有第一凸缘(31b)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一管部(31a);

第一外衬套(33),其配备有第二凸缘(33b)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二管部(33a),所述第一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部内部,且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彼此重叠;以及第一弹性构件(32),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衬套和所述第一外衬套之间,所述第一支架配置为连接至所述电子设备的相对车辆向前定向的前面,所述第一隔振衬套被安装为使得所述第二凸缘抵靠所述第一支架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前定向的一面,且使得所述第二管部穿过所述第一支架,并且所述第一螺栓以所述第一螺栓的纵向基本上正交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前面定向的状态穿过所述第一管部,所述第一螺栓的尖端配置为螺接于所述电子设备,且所述第一螺栓的头部抵靠所述第一隔振衬套的所述第一凸缘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前定向的一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支架(13;12),其配置为连接至所述电子设备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后定向的后面;

第二隔振衬套,其包含:

第二内衬套(31),其配备有第三凸缘(31b)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三管部(31a);

第二外衬套(33),其配备有第四凸缘(33b)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四管部(33a),所述第三管部设置在所述第四管部内部,且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彼此重叠;以及第二弹性构件(32),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衬套和所述第二外衬套之间;以及第二螺栓(25b;25a),其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隔振衬套来紧固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隔振衬套被安装为使得所述第四凸缘抵靠所述第二支架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后定向的一面,且使得所述第四管部穿过所述第二支架,并且所述第二螺栓以所述第二螺栓的纵向基本上正交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后面定向的状态穿过所述第三管部,所述第二螺栓的尖端配置为螺接于所述电子设备,且所述第二螺栓的头部抵靠所述第三凸缘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后定向的一面。

说明书 :

用于电子设备的车载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由本公开描述的技术涉及一种在发动机室或电机室内的用于电子设备的车载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车辆的发动机室或电机室安装有包含发动机或运转电动机的各种设备。特别在最近几年,包含混合动力车的电动车已经在普遍使用中,且这些车辆已经安装有各种电子设备。产生用于驱动运转电动机的交流电的逆变器为安装在车辆上的典型的电子设备。关于重要的电子设备特别是逆变器的安装已经提出各种构思。
[0003] 例如,在公开号为2004-328870(JP-2004-328870A)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了逆变器固定在电动机上方且二者之间带有间隙的结构。此外,在公开号为2008-248936(JP-2008-248936A)的日本专利申请和公开号为2011-115013(JP-2011-115013A)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了通过橡胶隔振器来使逆变器固定至车身的结构。适于将电子设备固定至车身或另一部件的安装金属配件经常被称作支架。同样在本说明书中,适于固定电子设备的金属配件被称作支架。如在公开号为2008-248936(JP-2008-248936A)的日本专利申请和公开号为2011-115013(JP-2011-115013A)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支架和橡胶隔振器经常作为一套使用。此外,在公开号为8-290720(JP-8-290720A)的日本专利申请中,一套支架和橡胶隔振器被用来将电动机固定至车身。公开号为8-290720(JP-8-290720A)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支架设有用于增加其强度的凸缘。

发明内容

[0004] 在公开号为2004-328870(JP-2004-328870A)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将逆变器(电子设备)固定在电动机上方且在其间带有间隙的技术。在这种结构中,电子设备由于电动机的振动或车辆的振动而振动。为了抑制振动,将隔振构件插在电动机和电子设备之间是可想得到的。橡胶隔振器或隔振衬套典型地用作隔振构件。附带地,振动源不限于电动机,而是可为发动机或传动装置。在此应该注意的是电动机、发动机以及传动装置中的一个或由它们中的一些构成的组合单元被称为“传动系统”。本说明书涉及一种用于将电子设备安装在传送系统上且在其间带有间隙的结构,改进隔振构件或其结构的插入点,以及提供一种比之前更优秀的车载结构。
[0005]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一种车载结构中,电子设备通过支架固定在传动系统上且在其间带有间隙,以及隔振衬套安装在所述支架和所述电子设备之间。所述间隙设置在所述传动系统和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目的在于使所述传动系统的振动不太可能传送至所述电子设备,使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传动系统热隔离,以及通过所述间隙的使用增加电缆的布线(束线)的效率。
[0006] 由本说明书公开的用于电子设备的车载结构配置如下:所述车载结构包括电子设备、第一支架、传动系统以及第一隔振衬套。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所述传动系统上,且所述电子设备和所述传动系统限定在其间的间隙。所述第一隔振衬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电子设备之间。
[0007] 而且,上述车载结构可配置如下:所述车载结构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第一隔振衬套来紧固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螺栓。所述第一隔振衬套包含第一内衬套、第一外衬套以及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内衬套配备有第一凸缘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一管部。所述第一外衬套配备有第二凸缘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部内,且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彼此重叠。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衬套和所述第一外衬套之间。所述第一支架连接至所述电子设备相对所述车辆向前定向的前面。所述第一隔振衬套被安装为使得所述第二凸缘抵靠所述第一支架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前定向的一面,且使得所述第二管部穿过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螺栓以所述第一螺栓的纵向基本上正交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前面定向的状态穿过所述第一管部。所述第一螺栓的尖端螺接于所述电子设备,且所述第一螺栓的头部抵靠所述第一隔振衬套的所述第一凸缘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前定向的一面。
[0008] 而且,上述车载结构可配置如下:所述车载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二支架、第二隔振衬套以及第二螺栓。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所述电子设备相对所述车辆向后定向的后面。所述第二隔振衬套包含第二内衬套、第二外衬套以及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内衬套配备有第三凸缘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三管部。所述第二外衬套配备有第四凸缘和具有管形形状的第四管部。所述第四管部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部内部,且所述第三凸缘和所述第四凸缘彼此重叠。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衬套和所述第二外衬套之间。所述第二螺栓通过所述第二隔振衬套来紧固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电子设备。所述第二隔振衬套被安装为使得所述第四凸缘抵靠所述第二支架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后定向的一面,且使得所述第四管部穿过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螺栓以所述第二螺栓的纵向基本上正交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后面定向的状态穿过所述第三管部。所述第二螺栓的尖端螺接于所述电子设备,且所述第二螺栓的头部抵靠所述第三凸缘的相对所述车辆向后定向的一面。

附图说明

[0009] 参考附图,在下文将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价值,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0010] 图1是示出在发动机室内的设备配置实例的立体图;
[0011] 图2是传动系统和固定在其上部的逆变器的侧视图;
[0012] 图3是固定在传动系统上部的逆变器的正视图;
[0013] 图4是固定在传动系统上部的逆变器的后视图;
[0014] 图5是橡胶隔振器的剖视图;
[0015] 图6是图示出在逆变器重心和橡胶隔振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0016] 图7A是示出依照本发明附加实施例的前支架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0017] 图7B是示出依照本发明附加实施例的后支架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0018] 图8是传动系统和支架的示意平面图;以及
[0019] 图9A至图9C是图示出逆变器的安装过程的示意平面图,以图9A至图9C的顺序示出传动系统上的定位销如何导引前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将参考附图来描述依照本发明的每一个实施例的车载结构。依照本发明的每一个实施例的车载结构涉及逆变器5在混合动力车100的发动机室94内的安装,该混合动力车100配备有用于驱动车轮的电动机和发动机。图1示出在混合动力车100的发动机室94内的设备布局。应该注意的是图1以简化的方式描述发动机室内的设备外形。此外,附图中的X轴方向相当于相对车辆向前的方向,附图中的Y轴方向相当于相对车辆横向的方向,以及附图中的Z轴方向相当于相对车辆向上的方向。附带地,X轴的反方向相当于相对车辆向后的方向。
[0021] 安装在发动机室94内的主要设备为发动机97、传动系统2、辅助蓄电池6、散热器96以及向电动机供给交流电的逆变器5。而且,继电器箱用附图标记92来表示,以及空调的压缩机用附图标记93来表示。驱动车轮的第一电动机3和第二电动机4、使电动机和发动机的输出转矩放大的传动装置以及差速齿轮被存入传动系统2中。
[0022] 发动机97和传动系统2被固定至构成底盘构架的侧构架95。侧构架也被称为侧构件。散热器96固定在构成一部分构架的前构架(未示出)上。前构架也被称为前保险杠加强件。车辆的车身90也由侧构架95和前构架所支撑。
[0023] 传动系统2为混合动力车辆驱动桥。传动系统2的上面为向前倾斜的。逆变器5固定在所述上面上。逆变器5通过前支架12和后支架13来固定,在逆变器5和传动系统2的上面之间留有间隙Sp(将稍后描述)。逆变器5的车载结构稍后将详细地描述。
[0024] 辅助蓄电池6设置在逆变器5相对车辆的前方的左侧。辅助蓄电池6向如车用音频系统、室内灯等的低电力设备供给电力。附带地,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用于电动机3和电动机4驱动车轮的高输出的主蓄电池存储在后座下面或在后车厢内。
[0025] 逆变器5的车载结构将参考图2至图5来详细地描述。图2是固定在传动系统2上部的逆变器5的侧视图。图3是固定在传动系统2上部的逆变器5的正视图,以及图4是固定在传动系统2上部的逆变器5的后视图。传动系统2具有设在其中的两个电动机3和电动机4(或电动发电机)、行星齿轮以及差速齿轮。行星齿轮使得两个电动机的输出和发动机的输出彼此综合。传动系统2被配置为使得两个电动机3、4的主轴2a和主轴2b以及差速齿轮的轴2c相对车辆横向方向平行延伸。传动系统2的上面是向前倾斜的。逆变器5通过前支架12和后支架13来固定在传动系统2的上面。逆变器5通过前支架12和后支架13而固定在传动系统2上方且在其间留有间隙Sp。
[0026] 前支架12和后支架13由例如铁制成。前支架12固定逆变器5的前面,而后支架13固定逆变器5的后面。逆变器5还以关于向前倾斜的这种方式来固定。附带地,逆变器5的前面相当于逆变器5相对车辆的向前定向的侧面。同理,逆变器5的后面相当于逆变器5相对车辆的向后定向的侧面。
[0027] 前支架12在传动系统2侧的两个固定点通过相应的螺栓25c来固定,该两个固定点沿相对车辆横向的方向并排地布置。此外,前支架12在逆变器5侧的两个固定点通过相应的螺栓25a来固定,该两个固定点沿相对车辆横向的方向并排地布置。隔振衬套30a安装在前支架12和逆变器5的前面之间。螺栓25a基本上正交于逆变器5的前面来相应地穿过隔振衬套30a和前支架12,且螺接于逆变器5。后支架13在传动系统2侧的两个固定点通过相应的螺栓25d来固定,该两个固定点沿相对车辆横向的方向并排地布置。后支架13在逆变器侧的两个固定点通过相应的螺栓25b来固定,该两个固定点沿相对车辆横向的方向并排地布置。隔振衬套30b安装在后支架13和逆变器5的后面之间。螺栓25b穿过隔振衬套30b和后支架13,基本上正交于逆变器5的后面,且螺接于逆变器5。如由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指出的,固定逆变器5的螺栓25a和螺栓25b沿相对车辆纵向的方向延伸。附带地,表述“以关于相对车辆纵向的方向定向的这种方式”意指基本上沿相对车辆纵向的方向的状态。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传动系统2的上面相对车辆向前倾斜,由此逆变器5也相对车辆向前倾斜。即,螺栓25a和螺栓25b以与逆变器5向前倾斜的角度相同的角度来螺接到逆变器5内。
[0028] 将电力供给到电动机的电缆连接器21沿相对车辆横向的方向来安装在逆变器5的侧面。电缆22从逆变器5延伸出,然后途经间隙Sp,在当前实例中,由于混合动力车100配备有两个三相驱动电动机3和4,因此六条电缆22从逆变器5延伸出。电缆22经过逆变器5和传动系统2之间的间隙Sp,然后由设在传动系统2的上面的连接器23连接。将间隙Sp设在逆变器5和传动系统2之间的优势之一存在于电缆22可经过间隙Sp,以及逆变器5和电动机3和电动机4能够以短的距离来彼此连接。
[0029] 前支架12、后支架13和间隙Sp的配置减少了电缆22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破裂的可能性。图2的参考符号F表示在车辆碰撞情况下施加在逆变器5上的冲击力。如果由参考符号F所表示的冲击力施加在逆变器5的前面区域,则前支架12和后支架13向后翻倒,而逆变器5后退且陷入间隙Sp。即,受到来自逆变器5前面区域的冲击力时,逆变器5向后且向下移动。前支架12和后支架13的变形和逆变器5的运动缓和冲击力。而且,如果逆变器5向后且向下移动,则逆变器5接近传动系统2的上面。即,在连接器21和连接器23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在碰撞情况下电缆22破裂的可能性低。附带地,保护逆变器5不受碰撞的冲击力的保护装置
14安装在逆变器5的左上角处。
[0030] 隔振衬套30a设在前支架12和逆变器5的前面之间,且隔振衬套30b设在后支架13和逆变器5的后面之间。隔振衬套30a和隔振衬套30b在结构方面彼此相同。前隔振衬套30a和后隔振衬套30b在不用区分彼此的情况下,将在下文被称为“隔振衬套30”。此外,前支架12和后支架13在不用区分彼此的情况下,将被称为“支架”。
[0031] 图5是示出隔振衬套30的剖面图。应该注意的是坐标系在图5中是倾斜的,便于逆变器5以助于附图理解的视图方式水平地图示。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当由前支架12通过螺栓25a的使用来将逆变器5固定在其前面的两点处时,隔振衬套30a插在两点处。同理,当由后支架13通过螺栓25b的使用来将逆变器5固定在其后面的两点处时,隔振衬套30b插在两点处。
[0032] 每个隔振衬套30具有内衬套31、橡胶衬套32以及外衬套33的三层结构。这些衬套各自呈管形形状,凸缘设置在其一端处。这些衬套以它们的凸缘向同一侧定向的方式彼此重叠。换句话说,每个隔振衬套30构造为以便橡胶衬套32夹入带凸缘的管形内衬套31和带凸缘的管形外衬套33之间、内衬套31的管部安装在外衬套33的管部内部、并且凸缘彼此重叠。
[0033] 在附图中,内衬套31的管部由参考符号31a表示,内衬套31的凸缘由参考符号31b表示,外衬套33的管部由参考符号33a表示,以及外衬套33的凸缘由参考符号33b表示。橡胶衬套32插入内衬套31的管部和外衬套33的管部之间,且还插入凸缘之间。
[0034] 将描述布置在逆变器5的前面的隔振衬套30a。隔振衬套30a与逆变器5的前面5a相对。隔振衬套30a从前支架12的车辆前侧向车辆后侧穿过前支架12,然后抵靠逆变器5的前面5a。即,内衬套31的管部31a以其一端抵靠于逆变器5的前面5a。外衬套33的凸缘33b抵靠前支架12的前面12a,橡胶衬套32的凸缘抵靠凸缘33b的前面,而且,内衬套31的凸缘31b抵靠橡胶衬套32的凸缘的前面。在此应该注意的是所述前面意指相对车辆向前定向的面。每个螺栓25a在内衬套31的管部31a的内部穿过。每个螺栓25a穿过隔振衬套30a中的相应一个和前支架12,其纵向基本上正交于逆变器5的前面5a定向,且螺接于逆变器5的前面5a。
[0035] 这对后隔振衬套30b同样适用。隔振衬套30b与逆变器5的后面5b相对。隔振衬套30b从后支架13的车辆后侧向车辆前侧穿过后支架13,然后抵靠逆变器5的后面5b。即,内衬套31的管部31a以其一端抵靠后面5b。每个隔振衬套30b的外衬套33的凸缘33b抵靠后支架
13的后面13a,橡胶衬套32的凸缘抵靠凸缘33b的后面,而且,内衬套31的凸缘31b抵靠橡胶衬套32的凸缘的后面。在此应该注意的是所述后面意指相对车辆向后定向的面。每个螺栓
25b在内衬套31的管部31a的内部穿过。每个螺栓25b从车辆后侧穿过隔振衬套30b中的相应一个和后支架13,其纵向基本正交于逆变器5的后面5b定向,然后螺接于逆变器5的后面5b。
[0036] 参考图6将描述用于逆变器5的车载结构的优势。隔振衬套30插入支架12、13紧固于逆变器5的紧固部,而不是插入支架12、13紧固于传动系统2的紧固部。这些隔振衬套30插入的点有助于减小逆变器5振动的振幅。隔振衬套30抑制振动从传动系统2传动至逆变器5,但逆变器5连同隔振衬套30轻微地振动。适当的是逆变器5振动的振幅尽可能地小。隔振衬套30振动的程度取决于逆变器5的重心和隔振衬套30之间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隔振衬套30安装在支架12、13和逆变器5之间,或安装在支架12、13和传动系统2之间。与隔振衬套30布置在支架12、13和传动系统2之间的情况相比,从隔振衬套30至逆变器5的重心G的距离在隔振衬套30布置在支架12、13和逆变器5之间的情况更短。因此,如果隔振衬套30布置在支架12、13和逆变器5之间,则可使逆变器5振动的振幅更小。如图6所示,经过逆变器5的重心G的水平线HL与隔振衬套30a之间的距离L2,比传动系统2以及前支架12彼此固定的紧固部与水平线HL之间的距离L1要短。距离L1、L2相当于在当逆变器5在纵向方向摇动之际的相对重心G的力矩臂。与隔振衬套30a插入传动系统2和前支架12彼此紧固的紧固部(即螺栓25c的位置)情况相比,相对重心G的力矩臂在隔振衬套30a插入逆变器5和前支架12彼此紧固的紧固部(即在螺栓25a的位置)的情况可更小。这对在后面固定逆变器5的后支架13和隔振衬套
30b同样适用。在该情况下,涉及的距离由参考符号L3、L4表示是可取的。
[0037] 此外,将考虑到逆变器5垂直振动的情况。与在传动系统2和后支架13彼此紧固的紧固部(螺栓25d的位置)和垂直线VL之间的距离L6相比,在经过逆变器5的重心G的垂直线VL和隔振衬套30b之间的距离L5更短。距离L5、L6相当于在当逆变器5以垂直方向摇动之际相对重心G的力矩臂。与隔振衬套30b插入传动系统2和后支架13彼此紧固的紧固部的情况相比,相对重心G的力矩臂在隔振衬套30b插入逆变器5和后支架13彼此紧固的紧固部(在螺栓25b的位置)的情况下可更小。这对在前面固定逆变器5的前支架12和隔振衬套30a同样适用。
[0038] 因此,与隔振衬套30插入传动系统2和支架12、13之间的情况相比,在隔振衬套30插入逆变器5和支架12、13之间的情况下逆变器5振动的振幅可保持更小。
[0039] 此外,前隔振衬套30a从车辆的前方穿过前支架12,然后固定于逆变器5的前面5a。当逆变器5受到来自前方的冲击力时,向后的拉力从逆变器5施加至隔振衬套30a。此时,由于隔振衬套30a的凸缘(凸缘31b、33b)抵靠在前支架12的前面12a上,因此隔振衬套30a不会从前支架12离开。
[0040] 后隔振衬套30b从车辆后方穿过后支架13,然后固定于逆变器5的后面5b。即,在车辆前侧的隔振衬套30a和在车辆后侧的隔振衬套30b在结构方面彼此基本上相同,且相对彼此布置。当逆变器5受到来自后方的冲击力时,向前的拉力从逆变器5施加至隔振衬套30b。此时,由于隔振衬套30b的凸缘(凸缘31b、33b)抵靠在后支架13的后面13a,因此隔振衬套
30b不会从后支架13离开。即,不管逆变器5是否受到来自车辆前方或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力,前隔振衬套30或后隔振衬套30都不会从支架12、13中的相应的一个离开。因此,逆变器5可被保护。附带地,隔振衬套30由于弹性构件夹入双重的带凸缘管部之间而在结构方面彼此相同就足够了,且它们可在尺寸和形状方面彼此不同。
[0041] 而且,橡胶衬套32的凸缘适合地插入内衬套31的凸缘31b和外衬套33的凸缘33b之间,且橡胶衬套的凸缘区缓和沿纵向方向施加至逆变器5的冲击力。
[0042] 此外,响应于沿纵向方向施加至逆变器5的冲击力,前隔振衬套30a或后隔振衬套30b受到压缩负载。隔振衬套尤其抵抗压缩负载。因此,不管逆变器5是否受到来自前方或来自后方的冲击力,每一对前隔振衬套30a和后隔振衬套30b都很好地吸收冲击力。
[0043] 上述的逆变器5的车载结构也可表述如下:每个隔振衬套30配备有管形外衬套33和管形内衬套31,该管形外衬套33在其一端具有凸缘,该管形内衬套31在其一端设有凸缘31b,该凸缘31b的外直径大于外衬套33管部的内直径。前支架12连接至逆变器5相对车辆向前定向的前面。外衬套33被布置为使得外衬套33的凸缘33b抵靠于前支架12相对车辆向前定向的面(前面12a),以及外衬套33的管部33a穿过前支架12。内衬套31被布置为使得内衬套31的凸缘31b相对外衬套33的凸缘33b设置在车辆前侧,以及内衬套31的管部31a穿过外衬套33和前支架12。橡胶衬套32(弹性构件)布置在内衬套31和外衬套33之间。螺栓25a以其纵向从基本上正交于逆变器5的前面5a的方向穿过内衬套31,螺栓25a的尖端螺接于逆变器
5,而螺栓25a的螺栓头部抵靠于内衬套31的凸缘31b在车辆前侧的面。后支架13和隔振衬套
30b之间的关系与前支架12和隔振衬套30a之间的上述关系相同,除前侧和后侧应该彼此代替之外。
[0044] 下面,将描述上述车载结构的改进实施例。图7A和图7B是示出呈另一形状的支架的立体图。图7A示出前支架112,以及图7B示出后支架113。前支架112和后支架113两者各自配备有肋状物52,来实现强度的增强。前支架112具有在螺栓25a穿过的臂112a和112b之间的大的收缩部53。由平板振动产生噪声发生源。然而,设置收缩部53代替臂112a和112b之间的平板部,由此由前支架112引起的噪声减低。而且,收缩部53适合于提供在传动系统2之上的间隙Sp,固定逆变器5以及使电缆等贯穿其穿过。
[0045] 此外,如果从上方看(Z轴负方向)逆变器5,则前支架112固定至传动系统2的区域的前缘54沿相对车辆横向的方向(Y轴方向)相对车辆向后(X轴负方向)倾斜,且凹槽51设在前缘54的位于车辆后侧的一端。该前缘54和该凹槽51被用来将固定至逆变器5的前支架112定位在传动系统2上。将前支架112安装至传动系统2的过程将参考图8和图9来描述。
[0046] 图8是示意地示出发动机97、传动系统2以及安装了支架112、113的逆变器5的平面图。传动系统2的上面设有用于支架安装的螺栓孔61和用于导引前支架的定位销62。前支架112设有从上方所看为倾斜的倾斜前缘54,以及位于倾斜前缘54在车辆后侧的一端的凹槽
51。支架112、113也设有螺栓孔63。如果安装支架的逆变器5被定位在预定位置,则传动系统
2的上面的螺栓孔61与支架112、113相应的螺栓孔63重叠。
[0047] 图9A至图9C以这个顺序示出在传动系统2上的定位销62如何导引支架112、113以及固定至支架112、113的逆变器5。首先,逆变器5基本上移到传动系统2上,然后前支架112的倾斜前缘54被带至抵靠于定位销62(图9A)。逆变器5移动,以便定位销62沿倾斜前缘54移到凹槽51(图9B)。当定位销62被放进凹槽51时,螺栓孔61、63相应地彼此重叠,使得用于将支架112、113固定至传动系统2的螺栓可被插入。
[0048] 如此,通过提供具有倾斜前缘54和导引到的凹槽51的前支架112,以及通过提供带有定位销62的传动系统2,逆变器5容易地安装至传动系统2。附带地,通过提供具有相似倾斜后缘和导引到其的凹槽的后支架113,代替提供具有倾斜前缘54和导引到的凹槽51的前支架112,也可获得相似的效果。
[0049] 将描述关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技术的需要记住的点。逆变器5相当于作为用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新车载结构的目的的电子设备的实例。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车载结构不应该限制于逆变器。
[0050] 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已经在上文详细地描述,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例证。并不要求传动系统2的上面必须相对车辆向前倾斜,而是可为水平的。此外,也没有要求逆变器5必须向前倾斜,而是可水平地安装在传动系统2的上面。在权利要求书中提出的技术包含在上文举例说明的具体实例的各种改进和替换。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描述的技术要素单独的或以各种组合发挥技术优势,而不应该限制于在本申请提交时的权利要求书中提出的组合。此外,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举例说明的技术可同时实现多个目标,且通过实现那些目标之一而拥有本身的技术优势。